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伟人的故事

作文一:《伟人成长的故事》3000字

伟人成长的故事

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作文一二三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

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

辉的顶点。

莫扎特的成长故事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

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

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童年时代的鲁迅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

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

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凡高的童年

凡高从孩子们面前走了过去,一言不发。他出了园门,穿过田野,沿着草地的小径前行。他要到溪边去,孩子们从他随身所带的玻璃瓶和鱼网中看出了这一点。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身后问:“哥哥,我能一起去吗?”不过,他们很了解他在捕捉水里的昆虫时有多聪明。他回来时,总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甲壳虫:有着闪烁的、褐色的壳,大而圆的眼睛,以及从水中出来后便神经质地伸缩着的弯曲的腿„„孩子们带着尊敬的口气谈论他,毫无嘲弄之意,但是他们不敢要求去那清新凉爽的溪边,溪边开放着最为

美丽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莲,在那儿,把双手插入闪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点尘染。孩子们凭本能感觉到:他们的哥哥喜欢独处。如果父亲送他去的那个寄宿学校有个假期,他所寻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独。 他知道最珍贵的花长于何处。他避开那有着笔直街道的井然有序小屋的村庄,通过丘陵和山谷寻他的道路。每次他总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窥察到处于自然栖息地的稀有的动物和鸟类,对于鸟类,他知道它们筑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对云雀降落在麦田里,他知道该怎样接近它们而不折断周围的禾叶。 那时候他没有留下一幅钢笔或铅笔的素描。这个未来的画家当时并没想画画,只是沉思默想。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审视一个雕塑家的助手用粘土给他做成的小像。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地飞奔着。 这使母亲大吃一惊,孩子艺术感觉的自然表达是如此惊人,她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好久,这件事才被父母提起。

作文二:《伟人成长的故事》1700字

* 伟人成长的故事

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作文一二三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

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莫扎特的成长故事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

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文三:《伟人的艰辛故事》600字

伟人的艰辛故事

南京南江中学 初二(4)班 许乐

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是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主要叙作文一二三述的是18世纪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中世纪著名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三位著名伟人的事迹。通过记叙他们苦难挫折的人生,来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贝多芬。他的童年时充满压迫和苦难的,在父亲的逼迫中学习音乐。青年时,终于获得了首次的胜利,本来一个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但是他的听力开始逐渐下降。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失去听力相当于失去了生命,他们的一生的希望都会毁灭,可狂贝多芬还那么年轻。可是,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与苦难并没有打到他。他把音乐看作是生命,更加全身心的其中。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热情。即使是生活的窘迫、爱情的背叛和疾病的折磨,都没有阻止他。贝多芬以他巨人办的毅力创作乐曲,谱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曲杰作。

是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苦难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与精神。我们的人生因为挫折而更加富有意义,我们的道路因为挫折而更加充满挑战性,我们的成功因为挫折而更加光彩绚丽!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地与不幸拼搏,才能实现理想。

(1)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看他们,那一张张氧气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出当时社会低层人的丑恶嘴脸,人与人之间充满着虚伪与黑暗。语气幽默,带有讽刺的一位,体现作者对当时社会低层黑暗生活的憎恶。( 书村网 .mcqyy. )

(2) 院子里严寒袭人,绿幽幽的月光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清楚地照着她那长着善良的大鼻子的面孔,两只黑眼睛好像磷火在燃烧。

赏析:运用肖像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外祖母的面容和蔼,虔诚善良的样子。体现了我的外祖母的喜爱与敬佩。

作文四:《古代母爱的故事》3500字

在土耳其旅游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述了一个感人而且令人悲伤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第二天……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 两天后,他们在废墟中看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援人员,她便拼命哭喊:“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援人员大惊,他们卖力地搬移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他们始终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 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和报纸上的图片,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 更多的人纷纷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作文一二三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了,他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的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第二天,土耳其很多报纸上都有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篇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其实不止他哭了,在车上的我们,也哭了

