自编现代诗

作文一:《自编现代诗》1600字

以责任拥抱环保构建和谐新画卷

赣粤大地上,山浪涛涛,层层叠叠,浩浩筑路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和隆隆欢唱的机鸣声,建设中的安定高速似天空流星凌空而过,瑰丽而又神秘。

本项目建成后对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江西高速公路网规划,适应交通量增长需求,改善当地行车与出行条件,带动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定南县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蓄势待发  迎难而上

安远至定南高速公路及定南联络线是江西省“四纵六横八射线”公路网主骨架的“第四射”南昌至定南高速公路的南段,是江西省地方加密高速公路,项目总长90.17公里,投资总额66.5亿元,分两个项目融资投资建设。其中安远至定南段路线起于安远城北工业园东侧,与南昌至安远段(南昌至定南高速公路北段)终点相接,经安远县的欣山镇、新龙乡、凤山乡、镇岗乡、孔田镇及定南县鹅公镇,终于鹅公镇留村附近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定南联络线起于定南县鹅公镇东陂坑、柱石两村间的宁都至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K200附近,经定南县鹅公镇、天九镇、沙头(长桥村)国家稀土资源储备区、历市镇、于铜锣坵跨京九铁路,终于老城镇河邦村占屋附近与大广高速龙河联络线相接。

作文一二三

p>2015年年初,群山吟唱,鸟雀欢歌,安远至定南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建设者们始终坚持将省人大常委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求的理念贯彻于胸。阳春三月忙碌的安定人时而在离地的高桥上作业,时而又钻进幽深的挖孔桩施工,数以千计的建设者们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开始了安定高速公路建设的新长征。

齐心协力  披荆斩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5月21日下午,大片大片的黑云肆意曼延天空,不出一会儿就把赣粤大地包裹的如封闭的世界,伸手不见五指,黑的让人窒息。这场可以预见到的大雨顿时让喧闹嘈杂的工地安逸静谧起来。而此刻,有这么一群人却不同寻常的忙碌着,他们争分夺秒繁忙的身影别具一格的成为了另一道风景线。

“排水沟挖好了没?”“石口凤山那边怎么样?”……安定A3项目部办公楼内,传来雷经理关切的声音。俨然一副剑拔弩张的作战景象。这里,应急响应已迅速开启,一场抗洪大战已悄然展开。

在了解各工区传回来的准确消息、作出前期分析判断和特别应急部署后,下午两点,李庆鹿主持召开应对风雨雷电天气紧急调度会,列出重点难点盯防路段和应对措施。作出详细预测、全面部署、具体安排,强调要从明确现场责任,加强现场督导、强化落实协调三个方面全面打好这场应急攻坚战。随后,一份项目领导分区排查,各段路基分段包干安排表正式下发,各路人马即刻奔赴路基现场,投入到引排保土征战中。一切,在井然有序中运行,一切,在有条不紊中推进。

全面部署调度完毕后,作为这场战役的坐镇总指挥,就在5月18号江西瑞金大雨导致的特大洪涝灾害致使220户村名房屋被冲毁,1.8万亩良田被淹没,这场灾害让雷建没能安心坐下来,他来不及停歇,即刻启程出发前往心系的工地现场。拌合站、梁场,

逐一查看各环节备战情况;罗星分离立交桥、石口中桥、凤山中桥等地,一路实地查看全线排水分布引流情况;深夜11点,在项目部经理办公室内开紧急碰头会,作进一步安排部署。“水沟挖的怎么样?”“今晚是个关键,要确保路基不塌方滑坡!”一晚上、不停地通话调度中,这两句话在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次日一大早,雨过天晴,漫山新绿泛着白光,项目部最终赢得了这场攻坚战的胜利。每次降雨都让这群筑路人提心吊胆,因为他们知道责任重于泰山。

责任为本  和谐发展

“责任心,赛黄金”。中交路桥各级员工肩负着“路通天下”的重任,为实现公司工程遍天下,朋友满天下,全体建设者秉承着乐于负责,负责到心;善于负责,负责到位;敢于负责,负责到底的精神提供最优质服务及精品工程。

