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诚信的议论文900字》800字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900字
人生是一场博弈。一些人把它当作零和博弈,非要损人才能利己,殊不知,合作共赢才是它的主旋律。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合.o..作说到底是所有组合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联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团结拼搏。世界经济命脉的掌控者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刚起步时数次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家族世交一次次慷慨解囊,这才成就了罗斯柴尔德今日的辉煌。试想,若无世交的倾力相助,罗斯柴尔德的金融帝国可能早已土崩瓦解。合作,合作是成功的基石,是时代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唤!离开合作,必将一事无成!
在合作中,倘若失却诚信,那么不仅合作本身没有了意义,甚至可能变为参与者互相谋害的危局。曹操与杨修,一个野心勃勃,奈何生性多疑;一个聪明绝顶,但却目中无人。杨修多次背着曹操耍小聪明,自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但每次都被曹操识破。君臣之间再无诚信可言。结果曹操因不听杨修意见而屡战屡败,杨修则因惑乱军心的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杀害。如果两人能互相信任,那么他们的成就和结局怕都会大不一样吧。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在生意场上更是如此。由于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就这样的被摧毁了。企业的倒闭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缺失了最基本的商业意识-诚信。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有内涵,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善始善终。
人生需要合作,合作则离不开诚信。多么浅显、自然而又美丽的道理!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也在这里得到体现。向导鸟与土著居民的精诚合作,是自然对人类的教导。却仍有人不能懂得,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必然干不出一番大事业。又有人说,只要足够聪明,难道不能单枪匹马在科研上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但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人的思维始终有局限性,一旦陷入思维陷阱,若没有旁人点拨,就将无法自拔。而且众多科学院和研究所的成立,不也证明了科学研究中合作的重要性吗?
人生是一场非零和博弈。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加入一个集体中,同时充分运用整个集团的能力资源,使自己在集体能力发挥中进一步完善。在合作中,诚信是重中之重,抓牢诚信的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更平稳,足音才会更坚实!
作文二:《关于勤奋的议论文13篇》7600字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600字_学习需要勤奋
古往至今,无数的伟人,他们每一个都创下不朽的成就。可他们的为什么能创下成就,为什么能威名远播呢?答案很简单,那便是他们几乎都相信天才是用名为勤奋学习的基石筑造起来的高楼。
学习需要勤奋,可想而知,一个不勤奋学习的人能成为伟人吗?也许能,但这个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就像买彩票一样中五百万一样,中奖的几率是有的,但这个几率无限接近于零,而不勤奋学习就成为伟人这个几率就更小了。所以学习需要勤奋,也许有了勤奋,你还是成不了伟人,可你还是有成为伟人的机会,但没有勤奋,你便连这个机会也失去了。
学习需要勤奋,未来我们所应对的大千世界,无数的挑战,无数的坎坷,机会与危机并存,如果我们不勤奋的学习,掌握好技能,又怎样战胜这些挑战,跨越这些坎坷,抓住这些机会,挽救这些危机呢?就像《增广贤文》中写的一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学习需要勤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后从这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
无数事实证明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学习需要勤奋。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二):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650字_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的一句话。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成功的铺路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辛苦一分才没有耕耘,没有辛苦,就没有收获,没有知识。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不是经过勤学苦练,才得到最后的流芳万代。
爱迪生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发明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竟有1000多项发明,他每发明一项东西,都经过艰苦的过程,每一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有人问这位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他答到: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足以证明,天才不是凭空
得来的,而是经过不懈努力,奋斗,勤奋得来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为人类留下千古名句的文学家韩愈深发的感慨。只有经过不懈勤奋,即使不能成才,也能充实自我。但是如果不勤奋,就根本成不了大事。
天才出自勤奋。这句话说得不错。勤能补拙,即使这个人不是天才,但经过.o..勤奋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必须能成为一个天才。但是,如果这个人天资聪颖,出生下来就是个天才,他引以为傲,但不会勤奋地学习,懒惰成习,那么,即使他再聪明,也会变愚笨。所以,一个人不管他天赋怎样样,只要经过勤奋,就必须能够成为天才。
但不要认为只要勤奋过就会永远聪明,只要你一懒惰下来,为自我取得的成就感到自满,骄傲时,那么你也会从天才降级为平凡的人。人不就应拥有骄傲自满的心态,否则再勤奋也没用。勤奋就应为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态。
勤能补拙。同学们,如果你认为自我不是很好,请不要灰心,拥有勤奋的心态,持续勤奋的心态,勤奋会带你走上成功的路。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三):
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古到今,有多少名人不是有勤奋而得来成功的?三国时吴国的吕蒙,近代数学家华罗庚,不都是经过了自我的勤奋而取得成功的吗?爱迪生还说过:巨大的成就,出与长期的勤奋。因此,成功来自勤奋。
成功与勤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功是勤奋的结果,而勤奋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一天口含石子应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最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这样的事例不正说明勤奋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从而取得成功吗?不是正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要勤奋吗?
