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的读书笔记

作文一:《关于保护动物的读书笔记》1300字

题记:一直以来我想做一个野生动物保护者.听起来是个很幼稚的梦想但它却一直生长在我心中像一株翠绿的豌豆苗萌芽后不断生长纤弱的根茎撑起梦想的蓝天.脑海中总有那样一幅图画:未来的未来的某一天我在蓝天下尽情奔跑身旁有羚羊牧马雁子在我头顶飞翔还有丹顶鹤在为我跳舞.甚至鳄鱼眼镜蛇也参与了这盛大的舞会.太阳温柔的触须亲吻我的脸还有耳旁的清风为我唱歌.就连狮子也不再凶残它温柔的依偎在我身旁将脸凑过来撒娇.大象用它长长的鼻子与我嬉闹弄得我满身是水我们一起欢笑···当世界只剩下我们喧闹也变得宁静浮华也变得质朴.在这些生灵身上我或许将看到人类已经失却的一些美好属于生命本质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摘抄:

自然界的美丽在于其细节之中而其中大部分细节却不一定是可以印在挂历上展出的美好.我写的有关有机物的一些事情大多数人会感到厌恶我把它当成一个爱好甚至是一项事业:蜘蛛蝎子寄生虫蠕虫响尾蛇粪金龟土狼.我这么干的原因是因为我偏喜欢写其他人忽略了的一些话题而且因为我希望在读者心中唤起对于大千世界的热爱对想象力的喜好对自然界这些扭曲的有蹼的无奇不有的小东西的怜惜.大自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最有创意的大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当然我只能记录这些故事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可是我所提供的东西代表一种更恳切的呼吁为了所有能够讲述出来的故事为了按大自然自身的方式保护自然为了让大自然保留她所有痴愚的东西爬虫类和人间一切可怖的东西保存蟑螂毒蛇吸血虫低等物种和残暴的畜牲.

这是受过涂油礼的圣徒的罪恶这是兽皮底下的温柔—这些就是我自得其乐的原因.我把这些兽类当作主角当作不完美的英雄来颂扬.他们都在上演生存环境和机遇的戏剧.我毫无惭愧得赋予他们以人性.我假定这些非人类的物种都有性格有目的情绪意识甚至有梦想和希望.我这样做是为了讲故事的方便更因为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说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

同时我也在这里蒙受上苍的祈福我的身体外型设计经历了十几个地质时代的考验这证明生命的确是抓住了诀窍她建筑了一个活动的肉体既轻巧又结识即柔软又有耐力一个会旋转会吼叫会跳跃会挖掘会攀爬会逃跑会摇摆的躯体—这个躯体可以体现生命.

我感受到创生之美是因为每一只动物包括我在内生而会动会解决问题会从地球和引力中找到最佳的东西.我想由这些比喻性的部件构成的肉体一定配备有类似的感觉和意愿构成的自然本性:害怕欢乐好奇厌倦友好憎恶.

后记:一周的时间我只读了《野兽之美》这本书的序言.那是因为每当我读到一句话我的眼前便会出现一个画面:回归大海的海龟在沙滩上留下一列深刻的印迹;黄色毛发的猴子超越"肤色"的界限热烈地吻着一只黑猴;袋鼠亲切地相拥对视脉脉含情;天堂鸟披裹一身桃红的盛装···于是我像欣赏一本画册一样的看着这本书置身于其中每一幅影像久久的不愿意离开.

在肆无忌惮的动物世界里我看到的不只是竞争凶残更多的是趣味和情谊.在厚重的皮毛之下总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流露出浓浓的温情的眼睛.每时每刻我们身边都有各种生灵在活动或上或下或紧或慢舒展着生命的姿态.当我们的眼睛终于肯放下来终于肯"低下头"去看看这些"低等生物"我们才真正的发现了生命的意义.一切漠视生命的人不配领略一丝生命的美好只有那些关爱生灵懂关于保护动物的读书笔记得用平等的目光慈爱的心灵去怜惜生灵的人在有生之年才能窥探到生命本质的光辉.

作文二:《关于保护动物的读书笔记》1300字

题记:一直以来我想做一个野生动物保护者.听起来是个很幼稚的梦想但它却一直生长在我心中像一株翠绿的豌豆苗萌芽后不断生长纤弱的根茎撑起梦想的蓝天.脑海中总有那样一幅图画:未来的未来的某一天我在蓝天下尽情奔跑身旁有羚羊牧马雁子在我头顶飞翔还有丹顶鹤在为我跳舞.甚至鳄鱼眼镜蛇也参与了这盛大的舞会.太阳温柔的触须亲吻我的脸还有耳旁的清风为我唱歌.就连狮子也不再凶残它温柔的依偎在我身旁将脸凑过来撒娇.大象用它长长的鼻子与我嬉闹弄得我满身是水我们一起欢笑···当世界只剩下我们喧闹也变得宁静浮华也变得质朴.在这些生灵身上我或许将看到人类已经失却的一些美好属于生命本质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摘抄:

自然界的美丽在于其细节之中而其中大部分细节却不一定是可以印在挂历上展出的美好.我写的有关有机物的一些事情大多数人会感到厌恶我把它当成一个爱好甚至是一项事业:蜘蛛蝎子寄生虫蠕虫响尾蛇粪金龟土狼.我这么干的原因是因为我偏喜欢写其他人忽略了的一些话题而且因为我希望在读者心中唤起对于大千世界的热爱对想象力的喜好对自然界这些扭曲的有蹼的无奇不有的小东西的怜惜.大自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最有创意的大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当然我只能记录这些故事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可是我所提供的东西代表一种更恳切的呼吁为了所有能够讲述出来的故事为了按大自然自身的方式保护自然为了让大自然保留她所有痴愚的东西爬虫类和人间一切可怖的东西保存蟑螂毒蛇吸血虫低等物种和残暴的畜牲. 日记://.0s.Net.