“责任出效率,出效益。良好的责任感能够成为项目建设的助推器,为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管理过程中,中交路桥公司牢固树立“责任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公司良性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和谐”二字提纲掣领,凝成一股力量,化成一缕希望,开出一路芬芳。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目标在心,责任当前,安定建设者们欣然领命,合力而为,迎难而上,紧盯“绿色崛起 和谐发展”这一进度目标,着眼均衡化推进项目建设,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施工,促进度,提效率,谋发展。

2015年6月9日

作文二:《作文:自编现代诗(几则)》300字

房间的照片

爷爷的房间里挂着奶奶的照片,奶奶的房间里挂着爷爷的照片。

爸爸的房间里挂着妈妈的照片,妈妈的房间里挂着爸爸的照片。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姐姐的房间里挂着弦子的照片,哥哥的房间里挂着许崇的照片。

我的房间里挂着一张全家福,是我们一大家子的合照。

太阳月亮星星

作文一二三

p>晚上,

我朝窗边望去,

星星向我眨眨眼睛,

似乎是在劝我睡觉。

一觉醒来没睡着,

月亮在向我微笑。

早上,

我朝窗边望去,

太阳公公出来了,

阳光在我身上照,

仿佛怕我尿床啦。

傍晚,

我朝窗边望去,

太阳公公要下班了,

他往东边回家去,

不一会儿,他就不见了,

月亮星星又来上班了。

梦里,

我朝窗边望去,

看见太阳星星月亮正在一起聊天。

可是,

现实的太阳星星月亮,

他们虽然是同事,

但是,

他们从不曾看见对方。

或许,

八月十五的这天,

他们换班时会碰见对方,

然后互相打声招呼。

作文三:《现代诗鉴赏》8100字

现代诗鉴赏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尝试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

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       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

代表诗人: 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 人生派 为人生诗派]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

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

[创造社 早期浪漫主义]

创造社是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建。

创造社在成立后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第二年开始发行《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

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

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

倾向,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

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代表诗人: 郭沫若 宗白华 王独清 冯乃超 穆木天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

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

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湖畔派(Lake Poets)原指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

(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和骚塞(Southey)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派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代表诗人: 应修人 汪静之 潘漠华 冯雪峰

[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

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

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

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

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

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

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     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

停刊,新月社解散。

代表诗人: 徐志摩 孙大雨 饶孟侃 林徽因 于赓虞 刘梦苇 梁

实秋 闻一多 朱湘 邵洵美 卞之琳 方令孺 方玮德 陈梦家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四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 (Symbolism)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

象征主义始于法国的19世纪下半叶的诗歌运动,象征主义最早

的作品是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恶之花》诗集。之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诗人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象征主义

宣言》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从此象征主义作为流派走向成熟。象征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已经进入白话诗歌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产生影响,1925年李金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象

征主义作品《微雨》,在此之后的四年中,他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此外,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蓬子和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也陆续发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作品。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强调诗的意向暗示

性功能和神秘性,在非理性的心灵世界中认识自我。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诗人: 李金发 穆木天 王独清 冯乃超 于赓虞 邵洵美

十九世纪20年代主要诗选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思想内容

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

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

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 比喻新颖生动。

2. 想象大胆奇特。

3. 感情奔放激越。

4. 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死水 》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

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

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

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

它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

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

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雪花的快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我不知道风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我是在梦中,

飞扬,飞扬,飞扬,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作文一二三

p>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我是在梦中,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我不知道风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我是在梦中,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不知道风

飞扬,飞扬,飞扬,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我不知道风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我是在梦中,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雪花的快乐》

1、作者以雪花自比,“她”有什么含义?

2、“雪花的快乐”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3、“飞扬,飞扬,飞扬”在各节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有何含义?

