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陈忠实和白鹿原》11300字
作家简介
陈忠实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历任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教师,毛西公社农业中学教师及团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桐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
2作品简介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3艰苦的童年
上学时旧布鞋 磨烂了脚后跟一艰辛漫长的跋涉为了禳灾求福,母亲在他的本命年里给他织了一根鲜红的腰带。半年后,他依旧勒着这条已经变成紫黑色的腰带,脚下穿着一双磨薄了的旧布鞋,和二十多个在家乡小学毕业的同学一道,跟随着班主任杜老师,到三十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投考中学。国道上的砂石很快磨穿了薄薄的鞋底,磨烂了孩子幼嫩的脚后跟,血渗湿了鞋底和鞋帮。脚伤马上使这个十三岁的孩子觉得全身乏力,眼泪立即涌出眼眶,他真怕撵不上走在前面的老师和同学。他又爱面子,不愿说因为没有好鞋子而磨烂了脚后跟。自救的办法是捋一把杨树叶子塞进鞋窝儿;不成,又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做了应急的鞋垫,而踮着另一只脚尖急急地往前赶;终于布巾也磨得稀烂后,便只好从书包里拿出课本,一扎一扎地撕下来塞进鞋窝里,可直到课本撕完,他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心惊肉跳的疼痛,迫使他瘫坐在路边。
4错失大学的遗憾
错失上大学的机会 这个孩子终于上了中学,在同班五十个同学中是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便坐在头排第一张课桌上。但勉强上完初一第一学期,他便面临着暂时失学的命运。那时,父亲靠卖树( 一根丈五长的椽子只能卖到一块五毛钱) 供他上学已经难以为继。他必须休学一年,以便让一脸豪气的父亲实现一年后让他哥哥投考师范再腾出手来供他复学的谋略。在不得已呈上休学申请书后,这刚交十四岁的孩子在送他走出校门的温柔善良的女老师的眼睛里看见了晶莹透亮的泪珠。为了避免嚎啕大哭,他立刻低头咬紧了嘴唇。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同时还是有一小股酸水从眼睛里冒出。他顺手用袖头揩干净泪水,再一次虔诚地深深向女老师鞠躬,牢记着她“明年的今天一定来报到复学”的叮嘱,然后转身离去。
然而,这一年的休学竟意想不到地使他散文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一九六二年他二十岁时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上一年这个学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今年四个班能上大学的只有一个个位数。成绩在班上数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他们全班剃了个光头。父亲临终时忏悔说,“我对不住你,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几十年……”四年后,二十四岁的他迎来了“文革”的大灾难。
。补充材料 生活并没有给陈忠实以“特别的厚爱”。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从小割草拾柴。小学毕业后穿着一双没有后跟的烂布鞋,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历史名镇瀚桥去投考中学。三十里沙石瞬特巴他的两只脚板磨得血肉模糊。整个中学时代一直从家里背模上学。高中是在西安上的。背一周的摸步行到五十多里远的西安去读书。模在夏天怕长毛,冬天又冻成冰疙瘩。高中毕业时为了照一张体面的毕业照,才第一次穿上洋布制服。然后他回乡当乡村民办教师,同时痴迷于文学。这是当时一个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很容易做出的选择。生活的唯一不同之处是在把他造就成一个像祖辈一样刨土挖地的农民的同时给了他一种成就文学事业的热望。没有电灯,他把墨水瓶改装成煤油灯,熬干了灯油即上炕睡觉。烧焦了头发、熏黑了鼻孔,落下了至今不能早眠的习惯。冬天笔尖冻成冰碴使他一筹莫展,夏天的酷热和蚊虫则使他几乎窒息。他“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然后有了越益丰硕的收获
5不懈的追求
他在政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艰难下,依然断断续续地写他谙熟于心的农村题材小说。
当中小学教师一边迷醉于文学,发表了《樱桃红了》、《迎春曲》等几篇散文作品。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乡村》。同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八二年这二十年不打一点折扣的农村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库存,那么,以后的整整十年( 至一九九二年) 就是他作为一个专业作家的成熟期。
他在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静,二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三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创作出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来,直至一九九二年以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一鸣惊人。
下列作品,可视为他在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走向成熟这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一九八二年七月: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一九八六年六月:中篇小说集《初夏》出版一九八八年四月:中篇小说集《四妹子》出版一九九一年一月:短篇小说集《到老白杨树后去》出版一九九一年一月:《创作感受集》出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中篇小说集《夭折》出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6白鹿原的问世
1枕头,垫棺作枕
;我的刚刚形成的致命的一个心结,竟然是如果突然身体发生绝
望性异变,单凭已出版的那几本中、短篇小说集用做垫棺的枕头,我会留下巨大的遗憾和愧疚;我现在的心结聚集到一点,凝重却也单纯,就是为自己造一本死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才可能让这双从十四五岁就凝眸着文学的眼睛闭得塌实
2对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
那是他在完成了《初夏》等九部中篇,八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五十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之后,由《蓝袍先生》的创作而触发了对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的结果。,这 完全 是 指向自己的一次反省,使我对创作这种劳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它只能倚重作家自己,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理解的深刻程度,生活体验到生命的独自发现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自然还有艺术体验包括语言叙述的选择。这些决定作品成色也决定作品成败的因素,除了自己之外,谁能充当拯救者的角色?只要稍微留意一下那些名著巨作的作家的写作历程,就会把那些与创作没有关系的非文学因素看轻了淡远了,只指向自己。这样的反省,既完成了对文学创作的新的层面的理解,也完成了一次心理奠基进
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静状态的心境。
3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从一九六二年他高中毕业到一九八二年调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他一直在农村。先当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后当基层干部,公社副书记兼副主任一当就是十年,到一九七八年新时期开始才从公社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工作。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除了人事组织工作,其他如大田生产,养猪种菜他统统都要管。关于农村的大政策、小政策他何止是知道而已,完全可以说是直接的执行贯彻者和参与者。一九七七年夏他还是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的总指挥,整整三个月坐镇在第一线,带领一千多人去实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蓄水、蓄肥田的任务。一九七八年上半年他组织公社的人力在灞河修筑八华里的河堤,现在还发挥着挡水护田的作用。因而,对于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生活,陈忠实可以说不经意间就谙熟于心,对农村的各色人物由于经常厮混在一起,自然也和对自己的身边人乃至家里人那样熟悉。
4对历史县志的积累
长安县志 豪华的旅馆 县委书记的来访 只能借一本县志
5安静的写作环境
陈忠实的老家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这是南倚白鹿原北临灞河的小村落,全村不足百户人家。虽然由此到西安只有不足一小时的、约五十华里的车程,然而却是天然的僻静,最适合沉心静气地思索和精雕细刻地写作。村里每一家的后院都紧紧贴着白鹿原的北坡
7白鹿原的故事内容简介
1首先要对主要的人物关系有个整体的了解
白鹿原中的主要得人物可以分为四大类
1白家家长是族长白嘉轩。白家是三子一女(白嘉轩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孝义,女儿白灵),
2他的死对头是鹿家鹿子霖。鹿家是两个儿子(鹿子霖的大儿子鹿兆鹏,二儿子鹿兆海)
3白家有一个长工鹿三,他的儿子是黑娃。田小娥
4 朱先生 《白鹿精灵》
2故事主要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斗争展开
白嘉轩供黑娃读书,读书时黑娃和鹿家大儿子建立了良好的友谊。黑娃出外打工,认识了郭家的小妾田小娥。因为小娥在这家受虐待,就和黑娃相好,因为被发现,小娥被遣送回家,黑娃就成功的娶小娥回家。结果回到家中,因为小娥的身份遭到排斥,两人就在村边居住。后来黑娃参与了鹿家大儿子组织的一些活动,遭到镇上恶势力的追杀。小娥也受了一些刑。小娥去求鹿家家长鹿子霖,希望能避免黑娃出事,结果鹿子霖就看上了小娥。之后,小娥就委曲求全和他在一起。鹿子霖为了报复白家,就让小娥去勾引白家大儿子白孝文,然后又设计捉奸在床,令白家颜面扫尽,小娥和白孝文也受到族刑。受刑后,小娥有些内疚,白孝文和小娥,二人关系加速发展。和鹿子霖二人关系破裂。后闹饥荒,白孝文落魄被鹿三看见,鹿三对他的儿媳妇异常气愤,认为她让黑娃变坏,让白家丢脸,就杀了小娥。后来黑娃当土匪回来,小娥已经死了。(黑娃也有一些报复举动)
鹿家二儿子和白灵恋爱,那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于是二人便加入不同党别。后来为了在一起,两人不小心同时换了党别,结果还是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政见的不同使得二人越来越远。后来在与同是共产党的鹿家大儿子鹿兆鹏的接触中,白灵又爱上了他,二人结合有一孩子,也使得兆鹏兆海两兄弟反目。后来,兆海在抗站中死去, 白灵在清剿共产党时被活埋,成为烈士。 后来主要就是讲一些政治运动了,,黑娃和鹿兆海是批判对象,兆鹏好像下落不明。鹿子霖疯傻 。
3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1白嘉轩
《白鹿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下层农民(鹿三、小娥),也有封建地主(鹿子霖、白嘉轩);有共产党(鹿兆鹏、白灵),有国民党(田福贤、鹿兆海);还有一些社会名流(朱先生、冷先生)。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作者着墨最多、塑造的最为成功的 是白嘉轩这个人物 白嘉轩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宗法族长形象,正是陈忠实对民族文化、历史、心理的深入反思与对人性的深入挖掘的艺术结晶
1新样式的地主形象
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到新时期以前很长一段文学历史时期中,文学作品中的地主形象几乎成了一个定性,用几个成语形容就是:奸诈狡猾、穷凶极恶、鱼肉乡里,其典型代表应该是《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但白嘉轩不同。作为地主和族长的白嘉轩对长鹿三仁爱有加,对困境中的寡妇给予帮助周济,领头为村里办学堂虽有传播自己美名的目的存在,但他做的仍是好事。白嘉轩这个形象对传统地主形象有着一定的颠覆意义。
2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执行者 和 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牺牲者
他仁义至上,以德报怨,体恤乡民,关注民生疾苦,勇于为民请命。为了反抗苛捐杂税带给村民的负荷,他一手策划参与了鸡毛传帖与交农事件,与官府抗衡;面对久旱不雨,他亲自扮马角祈天求雨,以宽慰乡民焦渴的心。在他的影响下,乡民们守乡规、知礼仪,整个白鹿原被称为“仁义白鹿村”然而现实却没有给他机会。在按白嘉轩的理想发展之时 白鹿原却出现了斗争,战乱使仁义白鹿村的发展失去了外部环境。为了牟取暴利,他又开始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
黑娃 他一生信奉的仁义至上”的人生观,给长工鹿三娶媳妇,资助鹿三的儿子黑娃上学。然却因为对田小娥惩罚和黑娃反目成仇,被黑娃抱负打断了腰板。黑娃一生的悲剧命运白嘉轩是脱不了干系的。我们也许不能说是他造成了黑娃的悲剧, 但我们可以说他推动了黑娃悲剧命运中的某些环节。