…… -------------------

七岁那年,我上学了。学费是妈妈向人借的。我总是把同学扔掉的头捡回来,线捆 在一根小棍上接著用,或用橡皮把写过字的练习本擦乾净,再接著用,妈妈心疼得有时 连买铅笔和本子的几分钱也要去向人借。 不过,妈妈也有高兴的时候,不论大考小考,我总能考第一,数学总是满分。在妈 妈的鼓励下,我愈学愈快乐。我真的不知道天下还有什麼比读书更快乐的事。 我没上小学就学完了四外运算和分数小数;上小学*自学弄懂了初中的数理化;上 初中也自学完了高中的理科课程。一九九四年五月,天津市举办初中物理竞赛,我是市 郊五县学生中唯一考进前三名的农村小孩。 那年六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录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没想到,把喜讯告 诉家人时,他们的脸上竟堆满愁云:奶奶去世不到半年,爷爷也生命垂危,家里现在己 欠了一万多元的债。我默默回到房中,流了一整天的泪。 晚上,听到屋外有争吵声。原来是妈妈想把家里的那头毛驴卖掉,好让我上学,爸 爸坚决不同意。他们的话让病重的爷爷听见,爷爷一急竟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安葬完爷爷,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

我再不提念书事了,把「录取通知书」叠好 塞进枕套,每天墆妈妈下地干活。过了两天,我和父亲同时发现:小毛驴不见了。爸爸 铁青著脸责问妈妈:「你把小毛驴卖了?你疯了,以后盘庄稼、卖粮食您去用手推、用 肩年啊?你卖毛驴的那几百块钱能供金鹏念一学期还是两学期….」 那天,妈妈哭了,她用很凶很凶的声音吼爸爸:「娃儿要念书有什麼错?金鹏考上 市一中在咱武清县是独一份呀,咱不能让穷字把娃儿的前程给耽误了。我就是用手推、 用肩年也他念下去…..」 捧著妈妈卖毛驴得来的六百元,我真想给妈妈下跪、磕头。我太爱念书,然而这一 念下去,妈妈又要为多少难,吃多少苦? 那年秋天我回家拿冬衣,发现爸爸脸色蜡黄,瘦得皮包骨似地躺在炕上。妈妈若无 其事地告诉我:「没事,重感冒,快好了。」谁知,第二天我拿起药瓶看上面的英熟, 竟发现这些药是抑制癌细胞的。我把妈妈拉到屋外,哭著问她这是怎麼回事,妈妈说自 从我上一中后,爸便开始便血,一天比一天严重。妈妈借了六千元去天津,北京一遍遍 地查,最后确诊为肠息肉,医师要爸爸尽快动手术。

妈妈准备再去借钱,可爸爸死活不 答应。他说亲戚朋友者借遍,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再借咱呀。 那天,邻居还告诉我: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完成收割的。她没有足够的 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去脱粒,也无钱雇人帮忙,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再平板车拉回 家,晚上院里铺一块塑料布,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穗在大石头上摔打…..三亩地的麦子, 全她一个人,她累得站不就跪著割,膝盖磨出了血,走路者一颤一颤的……不等邻居说 完,我便飞跑回家,大哭道:「妈妈,妈妈我再不能读下去了呀….」妈妈最终还是把 我赶回了学校。我的生活费是每个月六十到八十元,比起别的同学的两百至两百四十, 实在少得可怜。可只有我才知道,妈妈为这一点点钱,从月初就得一分一分地省,一元 一元地卖鸡蛋、蔬菜,实在凑不出时还得去借个二十、三十。而她和爸爸、弟弟,几乎 从不吃菜,就是有点菜也不用油拌,只舀点腌咸菜的汤觉和著吃。 她为了不让我饿土子,每个月都要步行十多里路去给我批发方便面渣。每个月月 底,妈妈总是年著一个鼓鼓大袋子,千计万苦地来天津看我。袋俚除了方便面渣,还有 妈妈从六里外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给我做计算纸的)和一大瓶黄豆辣酱、咸芥菜 丝,以及一把理发的推子。(天津理发最便宜也要五元,妈妈要我省下来多买几个馒头 吃。)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连青菜也吃不起的学生,只能买两个馒头,回宿舍泡点方便面 渣就著辣将和咸菜吃;我也是唯一用不起稿纸的学生,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废纸打草稿; 我还是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洗衣服总是到食堂要点碱面将就。可我从来没有自卑 过,我觉得妈妈是一个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光荣。 刚进天津一中的时候,考堂英语课就把我听懵了。母亲来的时候,我给她说了怕英 语跟不上的忧虑,谁知她竟一脸笑容地回答:「妈只知道你是最吃的孩子,妈不爱听你 说难,因为一吃苦便不难了。」 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吃吃,有人告诉我,学好英语,首先要让舌头听自已的 话,於是我常捡一石子含在嘴里,然后拚命背英文。舌头跟石子磨呀磨,有时血水顺著嘴 角流了下来,但我始终咬雅坚持著。 半年过去了,小石子磨圆了,我的舌头也磨平了,英语成绩进入全班前三过。

