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作文一:《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12900字

关于《童年的秘密》的读书报告                                                                     专业:学前教育学            姓名:李金英                学号:20110474                           摘要:蒙台梭利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童年的秘密》是1936年7月第五

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

是蒙台梭利解答幼儿之谜并阐述其幼儿教育观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还对幼儿心

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作了分析,同时对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

职责作了论述。 关键词:蒙台梭利 感官教育 敏感期 儿童之家 吸收性心智

二、从《童年的秘密》看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1、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从心理方面看: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

出来。从生理方面看:幼儿体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它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力量。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发展。幼儿具有两种本能,

一是主导本能。“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它自身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这将是它的、特性

和适应环境的源泉。[1]二是工作本能。对人来说工作是本能性的,是这一物种的特征。人是

通过工作构造自己的,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

己的人格。蒙台梭利还特别指出:“我们必须承认,儿童内在的本能不仅对他身体的发展和营

养,而且对各种心理功能的发展都在起作用。[2]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

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3]幼儿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

所有外部活动的。尽管幼儿缺乏经验,但幼儿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

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

取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伊部分。并一直保持下去,

甚至影响其一生。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与爱

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

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和激情。[4]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

可少的东西,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5]在这本书中,蒙台梭

利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应抓住幼儿的敏感期进行教育。因为幼儿的这种敏感

性是一种暂时的倾向,如果错失了幼儿的敏感期,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丧失了,永远的丧

失了。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

1、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最著名的特点就是感官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感觉的发展,主要包

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发展。加强儿童肌体对环境的敏感性,从环境中吸收对

自己成长有益的因素,同时感官教育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形成秩序的观念,为儿童人

格的形成打下基础。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感官教具来实施的,蒙台梭利为发展儿

童的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教具。比如:训练视觉的教具有圆柱体、粉红塔、色板、长棒、几

何图形卡、二项式、三项式等,训练听觉的教具有音乐钟、音筒等,训练嗅觉的有嗅觉筒,

训练味觉的有味觉瓶,训练触觉的有触觉板、布盒、温觉筒、温觉板、重量板等。[6]蒙台梭

利要求教师按照儿童的内在需要,在儿童不同的敏感期将不同的教具呈现在儿童的生活环境

中,让儿童通过操作逐步形成概念,产生逻辑思考和语言,形成自己                                         的知识构架。

2、其他方面的教育

另外蒙台梭利还特别重视日常生活教育、读写算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

道德感和美感的教育。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开设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

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教具。[7]蒙台梭利

的“写”的练习是先于读的,她制作了学习字母的教具,先让儿童用手触摸字母的形状,再

让他们像握笔一样握一根小木棍触摸字母。儿童触摸时,教师告诉他每个字母的名称。蒙台

梭利将这种基于人类学的书写方法称为“自发书写法”。[8]另外,蒙台梭利开设的混龄编班

就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在混龄班里,大孩子从照顾小孩子的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小孩子从大孩子那里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并得到帮助。在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中如安排餐桌、

打扫庭院等活动中学习轮流、等待、分工、合作及其他社会交往技能。蒙台梭利的美感教育

主要是美的环境和音乐教育。她要求“儿童之家”的环境要有艺术性,符合美的要求。这种

美并不是奢华,而是“艺术的美”。蒙台梭利为儿童开设了“走线”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节

奏和旋律的感受力、理解力,在她感官训练教具中还有音乐钟和五线谱板等,用来发展儿童

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三)蒙台梭利论环境 论教师  论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吸取环境中诸因素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儿童的个

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成人有义务为儿童提供适宜他们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这

个有准备的环境是成人为剔除儿童周围不适宜他们发展的因素而创造的有规律的、有秩序的

生活环境。蒙台梭利对“儿童之家”可以说是她为我们树立的“有准备的环境”的典范。在

“儿童之家”里,一切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中心,教师通过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需要,

到处充满自由、快乐与爱。儿童能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自由发展。例如,在“儿童之家”里,

教师没有桌子,没有权威,几乎没有教学,而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可以自由、随意地到处走

动选择他自己的作业。有跟儿童的身体相适应的物体,明亮的教室,装饰着花朵的低矮的窗

户,仿制现代家庭的家具的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帘。儿童可以方便地打

开小厨以及厨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物                                                           品。[9]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师并不处于主导的地位,或是显要的位置,而是作为

环境和设备的“看守者”,作为儿童和教具之间相互影响的“帮助者”,作为儿童工作和发展

的“观察者”教师要热爱儿童, 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内在生命力。教师要排除对儿童的一

切先入之见,要有“服务于儿童的精神”。教师的仪表要有吸引力,令人喜爱。并且保持整齐、

清洁、沉稳而又庄严。教师的举止要轻盈而文雅,给儿童美的印象。教师要做儿童的观察者、

引导者,善于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并设法满足儿童的需求,针对需要给予

个别指导。

自由的教育原则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遵循自由的教育原则是其教育理论和

教育实践的保证。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

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的科学的教育学的基

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对儿童的自由活动采取

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但是允许儿童的自由活动并不是说放纵儿童,而是让儿

童有按照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自我发展的自由。蒙台梭利肯定地说“儿童之家”是要纪律的,

而且“儿童之家”里的儿童也是守纪律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精神本来是倾向于纪律和秩

序的,只要给儿童以彻底的自由,充分让其自我活动一定会达到纪律的状态。[10]

(四)幼儿心理歧变的分析、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                                                   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很详细地分析了八种幼儿心理歧变。例如,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

依附、占有欲等。分析了产生歧变的原因、表现及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儿童所有的歧变都

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那是因为在他的形成时期他遇到了一个有敌

意的环境。[11]

在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中,儿童和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正如蒙台梭利指出的:“当儿

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 [12]成人不准儿

童的小手东摸西碰,不准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的练习等。这样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

发活动的压抑然造成儿童纯洁心理状态的创伤,使得儿童不能正常的发展,以致产生心理的

歧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并且分析了详细的原因及现

象。为教师和父母提                                                                                   供了解决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的方法。

三、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蒙台梭利在感官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显著的,也是最易被人们接受的一个特点。她的感

官教育理念被现在许多的幼儿园所接受并推崇。她设计的感官教具都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

通过“工作”锻炼了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器官。同时有些教具还培养了儿童

日常生活技能,比如“系扣子”“系鞋带”等工作的设计很好地培养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通过蒙台梭利设计的“走线”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通过这些训练幼儿

每天的进步家长都看在眼里,所以也深受家长的认可。我个人非常赞同蒙台梭利这一教育方

法。另外,蒙台梭利发现的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的理论对现在幼儿教育界也有很大的

影响,人们了解了儿童的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合适的环境刺激以满足儿童内在的

发展需要。顺应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蒙台梭利提出的其他观点对现在教

育也很有借鉴作用,比如对教师的要求,对环境的创造的要求,提倡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活动等。这些观点对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但是,

人无完人,况且蒙台梭利毕竟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

存在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她不鼓励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画画时只能照着实物

画而不许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来画。对游戏也存在着偏见,主张让儿童多“工作”少游戏。反

对儿童玩玩具,她的许多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她提倡表扬儿童但是又反对奖励和惩罚

儿童。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必须承认蒙台梭利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应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服务。                               注释:

[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                        同上43,50,52,54,117,156 [2] [3] [4] [5] [9] [11] [12]

[7]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499.                                    张莅颖著,《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1.                                同上63,57. [6] [8] [10]篇二:《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2010级小教2班

杨春雪

201001102143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2010级小教2班 杨春雪 201001102143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

和认识。

一、 对儿童的认识。                                                                     书中讲到,儿童拥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这种本能,能使儿童做出惊人之举。如果这