白孝文 白嘉轩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培养出了自己合格的继承人——白孝文。然而白孝文却背叛了他。在白孝文最后走上了为求名利富贵而人性良知沦丧的道路, 白嘉轩也起了决定推动作用, 因为正是他的严酷惩罚使白孝文感到尊严扫地,一个尊严被完全践踏了的人只会在堕落的路上越滑越深。如果在他按族规惩罚了白孝文之后,白嘉轩能以一个慈父的心去教诲抚慰儿子,也许他还不会完全失去他的儿子,但他没有,反而在白孝文向他借粮时严厉到拒绝了他,这无疑抽掉了白孝文心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从此后他在堕落的路上永不回头了。
女儿白灵 是他的掌上明珠。可以说,从她出生到离家出走的十几年的时光里,白嘉轩对她是极尽宠爱之能事,他“常常忍不住咬那手腕,咬得女儿哎哟直叫,揪他的头发,打他的脸”,“他把疼哭了的女儿架上脖子在院子里颠着跑着,又逗得灵灵笑起来”。他虽然很清楚对女儿更应该“严管”的道理,“只是他无论如何对灵灵冷不下脸来”,,Le]“不忍心看她伤心闹”。他甚至违背了自己的原则送灵灵去学堂受教。然而女儿的叛逆行为威胁到了他所维护的旧秩序,当白灵彻底背叛了家法、宗规而出走之后,白嘉轩就表现出了残酷和无情。果断与决绝 。 认为 “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着也见解上导致了白玲的一生的悲剧。
“
” 他的悲剧不仅仅体现在六娶六亡、儿子叛逆、爱女出走,丧母亡妻、遭匪断腰等一系列的他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苦痛,而在于他所坚守的东西,是注定要灭亡的东西,是注定被时代所淘汰的东西,这种悲剧性了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女性反叛者形象 小蛾
在《白鹿原》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成功最具典型意义和悲剧价值的,无疑是小蛾了。她本是秀才之女,长得美丽迷人,属小家碧玉。然而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在郭家,人格尊严遭受严重践踏,郭家大妇人规定有严格的同房时期,她的主要功能是为郭举人泡枣,作为其养生的工具。黑娃的到来,燃起了她对生活一点渴求,她向蒙昧未醒的黑娃发出了一系列富有诱惑性的暗示,急切地想从黑娃身上获得生理的进而心理的满足。然而俩人的私情败露,小蛾被赶回娘家,黑娃历经艰辛找到了已是枯瘦如柴的小峨。她的父亲对女儿的伤风败俗深恶痛绝,气得病倒在炕上。对黑娃的求婚不要任何彩礼并倒贴银元,但从此再不许女儿上门。在小蛾父亲的心中,终于可以把这个女儿打发走了。而作为女人的小蛾似乎也结束了她的悲惨境地,获取了她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当 时的社会绝容不下这样一个女子过正常的生活,在人们的心中她完全是一个堕落的代称。所以,黑娃的父亲根本不承认她的地位,更不用说进祠堂叩拜祖宗。他们只好住进了村外的寒窑,但她并不嫌窑洞破烂,家境贫寒,对黑娃说:“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情愿。”在她看来,先前作的所有态度决绝的反抗和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摆脱在郭家狗都不如的毫无自尊的
处境。她需要过一种正常女人所过的生活,仅仅为了这点微弱的企求她才敢干不顾一切。虽说物质上很困窘,但她已是心满意足,她与黑娃一起打土还、作麦客、喂鸡、养猪、种树准备过一个农家人的正常生活,村外寒窑充满了生机和活
力,有了短暂的幸福和欢愉。生活并 没 有垂青这个奋争的女子。黑娃儿时伙伴鹿兆鹏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鹿兆鹏的鼓动下,黑娃参加了农运会并当上了农运协会的主任,小蛾也成了妇女会的主任。农运的失败,国共分裂的清洗,黑娃只能离开自己心爱的女人逃亡在外,小蛾顿时失去了精神支柱,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应该说,是这个动荡的社会让她又一次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尽管她已尽最大的努力奋力抗争。为了给唯一的希望— 黑娃求情,她落人了鹿子霖的陷阱,成了他发泄兽欲的工具。她也由初时的被逼无奈到心甘堕落,自暴自弃,一步步放弃追求。然而她的自我放逐,又使她更进一步被逼上悲惨的绝境。阴险诡诈的鹿子霖为了洗刷自己与小蛾的奸情而嫁祸于狗蛋,让他们受到祠堂最严厉的处罚。狗蛋为之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小蛾被族人打得遍体遴伤。而更可悲的是她作为被白鹿两家企图争高下之中的一个棋子,成了鹿子霖利用的工具、任人摆布毫无灵魂的傀儡。她主动地挑逗引诱白嘉轩的长子— 未来的族长,知书识理的白孝文,也是道德上藐视她,在祠堂对她行刑之人。白嘉轩寄寓厚望的长子就这样禁不住诱惑轻易地堕落__了,他被气昏过去,毫不留情地将白孝文逐出家
白家遭受最难堪最残酷的打击,鹿子霖的阴谋终于得逞。而整个事件中的主角— 在人们心 目中已毫无尊严可言的小蛾,本是想通过这种复仇 方式挽回自己精神上的自尊。而结果是她
并没 有感到复仇的快乐,反而因自己的恶行更加迷惘。她成了白鹿两家世族争斗的牺牲品,再次遭到 族规的惩罚。一生两进祠堂,都不是为了叩拜列 祖列宗,而是体味族规的严酷。
小蛾 本 是 妓 好 的女子,为了争得自己应有的一息生存权利,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先是成为郭举 人泡枣的,继而成了进不得祠堂的妻子,最后成 了家族争斗的牺牲品。每走一步都如此无奈如 此可悲。作为女子,她无力反抗,也无能反抗。她唯一的工具只是性,然而在性放纵的苦涩中却 走向了沉沦的深渊。她的 生 命 在 月 黑风清之夜被黑娃的父亲鹿
三— 她名义上的公爹用刀结束了。从踏人白鹿原的土地,她就没有得到鹿三的承认,然而当她的 存在动摇了鹿三心中的忠孝观念,使他感觉到罪 恶,无法容忍时,她就连生存的权利也没有了。 她死了,尸体很快腐烂,没有任何人关注,人们连杀她的凶手也不屑于追查。屈死的小蛾灵魂附 体于鹿三,发出了血泪的控诉:“我到白鹿村惹了 谁了?我没偷旁人一朵棉花,没扯旁人一把麦穗 柴禾,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操戳过一
个娃 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 净,说到底,我是个妹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 黑娃过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昨么还不容让俺呢?大呀,俺进你屋你不
认 ,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根篙子棒儿,你昨么着还要拿梭镖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 ⋯”这是对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法制度的猛烈抨 击。她以独特的方式发出悲愤的反抗,幻化成无 数的小蛾,给古老的白鹿原带来一场可怕的
瘟疫 ,以致于在她的葬身之地燃起了一片香烛,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作为一个柔弱女子,她有追求 爱和生的权力,然而,在活着时人们把她当作祸 患,被人欺凌贱踏,当黑娃这一精神支柱倒塌之 后,更只是被当成泄欲和家族争斗的工具。
她的 一切努力反抗是如此的无力,因为在她面前的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和道德 ,如此沉重强大的压迫,她连意识的反抗也是徒劳 的。白嘉轩顶住乡人的求告,坚决在她的葬身之 处竖立起一座塔,把小蛾如白蛇娘子般压在
了这 座塔下,哪怕是溢出的几只飞蛾也被白嘉轩毫不留情的一把野火烧成灰烬。进一步表现了社会 的强大势力对她最后一丁点反抗力量的镇压__
白灵 是 白 鹿精魂的形象。她出生时,正值满
清王朝颠覆,改朝换代之际,作品暗示了她的一
生注定要与时代政治潮流相关。
革命 之 风 在白鹿原掀起了一层层涟漪,白嘉
轩也不再给白灵缠足,并送她进了学堂读书。在
进一步进城读书的要求受到父亲的决断拒绝后,
白灵以失踪的方式表达了她的意志。当白嘉轩
在城里找到她时,她说:“爸!你要是逼我回去,
我就死给你看。”说着抓起皮匠铰皮子用的一把
大铁剪子支到脖子上。所以白嘉轩对女儿的评
价是“那— 是个海兽!”既而她又反抗父亲给她
订的包办婚姻,在屋里高声叫喊:“谁阻挡国民革
命就把他踏倒。”并再一次以失踪来抗拒。使得
白嘉轩向全家老小庄严宣布:“从今往后,谁也不
准再提说她。权当她死了。”白灵性格里绝决的
反抗精神如此刚烈,挑战着白嘉轩这个族长的绝
对权威,也震撼了从没被动摇过的白鹿原,象一
团雄雄烈火猛烈地燃烧着整个旧的社会。
白灵 勇 敢 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和鹿
兆海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两人参加国民革命培
训班的培训后,以抛掷铜圆的方式决定了鹿兆海
参加共产党,白灵加人国民党。她没有料到这次
抛掷铜圆的游戏,揭开了他们走向各自人生历程
中精神和心灵连续分裂的一个序幕。他们的婚
恋因各自阶级立场的变化而发生了裂变。经过
对黑暗现象的清醒认识,白灵已经从抛掷铜圆的
迷梦之中走向自觉。她自觉地加人了共产党,在
血雨腥风中更深地体会到国民党的残酷,叛徒的
卑劣,树立了明确的政治理想,共产主义就是奶
奶所描绘的白鹿。为了这只美丽的白鹿,她不惜
填枯井挨黑枪上绞架。在执行革命任务的过程
中,与鹿兆鹏假扮夫妻,产生了真正的爱情。然
而身份的暴露,她不得不离开爱人鹿兆鹏来到根
据地。被组织安排做文化教员,受到上至军长下
至小队长的表彰,半年后调到军部做秘书。然而
部队揭露国民党潜伏特务事件导致了一场内乱,
这支刚刚形成气候的红军游击队陷人了灭顶之
灾。她被调离军部,从西安陆续来到根据地的二
十一名学生,只剩下连她在内的二女一男了。白
灵最后一个被捕,抓得最迟,却被处决得最快。
但她即使被关进囚室,也日夜呼唤不止,像一头
拼死的母狮,凶猛而不沉静地咆哮:“你的所作作
为,根本用不着争辨。我现在怀疑你是敌人派谴
的高级特务⋯⋯你处死我,你同时记住:你比我
渺小一百倍!”白灵被活埋的那天晚上,天上下着
雪。白灵 从 出 生就具有反叛的性格,反叛父亲,
反叛包办婚姻,反叛没有共同理想的爱情,切齿
痛恨内奸叛徒,她不是死在血与火的战场,也不
是死在叛徒的出卖,她死于肃反运动的扩大化,
死在了自己战友的手中。白鹿精魂就这样漫过
原野,用自己的热血铸造了人生的丰碑。然而她
的灵魂没有安息之所,她的灵魂从活埋她的土层
中飘逸而出,幻化成了朱先生的梦,白嘉轩的梦,
白赵氏的梦。美好的事物就这样被毁灭了,倾注
了作者美好理想的形象离我们而去,可悲亦或是
可叹还是可恨,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对作品艺术成就的分析
新历史小说
旧历史小说是严格地按照历史框架出发加以创作的小说,特指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限定的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则抛弃了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观念以一种全然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强调从正史到野史强调主题的多元性倾向 白鹿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白鹿原"在描写对象上界定了四种势力/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 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 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势力 以及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族势力&对于
这四种势力,白鹿原"在描述时把他们放到了自然的原生的状
态去认识 以全新的的眼光去审视他们 不着意突出谁 贬低谁而是让人物以自身的行为发言 屏弃既定的阶级立场 既不刻意
拔高共产党势力 也不贬斥国民党统治 更没有谴责黑娃 影射
白嘉轩 相反%小说充分肯定了国民党统治者的代表人物岳维
山-田福贤的品行和才干%并以正面的口吻叙述黑娃的土匪行
径%以严肃的历史眼光剖析白鹿家族%把旧历史主义的一元论变
为四元论甚至多元论主题&白鹿原"跳出了正史框束%淡化了革命主题%把大量的笔墨泼在了党史-革命史以外的野史上%如黑娃的土匪生涯%白鹿两家的家族秘史-白狼小翠的轶闻野趣%白鹿精灵的神秘传说以及小娥的风流人生等&其人物形象也由纯碎的红黑对立变为丰富多彩0一群抹去阶和政治色彩的边缘人物活跃于历史时空/如族长白嘉轩-乡约鹿子霖-土匪黑娃-芒儿-长工鹿三-妓女小娥%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人物像白家孝文孝武-鹿家兆海兆鹏%还有一些姓名不全的女性人物/鹿惠氏-鹿冷氏-白吴氏-朱白氏等等&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抽象的阶级间的意味%小说所关注所大量描写的%也不是他们的阶级觉醒和政治斗争%而是他们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特点&
对于盛行他们中间而又非常弱势的边缘文化-民间文化-!白鹿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寄予了极大的关注&如修祠堂-立章法-刺刷犯者的宗族文化0有独立的内部黑话-称大姆指二姆指-庵睡黑白牡丹的土匪文化0有性赞美诗%男女调情酸语%表现性压抑性饥性爆发的性文化&还有初生孩子嘴上点艾叶%棒槌会上拾孩子的民俗文化等等&
在白鹿原风云变幻的土地上%有国共的角逐%有土匪的洗
劫%有家族森严的刑罚%也有饥饿的困扰%疾病的肆虐%以及男男
女女似饥似渴的性交媾&它们共同演绎着白鹿原的历史%一齐奏
响了!白鹿原"的主题交响曲&
• 神话意识
1白鹿精灵
白嘉轩因死了六房女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准备去请阴阳先生看看家里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就在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 “白鹿”精灵现身了,从此改变了白嘉轩的命运。
白鹿”神奇的传说在白鹿原流传已。传说,只要白鹿跑过
的地方,万物茂盛,人杰地灵,百害即毙。这里的“白 鹿”已不是一般普通的动物,而变成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们对“白鹿”的崇拜也就上升到了对“神”的崇拜一样高度。
2白鹿形象的分析 白鹿形象是一个重点。作者把小说中整个故事的发展都若即若离的靠在这只白鹿上:白家的发家靠这只白鹿、鹿家的败落也因这只白鹿、朱先生的神秘与这白鹿有关、白灵也似乎是只白鹿、甚至整个白鹿原的兴衰都由这神秘的白鹿主宰!