这是受过涂油礼的圣徒的罪恶这是兽皮底下的温柔—这些就是我自得其乐的原因.我把这些兽类当作主角当作不完美的英雄来颂扬.他们都在上演生存环境和机遇的戏剧.我毫无惭愧得赋予他们以人性.我假定这些非人类的物种都有性格有目的情绪意识甚至有梦想和希望.我这样做是为了讲故事的方便更因为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说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

同时我也在这里蒙受上苍的祈福我的身体外型设计经历了十几个地质时代的考验这证明生命的确是抓住了诀窍她建筑了一个活动的肉体既轻巧又结识即柔软又有耐力一个会旋转会吼叫会跳跃会挖掘会攀爬会逃跑会摇摆的躯体—这个躯体可以体现生命.

我感受到创生之美是因为每一只动物包括我在内生而会动会解决问题会从地球和引力中找到最佳的东西.我想由这些比喻性的部件构成的肉体一定配备有类似的感觉和意愿构成的自然本性:害怕欢乐好奇厌倦友好憎恶.

后记:一周的时间我只读了《野兽之美》这本书的序言.那是因为每当我读到一句话我的眼前便会出现一个画面:回归大海的海龟在沙滩上留下一列深刻的印迹;黄色毛发的猴子超越"肤色"的界限热烈地吻着一只黑猴;袋鼠亲切地相拥对视脉脉含情;天堂鸟披裹一身桃红的盛装···于是我像欣赏一本画册一样的看着这本书置身于其中每一幅影像久久的不愿意离开.

在肆无忌惮的动物世界里我看到的不只是竞争凶残更多的是趣味和情谊.在厚重的皮毛之下总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流露出浓浓的温情的眼睛.每时每刻我们身边都有各种生灵在活动或上或下或紧或慢舒展着生命的姿态.当我们的眼睛终于肯放下来终于肯"低下头"去看看这些"低等生物"我们才真正的发现了生命的意义.一切漠视生命的人不配领略一丝生命的美好只有那些关爱生灵关于保护动物的读书笔记懂得用平等的目光慈爱的心灵去怜惜生灵的人在有生之年才能窥探到生命本质的光辉.

作文三:《关于类型的读书笔记》4300字

关于类型的读书笔记

影片的类型(亨·阿杰尔; 热·阿杰尔; 李恒基;)世界电影1984年第6期 美国电影中的类型观念(爱·布斯康布; 闻谷;)(世界电影1984年第6期) 类型片刍议(查·阿尔特曼; 宫竺峰;)(世界电影1985年第6期)

评价——对于类型和作者的评价(达德利·安德鲁; 彬华;)(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类型电影和大众心理模式 郝建; 杨勇; (当代电影,1988年第4期) 正名:类型电影作为艺术 宫宇; 祭光;  当代电影1988年 05期

类型批评法:程式电影分析(T.贝沃特; T.索布夏克; 肖模译;)(世界电影 1997年01)

类型与批评的方法论(安·图德; 李小刚;)(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 发展的想象1990──1994中国大陆类型电影 张颐武; 电影艺术, 1999年 01期

风行水上 激动波涛──中国类型影片(1977—1997)述评 贾磊磊;(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

镜外之像与镜中之影 有关中国类型电影的断想 虞吉; (电影艺术 2000年第3期)

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前提——再论类型化与综合化 侯军; (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致命的一击》——中国动作类型片的一个新起点 张江艺; 电影创作2002年 03期

尴尬的类型片难以“致命的一击” 李 珂; 电影创作2002年 03期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 李道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 02期

中国内地类型电影经验  胡克; 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类型片与普世准则 赵军; 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中国类型电影:理论与实践 饶曙光; 电影艺术 2003年 05期

类型电影四人谈 郝建; 张建栋; 林黎胜; 吴冠平; 电影艺术, 2003年 05期 与世浮沉——类型片的理性认知与动态把握 桂青山;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力求精品化的类型片——《惊心动魄》观后 胡杨; 大众电影2003年 22期   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 刘亚冰;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 李道新;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02期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下) 李道新;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03期

类型电影与观众态度  唐瑜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历史与境遇 王宜文 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永恒的奥秘——论类型电影的审美价值机制 沈国芳 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电影类型:作为惯例和经验的系统 吴琼;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年 06期 类型电影概念及特征 路春艳; (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类型化:在政治和商业之间——中国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 张凌云; 当代电

影,2005年第3期

本土化叙事的智慧——“十七年”军旅题材类型片创作的启示 吕益都; 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 陈墨; 当代电影 2006年 03期

类型片的魅力 王陈; 李广田 大众电影2006年 11期

类型经验(策略)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 饶曙光; (当代电影2008年 05期)

华语电影语境之下,与电影类型相关的问题是否有探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上文所陈列的关于类型的论文来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娱乐片兴起的时候,关于类型的概念被一些学者,如李恒基、闻谷、李小刚、彬华、肖模、宫竺峰等人翻译过来,介绍到中国,由此掀开了中国内地学者关于类型讨论的序幕,同时伴随与类型概念及其类型模式和批评方法的引入,娱乐片的讨论也成为一个热点和焦点。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带给电影界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电影的创作和发行。电影不再是政治的传声筒和附庸,而成为一种真正服务大众,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充满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艺术形式。西方电影类型理论的引入和一些初步探讨从某种意义上和当时娱乐片的兴起起到了相互呼应和对话的作用。对于中国电影而言,类型的探讨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不能说是电影理论范畴内的主流,但一直是被持续关注的一个理论现象。

笔者考察了从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关于类型的一些讨论发现,类型的思考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中国有没有类型片,娱乐片是否可以简单地与类型划等号?中国是否存在讨论类型的现实文本和理论支撑?2、如果中国存在类型,那么中国类型电影该如何划分?划分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3、如果以上两个层面的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回答,那么中国类型片的发展将依托什么,又将如何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4、从更广阔的纬度思考,中国电影类型是否遭遇内无理论和文本支撑,外又受到西方理论的辖制和束缚的尴尬境地,如何将中国类型研究进行积极有实际意义和建设性的转向,使之契合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

既然类型的概念来源于西方,而且在笔者所关注的大部分学术文章中,多有提及到好莱坞类型片和经典电影叙事模式,那么对类型进行一个理论的回顾是必不可少的,但又不可能一一详述。笔者将选择两位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的观点进行评述:

巴赞关于西部片的论述 “西部片是大抵与电影同时问世的唯一一种类型影片,而且近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充满活力。”巴赞对于类型的论述集中在《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西部片的演变》《西部片典范:〈血战七强盗〉》。巴赞在这三篇文章中精辟地指出了西部片这种影片类型的历史长久性和它传播地域的广泛,奥秘在于表面上,西部片积累了稳固的具有西部特色的类型片元素:如纵马飞驰和持枪格斗;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西部片的神话特质和它的史诗气质,而且,历史的真实性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西部片美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巴赞没有对类型进行形而上的概念化的分析,而是分析了西部片这种类型得以确立发展并深入人心的原因。这一分析至今具有它的典范意义。

查·阿尔特曼在《类型片刍议》中可以说是延续了巴赞对类型片分析的社会学以及心理学风格,从人类接受的普适性原则上去探讨类型片。由于他并没有局限于具体某一种类型片,而是将类型片进行整和性的考虑。因此他的论述甚至比巴赞更具有普遍和广泛意义。

类似于巴赞的人道主义论调,阿尔特曼将娱乐和行为准则的关系进行了论

述,在二者充满张力和道德价值判断的关系中提出了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娱乐活动代表一种非生产的,反文化的活动,和行为准则既相互抗争又相互支持。因此,美国的娱乐活动既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是与它分离和抗争的。同巴赞单纯探讨西部片获得巨大影响的原因在于史诗风格和神话特质相比,阿尔特曼更注重娱乐与意识形态的二元辨证关系。在论文的结尾,作者提出了类型片的七个特征:二元性,重复性,累积性,可预见性,怀旧性,象征性,功能性。中国很多学者的研究模式或者呼应了这一理论,或者与这一理论不谋而合。中国目前所倡导的新主流电影正是契合了阿尔特曼所表述的类型片中具有文化和反文化的双重特性,用中国话语来表达即是既反映主旋律又具有娱乐性,能满足普通大众的观影心理。将主旋律意识很好的渗透到影片中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合理引导观众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对于探讨中国电影类型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西方理论家对类型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经典类型片的文本分析之上,美国经典好莱坞的成功以及美国电影产业化链条的完整都为类型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土壤和现实依据。

回到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来,我们发现,对于类型的探讨竟然逐渐陷入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

首先来把80年代中期以来对类型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简单梳理: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对于类型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电影类型电影理论的翻译和介绍,对中国是否存在类型以及类型划分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刻的理论思索,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该不该提倡娱乐片,娱乐片是否也是有益的?重要的在于为娱乐片正名,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不过,这一时期的讨论为之后类型的探讨做了很好的理论知识储备,建立了一定的知识范式。

二、90年代末,随着国外大片涌入中国,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影响和号召力都驱使电影学界对类型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讨不仅局限在对类型理论的引进和阐述上,而是结合中国电影具体现象进行类型批评。与上一阶段对类型的理论摸索阶段,这一过程显得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促进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2000年及以后。但是令人值得反思的是,无论是继续类型理论探讨的研究还是以具体中国影片为例进行的类型批评,都一相情愿地认为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谈论类型的多种可能。实际上,在《类型电影四人谈》中,郝建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没有实现电影的商业化,产业化,类型成为可能就出现了根本性的障碍,而解决这个障碍是一个历时性的艰难过程。郝建一针见血的对类型探讨的责难,将很多学者的中国类型探讨推向一个困窘的边缘。此后,类型的探讨渐渐陷入一种低迷状态。即使有学者探讨类型,也秉持一种辨证的态度,如胡克在《中国内地类型电影经验》饶曙光在《类型经验(策略)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或者进行一种隐晦的转向,研究中国仅有的两种相对完善的类型:喜剧片和武侠片。如贾磊磊和陈墨对武侠片的研究,李道新对中国早期喜剧片历史的重新书写,还有众多学者对冯小刚贺岁片的讨论。虽然类型这个关键词渐渐隐去,但笔者还是感觉到学界对中国电影类型化的热望和信心。

在梳理类型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类型研究尴尬失语状态的第一个原因:类型理论来自西方,当这种移植过来的理论被生硬地缝合到中国电影现象中的时候, 一些悖论和谬误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郝建老师的责难也成为必然和必须的了。这也涉及到一个对西方理论接受和理解的问题,如何使西方理论合理地运用中国的实际当中,并不丧失民族自主的品格,对此应该持谨慎的

态度。况且,正如郝建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中国如果没有自己的电影产业,没有批量的类型片,那么类型片的探讨只能是一句纸上谈兵。第二个原因,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中国电影所处语境发生了极大转变。以往我们将中国电影与港片和台湾片都有所严格区分,而今,合拍片、跨国制作等一系列新的资本注入,新的投资方式都让中国电影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因此中国电影不再限于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的政治区域划分,而是走向不断融合和吸纳。华语电影正逐步代替以往的中国电影成为被全球电影界学者所普遍接受的命名。这也给类型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以往对内地娱乐片的类型关注而今要转向一个跨地的,全球性的华语电影语境。在新的语境之下,更多学者将对类型的关注或对娱乐片的关注更多地转向了产业研究、明星研究等众多与类型相关而又具有当下意义的范畴,并试图确立一种华语电影语境下的全新的电影逻辑思维模式,用华语电影这一更宽泛的范畴来重新对电影现象进行关照。

