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家乡的年俗》900字
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只要一到农历二十,男人就会赶到集镇上,忙着筹办买年货,满载着一车的作文一二三年货兴奋地回到家中,然后腾出一块空地,将年货单独摆放在那里。女人们则在商场里购买新衣,这儿买一件大袄,那儿买一条棉裤,这儿买一套童装,那儿买一套唐装,直到口袋中的钱花得一个子儿都不剩,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里赶。小孩们则挤在售卖烟花爆竹的摊铺前,盯着玲琅满目的爆竹,不知该选择哪一种。
除此之外,这一天女人们还要做馒头,包粽子。刚刚宰杀的年猪的叫声还在院子里荡漾着,砧板上已经嘚嘚嘚地开始剁肉馅了。肉馅里裹藏着胡萝卜的橙红,芹菜的鲜绿,一股脑儿都装进了面皮里,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红豆、绿豆、枣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准备好的箬叶将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可爱的粽子。每五个一串,然后放在开水煮上两三个小时。出锅后,便挂在窗头,等待正月的到来。
大人们井井有条地计划着,孩子们摆弄着烟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准备中,山村的春节已呈现出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是春节前夕最精彩的前奏。离家不远的,都纷纷赶回家中,和家人们提前过一个团圆日。当夜幕完全笼罩整个村庄,绚丽的烟火就会准时绽放。
过了二十四,小孩子们忙着给长辈亲戚端年饭,当然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手上揣几个红包。送完最后的年饭,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来,大家开始穿上新衣,便开始忙着贴对联,挂灯笼。十二点过后,大家伙都开始准备给先祖的供品,现在条件好了,各色供品应有尽有。有些人家竟将孩子的奖状也放在篮子里,一并给先祖看,告诉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绩。当旧年最后一丝亮色敛进了黑匣子,大家门前的灯笼全部亮起,整个村庄被喜庆的红色包围着。大家一起围坐着圆桌,满面红光地讨论着新的一年的计划,大家有说有笑,被新年的气氛感染着。
午夜十二点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烟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当零点的钟声准时敲响,数十炮烟火一齐绽放在村庄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聋,仿佛春雷炸响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们村庄的习俗,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祈愿能够健康长寿。
过了初一,大家都开始走亲访友,手里提着礼品,心中怀着美好的祝福,去拜访亲朋好友。家家户户招待客人总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枣子桂圆茶,第三遍鸡蛋茶。还有些人家三遍茶过后,馄饨或长寿面会热腾腾地上桌。之后各色菜肴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间屋子都弥漫着喜庆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散去,大家伙儿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开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作文二:《家乡的年俗》300字
家乡的年俗——年糕
作文一二三p>你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其中有一段是介绍我们宁波的水磨年糕。我特别爱吃年糕,它可以做许多美味的食物,有着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多么好的寓意啊!妈妈告诉我,每当快过年时,她们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到小作坊里做十来码年糕,全家总动员亲手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最高兴的还是她们那群小孩子,一边吃着热腾腾的年糕,一边帮着大人们做,做到最后一蒸时,还会捏一些年糕玩偶,如:小兔,小猪,大元宝……这些做好的年糕放几天,一根一根地再放进水桶里,用冷水浸着,防止被风吹得开裂,等过上一段时间想吃了就从水里拿几根。
