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游子吟改写成记叙文》1400字
游子吟改写成记叙文(一)
母爱,像空气一样的母爱。
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里,花儿睡了,鸟儿也睡了,夜风轻轻地吹着,破旧的茅屋里有两个人,一个是上了年纪的母亲,眼睛都花了,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另一位是手不释卷地捧着书的儿子。一位慈爱的母亲知道儿子要去远行,笑眯眯的借着清柔的灯光连夜地为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当线用完的时候,他的眼睛有点花了,但慈爱的母亲一想到儿子要远行了,他不能为远行的儿子做什么,慈爱的母亲只能为儿子把衣服缝得又密又结实,把所有的爱都缝进衣服里,让儿子穿得久一些,就怕远行的儿子迟迟不能回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嫩绿的小草无法回报春天的阳光,母亲给他的温暖,儿子的爱心要怎能回报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站://.o..在破旧的屋子里看着儿子离开,儿子对母亲说:“母亲快回去睡吧,在这里很冷,”母亲说:“儿子让母亲看着你离开吧,”儿子被感动地留下了思念的泪水。
游子吟改写成记叙文(二)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游子孟郊点着烛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准备明日进京赶考。窗边的母亲披着打满补丁的衣裳,在为即将远去的孟郊缝补棉衣。
不一会儿,家家户户的灯就都熄了,而只有孟郊还在油灯下看书。他连打了几个哈欠,母亲看着疲倦的儿子,心疼地说:“儿啊,你就别看书了,明儿还要早起呢!”孟郊点了点头,说:“娘,您也去休息吧!这么晚了,您也累了,要注意身体啊!”母亲听了孟郊的话,微微一笑,平静地说道:“我把这件棉衣缝好了再去睡,你先去休息吧!”听母亲这么说,孟郊只好去睡了。
几个时辰过去了,蜡烛烧了一根又一根。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孟郊隐隐约约听到几声咳嗽声,被吵醒了。他心想:可能是母亲着了风寒,便想起身为母亲盖一盖被子。可刚起身,便看见了闪烁的烛光。母亲还在烛光下,一针一线地为他缝制新衣。他来到母亲身边,劝母亲回房睡觉,可母亲还是坚持为他缝制。他的眼眶湿润了,一股困意袭来,他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再醒来时,已是清晨,可母亲还坐在窗边缝衣裳,孟郊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对着窗边的母亲说:“娘,您身体不好,不要再缝了。”
突然,一阵马蹄声响起,车夫在屋外喊道:“公子,马车备好了,可以上车了。”这是,母亲欣喜地说:“真及时,正好缝好了。这样,就不怕京城的寒冷了。”说完,她长吁了一口气,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接着,母亲那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包袱,帮孟郊背上,把孟郊送出了屋,依依不舍地对孟郊说:“儿啊,路上小心,可要早些回来呀!”“嗯,您也要多保重啊!”孟郊不舍地踏出屋门,向马车走去。
经过昨夜春雨的滋润,地上的小草显得更加嫩绿,生机勃勃。初升的太阳照在草地上,草色青青。孟郊心想:自己对母亲的孝心就像一棵青草那般渺小,怎么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
在马车上,孟郊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改写成记叙文(三)
孟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十岁就会作诗。孟郊的母亲很高兴,便从小在他的内心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孟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但她为了培养孟郊,整天去干活。有时,她干着干着,头晕晕的,但她为了节约点钱,不惜让自己受苦,也要供孟郊读书。(m.lz13.)就这样,孟郊的母亲整日奔波在外,希望多攒一点钱。
转眼,十年过去了,孟郊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位努力读书的学者。有一天,孟郊决定去拜师学艺,母亲听了,没有说什么,就跑回屋子里哭了,她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个不停,她舍不得她得儿子啊,但她转念一想,他去求学总是好的,将来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她擦干眼泪,为孟郊做了一桌丰盛的菜,她是在为孟郊送行。
吃完饭,夜深了。屋里透着一簇微弱的光芒。屋里,孟母在为孟郊织毛衣,她用了最好的针线为儿子织衣,她边织边哭。有时,她不小心扎到了手指,但她忍着痛,继续织着毛衣,这毛衣可是用孟母的鲜血和泪水织成的。
临走时,孟母挥着手,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孟郊也依依不舍地,一步一回头……
* 游子吟改写
* 改写游子吟
* 村居改写成散文
作文二:《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2300字
众所周知,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使用第一人称,叙写“见、闻、想”;二是使用第三人称,改成“文包诗”。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是一个训练作文、开阔思路的好方法。
下面先以课文《江雪》为例,再以学生个性改写送别类古诗为例,谈谈指导改写“文包诗”的点滴体会。
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把古诗改成“文包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模式:首先是从古诗内容入手,然后是叙写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引用“古诗”。
一、了解相关资料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二、充分调动“积累”
改写《江雪》这样的一首古诗,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特别是描写雪后大地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优美词句。
三、进行拓展想象
想象是发展创造力,陶冶儿童高尚情操的智力因素。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改写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对儿童进行拓展思维://.o..的训练。比如说,在这首诗《江雪》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垂钓”的一定是柳宗元吗?