1《白鹿原》体现着深刻的神话意识。它通过“白鹿”的审美意象,体现出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思想观念。“白鹿意象”首先属于一种神话意识的自然崇拜。它以黄土高原的八百里秦川作为故事的自然背景和叙述对象,其中潜藏着丰富而独特的秦地的人文色彩和民俗风情。
“白鹿”:这个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内涵,实际上它被融入了接近图腾式的崇拜意识。从表面上看它象征了一种农民对土地的无意识的图腾和崇拜,是由于对动物的崇拜而导致对土地的崇拜。深层的原因则是:,一种对生存地域的非理性的眷恋情感。
白鹿”这个神话意象,一定程度上还隐喻了英雄崇拜的情结。“白鹿”所具有的种种非现实的功能,也体现了一种拯救乱世的渴望,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是一种完美的象征。由于生存在白鹿原上的芸芸众生,绝大多数是由“白”和“鹿”两个姓氏世代相传的后裔,因此,“白鹿”实际上表达了深层的神话意识的隐喻:即它实际上是“白”和“鹿”两家的祖宗象征。“白鹿”,是“白鹿原”世代相传的“祖先图腾”,它借助于“白鹿”意象所表达的,只不过是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而已。
在《白鹿原》的这几种崇拜构成中,占据最根本性位置的当属“英雄崇拜”。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人物”是“朱先生”。作者巧妙地凭借隐喻与象征的技巧,利用神话意识的荒诞笔法揭示出了朱先生和“白鹿”之间的那种极其神秘的联系
。由此可以猜测,朱先生是由“白鹿”转世而来,或者讲,“白鹿”寄寓了朱先生的精神与灵魂。“白鹿”所呈现的是感性化的审美意象和情感符号,而朱先生则作为小说中最具理性的巨人的艺术形象而存在。
2鬼怪传说
在 《 白鹿 原》中鬼魂、梦等体现得较突出的是田小娥的死和白灵的死。田小娥被鹿三秘密杀死后,就托梦给鹿三媳妇诉苦,更神秘的是她的鬼魂附在鹿三身上,借鹿三的嘴诉说她的不幸。白灵死时同时托梦给她的爸、妈和大姑妈。
人死了鬼魂的存在和梦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典型的原型意
象。在远古时代,各民族认为人死了鬼魂是存在的,认为人的躯体和灵魂是可以分开的。这种观念在我国现在的一些祭祀中仍然存在。我们现在在祭祀祖先时,摆上好吃的东西,就认为祖先们也能享用这些美味佳肴
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
一主色调:黄色与白色
《百 年孤 独 》的主色调是黄色。黄色是预警色,在拉美民族被视为凶兆和灾难的象征。在这部小说里,黄色象征着死亡衰败、病痛以及人物心理的郁闷、孤独。
处于历史中的个人也是如此,黄色常伴随着他们。墨尔基阿德斯临死前,他的假牙在水杯中张开了小黄花;老布恩地亚去世时,下了一夜的黄花雨;梅梅与巴比洛尼亚幽会时黄蝴蝶总是包围着他们;乌苏拉死后,庭院里的水泥像玻璃一样崩裂,从中开出了黄色的小花;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总在制作小金鱼,此外,还有黄色玫瑰、黄色火车等等,无一不使这个即将消失的世界抹上浓重的阴影
二、历史观:圈圈与鳌子
《百 年 孤 独》中,乌苏拉说:“时间老是在打圈圈。”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不仅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名字,性格上循环,在行为上也自我重复,如: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痴迷于他的科学实验,上校发动了32次起义,停战后将小金鱼做完又融化再做,阿玛兰塔织自己的裹尸布,织了又拆,拆了又织,
俏姑娘雷梅苔丝不停地洗浴自己的身子⋯⋯他们还在重复前人的事情,如,第四代霍塞,阿卡迪奥也发动起义,第六代奥雷良诺与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拉乱伦,生出猪尾)L.⋯ 马孔多的历史由开始到兴盛再到衰亡,这过程也是从起点到终点刚好划了一个圈。圆型恰恰说明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停滞不前,时间在飞逝,历史却是原样
在《白鹿原》中用“鳌子”这个意象表明不断发生内江、窝里咬的现象。这种内证或隐性地表现为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暗中较劲,或显性地表现为田福贤等重新得势后对回整黑娃的同党。这种内部的撕咬使得超凡脱俗的朱先生不得不摇头叹息,甚至在死后还发出“折腾到何日为止”的责问和愤慨
陈忠实借朱先生之口用“鉴子”一词表明对传统文化的嘲讽和批判,同时也隐含了对一种超脱的文化精神的揭望和追求。“鳌子”也表明陈忠实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思与理性的审视。
三、爱情控诉:蝴蝶与蛾子
《百 年 孤 独》中不吉祥的黄蝴媒在人们眼前晃动,《白鹿原》中黑蛾子则翱翔于白鹿原。两者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撕心裂肺的爱情与家庭悲剧之中。
布恩 地 亚 家族的第五代梅梅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追求爱情、自由。最初她非常聪明地懂得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来获取更多的自由以逃离她母亲菲南达的压抑的、冷酷的、无人性的专制;后来她陷人了与机械工人巴比洛尼亚的热恋,便不顾母亲的反对,不再屈从于母亲而坚决与巴比洛尼亚在一起。菲南达设计陷害巴比洛尼亚,还使他背上“偷鸡贼,的恶名口从此梅梅不再说话,她母亲还将她送到远方的修道院以洗耻辱。作品里每当巴比洛尼亚出场都会出现黄蝴蝶,当最后一只黄蝴蝶粉碎后,巴比洛尼亚也死了o
黄蝴 蝶 的 结束意味着巴比洛尼亚的死亡,而黑蛾子则是在小娥生命结束后出现的。小娥陈忠实和白鹿原本是老秀才美丽温柔的乖女儿,却因家贫嫁给了七十多岁的郭举人,成为他的养生工具。如果说小娥最初与黑娃的结合是情欲的冲动和弱小者本能的反抗,那么后来他们的相爱则是出于对生命的热情和需要。可是他们的爱情不容于他们的父亲、更得不到白嘉轩的认可,以至被整个白鹿原放逐。他们的爱情从最初就认定是非法的。当小娥被黑娃的父亲鹿三刺死后,她不屈的灵魂和怨恨之气结成了黑蛾子,给白鹿原带来了灾难,她要向整个白鹿原复仇。她附身于鹿三哭诉白鹿原的无情和专制。这场哭诉是她内心的自白和对白鹿原愤怒的控诉。
四、性禁忌:猪尾儿与砖塔
《百年孤独》中,猪尾儿是布恩地亚家族的性禁忌意象。、老布恩地亚和他的表妹乌苏拉最初结婚而不敢同房,便是出于对生出猪尾儿的恐惧。猪尾儿是用来约束乱伦的禁忌
小娥 作 为 女人,在白鹿原上的人们看来是放荡的。他们认为小娥与黑娃的结合就是不贞的了,她竟胆敢拉白嘉轩辛苦培养的接班人白孝文下水,还有她与鹿子霖的关系,这使得白鹿原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生前她为世人所耻,死后,还要身压一座砖塔。这座砖塔就是白鹿原上性禁忌物象。如同古代的贞节牌坊的功能一样,贞节牌坊用来鼓励那些对死去的丈夫保持性贞节的女人,奄立在白鹿原上的砖塔在警戒白鹿原上的人们:放荡的结果就是永世不得翻身
故事内容 简介 白鹿书院有点朱熹的的味道 下雨 成豆 找牛 对知识的尊重与隔膜 白嘉轩的姐夫
白鹿的传说 麦瓯子的窜长 害虫的死亡 瘫痪的人恢复 瞎子睁眼
换地 迁坟 第七个女人 婴栗鸦片发家 朱先生查禁眼片 劝解李寡妇的 争斗仁义白露村 修复祠堂 建学堂黑娃鹿兆鹏 鹿兆海
劝说张总督方生 张举人 交农 闹事
作文二:《陈忠实与《白鹿原》》2300字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者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今荻寨镇,位于西安市霸桥区,也是小说《白鹿原》的创作地。上边已经建成白鹿原大学城,有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学院等一大批知名高等院校。白鹿原,地处长安城以东的制高区域,南接蓝关,北扼灞水,俯临长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开始,就在灞河上修筑军事要塞“灞城”。秦末农民起义时,刘邦进军关中,也首先占领异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婴不战而降,并在灞上召集关中父老宣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而在唐代,由于白鹿原地处京郊,地势开阔,故当时的显贵死后多葬于此。近40年来,原上现出土了包括皇室亲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级官吏的墓志铭百余方。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故事梗概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以後,母亲白赵氏仍然坚持胡氏不过也是一张破旧了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他在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传说中的白鹿。白嘉轩用先退後进的韬略,借助冷先生的撮合,谋到了是鹿家的那块风水宝地。随即给父亲迁坟。 第七个新婚之夜。嘉轩看着五女,他躺下来。那温馨的气息像攻瑰花香一样沁人心脾,心里的灰冷渐渐被逐出,又潮起一种难以抑制的焦渴。他豉起勇气伸手把她揽进怀裹,抚摸她的脖颈、丰腴的肩膀和最富诱惑的胸脯。她默默地接受了,没有惊慌也不反抗。她在他的怀里微微颤抖着身子,出气声变得急促起来。他受到鼓舞,就把手往腹部伸去,却触到了一只倒霉的心棒槌,猛的仙草一把一个扯掉了腰带上的六个小棒槌,「哗」地一下脱去紧身背心,两只奶子像两只白鸽一样扑出窝来,又抹掉短裤,赤裸棵躺在炕上说:”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白嘉轩从山里娶回来第七个女人吴仙草,同时带回来罂粟种子。罂粟种植的巨大收益比鸦片的香气更具诱惑。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稳稳地盘踞於白鹿村村巷里。这年春天,正当罂粟绽开头茬花蕾的季节,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吆着牛扶着犁,毁了白嘉轩的罂粟。朱先生所做所为,顷刻之间震动了白鹿原。十天不过,川原上下正在开花的罂粟全都犁毁。结婚一年后,这个小厢房厦屋的士炕上传出一声婴儿尖锐的啼哭。仙草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侍。坐满了月子。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後取名骡驹,这个家庭里的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罂粟引种成功骤然而起的财源兴旺和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带来的人丁兴旺,彻底扫除了白家母子心头的阴影和晦气。她第八次坐月子,生了白灵!传说又一年二伏天降流火,大如铜盆小如豆粒的火团火球倾泻下来,房屋焚为灰烬;人和牛马猪羊犬全被烧焦,无法搭救无计逃遁自然无一幸免;祠堂里的神轴和椽子檩条又一齐化为灰烬,村庄的历史又一次成为空白。至於蝗虫成精,疫疠滋漫,已经成为小灾小祸而不值一谈了。活在今天的白鹿村的老者平静地说,这个村子的住户永远超不过二百,人口冒不过一千,如果超出便有灾祸降临。这个村庄後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他提议把原来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说)改为白鹿村,同时决定换姓。侯家(或胡家)老兄弟两个要占尽白鹿的全部吉祥,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性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改为白姓的老大和改为鹿姓的老二在修建祠堂的当初就立下规矩,族长由长门白性的子孙承袭下传。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翻修祠堂的工程已经拉开。嘉轩和鹿子霖分头负责。这年夏收之後,学堂开学了。五间正厅供奉着白鹿两姓列宗列宗显考显妣的神位,西边三间厦屋,作为学堂,白嘉轩和鹿子霖,商定一块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让他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朱先生推荐了白鹿原东边徐家园的徐秀才。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也都起了学名,马驹叫白孝文,骡驹叫白孝武,他们自然坐在里边。鹿于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也从神禾村转回本村学堂。在白嘉轩的劝说下,鹿三让黑娃进了学堂。鹿子霖一上任乡约,就建起了滋水县白鹿仓第一保障所。第一保障所创建成功,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鹿子霖首先约请了顶头上司总乡约田福贤,还邀请了第一保障所所辖管的十个村子里的官人——包括白嘉轩在内的各村的族长。......................................陈忠实,一个厚积薄发的作者,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个人简历: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历任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教师,毛西公社农业中学教师及团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桐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陈忠实与《白鹿原》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作文三:《白鹿原人陈忠实》5400字
一部《白鹿原》,使陈忠实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著名学者范曾对《白鹿原》推崇备至,他称陈忠实完全可以和世界一流作家相媲美。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陈忠实一点也不比某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逊色。
日前,笔者在陈忠实先生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著名作家。当陈忠实打开办公室门时,一股鲜花的芳香扑鼻而来。在陈忠实办公桌的一个大玻璃瓶里插着十余枝百合花,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陈忠实的办公室并不算大,大约只有三十平方米左右。办公室里到处堆放着书刊,显得有点杂乱。写字台上、窗台上、茶几上……凡是能放书的地方都放上了书。
作为文坛大家,陈忠实为人随和,待人热情真诚。他给笔者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说道:“我近来参加了两个大的活动,比较忙,只好把采访时间放在晚间,请不要介意。”陈忠实身材适中,长方形脸庞,脸上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沧桑感。他双眸炯炯有神,透出一种坚韧和睿智的目光。他稳稳地坐在沙发上,手里夹着一支粗大的雪茄,神情从容淡定,一派大家气度。陈忠实先生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重的关中口音,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这位文坛大家从容不迫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道来。
喜爱赵树理 做起文学梦
1942年6月,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村子里,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白鹿原在历史上就颇有名气。原是从平地拔地而起的,原上一马平川。北边是灞河,南边是�河。东头是蓝田遗址,西边是半坡村遗址。白鹿原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远,最早见于周朝。据史书记载,那时原上因有白鹿出现,乃祥瑞之兆,故称白鹿原。到了西汉时期,白鹿原这一名字逐渐被霸陵原取代,其原因是汉文帝陵墓修建于此。再后来因大将军狄青常年屯兵于此,后世又多称为狄寨原。狄寨原这个名字被人们一叫就是上千年。说到这里,陈忠实先生以一种自信的口吻说:“直到我的小说《白鹿原》出版后,白鹿原这一已被我们当地人疏远了两千多年的名字,才被重新叫响。”
陈忠实的祖辈虽然是农民,但算得上是耕读之家。他的爷爷曾是一位私塾先生。陈忠实从小对书就有一种莫名的情结,从内心深处感到书是一个好东西。陈忠实的父亲喜爱读书,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他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文化教育,使陈忠实小小年纪便受到文化的熏陶。
陈忠实和哥哥都在霸桥中学上学,尽管当时学费不多,但对于陈忠实的父亲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了,因为家中太困难了。1956年,刚上初中二年级的陈忠实,家中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父亲已经难以供两个孩子都去上学了。于是,父亲和陈忠实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意思是让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以实现一年后让他的哥哥去投考师范的愿望。当父亲告诉他让他休学时,十四岁的陈忠实顿时感到大脑一片空白,这太出乎意料了。对于那些不愿上学的学生,这应是一件好事,但陈忠实热爱学习,喜欢上学。懂事的陈忠实没有哭闹,他尽量把痛苦埋在心底,但泪珠还是从他的双眸中滚落下来。陈忠实去学校呈上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书,又十分虔诚地向老师鞠了一个躬,然后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
休学一年,陈忠实的思想轨迹发生了变化,他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思想也成熟了许多。复学后不久,陈忠实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文学。陈忠实与文学结缘还得益于赵树理。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学生讲述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陈忠实感到很新奇。感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感到很惊讶,赵树理居然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人物写得这么生动有趣,语言又诙谐幽默。他在农村的种种见闻顿时浮现在脑海中。像赵树理书中的生活我也有啊!既然这些东西都可写成小说,那我也试试看。于是,陈忠实便在作文课上模仿赵树理一连写了好几篇小说。其中,有一篇名叫《桃园风波》,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过程的人和事,有三四千字,写了大半个作业本子。他还给文中每个人物都起了绰号。这篇作文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给他写了两张纸的评语。这对于陈忠实是个莫大的鼓舞。