种本能遭到了破坏,那就意味着儿童将会软弱和缺乏活力。成人对这些不同的状态没有直接

的影响。但是,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将永远丧失这种天赋

的力                                                                                                 量。儿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内心照

亮,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

界事物。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他们的每

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才会感到疲劳和乏味随之

而来。在一种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将随之燃气。在这种节奏感的刺激下,儿童不断地

去征服,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欢乐和幸福。正是通过这种在心灵中燃起的激情之火,人们精

神世界的创造性工作才会日趋完美。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

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但如果儿童在敏感期里遭到了障碍而无法

正常发育,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扭曲。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而事实上

他们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年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扰和

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得难过或愤怒。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为何有这种表现的原因,就认为他

们是在无理取闹,或者以为他们只是想得到我们的抚慰而已,我们因此认为儿童在成长中所

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都是“任性”或“发脾气”。儿童在敏感期发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

的外在表现,这表达了他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对杂乱无序的反感。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

足或者危险被消除,他们就会平静下来。我想,我们应该抓住儿童的敏感期,给儿童提供足

够的条件,让其自由的发展,从而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同时,我们应改变以往对儿

童发脾气的认识,多去思考”发脾气”背后的原                                                           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批评。                                                                     儿童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这种敏感从儿童

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秩序感使他们能认识到每样物品在环境中所处

的位置,能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能够在所

有的细节方面支配它。儿童对秩序的需要犹如动物需要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出生

后的第一年里,就能从他们将来要支配的环境中得出适应的原则。由于儿童是由他们所在的

环境塑造的,他需要精确和确定不移的原则来引导,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地、建设性的模式。

秩序会产生一种自然地快乐,这也许可以从年龄很小的孩子们做的游戏中看出来。这些游戏

由于缺乏逻辑而使我们吃惊,但游戏所能提供的唯一乐趣是使他们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

们。有时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秩序性来辅助教学,从而使儿童自然地掌握

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二、 对成人的质疑。                                                                     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成人只从

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正是由于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年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的

某种东西而已。因为把儿童看做是脆弱的和没有自理能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就觉得必须

替他们做所有的事。因为把儿童看做是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因而觉得需要他们不断地

给予指导。总之,我们也许                                                                             可以说,成年人把自己看做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儿童行为

的正确与否。成人把自己当做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

以自己为样板来塑造。儿童的任何举动一旦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必

须马上予以纠正。

实际上,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

境,使儿童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得到自由的的成长和发展。成人不应该把儿童

当做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

成人必须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成人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成人必须努力地了解儿童,

这样才能适当地帮助儿童。这应该是所有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

的和愿望。由于儿童要比成人弱小得多,如果儿童要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成人就必须控制

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                                         在童年时期,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他的本性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时,他特别容易

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能够悄悄地潜入儿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

使儿童发生变化。成人能够鼓舞儿童去行动,因为他就像一部打开的书,儿童能够从中学会

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成人要想提供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始终平静地、慢慢地行

动,这样,正在注视他的儿童才能看清他的行动的所有细节。如果成人不这样做,相反只按

照自己的习惯去做,那么,他不但没有鼓励和教导儿童,反而把自己的快节奏强加给了儿童,

并篇三:《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 益的探索和

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936年7 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

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童年的秘密》共有三个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

与社会。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是蒙台梭利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的最生

动刻画。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

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

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

的教育和发展。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

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与压抑,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

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发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

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这本书中有几个地方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可能因为之前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理论,

也可能是她分析的深入透彻。

一、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

最初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很诧异,因为从来都是说成人是儿童之父,说“儿童是成人之

父”这个观点看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是很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

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他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

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二、新生儿蒙台梭利关于新生儿的论述震撼了我,读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她太伟大了,

她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这是需要何等的睿智啊!蒙台梭利说

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经受了很大的痛苦,所以需要专门

的照顾,她的房间是安静的和光线暗淡的。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对于刚刚来自无光亮无声响

之处的儿童来说,他也需要安静以及暗淡的光线,新生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

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体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他肯定需要好好的休息。新生儿的疲乏不仅

仅来自两个相反的环境之间的悬殊差别,而且也来自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经受的诞生这

个使人筋疲力尽的工作。他的身体是受压抑的,就像在监狱中一样,甚至要使他的骨头移位。

他来到人间,经受了在绝对的安宁和诞生时难以想象的努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但是医生仅仅

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一眼他是否活着。然后新生儿娇嫩的身体被粗暴

地碰到一些粗糙的物体,那些不留意的成人用那双无情的手抚摸他。新生儿出生后就立即被

穿上衣服,他在母亲的子宫里一直曲着的幼小身体被拉直了,不得动弹,仿佛上了石膏似的。

虽然新生儿之前一直生活在母亲体内,他需要保暖,但这种温度主要来自他周围的环境,而

不是他的衣服。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个误区吧,经常看到刚出生的婴儿被包

在布里带出来见父亲和亲属,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过程中存在一个敏感期。儿童内部具有生气勃勃的

冲动力,由此使他表现出惊人的行动。如果儿童失去这些冲动力,那就意味着他将是盲目的

和无活力的。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工作,一种神圣的力量正在使儿童孤弱无助的状态消失,

并用它的精神去激发他。蒙台梭利用说话的事实来证明她的这种观点,她指出说话是整个生

命过程中最难以察觉的,它与敏感                                                                       期的联系时间也最长,当我们用同一种清晰而简短的词语与他说话时,他会明显的表现

出高兴的样子。但是当一些东西在它的环境中阻碍了儿童的内在本能起作用时,敏感期的存

在就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绝望,所以被认

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发脾气”表示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

心理紧张的状态,儿童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他自己的保护。所以,

不可小看了儿童的哭闹,儿童的哭闹必然是有原因的,而找出哭闹的原因对于母亲来说是意

义重大的。

四、外部秩序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总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

他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他会通

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儿童对秩序的热

爱不同于成人,在某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需要。对儿童来说,杂乱无序是一种

痛苦,它被看作是儿童心灵深处的一种伤害,甚至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保持儿童身

边秩序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五、新教育这里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部分来讲:(1)蒙台梭利认为新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

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次是当儿童日趋成熟时,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2)蒙台梭

利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她说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

该是一个能消除其内心障碍的人,因为这种内心障碍使他不能理解儿童。新教育要求教师在

精神上做好准备,那就是说,他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他的专制;他必须消除他心里用外壳包

住的傲慢和发怒;他必须变得谦逊和慈爱,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这种精神的预备

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这就是教师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3)对环境的强调、具有主动精

神的教师、对儿童人格的尊重是“儿童之家”的基本特征。(4)关于练习,蒙台梭利说,一

项练习的各种细节教得越是详细,它似乎越能成为无穷尽的重复联系的一种刺激物,这无疑

是对我们教师如何上课的一种指导。蒙台梭利不主张给儿童玩具,(5)她认为玩具给儿童提

供的环境并没有实用的目的,除了产生幻觉外,它们并不能使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

使儿童的心理走上幻觉的歧途。这与我们成人的观点相悖,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儿童还是应

该适当的玩玩具的。(6)成人为了使儿童服从他,就可能利用儿童的无知,用人为的恐惧恐

吓他,其实这是成人用来对付儿童的最坏的一种防御手段,因为它利用到处存在着的可怕形

象,加剧了儿童对黑暗的天生恐惧。篇四:《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儿童只盼望欢乐

大人只知道期望?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之所以会接触这本书,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说,看完这本书,会激起女性当个好妈妈的