如果一个人天生有聪明的才智,可后天不注意培养,不勤奋,不学习,那他终究不
会成功!宋代有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会作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受礼,结果诗才枯竭,最后泯然众人矣。看了这样的事例,必须感受颇深,如果方仲永不由他父亲摆布,如果他继续勤奋上进,那他必须回取得更大的成功!可见勤奋的重要性。再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一名成绩出色的学生,老师甚至说他是智能底下的人。但是他毫不泄气,勤于学习,虽只上了3个月的学校就被迫离开学校,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还有,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底下的人,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反而以顽强的一向勤奋学习,最后最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这一切都证明了成功来自勤奋,然而一个人学会了勤奋,也就意味着他必定会成功。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四):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650字_勤奋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做到两个字??勤奋。
你明白吗?一只蜜蜂要酿造1千克的蜜,务必采集100万朵花的花蜜,假若采蜜的花丛同蜂房间的平均距离为15千米,它们就得飞45万千米,差不多等于11个地球赤道长。蜜蜂的精神不就体此刻勤奋二字上吗?
蜜蜂这么勤奋,难道我们人做不到吗?
你明白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吗?她从小就又聋又盲,生活在没有声音,没有光明的世界里。但是她的老师恩师安妮?莎莉文来到了她身边,给了她生命的期望,并且教她如何说话。海伦又聋又盲,如何说话呢?答案就是??触觉,她是靠触觉来了解别人的意思;是靠触觉来了解如何发音;是靠触觉来学习舌头应怎样动。她每一天都十分勤奋地练几个小时,有时每一天竟十几个小时在练。最终她完成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要勤奋,勤能补拙这一成语就是一些人的写照。
司马光在睡觉时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后就又开始学习、写作,就在这种状况下,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纂。古时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等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激励我们后人勤勉的好例子吗?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天赋。
每一个人只要在学习上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就必须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相信,我也能做到。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五):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800字_成功源于勤奋
成功与勤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务必透过勤奋的努力,俗话说的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辛勤的付出哪能有成功的源泉。成功的路上无捷径,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源泉。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他每一天都要求自我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笔,就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为王羲之的坚持与勤奋,他才被人称为书圣。苏秦,因为求官不成,回家后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胀,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我的大腿,使自我清醒后在读书。正是由于苏秦的勤奋,最后他学有所成,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古人的实例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就务必要勤奋刻苦,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
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也笑话他,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而是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国留学时他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了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奋探索才发现了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勤奋刻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硬是攻克了几门外语。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就是勤奋的结果吗?试问,如过他们不勤奋,他们会有这天的成就吗?