现在,自己亲手做年糕的人比较少了,很多人都是去菜场,超市买现成的,过年要是不吃年糕,那就不算过年。我们家还保留着做年糕的传统年俗。妈妈说自己家做来的水磨年糕味道特别好,我们每年到作坊去做年糕,现在,我也成了一个小帮手。
作文三:《家乡的年俗》400字
家乡的春节
八(3)班 刘佩霖作文一二三/p>空气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带来欢聚,欢聚带来笑语。 我家乡是江西赣州,我虽是在园洲长大,但是我对家乡的春节却并不陌生。
江西过年分大年小年,农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会给小孩红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园洲与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园洲,红包大多数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个红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几百元,最常见的是102元。整钱加零钱,表示年年有余。
在除夕,大家会吃荤菜,鸡鸭猪鱼等。但是,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斋饭,不吃肉。在园洲,凡是春节,大家通常有肉有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家乡正月初一,不能洗头,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因为人们认为一洗就会把财气洗去,一扫就会把财气扫去。
还记得年初一,我穿着一身红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乐!”一进门我便大喊。屋里十分整齐,干净。奶奶迎声而来,看见我们,十分高兴,说:“好!真乖!”奶奶脸上的皱纹舒展
开来,就像一朵美丽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经掉色的红大衣,黑色的长裤,洁白的牙齿十分显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没钱?“给!”奶奶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给我。妈妈连忙说:“不用了!妈!”“没事!给孩子的!”最终,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强大”的奶奶。我大喜:“谢谢奶奶!”奶奶也很高兴。外面的爆竹声不断响起,像是春节的笑声。
作文四:《家乡的年俗》1100字
家乡的年俗
不舍风驰追马迹,行看岁稔话羊年,乙未羊年这就来了。越长大,越怀念儿时家乡的年俗,那些让作文一二三我记忆深刻的欢笑时光。
年味总是从腊八就开始了。赶会喽!腊八这天附近十里八乡的人商贩来到集市,狭窄的街道摆满物品,比平时丰富许多,我们称之为“会”。吃过早饭,四面八方的大人小孩拎着袋提着篮络绎不绝的向集市走去。大人开始购置过年的物品,什么衣衫鞋帽、板凳桌椅,花生糖果,该添加的添加,该翻新的翻新,该储存的储存,在这家挑挑捡捡,那家问问比比,总要买到称心如意的才好。小孩子却是尽情的玩了,摸一摸新鲜玩意,馋一馋可口零食,看到什么都想据为己有。熙熙攘攘的街道显示着农家人辛劳一年的放松,散发着喜悦的气息,透露着来年的希望,好不热闹!
寒冬腊月,绿油油的麦苗倔强地生长在中原大地上,而面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原人。馒头是我家的主食,也是必备年货。为了方便年节招待客人,每家都要提前蒸上几十斤面的馒头。蒸馒头时要先在前一天晚上和面,然后发酵至夜半,再将面团翻动揉匀,这步称为“结面”,等到第二天早上就要正式蒸馒头了。早饭已过,嫂子、大娘、姨妈等帮忙的就来了,有的结面,有的做馒头,有的整理蒸笼,小孩子则负责烧火。在这大半天的时间里,女人们互唠家常,讲述身边的喜怒哀乐,而馒头也一笼一笼地陆续被晾在铺设好的木板上,偶尔邻居路过,不忘夸夸馒头蒸的又白又香,到别家蒸馒头时母亲自然也过去帮忙。
腊月中旬,各家都会准备炸馓子和炸麻叶了。 馓子和麻叶也是农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农家孩子们饭前餐后的零食。这两者不比蒸馒头麻烦,所以一般是自家母亲和女儿们一起完成的。提前醒好面,母亲负责搓细条、切麻叶,孩子盘馓子,等到炸时,则一人烧火,一人成形翻炸。新鲜的馓子出锅,要先向上天许愿,母亲总是希望家人平安幸福,孩子健康成长,然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而香香脆脆的麻叶更是孩子不舍的美食。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打扫卫生,麻糖祭灶。小年一过,鸡鱼肉就要进一步准备了,炸鸡块、炸鱼块、大锅煮肉,也说明要过年咯。
除夕到,新年来。三十上午贴门神,中午包饺子,晚上守着电视看春晚,与全国人民一起大联欢。待零点钟声敲响,周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因为