中国电影学界对类型的关注从对西方类型理论的翻译介绍引用到对这种理论在中国使用提出质疑再到转向研究电影类型的要素:产业和明星。从最初对中国自身形成类型的条件和根据的隐抑、远离再到对已有类型观念的突围和转向,中国类型研究已经朝向更细致化,更实际化,更广泛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来看一些类型研究的具体转向:2008年7月12日到13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了主题为“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和工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笔者与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研究教授张英进进行了交谈,张教授认为中国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类型片,如果进行类型片的探讨,对象只能针对冯小刚的贺岁片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大片、武侠片。从类型产生的根本要素来说,中国并没有健全的产业机制和电影运行体制,因此谈类型并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张教授的这一看法更加坚定了笔者对华语电影类型的质疑,并把目光投向与会的陈犀禾教授提出的经济理性概念,尹鸿教授所探讨的合拍片时代以及丁亚平教授的明星研究。陈教授所提倡的经济理性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产业研究密切相关,但张英进教授认为单纯地谈论经济理性并不可行,而应将这一概念融入电影学学科的思考范畴之中才能获得电影属性。张英进教授提出的全球性与多地性的概念,又将关于类型的读书笔记学术视野扩展到社会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如何将经济理性和电影学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产业、明星都是与类型相关的纬度,而类型也并非单单指涉这两方面,能够整合更多的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层面的因素,因此类型研究是否可以成为沟通经济理性和电影学的有效途径呢,的确可以成为一个继续思考的问题。

作文四:《关于曾国藩的读书笔记》2500字

在2011年11月初的某个午后,有人向我介绍了几本书,概括地说叫晚清三部曲,分别是《曾》《张》《杨》。晚清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三个人却又刚好代表了官僚,权相,幕僚三种身份。三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故其写的内容在时间上有一部分的交叉,我是读得有点乱了,先看了湘潭才子杨度,才到的曾、张,到了十四这天,终于看完了,虽说是囫囵吞枣,但现在总起码知道那么个回事,对于破烂的记忆力,也算得上是个安慰了。 现代人汲汲于成功,于是乎市面上关于曾等的成功学的书不胜枚举,我虽然兴趣广泛,那时并没有很想看关于他的书,因为那些大多都不值得一看,不过是浪费我的时间罢了。但从史书知道,曾是个人物,是一个值得去大概了解一下的人。直到前年的时候在凤凰网上介绍了一个年度好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略略看了一点,然后忘了一干二净的时候,到去年的十一月,又有人介绍看写他的书,暗地里觉得和曾结缘,这个时候是到了。

开始的几天,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不知夜之将至,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以至于很专心,每个不懂的词都要用百度弄清楚来龙去脉,那时候的工作是专职于看书,谓之最纯粹的大学生活,无忧无虑,直到有点变故,于是《杨度》拖了好久,在12月才完成对它的阅读。 有了杨度的开始,后面就来劲了。对什么都有一点点兴趣的我,只要沉得下来认真了,就会定下一个基础,所以,曾国藩和张之洞的故事,我自然也是兴致盎然的。

三本书下来,300万左右的阅读量,我算是对唐浩明的历史小说的特点有了一个认识。 所谓历史小说,是既有历史,又有小说的成分。每个情节都依据历史,有据可依,但到细节部分却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让我感觉到了无穷的奥妙,正所谓“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三本书对于要了解历史和晚清历史知识的人来说,不可不谓是几本好教材。在此基础上,情节上的安排,层层相扣,让人欲罢不能,颇有几分爱不释手。像《曾》中,从一开篇便写了曾与康福的际遇,而后康福因崇尚曾而一直追随曾,直到曾垂暮之际,他对自己一生的追随的曾的看法变了,却与曾绝交了;又《张》之中,张与桑治平早早认识,桑一直在张的幕僚中为张出谋划策,到后来却与美人归,但张将亡时才将他的身世托出,让张震惊不已;又有《杨》中杨与千惠子的爱情故事,爱得肝肠寸断却不能在一起,这些无一不具有十分精彩的布局,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先生的书是很吸引人的。 从书中看到的内容,感慨就更多了。

第一个便是,爱美人之心,男人皆有之。这大概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跟牛顿定律一样,不,应该说它比牛顿定律更强,因为它是没有限制条件的。风流才子杨度口口声声说只爱静竹,到后来却又爱上了千惠子,亦竹,富金等,更不用说好色之徒袁世凯了,妻妾成群,就连张之洞这个所谓的清流派,一个平日里从不纵情声色的人也不例外。对男孩子来说,不要以为自己喜欢看美女而感到羞愧,对女生来说,每个男朋友喜欢看身边的美女是正常现象。所以,对于男孩子说只爱一个人这样的话千万不可当真,那只是他的一时激动。普通女人与普通男人相伴,可繁衍后代,美女与英雄相依,却可以使英雄的自信心大为增强,从而更能作出惊天伟业。

第二个,大抵每个人都喜欢听拍马屁的话。拍马屁假如要设一个大奖的话,那么突出贡献奖无疑非袁世凯莫属了。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笼络人心拍马屁的工作,他最擅长。至于说,有不喜欢拍马屁的人,那是你的拍术没有到家,没拍对马屁。你要知道你要恭维的人的过去,他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希望别人肯定他的什么,这拍的时候也不能夸夸其谈,要拍到对方的心坎里去,让对方觉得你是真心的称赞而不留痕迹,这算是入门了。

第三个钱财或者说利益是核心问题。在曾办湘军和张办洋务的过程中,钱充当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钱,怎么发军饷,没有军饷,何来士兵?没有钱,就不能买机械,更不能

办洋务,何以自强?没有强大的财政作后盾,就绝对不会有曾左李张的成就,他们将一事无成。因为普通老百姓的眼中,能提高生活水平或者谋取功名才是最实际的,所以进入幕府或者做士兵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至于谁来当皇上,他并不在乎。所以,要找到人以及人才,必须要有利益的诱惑。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几乎都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许多旧时候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味,其实是隐性的投资罢了,在投资渠道多样化的今天,这种所谓的人情味变淡了。说到底,这是涉及到了利益问题。有利益来往的关系从来不是纯粹是关系。

第四是因受一时恩宠而混淆了自己的判断力。纵观三本书中写到的人物,多以知恩图报者为多。曾国藩,当道光帝把他连擢4级的时候,他是虽肝胆涂地不足为报,虽有王闿运劝他揭竿,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他从始而终地办湘军,为朝廷分忧,无论猜疑,乃至制衡,从无变更。洋务领头人张之洞,也不例外,正是太后的恩宠,让他成为了羡煞旁人的榜眼,后来出任权重一方的山西总督,两广总督,以到后来的位极人臣,翊赞中枢;至于他们的幕僚,下级的官员,受到他们的提拔而忠心耿耿,此般例子更多得是了。所以,当慈禧的行为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时,当整个中国的形势日薄西山时,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更竭尽全力去报效太后,朝廷,而从来没有想过太后和朝廷是否值得自己去如此拼命。