成功总是与勤奋形影不离,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源于勤奋。正是由于勤奋司马迁才写成震古烁今的文学巨着《史记》。正是由于勤奋陈景润才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着名的数学家。正是由于勤奋居里夫人才发现了镭。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保障,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勤奋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让我们一齐来勤奋学习吧!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勤奋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让自我火红的青春,点燃灿烂的明天。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六):
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此话是出自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门捷列夫之口。他对天才做了正确的决定。说明了天才与勤奋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当人们夸他是天才时,他却说那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这说明他吃了苦,用了功,否则他不会取得的那么大的成就
陈景润不懈努力攀登数学高峰。勤奋专研,最后向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迈进了一大步。这丰硕的成果难道就因为他一生就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他朝朝暮暮,只躺在草地上,让微风吹着他的头两眼望着蓝天,成功永远不会落在他头上顶的。
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数学不及格那是家常便饭。可他很勤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著名数学家。
相反,一些人天赋极好,可他不勤奋,又能怎样呢?我们学过《伤仲永》这篇课文。仲永生五年,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算为天才了吧!可因为父亲贪图小便宜,不使学带着他那点小聪明赚钱。最终泯然众人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专研药草性能,发展祖国的医学,踏遍祖国山山水水,访问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樵夫、渔民,最后写出了震惊五洲四海的巨著《本草纲目》
这说明只是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上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童年并不聪明,可他不灰心透过努力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奠基人。可见人的智慧虽有先天的差异,但决定性的还是后天的发掘。
因此,成才的条件并不是一个人的天赋。我们要了解贪财与勤奋之间的关系。要懂得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勤恳恳的奋斗。
成才的乐章只能由勤奋者奏响!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七):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700字_万事要勤奋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做到两个字――勤奋。
你明白吗?一只蜜蜂要酿造1千克的蜜,务必采集100万朵花的花蜜,假若采蜜的花丛同蜂房间的平均距离为1。5千米,它们就得飞45万千米,差不多等于11个地球赤道长。蜜蜂的精神不就体此刻勤奋二字上吗?
蜜蜂这么勤奋,难道我们人做不到吗?
你明白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吗?她从小就又聋又盲,生活在没有声音,没有光明的世界里。但是她的老师恩师安妮?莎莉文来到了她身边,给了她生命的期望,并且教她如何说话。海伦又聋又盲,如何说话呢?答案就是――触觉,她是靠触觉来了解别人的意思;是靠触觉来了解如何发音;是靠触觉来学习舌头应怎样动。她每一天都十分勤奋地练几个小时,有时每一天竟十几个小时在练。最终她完成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要勤奋,勤能补拙这一成语就是一些人的写照。
司马光在睡觉时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后就又开始学习、写作,就在这种状况下,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纂。古时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等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激励我们后人勤勉的好例子吗?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天赋。
每一个人只要在学习上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就必须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相信,我也能做到。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八):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900字_学会勤奋
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古到今,有多少名人不是有勤奋而得来成功的?三国时吴国的吕蒙,近代数学家华罗庚,不都是经过了自我的勤奋而取得成功的吗?爱迪生还说过:巨大的成就,出与长期的勤奋。因此,成功来自勤奋。
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古到今,有多少名人不是有勤奋而得来成功的?三国时吴国的吕蒙,近代数学家华罗庚,不都是经过了自我的勤奋而取得成功的吗?爱迪生还说过:巨大的成就,出与长期的勤奋。因此,成功来自勤奋。
成功与勤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功是勤奋的结果,而勤奋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一天口含石子应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最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这样的事例不正说明勤奋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从而取得成功吗?不是正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要勤奋吗?