我们要吃年夜饭咯。除夕夜,新旧交替,放下旧岁的烦恼与遗憾,用热情与希冀迎接新年。年轻人守岁零点即准备吃年夜饭,年长者会在两三点起床张罗,放开门炮、敬天神、饭前长鞭炮、合家年夜饭、关门炮,这一系列完成迎新仪式算是结束了,重新爬到床上休息的孩子们钻进被窝不愿再出来,但早上六点便会被叫醒,因为要去给长辈拜年了。
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都要走亲访友了,农家人总是开着自家三轮,买上礼品,带上孩子穿梭在乡间小路中, 给静谧的冬日增添一份喜气一份热闹。到了初九,大人开始外出务工,孩子也开学了,年算是过完了,而人们怀着新年的愿望去开启新的征程。
自大学起便是很晚才回家过年了,从腊月二十六、二十八的集市上依然能感到农家人对年的欢欣,父母迎回外出的孩子,儿童盼到归来的父母,每家脸上都挂着笑容,合家的团圆是最大的幸福。时代在变,年俗不尽相同,而年味应当愈加深厚,愈加情深意切。
张红云
发表于铜化集团报 2015年2月17日
作文五:《家乡的年俗》400字
家乡的年俗
春节是我国作文一二三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挂灯笼的挂灯笼,粘春联的粘春联,购年货的购年货,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作文六:《家乡的年俗》300字
家乡的年俗
箬横作文一二三四小乌沙校区六年级 曾 城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民风习俗,我的老家在江西,我们那里的习俗可有很多。
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我们要干很多事:“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檫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村子里家家飘香。
大年三十的时候,每个人都早早的起了床。按照传统风俗,女人们都要走进厨房准备年饭,而男人们则要贴对联、放鞭炮。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内容年年都是那些字,横批就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成语,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不要贴反了,不然会被别人笑话。
老家的年饭一般是在中午吃的,在吃年饭之前,我们得要喝一点之前酿的美酒,吃完年饭之后,长辈们就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发红包。
我的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等你到了那里,你就能亲身体验了解到独特的魅力了。
作文七:《家乡的年俗》1500字
家 乡 的 年 俗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中学二(4)班 杨文邮编:434313
俗话说“路隔十里,乡俗不同”,家乡过年的习俗或许与作文一二三别处不同,它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冬月初就开始宰杀年猪,这一般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除非家里实在困难,才两户合宰一头。杀猪后就是腌制腊肉,灌香肠,这都是为过年准备的食品,腊肉可以炒着吃或炖火锅吃,那香肠绝对是团年饭上好的酒菜。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按乡俗很有讲究。据传说这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女人可不能随便拿剪刀针线裁衣缝衣,也不可纳鞋底,做棉鞋,这样会打扰老鼠嫁姑娘的喜气。就有俗语说:“你吵他一天,他闹你一年”。但制服老鼠还有高招,那就是赶清早起床,拿出簸箕,用手掌使劲拍打,一边拍打一边念道:“腊月二十四拍簸箕,老鼠下儿不成器”,这样诅咒多遍,据说次年家里的老鼠一定会少了下来。这天,也是跳狮子出行的日子,一大早狮子队安排在一户有头有面的人家开始起跳,尔后老板招待一顿好酒款待。到了正月十五圆场时还须在这里,可圆场的酒席由狮子队出资操办,以表答谢。夜幕降临,此夜又是年关上亮的初夜(还有三十、次年的正月十五晚的上亮),一到晚上,远方的亲人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他先祖的坟山上烧香上亮磕头,以表对亲人的怀念。