我真 感谢母亲,她的话激励我神奇地跨越了这麼大学习障碍。 一九九六年我第一二内参加全国奥林匹知识竞赛天津赛区的比赛,获得了物理一等 奖和数学二等奖,将代表天津去杭州参加全国物理奥赛。 「拿一个全国一等奖送给妈妈,然后参加世界物理奥赛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 动,把喜讯和愿望写信告诉了母亲。 结果我仅得了二等奖,我一头倒在床上,不吃不喝,尽管这已是 天津市参赛者中的最好成绩,可要报答含计茹苦的母亲,实在不够啊。 回到学校,老师们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我总想数理化全面发展,主攻项目太多而 分散了精力。如果我现在攻数学,一定能上。

一九九工年一月,我终於在全国数学奥赛中,以满分的成绩获得一名,利进入国家 集训队,并在十次测验中夺魁。 按规定,我赴阿根廷参加比赛的费用须自理。交完报名,我把必备的书籍和母亲做 的黄豆辣酱包好,准备工作就结束了。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看我依然穿著别人接济的,颜 色、大小不协调的衣服,打开眝藏柜,指著袖子接了两次,下摆接了三寸长棉衣和那些 补靪拽补靪的汗交、背心说:「金鹏,这就是你全部的衣服啊?」我不知所措,忙说: 「老师,我不怕丢人。母亲总告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穿著它 们就是去美国见柯林顿也不怕。」 七月二十七日,奥宝正死开。我们从早上八点三十分到下午两点,整整了五个半小 时的试题。 第二天公布成绩,首先公布的是铜牌,我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名字;接著公布银牌, 最后,公布金牌,一个,两个,三是我。我喜极而泣,心中默默喊道: 「妈妈,你的儿子成功了。」

我和另一位同学在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分获金银牌的消息,当晚便 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台播出了。八月一日,当我们载誉归来时中国科协和中国 数学学会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时,我想回家,我想尽早见到妈妈,我要亲 手把灿灿的金牌挂在她的脖子上…. 那天晚上十点多,我终於摸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开门的是父亲,可一把将我紧紧 搂进怀里的,依然是我那慈的母亲。朗朗的星空下,母亲把我搂著那样紧…..我把金牌 掏出来挂在她脖子上,畅畅快快地哭了。 八月十二日,天津一中堂里座无虚席,母亲和市教育局的安员及著名的数学教授们 一起坐上了主席台。那天,我说了这样一席话: 我要用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 她教给我的做人的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 高一那年,我想买一本「汉英大词典」学英语。妈妈兜里没钱,却仍然答应想办 法。早饭后,妈妈借来一辆架子车,装了一车白菜和我一起拖到四十里外的县城去卖。 到县城时已快咱午了,我早上和妈妈只了两碗红薯玉米稀饭,此时肚子饿得直叫,真恨 不得立刻有买主把菜拉走,可妈妈还是耐心地讨价还价,最后终於以一角钱一斤成交。