如以下三篇例文:
A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李 烨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雪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立刻给世间万物盖上了一层雪白的、厚厚的棉被。高山、道路都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空中连飞鸟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在,整个世界是死一般的沉寂。
而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永州司马柳宗元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只见他身上衣服上和帽子上,全都是雪,就像一个大雪人。
一位老人走过来说:“柳先生,您怎么还不回去呀,下这么大的雪还在钓鱼?”
柳宗元说:“没事的,我想在这儿清静清静。您老人家快点回家吧!”
老人说:“好的,柳先生,您也早点回。瞧您,都像一个雪人了。”说完,老人走了。
老人边走,边想起柳宗元之前写过的《江雪》,他心里默默地念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天气阴沉沉的,雪花还在飞舞着……
(简评:这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
B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鞠可依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
柳宗元撇开众人,出去走走。他看见山岭间几乎没有了鸟儿飞翔的踪影,山间小路上也都看不到行人的足迹。
柳宗元继续走着,他来到了江边。远处有一叶孤舟,孤单地漂在江心。舟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头,正在钓鱼。瞧他熟练地套上鱼饵,把有鱼饵的那端扔向湖中,静静地等待。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难道他和我一样,心中有说不出道不明的忧愁,因此在这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柳宗元突发灵感,当时就作下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还在下着……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
C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金陆浩天
在茫茫大雪中,只看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这个老翁就是永州司马柳宗元,最近他常来这儿,有人已经认识他了。
有一位驾着牛车的行人好奇地问船上的柳宗元:“先生,您都快成一个雪人了,还是快点上岸吧!”柳宗元笑着说:“我喜欢这样,这儿清静。”
大雪纷飞,所有的鸟儿都不见了踪影,所有的山间小路上都没有了行人。柳宗元看见了这个场景,诗兴大发,构思创作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与前两篇不同的是,柳宗元钓鱼,柳宗元作诗。)
以上ABC三篇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A篇中正在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回忆《江雪》的是另一位老者;B篇中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C篇中柳宗元钓鱼,柳宗元即兴作诗。
四、尝试个性写作
古诗改写“文包诗”有三个注意点:1.准确把握原作内容;2.增、扩、缩、删要合理;3.不要改变原诗主题思想。
把握这一原则,学了课文《黄鹤楼送别》后,这学期我班学生对高年级《校本教材 相约经典》上的其他送别类古诗进行了改写。
例1:王维的《送别》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徐浩羽
一天,王维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便急忙下马。二人来到一个亭子中,王维便拿出一壶酒来,与老友边饮边聊起来。“老朋友,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你不是当官了吗?为何在此,不在朝廷里呀?” 老友叹了口气,道:“唉,现在国家非常腐朽,皇帝大臣们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管百姓疾苦,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感到非常痛心啊!我现在要去南山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从此我们再有没有机会像这样喝酒谈心了。放下国家、放下百姓,谈何容易!唉……”
王维听了他的话,感同身受,连连点起头来。老朋友说:“对不起了,好兄弟,我要走了,保重啊!”