一颗文学的种子开始在陈忠实的心灵中发芽了。这时的陈忠实开始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到高中后,陈忠实和同学中的文学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一个新芽文学社,并出版文学墙报。一时间,在学校里形成了一股文学热,这时的陈忠实也开始做文学梦了。
高考落榜 命运转折
1962年,陈忠实参加了高考,未曾想在班里学习成绩位居前三名的陈忠实落榜了。名落孙山的他痛苦不堪。他本来有一个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梦想,随着高考的落榜,化作了泡影。一段时间内,陈忠实郁郁寡欢,内心痛苦到了极点。如果当时陈忠实不休学一年,以他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基本上不成问题。因为就是从他考大学那一年,高等院校大幅度压缩了招生名额,这也改变了陈忠实的人生轨迹。
看到儿子精神如此压抑,陈忠实的父亲也暗暗为儿子担心,担心把他“压”出病来。于是父亲问陈忠实:“你知道水是怎么流出大山的吗?”陈忠实漠然地摇摇头。父亲和缓地说道:“水遇到了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是出路,是机会,是希望!”这段话使陈忠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的块垒顿时一扫而空。此后,陈忠实那颗抑郁的心开始变得坚强了。他摆脱了因高考落榜给他带来的精神枷锁,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其实,父亲在开导儿子时,心中也隐着一种痛,他后悔当年让儿子休学。但那也是一种无奈啊!陈忠实的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曾对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那就是让你休学,那一年休学,就耽搁了你二十年。”听到父亲从微弱气息中说出来的话语,陈忠实如万箭穿心,十分难过。他当时确实曾埋怨过父亲,不过后来随着事业的成功,早把这件事淡忘了,可父亲却记了一辈子。陈忠实觉得,应当感到愧疚的不该是父亲,而是自己。
那时陈忠实人是留在农村了,但他的心还在悬着,总感到上了这么多年学,当农民心有不甘。后来,陈忠实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这个职业是公社给他安排的。当时能做一位民办教师,对于陈忠实来说,已经是很荣幸的了。因为不用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就有时间读书和写作了。他的文学梦还在,他还要去圆这个梦。陈忠实白天教书,晚上就读书和写作。他还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他记下了乡间老百姓生动幽默的语言,如怎样骂人,怎样逗乐等。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于一些生活细节和人间趣闻,他都一一记下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夯实文学基础。
博览群书,观察生活,勤奋写作,使陈忠实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1965年,陈忠实在《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夜过流沙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相继发表了《樱桃红了》、《迎春曲》等散文作品。这时的陈忠实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文学梦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正当陈忠实向着自己的梦想奋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一些名作家被打倒了,并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业余作者也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像他经常发表作品的《西安晚报》的文艺副刊也被取消了。此时的陈忠实深深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他那时十分迷惘,看不清未来,感到自己的文学梦再度破灭了。这时,他被调到公社去做一般干部。陈忠实决定放弃文学梦,专心地去做一名基层干部。1973年,地方报纸恢复了文艺副刊,有的编辑知道陈忠实发表过作品,就向他约稿。盛情难却,他在找回创作灵感后,又开始给报纸副刊写散文。但此时的陈忠实搞创作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并没有重新燃起自己的梦想之火。
清理思想 酝酿新作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陈忠实在公社水利工地任总指挥。他读到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心灵受到震撼,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象征性作品。从那时起,陈忠实就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春天到了。他重新做起了文学梦。当时已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他要求组织调自己去郊区文化馆工作,以便有精力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秋,陈忠实调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这时的陈忠实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基础比较差,加之受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这将会成为自己今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羁绊。如何从思想上清理极“左”的文艺思想?如何使自己回归到正确的创作轨道上来?陈忠实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来排解自己头脑中的极“左”文艺思想。陈忠实这一招确实很见成效,他一边苦读书,一边反省自我,用大师的经典作品将极“左”文艺思想从大脑中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
“清脑”的成功,使陈忠实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使他的创作步入了正确的轨道。这时的陈忠实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连续发表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79年,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在《陕西日报》上发表,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这篇小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时的陈忠实已经开始步入全国知名作家的行列。1983年,陈忠实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此后陈忠实以创作中篇小说为主。三年的时间创作了七八个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是当时陈忠实所有作品中唯一涉及1949年以前生活的中篇。书中描写了一个叫蓝袍先生的人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文革”期间的人生轨迹。在这个人物身上,陈忠实开掘了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命运,并剖析了其所经历的精神和心灵上的剥离过程。陈忠实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有了一个更深远的想法――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用较大规模的作品来写一段历史。陈忠实深知要驾驭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殊非易事。它的整个结构以及着眼点究竟确立在哪里?如何去积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生活?陈忠实未雨绸缪,从1986年春天开始,着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要了解这块生活大地的昨天,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渊源。陈忠实决定从查阅周边的县志入手,去了解和积累那个时代的生活素材。
陈忠实的前期准备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的时间。他当时查阅县志,了解近代历史,其目的还不在于小说怎么写,而是想了解家乡这块土地近代以来发展的大脉象,去感受那些地方特殊的人文精神以及他们的经历。陈忠实创作的目的就是把他能感受到的理解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封建体制解体以后一直到共和国成立的精神历程告诉读者。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家比较熟知,但普通人经历的一场又一场革命事件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等,都是陈忠实在创作中需要认真关注的。如作为一个有着特殊记忆的民族,他们怎样脱下长袍?为什么要脱下长袍?他们怎样剪去那长长的辫子?为什么要剪去那长长的辫子?都是陈忠实创作这部书的最初构想。
陈忠实还发现,没有一部成功的作品其结构和另一部作品是完全相同的。能够承载生活的结构没有现成的。陈忠实通过借鉴和融合,找到了适合自己创作的结构。他说:“结构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至关重要,结构不好,提起来一串子,放下去一摊子。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现成的结构能把你的思想放进去。”
雄浑史诗 文学经典
有了创作素材,找到了创作结构,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现在对于陈忠实来说,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陈忠实为了排除干扰,潜心创作,偕夫人回到了家乡的老屋,他要在这里实现一个梦想,写一部可以垫棺作枕的书。
1988年春天,陈忠实开始起草长篇小说《白鹿原》,写作中很顺利,超出想象,从年头到年尾,不到八个月时间写出了四十多万字。主要人物的脉络、框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已经理得比较顺了。1989年,陈忠实写成了草稿。后经过两年半的修改,1992年1月定稿,3月份交稿,《白鹿原》一开始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发表。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在中华大地诞生了。
《白鹿原》的成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一是社会环境宽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二是创作的理念变化了,更适合时代了;三是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学养丰厚了。正如陈忠实所说,这部书时间早点写就写不出来,因为那时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还不成熟。
《白鹿原》成名的时候,文学杂志已走向低谷,作家出书也越来越难。陈忠实原计划将《白鹿原》写成上、下两部,但考虑到出版困难,就压缩到四十万字左右。《白鹿原》的第一版,印数还不到两万册。后来该书畅销不衰,如今销量已达到一百二十万册以上。《白鹿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陈忠实先生透露了其中的创作秘诀。他在创作时,曾找来一个美国畅销书作家的小说进行研读,想从中找出作品吸引读者的原因。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故事情节不是靠色情、暴力,关键是人物描写要准确到位。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成功叙写了渭河平原五十年历史的变迁,三代人触目惊心的生死悲欢故事。《白鹿原》一问世,就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目光。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评论《白鹿原》时说:“我也很少看到当代作品中像《白鹿原》这样,把人在历史生活中的偶然和必然的复杂微妙关系,揭示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白鹿原》向海外发行后,也得到海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爱好广泛 富有情调
1968年,陈忠实与未读完初中的妻子结为伉俪,后来生下了二女一男。那时他在农村工作,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却要养活五口之家,生活很拮据。在最困难时,孩子的尿布、裤子都没有替换的。如今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生活美满幸福,陈忠实也因为一部《白鹿原》,成为一位文坛“富翁”。
陈忠实心胸宽阔,性格豪爽,很讲义气,是典型的关中汉子形象。他好烟酒,喜爱书法、象棋和秦腔。陈忠实的烟瘾很大,他平时多是抽雪茄,每天能抽七八支。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大烟缸,一个盛着各种品牌的香烟烟蒂,这是客人用的。一个则是清一色的雪茄烟蒂,那是陈忠实自己用的。
陈忠实好酒,他奉行“早茶晚酒”的生活习惯。白天要喝茶,以调动情绪进入创作状态,晚上则要喝酒,赶走那些萦绕脑际的人物。他最喜欢喝高度酒。早年没有这个条件,只好喝地瓜干酿制的白酒。陈忠实的酒量也不算小,加上他人实在,喝酒也实在。有时高兴了,一斤多白酒不知不觉喝个精光。因为喝酒伤了胃,如今他喝得少了。
陈忠实喜欢书法已经有数十年历史了。闲暇之余,他便铺开宣纸,调好墨汁,挥毫泼墨。陈忠实的书法,遒劲洒脱,颇见功力。十几年前,他给笔者写过一幅字。那时他的字已经有些“模样”了。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白鹿原》,书名就是由陈忠实自己题写的。
听秦腔也是陈忠实的一大爱好。他受父亲影响,自小喜欢秦腔艺术,而且达到了痴迷的程度。2008年9月2日,陈忠实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我的秦腔记忆时间》,在数千字的文章中,陈忠实述说了对秦腔艺术的痴迷情结。他对秦腔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在创作《白鹿原》期间,写得累了就要歇一会儿。这时他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上一段秦腔。用他自己的话说“听完秦腔后,从头到脚,从内到外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陈忠实还爱吼秦腔,白鹿原人陈忠实他认为吼秦腔是一种呼吸新鲜空气的良好活动。常吼秦腔,能解除脑部郁胀和疲劳,还可以调理身体气血运行,有利于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文人气质较重的陈忠实还喜欢足球,而且十分痴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杆球迷。1982年,因为农村的电视信号微弱,很多时候电视机只能当广播听,陈忠实通过空军工程学院的转播信号,才勉强能看到。后来他买了一台电视机,没想到一个月后就不转播了。他心里那个着急啊!只好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哪里有信号就在哪里看。后来他出名了,有人请他坐飞机去抚顺看球,算是过了一把足球瘾。有的媒体知道陈忠实有此爱好,每当有世界杯等足球大赛,就约陈忠实写球评,陈忠实也乐于从命。
陈忠实,一个才华横溢的关中汉子,一个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著名作家。■
(责任编辑/谭玉先)
作文四:《陈忠实《白鹿原》》6400字
陈忠实的小说之艺术创作特色探析
内容摘要:陈忠实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小说的杰出代表者,在他的小说创作史 上,即创有短篇小说、又创又中篇小说、还创又长篇小说。而对于这些小说的创作特色我们却是知之甚少,本文就其小说的创作特色,分别从短、中、长篇三个方面进行了逐一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旧有文化 新生文化 农村生活
《白鹿原》这部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巨著,是由陈忠实这位为国内外诸多读者所赞誉的人民作家所写的。自1965年初陈忠实发表了处女作以来,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乡村》、《初夏》、《四妹子》、《天折》、《蓝袍先生》、《地窖》等;论文集《创作感受谈》;散文集《生命之歌》;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及《陈忠实文集》5卷、《陈忠实自选集》3卷和各种选本30余种。在他的创作生命之中,无不体现着他对文学创作的激情与冲动,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总能与勤劳朴实的最基层的广大劳动者相结合,其艺术创作的宗旨是关照农民。而他对农业文明的审美把握和特有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则构成了他强烈的艺术创作的色彩。