冲动。我当时是多么的迫不及待而又虔诚地阅读这本书。很多人都说,看完《童年的秘密》,

让人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开发潜能的机会,想重新营造一个童年。但我想更多的是,我要怎

样有准备地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又或者,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帮助更多的儿童去

缔造更好

的人生。

征。” 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                                        童年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童年的秘密》以最具亲和力,最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幼

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蒙台梭利用母亲般温柔的双手给我们揭开迷雾。在蒙氏看来,儿童的

心理像一个深深的宝藏,蒙氏不亦乐乎地探索,得到的每一个发现她都如获至宝,然后又成

为她继

续的动力。她不由叹息,成人是多么的不了解儿童,成人应被“推上被告席”!                            尽管每个人都曾沉浸过在自己童年的秘密花园,但一切的一切都像梦靥一样深埋在潜意

识里,难以唤醒。在一个如此功利的社会,儿童,常常作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而登上社会舞

台。很少人会愿意去真正了解儿童,因为这个“阶级”没有利益,没有荣誉,什么都没有,

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的。但是“儿童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

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者的话】曾经看见过一句有趣的对白------“不要试图去了解我,否

则我怕你会喜欢上我”。我觉得最有资格讲这句话的人是儿童。然而,很少人会因为小豆豆朝

气蓬勃、天真烂漫、十分懂礼貌而去真正了解她,除了小豆豆的妈妈。我们假想,如果小豆

豆没有做她妈妈的女儿,没有进巴学园遇到好的校长和老师,又或者,她遇到的这些人,都

不曾用心聆听过她的内心世界,她,                                                                     现在又何去何从,路在何处?                                                                     作为一位未来的父亲或母亲,我们绝对有义务有权利去了解儿童。我们不愿意再次被推

被告席,被指责是造成孩子心理障碍的罪魁祸首。                                                     “我们常常要求儿童,要求他们调整自己以熟练敏捷地适应这个世界。但是更有成效的

做法是,这个世界应该调整自己以在各个方面都能适应儿童。”【梅内切夫人《没有准备好的

人》

(the unready)】

儿童的敏感期

读罢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的敏感期。                                         “这个婴儿喜欢盯着一个正在说话的成人的嘴唇,而他自己则用模糊的,无声的嘴唇动

作来表达自己。但最重要的是,婴儿脸上高度注意的表情显示出他完全沉迷于眼前的这个有

趣的景象。这个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仍然只能发出一个单音节。也就是说,在婴儿能够清晰

发音之前,他对说话就已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兴趣,一直秘密地作者激活发音器官的工作。这

表明他的内心就已存在一种能够激发该动作的敏感性。”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

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4页】这只是一个关于儿童敏感期简单的例子。

很多时候,大人为了保护儿童,几乎不让儿童接触外界,仿佛离开家里空气就是污浊的,放

佛陌生人都是坏人......但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总被人们包围着。现今儿

童,一天到晚接触的就只有保姆,至多到了晚上,会被爸爸妈妈逗乐一下,再至多就一个星

期见一两次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像我姑妈的孙女,在一岁前,她主要由保姆照顾,保姆性格

内向,不太喜欢说话,随之,我姑妈的孙女也有点“不苟言笑”,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之

后,保姆辞职了,我姑妈接任照顾她。我姑妈社交圈子广,有了这个样子可爱的孙女在手,

就整天在朋友堆里打转。不久,姑妈的小孙女好像一下子聪明了好多,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

意思不在话下,更经常“语出惊人”逗乐大人,让大人诧异,这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说的话

么?而且,她的性格也一下子开朗了很多,很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如“今天奶奶带她

去公园玩滑了滑梯”,不高兴的时候,也会眨着迷离的大眼告诉妈妈“今天小狗看她就跑,不

跟她玩”。假如我姑妈小孙女的语言敏感性一直被压抑乃至扼杀,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大人的行为,常常事与愿违。曾看过一则笑话,妈妈说,在孩子没学会走路之前,绝不会把

他放到地上。然而,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吗?它是                                                         否是现今很多大人行为的一个幽默化的写照?                                                         有儿童的屋子通常很乱,儿童常把东西搞乱,这是很多大人都想投诉的问题。然而,蒙

台梭利说,他们本来不是这样的。“婴儿的特征之一是对秩序的热爱。” 【摘自蒙台梭利:《童

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7页】我们常见到婴儿绝望地哭泣

而毫无理由,我们经常看到婴儿哭得声嘶力竭且无法安慰。我们更多是把这些归结为婴儿反

复无常。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这些都源于儿童对秩序有着比我们更苛刻的要求。“儿童无

法生活在一个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的环境会干扰他,是他心烦,他可能会以绝望的

大哭来表达无需环境给他带来的伤害,或者以生病表达他对无序环境的焦虑不安。婴儿能立

即意识到环境的杂乱无序,而成人或大一点儿的孩子就算身处无序的环境也往往感觉不到。”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8页】儿童的

这一敏感期大约出现在一岁半到两岁。但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儿童在一岁半到两岁不可能

在学校里实践把东西放回原位。这意味着儿童的这种敏感要白白退化吗?并不然。在家里,

我们可以剔除不必要的物品,把它们收好,把其他的物品都有秩序地摆放好。儿童就可以由

此养成把东西摆好的习惯。相反,如果我们无视儿童对无序                                                 环境的反应,难道儿童乱放东西我们可以置身事外吗?                                                 儿童的工作

曾经,我看到小表弟吃力地想要跨过门槛,想过去帮他一把,可被他的小手推开,我试

图强迫地帮他,可是被妈妈阻止了。她说:“他会有步骤的。”我在一旁看着他,生怕他会摔

坏。只见他的一只小脚极不灵便地想要跨过门槛,可在这只脚还悬在半空的时候,他又试图

抬起另一只脚,差点摔倒,又只见他的两只小手紧紧拽住门框,身体侧往一旁借力,几度艰

辛,他终于跨过了门槛,然后满意地笑了。儿童有自己有目的的工作,他有自己的一套工作

秩序,不希望别人去打扰。像小豆豆第一天去巴学园的场景,“妈妈看到小豆豆正把特意给她

挂在脖子上的月票挂到‘洛克’的脖子上。妈妈心想:‘这孩子究竟要干什么呢?’妈妈决定

一声不吭地看个究竟。小豆豆把月票挂在‘洛克’的脖子上,马上蹲下身对洛克说:‘怎么?

这个月票的绳子对你不合适呀!’确实,对洛克来说,那毛线绳是有点长,月票已经拖到地面

上了。‘明白吗?这是我的月票,不是你的,你可不能去坐电车。等我去问问校长,再问问车

站上的人。如果他们说‘行’,你就能到学校去了,懂吗?‘洛克开初还竖着耳朵莫名其妙地

听着,待到小豆豆说到最后时,它用舌头添了舔月票,然后又伸了个懒腰。小豆豆却还在非

常认真地继续                                                                                         对它讲着:“电车教室不会动,所以我想这样的教室是不需要月票的。不管怎么说,你今

天就等我好啦!” 说来的确如此,洛克原来每天都和小豆豆一起走到校门口,然后再自己跑

回家,因此今天它也是做好了这种准备的。小豆豆把月票从洛克脖子上取下来,十分珍惜地

挂在自己脖子上,然后再次朝爸爸妈妈告别: ‘我走啦!’”【摘自《窗边的小豆豆》】一般的

妈妈看到这种情形,肯定会勒令小孩子拿回月票立刻上学,这样就破坏了儿童的工作。又如

小豆豆不小心把钱包掉到粪坑里面去了,拿着钳子捞,校长并没阻止她,而是让他做完后把

工具放回原位,像要求大人一样要求她,她感到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最后她即使没捞到钱