第五个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毛泽东说对于近代伟人,他独服与曾文正公,可见他对于曾是很佩服的,而张之洞作为近代洋务运动的积极主办人,对于今日的中国,影响深远,至今还有他的广雅书院坐落在南国广州。只是到了他们的晚年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反省,曾把自己一生的功劳归于他人,还有命数,对自己的评价平平,他原是文人,只因了这太平天国,使他既得了功名又失了一个施展自己诗词才华的时光;张之洞知道自己竭尽毕生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竟然说他的一生心血都白费了,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并认为老友桑治平晚年过得洒脱悠哉,携爱人幽居香山。至于杨度,他更是一个反复无常,以至于他自己都很懊悔的人。参与变法,踊跃制宪,到支持袁世凯复辟,他也试过走进佛门,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后来又支持国民党,这样的人生轨迹,诡异而摇摆不定。几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孰是孰非?

第六个是关于书生气的。三个主人公,一开始身上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书生气,只是到了后来,每个人还存留的书生气不同了。曾是在翻了几个跟斗之后,棱角渐渐地被磨掉了,变得圆润起来,后来慢慢地成为一个像曹操那样的奸雄,面前笑里藏刀,背后杀人不眨眼;张之洞是榜眼出身,当然很看重其他人的科举出身,他是清流派的佼佼者,先是以笔为刀,在实际的事务中,他的办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因此而洗去了不少浮华,只是到底还是个读书人,他无法练就像袁世凯那般的老练和世故,以及洞察事务的能力。杨度是个彻头彻尾的书生,从他一开始参加的戊戍变法到东渡扶桑,再回来制宪以及作为袁克定的谋士,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书生气。书生气的特点是只简单关于曾国藩的读书笔记地将书本知识搬到现实,而忽略了纷繁的人际关系和利益交错的网络,理想很完美,在残酷的现实前摔得最重。所以书生气过于重的人,是办不出多大的成就来的。

作文五:《关于读书笔记的通知》2300字

读书笔记在大学四年里完成,每学期都有一次上交机会。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早些完成,以免以后手忙脚乱。具体见下文。

各学院:

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应读人文社科书目》的文件规定:凡我校本科生均应利用课余时间参照《应读书目》(书目可以在人文学院网站/思政教育栏目查询到)和个人志趣,认真选读若干种人文社科文化名著。最低阅读量不得少于8种(文学名著2种,其它文化名著6种),所阅读的书籍应有读书笔记备查,按要求完成后获得2学分。未完成最低阅读量的学生应视为未全面完成本科生的培养要求,不予毕业。

1、各分院按自然班级收交,按学号顺序排列,并认真填写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一式两份(见附件),以班级为单位上交,不接受个别学生单独递交。

2、根据文件规定最低阅读量为文2其6,文学类超过2篇,按2篇计,其它6篇,超过6篇,按6篇计,不能相互抵补。每一篇读书笔记要求注明所读书目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各年级同学的历史记录到各自所在分院查阅。

3、读书笔记不接收打印稿,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学生应读人文科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  余冠英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编    岳麓书社 1983年版

5、《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6、《红楼梦》  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8、《四世同堂》  老舍著    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9、《围城》  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 金庸著 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  (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    三联书社    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 译林出版社      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 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  司马迁著    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  胡绳著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著   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版

6、  《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  《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C、哲学类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  《孟子译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  《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    中华书局      1976年版

4、  《老子新译》  任继愈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5、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    中华书局  1961年版

6、  《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7、  《坛经校释》  (唐)慧能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8、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9、  《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10、  《大同书》      康有为著    中华书局 1956年版

11、  《胡适文存》(上、下)  胡适著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7年版

12、  《孙文学说》 孙中山著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3、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著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

14、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汀著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15、  《新工具》(英)培根著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16、  《悲剧的诞生》 (德)尼采著    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17、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库恩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版

18、  《单向度的人》 (美)马尔库塞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19、  《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著    商务印书馆    1976年版

20、  《思想录》  (法)帕思卡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D、文化、教育类

1、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著     学林出版社      1987年版

2、  《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3、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  三联书店 1989年版

4、《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英)阿伦?布洛克著    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

克斯?伟伯著      三联书店1987年版

6、《爱弥几》(法)卢梭著        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7、《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编委会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E、艺术、美学类

1、《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谈艺录》`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3、《艺术录》(法)丹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4、《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美学的历史》 (意)贝尼季托?克罗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F、济济类

1、《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著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威廉?诺德豪斯著 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

4、《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经济学原理》 (美)曼昆著      三联书店    1999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6、《通向奴役之路》 (英)哈耶克著    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7、《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美)熊彼特著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美)贝克尔著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9、《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美)道格拉斯?诺斯著  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著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11、《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吴敬琏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2、《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张清涟著 三联书店 1996年版

13、《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汪丁丁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4、《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年版

G  、社会学

1、《江村经济》    费孝通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2、《社会学》(上下册)(美)波普诺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社会学理论》 (美)D.P.约翰逊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

4、《社会心理学》(美)巴克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H、心理学类

1、《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美)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自卑与超越》 (奥)A?阿德勒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

3、《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 (美)卡耐基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4、《性爱与文明》 (奥)弗洛伊德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5、《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I、政治类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

2、《毛泽东选集》(1—4) 毛泽东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1—3) 邓小平著 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4、《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著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5、《国家间政治》 (美)汉斯?摩根索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美)亨廷顿著    三联书店  1992年版

7、《现代政治分析》 (美)罗伯特?达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       1987年版

8、《现代化新论》 罗荣渠著      北大出版社    1993年版

9、《当地国际政治析论》  王逸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J、法律类

1、《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2、《法律的正当秩序》(英)丹宁著    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3、《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美)泰格,利维著  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4、《法治及其本土化》  朱苏力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K、其它