如果一个人天生有聪明的才智,可后天不注意培养,不勤奋,不学习,那他终究不会成功!宋代有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会作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受礼,结果诗才枯竭,最后泯然众人矣。看了这样的事例,必须感受颇深,如果方仲永不由他父亲摆布,如果他继续勤奋上进,那他必须回取得更大的成功!可见勤奋的重要性。再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一名成绩出色的学生,老师甚至说他是智能底下的人。但是他毫不泄气,勤于学习,虽只上了3个月的学校就被迫离开学校,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还有,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底下的人,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反而以顽强的一向勤奋学习,最后最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这一切都证明了成功来自勤奋,然而一个人学会了勤奋,也就意味着他必定会成功。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九):
勤奋人生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以前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之后,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但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的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也就是说,他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国庆日)。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学术大家季羡林老先生以前说过:勤奋出灵感。缪斯女神对那些勤奋的人总是格外青睐的,她会源源不断地给这些人送去灵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点不一样。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情,从不逼自我硬写。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状况下,每一天也要坚持写五千字。这是他在早期写作时,他的一个老师传授给他的一条经验,他也是坚持这么做的,这使他终身受益。他说,我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
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的。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十):
勤奋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想而知,光是聪明是不够的,还要有后天的勤奋。
但是许多的人都盲目的付出和刻苦,明明很简单的事,只要多动脑,就能够少做。
盲目的勤劳总是不经过大脑,无论什么都想着去做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古板而老套,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该勤奋时就付出最大的精力,不该勤奋的地方就不去做。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起初也是为人类着想,为大家,为自我更加方便去发明电灯,然而,他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也不是天才,到了长大,他勤奋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了举世无双的大发明家。为了更能造福全人类,刻苦砧研,最后想出发明灯泡的这个想法,于是他开始奋斗了,买了许多资料,开始研究,努力勤奋地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许多次,但他依然勤奋实验,探究最后发明了灯泡。
这就是勤奋所结的果,啊!真甜,爱迪生在该勤奋的地方,努力思考,探索,在不该勤奋的地方,无心理会,靠着自我的愿望一步一步迈进。
如果当时爱迪生,仍旧靠着油灯或晚上无光,这种环境下,勤奋地工作,赚钱买油灯的话,也许他就不会发明灯泡,而我们这天也未必能在晚上写字了。
古代有个人,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焦,天天要喂鸡,跑堂,打扫屋子,几乎都睡不好觉,所以邻居们都夸他个性勤奋,有天,他家鸡打鸣,没有弄醒他,于是便错过了喂鸡的事情,待他起床后,发现睡过头了,连忙起床,快速喂鸡去跑堂,最后回到家鸡也没喂好,也没挣到钱,屋子也没收拾,于是他的邻居来问他怎样愁眉苦脸?答:我这天一件事也未做成,邻居说:你为什么不让鸡自我去吃,屋子能够隔三差五再打扫?
盲目勤奋,终究受害,这个古人原本能够赚到钱让自我过得简单点,可因为盲目的勤奋,一事无成,如果他能把粮食放在鸡屋,让鸡自我吃,把屋子两天或三天打扫一次,就不会这么忙了。
我觉得勤奋不是苦干,而是要智干。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十一):
勤奋读书出人才
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因为环境对人成才与否,只是一个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决定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奋读书。只有勤奋才能出人才。
一个吃不得苦,不能勤奋读书的人,顺境中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认为天下第一;身处逆境,就会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以为看破红尘。这种人无论身处何境,要想成才也只是一纸空谈。