两百一十斤白菜应换来二十一元,可买主只给了二十元。有了钱我想先吃饭,可妈妈说 还是先买书吧,这是今天的正事。 我们到书店一问书价,要十八元两角五分,买完书只剩下一元七角五分。可妈妈只给了 我七角五分零钱去买了两个烧饼,说剩余的一元钱要攒著给我上学花。虽然吃了两个烧 饼,可等我们娘俩快走完四十多里的回家路时,我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了。这时才想起, 我居然忘了分一个烧饼给母亲,她饿了一天,为我拉了八十里路的车。我后悔得真想打 自己正刮子,可母亲却说:「妈没多少文化,可妈记得小时候老师念过高尔基的一句 话----贫果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哩,你要是能在这个学堂里过了关,那 咱天津、北京的大学就由您考哩。」妈妈说这话的时候不看我,看著那条土路远处,好 像它真的可以通向天津、通向北京一样。我听著听著就觉得肚子不饿了,腿也不酸了….. 如果说贫果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我就要说,我的妈妈,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导师。 台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湿润了,我转过身,朝我双鬓已花白的母亲,深深地鞠 躬…………

作文五:《古代感恩的故事》2200字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作文一二三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感恩父母,拥抱亲情

先作一个小小的调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为你的父母生日送过祝福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可以看出我们对自己父母的关爱还不够,接下来郭老师和大家一起进入感恩于心,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三——感恩父母,拥抱亲情。

父母赐予了我们生命。我们从呱呱落地到成长为今天的你,父母牺牲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和财力。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厚而无私,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起码的道德。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父母的亲子之爱是无私、伟大的。他们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愿付出一切。所以说,父母之爱位于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爱之上。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即一个人的良心。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我们敬爱的朱德元帅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母亲的回忆》,他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他不仅使母亲生活上得到照顾,而且使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进行英勇的斗争,使母亲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曾经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儿子因为母亲病重,急于回家探亲。由于当时正值春运高峰,买不到票,儿子就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回家探望母亲。儿子骑车4500里,4天3夜跨越4省,历经艰辛,终于赶到家只求见母亲一面。殷殷孝子情,拳拳赤子心,他们做人的真情孝心,实在太令人感动了.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在这里我想和交流三点:

首先是尊重父母的教导。父母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往往是我们在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他们对我们这些经验的传授是不计回报、真心实意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听取,虚心接受.

其次懂得关爱父母.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请父母休息一下,帮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应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当有好吃的食物要懂得和父母一起分享等等.

第三,要努力进取,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先是成人,再是成材,最终有所成就。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作为有孝心的子女应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不负父母的愿望,实现父母的期望,这是最重要的孝行。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为乐、刻苦为乐发展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的父母得到欣慰,让父母以你为骄傲,这就是我们孝敬父母的最大实际行动。

作文六:《古代教师的故事》4700字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

小时候,最直接教我文学的是母亲,母亲很爱文学,经常在家里看小说.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文学。我记得大约是小学三年级,我开始读《沫若文集》,那时候读书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读书,有点像一头小牛进了菜园,不管是野草或是青菜就大口地咀嚼起来。

爱读书的母亲一到星期天就会领我们去沈阳太原街、中街的两家新华书店,一进新华书店,我们就各奔东西,各取所需。母亲去看业务专业书,姐姐去看文学书,我去看小人书,最后母亲会精心挑选她喜爱看的文学书,每次我们都满载而归。家里有个木箱子,装得满满的我的小人书和姐姐的文学书,父亲母亲的书架上更是摆满了钢铁和化学分析书,还有像厚厚的砖头一样的外文字典,有英文字典、俄文字典、日文字典,父亲经常要翻阅这些字典,翻译外文技术资料。

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简直就是我的福分。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技术员,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着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除了看书,我放学回来就是围在收音机旁边收听小喇叭广播,听袁阔成的评书《平原枪声》,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听革命歌曲大家唱,那时候学习语文完全是在凭着兴趣在乐趣中学,完全不像现在这样的死记硬背拆卸语文的教条死板的学法。