王维听了这话,羡慕老友可以淡薄名利,归隐山林。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又想想自己,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没有再说什么。看着友人慢慢离去的背影,王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借着酒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2:李白的《送友人》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顾陈澄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的东边。
李白和他的朋友在这里依依不舍地相互告别。李白不舍地说:“朋友啊,我心中的不舍和那千言万语的嘱咐,现在无法言语。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朋友说:“我又何尝不是?但愿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朋友就像孤独的鸟儿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也有所依恋。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挥手就此别过。
那匹将要载朋友远行的马仰天长啸,一阵悲鸣,似乎也不忍离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提笔写下了《送友人》这首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李白虽然和朋友分离了,但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切感人,恒久至今。
总之,让四、五年级学生把古诗改写成“文包诗”具有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长处显而易见,既要求课前收集充分的资料,又有利于布局谋篇,更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但局限也是存在的,主要是习作形式比较呆板。好在这样的改写,重点不在于“习作”,在于通过“习作”这一手段,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终极价值所在。这只是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初级阶段”。
作文三:《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700字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
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
大诗人
孟://.o..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
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东下,前往
杯,一饮
们暂时分别
去,消
浩浩荡荡地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作文四:《把握记叙文的段意》1500字
【技法讲解】 归纳段意的原则是准确和简洁。所谓准确,是指段意覆盖的内容与句意要完全吻合,既不漫天撒网,也不削足适履;既不偏离,也不相悖。所谓简洁,是指归纳段意要求高度地概括和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 如果我们对大量段落加以分析,就会发现:1.段落本身有中心句,而这个中心句就是段意;2.有的段落虽然没有中心句,但段内有些概括性较强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为概括段意服务。如果我们对这些一般性知识有所了解,再对其他特殊知识掌握一些,就会加大概括段意的准确性。 一、有的段落的第一句是中心句。例如: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 二、有的段落的中心句在段尾。例如: 童://.o..第周二十八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童第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三、有的段落,其中心句不在段首也不在段尾,而是在段落中间。例如: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边是人行道。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四、有的段落的中心句是暗示的,不是明确表述出来的。对于这种段落的段意,我们要自己去归纳概括。如果段内的几个层次是并列关系,就要把每层意思串联起来,然后归纳概括段意。 五、寻找中心句,最主要的当然是依靠对全段内容的分析与真正理解;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提示性的语言标志。如“可见”“因此”“所以”“实质上”“这就是说”“这样一来”“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六、在记叙文的段落中插入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是段落的中心意思所在。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城的记忆 □张雨生 记忆中,这里是一座秀丽的峪口小镇,生态环境好极了。森林、竹溪、泉流、沙滩;街坊、民居、石桥、庙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相依,构建得体。我在这里住过一些日子,山林清幽安静,民风古雅淳朴,享受了大山和人情的厚爱。 我曾自问自答:这是上帝的造化,还是人类的设置?二者相互交融,都有吧! 再回来,已是二十年之后了。 我有点惊讶,熟悉的小镇竟然变成了热闹的山城,处处都很陌生。当地领导人很热情,领着我转悠到傍晚。看过开发区、居民区、商业区、柏油路,他高兴地说:“不一样吧,山城现代化了。” 是现代化了。面对眼前的一切,我只能搜索记忆: 那一片高楼,原是茂盛的森林;那条公路,填埋了清流的竹溪;泉眼干涸了,流淌的是污水;灯火通明的商场,原是阳光灿灿的沙滩……熟悉的都远去了,难免让人惆怅。我只好责备自己,别让恋旧情结作怪。然而,又不能不怀疑,发展中所破坏的一切,是应该毁弃的吗? 什么是现代化?我疑惑了―― 高楼是现代化,森林是古老的吗? 公路是现代化,竹溪是古老的吗? 商场是现代化,泉水是古老的吗? 霓虹灯是现代化,阳光是古老的吗? 走过一段曲折之后,现实会告诉人们:森林比高楼更现代化,竹溪比公路更现代化,泉水比商场更现代化,阳光比霓虹灯更现代化。不是说愈古老愈现代化,而是说愈顺应自然愈现代化。人的观念会老化,凭借这些观念创造的物什都会老化,唯独大自然永远不会老化。 山城失去的那些还能回忆的一切,真让我怀念。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造化,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雕塑,多么和谐地融为一体。现代观念的最佳生态环境,应是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造化的神奇,雕塑的灵秀,还会回到山城吗? (选自《今晚报》) 1.文章第五自然段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 2.作者对小城目前的现代化持怎样的态度? 3.文中的画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概括文章末段的段意。 5.文中提及的“小城镇现代化”的现象很普遍,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结构》 即学即练: 1.北京的挂念、亲人的思念和最可爱的人。2.第③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④⑤⑥段是总分关系,第③段统领④⑤⑥段,④⑤⑥段又照应第③段。3.反问。既照应题目,引人回味,又揭示文章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4.①②③//④⑤⑥//⑦
作文五:《把握记叙文的结构》1900字
【技法讲解】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它们在记叙文的结构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如何准确把握记叙文的结构呢?