包,但也很满足了,

因为自己工作了,而且工作被支持了。                                                               成年人认为这些小手伸出去拿的是一些毫无价值和不重要的东西,他们千方百计地隐藏

这类东西并且阻挠儿童的伸手行为:“不要碰!”或者是“别动”,“安静!”之类的话成了他们

对儿童的惯常用语。儿童不知有多少次听到这样的大喊:“停下来!别动那东西!”为了教训

他们不要碰东西,他们细嫩的小手又挨了多少打啊!                                                       请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他们虽然弱小,但他们曾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走路,学会

了语言。有时候,他们会重复着不必要的工作,他们会把意见简单的工作完成得很困难,但

不要

试图去阻止或者扰乱他们,请相信他们会在活动中长大,像我们童年时一样。                             爱

对于儿童,我们不能没有爱。父母都会喜欢乖的孩子,所谓乖,就是遵从。很多时候,

孩子过分遵从命令,几乎连每一句话他们都用心完成,让我们感觉到每一句话都有责任。但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很多活动和思维岂不是被扼杀了?我曾经闹着玩,问过我表妹一

个问题“米的妈妈是谁?”表妹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是电饭煲。”然后我很得意地说:“错

了,是花,因为花生米,哈哈”但是表妹并不罢休,她说:“才不是呢,我认为是电饭煲啊,

我们用电饭煲来煮饭啊!”然后她又喋喋不休地说出多个米的妈妈是电饭煲的理由。她是个善

于思考,有主见的孩子,曾经她的很多行为我们都无法理解,但事后,我们常被她的理由折

服。大

儿童对我们的爱,我们感觉到了?“儿童在大清早就去喊醒仍在熟睡的父母,这是一件

让人极其厌烦的事情。如果社会条件允许,那么保姆就必须阻止儿童这样做。保姆成了父母

早上睡眠的‘保护者’。然而,如果不是爱,又是什么东西促使儿童一醒来去寻找自己的父母

呢?”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5页】

但他们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呵斥训责。成人总会觉得,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没有理由的,都是

闹着玩的。儿童因为这样,受过多少委屈呢?很多时候,儿童会想尽方法吸引成人的关注,

或许有时候这些方法会成为大人的烦恼。如儿童无法通过优秀的成绩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

就通过调皮捣蛋来引人注目。不管怎样,这些都源于一颗渴望爱的心。大人们,你们知道吗?

曾经看到过一个老师这样对他的所谓坏学生说“如果你是坏学生,那我就是一个坏老师,但

事实上,我是个一等一的好老师哦!”有多少成人能这样别出心裁地教诲呢?这样既能达到教

育的目的,又能让儿童感到一种爱的回                                                                   馈。                                                                                             读《童年的秘密》时,每一页都让我爱不释手。我的思绪常飞回我的童年,那时候,挨

打挨骂只知道感到委屈,现在,我终于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委屈了;我也经常想身边的

小孩子,原来,他们并没有喜怒无常,他们并不曾无理取闹;我也展望未来,看到自己教育

孩子的

情景,甚至看到自己站在孩子群中跟他们的心相互靠近??                                               儿童只盼望欢乐?当你看到他们蹒跚学走,又或者他们本不用但却还是历尽艰难完成一个

极其简单的工作时,你还会这样想吗?那么,大人也不应只会期待儿童有什么骄人成绩。我曾想

过,以后要给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份成长计划表,但现在看来,太多此一举了。我的孩子,可

以有无数特征的配搭,我需要做的,是适当地给他创造机会,积极引导他和毕一生去爱他。

篇五:《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

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

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

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

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

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

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

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

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

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

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

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

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

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

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

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

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

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

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

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

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

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

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

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

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

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

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作文二:《《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4200字

儿童只盼望欢乐

大人只知道期望?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之所以会接触这本书,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说,看完这本书,会激起女性当个好妈妈的冲动。我当时是多么的迫不及待而又虔诚地阅读这本书。很多人都说,看完《童年的秘密》,让人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开发潜能的机会,想重新营造一个童年。但我想更多的是,我要怎样有准备地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又或者,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帮助更多的儿童去缔造更好

的人生。

蒙台梭利,女。刚开始,看到蒙氏为女性,先是诧异,然后便是恍然大悟。大概只有作为女性,散发着母性的光辉,才能把“童年的秘密”描写得如此细腻动人吧?上网随便搜索一下,关于她的成就让人应接不暇。在这里,我并无意要掩盖她其他方面的建树,但最让我顶礼膜拜的,是作为儿童教育学家的她。看到她著作的陈列,我再一次拜倒在她的光辉之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蒙台梭利方法》、《高级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和《有吸引力的心理》等,已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她毕其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她创办的“儿童之家”。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惊人成效。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曾三次获 “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托里斯·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

征。” 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

童年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童年的秘密》以最具亲和力,最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蒙台梭利用母亲般温柔的双手给我们揭开迷雾。在蒙氏看来,儿童的心理像一个深深的宝藏,蒙氏不亦乐乎地探索,得到的每一个发现她都如获至宝,然后又成为她继

续的动力。她不由叹息,成人是多么的不了解儿童,成人应被“推上被告席”!

尽管每个人都曾沉浸过在自己童年的秘密花园,但一切的一切都像梦靥一样深埋在潜意识里,难以唤醒。在一个如此功利的社会,儿童,常常作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而登上社会舞台。很少人会愿意去真正了解儿童,因为这个“阶级”没有利益,没有荣誉,什么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的。但是“儿童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者的话】曾经看见过一句有趣的对白------“不要试图去了解我,否则我怕你会喜欢上我”。我觉得最有资格讲这句话的人是儿童。然而,很少人会因为小豆豆朝气蓬勃、天真烂漫、十分懂礼貌而去真正了解她,除了小豆豆的妈妈。我们假想,如果小豆豆没有做她妈妈的女儿,没有进巴学园遇到好的校长和老师,又或者,她遇到的这些人,都不曾用心聆听过她的内心世界,她,

现在又何去何从,路在何处?

作为一位未来的父亲或母亲,我们绝对有义务有权利去了解儿童。我们不愿意再次被推上

被告席,被指责是造成孩子心理障碍的罪魁祸首。

“我们常常要求儿童,要求他们调整自己以熟练敏捷地适应这个世界。但是更有成效的做法是,这个世界应该调整自己以在各个方面都能适应儿童。”【梅内切夫人《没有准备好的人》

(The Unready)】

儿童的敏感期

读罢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的敏感期。

“这个婴儿喜欢盯着一个正在说话的成人的嘴唇,而他自己则用模糊的,无声的嘴唇动作来表达自己。但最重要的是,婴儿脸上高度注意的表情显示出他完全沉迷于眼前的这个有趣的景象。这个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仍然只能发出一个单音节。也就是说,在婴儿能够清晰发音之前,他对说话就已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兴趣,一直秘密地作者激活发音器官的工作。这表明他的内心就已存在一种能够激发该动作的敏感性。”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4页】这只是一个关于儿童敏感期简单的例子。很多时候,大人为了保护儿童,几乎不让儿童接触外界,仿佛离开家里空气就是污浊的,放佛陌生人都是坏人......但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总被人们包围着。现今儿童,一天到晚接触的就只有保姆,至多到了晚上,会被爸爸妈妈逗乐一下,再至多就一个星期见一两次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像我姑妈的孙女,在一岁前,她主要由保姆照顾,保姆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说话,随之,我姑妈的孙女也有点“不苟言笑”,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之后,保姆辞职了,我姑妈接任照顾她。我姑妈社交圈子广,有了这个样子可爱的孙女在手,就整天在朋友堆里打转。不久,姑妈的小孙女好像一下子聪明了好多,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在话下,更经常“语出惊人”逗乐大人,让大人诧异,这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说的话么?而且,她的性格也一下子开朗了很多,很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如“今天奶奶带她去公园玩滑了滑梯”,不高兴的时候,也会眨着迷离的大眼告诉妈妈“今天小狗看她就跑,不跟她玩”。假如我姑妈小孙女的语言敏感性一直被压抑乃至扼杀,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大人的行为,常常事与愿违。曾看过一则笑话,妈妈说,在孩子没学会走路之前,绝不会把他放到地上。然而,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吗?它是

否是现今很多大人行为的一个幽默化的写照?