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就是结识一些好人,他们的优良品德营养滋润着我,我还记得读《卓雅和苏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籍,英雄主义思想在我心中扎根。每次读一本好书都使得我完全沉浸其中,受感染受教育,常常是母亲看完一本,姐姐看一本,我看一本,就这样我从小就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濡染,在自己享受文学书籍的营养,就是在这些优秀作品陪伴下我度过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

所以,今天回想起来,我的母亲应该是我的第一位文学启蒙老师,她在用她默默的读文学书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成长走向,为我从事文学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要第一个感谢的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吴忠义。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的语文老师,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那些小学老师大都是为教书而教书,记得最清楚的是《小猫钓鱼》那一课,告诫我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其他的记忆真是很模糊不清了。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读书本上的书,还要读社会这本书,我才十三岁就被母亲催促着去北京、南京、上海旅游,母亲说,你姐姐赶上大串联去过北京,你也应该去外面见识一下世面,别在一个地方呆着,那会太小家子气。后来,赶上上山下乡,毛主席让我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现在觉得一个年轻人经受点挫折打击要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意志品质要好许多,在农村我学会了扶犁点种赶大车,更重要的是我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情商的培养是在我的实际劳动生活中获得的。我在农村五年,接触到的农民,他们为人朴实善良,忠厚老实,我跟他们学习到了很朴素的劳动人民感情,但是他们没文化,缺少文化修养;我在工厂认识一些老工人,我敬佩他们的车工技术,他们也是嘴里尽说些国家大事和生活琐事,但作文一二三是,我感觉他们由于知识水平所限,知识视野的狭窄,心胸度量都很有限,知识文化底子薄,缺少深度、高度和厚度。思想的航船究竟向哪里游走?我一直觉得航标模糊,前程很迷惘,当然,工人堆中也有一些能人,可惜和他们交往甚少,有的和我失之交臂。

说这些话,丝毫没有贬斥农民工人的意思,我一个“知识青年”从小就受到他们的普罗影响,懂得朴素勤劳等美德,在劳动人民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朴素可贵的东西。只是有时觉得思想当中缺少点什麽,乏味单调的生活很难让我的心灵感动,缺少一些震撼人心灵的东西。我记得高尔基在给一个胖厨师读小说,把那胖子厨师读得痛哭流涕,现在看也就是缺少文学的感动,缺少那些人性美的东西来撞击震撼我的心灵。

生活在枯燥、乏味、单调、反复的倒班车工机械生活的人群之中,我的文学细胞快要逐渐死亡了,我觉得心里头一直很窒闷。

一天,我在抚顺发电厂宿舍里发现一本“元曲”书,我捧着这本书,看了看翻了翻,对元曲这语言的精华当时我完全读不懂,但是我知道这是语文高层次好东西,是当时二中语文教师关翦老师的儿子关希烨给他爸爸在发电厂图书馆借来的书,我很羡慕他有一位能够读“元曲”的教语文的爸爸。

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求,对愚昧的厌恶,对时代改变的渴望,可谓如饥似渴,想学习可又苦于没有人来教我,想想吧,我是怎样的文化程度?小学只读了五年级,六年级就失学了。初中上学复课闹革命,天天批斗老师,我们初中只上一年,学点因式分解,学点平面几何,教材叫工基、农基,更多的知识就没有了。底子薄,见识浅,无知的孩子,只能似懂非懂自己读一些还读不懂的鲁迅杂文。

仔细算了一下,小学读了五年,初中读了两年,实际读书时间只有七年,相当于初一学生,后来毕业当时叫九年一贯制。在农村工厂学习实践经验学习了十年,十七年,也不少,积累了很多社会人生经验,文学不是在中文系里面学习书本知识就够用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也是一所大学,这样算起来,我一共学习了十七年。比现在的硕士学习的年头还多一年啊!