下面我们就从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个方面的艺术创作特色进行逐一分析:
第一、对短篇小说的艺术创作的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陈忠实的作品创作特色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宁静的性质,有杜诗笔下的春风细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的意境。写小说的陈忠实有如田间老农,慢慢的细细的埋头干自己的活。他从不慌张,不满世界语惊四座的发表自己的文学宣言和主张。他像冬日里的一株苍劲的老梅,而不是春风里舞姿婆要的柳树。沉静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面对文学的基本姿态。他对文学有一种忠诚甚至敬畏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与文学保持着一种正常健康的关系,也使他能够在缓慢艰难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①纵观陈忠实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从创作的早期到现在,陈忠实地创作的已经进入了一个过渡时期。如果说,陈忠实创作初期的小说,只是对当下时事做表象化纪录,而缺乏对文化背景的关注和叙写,那么,到了80年代中后期,陈忠实的创作就已经开始关注特定的文化构成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的性格、命运的影响了。他开始叙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叙写那些制约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例如:在《夜之随想曲》中,主人公“我”与“他”的思想意识的不同,实则就是两种制约人的意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我”是一个生活在乡下的技术员,工资只有三十九,对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从未有过“许可”之时,总是对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不满。“他”是城里的干部,下乡抓点来了,工资是我的四五倍,但却总是对城里的生活不满足。,对小孙女的生长环境不满足。由于“我”和“他”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识,而这些意识又制约“我”和“他”的想法。所以陈忠实最后借“我”的口说出了他的结论:“人永远都在不满中叹息。”其实不论是“我”和“他”,在这两个人物的对白之中所体现出的正是陈忠实的艺术创作的特色所在——因为他要表出他的创作主旨,即关注特定的文化构成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的性格、命运影响,正如陈忠实在《创作感受谈》中所说的那样“观察生活,无疑是我对文学领域里诸多命题中接触最早的几个基本命题之一”。也就是说,在陈忠实的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都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心,对创作时所表现出的主旨的成熟。
记得陈忠实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学是个迷人的事业,入迷是抛开了一切利害得失的痴情”。由此可见,陈忠实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忍受多大的寂寞。但是作为像陈忠实这样的大家,则在寂寞的生活中培养锻炼出了自己直接把对生活的观察变成准确的形象的能力,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我想他很难向读者提供哪怕是一句鲜活的具有生活力的语言。特别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更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在他的雪国中所描写的雪是那么的迷人、色彩变换、动静结合、情态适中,读起来真叫人心矿神怡。陈忠实就是在读了川端康成的《雪国》之后,“才感受到了自己绘景状物时的平庸和单调,才感
受到了自己观察时的粗疏和迟钝”②由此可见,陈忠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多么的严格,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必要的自然风景的描写,必须是我曾经见过的景致,必须写出独自观察中的独特发现来,否则宁可不写。”在我读过的陈忠实地几篇短篇小说之中,我觉得在《毛茸茸的酸杏儿》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最让人我难忘的,例如:“灿烂的夕阳给那黄土塬坡涂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即使那些寸草不生的丑陋的断崖和石梁,此刻也现出壮丽的气势”。这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忘怀,作者将夕阳与黄土塬坡断崖和石梁结合,让这四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又如陈忠实写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会面前的一段自然景色时,更是读来让人回味:“夕阳的红光还在坡顶的树梢上闪晃,沟底已经湿的有点幽暗了。同一条沟道,朝南的阳坡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株榆树。干焦萎靡,像贫血的半大娃子。朝北的阴坡上,却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刺槐密密层层,毛白杨杆粗冠阔,椿树和楸树夹杂其中,竞争拔高,争取在天空占领一块更加宽大的空间,领受阳光”。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读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知,陈忠实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已经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其实,在陈忠实的创作生涯里,短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已经是具备出神入化的水准了。 综上所述,陈忠实的短篇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以写制约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为主的,同时他把自然景物的描写作为了艺术创作的手法之一。
第二、是对中篇小说的艺术创作的分析;
陈忠实的中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以写农村生活为主的,如《康家小院》、《最后一次收获》等,但是最有影响的还是他以写女性命运为题材的小说,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四妹子》。在陈忠实的所有中篇小说中我最推崇的就数这篇《四妹子》了,可以说中篇小说《四妹子》是陈忠实在其所有的中篇小说中,最有韵味的一篇。它的情节曲折,时间跨度又大,所以它充满了打动人心的魅力。《四妹子》不仅在陈忠实的所有中篇小说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那个年代的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的收获之一。由于陈忠实的中篇小说数量较多,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分析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看看它们的艺术创作的特色如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四妹子》的艺术创作特色;
《四妹子》是一部以反映陕北的自然、浪漫性质的文化形态与关中的方正、板直,甚至压抑的有些让人窒息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为主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中的四妹子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和个性的表现,也是这两种文化形态间的冲突的反映。关中与陕北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而四妹子这个具备陕北的自然、浪漫性质的文化形态的姑娘来到了关中这个方正、板直、甚至有些压抑的文化形态的环境之中,自然就会发生文化形态上的冲突。小说从四妹子相亲写起一直写到最后给四妹子分家为止,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都注意了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两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和冲突。例如:四妹子喜欢唱歌,走路也蹦蹦跳跳的,还喜欢与人来往。这是陕北人天性的自然流露,但是在关中却成了家里的一种禁忌。即“不准唱歌、不准嬉笑、不许和村里人说话、也不许在自家屋串大嫂和二嫂的门子”。⑧由于这种文化上形态上的冲突,致使四妹子感到孤独,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种憋得慌,于是陈重视理所应当的让四妹子这一形象开始了“反抗”。因此便有了后来的四妹子买鸡蛋去挣钱的故事,而她这种“出轨”的行为,让吕老汉意识到了四妹子这个陕北的异类身上所具有的可怕的东西:“失事召祸的女闯贼”。⑨最后四妹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虽然这一路走来有坎坷、也有平直,但是作者在创作时却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在陕北人的文化形态中一直奉承着乐观、坚韧的吃苦精神。陈忠实在这一创作过程中,还体现着另一层旨意,那就是通过批判关中已经板结的伦理文化和关中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来反映造成陕北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巨大差异的原因,即自然环境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四妹子》所反映的文化冲突是横向的话,那么《蓝袍先生》所反映的文化冲突则是纵向的。
其次是看看《蓝袍先生》的艺术创作的特色;
《蓝袍先生》的艺术创作的特色是“平行的”,也可以说是纵向的。这是因为在《蓝袍先生》中,陈忠实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向度是两方面的:一面它指向了旧有的、僵硬的、板滞的文化;一面指向新生的、任性粗野的文化。在本小说中,作者用徐慎行的爷爷及父亲代表旧有文化,他则是代表一种接受新文化的青年。在这里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安排是因为作者认为文学是关注那些苦难、不幸、逆境中的人的命运,要从灵魂上来拯救他们。因而“从恶与苦难中拯救人、人民和全人类的问题成了艺术创作的中占优势的问题”。⑨蓝袍先生的爷爷是最后一批秀才,由于时运不济,他成了私塾先生。然而他的传统文化的优点却没传给后人,但是在他身上的传统文化的方正、板滞却都传给了他的儿子。因而他的爷爷和父亲则成了中国旧有文化的守护者。然而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所看到只有传统文化的僵硬、板滞,这种旧有的文化让人不由的想到了《米德尔马契》中的卡苏朋。蓝袍先生的父亲严格的执行着儒家文化的教条,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致使儿子也终于成了一个坐馆的“蓝袍先生”。随着新生文化的到来,陈忠实终于让这种新的文化与蓝袍先生所固有的旧文化发生了冲突。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安排,我想这可能就是作者本身的创作思想在作怪吧。因为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是极其的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但是新生的文化又是无法阻挡的,所以作者只有将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反映在了蓝袍先生的身上了。我们从徐慎行的悲剧中可以看出旧有文化与新生文化间的表现形式不同,新生文化以强有力的方式主宰着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道德行为和伦理观念,并且这种新生文化一反旧有文化的僵硬、滞板,取而代之的是迅疾、猛烈。在《蓝袍先生》中,作者通过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来反映作者的创作特色。
最后我们来谈谈《康家小院》艺术创作的特色;
至于《康家小院》,其实也是一部以剖析女性命运为主的小说。书中的女主人公吴玉贤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虽然她接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是却做出了“反传统的事”,他向往爱情,但最后却被爱情毁掉了家庭。而故事的背景也是发生在了农村。《康家小院》与《四妹子》虽然都是写女性的小说,但是作者在塑造吴玉贤时,却没有写她的“贤”,相反,让人读来感觉她有点“不贤”。那么好的丈夫,却仍去追求什么爱情,真傻。我想作者之所以会这么写,也是出于作品的艺术需要罢,说实话,读完之后真不敢相信这是作者的艺术创作的内容之一。总体上来说,陈忠实的《康家小院》的艺术创作的手法是很成功的,因为他的背景仍然是农村,而故事又是农村里可能发生的事,不过在小说中作者用了一种对比的创作手法,就是用以前的事与现在的事发生比较,进而让小说起到了一种让人极其容易发生共鸣的文学效果。
综上所述,陈忠实的中篇小说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以反映关中和陕北的文化差异为主要特色的。并且都是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不论是《四妹子》还是《康家小院》都离不开农村,就连唯一一部以写工程师的作品《最后一次收获》也都是以农村为背景的。 第三、对长篇小说的艺术创作的分析;
纵观陈忠实的小说的艺术创作,其实是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形成的,而《白鹿原》则是最具说服力的代表作了。
《白鹿原》是陈忠实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白鹿原》具有当代文学作品中少有的史诗般的宏大气势,它不是史书,却有史书的价值。”③对于这样一本书,它的价值就好比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法国的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价值一样。陈忠实通过对黄土高原上的社会变迁为历史舞台,用文学的形势,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的腥风血雨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近而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与文化上的凝重思考”。在《白鹿原》中作者力求表现出一个民族的“血泪秘史”。作者用蜘蛛网式的结构将关中地区的五十多年的战乱史、风俗史及革命史等统统刻画出来,进而将他们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作者刻画出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朱先生、白嘉轩父子与鹿子霖父子、以及田小娥和黑娃。在他们的身上,作者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都发泄了出来。就拿田小额来说吧,作者将田小娥的总体形象写成
了一个悲剧式的、且让人同情的人物。她被鹿氏父子玩弄了身体和感情后,仍然听从鹿子霖的安排去勾引白嘉轩的儿子。当田小娥触及宗法问题后,鹿子霖非但不帮她,还落井下石,把她打成了重伤。等她伤势一好,鹿子霖便又将淫手伸向了她,而她呢?非但没有清醒而且还感激涕淋。可见田小娥的一生是及负悲剧色彩的。而在作者看来,之所以要写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是因为作者想让田小娥以一个女人的本能和本性去争取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合理的生存形态。在写白嘉轩与鹿子霖两家时,陈忠实始终围绕一个“仇怨”来展开来写。说白了,就是白鹿两家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代代争斗的故事。在这里呢,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对白嘉轩进行艺术创作的:白嘉轩是作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反思后写出的一个人物。他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理白鹿村。他始终自诩为传统道德的维护者,当白嘉轩和鹿子霖第一次交锋时,则是白嘉轩略胜一筹,最后以归还李家寡妇的田地且周济李家的钱粮为结局,因此让白鹿村获得了“仁义村”的美名。但是作者再怎么去写白嘉轩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却总也无法摆脱那种儒家文化的“虚伪”,我们可以从白孝义的无生育能力,白孝文与田小娥的通奸这两件事上看出来。为了让孝义有后,他实施偷梁换柱。为了让孝文的丑事不影响家族的名誉,他毫不留情的对儿子实刑,并且将他赶出家门。而对“仇人”黑娃的所作所为,则更体现了他对构建传统文化环境的决心。其实陈忠实在写白嘉轩时,主要是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与糟粕都集中在了白嘉轩的身上。鹿子霖则是表现传统文化的糟粕、不恪守律令无耻的人物,作者在塑造鹿子霖时,将他作为白嘉轩的对立面存在。鹿子霖是唯一在人格和品行上与白嘉轩不相上下的人,也是唯一可以在白鹿原上用财富和地位与白嘉轩相抗衡的人物。陈忠实对白嘉轩、鹿子霖的命运把握是相当成功的。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某些纯粹与圣洁。同时也发展了传统道德的蒙昧与荒唐,对此“文化研究者则认为《白鹿原》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力度,陈忠实不仅客观的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表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描绘了在本世纪前半叶的激烈动荡的年代里,传统文化屡遭挫折,不断退缩的历史轨迹”。④由此可见,陈忠实在对《白鹿原》进行艺术创作时,主要是以反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主的。在这里作者有褒有贬,但是作者却塑造了一个集传统文化优点于一身的朱先生。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即使再怎们写朱先生的冷漠,残忍,专制,狭隘,顽固和因循守旧,压抑人性,到最后还是会对其进行倾慕和赞赏的,即倾慕他的坚挺的人格精神,赞扬他的儒家的经世人德之风。在朱先生身上如果说这种尚实的特点,是由于作者对他理想化的,或者是半仙半道化的处理的话,那么在白嘉轩的身上作者的艺术创作则更是优为突出和明显了。⑤特别是当白嘉轩走向萎靡之时,作者对其更是掩饰不住的叹息和伤感。在这里作者将朱先生作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白鹿原》则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的硕果。在作者看来,《白鹿原》要寻找的是儒家的文化的生命力的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当读完整部作品之后,并因为白嘉轩的虚伪而厌恶他,相反我们到是对他的任义极其的佩服。而这一点,我们从白嘉轩对黑娃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陈忠实以这种眼光检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史中涉及有益的因素,阐明这样的观点,人永远面对是自己的心灵,一个民族也必须面对自己的传统,觅我所失。”⑥因为新时代的到来,是《白鹿原》中所有人都无法改变的。