一、分析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开头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尽管形式各异,但都能使文章引人入胜。开头的主要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篇点题,直接引入文章的内容和人物。
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结尾的主要作用是收束全文、卒章显志。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的结尾,不仅收束全文、照应了开头,而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段落和层次的关系
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文章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层次,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
要想准确把握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划分尤为重要。
1.按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文中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o..要依据。
2.按人物、场景的变化来划分。
3.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
4.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
划分记叙文结构的依据还有很多,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来把握文章的特点,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把握过渡和照应的手段
一篇文章需要各个段落自然衔接,即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段落层次之间连接的桥梁,对布局、转承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记叙文中,可以用词语、句子、段落过渡。过渡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的事件或场景,或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指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关联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可使文章的结构更严密。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温暖的心是冻不住的
□叶小文
①这两天,天天在思念家乡。我的家乡贵州正在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冰冻灾害。受灾人口600万,所有高等级公路全线关闭,机场、车站滞留大批旅客,全省“二级停电”。远隔千里,虽帮不上忙,但思念之情,焦虑之意,难于言表。
②再一看,2008这个中国必“发”之年,虽然好事连连,但一开门就面临考验。一月中旬以来,南方大部和西北东部都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和低温冷冻的极端天气,交通运输、煤电保障全线告急,受灾人口7786万。电视上不断传来各地机场、火车站人头攒动、高压电线被冻中断的画面,令人揪心。
③极端天气可以把公路、铁路冻断,可以把车站、机场冻瘫,可以把电线、电杆冻坏,但人心总是暖的,温暖的人心是冻不住的。
④北京的挂念是冻不住的。请看,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雨雪冰冻灾情,部署做好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温家宝总理发出了抗灾减灾的紧急动员,要求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群众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话音刚落,总理已亲赴受灾最重的湖南第一线。一声令下,各级党政干部都已出动,各种能够调动的资源都在调动,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都在实施,天南海北心系灾区,关怀和问候穿越风雪、源源不断。
⑤亲人的思念是冻不住的。请看,那一座座在南方车站的瑟瑟寒风中涌动的急于返乡的人群,心中不由涌现一股暖暖的温情和感动。工作再忙、路途再远、困难再多,过年这天也要回家团圆。纵使彻夜排队买票,纵使忍受沿途的拥挤和困顿,万水千山阻隔不了与亲人团聚的急切,冲淡不了家乡泥土的芬芳。掬一捧故乡的土,饮一口故乡的水,依偎在父母身边,欢笑在亲朋左右,浓浓的亲情是对一年劳碌的回报,更是来年奋发向上的动力。世界上也许只有我们中国人才如此重视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和睦,这正是中华文化延绵不绝之根、中华民族团结自强之源。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亲情,是任何力量都冻不住、摧不垮的。不过,假若交通不便无法回乡,留在当地过年,一样可以感受浓浓的年味,打个电话问候亲朋好友,同样可以体会暖暖的温情。
⑥最可爱的人更是冻不住的。请看,公路、铁路、电力、通讯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在灾难面前一马当先,不畏劳累和严寒,甚至不惧生命危险,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抗灾减灾第一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寒冷天气中最耀眼的火炬。由于南方传统温暖地区缺乏防冻措施,雨雪冰冻使高压电线表面覆盖了厚厚的冰层,电线高塔随时有被冰雪压塌的危险。铁路会因此断线、城市会因此断电,万分紧急中,供电系统的职工来了!他们不顾生命危险登塔除冰。1月26日中午,湖南望城县三名工人正在进行除冰作业时,因高压线塔垮塌罹难。而在牺牲之前,为了抗冰保电,他们已经在50米高空的导线和绝缘子串上连续奋战了6天,每天工作17个小时。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普通人的名字:罗长明、罗海文、周景华。再寒冷的雪地冰天,一想到他们,我们的心里总会荡漾一股暖流。
⑦梅花香自苦寒来。2008注定是中国不凡之年,必“发”之年。风雪可以肆虐,亲情不会熄灭。铁架可以垮塌,民族的脊梁不会弯曲。酷寒的严冬里,人心总是暖的。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本文题目为“温暖的心是冻不住的”,说说温暖的心包括哪些内容。
2.文章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④⑤⑥段有什么关系?
3.文章结尾句“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用“//”给全文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结构》
即学即练:
1.北京的挂念、亲人的思念和最可爱的人。2.第③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④⑤⑥段是总分关系,第③段统领④⑤⑥段,④⑤⑥段又照应第③段。3.反问。既照应题目,引人回味,又揭示文章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4.①②③//④⑤⑥//⑦
作文六:《把握记叙文的线索》1700字
【技法讲解】
线索是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是串联文章全部材料、推进文章情节发展的一条“纽带”。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有明暗之分,作正面描写的叫明线,作侧面描写的叫暗线。记叙文中一般有人物、物品、感情、事件、时间、地点等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必须了解记叙文中各类线索的安排法。
1.人物线索。是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展开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2.物品线索。有些文章往往以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3.感情线索。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往往就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如《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o..―想变成蜜蜂。作者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感情的发展变化就是文章的线索。
4.事件线索。记叙文的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中心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鲁迅的《社戏》。
5.时间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6.地点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
另外,在文章中寻找线索,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线索;有的文章标题中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有的文章采用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
3.文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议论抒情的语句: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4.某人的见闻感受:设置一个线索人物,以其在事件中的见闻感受来展开叙述。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讨 债
□杨国华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12块4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都还差10块钱。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尤其是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态度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块花布,病恹恹地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直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选自《视野》)
1.题目“讨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文中母亲那“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是通过哪几件具体的事体现出来的?