文大十年,最初有两年复课闹革命,之后先是在农村整整务农当“知识青年”五年,后是在工厂干了三年零八个月的车工,整整长达八年的农工生活啊,有点“八年抗战”的味道啊?很艰难的工农生活,我都经历过了。我在苦难生活中感觉到有文化的可贵,我痛惜被我挥霍掉的大好时光。

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愚昧混沌当中,苦闷过,彷徨过,过着浑浑噩噩想要奋斗苦于找不到奋斗方向的生活,甚至曾经被封建迷信、封建专制思想蒙蔽着桎梏着,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机会再坐在课堂读书,而缺少文化的愚民是最好被人家欺骗糊弄的。而这些想法正是我们那一时代青年共同的思想境地。

粉碎四人帮,我才真正有机会凭个人本事公平竞争参加全国高考,1978年12月的一天,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走出了抚顺发电厂,耳边还响起修配分厂秦书记的话语:“去吧,去读大学,有文化,个人才有前程,中国才有希望,别做井底之蛙。”正是在他的殷切鼓励下,我毅然开始走上我上师范读书的路。

冬天白雪皑皑,头上的乌云沉重地压着,雪花纷飞,漫天飞舞,我冒着风雪乘车来到抚顺师范学校,这就是我渴望已久的“大学”吗?我当时有些茫然,甚至我有些失望,号称“高低柜的教学楼”(即现在的六中),一边高一边低的教学楼矗立在我的眼前,因为文化大革命,那一边(东边)一直没有教育经费,所以一直也没盖起来,学校的环境条件太差,还没有抚顺发电厂好啊?

我手里拿着通知书,似乎有些犹豫了,两个“我”在打架,一个说:回去吧,还来得及,当一个工人多好,又省心又不费力;当老师就是当“孩子王”,老师待遇很低。“臭老九”的残余思想犹存。一个说: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无论条件多么差,你是来学习文化的,不要光注重外表,那是虚荣心,想想自己荒废了十年,可算得了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决不能放弃啊!教育的未来会好起来的。

我斗争犹豫了片刻,顶着风雪,终于毅然大步走进学生科报到,接待我的是姜科长,好像我是第一个报到的,他看我一身雪花,连忙替我掸去大衣上面的雪花,他的热情接待温暖了我的心,我掏出企盼了十年才获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久盼十年上大学的梦就要从这一天开始实现了,有多少青年没有我这样幸运啊,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我们是这一时代的幸运儿,我就这样第一个报到,开始了我短暂的大约一年半(1978年12月——1980年8月)的大学生活。

我之所以开篇写我的漫长的求学经历,正是想说明能靠着个人奋斗参加高考,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老师的学生,在当时也确实是来之不易,我格外的珍惜这段学习生活,也格外热爱我的求知道路上为我传道解惑的老师。我想很多我的同龄人会理解我为何开篇写了这样多的看似闲笔的东西,正是这些生活的经历,使得我格外珍惜师生这段情缘,老师的教育也为我后续努力学习做了坚实有力的铺垫。没有老师的辛勤培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吃水不忘打井人,师恩今生永难忘。

一个老师要想让学生崇拜敬仰,可能得需要外表和丰富熟练的教学经历,而我觉得更主要是要有老师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渊博学识和文明修养的内涵。每一个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而教师的风度气质人品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教我古代文学的郭铢老师。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郭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把我这个"知识青年"给迷住了。我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我还清楚地记得郭老师上的第一节课,走进教室站在讲坛的是一位中年男教师,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身穿一身蓝色涤纶人民装,干净利落,他谈吐自如,气质稳重,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风度翩翩,落落大方,我从老师身上感觉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我很久就渴盼的儒雅学者,现在就站在我的身旁。

他开篇讲的是古代文学绪论,一节课他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化发展史脉络,让我也跟随他一起浏览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璀璨美丽的长廊,听着他铿锵有力的讲解,心里涌动出爱国的热情的共鸣,好久了,我的心灵如死灰一般地沉寂,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激起感情翻腾的涟漪,令我心动不已,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激动,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是震撼我心灵之所在。