综上所述,陈忠实在对长篇巨著《败鹿原》的艺术创作上主要集中在了对人物的所反映的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思上。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无论是从大革命的风搅雪,大饥荒大瘟疫的灾祸,国共两党的分与合,还是家族间的明争暗斗,维护礼教的决心,天理与人欲的反抗,以至每一次新生与死亡,包括许许多多人的死,都浸染着浓重的文化意味,都与中华文化的深刻渊源有关,都会勾起我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⑦因此我认为《白鹿原》的艺术创作是作者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思为主的,同时作者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巨变展现给了我们。
由此可见,陈忠实的艺术创作中,农村是他小说的背景大舞台。而在这一大舞台上,主
要以展现农村生活为主。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英国的作家哈代以一个叫威塞刻斯的背景为舞台而写了一系列的小说。我想在这里作者会不会想告诉我们的讯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一片纯净的传统文化圣地,使它不受外界新文化的侵蚀但由于新时代的到来,使他的旧有文化的圣地不由得被新的文化侵蚀,进而两种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则发生了冲突。因而出现他小说中的,总是以反映具有传统文化的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题材。我想这就是陈忠实的小说的艺术创作的特色所在吧。虽然他陈忠实《白鹿原》的故事内容不同,但是发生故事的地方总离不开关中地区。因此,我个人认为:不论是陈忠实的段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关中地区就是陈忠实的传统文化的圣地所在,而他的各种小说的艺术创作的矛头也是直指那里的。
参考文献:
①《陈忠实过渡小说创作状况》李建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陈忠实文集》总编 陈华昌 太白文艺出版社;
③《从〈白鹿原〉看陈忠实的创作特色》彭琢 董宁;
④《文化在这里的本色》连杨柳 渭南师准学报;
⑤《〈白鹿原〉评论集》序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觅我所失》 唐云 小说评论 1995(1)
⑦《废墟上的精魂》 雷达 文学评论1993(6)
⑧《陈忠实文集》第三卷 太白文艺出版社;
⑨《俄罗斯思想》俄尼·别尔嘉 雷永生译 三联书店出版社;
作文五:《白鹿原-陈忠实》700字
陈忠实去世
华商网4月29日消息,今晨7:40左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陕西文坛一颗巨星陨落!
今晨7点40左右,《》作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做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和区、乡干部20年,1982年调陕西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初中二年级在作文本上写作第一篇小说。1965年初发表处女作散文,197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等30余种作品集。其中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鹿原》系陈忠实的代表作。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评论家认为,该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附作家陈忠实个人资料:
陈忠实1942年8月出生于山西西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白鹿原-陈忠实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作文六:《陈忠实的《白鹿原》》2600字
陈忠实的《白鹿原》
一、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一),出生于陕西西安东郊灞桥区蒋村,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在西安郊区毛西安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 964年9月一1968年7月,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1 1968年1 2月至1 978年7月,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工作,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任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1980年3月至1982年11月,任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1 982年11月以来,在陕西作家协会工作,1 985年任副主席,1 995年任主席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还有报告文学、散文等,主要创作体裁为小说,散文。陈忠实是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其9部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
二、情节概述
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自从以两亩天字号水田换了白鹿显现的鹿子霖的那块地后,第七房妻子便好好活了下来,从此人财两旺。张总督反正,清巡抚逃走,后又带人马反扑,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为张总督做说客,使关中百姓免遭涂炭。
清帝退位,鹿子霖被任为乡约,下令收印章税,激起民愤,白嘉轩发动“交农壮举”。
鹿子霖的儿子兆鹏,兆海进西安新式学堂后,白鹿书院的学生们也纷纷进城,朱先生便关了书院,重修县志。白嘉轩的儿子孝文、孝武也回了家。
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了共产党,而上了军校的恋人兆海却加入了国民党。白灵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给一个同志做太太。不想此人竟是令自己牵肠挂肚的兆鹏。两人假戏真做,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后来白灵死于清党。
兆海战死在中条山,长工鹿三之子黑娃做了土匪,起了内乱,孝文趁机请他下山新建炮营。黑娃明里跟国民党,却暗中为游击队办了许多好事,在兆鹏的配合下,逼孝文起义,解放县城.白孝文当了县长,黑娃当了副县长。然而,半年后,黑娃却以杀害共产党的罪名被抓。
鹿于霖被民兵押到台下去陪斗,看着处死黑娃等人的情景,疯了。
在此之前,一代大儒朱先生平静地死去,白鹿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三、作品赏析
《白鹿原》写出了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但它又超越了传统的阶级分析的窠臼,写出了生活与人性的复杂性,具有“史诗”的意义。
《白鹿原》所描写的生活在时间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大约50年。这50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曲折的岁月之一。中国社会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之复杂,之剧烈都是空前的。在这些矛盾和斗争中,阶级矛盾和斗争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非常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阶级斗争简单化,绝对化,而是把阶级斗争放在民族历史文化的大环境之中,反映出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纠葛,斗争也不仅仅围绕着阶级阵营而展开,更多地是围绕着诸如生存、权力、财产、荣誉、道德,理想等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人性与文化的范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白鹿原》所着力揭示的“民族秘史”,就是民族文化渊源的水下冰山.而“仁义白鹿村”恰恰带有浓郁的“礼义之邦”的象征意味。对白、鹿家族来说,“仁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家族纲纪,不仅是白嘉轩的人生信条
和立身行事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续的生命力之源,一种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而予以正面张扬的。
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叙述和张扬,主要是通过对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这种文化人格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白嘉轩,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渐清晰浮现的过程.也可以说,作家在对这些艺术对象的精神世界的揭秘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种对圣贤文化及其圣贤文化所造就的理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
朱先生是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者。他能清醒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以传承文明,拯治精神、安顿灵魂为己任,拒绝为官。因此,讲学.治学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朱先生推祟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信条,所以他又关心着白鹿书院以外的风风雨雨,关注着百姓生灵的疾苦盛衰。于是,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便有了只身却敌,禁种鸦片、赈济灾民等壮举。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铁肩担道义”式的豪气令人感佩不已。人,当他想着完成心中的大事以了却心愿实现理想的时候,他就会把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无私而后无畏,无畏而后无挡,无挡而后成事,成事而后显示人格力量,强大的人格力量又支撑了光彩夺目的形象。朱先生一生所完成的大小业绩还充分体现了他的睿智和开明。不相信迷信,却能“算卦”,而“算卦”背后却是在总揽大局下依照具体情况作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他对剪发、放足的赞赏态度则冲出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散发着开明思想,创新思想的芬芳,全然清除了陈腐之气。他宁可栖身白鹿书院而不愿混迹官场,一方面体现了他异常高洁的品行,扬弃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读书做官”的世俗信条,另一方面又与自我选择、自我定位、自我实现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观念息息相通。面对白孝文和鹿兆鹏的你死我活、国共两党及其党内的“窝里斗”,朱先生几乎是束手无策,内心充斥着无奈和悲凉,深感读书人的力量之微薄。所以在他的晚年,曾对黑娃说:我都不读书丁,你还读什-么书?96把读到的十分之一用到实际中去就很不错了。在朱先生临近生命终点时,把老伴喊成妈。这貌似不经意的轻轻一笔,进出的却是彻骨的悲凉。作者陈忠实对朱先生似乎也满怀沉醉和赞赏之情,所以小说对朱先生的“仙逝”作了真切而具体的描述。显然,作者把朱先生当成了白鹿的化身。
而白嘉轩人格精神的完善,就是首先得益于圣贤文化义理的洗礼。他曾有过难称仁义之举的行为(如为了得到梦中的风水坟地而让鹿家父子及所有当事人都落人他的圈套),也做过难配“学为好人”之名的事情(如与鹿家为了六分水地而打斗诉讼),但在官赐“仁义白鹿村’之碑之后,更得’圣人”朱先生“为富思仁兼重义”的点拨,从而促成了白嘉轩人格精神的完善化。他修词堂,建学堂,广施软化,营造白鹿村“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为了乡民利益而主谋鸡毛传帖,“交农”抗税,惩罚鸦片烟鬼和赌徒,整肃族规纲纪,大旱求雨而甘当“马角”等。正是由于白嘉轩谨遵“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剧动荡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现出自信、自尊、务实的精神风貌。比如他虽是“风搅雪’的受害者,但决不参与复仇行动,反而为农协会员们求情,尤其在家族冲突,派系复仇愈演愈烈之时,这种文化人格更显示出其独有的价值和辉煌;他不为利禄官位所诱惑,不为强权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飞短流长所左右,不随政治风向而摇摆。白嘉轩的正气和大义,来自于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基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作品通过白嘉轩这样一个文化人格理
想的化身和楷模,完成了探究民族秘史、透视传统文化神髓的创作意图。
传统文化精髓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样反映在家族后辈乃至不肖子孙身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是黑娃。他在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诚拜师念书,“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几乎残忍地摈弃了原来的一切坏习气,强硬地迫使自己接受并养成一个好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陈忠实的《白鹿原》的镂骨铬心的哲理,—层—层自外至里陶冶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土匪胚子·。在这里,小说以对黑娃修身做人、脱胎换骨的画龙点睛般的书写,树起了一座’圣贤文化神话’的纪念碑。
这种表达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烙印,带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分的美化。但《白鹿原》的确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盖了思想上的一厢情愿。
作文七:《白鹿原陈忠实》1100字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这本书啊,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个东西是真的不敢恭维啊!写的不好这本书,怎么这本书还成了被推荐的书了呢,书里面有很多处很迷信的东西,还有很多涉及男女之事的东西,莫非这本书就是靠这些来吸引读者?不知道是我的学识浅薄还是怎么的,反正我是欣赏不了这本书,读到最后也没有受到什么启示,感觉里面的故事情节太乱了,也太不符合正常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本就没有什么前因后果的关系了,就是在胡编我感觉。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加上前一阵子事儿比较多,多了将近三个星期了,才把它读完,真的是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读这本书。
里面的人物,白嘉轩,出场的时候是一个神神叨叨的人,到后来却成了一个道德或者说是守旧派的表率了,让人不解。人物性格倒是鲜明了,可是他一出场都不用写,我都能才出来他要干什么,给我的整个印象就是,他这个人只会做那些东西,他遇到不明白或者不懂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找他的姐夫,朱先生,然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怎么个意思吗!!