有儿童的屋子通常很乱,儿童常把东西搞乱,这是很多大人都想投诉的问题。然而,蒙台梭利说,他们本来不是这样的。“婴儿的特征之一是对秩序的热爱。”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7页】我们常见到婴儿绝望地哭泣而毫无理由,我们经常看到婴儿哭得声嘶力竭且无法安慰。我们更多是把这些归结为婴儿反复无常。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这些都源于儿童对秩序有着比我们更苛刻的要求。“儿童无法生活在一个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的环境会干扰他,是他心烦,他可能会以绝望的大哭来表达无需环境给他带来的伤害,或者以生病表达他对无序环境的焦虑不安。婴儿能立即意识到环境的杂乱无序,而成人或大一点儿的孩子就算身处无序的环境也往往感觉不到。”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8页】儿童的这一敏感期大约出现在一岁半到两岁。但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儿童在一岁半到两岁不可能在学校里实践把东西放回原位。这意味着儿童的这种敏感要白白退化吗?并不然。在家里,我们可以剔除不必要的物品,把它们收好,把其他的物品都有秩序地摆放好。儿童就可以由此养成把东西摆好的习惯。相反,如果我们无视儿童对无序

环境的反应,难道儿童乱放东西我们可以置身事外吗?

儿童的工作

曾经,我看到小表弟吃力地想要跨过门槛,想过去帮他一把,可被他的小手推开,我试图强迫地帮他,可是被妈妈阻止了。她说:“他会有步骤的。”我在一旁看着他,生怕他会摔坏。只见他的一只小脚极不灵便地想要跨过门槛,可在这只脚还悬在半空的时候,他又试图抬起另一只脚,差点摔倒,又只见他的两只小手紧紧拽住门框,身体侧往一旁借力,几度艰辛,他终于跨过了门槛,然后满意地笑了。儿童有自己有目的的工作,他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秩序,不希望别人去打扰。像小豆豆第一天去巴学园的场景,“妈妈看到小豆豆正把特意给她挂在脖子上的月票挂到‘洛克’的脖子上。妈妈心想:‘这孩子究竟要干什么呢?’妈妈决定一声不吭地看个究竟。小豆豆把月票挂在‘洛克’的脖子上,马上蹲下身对洛克说:‘怎么?这个月票的绳子对你不合适呀!’确实,对洛克来说,那毛线绳是有点长,月票已经拖到地面上了。‘明白吗?这是我的月票,不是你的,你可不能去坐电车。等我去问问校长,再问问车站上的人。如果他们说‘行’,你就能到学校去了,懂吗?‘洛克开初还竖着耳朵莫名其妙地听着,待到小豆豆说到最后时,它用舌头添了舔月票,然后又伸了个懒腰。小豆豆却还在非常认真地继续

对它讲着:“电车教室不会动,所以我想这样的教室是不需要月票的。不管怎么说,你今天就等我好啦!” 说来的确如此,洛克原来每天都和小豆豆一起走到校门口,然后再自己跑回家,因此今天它也是做好了这种准备的。小豆豆把月票从洛克脖子上取下来,十分珍惜地挂在自己脖子上,然后再次朝爸爸妈妈告别: ‘我走啦!’”【摘自《窗边的小豆豆》】一般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形,肯定会勒令小孩子拿回月票立刻上学,这样就破坏了儿童的工作。又如小豆豆不小心把钱包掉到粪坑里面去了,拿着钳子捞,校长并没阻止她,而是让他做完后把工具放回原位,像要求大人一样要求她,她感到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最后她即使没捞到钱包,但也很满足了,

因为自己工作了,而且工作被支持了。

成年人认为这些小手伸出去拿的是一些毫无价值和不重要的东西,他们千方百计地隐藏这类东西并且阻挠儿童的伸手行为:“不要碰!”或者是“别动”,“安静!”之类的话成了他们对儿童的惯常用语。儿童不知有多少次听到这样的大喊:“停下来!别动那东西!”为了教训他们不要碰东西,他们细嫩的小手又挨了多少打啊!

请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他们虽然弱小,但他们曾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语言。有时候,他们会重复着不必要的工作,他们会把意见简单的工作完成得很困难,但不要

试图去阻止或者扰乱他们,请相信他们会在活动中长大,像我们童年时一样。

对于儿童,我们不能没有爱。父母都会喜欢乖的孩子,所谓乖,就是遵从。很多时候,孩子过分遵从命令,几乎连每一句话他们都用心完成,让我们感觉到每一句话都有责任。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很多活动和思维岂不是被扼杀了?我曾经闹着玩,问过我表妹一个问题“米的妈妈是谁?”表妹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是电饭煲。”然后我很得意地说:“错了,是花,因为花生米,哈哈”但是表妹并不罢休,她说:“才不是呢,我认为是电饭煲啊,我们用电饭煲来煮饭啊!”然后她又喋喋不休地说出多个米的妈妈是电饭煲的理由。她是个善于思考,有主见的孩子,曾经她的很多行为我们都无法理解,但事后,我们常被她的理由折服。大

人们是否不该吝啬自己对儿童的爱,而应对儿童博爱一些?

儿童对我们的爱,我们感觉到了?“儿童在大清早就去喊醒仍在熟睡的父母,这是一件让人极其厌烦的事情。如果社会条件允许,那么保姆就必须阻止儿童这样做。保姆成了父母早上睡眠的‘保护者’。然而,如果不是爱,又是什么东西促使儿童一醒来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呢?”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霍力岩 李敏谊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5页】但他们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呵斥训责。成人总会觉得,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没有理由的,都是闹着玩的。儿童因为这样,受过多少委屈呢?很多时候,儿童会想尽方法吸引成人的关注,或许有时候这些方法会成为大人的烦恼。如儿童无法通过优秀的成绩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就通过调皮捣蛋来引人注目。不管怎样,这些都源于一颗渴望爱的心。大人们,你们知道吗?曾经看到过一个老师这样对他的所谓坏学生说“如果你是坏学生,那我就是一个坏老师,但事实上,我是个一等一的好老师哦!”有多少成人能这样别出心裁地教诲呢?这样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儿童感到一种爱的回

馈。

读《童年的秘密》时,每一页都让我爱不释手。我的思绪常飞回我的童年,那时候,挨打挨骂只知道感到委屈,现在,我终于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委屈了;我也经常想身边的小孩子,原来,他们并没有喜怒无常,他们并不《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曾无理取闹;我也展望未来,看到自己教育孩子的

情景,甚至看到自己站在孩子群中跟他们的心相互靠近„„

儿童只盼望欢乐?当你看到他们蹒跚学走,又或者他们本不用但却还是历尽艰难完成一个极其简单的工作时,你还会这样想吗?那么,大人也不应只会期待儿童有什么骄人成绩。我曾想过,以后要给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份成长计划表,但现在看来,太多此一举了。我的孩子,可以有无数特征的配搭,我需要做的,是适当地给他创造机会,积极引导他和毕一生去爱他。