最佳答案

1.她是作者爱慕的人,想变成翩翩的雪花去亲近他的爱人,可以和她玩耍,嬉戏,

接近她,融入她的身心。

2.雪花的快乐就是轻柔飞扬的自由和浪漫,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和心情。

3.增添诗的音乐感和绘画美感,幻化出雪飘扬恬静的美好。

4.就是像第一个问题回答的那种感觉,希望自己像一片雪花一样,自由而轻盈的

接近爱人,像雪花一样清凉而温柔的融化在爱人的心里,代表着对爱情的渴望,

和对爱人的想念,对自由相爱的渴求。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 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

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

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

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

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其他作家作品:冯至《蛇》(P22),闻一多《也许—葬歌》(P12)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一 ,中国诗歌会

1 1932年9月—1937年4月

2 定位: 作为左翼文学的一部分,红色诗歌的后续,具有革命意识。包括蒋光慈、殷夫等等,提倡“新诗歌运动”,刊物是《新诗歌》。

3 “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因为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4 抓住现实:现实主义

二 ,与中国诗歌会同时的诗人们

1,艾青  1936年出版诗集《大堰河》,产生巨大反响。

2,田间  诗歌充满激情节奏短促,学过的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3,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老教材选了《老马》(P53)。

三, 现代诗派

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主要诗人是戴望舒、施蛰存、南星、金木、何其方、徐迟等。

四 ,“汉园三诗人”

1936年,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而得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卞之琳。

五 ,十九世纪20年代主要诗选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其他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苏教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P50)等。 窗(陈敬容)

【一】

你的窗

开向太阳

开向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

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

那些寂寞的足迹

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

带给你我的怀想吧

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而我 如一个陌生客

默默地 走过你窗前

【二】

空漠锁住你的窗,

锁住我的阳光,

重帘遮断了凝望;

留下晚风如故人,

幽咽在屋上。

远去了,你带着

照彻我阴影的

你的明灯;

我独自迷失于

无尽的黄昏。

我有不安的睡梦

与严寒的隆冬;

而我的窗

开向黑夜,

开向无言的星空。

1939年4月于成都

《断章》诗赏析(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十九世纪40—6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20世纪40年代作品:

《赞美》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12月

穆旦《赞美》诗解析

理解这首诗里有三句话应当记住:一是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二是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赞美》一诗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的特色。穆旦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还原作用》:“其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赞美》也如此,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40年代其他作家作品:杜运燮《井》(P3),穆旦《春》(P4)。

失去的岁月

20世纪50年代作品: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

When I was a child,

homesick was a small stamp  that links my mother and myself.  When I grown up,  it became a small narrow ticket  I'm at this end and my wife at that end.  Then it turned into the shape of grave,  My mother is inside , I'm outside.  Now,it's still with me.  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  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 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歌评析】:1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2深沉的历史沧桑感.3寓变化为统一的形式美。

其他作家作品:痖弦《秋歌—给暖暖》(P15)

20世纪60年代: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诗歌评析】1 语词矛盾与情感反差。  2 博喻与心理刻画

3、否定句排比与氛围渲染   4 独特的人称与视角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向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起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天边的排浪:象征着时代的暗流。 以作者当时的心境(1968年),可理解为时代的潮流曙光:象征希望。 以当时人们所处的文革环境,内心是比较灰暗的。文革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存着。食指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间诗人,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其他作品《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56)。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宣     告 》

——给遇罗克烈士

北岛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空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舒婷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其他作家作品:梁小斌《雪白的墙》(P57)

20世纪80年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他作家作品:于坚《O档案》,李亚伟《中文系》。

20世纪90年代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如何, 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莲的心事》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作文四:《【现代诗】孤狼》600字

孤狼

文/湖南  朱伏龙

我,是一匹狼

一匹生活在湘西北的孤狼

“奇峰三千,秀水八百”

是我可爱、可亲、可赞的故乡

我,是一匹狼

一匹生活在湘西北的孤狼

这块土地传奇而悲壮

浪漫而凄美的故事啊,是那样的绵长

我是狼吗?

不!

我是内心充满感伤的囚徒

我是人吗?

不!