他讲起课来语调平和稳重,态度谦和,从没有看见他批评过学生,他讲课旁征博引,且又充满着深厚感情,可以说郭老师的讲课,不瘟不火,恰到好处。我在仔细听他讲中国古典文学课,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不时地被他自身蕴藏的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所打动,听他讲课就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我真没有想到,来到抚顺师专——当时改为沈阳师范学院抚顺大专班,我竟然有幸遇到这样一位古代文学造诣很深、博学多才的古代文学老师。

如果说母亲是领着我一本一本的读了一些文学书,那只是一个一个点的话,那麽郭铢老师是用一根红线把古代文学串联成一串串美丽的珍珠,让我目不暇接,耳目一新,流连忘返,我完全沉醉在美好的古代文学之中了。这就把我过去学到的点点滴滴串连成一个个面,使我更加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我欣喜的是,郭老师讲解起来非常轻松自如,我很舒服的听,他很舒服的讲,心悦诚服,接受起来,自然也就很舒服,很惬意了。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所以我心里有高山仰止之感,肃然起敬之情。郭老师你可能根本还没有意识到我坐在教室里完全陶醉于你的精彩的授课之中。

作文七:《古代孝子的故事》800字

哑巴至孝转生帝王之家  广州市北门外,有一位孝子,是个哑巴。事母至孝,每日背负其母乞食,凡乞得食物,必拣送味美质良者奉母,粗糙者自食,如果乞得少,即先供母食,自己则忍饥挨饿。其母双足已残疾,双足如同鸡爪向后反,除了睡觉外,一年四季不能离其子,总在背上驼着。凡是冲凉洗脚,无不侍奉周周到到。人人知其为孝子,所到之处,都乐施之。母子相依,足有四十余载,到了孝子将及知命之年,他的母亲死啦。孝子除了葬母尽哀外,日间则乞食,夜间则伴母坟而眠。这年夏季,忽闻霹雳一声,将哑孝子击死。这时广州有一位学士杨先生,他刚从外国游学归来,对因果鬼神善恶报应之事,认为完全虚渺,哑孝子被雷击死后,他正赶上看到,他就在哑孝子的手心里写了“天爷无眼”四个字,意思是说天公无知,这样的孝子遭雷击死,坏人却享其快乐。

天公无能,于是更不信因果善恶报应。到后来,事隔十多年,这位杨学士奉命为中国驻俄公使,到了莫斯科,在某一次宴会上见到俄太子,右手不能伸直,怪而问之,作文一二三俄太子伸手令杨公使看,其手指屈曲,手心似隐约有文字,于是用力一扳,太子手指突然伸直,手心的文字亦看得清清楚楚,正是“天爷无眼”四个字,原来就是杨先生当年写在哑孝子手上的四个字。从此这位杨公使才知因果报应之准,赏善罚恶丝毫不遗。返华后逢故旧便提此事,据有慧目人言,哑孝子因前孽,本应当一世哑巴,一世被天雷打死,因其能省悟,故两世苦根一世了清,卒转生于帝王之家。

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宿恶,明天午刻,将被雷击死。”吴二因不忍离开老母,求神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备好早膳后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哪知再过一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然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地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消除前生的宿恶。”后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

作文八:《伟人尊敬老师的故事》1700字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 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 ,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尊敬师长终身思作文一二三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

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作文九:《伟人邓小平的小故事》1000字

伟人邓小平的小故事——艰苦朴素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作文一二三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伟人邓小平的小故事——热爱人民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作文十:《伟人瞿秋白的故事》200字

伟人瞿秋白的故事

辛丰中心小学 三(1)魏欣苒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从小学习非常用功,知识博大精深。他是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 之一。1935 年反动派逮捕了瞿秋白,英勇就作文一二三义时他高唱《国际歌》 , 当时年仅 36 岁。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 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读了《瞿秋白的故事》 ,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 像瞿秋白叔叔那样的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 珍惜时间,勤奋刻苦学习;还有我们从小就要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并为之不断奋斗追求,才能对祖国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