大年三十最为热闹,赶清早,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这是准备团年饭了。这顿饭十分讲究,要做上最好的饭食,条件好的烧制乌龟团鱼火锅,条件差的也要炖上鸡鸭肉鱼,还要整上十大盘,十大碗的。无论菜多菜少,但有一盘菜必不可少,那就是鱼,它代表年年有余的意思。团年饭端上来,就开始请先祖们用饭了,先把筷子放在菜盘上,每个酒杯里酌上一小口酒,饭碗里盛上一浅碗饭,于是大人们就开始念叨:“先人们都来吃菜用饭,要酒醉饭饱。”接着再将筷子搁在饭碗上,示意他们在吃饭。然后把酒倒在地上,饭倒在道场里让鸡吃掉,表示先人们已经喝完酒吃完饭了。在一边叫饭时还要一边在饭桌下燃烧钱纸或冥钞,这是在给先人们赏钱,让他们来年在天国冥府里有花不完的钱,享不尽的天伦之乐。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我们这里三十晚上既上灯又燃火。夜色降临时,田野里就响起了“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次第亮起一盏盏灯笼,像天上的星星,那灯火从天上连到地下,那景观煞是好看。再是家里的堂屋里必须要亮一盏长夜灯,灯下燃一盆木柴火或炭火,全家人围着火盆守年,吃着点心,看着电视或讲着故事,等到十二点一到便点燃鞭炮来除夕。这晚,谁家放鞭放得早和放的鞭子大就意味着来年发财发得快,发得猛。
正月初一是新年,这一天也有挺多规矩。早晨起来不准迟,如果谁赖了床,那他一年上头都注定要睡早床的。起床后不准说“鬼”、“蛇”、“死人”等等晦气的话,假如说了,那一年到头都要倒运的。清早,父母就起床做早茶,一人一碗鸡蛋茶送到老人和孩子的床前,吃完后就陆续起床。稍一会儿,跳狮子的,玩龙灯的,打渔鼓和三棒鼓的,还有送财神的就连续不断地到来,每到一户,主
人都要给艺人施舍点礼币。再是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自然要送上一笔颇丰的压岁钱。
正月十五是“巴巴年”(尾巴年),这一天主要是吃汤圆和观灯。早茶由初一的鸡蛋茶改为汤圆,吃完后一般是走村串户地去给家族的长辈去拜年。晚上要到坟山去上最后一次亮。尔后或观灯,或看跳狮子的圆场。狮子会上有狮子爬台,踩高跷,玩龙灯等节目。这天晚上最有趣的要数“请瓢姑”的传统迷信活动了:一些好玩的大人们,找来一把筛子,上面放一只舀米的斗,斗中盛满米,上面插上一只筷子,在筷头上戴一个葫芦瓢,这就算是“瓢姑”了。它由两个少女抬着筛子,再由一个未婚的女子念上咒语请神:“瓢呀姑,瓢呀神,请你回来问年成,一问年成真和假,二问年成假和真„„”,这样一直念到瓢姑点头(其实是抬筛子的人手久而久之抬乏了在自然颤动而已),这时你就可以向瓢神询问任何事情了。可问婚姻状况,问财运亨通,问打牌的手性等等,让瓢姑点头称是,不动为否,真的让人觉得愚昧而又好玩。
家乡的年俗可真多,我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点。如果你觉得有趣的话请到我们这里来过年。
简评:习作按时间顺序行文,从冬月初写到次年的正月十五,行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再是小作者通过细心的体察和采集,然后用细腻的笔墨对家乡的年俗进行介绍,内容新奇有趣,能勾起人们对年关生活的甜美回忆,它还能让更多年轻学生对过年习俗有更透彻的了解,它对乡土文化有很好的传承作用。(指导老师:胡志林)
作文八:《家乡的年俗》1900字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屠苏未用斟春酒,馎饦先教促晓厨。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引用宋代诗人葛起耕的《除夕》年,劳累的驻足,丰收的喜悦,更是团聚的欢乐。年,在家乡,从腊八备起,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十五元宵节。家乡,遥远的西北一隅,地方风情的年俗独特丰富,节气浓浓,别有一番历史的蕴味在张扬。如果有兴趣,不妨跟随我不够成熟的笔锋,领略脱离城市喧嚣的另一种原汁原味的朴实。
【腊八节,年味渐浓】
进入腊月,腊八节如期而至,家乡人都要喝上一碗自家秘制的腊八粥。为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勤劳迷信的大人,都会从附近的河里捞一大块冰置于院落的某处,待冰块中出现形如麦粒、豆粒、荞麦、糜、谷子的模样,预为五谷丰登的象征。妇人们再以大米小米为主料,拌以玉米、扁豆、桃仁、杏仁等佐料,置于自家最大的一口锅中以温火慢熬,待时间足够,旺火也渐灭,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形色俱成,然后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前,一碗一碗喝,一碗一碗品。喝剩下的也没有浪费的份,按份喂给猪、牛、羊喝,寄寓来年六畜兴旺、百业顺心。过了腊八节,遍布大街小巷的年味愈渐浓厚,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张灯结彩,采集年货,剪窗花纸,一个个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祭灶神,惩恶扬善】
传说九天东厨灶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会上天向玉皇大帝面奏人间冷暖疾苦,惩恶扬善。出于对天神的敬畏,迷信的家乡人便向灶神行贿,特以专制的祭灶糖及佳肴美味敬奉,祷告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只是传说,谁都清楚只是传说,但祭灶的风俗一直未变,只是为了求取安心。或者说,潜意识里盲目的相信,灶神真的能够惩恶扬善?