我是一只落单的孤狼

我,不想伤害任何人

但多少人成了我的阶梯

我,渴望亲情爱意

可身边那些至亲、至爱的人

都离我而去

我,虽然拥有许多文字

但,内心依然是那么孤独

我的同族同祖的作文一二三

兄弟用岗

他离我而去

虽然,我时时听到他的歌声

但,那是他在另一个世界歌唱

我的结发妻子瑛

她,为了我,为了孩子

而劳碌、劳心

但,却失去了我,失去了孩子

我的初恋珍

那把分手的尖刀

刺伤了你

也刺伤了我自己

我刻骨铭心的仇人

他的女儿——红

竟然是我今生唯一的知音

我的红颜,我的知己

我心中永远的小妹妹

请收回你那哀怨的眼神

芸,我的恋人

原谅我,笔耕青春,讲述人生

却保不住洪水夺走你的生命

我,幸运!

有这么多爱我的人

我,悲哀!

诗人的光环,给你们带来的竟然是厄运

我,祈祷着

我,期盼着

早日去西方极乐

在那里

我们才有永恒的相聚

我,是一匹狼

一匹生活在湘西北的孤狼

虽然,我把创痛的伤口

封得很紧、很紧!

可是,那里面

一直却是沸腾的鲜血

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一刻,也没有冷却过

我用我的舌尖

拼命的舔着、舔着

……

可是,我不明白

为什么总是自己把那道伤口撕裂?

难道要用满眶的泪水,才能代表我的忠诚?

我,是一匹狼

一匹生活在湘西北的孤狼 我并未曾想有意去伤害谁 可是,受伤的却是我自己 这一生,活得好惨,也好累 真想发疯

痛痛快快的发疯一回

像疯狗一样,狂吠

……

不能,我不能发疯!

那样,会被人唾弃

甚至,会被人家打死!

那样的死,不值得

人们不会去怜惜

因为,不过是一条死狗而已

忍耐,生活还是需要忍耐 因为,我还是那匹孤狼

那匹沸腾着湘西北血液的孤狼 咬紧牙关,朝着目标

一直向前、向前

……

作文五:《现代诗阅读》4900字

中考语文: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阅读题

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以抒情为主,表现较为含蓄,往往见仁见智。但诗歌的鉴赏,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结合例题,就现代诗歌的阅读谈谈几个问题。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

B、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

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

B、诗中的

C、诗中的

D、诗中的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o..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古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A、诗中的

B、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

5、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

B、

C、

D、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

6、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阅读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选出对诗句含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A、少年时早立大志,自我设计,一次次描绘绘人生蓝图。

B、壮年时坚实施工,实现自我,一座座构筑理想大厦。

C、老年时回眸一生,心绪宁静,一页页检阅人生履历。

D、少年、壮年、老年,这是人生必由之路。回首往事,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理不尽的哀怨。

分析:这首精警简练的小诗道尽人生真谛。老年回首往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

7、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

C、

D、以

分析:

当然,要全面、有效地提高自己诗歌阅读的能力与水平,关键在于多读,多思,多悟。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康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

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回答问题:

十四、藏羚羊的诉说

(一)   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

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

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

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

我哭泣啊,我诉说啊,

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

(二)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

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十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十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十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   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1)游行:(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D.表示解释说明。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   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   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

4、诗中的点睛之笔是:

5、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

6、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十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本诗表面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运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从写作手法看,这首诗对偶严整,比喻生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二十、蔷薇

没有人会记得这一朵蔷薇,也许她从此就漂泊流离,要不是我把她从路边捡起,把她捡起来献给了你。只有一只蜂儿思念着她,或许还有一只蝴蝶,匆匆从远处找到这里,为的是在她胸口小憩歇息。只有一只小鸟感到惊讶,还有一阵微风悄悄叹息,叹息这朵小小的花儿,小小的花儿多么容易枯萎!