4.写出文中显示“我”对母亲的评价变化的四个词语。
5.为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写几句点评。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即学即练:
1.母亲为给三个孩子交学费而到陈家讨还借给陈家的10块钱。2.10块钱。3.(1)年前借10块钱给极贫的陈家;(2)因差学费年后到陈家讨还这10块钱;(3)随后挣钱又给陈家送去10块钱;(4)一年后陈家主动上门还这10块钱。4.寒心疑问泫然泪下敬畏 5.略。
作文七:《把握记叙文的人称》1300字
【技法讲解】 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 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o..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较少。 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叙事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什么内容都可以反映,而且写作时什么表现手法都可以运用。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 二、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即学即练】 阅读《青菜》一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会,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摩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选自《现代文阅读》) 1.本文是用第几人称来写的? 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举一例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即学即练: 1.第二人称。2.(1)便于感情交流;(2)起拟人化的作用。例如:“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
作文八:《把握记叙文的顺序》3200字
【技法讲解】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按一定的次序安排好,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记叙顺序安排得当,才能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楚,从而符合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那如何把握记叙文的阅读顺序呢? 首先,把握记叙的顺序。 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如果有先后错落现象,就有可能是倒叙。倒叙,顾名思义就是倒过来叙述,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还有一种形式:先写眼前的事物。应注意的是:倒叙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接着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事件的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事件的结局上来。 而文章材料被打断的是插叙。插叙就是文章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使文章显得烦琐累赘。插叙的内容要与文章的中心内容衔接,使得文章过渡自然,前后贯通。 按事件先后顺序来进行写作是顺叙。顺叙就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顺序。要判断一篇文章是否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有两种方法:一看文章是否以空间顺序来叙述;二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其次,了解作者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顺序记叙。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写作意图,会运用按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规律叙述的顺叙,使得文章层次清楚,明了。运用倒叙的文章,会交代倒叙的起始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有明显界限和必要的文字过渡,可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能使文章错落有致。运用插叙不打乱原://.o..来的叙述线索,上下文会有衔接句,能使文章不仅结构富有变化,而且叙事条理清楚。总之,了解了各种记叙顺序的作用后,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文本与材料的关系了,这些都有益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你有没有最珍贵的? □王吉平 北京S大学两个学影视的小师妹,为了完成毕业的作业,扛着摄像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逮人就问:能不能告诉我,你认为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被采访的人毫无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摄像机,表情来不及调整,便被硬生生地记录下来。但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采访,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张不同的脸。 采访几乎涉及了奔走在北京的每一个群体:严肃的男人、温柔的女子、世界观还未形成的孩子、晨练的老人、匆忙行走的白领、来旅游的老外、正经的官员、卖盗版碟的小贩……形形色色的人,在突兀的问题面前,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 最珍贵的是什么?是亲情、友情、爱情、时间、生命、爱,这是大多成年人的答案。 一个抱着孩子的疲惫女人则说:“最珍贵的,当然是结婚后的自由!” 一个在天桥旁吹箫乞讨的残疾人,指指自己的乐器,说:“最珍贵的,就是我的箫。还有,能在冬天没有风的太阳下唱歌。” 天安门广场上站岗的士兵,回答问题时眼神依旧直视前方,说:“。” 已经退休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用年轻人不习惯的虔诚,说:“最珍贵的是还能为国家贡献点余热。” 一位老太太更是神情郑重:“最珍贵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拥有理想。” 还有很多让人心生感动的答案。 一个打扮另类的街头小伙,叼烟站在街头等他的朋友,面对摄像机,他有几秒钟的诧异,随即表情变得认真,小心地说:“我最珍贵的,是约请的朋友都能来,因为,今天是我18岁的生日。” 一个正在与家人会面的囚犯,则视线躲闪地回答:“最珍贵的,是出事之前,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日子,虽然每天都千篇一律似的单调乏味,但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每一秒都那么美好。” 一对牵手散步的老人,两个人的答案,竟是一模一样,在他们心里, 。有个小孩子很羞涩地指指脖子上的红领巾,说:“今天我入队啦,这就是我最珍贵的。”更小的那个女孩,歪头想了半天,摇摇头,诚实地说不知道。 还有些人,对这个问题根本不予理会。夹皮包的男人、打扮精致的女人,对于提问的人,看也不看一眼,一阵风似的走过。 摄像机记录的,不仅仅是答案。