鹿子霖,这个人让我说什么好呢,一直也没形成什么印象,总感觉这个人怪怪的,总想着和白家挣什么东西,可是又。。。。。。,
这里面的人物都让我感觉模模糊糊的,白嘉轩,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子霖,鹿赵鹏,鹿兆海,黑娃,徐先生,朱先生,冷先生,仙草,田福贤,鹿三,田小娥。反正就是这些
人吧,总是磨磨唧唧的。没有什么主次,更没有什么思想,不知道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总感觉里面有一种亲近共产党的味道,里面共产党干什么都是对的,国民党怎么着都是不对的。哎,感觉看完这本书有点悲剧,原来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写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啊,貌似成了某些机构的嘴舌了。
我也不想写过多的东西了,感觉没有意义,只想骂一句什么狗屁玩意儿。
也许还是我不懂得书中的一些东西吧,也许以后会懂得的,反正现在我是不喜欢这本书,也不建议大家看。
可以褒奖的地方这本书中也有,就是对景物的描写,不过我感觉那些景物跟剧情的发展好像不大沾边,没有也行,有了的话我也记不住,因为那些景物并不能让我生情,不知道那些景物的描写是不是作者后来又加进去的。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再多改改,要不就重新写一本,写一本有意义的书,起码能传授给读者一些思想吧,是不是作者想传授给读者的就是要像白嘉轩那样恪守自己的教条一辈子,或者像朱先生那样神不神鬼不鬼的,要不就是冷先生那样,精通一门技术,要不就是鹿子霖那样心术不正,这些人貌似都有自己的特点,可是细细的想一下,他们好像又都有着同样的面孔,好像谁换上了谁的衣服,马上就能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人物里面白孝文的命运的转变让我不能理解,根本就没怎么介绍,基本上就是出场一次就变一次,让我很是不能理解啊。黑娃,他的前一部分让人还
能理解,都是被逼无奈的,可是后来就是因为看了几本书就能成那样了?那也太假了吧!!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吗!难道作者要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我擦了!书中有很多东西我都不能理解,白灵和鹿兆海在真本书中的出现是为什么呢?莫非是为了让这本书跟鹿鸣扯上关系?书中白鹿原陈忠实田小娥的角色倒是挺明显的,但是也不至于跟鹿子霖就那么快吧,然后就那么听鹿子霖的了吧,然后就一系列了吧。总之感觉这里的很多的东西都让我看的着急。
作文八:《陈忠实:白鹿原上白鹿现》3100字
白鹿原地名的由来,有个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晶莹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是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然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白鹿是生命的象征,但生命之有,正预示着生命之无。陈忠实继续写道:“白鹿跑过之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
白鹿村原型——鲸鱼沟孟村乡附近地区
这些“毒虫害兽”的死,或许是为了烘托前述的生机。但白鹿原上绝不仅有生,还有很多的死,而死或许更多。传说对应着期许,而期许之存在正预示着相反的现实。
白鹿原乃是民族的隐喻。在《白鹿原》的扉页上,赫然印着巴尔扎克的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此处所谓的“民族”,其意当为国家,对应于英语中的nation一词。白鹿原的故事,正是一个国家的故事,陈忠实虽将视角凝聚在陕西渭河平原白鹿原白、鹿两个家族的历史上,展示的却是那个变革的大时代整个中国底层即农村的真实状态,揭示了宗法制社会和家族文化的演变轨迹,思考的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因此,《白鹿原》的存在才更有意义,或许正因意识到这一点,当其还未出版时,完稿后的陈忠实有这样的想法:
我在当时审时度势,要不要拿出来;待到什么时候文艺政策再放宽了,拿出来也不迟。
《白鹿原》
1992年,邓小平南巡,陈在广播中听到其讲话,记住了“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两句话,遂决定当即出版。
从1988年清明节前后开始动笔,到1991年腊月25日下午完成,用时近四年。1993年6月正式出版,到现在已经快23年。当此书完成的时候,陈忠实已经50岁,到了知天命之年,可以说,正是带着死亡感,陈忠实写作本书的。如他将《白鹿原》当成“枕头”来打造,预示着当这本书完成的时候,他就可以“以欣慰的心情枕着离开这个世界”了。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来《白鹿原》和陈忠实的文学生命紧密相关:当1992年3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到西安取稿的时候,陈忠实写到在交出文稿的那一刻,“突然涌到口边一句话: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俩了”——只是没有说出来。
作为一个作家的陈忠实,其生命的完整性,在他自己看来,可能就体现在《白鹿原》完成的那一刻。而今天,2016年4月29日,清晨的时候,他在西安西京医院故去,不过是对于自然赋予他的身体的一个最终归还。
陈忠实
他精心营造的白鹿原的人文地景,依然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缩影。白鹿原,生养众人,众人,亦在白鹿原上死去。人们期待着白鹿重现,这心态仍没有改变,因为白鹿所过之处“万木茂盛,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痢廓清,毒虫灭绝,万家康乐”,那是一个太平盛世。
在这形容中,我们隐约看到中国一种故老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民族性。无论是柳青,路遥,还是陈忠实,包括贾平凹,都是扎根在陕西的固守乡土小说传统的作家。
考察他们的身世和成长背景,可以发现,这些作家都出身农村,他们所摹写都是自己亲身体验或思考过的生活本身,这或许和当时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很大关系。
陈忠实的创作离不开乡土,他主张一种体验式的文学,在他,“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在与评论家李星对话《白鹿原》的时候,他也说:“我的所有创作都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展示”。他将体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体验,一种是生命体验;而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呈现。更具体来说,它是“以自己的心灵和生命所体验到的人类生命的伟大和生命的龌龊,生命的痛苦和生命的欢乐,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崇高和生命的卑鄙等等难以用准确的理性来概括而只适宜于用小说来表达来展示的那种自以为是独特的感觉”。这一句很长的话,可以看作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的精神追求,概括来说,即他认为作家应追求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的摹写,并且固执地坚持下去。
陈忠实
以海明威的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作为《白鹿原》的创作手记的总结,可谓再恰当不过了。对于这句话,陈忠实解释道: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作家的独立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的独立风景就呈现在艺术殿堂里。
很显然,就算这不是所有作家的追求,也是陈忠实个人的追求。1989年1月28日,在一篇悼念文章中,陈忠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没有个性的作品就跟没有个性的人一样让人难受。
1989年1月,正是《白鹿原》完成“草拟”阶段的时候。上引的那句话证实了下面的说法:
进入到长篇《白(鹿原)》的创作时,企图要“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欲望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当这部作品完成的时候,陈忠实体验到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他描述这种感觉:两只眼睛突然发生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
如果给这种感觉找到一种准确的比拟和形容,那么可以称之为一种美好到极致的死亡感。死亡本是可怕的,但美的极致也正是死亡。当体验到一种极乐的感觉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一种濒死的状态。
紧接着,陈忠实又体验到一种他称之为“失重”的感觉,他形容这就好像是“从一个太过深远的地道走到洞口,骤然扑来的亮光刺激得我承受不住而发生眩晕”。这是其生命感开始恢复过来的征象。而最终,他得到的是一种从容感,给自己下了一碗面,从从容容吃了,而后睡去,一个自来醒的觉——再没有比这更踏实的了。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白鹿原》的创作凝聚了太多陈忠实的生命感,它是从初中二年级决定从事文学创作的那个人的文学理想的最终爆发和实现。他称:
我常常会发生小小的得意,当时竟然写出这么一句颇为传神的对话,抑或某一个哑然失笑的细节,确信如果现在重写肯定写不出来。
重写而写不出来的感觉绝不是夸张,它是很多作家在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都会有的体验。“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陈忠实和《白鹿原》。一旦时过境迁,作家本人也无法复制自己曾经的创作状态和创作激情。”(李清霞)对陈忠实来说,它尤其真实,因为这是他第一次长篇小说尝试——到现在我们知道,它也是他唯一的长篇。
当它还未得到肯定的时候,陈忠实异常忐忑,“我确实很想听到别人读《白》的真实感受,如实说来,几乎是迫不及待的一种焦灼心理,更多的是担心乃至害怕。”
害怕什么?害怕被否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将这部小说看得太重,看成其作为一个作家的最重要的作品,一个“枕头”,甚至重于生命。
后来的结果,如我们所知,《白鹿原》大获好评,叫好又叫座。《白鹿原》成就了陈忠实,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写出过长篇小说的陈忠实,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是,《白鹿原》也限制、耗尽、掏空了他。
陈忠实探班电影《白鹿原》片场照
是否因为有了这一成功的作品,并获得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陈忠实感到了创作的压力?也许有,但绝不是他停止长篇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因。
主要还是他的艺术追求使然——他追求一种对于生命体验的刻画,所寻求的是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句子”,而如果没有——不能找到,则不强迫自己。
在一首诗中,在回答路有为的“敢问雍村枕书人,方志续修更几篇”的提问的时候,陈忠实写道:
寄语情钟白鹿人,体验未真不谋篇。
也即是说,当其决定书写的时候,必然已经有了一种对于当下的真切而独到的自我体验,若没有,则不会考虑“方志续修”之事。
在白鹿原完成后,陈忠实填了人生第一首词,词曰:
单是图名利?怎堪这四载,煎熬情。注目南原觅白鹿,绿无涯,似闻呦呦鸣。
这首词,除了表明陈忠实对于名利的淡化(但并非否决),尤其展示了他的那种乡土和家国情怀:若追求名利的话,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通过创作,况且文学创作往往见效很慢——甚至最终也并不见效,一个人一旦决定走文学创作之路,就应淡化名利,而将自己对于土地和家国的深切感受凝注于文字之中。
陈忠实提到自己的文学师承,称其崇拜的第一位作家是赵树理,赵树理使他“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崇拜的第二位作家是柳青,在1979年,陈忠实的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感言是《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这三个学校即生活、艺术和政治,撇开后两者不谈,陈忠实说:越来越觉得柳青把生活作为作家第一所学校是有深刻道理的。
陈忠实的可敬之处,或许就在于他的适可而止、他对于名利的淡化和对于创作的陈忠实:白鹿原上白鹿现高要求。最终,当其离开我们的时候,留给我们的除了他的这么多好作品,还有他以己身奉献于文学并以其独特的文学追求完整其人生的精神。