1、《从混沌到有序》 (美)伊?普里戈金等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美)里夫金,霍华德著 关于读书笔记的通知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4、《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蒂著 海南出版社    1996年版

5、《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荷)舒尔曼著     东方出版社      1995年版

作文六:《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1800字

作者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国社会得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着名的自传体三部曲、、。

内容介绍: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录: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啊……!”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啊……”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二)

好词:容光焕发喜气洋洋赞不绝口稀奇古怪微笑不语默不作声拥挤不堪文文静静闷声不响脸色苍白

忙忙碌碌五颜六色乱七八糟居高临下

佳句:她一面编着辫子,一面不时地向沙发那边看看,妈妈脸上像绷紧的琴弦一下,直挺挺的坐在沙发上。

外婆说起话来时,有点像特别用心唱出来似的,娓娓动听,一句句话好似一簇簇鲜花,那么温馨,那么鲜明,那么生动,一下子就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了。

段落赏析:她笑的时候,那乌黑的像樱桃似的眼珠睁得圆圆的,并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令人愉快的光芒,微笑时,快活的露出一排雪白的,坚固的牙齿,尽管黑黑的面颊上有不少皱纹,可整个面孔,依然显的年轻,有光泽。

但自从她来了以后,就唤醒了我,将我领到了明亮的大千世界,把我身边的一切,()连结成一根连绵不断的线,编织成五彩缤纷,灿烂的花边。外婆立刻成了我的终身朋友,成了我心灵上最亲近的,最真诚的,和最了解我的人,这是他对那世界的无私的爱充实了我,是我面对艰难的生活,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三)

里充溢着孩子天真和单纯。比如阿廖沙始终记挂着在父亲下葬时被活活埋入墓穴的小蛤蟆,后来问外婆它们能不能爬出来,在船上还把这件事告诉水手。他没有悲痛失去父亲,安慰伤心的家人,反而担心蛤蟆能不能逃出生天。可见他对死亡知之甚少,体现了孩子的无忧无虑。作者用这个普通的家庭作为民不聊生的沙皇时代的缩影,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通过叙述这个家庭中的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粗鲁野蛮将一个“弥漫着硝烟的战场”描绘的淋漓尽致。

无论童年是苦是乐,我们都应该好好享受它,因为无忧无虑的时光仅此一次。它就像那美味的佳肴,品尝过后就只能回味了!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四)

三本书可以看作一部书的上中下部分。是小说,又像散文。主角是高尔基自己,经历也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黑暗阴冷的气氛。阿廖沙并没有从小智商超群或勤勉克己,他和大家一样玩游戏、恶作剧,被外公暴打。他的个性里最强的一点在于巨大的消化力和吸收力,他不停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崇拜和学习他们的优点,然后厌恶他们的缺点,抛开他们,自己继续向前。

从前教科书里高尔基那大叔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致当我看到它的正文时颇有些意外。实际上,我没有在其中看见任何某主义的痕迹。类比中国的同时期小说这简直不可思议。但我也不想就此完全改变对高尔基的看法。高尔基是座森林,你不能摘到整座森林里的一颗蘑菇就说这就是高尔基,然而你也不能说,这颗蘑菇就不是高尔基。

另,大概由于高尔基在我国常年留下的印象,加之书名看来较励志,我在图书馆发现其中有些版本是删节版,请大家阅读时仔细甄别。

分页:ﻩﻩﻩﻩﻩﻩ1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                    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2                        ﻩﻩﻩﻩﻩﻩ3

作文七:《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1900字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一)

作者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国社会得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着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内容介绍: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录: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啊……!”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啊……”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二)

好词:容光焕发喜气洋洋赞不绝口稀奇古怪微笑不语默不作声拥挤不堪文文静静闷声不响脸色苍白

忙忙碌碌五颜六色乱七八糟居高临下

佳句:她一面编着辫子,一面不时地向沙发那边看看,妈妈脸上像绷紧的琴弦一下,直挺挺的坐在沙发上。

外婆说起话来时,有点像特别用心唱出来似的,娓娓动听,一句句话好似一簇簇鲜花,那么温馨,那么鲜明,那么生动,一下子就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了。

段落赏析:她笑的时候,那乌黑的像樱桃似的眼珠睁得圆圆的,并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令人愉快的光芒,微笑时,快活的露出一排雪白的,坚固的牙齿,尽管黑黑的面颊上有不少皱纹,可整个面孔,依然显的年轻,有光泽。

但自从她来了以后,就唤醒了我,将我领到了明亮的大千世界,把我身边的一切,(m.lz13.)连结成一根连绵不断的线,编织成五彩缤纷,灿烂的花边。外婆立刻成了我的终身朋友,成了我心灵上最亲近的,最真诚的,和最了解我的人,这是他对那世界的无私的爱充实了我,是我面对艰难的生活,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三)

《童年》里充溢着孩子天真和单纯。比如阿廖沙始终记挂着在父亲下葬时被活活埋入墓穴的小蛤蟆,后来问外婆它们能不能爬出来,在船上还把这件事告诉水手。他没有悲痛失去父亲,安慰伤心的家人,反而担心蛤蟆能不能逃出生天。可见他对死亡知之甚少,体现了孩子的无忧无虑。作者用这个普通的家庭作为民不聊生的沙皇时代的缩影,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通过叙述这个家庭中的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粗鲁野蛮将一个“弥漫着硝烟的战场”描绘的淋漓尽致。

无论童年是苦是乐,我们都应该好好享受它,因为无忧无虑的时光仅此一次。它就像那美味的佳肴,品尝过后就只能回味了!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四)

三本书可以看作一部书的上中下部分。是小说,又像散文。主角是高尔基自己,经历也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黑暗阴冷的气氛。阿廖沙并没有从小智商超群或勤勉克己,他和大家一样玩游戏、恶作剧,被外公暴打。他的个性里最强的一点在于巨大的消化力和吸收力,他不停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崇拜和学习他们的优点,然后厌恶他们的缺点,抛开他们,自己继续向前。