作文三:《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2100字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童年的秘密》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本书分为三篇、共四十八章。我们所借的这本书是由梁海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台梭利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医学博士、医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被誉为“我们期待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也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圣洛伦索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念掀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理论改革。她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超越了不同地域、民族、宗族和世界狭隘的界限,受到了世界各地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而《儿童的秘密》是蒙台梭利最为著名和流传较广的一部教育著作。 阅读过这本书后,发现本书的很多看法是很不一样的,她提出了很多我们对待儿童的误区,并给予意见。例如:书中提出,当婴儿出生时,大家都会为父母担心,会说母亲受苦了,但其实婴儿也是受苦的。人们对待婴儿应该特别地小心谨慎,婴儿在出生前,始终在母亲身体的“襁褓”里,从未被抚摸过,因此,在他出生后,应该给婴儿安排一个光线暗和非常安静的环境中,书中还提及在婴儿出生时和第一个月里,没必要包裹婴儿,因为婴儿需要温暖的外界环境,而不是衣服。由于婴儿出生前一直在温暖的母体里,本身没有足够的热量适应外界的温度,而衣服只能起保温的作用,如果外界环境是温暖的,衣服就阻碍了婴儿身体从外界环境接受热量。因此,人们应该安排一种适合婴儿裸体的环境。不仅如此,对待婴儿要尽量减少用手接触他,借助一些轻软的东西提起儿童,使其体态好像在出生前一样。

从生理和心理学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婴儿自出生起就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只是还不会表达,而且婴儿有潜意识的本能,有劳动的本能和学习的自主意识,因而,必须营造适合的环境,才能使而儿童得到正常化发展。

书中还提及到“敏感期”这一观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在敏感

期的感觉指令行事,否则他们便会失去天然获取的机会,而且是永远失去机会,成人在其中应起积极推动的作用。成人将儿童在敏感期的强烈反应称为任性,但其实任性代表着内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书中将敏感期的任性行为归结为儿童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因此,成人有必要探究儿童“任性”表现的原因而不能忽略它,它可以引导成人深入儿童心灵神秘的背后,从而得到与儿童关系上一种理解和宁静的氛围。

"儿童是成人之父"是本书的一个很另类的观点,第一次看的时候有点不懂,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难道这个观点看起一个小孩还能教我们知识、道理?看来似乎是有点矛盾的。但经过书中详细地解答,才觉得是挺有道理的,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观点,是充满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在论环境与教师的作用方面,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教育方法的一个核心就是注重环境,同时教师应该遵循“他应该成长,我应该变小”的教育方法,其突出原则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并使之达到最高高度。她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吸取环境中诸因素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儿童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成人有义务为儿童提供适宜他们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这个有准备的环境是成人为剔除儿童周围不适宜他们发展的因素而创造的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蒙台梭利对“儿童之家”可以说是她为我们树立的“有准备的环境”的典范。在“儿童之家”里,一切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中心,教师通过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需要,到处充满自由、快乐与爱。儿童能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自由发展。例如,在“儿童之家”里,教师没有桌子,没有权威,几乎没有教学,而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可以自由、随意地到处走动选择他自己的作业。有跟儿童的身体相适应的物体,明亮的教室,装饰着花朵的低矮的窗户,仿制现代家庭的家具的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帘。儿童可以方便地打开小厨以及厨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物品。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师并不处于主导的地位,而是作为儿童和教具之间相互影响的“帮助者”,作为儿童工作和发展的“观察者”教师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内在生命力。教师要排除对儿童的一切先入之见,要有“服务于儿童的精神”。教师要做儿童的观察

者、引导者,善于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并设法满足儿童的需求,针对需要给予个别指导。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摒弃发怒和傲慢的心理,应该知道谦卑和心怀仁爱,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纵儿童的所有举动,完全放弃对儿童的批判、忽略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教师要牢记教师的使命——教育。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及成人在对待儿童时的一些做法做法,这一普遍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成人“以爱为名”的自私心理。成人不准儿童的小手东摸西碰,不准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的练习等。这样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然造成儿童纯洁心理状态的创伤,使得儿童不能正常的发展,以致产生心理的歧变。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确实对于我们在了解儿童、对待儿童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就我个人认为有些知识有点理论化,只是教导我们拥有对待儿童的思想,而没有给出具体怎么做,例如在三十九章恐惧这一章节中,她提及要帮助儿童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理解事物的做法,体验环境里的事物,都能够促使儿童消除的恐惧心理,她说到“儿童之家”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却没有提及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总之对于书中的某些理论、观点、说法,我是有点不太理解的。

作文四:《《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2200字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 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936年7 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童年的秘密》共有三个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是蒙台梭利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的最生动刻画。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与压抑,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发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这本书中有几个地方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可能因为之前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理论,也可能是她分析的深入透彻。

一、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最初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很诧异,因为从来都是说成人是儿童之父,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个观点看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是很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他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二、新生儿蒙台梭利关于新生儿的论述震撼了我,读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她太伟大了,她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这是需要何等的睿智啊!蒙台梭利说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经受了很大的痛苦,所以需要专门的照顾,她的房间是安静的和光线暗淡的。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对于刚刚来自无光亮无声响之处的儿童来说,他也需要安静以及暗淡的光线,新生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体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他肯定需要好好的休息。新生儿的疲乏不仅仅来自两个相反的环境之间的悬殊差别,而且也来自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经受的诞生这个使人筋疲力尽的工作。他的身体是受压抑的,就像在监狱中一样,甚至要使他的骨头移位。他来到人间,经受了在绝对的安宁和诞生时难以想象的努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但是医生仅仅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一眼他是否活着。然后新生儿娇嫩的身体被粗暴地碰到一些粗糙的物体,那些不留意的成人用那双无情的手抚摸他。新生儿出生后就立即被穿上衣服,他在母亲的子宫里一直曲着的幼小身体被拉直了,不得动弹,仿佛上了石膏似的。虽然新生儿之前一直生活在母亲体内,他需要保暖,但这种温度主要来自他周围的环境,而不是他的衣服。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个误区吧,经常看到刚出生的婴儿被包在布里带出来见父亲和亲属,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过程中存在一个敏感期。儿童内部具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表现出惊人的行动。如果儿童失去这些冲动力,那就意味着他将是盲目的和无活力的。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工作,一种神圣的力量正在使儿童孤弱无助的状态消失,并用它的精神去激发他。蒙台梭利用说话的事实来证明她的这种观点,她指出说话是整个生命过程中最难以察觉的,它与敏感

期的联系时间也最长,当我们用同一种清晰而简短的词语与他说话时,他会明显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但是当一些东西在它的环境中阻碍了儿童的内在本能起作用时,敏感期的存在就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绝望,所以被认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发脾气”表示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儿童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他自己的保护。所以,不可小看了儿童的哭闹,儿童的哭闹必然是有原因的,而找出哭闹的原因对于母亲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四、外部秩序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总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在某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需要。对儿童来说,杂乱无序是一种痛苦,它被看作是儿童心灵深处的一种伤害,甚至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保持儿童身边秩序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五、新教育这里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部分来讲:(1)蒙台梭利认为新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次是当儿童日趋成熟时,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2)蒙台梭利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她说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其内心障碍的人,因为这种内心障碍使他不能理解儿童。新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那就是说,他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他的专制;他必须消除他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他必须变得谦逊和慈爱,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这种精神的预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这就是教师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3)对环境的强调、具有主动精神的教师、对儿童人格的尊重是“儿童之家”的基本特征。(4)关于练习,蒙台梭利说,一项练习的各种细节教得越是详细,它似乎越能成为无穷尽的重复联系的一种刺激物,这无疑是对我们教师如何上课的一种指导。蒙台梭利不主张给儿童玩具,(5)她认为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实用的目的,除了产生幻觉外,它们并不能使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使儿童的心理走上幻觉的歧途。这与我们成人的观点相悖,但是《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就我个人而言,儿童还是应该适当的玩玩具的。(6)成人为了使儿童服从他,就可能利用儿童的无知,用人为的恐惧恐吓他,其实这是成人用来对付儿童的最坏的一种防御手段,因为它利用到处存在着的可怕形象,加剧了儿童对黑暗的天生恐惧。