【扫庭院,一尘不染】
积了一年的污垢,挑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全家老少齐上阵,房前屋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通通都要打扫个遍,不能漏扫一隅一方。用大人的话说:扫出去的是垃圾灰尘,是烦琐劳累,留下来的是干净卫生,是心情舒畅。所有的期盼在心中酝酿,所有的愿望在亮堂的屋里弥漫。
【办年货,迎接新年】
逢集的乡镇街道,人声嘈杂,热闹非凡。有摩托车的嘀鸣声、吆喝声、坎价声,还有各种小吃的香味四处弥漫,香气溢人。置办年货的人们,左转右转,似是挑花了眼。鼓着腰包去上街,给小孩大人添买新衣服,置办齐全必须的家用电器。当然,挂历、台历、年画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鸡、鸭、鱼、虾、瓜子、花生、水果及各样新鲜蔬菜,各种香味调料,都是必备之品,缺一不可。回家打开大包小包的成果,可谓是姹紫嫣红,赏心悦目。巧手的大人,
总会将厨房里堆积如山的食物原料,加工成各色美食,如糟肉、扣肉、丸子,大碗小碗重重叠叠,蔚为大观,只等亲朋好友在节日里团团圆圆围上一大桌尽情享用。
【守除夕,岁岁平安】
除夕到了,年真正的来了。从下午三点开始,午夜饭团圆饺陆陆续续上桌,清脆的鞭炮声在村庄此起彼落的响起,家家户户在大门前烧香请祖先,四方贡桌上摆放祖先牌位,恭恭敬敬的献上酒、茶及各种贡品,焚香磕头,以示过年不忘祖先,不忘本。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家人酒足饭饱,围坐在一起,面对祖先的牌位开始拉起了家常。好喝酒划拳的围一桌,夹着烹调好的凉菜,比手划拳,好不热闹。喜好打牌的也围坐一桌,打着小牌赢着小钱,偶尔还不忘使使坏,偷藏一张牌作作弊,比比谁的眼睛亮。零晨零点,烟花礼炮空中绽放,像是要点缀这个不眠的夜。守着祖先,守着除夕,也守着平安。
【策马奔,欢声笑语】
大年初一,走街串巷拜早年,然后扎堆公路两旁,观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策马扬鞭,比谁技艺超群,吸引眼球,这也是单身小伙子博得心爱姑娘亲睐的绝好机会。如果掌声不断,姑娘含羞摇头,那便表示动心,此时马背上的英雄可伸手拉姑娘上马背,环抱姑娘的纤纤细腰,再扬鞭策马秀恩爱。这个早上,总是最热闹的,欢声笑语不间断。
【送祖先,走亲串友】
大年初三,早早的备好午饭,吃罢,全家老少又围在一起,分纸钱,备酒、备茶、备鞭炮和礼花。待时间一到,随着大人一道,连磕三个微头,再起身放鞭炮,燃烟花,整个夜空绚烂无比。鞭炮越响,礼花越多,代表自家的祖先上路时风光抢眼。这个晚上,十里方圆热闹的像是一座不眠的城池,爆竹声声,烟花璀璨,耀眼夺目。送走了祖先,该是时候走亲访友了,提着大大小小的礼盒,穿梭于白雪皑皑的邻里乡村,走了东家亲戚,再串西家友人,这一天下来,绝对是酒足饭饱。
【秧歌扭,社火闹,秦腔吼】
初九晚,村子里扭起了独俱特色的秧歌,鼓锣伴奏的秧歌唱起来,只有老人能听懂,而且是听得津津有味。耍龙灯、耍狮子、腰鼓、跑驴、竹马灯、高抬、旱船、夹板、高跷,都有人扮演,早早的还要进行排练。小时候,秧歌队的负责人是大伯,他总会挑个最显眼的身子让我扮演,精于花旦妆的小爷家乡的年俗爷,他也会很用心的给我画妆,一边擦粉,一边画浓妆。起身再照镜子时,我是认不出自己的。正月十五入县城汇演的节目,更是激动人心。各乡乡镇镇,村村庄庄汇集的社火表演融合诗、歌、舞为一体,风格独特,此番大阵势,异常壮观,异常热闹。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在年味浓浓的家乡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盛宴,不用名家荟萃,村里喜好的老少皆可上台,其台风唱词不差名家毫分。