从前教科书里高尔基那大叔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致当我看到它的正文时颇有些意外。实际上,我没有在其中看见任何某主义的痕迹。类比中国的同时期小说这简直不可思议。但我也不想就此完全改变对高尔基的看法。高尔基是座森林,你不能摘到整座森林里的一颗蘑菇就说这就是高尔基,然而你也不能说,这颗蘑菇就不是高尔基。

另,大概由于高尔基在我国常年留下的印象,加之书名看来较励志,我在图书馆发现其中有些版本是删节版,请大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家阅读时仔细甄别。

*  童年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  童年读书笔记600字

作文八:《关于幼儿的读书笔记》1800字

关于幼儿的读书笔记(一)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记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带学前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差,每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挂着两条鼻涕来上幼儿园。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实在难以让人喜欢。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他连“老师”两个字都叫含糊不清。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爸爸在他半岁时就弃他母子而去,妈妈又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家境贫穷。李小明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他的母亲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他交流,导致了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一开始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在说,他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有点气馁,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虽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从教三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着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记得刚踏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老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心。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于幼儿的读书笔记(二)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m.lz13.)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关于幼儿的读书笔记多的钥匙……

*  安徒生童话读书笔记

*  目送读书笔记

*  童年读书笔记摘抄

作文九:《关于名人传的读书笔记》5100字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8226;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8226;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8226;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chddh.--华丽丽的分割线------------------

名人传读书笔记我的《名人传》读书笔记

再不更新这里的荒草都要埋死人了,汗......

这个是四月份时为准备公开课自己先读先写的,好像挺鸡血,路过的同志们就当回忆一下自己少年时期被要求写读后感的感觉吧,哦呵呵

--------------------------偶是正文开始地分隔线--------------------------------

开学初给学生布置了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强调了它是中考必读书目,考试时会涉及。一个月以后,让他们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阅读进度和阅读困难,收上来的条子里有一大半只写着两个字“没看”,另一半写着,看完了序言,贝多芬传的三页……如此坦诚。而对于阅读的困难,他们这样写着:学习压力好大,作业没写完,没时间看;没兴趣,无聊;注释太多,看不懂;那些交响曲的名字,人名太乱,看不下去……虽然五花八门,却也殊途同归。其实真的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们的,他们说的都是真话。而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期待着他们认真去读书,却在紧张工作一天以后几乎喘不过气的劳累里,面对书页望而却步,自我安慰。随手翻翻,我同样为那些冗长而陌生的外国人名而烦躁着,。不愿意真的去下苦功。

而最终,当我不得不本着师者“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郑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译者傅雷先生的序言迎头砸中: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我甚至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读懂第一个句子,原来苦难,还要分作幻想的苦难,与真实的苦难。忽然想起不久以前做过的另一个调查,学生们喜欢看的书,我看到哈里波特式的神话故事,看到纵横古今的穿越网文,看到充满恋爱忧郁的校园小说,那里面无一不有苦难,甚至是宿命的,不能逃脱的,硕大的苦难。然而归根结底,那些苦难,不过是衣食无忧的我们,坐在温暖的书斋里,或是躺着舒适的大床上,给自己已经平淡到无聊的生活寻找一点刺激。幻想的苦难是用来审美的,是可以微笑着欣赏的。而当我们翻到贝多芬的传记,那样一个惨烈的生命拼尽自己的全部燃烧给我们看时,我们忽然害怕了。他太真实,真实到会刺伤我们的平静亦或平庸。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

这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拥有更多名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缺少伟人的时代。他们迅速的成名,再迅速地销声匿迹,直至在遗忘中腐朽。我的孩子们,包括八零后的我,我们喜欢谈论着时尚和八卦,却从不关心永恒的意义与心灵的价值。我的班上,有那么多的孩子有出色的钢琴技巧,他们考过了一个又一个级,炫耀着自己的比赛成绩,而却不能说出,自己所弹奏的作品,究竟感人在哪里。面对这样的序言,我在瞬间被戳到痛处,有烧灼的羞愧感。

罗曼罗兰将名人传的英雄首席给了贝多芬,而当我翻开这样一本庞杂的传记,感觉无从下手的时候,我忽然问自己:贝多芬是谁?

是等同于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名言?

是那个在耳聋的状况下写出无数知名作品的音乐大师?

亦或是那个传说中性格孤僻暴烈,不修边幅,猛狮一般的疯子?

他是学生议论文里百用百灵的经典论据,他在我们的印象里已经固化,已经定格,却从没有被真正接近过,聆听过。两百年以后,他有了巨大的声名,但仍然孤独。

我放弃了去硬啃传记,转而去搜索他的作品。百度里打上“贝多芬”,出现在最显眼位置的是那首《致爱丽丝》。

那么温柔,如海潮的手,如晨曦的柔光,至深的抚慰。像爱人之间最轻的耳语低诉。

与画像上那个有着一蓬草一样蓬勃的乱发的人,完全扯不上关系。

于是去读有关他的爱情,读到罗曼罗兰这样的记录:

……从没见过贝多芬不抱着一股剧烈的热情。这些爱情似乎永远是非常纯洁的。热情与欢娱之间毫无连带关系。贝多芬的心灵里多少有些清教徒气息,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抱着毫无假借的观念。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的确如此。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

在他的致不朽的爱人的信中读到这样的句子: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我心头装满了和你说不尽的话……啊!不论我在哪里,你总和我同在……——我爱你,像你的爱我一样,但还要强得多……啊!天哪!——咫尺,天涯。——……我的不朽的爱人,我的思念一齐奔向你,有时是快乐的,随后是悲哀的,问着命运,问它是否还有接受我们的愿望的一天。——我只能同你在一起过活,否则我就活不了……永远无人再能占有我的心。永远!噢,上帝!为何人们相爱时要分离呢?你的爱使我同时成为最幸福和最苦恼的人。爱我呀!继续爱我呀,——永勿误解你亲爱的心。——永久是你的——永久是我的——永远是我们的。”