有人从骨子里不屑回答,以为生活就是一天天往上走,至于跳脱出来看看什么是最珍贵的,纯属浪费时间。也有人蹙眉想了片刻,丢出一句“太过深奥”便继续赶路。 还好,大多数的人,没有拒绝两个师妹的问题。他们或者焦虑、审视、怀疑,或者不屑、冷淡,或者如孩子似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正因为如此,这些答案,反而具备了一般采访所没有的原始质朴。 我最喜欢的一个采访,是在远离喧嚣繁华的宁静所在。那个男人站在柜台后面,笑着说,他最珍贵的,就是自己这几年努力攒钱,开了家书店,这个书店,是他的精神栖息地。在生活的艰难打拼里,依然怀着理想的男人,如此充满魅力。 什么才是你最珍贵的?偶尔,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们会离幸福更近。 (选自《中学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面对突如其来的摄像机,表情来不及调整,便被硬生生地记录下来。 (2)这个书店,是他的精神栖息地。 2.情景仿写。 (1)天安门广场上站岗的士兵,回答问题时眼神依旧直视前方,说:“。” (2)一对牵手散步的老人,两个人的答案,竟是一模一样,在他们心里,。 3.文中的画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4.你内心一定也有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请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29分钱 □蒋光宇 那是一天傍晚,德兰修女独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加尔各答贫民区脏乱的街道上。 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德兰修女。因为,专门救助穷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就是她创建的,更何况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其实不只是穷人崇拜她,世界各国许多有钱的富人,也都心甘情愿地给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捐钱。 突然,A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了德兰修女,然后吞吞吐吐地说:“修女,每个人都很敬重您的事业,都愿意为您作出奉献。我虽然没有能力,但也想奉献给您29分钱,以略表我的心意。整整一天,我只讨到这29分钱。如果您不嫌弃,就请您都收下!” 尽管德兰修女的全部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但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这29分钱对于修女会的资产来说,确实是微乎其微。 德兰修女感到进退两难:“如果我收下这29分钱,他今晚就一定会饿肚子。如果我不收,又一定会伤他的心。” 德兰修女把随身携带的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饭,一块面包和一瓶水送给了他,B同时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收下了这29分钱。 当德兰修女收下29分钱时,她惊喜地看到,拘谨的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那么灿烂…… 德兰修女默默地望着他:“在这炽热的太阳底下,在40来度的高温下,他乞讨了整整一天才得到29分钱,却全数奉献出来。29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其中却饱含着无价的爱心。”
后来,德兰修女在多次演讲中动情地说道:“很多穷人虽然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他们并不缺少互相帮助和体谅的爱心。这正是穷人的伟大之所在。只要真心愿意的话,我们每个人,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 1.“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在炽热的太阳底下”“在40来度的高温下”,乞讨了“整整一天”才得到的29分钱,德兰修女为什么还会收下呢? 2.当德兰修女收下29分钱时,乞丐为什么“笑”了,而且“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那么灿烂……”?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给文中A、B两处句子作批注。 A.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了德兰修女,然后吞吞吐吐地说。 B.同时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收下了这29分钱。 4.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本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顺序》 即学即练: 一、1.(1)“硬生生”一词形容被采访者在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所表露出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情状。(2)“栖息地”在这里是指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是“那个男人”的精神方面的寄托。2.(1)最珍贵的,就是军帽上的徽章,戴上它,肩上就有了责任(2)最珍贵的,就是还有时间,能够牵着对方的手散步3.夹皮包的男人、打扮精致的女人只注重世俗的、外在的生活,无暇顾及精神上的需要,所以一被问起便感到非常窘迫。4.示例:最珍贵的,就是考上自己向往的高中,然后继续拼搏,到大学深造。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责任。 二、1.因为德兰修女收下的不仅仅是29分钱,还有乞丐对社会的爱心,同时还有德兰修女对乞丐的理解和尊重。2.乞丐认为自己虽然很穷,很卑微,但是他也为他人献出了爱心,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一员,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所以他感到满足,开心。给永远比拿快乐!3.示例:A处:“瘦骨嶙峋、蓬头垢面”形象地描写出了乞丐贫苦的生活境况,他又瘦又穷,连起码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吞吞吐吐”写出了乞丐想捐出29分钱,又怕别人嫌少的矛盾心理。B处:“恭恭敬敬”写出了德兰修女接受29分钱捐款的神态,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着高尚灵魂的人。4.叙述顺序:插叙。道理示例:只要真心诚意,我们每个人,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为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不要拒绝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要怀着一颗感激之心接受。
作文九:《如何把握记叙文的顺序》3300字
【概念阐释】
所谓顺序就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把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肯定是顺序;时间顺序发生了颠倒的,把事件结果放在前面来交代,然后再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的,肯定是倒叙;暂时中断原中心事件的记叙线索,另插入一件事情的叙述的,是插叙。
【技法讲解】
阅读记叙文,该如何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呢?