既不用花钱,还给喜好者展示一番的舞台,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偶尔,像我等小辈也可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登台凑数,一解对台上戏子的好奇。吼唱着名著桥段的故事,动情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戏子。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的表演,体现的正是家乡人的情怀。
作文九:《家乡的年俗》1100字
每到过年时节总会想起儿时在故乡过年的情景,那撒在心头,融入记忆中的“年味”悠悠荡荡,历久弥新,让人回味。其实在我们农村一到腊月过年的气氛就开始有了。那时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过年用的“年货”;做发糕、炸麻花,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种叫做“糖果”的点心(做的精致、小巧,那是大人们为招待小孩子准备的小零食)。虽然现在的超市里偶尔也能见到类似故乡的“糖果”的点心,买回后品尝远没有故乡母亲做的那种“味道”。
家乡过年蒸馒头每家都要准备好几笼屉,炸鱼、煮肉都要多多储备,用奶奶那辈人的话说,过年从初一到正月十五除了走亲戚就是访朋友,妇人是不干活的。大年三十那天,算是父辈们最忙的一天,中午家族里最有威信的长者要带领晚辈们必须到祖坟前烧纸钱祭奠逝去的亲人,然后点燃鞭炮把逝去的亲人请回家里过年,而此时在家里奶奶则带领大娘婶子们早已准备好了贡品,摆好了牌位,点燃纸钱香烛,恭候先灵他们来家过年,大人们的那份虔诚是我们孩子们理解不了的。午饭后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父母则在家中忙着丰盛的年夜饭,等到晚上五点钟后,放鞭炮,把门一关,一家人这才真正坐在一起吃起了团圆饭。吃完团圆饭后,老人们开始给孙子们发压岁钱,孙子们则要给老人磕头拜年,还要说一些祝福健康长寿的吉利话。然后老人们就要摆上“糖果”点心、花生、大枣、瓜子等,供大家拜年闲谈时品尝。
大年初一,大人、孩子们都换上了自己喜欢的新衣服,村里人开始互相拜年。老人们则在一起拉着家常,叙述着陈年往事。年轻人则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畅谈过去一年的收成,勾画着新年的打算。孩子们则在一起玩扑克、做游戏、戏嬉打闹,一派人间和谐美景尽收眼底。大年初二,一般都是出远门走亲戚拜年的时间。特别是刚结婚的小伙子,则要备上一份厚礼到丈人家拜年,顺便还要看望女方家特别近的一些亲属,这是新婚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便是结婚多年的年轻夫妻这一天也必须回娘家省亲,给父母、岳父母拜年。中年夫妇一般也要带着孩子回娘家看望自己健在的父母或者是孩子们的舅舅。
大年初三,该是“送年”的时间了。但是有一个仪式必不可少,那就是中午吃饭前必须隆重放鞭炮,这就是的所谓“送年”(也就是把请回家里的故人送回去,有家族里最会说的妇人念叨着故去亲人的恩典,请求老人在天保佑子孙平安,然后烧掉牌位)。这一天吃完中午饭,对农村人来说,这个年就算过完了;整个过年期间有四次燃放鞭炮是农家人最为重视的。第一次吃年夜饭前必须放鞭炮,这次放鞭炮的意思是告诉邻居,我家开始吃团圆饭了,不再会客;第二次,是新旧年交替零点前后,来到自家院中燃放烟花鞭炮。一时间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夜空,大小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家乡的年俗聋;第三次要数大年初一早上,这时天一亮,家家户户开门迎新,为了图个好兆头尽要可能的早起,也要点上大小鞭炮,以示喜庆。最后一次则是初三“送年”时间了。送完年后,一切恢复正常,这时家家户户,是城里的回城里上班,在外务工的人也陆续回到工作岗位上,农民们则可以扛上锄头,来到自家田间地头,又开始耕耘新一年的希望。