那这样热烈而深沉的表白,足以融化任何一个少女的心。

他原来比任何一个人,都懂得爱,都愿意爱,都更用力地去爱过。

也许只有含有这样的爱的心,才能够承受命运无穷无尽的苦难而永葆生命的热情。

去查他的作品年表,他的全部作品几乎都是在耳聋之后写出的。这似乎也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他最被人称道的事迹。然而痛苦是他的,我们无法通过文字想象和体会。二十六岁的时候,听力衰退。那么年轻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却注定在密不透风的世界里过完他的一生。传记里写在他晚年,据说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我想象着那样的情景,那样的一个背影里,有太多的坚毅和辛酸。

然而如果我不看题目,我甚至不能把那样一首钢琴曲与“悲怆”两个字联系起来。那么安静的倾诉,如同深夜里宁静的月光,和静静流淌的思绪。舒缓柔和,带着怀念与惆怅的希望。罗曼罗兰写道:

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的情绪,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独自一人在维也纳遭难的辰光,贝多芬便隐遁在故园的忆念里。

啊,那是他的故园,“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他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阴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名人传瘦削而古怪的轮廓。

而尽管,童年给他的记忆明明应该是酗酒而凶暴的父亲,软弱而早逝的母亲,过早压上他肩头的生活的重担。

在困苦的境遇里永远采撷并记住他的美好,是谓贝多芬的坚强。

那么还是来听他最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吧。低沉压抑的开始,如狂怒的雷暴风雨,随之而起的急促的提琴,像风雨中逆风而行的飞鸟,盘旋而出,羽翼划出激昂的电光。

“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这种骄傲的反抗,不独用来对另一阶级和同一阶级的人,且也用来对音乐上的规律:——“照规则是不许把这些和弦连用在一块的……”人家和他说。——“可是我允许。”他回答。

“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运命挑战,与上帝搏斗。他可把神明视为平等,视为他生命中的伴侣,被他虐-待的;视为磨难他的暴君,被他诅咒的;再不然把它认为他的自我之一部,或是一个冷酷的朋友,一个严厉的父亲……而且不论什么,只要敢和贝多芬对面,他就永不和它分离。一切都会消逝,他却永远在它面前。贝多芬向它哀诉,向它怨艾,向它威逼,向它追问。”

歌德听到这支命运交响曲后曾经大为震动,不得不竭力装作镇静。罗曼罗兰在伟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歌德一生不曾做什么事反对贝多芬,但也不曾做什么事拥护贝多芬;对他的作品,甚至对他的姓氏,抱着绝对的缄默。骨子里他是钦佩而且惧怕他的音乐:它使他骚乱。他怕它会使他丧失心灵的平衡,那是歌德以多少痛苦换来的。”

我们无法去评论歌德的平衡是优是劣,我们只去看贝多芬,他的音乐便是具有这样深刻地骚动人心的力量,因为那些音符出自心灵,出自一颗永不止息地奔流着的,与自然,与人生,与命运,裸呈相对的伟大心灵。以生命为代价的无比耀眼的赤诚,真实尖锐到让人惧怕。

所以以贝多芬为疯子的人,只是因为把自己隐藏得太好,甚至忘记了,生命原本涌动的能量。而能被他的音乐所鼓动的,却是仍然保留着内心深处的热情的,仍未“死透”的“人”。

贝多芬最后的一部巨作是《第九交响曲》,就是几乎每个人都能唱出的《欢乐颂》。当我在零点过后午夜的静谧中闭上眼睛聆听这支壮阔的合唱曲时,全身心浸润其中的,就只有最纯粹的欢乐的光芒,如同通往天国的路。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之下,人们团结成兄弟。

一切尘世的烦恼,一切生活的琐事,都在这样的歌声中涤荡干净,仿佛站在空旷的万神殿,身侧是洁白的鲜花与圣水,天使在唱诵着神圣的传说。

“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我仍然不敢说我懂了贝多芬,但正像罗曼罗兰在《名人传》的结尾所说:

“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所以,我将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去读《名人传》。去看,去看望那些在受难中不朽的灵魂。他们或因着疾病的困扰,或因着对真理的追寻而独享永恒的矛盾与孤独。而我们,或许应该从这样的靠近中,找到彼此安慰的力量。

“跟着他们走罢,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罢。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关于名人传的读书笔记>“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作文十:《关于《红舞鞋》的读书笔记》600字

范文一

《最初的梦想》是我喜欢的一首歌,他讲了人们有了梦想后的心情。梦想,是一个美妙的词语,它象征着人们美好的目标,人们会为这个目标努力奔跑。今天,我看了《红舞鞋》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追逐着梦想。

主人公李莎莎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她很平凡,但她有一个优秀的朋友——张茜。在朋友张茜的鼓励下,莎莎考上了重点初中,并偶然的进入了校舞蹈队。在舞蹈队里,她经历了苦难,背叛,嘲讽。但李莎莎并没有轻易放弃自己,努力的跳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个人,最后征服了每个人。李莎莎如同一个丑小鸭,善良和勤学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白天鹅。

看了之后,我被李莎莎的善良和勤学苦练而感动了。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是:当下老师经过时,看见有一个身影还在练舞房中,走近一看,竟是李莎莎。豆大的汗珠从李莎莎脸颊上流了下来,但李莎莎一抹汗珠,继续练习压腿。这是一个小片段,被我概括了下来,讲述着李莎莎为了练好而不畏艰苦的练习。书中,李莎莎用行为感化着周围的人,她如一堆火苗,生生不息,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周围的人,他在梦想的道路上跌倒了很多次,但她忍着疼痛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征服了所有人。

《红舞鞋》这本书使我懂得:梦想一定要坚持下去!

范文二

《红舞鞋》一女生李莎莎为主人公,讲诉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平凡的李莎莎在一关于《红舞鞋》的读书笔记次偶然的机会下,被选中加入舞蹈队,并得到参加舞蹈大赛的资格。之后,误解、背叛、伤害纷纷而来,其间还穿插着大人们的纠结往事,但无论身处何种情况,李莎莎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保持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后成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蜕变成一个美丽的白天鹅。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