作文五:《《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3900字

关于《童年的秘密》的读书报告

专业:学前教育学            姓名:李金英                学号:20110474

摘要:蒙台梭利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童年的秘密》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是蒙台梭利解答幼儿之谜并阐述其幼儿教育观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还对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作了分析,同时对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作了论述。 关键词:蒙台梭利 感官教育 敏感期 儿童之家 吸收性心智

一、作者简介: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之一。她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早年在家乡就学,后考入罗马大学医学系,189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创办了“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她撰写幼儿教育著作,开办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从《童年的秘密》看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1、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从心理方面看: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从生理方面看:幼儿体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它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力量。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发展。幼儿具有两种本能,一是主导本能。“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它自身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这将是它的、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源泉。[1]二是工作本能。对人来说工作是本能性的,是这一物种的特征。人是通过工作构造自己的,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蒙台梭利还特别指出:“我们必须承认,儿童内在的本能不仅对他身体的发展和营养,而且对各种心理功能的发展都在起作用。[2]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3]幼儿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尽管幼儿缺乏经验,但幼儿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伊部分。并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与爱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4]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5]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应抓住幼儿的敏感期进行教育。因为幼儿的这种敏感性是一种暂时的倾向,如果错失了幼儿的敏感期,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丧失了,永远的丧失了。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

1、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最著名的特点就是感官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感觉的发展,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发展。加强儿童肌体对环境的敏感性,从环境中吸收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因素,同时感官教育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形成秩序的观念,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感官教具来实施的,蒙台梭利为发展儿童的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教具。比如:训练视觉的教具有圆柱体、粉红塔、色板、长棒、几何图形卡、二项式、三项式等,训练听觉的教具有音乐钟、音筒等,训练嗅觉的有嗅觉筒,训练味觉的有味觉瓶,训练触觉的有触觉板、布盒、温觉筒、温觉板、重量板等。[6]蒙台梭利要求教师按照儿童的内在需要,在儿童不同的敏感期将不同的教具呈现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让儿童通过操作逐步形成概念,产生逻辑思考和语言,形成自己

的知识构架。

2、其他方面的教育

另外蒙台梭利还特别重视日常生活教育、读写算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道德感和美感的教育。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开设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教具。[7]蒙台梭利的“写”的练习是先于读的,她制作了学习字母的教具,先让儿童用手触摸字母的形状,再让他们像握笔一样握一根小木棍触摸字母。儿童触摸时,教师告诉他每个字母的名称。蒙台梭利将这种基于人类学的书写方法称为“自发书写法”。[8]另外,蒙台梭利开设的混龄编班就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在混龄班里,大孩子从照顾小孩子的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小孩子从大孩子那里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并得到帮助。在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中如安排餐桌、打扫庭院等活动中学习轮流、等待、分工、合作及其他社会交往技能。蒙台梭利的美感教育主要是美的环境和音乐教育。她要求“儿童之家”的环境要有艺术性,符合美的要求。这种美并不是奢华,而是“艺术的美”。蒙台梭利为儿童开设了“走线”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理解力,在她感官训练教具中还有音乐钟和五线谱板等,用来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三)蒙台梭利论环境 论教师  论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吸取环境中诸因素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儿童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成人有义务为儿童提供适宜他们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这个有准备的环境是成人为剔除儿童周围不适宜他们发展的因素而创造的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蒙台梭利对“儿童之家”可以说是她为我们树立的“有准备的环境”的典范。在“儿童之家”里,一切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中心,教师通过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需要,到处充满自由、快乐与爱。儿童能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自由发展。例如,在“儿童之家”里,教师没有桌子,没有权威,几乎没有教学,而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可以自由、随意地到处走动选择他自己的作业。有跟儿童的身体相适应的物体,明亮的教室,装饰着花朵的低矮的窗户,仿制现代家庭的家具的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帘。儿童可以方便地打开小厨以及厨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物

品。[9]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师并不处于主导的地位,或是显要的位置,而是作为环境和设备的“看守者”,作为儿童和教具之间相互影响的“帮助者”,作为儿童工作和发展的“观察者”教师要热爱儿童, 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内在生命力。教师要排除对儿童的一切先入之见,要有“服务于儿童的精神”。教师的仪表要有吸引力,令人喜爱。并且保持整齐、清洁、沉稳而又庄严。教师的举止要轻盈而文雅,给儿童美的印象。教师要做儿童的观察者、引导者,善于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并设法满足儿童的需求,针对需要给予个别指导。

自由的教育原则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遵循自由的教育原则是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保证。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的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对儿童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但是允许儿童的自由活动并不是说放纵儿童,而是让儿童有按照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自我发展的自由。蒙台梭利肯定地说“儿童之家”是要纪律的,而且“儿童之家”里的儿童也是守纪律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精神本来是倾向于纪律和秩序的,只要给儿童以彻底的自由,充分让其自我活动一定会达到纪律的状态。[10]

(四)幼儿心理歧变的分析、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

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很详细地分析了八种幼儿心理歧变。例如,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等。分析了产生歧变的原因、表现及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儿童所有的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那是因为在他的形成时期他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11]

在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中,儿童和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正如蒙台梭利指出的:“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 [12]成人不准儿童的小手东摸西碰,不准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的练习等。这样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然造成儿童纯洁心理状态的创伤,使得儿童不能正常的发展,以致产生心理的歧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并且分析了详细的原因及现象。为教师和父母提

供了解决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的方法。

三、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蒙台梭利在感官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显著的,也是最易被人们接受的一个特点。她的感官教育理念被现在许多的幼儿园所接受并推崇。她设计的感官教具都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通过“工作”锻炼了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器官。同时有些教具还培养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比如“系扣子”“系鞋带”等工作的设计很好地培养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蒙台梭利设计的“走线”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通过这些训练幼儿每天的进步家长都看在眼里,所以也深受家长的认可。我个人非常赞同蒙台梭利这一教育方法。另外,蒙台梭利发现的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的理论对现在幼儿教育界也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了解了儿童的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合适的环境刺激以满足儿童内在的发展需要。顺应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蒙台梭利提出的其他观点对现在教育也很有借鉴作用,比如对教师的要求,对环境的创造的要求,提倡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活动等。这些观点对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人无完人,况且蒙台梭利毕竟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存在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她不鼓励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画画时只能照着实物画而不许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来画。对游戏也存在着偏见,主张让儿童多“工作”少游戏。反对儿童玩玩具,她的许多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她提倡表扬儿童但是又反对奖励和惩罚儿童。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必须承认蒙台梭利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服务。

注释:

[1][意《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

同上43,50,52,54,117,156 [2] [3] [4] [5] [9] [11] [12]

[7]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499.

张莅颖著,《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1.