1、小小的蔷薇指代的是什么?蔷薇的命运预示着什么?   2、小鸟惊讶什么?微风叹息什么?   3、你认为蔷薇象征什么?   二十一、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有我从椰树梢闲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   二十二、别   吴奔星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珠,哪里都有河水,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但无处不表达出的情怀。

2、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影子与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3节深情的倾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嬉戏,在交谈,在漫步。   4、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A、感伤、哀怨B、欣喜、希冀C、悲壮、深沉D、激昂、高扬

参考答案: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

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5.A  6.ǐ 反复

作文六:《现代诗四首》1000字

5 现代诗四首

生命的流

宗白华

我生命的流

是海洋上的云波

永远地照见了海天的蔚蓝无尽。

我生命的流

是小河上的微波

永远地映着了两岸的青山碧树。

我生命的流

是琴弦上的音波

永远地绕住了松间的秋星明月。

我生命的流

是她心泉上的情波

永远地萦住了她胸中的昼夜思潮。

注释:

①选自《流云小诗》(安.o..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宗白华(1897—1986),祖籍江苏常熟,生于

安徽安庆,诗人、美学家。

“生命的流”是什么?很抽象吧?诗人因此把它比喻成“云波”“微波”“音波”“情波”,具体形象,也很有想像力。你能理解吗?宗白华《流云小诗》中的大部分诗作都像这样抒写内心

深处刹那间的感觉。这首诗写得很美,说说美在哪里。 ①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①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注释:

①选自《十四行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冯至(1905—1993),河北涿州人,诗人、

学者。

1941—1942年间,冯至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期写下了27首十四行诗,辑成《十四行集》。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时冯至的诗作,已经由早年的充满苦闷和忧伤渐渐变成现在哲理的沉思,所以李广田称之为“沉思的诗”。这首诗涉及生死和时间的观念,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是怎样

思考的。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①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注释:

①选自《望舒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诗人把寻梦具体化为寻一枚金色的贝,于是寻梦的过程变成追寻珠贝的过程。最后诗人写道,当你衰老了的时候,梦就开出了花。同学们讨论一下,诗人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烙印

臧克家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①

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浑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注释:

①选自《烙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闻一多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首诗就是写生活的痛苦和诗人对痛苦生活的态度。那么,诗人对痛苦持的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他对你有什么启

示?

作文七:《古诗,现代诗》5700字

古诗,现代诗

课内: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话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

统一的盛唐社会。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作品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

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

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

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o..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

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话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话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品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话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2

创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琵琶行(节选)   (唐)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话译文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创作背景:公元815年,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入京    (明)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注释译文 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创作背景: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于谦时任山西巡抚,却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当时的社会风气,地方官进城奏议时,都要带很多当地名产作为打通气节乃至献媚取宠的礼物。而于谦进京,总是两手空空。有人就劝他带些山西名产手帕、线香和麻菇,进京后分送朝臣。于谦于是写下《入京》这首诗作答:“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敢空手去见皇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小辫子被人抓,没有渴求往上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节选)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创作背景: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白话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当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课外: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话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望月远怀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白话译文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创作背景: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话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译文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现代诗(课内)

爱我中华

作词:乔羽

作曲:徐沛东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歌曲背景:《爱我中华》是为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谱曲时广泛采用广西、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的音调。歌曲原是二段体。第一乐段曲调较活泼,节奏跳跃,音域较窄。

美丽的集邮册

我有一本美丽的集邮册, 标题就叫《伟大的祖国》,

头一页是国旗、国徽、国歌,

还有一张”开国大典“。

记录着历史上那个神圣的时刻。 啊,翻开我的集邮册,

就好像游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你看万里长河绕群山飞舞,

你看长江大桥像彩虹降落。

登庐山,看满面飞腾;

游黄山,看云海扬波。

苏州园林玲珑俊秀,

布达拉宫壮丽巍峨。

西双版纳有着多么迷人的月色,

桂林山水藏着多少动人的传说。

日月潭、半屏山在做思乡的梦,

黄帝陵、轩辕柏在唱古老的歌„„

啊,翻开我的集邮册,

眼前流过祖国历史和长河——

一件件古代发明,

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一件件出土文物,

是我们祖先劳动的硕果。

生动的画像砖是谁描绘?

精美的青铜器是谁雕琢?