作文十:《家乡年俗调查》1100字
调查报告参考提纲:
一、 饮食:
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另有老北京传统老字号以“年糕钱”为名。
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自注说:“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惨假油粉,蘸以蜂蜜颇香渚,跳毕,以此偏馈邻里亲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
二、 清洁与装饰 贴春联
贴春联是家乡的一大民俗,大多在吃年饭前就贴好。 正月初一早饭后,你只要沿街走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无不穿起了红红的新衣,映衬出一门的吉祥和喜庆。
记得幼时贴春联,大多为墨写就。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
墨写的春联也逐步被金粉书写的春联所替代。农家小院的门扉,一旦贴上红红的春联,加之不同风格的字体,看上去就鲜活、俊俏起来,洋溢出一种热烈、祥和、喜庆和文明的气氛。有一定文化的人家,春联一般是不买来贴的,而是要自撰自书,这样才显得有品味和档次。因为从街上买来的春联几乎都千篇一律,很难分类张贴,有的还很俗气,就连贴于猪圈或柴房的春联都沾染了铜臭的字眼,联既不好,语又颇俗,因而许多人家还是喜欢张贴手书春联,这不仅避免了俗气之嫌,而且有的自撰春联既可表达主人的心愿和期盼,还可借以言志抒情,岂不美哉?
三、
放鞭炮 庆祝活动
家乡素有“烟花火炮之乡”美称,其量多,故价廉,乡人岂有不放之理。
逢喜事,要放;遇节日,要放;办丧事,要放。以致婚
丧嫁娶,买卖交易,甚或饭店开张,起房盖屋,买彩中奖,无不炮声震天,不舍昼夜。除夕之夜,更是抓住机遇,大放特放。整个江川坝子,一时间爆竹声声,此鸣彼应,彻夜通
宵。一旦鞭炮声响了起来,就要从大年三十下午一直延续到元霄佳节才渐少渐稀,渐放渐停,但腾空的烟花焰火却还不时轰响于半天,绽放出五彩缤纷的图案和光彩。
吃年饭,放鞭炮,看焰火,似乎已逐渐发展成为乡人过大年而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少年儿童,更是日思夜盼。新衣可不穿,好菜可不吃,但火炮烟花不能不放,一旦家长不能满足其愿望,小孩就要直嚷:过什么年!
四、 拜访活动
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五家乡年俗调查、
送灶君
腊月二十四,传说是灶君老爷上天之日,故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把锅灶擦抹干净,用一小碗,盛满五谷和切细了的稻草秸,然后用香盏点上油灯恭送灶君上天。为不让灶君把家丑启禀玉帝以遭惩处,故乡人多用大麦芽制作的白糖(一种宜含化而不宜咬嚼的饴糖)作献品,欲把灶王的嘴给封起来,让他有口难言。
神灵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