首先要分辨记叙的顺序类型。
仔细阅读文章,看看材料安排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有无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这些地方就出现了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其次要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方式。运用按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规律叙述的顺叙,文章层次清楚,明了;运用倒叙,文章会交代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有明显界限和必要的文字过渡,可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使文章错落有致;运用插叙,不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上下文会有衔接句,文章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事条理清楚。
文章选择某种记叙顺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所采用的叙述顺序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为什么采用这种叙述顺序?通过比较各种叙述顺序的利弊,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考文中各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例题讲解】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电话响个不停,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
实在想不到,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o..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生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的宣纸,恭恭敬敬地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您。
在您面前,为您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采用了______叙述方式。这种形式的文章,前后往往会有提示性的语句使其衔接过渡自然。本文的提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是为了考查如何分辨记叙的顺序类型。通过熟读课文,能找出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时至岁末”“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的中学生活”“今日的曹齐”等,很明显中间的事情是回忆,老师要画――回忆给老师送画――补画,不是按时间的顺序写,而是插入了回忆。找这些提示性语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本文使用的是插叙。
[参考答案]插叙;“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
2.复制那份失落了30年的笔墨,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但作者却并未详细叙述,只在文章第七段中简单介绍。为什么?请你根据文意进行揣摩。
[解题指导]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抓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创作这幅画的原因。因为老师的优秀品质教育了他,使他养成了诚实和正直的品格,为了报答老师才作这幅画的,正好照应了插入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文章重点在交代创作这卷书画的起因,复制笔墨只是线索;突出主旨:感叹老师对学生感情的珍视。
【拓展训练】
难忘的鞠躬
张彩虹
上初三的时候,孙老师的政治课人气最高。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是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的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政治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后,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他说:“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但同学们谁也没有动,因为大家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一个人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赶回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课,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来问。”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在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消失了。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鞠躬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选自《中学生阅读》)
探究练习
1.用简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本文的记叙顺序。
2.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3.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中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现在也做了教师,你将怎样对待学生?
参考答案
《如何把握记叙文的顺序》
1.孙老师信守诺言,忍受着家属车祸身亡的悲痛,坚持给“我们”上课,并向家长、学生鞠躬行礼。顺叙。2.有必要。因为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来给学生上课的,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信用的感人品质。3.产生的影响:“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第二问示例:以身作则,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无论何时,不将情绪带入课堂。对待学生彬彬有礼。(言之有理即可)
作文十:《把握记叙文的结构》3300字
【概念阐释】
记叙文的结构指的是文章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作者在写作记叙文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的线索,或者以具体的问题或物品贯穿全文为记叙的线索,总之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阅读时我们只要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条理清楚的认识。
【阅读技法】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其常见的结构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我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把握阅读的技巧,找出它的“线索”或“标志”,这样才能“顺藤摸瓜”,达到阅读的目的。
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人物的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的,所以,一般人在写记叙文时均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结构全文。体现这些线索和标志的有以下几种:直接写出时间的,如早晨、上午、下午;还有暗示的,如借助特定的景物特征,表达时间,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借助自然规律及人们的生活经验交代时间,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全文描述了五个画面,依次为:夕阳落山,晚霞出现,启明星升起,灯光出现,夜色加深;还有借助民俗交代时间的,如“……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借“扫墓”点明时间是在春天。
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所以,人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常常会采用空间转移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的记叙文,作者或者以处于固定观察位置的角度,来分别描述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按照行动路线的角度,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人物活动的行踪、“空间”的不断“转移”都会使文章条理清晰,这就成了这种结构的记叙文的最大优点。例如《小橘灯》一文按地点的变换分为四部分:乡公所楼上,小姑娘家,回到://.o..乡公所,离村后的情况。
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即: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事性的文章,事情的发展总会有阶段性,总有一个过程。阅读时只要掌握了这些结构技巧,阅读分析文章就变得非常容易了。例如《故乡》一文,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如果让你给一篇文章分段,只要把握住其不同阶段的发展,划分段落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按照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安排结构。有的记叙文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安排结构。这样的线索是一条暗线,把握它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写作和阅读中多留心人物的思想变化。例如《荔枝蜜》一文,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一只蜜蜂”为线索来安排结构。
【例题讲解】
换 票
刘燕敏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原来要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上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难得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赚钱的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选自《文苑》,有改动)
阅读思考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B.换票的悲剧
C.换票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解析]确定小说的标题,应当依据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小说所表现的主题,题(1)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构思的整体把握情况。答案是C。A、D两项都不能具体概括小说的内容;B项概括得不全面,因为两个外出打工者一个是失败的,另一个却是成功的。题(2)是个基础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把握,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他们两次相遇的故事。
2.本文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构思。第一次相遇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作铺垫);第二次相遇,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的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捡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首先得了解人物的性格,要了解人物的性格,就得对故事情节、有关人物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节发生等问题作分析思考,最后加以概括。成功者: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等;捡破烂的人: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保守懒惰等。
4.作者为什么对“去北京的那个人”的描写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这样处理材料对结构文章有什么好处?