成才的必经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勤奋读书。古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不必须都成才,但人才却必须出自勤奋读书。我国古代有很多勤奋读书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读书不逞寝息一致口舌成疮,手肘成肥;韩愈口不绝六艺之交,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等等,这些古代名家学者勤奋读书的佳话,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来自勤奋。
还有人说,人才来自天赋。我认为这种讲法也是不正确的。天性聪慧的人,成才的确实要比笨拙的人容易,但光有好天赋,不知勤奋读书,永远只是一个聪明的白痴。天生笨拙的人只要懂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畏缩,不懈怠,发奋苦读,就必须能尝到勤奋之后的甘甜的。
总之,环境的优劣,天赋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都不是重要的,一个人成才与否只有内因才起决定作用,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勤奋读书出人才!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十二):
勤奋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个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得勤奋学习。
妈妈是一名高中老师,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妈妈异常兴奋,天天抱着电话问她以前教过的学生成绩怎样。一会儿是祝贺,一会儿是悲哀。我都想让她去学变脸了。
中午吃饭,我问妈妈:就一个高考,至于这样紧张吗?妈妈说:孩子,年年的高考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啊!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你最喜欢的宁宁姐姐考了近六百分,能够报个较好的本科学校。宁宁姐姐学习多努力呀!从高一到高三这三年里,晚上十一点前没睡过觉,熬得眼睛都高度近视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有些不好意思,想起了一件事。上周二,语文老师留了三个作业,一是把词语盘点抄写一遍;二是根据自我的状况,把日积月累抄写一到两遍;三是自主作业不少于五十字。下午放学前,我除了语文作业外,其他的作业都已经完成了。卫生扫除的同
学完成了当天最后一次值日时,教室里仍有很多同学专心写作业,我也留了下来。第一题搞定!我在心中大喊,开始‘进攻’第二题。第二题我只抄了一遍,还写得很乱。旁边的程晓晨看见了,提醒我说多写一遍更利于明天课堂默写。我不听,写开了第三题的自主作业。我数着字数写,想正好写够五十字。当我写到第四十九个字时犯了愁,哪有一个字的词呀?我只好写了一个两字的词语,心里十分不情愿,好像感觉自我吃了大亏似的。第二天,老师表扬自主作业认真用心的同学,奖励他们每人一张小喜报,还说,这些同学是我们班学习勤奋的人。
此刻想来,我真正明白了:没有勤奋努力的付出,怎能换来优异的成绩?我告诉自我,别在学习上耍小聪明了,赶紧勤奋耕耘吧!
关于勤奋的议论文(十三):
勤奋与成功
勤奋的主要目的就是成功,有了勤奋,才有成功;然而,成功的主要途径也正是勤奋,想要成功,就务必勤奋。勤奋与成功,彼此都需要彼此,因此,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关联。
以前看到过那么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很聪明的书生,在考试前觉得自我很聪明了,不必再读书。在考试时因平时的懒散而丧失了机会。这则故事在我心里敲醒了警钟:成功离不开勤奋。
去年暑假,我和妹妹一齐到小婶工作的厂里打工。工作是把珠子一颗颗地镶在铁丝做的树上。妹妹学的很快,用最快的速度能够到达一分钟串三十个,是我速度的两倍。我们都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兴趣,每一天按时去那里打工。一次,在我们快要回家的十分钟前,妹妹赶好了她那天的任务,伸了个懒腰,冷冷地对我说:你的速度真慢,简直是乌龟的化身!我去玩十分钟,到时候你才能赶上我。
我心里有些不服,于是在她玩的十分钟里,我拼命地在赶,最后超过了她。记得那天以后,她每一天都忙里偷闲十分钟,尽情地玩。我也每一天都利用十分钟时间超过她。眼看快要结束工作了,妹妹再怎样赶也追不上我了。不错,我是乌龟,但也就应是《龟兔赛跑》的故事中的乌龟;而妹妹,只能是那只速度比别人快,行动却比人家懒散的兔子。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勤奋,那么后果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大家不想做一事无成的兔子的话,那么就务必勤奋,务必始终坚信成功离不开勤奋。成功没有捷径,勤奋是唯一通往成功的路。
成功,就像那散落了的珍珠,不必须能够全部拾起,但只要你努力了,就必定会有收获。
作文三:《关于议论文的逻辑》19100字
关于议论文的逻辑
虞 晴
把本文与《反对党八股》《选择与安排》作比较阅读。把本文阐述的十条逻辑要点做成十张卡片,可以用文章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力求十张卡片能分别概括十条的意思。 写议论文,时常会碰到一些逻辑问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能够联贯,这是一类逻辑问题;论证充分,这又是一类逻辑问题;此外,还有一类逻辑问题,是在研究了实际材料、形成若干观点以后,找出一个中心思想,一个论述问题的角度,以便把有关的观点贯穿起来,组织成一个条理分明、思路畅顺的全篇结构。这后一类的议论文逻辑问题,是整篇文章范围内的思想结构问题,对于正确地表达思想、反映现实,有重要的意义。
斯大林曾经描写列宁演说的逻辑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当时使„„失败〕见《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0页。’”