敦煌壁画,

留下多少艺术大师光辉的笔墨;

石桥古塔,

留下多少能工巧匠不朽的杰作!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啊,

你使全世界惊叹;

出自古都的唐三彩啊,

你使多少人着魔„„ 课文背景:《美丽的集邮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方寸世界”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主题单元通过邮票这一扇窗口,传达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知识视野,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美丽的集邮册》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形式,配以美丽的插图,描绘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名胜风光、出土文物、艺术品等,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豪迈的情怀中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雪的早晨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

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

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

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看着雪花在飘飞,

我想得很远,很远。

想起夏天的树林,

树林里的早晨,

到处都是露水,

太阳刚刚上升。

一个小孩,赤着脚,

从晨光里走来,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

他仰起小小的头,

那双发亮的眼睛,

透过浓密的树叶,

在寻找知了的声音„„

他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

一根很长的狗尾草,

结了蚂蚱、金甲虫和晴蜓。

这一切啊,

我都记得很清。

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

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

也不会有什么人影;

但我一直都记着那小孩子, 和他的很轻很轻的歌声。

此刻,他不知在哪间小屋里,

看着不停地飘飞着的雪花, 或许想到树林里去抛雪球,

或许想到湖上去滑冰,

但他决不会知道, 有一个人想着他,

就在这个下雪的早晨。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作品简介:《下雪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单元“风雪”的第二篇课文。这首诗歌是艾青写于1956年的作品,共三节,第一小节描写的是下雪的实景,抓住了“大、白、静”的特点;接着第二小节主要写艾青由雪联想出一个小孩在夏天树林的早晨玩耍的情景,最后第3小节就是把眼前的雪景和夏天对孩子的印象结合起来,写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对小孩的惦念。

整篇诗文体现了那个特定环境中作者的心境。诗人假托了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了对童年的期盼向往,那应该是脸像鲜花,眼睛发亮,脚踏露水,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

作文八:《现代诗归类[1]1》10600字

《星星变奏曲》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3、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7、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8、“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9、“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

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蝈蝈与蛐蛐》

1.《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答:诗歌在描写中,注重氛围的营造,通过衬托的手法来写蝈蝈和蛐蛐。如“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二者的联系在于,诗人把蝈蝈和蛐蛐都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在诗的结尾:“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诗人运用联想,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2.“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o..气昏昏欲睡中”这句子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我爱这土地》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注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中心: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句子含义理解: 一、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二、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

种种美好的事物,这种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写作特点:

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⑴  解释词语。

①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 定然:一定。

⑵  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闪”的后面是“明星”,“点”的后面是“街灯”。星“闪”灯“点”是常理,反过来不合理,换别的字也不妥。  ⑶  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答: 既是想象,就无需去考证,也不必担心所谓失真,而且用“定然”(定)更能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⑷  “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答:对读者说。作者好像在与读者一同欣赏天上的街市,如果用“我看”,就写不出这种交流。与“不信”相呼应。

⑸  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C   )

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⑹  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D、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静夜》郭沫若

中心: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正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

内容把握:

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句子含义理解:

“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陈列: 形容在某个地方摆放的东西        珍奇:珍贵而奇异。形容珍贵奇异的事物。

2.白云团团,漏出几点疏星  漏: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

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定然:必然;必定。

4.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流珠: 流眼泪。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全诗共分四节。首节回顾祖国古老沉重的历史,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次节过渡,内容上同前节,也是描写祖国的过去,但角度不同,直抒胸臆,表明祖国的“贫穷”“悲哀”,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和“花朵”。第三节描写现实,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表达了刚从“大跃进”“文革”的噩梦中苏醒过来,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后的那种“带泪的笑”。末节展望未来,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爱国是本诗的主题。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

“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  表现出诗人深沉而悲痛的感情。  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是希望,„„是花朵”运用暗喻。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痛苦的希望”的含义是: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产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明确:“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斗拼搏了,看,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这不是祖国母亲的写照吗?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京戏希望,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本节写祖国的新生、希望。

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我决心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升华感情达到了高潮,