[解析]文章的结构是由内容决定的,对结构的考查主要是对文章段落和层次等的考查,作者这样安排材料,使文章的主题突出,人物鲜明,同时也使文章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
5.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解析]小说塑造了两个打工者的形象,通过对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就得勤劳务实,积极进取,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此来看,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结局也不会改变,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拓展训练】
火车上留下的一吻
朱斯顿
火车前后晃动了一下,车轮重重地与轨道相擦,发出哐当一声,然后继续朝前驶去。车窗外,冬日里的瑞士,被阴云掩盖,风雪交加的阿斯塔湾看上去像一个裂着大口的深渊,列车轰隆隆地沿着它行驶,车厢内拥挤着被寒冷和疲倦笼罩的旅客。
突然,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离开他的父亲,无所顾忌地在大人们的腿间穿梭了一阵,靠窗口坐着的人极不情愿地挪出一点地方,刚够这个四五岁的孩子把身子嵌进去。他的父亲在我们后面靠车厢门的地方坐着,而小男孩就独自留在显得并不太友好的陌生的大人们中间。“勇敢的孩子!”我心想。火车“哐当哐当”继续向前。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来得那么突然,使你在一刹那间完全不知它的含义。
一脸正经的小男孩滑下座位,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膝盖上,我感觉他是想从我的腿前挤过去,所以我缩回双腿并用手把他推了一下。可是我的判断错了,他并没有往前走,而是把他的脑袋朝向我。“你想和我说什么?”我想,于是我低下头想听听这个陌生的小男孩究竟想告诉我什么事情。又错了,我得到的是脸颊上重重的一吻。
小男孩若无其事地回到他的座位上,舒适地往里靠了靠,漫不经心地看着车窗外,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而我却被震惊了,怎么回事?一个男孩在火车上亲一个素不相识的成人――有谁会愿意吻我们这些早已过了青春期、一个个都像皱巴巴仙人掌似的老家伙呢?
没过多久,所有的邻座都被他亲了一下。不知所措的大人们只能充满疑虑地看着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察觉了大伙的疑惑,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活着是多么高兴啊,”这位父亲说,“他病得很厉害,他自己已经知道……”
终于,父子俩随着拥挤的人流在出口处消失了,车门重新关上,火车轰隆隆地向前驶去。
在我的脸颊上,我仍能感觉到那个小男孩留下的亲吻――这一吻在我的灵魂深处激起一股热流。有多少成人会因为活着的喜悦而互相亲吻?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一层:活在世上实在是人的一种特权。
这个陌生的小男孩告诉我们一个甜蜜的道理:每个人都在渴望着爱,在他播撒爱的同时,也得到了爱的回报――至少,我会永远记着这一吻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
探究练习
1.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技法来表现主题?
2.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的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小男孩形象。
3.文章第三段中两次写“我”的判断失误,与前文的哪个词语相照应?
4.文章第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终于,父子俩随着拥挤的人流在出口处消失了,车门重新关上,火车轰隆隆地向前驶去。”这是故事的尾声,它留给读者哪些思考?
6.假如让你接着这个故事的结尾写下去,你打算怎样结构后面的故事?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结构》
1.设悬念。2.外貌、动作;瘦弱但活泼、大胆。3.意想不到。4.补充说明。5.这个富有余味的结尾能引发人们诸多的思考,让活着的人们倍加珍惜生存的权利。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