陈忠实屡次以魔鬼喻文学,他说:“我已经记不起多少回感慨过文学是个魔鬼的事了。”我们明白,这是作家对于文学的臣服和热爱的最尽致和恰切的表述。让我们记住陈忠实这句话吧:
文学是个魔鬼。然而能使人历经九死不悔不改初衷而痴情矢志终生,她确实又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魔鬼。
作文九:《陈忠实:白鹿原头信马行》500字
“2016年4月29日,一颗为文学跃动了74年的心脏在黄土高原上安息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一部《白鹿原》,写出了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宗族背后民族的起落兴衰。完成《白鹿原》后,陈忠实曾填过一首《青玉案・滋水》,其中写道:“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小说中的滋水,就是现实中的灞河。陈忠实把一切都作文一二三投进了《白鹿原》之中,而今,斯人已逝,但那个站在白鹿原上远眺的孤独倔强的背影,似乎从不曾离我们远去。
(编 者)
作家档案
陈忠实,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短篇小说集《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1997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自出版以来,一直长销不衰,并被改编成秦腔、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流传。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正是通过描写陕西关中地区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纷争,向人们展示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将其苦难和斗争写了出来,并囊括了从清末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历史变迁、政治运动等,无愧于一部让人能时刻保持心灵警醒的家族史、关中风俗史,更是一部视野广阔雄浑的民族命运史诗。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为人宽厚质朴、生活简单随意的陈忠实,大半生都是在老家这一片土地上度过的,他以艺术的方式、精神的形式,实现了生命价值的不朽。
作文十:《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3300字
他获得成功,理应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但从灿烂归于平淡的他,只是约来两位文友,花生米就啤酒,边谈边饮,平静而畅快。等到夕阳西下,他悄没声息地再次告别西安,迎着五月的热风,重返白鹿原下,那个一住就是五年,诞生了《白鹿原》的乡村小院,点上一支雪茄,斟上一杯西凤酒,然后哼起土味十足的秦腔,飘出小院,飞上青天……
陕军的主帅陈忠实为文坛奉献的被誉为“中国版《静静的顿河》”的《白鹿原》,被公认为陕军扛鼎之作。小说潜在着一种寻根意识,表现了中国社会最基本最本质的历史信息,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因而1995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乃实至名归。
今年春节忠实来电话说,《白鹿原》终于可以拍成影视作品了,但言谈中的无奈跟苦涩淹没了欣喜之情。多年前,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将《白鹿原》搬上银幕荧屏的记忆,让国人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我连生命一并交给你们了
很早就认识陈忠实,那时,他已是陕西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初次见面,他穿了一件褪了色的旧式蓝制服,话不多,一口纯正的陕西腔。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那张脸纵横交错着刀削斧凿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深深的沟壑,但那是一张极质朴、极诚挚、极纯真的脸。
我想,忠实若是走在弥漫着黄土的高原上,谁也不会怀疑他是关中的庄稼汉。也正是因为他的外表和骨子里还保持着黄土高原原生态的朴实和憨厚,我才格外地喜欢他,也喜欢他的作品。他那时大部分小说,是一个清一色的西部男人的世界。他的作品实实在在,有些拙,却还深沉,只是少些灵动之气。老实说,那时我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忠实能写出大作品的。
1987年之后,很少读到他的作品了,以为是江郎才尽,就此退隐,逐渐把他遗忘了。
1992年初春,忠实突然打电话来,说他有部长篇已经脱稿,希望我们派人去取,那口气似乎充满自信。于是,我们派了两位资深编辑到西安去取书稿。他们原是不抱奢望的,更多的兴趣是游大雁塔看兵马俑。
时至今日,两位编辑也未能忘记,他们从陈忠实手中接过一摞盈尺的书稿时的情景:陈忠实那双粗壮的暴着青筋的手在颤抖,嘴嗫嚅着,欲言又止。那几近哀求的眼神,分明在说:“我连生命一并交给你们了!”
《白鹿原》就这样拿回了北京,对老实的忠实,我们不能怠慢,立刻组织人阅读。几天之后,熬红了眼睛的审读者惊呼:“太好了!”我也是一口气读完原稿,读罢,已是第三天的凌晨四点,我的心被《白鹿原》所展示的广阔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及其悲剧性的命运深深打动,久久地沉浸在忠实所营造的悲剧的艺术氛围里。
我所供职的《当代》杂志分两期刊登完《白鹿原》之后,陕西轰动,北京轰动,整个文坛轰动。陕西一位很有影响的评论家读后,立刻给予很高的评价,那评价令老实的忠实害怕。我们问了半天,忠实才说了评论家这样一句话:“真真了个大活!”至今这句韵味十足的陕西土话,还铮铮地响在文坛。
而他获得成功,理应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但从灿烂归作文一二三于平淡的他,只是约来两位文友,花生米就啤酒,边谈边饮,平静而畅快。等到夕阳西下,他悄没声息地再次告别西安,迎着五月的热风,重返白鹿原下,那个一住就是五年,诞生了《白鹿原》的乡村小院,点上一支雪茄,斟上一杯西凤酒,然后哼起土味十足的秦腔,飘出小院,飞上青天……
写不出一部死后可当枕头的书算白活了
陈忠实,1943年6月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的一座农舍里。如同他的名字,忠实自小就憨厚老实,粗外而慧中。23岁就跻身文坛,先后有五个中短篇小说集出版,有三部中篇四个短篇获各种文学奖,《初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现为陕西作协主席。此外,忠实还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多届政协委员,就鲜为人知了。
对生命苍凉和负债感,成就事业的人生抱负与生命苦短的焦灼和惆怅,是千百年中国文人对生命的双重体验的主题曲。
陈忠实45岁时,他想,如果到了“知天命”之年,还拿不出自己和读者满意的作品,也许后半生将伴着失落和孤独度日。他感到一种无法回避的紧迫感。
1987年,在长安县,陈忠实和一位友人秉烛夜谈时,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当枕头的书,这辈子算白活了!”
这年农历正月十五的花灯尚未闹,陈忠实便裹着一件大衣,在原上凛冽的寒风中,一头扎进了农村,对西安周围三个县进行调查。过了“立春”又到“雨水”,乍暖还寒,冷风刺骨的时节,他伴着孤灯,细心地在一摞摞卷帙浩繁的党史、县志、文史资料里如饥如渴地寻找,一找就是三个月。
翻着这一页页历史,他的心灵和情绪一次次受到震撼,他感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得到了砺炼和延伸。
忠实懂得,一部可以当枕头的大作品的整体的真实,仅靠资料和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社会、自然、人物诸多因素构成的一种艺术氛围把握准确。从蒙着尘土的资料里,陈忠实回到生动的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披着大衣或短褂的高大汉子,风里雨里、雪中雾中,或骑车或步行在白鹿原上上下下的乡、镇、村、堡上,蹲在村边地头,听那些穿着黑袄、留着光头、端着大海碗、抽着呛人旱烟的父老乡亲讲他们永恒不灭的故事、传说,或听听他们唱着高亢的秦腔。凑巧赶上婚丧嫁娶,他就挤进人群,陪他们笑,陪他们落泪。
他已经习惯在黄土古道上踽踽独行,叩问历史或与他酝酿的人物对话。渐渐地,他体验到许多大作家都深切关注竭力探讨的文学大命题――写出我们的命运感。
忠实捕捉和把握了它。
是孤苦伶仃又是最诚实的劳动
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辞去兼任的中共灞桥区委副书记职务,将年迈的老娘和不大的子女安排好之后,陈忠实和妻子搬到了白鹿原下一座小小的农院里。他与自己“约法三章”:不接受采访;不参加无关宏旨的应酬和社会活动;不理会对他过去作品的评价。在千古流淌的灞河畔,在黄土裸露的原下,闭门谢客,苦心创作。
每天,他黎明即起,冲上杯酽茶,点支雪茄,在熹微的晨光和雾气中,踱步在有着枣树的小院。待他重新进入小说的艺术氛围,召回和他相处多日的各种人物,便慢慢转过身,进屋伏案疾书。
大约是太阳西斜,三四点钟的时候,他暂时告别他钟爱的人物,离开案头,伸伸腰,重新回到乡间宁静的现实生活中来,然后,推开柴门,倒背着手,悠哉悠哉走进别的农舍,和村民拉家常讲故事,有时便在村头残破的碾石上对弈下棋。
夏天,溽热难熬,他或踱到潺潺流淌的灞河畔,在清爽的夜风中,看长天月色,听十里蛙鸣;或爬上原坡,用手电照着蝈蝈,然后坐在绿草铺就的坡上,数点点灯火,望流萤明灭;冬日,他迎着如血的夕阳,漫步在沟壑间,听衰草在寒风中瑟瑟作响,点烟时,顺便把枯草引着,看着野火在风中蔓延。
有时,笔墨干涩,难以继续写下去时,他就咿咿呀呀地哼着秦腔。秦腔高亢粗犷又低沉婉约,是秦人娱乐和抒怀的艺术,几乎每一出戏,每一段唱腔,都有着共同的东西:不屈不挠,可歌可泣。陈忠实独钟秦腔,正是因为秦腔那悲壮苍凉的曲调,正与《白鹿原》的基调惊人的相似。在他吟哦中,他的思维和心绪变得活跃灵动起来。
月下的小院,婉转的秦腔。这固然表述了忠实恬心静气的心境,但又何尝不是作家的一种孤独呢?无怪忠实说:“长篇写作,是一种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诚实的劳动。”
陈忠实从动笔写出“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起,到完成50多万字的《白鹿原》,草稿和修改先后写了100多万字。
当1991年初冬,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结结实实覆盖了白鹿原时,陈忠实走出小院踏雪而游,任那洁白晶莹的雪花落在身上脸上,心头却油然升起一种自愉的惬意,他对自己也对白鹿原说,熬了五个春秋的作品,就要在瑞雪消融前完成了。
1992年1月29日,羊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下午三时,陈忠实终于给《白鹿原》划上最后一个句号。前几天,陪伴他整整五年的妻子回西安准备过年时,他对熬瘦的妻子说:“咱们再见时,书稿肯定就写完了,你得多买些炮,要雷子炮!”即将完成创作的喜悦溢于言表。
妻子走后,院里只剩下他和挂着雪的老枣树。整个世界只有他和《白鹿原》中历经劫难而幸存下来的几个人物。文稿杀青。陈忠实慢慢放下磨秃的笔,合上稿纸,然后又慢慢将一摞稿件推开,点上支雪茄,让烟雾在眼前缭绕,不知怎的,两颗清泪慢慢涌出眼眶……那情景,正可用一句话“独自掩卷默无声”来概括。
宴席上他唱起了钟爱的秦腔
作品研讨会的第二天,忠实应王府井新华书店之邀,为读者签名售书。书店开门时,外面已排起长长的队。几个小时,忠实忙得没抬过头,那盛况是空前的。
当天晚上,忠实在孔府酒家宴请文坛好友。美味佳肴,玉盘珍馐,再加上陈酿好酒,席上热闹非凡,酒过三巡,忠实的脸有些红了,不再如先前那样拘谨,笑得很豪放。
席间,自然离不开《白鹿原》这一话题,陈忠实推辞不过,乘着酒兴谈了下面一段话:“我进入44岁这一年时,清晰地听到生命的警钟,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50岁这个年龄大关的恐惧,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理想。我的自信又一次压倒了自卑……”
古代哲人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忠实几十年来,以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无人指导下一步步走到今天,其间的艰难是说不清道不白的,但他成功了。
讲完话,忠实自告奋勇地说:“我给大家唱段秦腔咋样?”大家鼓掌欢迎。
忠实唱的是《辕门斩子》中杨延昭一段唱:“见太娘跪倒地魂飞天外,吓得儿颤兢兢忙跪尘埃……”唱得激越流畅,唱得声情并茂。
听着忠实的秦腔,再细看他时,发现那张脸是充满豪情和无比生动的,是刚毅而聪敏的。散席后我对忠实说:“你什么时候,再拿出第二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
忠实只是憨憨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