同上63,57. [6] [8] [10]

作文六:《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500字》6300字

童年的秘密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

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的动力!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对我的思想触动极大。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实际上,我们了解他们爱的方式吗?我们了解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这就使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观的心去观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使幼儿更好的随着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更加充满活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

首先: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

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

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

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聋子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

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

1. 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 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

3. 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

4. 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儿童最佳利益的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

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读到《爱的智慧》这一章时,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为在我和女儿之间也经常有这种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讨厌呢?我们来听听蒙台梭利是怎么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

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不过这一点,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新到了一个环境,也是会经历很不适应的时期,所谓的¡°水土不服¡,但是儿童却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没见过的雨伞也会生气的地步。而儿童的这个敏感期,据说一直会持续到五岁。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这一点,在松居直的《图画书论》里也有所涉及。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她。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500字

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这本书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

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作文七:《《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100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作文一二三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作文八:《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2500字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我手中的这本《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儿童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换保姆、脱穿衣服、移动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等这些秩序的打乱,儿童都能敏感的感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喜欢重复性的活动,对于喜欢的活动,他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操作进行,并在这种重复的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人绝不应该去取笑或打断孩子的工作。

本书从1936年出版迄今已历经七十余年,但在今天的中国,探究“童年的秘密”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依然普遍存在。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作文一二三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另外,书中成人与儿童冲突这一部分谈到了青春期叛逆的问题。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过。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不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就在家里的图画本上画一个人,上面写上妈妈的名字,然后还在旁边写上“大坏蛋”三个字。

可是等我们长大了,孩子们也会叛逆我们呀。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

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拿筷子夹菜吃饭,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全是大人再喂。

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这个动作在充分运用她的拇指与食指,对她的动作技巧训练帮助很大,从而对她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大帮助。

后来,我了解到,在很多幼托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让幼儿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现今,大人们想尽方法发展自己宝宝的智力,但无知的大人们却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锻炼他们宝宝的机会,这些机会简单、普通,但是却让家长完全忽视掉了。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常不断地表现出来。这是儿童工作的专门特征,蒙台梭利称之为“重复练习”。

最后提一点,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文九:《《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700字

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作文一二三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作文十:《《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2400字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题记

读完《童年的秘密》似乎好像看到了很多各种情况下的儿童,像蒙台梭利所描述的那样,儿童不仅是个生物体,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的胚胎,因此家长或者幼儿教育者不能忽略儿童精神思想上的教育,也给我们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且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错误的儿童审视观和教育观。同时《童年的秘密》描写的非常的精彩,感慨蒙台梭利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精密的思维能力,这也反应出她对于儿童研究之深之精。

在导论中作者提出童年成为当时一个社会问题:“他的地位就像一个被剥夺了家庭和公民权的人的地位一样。”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每个家庭都视自己的子女如宝贝般疼爱有加,但是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样一种意识和认识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因此借鉴作者的观点和认识,我们首先应当提高社会和家长关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做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创造最利于孩子发展的环境。

然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发现《童年的秘密》之“秘密”有部分是与所学过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里的内容十分的相似,例如,它们讲到儿童的敏感期,讲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特点例如,恐惧、依附(依恋)等,讲到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讲到儿童发展阶段中的自我中心阶段,还有儿童时期智力的发展……读的可谓似曾相识,故友相逢的激动和兴奋。例如在文中的智力篇,作者:……结果他有选择地挑选印象……使儿童能在所遇到的无数印象中选择其中某一种印象的这种特殊兴趣是什么……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这是儿童的理性,敏感期就是围绕着它转。作者将智力的发展也放在敏感期的阶段,这与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也有一定的相似,只是皮亚杰具体描述了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表现。另一方面,作者对儿童“秘密“的揭作文一二三示和阐述也为我们教育孩子起了启发作用,就作者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意孩子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兴趣的倾向以及潜能的表现而为他们创造更加利于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的环境。要做到这样就更加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必须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内在的需要。再者我们要看到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而受短暂的敏感性,即受与获得某种特殊品质密切相关的暂时的本能引导的。虽然这发生在外部环境中,但环境本身主要是一种场所,而不是一个原因,外部环境只是提供心理发展所必需的媒介,就如物质环境为生物体的发展提供了食物和空气一样。更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指出了教育中的误区:例如,我们在对新生儿的照管“应当用来帮助儿童……新生儿的需要并不是病人的需要,而是一个迫切想使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适应一个新的和陌生的环境的人的需要……” 那么我们平时所采取的照顾方式或者我们大家试想一下我们所看到的照看方式仅仅只是让新生儿来适应他刚接触到的环境吗?还有成人的自我中心的观点使得“成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什么也没有的某种东西,有待于他们去填塞;把儿童看做是孤弱的和无活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把儿童看成是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需要不断的给予指导……”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存在这样的误区呢?因为成人始终认为自己是儿童的创造者。

相信每个正常的人都很喜欢孩子的可爱、活泼,我们总是称他们为初升的太阳,的确如此,在作者的眼中,儿童是上帝给凡人的托付,让孩子那种充满生气的和富有活力的能量来来唤醒麻木的成人,所以爸爸妈妈应当在孩子第一次早上去唤醒你的时候积极的回应你的孩子,并且努力的实施,因为那是耶稣间接的在唤醒你!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人有天生的行为自由,需要特别营造。”为儿童自然和自主的心理塑造,必须营造适合的环境,才能使儿童得到正常化的发展。否则,在儿童身上,将出现心理扭曲和偏离,造成各种各样并影响到成人阶段的心理障碍和疾病。——《童年的秘密》

这是同事推荐我看的一本书,前不久在书店里找到了它,在积累了一些早教经验后,去看这本书,感觉句句都切入实际,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很多问题,似乎都有找到了它的缘由。而这样应该普及的书却躺在书店的一个小小角落里。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成长长期“受到成人的压抑”,儿童与成人冲突的原因在于成人的自以为是和“先验”正确。看到这点我想起一些事例:在凯米的玩具屋,还没等宝宝自己选择,妈妈就先声夺人的为宝宝选择了一个自以为有趣的玩具,当宝宝在认真的琢磨一个音乐玩具,妈妈又重新给宝宝拿了个新玩具。

仔细想想,我们家长,为您的孩子到底付出了多少?天下父母心,除了体现在担忧和叮嘱,或者备车备房外,我们是否更重要的应该从守护孩子的心灵开始?科学的成为孩子的守护者。

儿童心灵与外界环境冲突中的行为表现,发现戏剧性或悲剧性的斗争秘密。在这场斗争中,人的灵魂变得扭曲和阴暗。……一个层面是比较表面的,它来自个人本能与周边环境条件的碰撞,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因而经常与本能愿望相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难在意识的范畴里对隐藏在下面的干扰因素溯本求源,因此它是可以治愈的。另一层面则是深层次的,是童年的记忆,它并不是人与所处周边社会环境的冲突,而是儿童与母亲的冲突,可以泛泛地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

在积累一些心理学知识后,我发现儿童心灵的成长是不跟随实际年龄成长而成长的,而人生前几年的经历和记忆会影响和引导接下来的人生轨迹,而人如果停止学习和自我突破就会停止心灵成长,而儿童心灵时期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如果没有被正确引导而往往就会扭曲和阴暗,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缺陷或疾病,以至于无法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敏感的儿童”遇到了障碍,置身于无法避免的和比他强壮的、主宰他、不理解他的成人的冲突之中。描述给儿童未经开垦而且脆弱的心灵所造成的莫名痛苦,至今仍是一片空白,这些痛苦使儿童在潜意识中自认为是不同于自然造就的低等人。

自以为是的父母,强势的父母,要么造就没有主见沉默寡言的孩子,要么造就极度叛逆自卑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序言里说的那段话:“父母不是儿童的建设者,而是守护者。……父母应该纯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心中的爱,理解这种爱是意识里最深厚的感情,不应该受到自私或懈怠的影响。……忽视和忘却儿童的权利、折磨和践踏儿童,无视儿童的价值,权利和本性,应该引起全人类最强烈的反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