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

答:新生的中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正在向明天进发。中国的明天定会更好!  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升华。——既然祖国不顾一切地哺育了“我”,那我也要无条件地回报祖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报国情怀。

理想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

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秋天

⒈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有。“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三句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栖息”“游戏”“梦寐”就是本诗的诗眼。

⒉“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应该怎么理解?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层意思乌桕叶的外形很像青鳊鱼,也可理解为是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的倒装句;另一层意思,江岸上的乌桕树,树叶 婆娑,倒映到江面上,渔民打鱼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当然收获的是鱼)。这个比喻,新颖自然,充满美感,耐人寻味,体现了渔民

悠闲、喜悦的心情。并由此可见捕到的鱼之多,又是一丰收之景。 ⒊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草野”在秋天到处是一片枯黄,本来就显得空旷、广阔,加之蟋蟀的鸣叫,更显得孤寂、开阔,这里诗人是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写在秋天的

一种独特感受。从手法上看,是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这一句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 ⒋本文是写秋天,但诗人为什么写到“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牧童的笛声随浓浓的夏日而远去,但那笛声却深深地印到牧羊女的心里,所以在此时此刻,她虽然也沉浸在秋天丰收的喜悦里,但心里所思念、牵挂的仍然是牧童,仍然是那“香与热”的悠扬的笛声。

⒌“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枯涸”与“清洌”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是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⒍诗歌中写道“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究竟是什么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呢?

诗人含蓄地描绘牧羊女的眼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结合上文,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多元化理解:

①“牧羊女”伫立在秋的荒野,心灵的某一角落“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开始萌动,心中思念、牵挂的是牧童,是那“香与热”的笛声。她“梦寐”的眼睛里,正流动着一股香甜的回味,这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惟其“似”“非”,才那么让人心驰神往。

②硕果累累的秋天令人目不暇接,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生活的喜悦与留恋。

③牧羊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和睡梦中。

乡愁

1.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的每一节的第一行。 2.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3.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诗至此去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国家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差参,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的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惆的苍调。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诗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的责任感。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面前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过漫长的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

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写的是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诗人再次排列出了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第四节是我的宣言。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言:“那就从我的血肉之射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终篇。

我爱这土地

1.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把自己比作一只鸟,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采用倒装形式,一问一答,直抒胸臆,突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3.诗人为什么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歌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嘶哑”一词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 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至于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则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是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与“激怒的风”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5.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什么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意蕴。

6.诗歌的第2节与第1节在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区别?把第2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是不是受到影响? 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2节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第1节采用假设兼暗喻的手法,第2节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如去掉第2节,诗意得不到强化与升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第一节出现的意象及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选取的意象是“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和“驳船”;运用的修饰词语是“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我用残损的手掌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那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

“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2.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部分表现为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水”,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4.指出诗中总起全诗的句子和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总起全诗的句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5.作者把“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

两句用括号括起来有什么深意?

作者把这两句话起来表明这是插入说明,表明这只是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而现实的家乡充满了“荇藻和水”、有“微凉”的感觉,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来诉说侵略者给家乡、给祖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6.诗中写道“只有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你能运用你的历史知识说出诗人所说的这“完整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吗?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所说的“完整的一角”,指的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7.体会文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中国”前面用“永恒的”修饰表明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对祖国的未来一定会美好——这一坚定信念的深信不疑。

祖国

1.《祖国》一诗中,诗人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组词语来概括?

沉静的草原、无尽的森林、奔腾汹涌的河水、村落间的小路、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冒起的轻烟、露宿的车马、闪光的白桦、丰收的谷场、覆草的农房、镶雕的小窗、农人的笑谈、快乐的哨舞,这些景物,构成了俄罗斯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

2.人诗歌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指诗人对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4.诗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二节描写了俄罗斯草原的凄清沉静和苍茫的夜色,第三节写了农人生活的欢乐。 5.“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什么意思?

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6.《祖国》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的执著的“爱情”。但诗人仅仅是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少。你认为这样写妥当吗?为什么?

妥当。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作文九:《8、现代诗两首》1800字

总第_课时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o..

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落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

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