斯大林的这段描写,讲的虽然是演说的逻辑,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议论文逻辑的刻画。“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这些印象之所以获得,正是由于演说者的思路清楚,思想联贯、周密,许多观点组织得好,安排得好。这些都是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经说过:“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实质上也是议论文写作中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任何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怎样不同,但是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结构的原则。
说是原则,意思是指这些逻辑并不是公式。
如果把议论文的逻辑变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进形式主义的泥坑。毛泽东同志在批评党八股时曾经批评过一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议论文应有的逻辑歪曲成为刻板的公式。毛泽东同志批评说:“„„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作这类游戏,使人
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
议论文的逻辑,正确的议论文的逻辑,决不应当是一堆观点的偶然排列,也不应当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将一堆观点分类摆在一篇文章里面。议论文的逻辑是按照一定的问题,一定的提出问题的方向,找出这个问题本身应有的若干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内部联系,然后抓住它,作为线索,作为思路,有条理、有秩序地组织有关的思想观点,清楚明白地加以论述,以达到便于别人理解的目的。
那么,议论文逻辑的要点是什么呢?
这里,让我们把全篇结构的逻辑、论证的逻辑、词句的逻辑合在一起,援引惯用的文章评语,大体列出十条来谈谈。
第一条是:思路畅顺,纲举目张。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说主题,足以统帅各个分散的论点,踞于要津;又要有一个确定的角度,或说思路、线索的方向,足以贯穿各个分散的论点,决定议论循着什么途径展开。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通常要研究“文章做在什么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解决了主题和思路的问题以后,接着就要使一篇文章的若干论点都足以说明既定的中心思想,说明共同的主题,并且清楚地分出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表达中心的思想。
只有做到了这几点,“纲”抓住了,“目”清楚了,议论展开的途径、方向和联系的线索都找到了,有全局在胸,一篇议论文才能够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当然,要做到这些,也是说来简单,做到却煞费苦心的。重要的是善于抓“纲”,然后再根据这个“纲”,去找寻各个论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在这里,“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议论的对象,它的属性、素质、方面和它与其他对象的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议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提法,随便地、偶然地拼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纲”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古语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写议论文如果抓不住“纲”,就会抓不住要领,其他的附属论点也很难摆顺。在一篇议论文中,“纲”如果提不起来,“目”将无所依附,议论的展开将没有确定的方向,若干分散的论点也就不能有一条红线贯串起来,如果勉强贯串起来,也会是互相没有内部联系,仍然是杂乱无章。
第二条是:条理分明,眉目清楚。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思想,决不能囫囵一块,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分章分节,分出若干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让它们有条有理地从各方面完成一个共同思想的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6页。]中说过,思维所再现出来的活生生的总体,不是关于总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而是许多抽象规定的总和。在一篇议论文中,这每一个抽象规定的分别论述,就是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思想段落,必须把它们划分开来,避免混淆和夹杂,才能做到眉目清楚和条理分明。议论文中常有这样的交代:这是两件事,而不是一件事;这是两个概念,而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两类问题,而不是一类问题;不能把什么与什么混为一谈,等等,这都是为了做到眉目清楚而做的必要交代。具体的说,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在对于思想论点进行逻辑划分的时候,一定要把貌似而实不同的部分挑剔出来,不许它们混在一起;又要把实同而貌不似的部分察觉出来,使它们归并在一起。有时,对于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可以划分出来论述的部分,也要交代这是暂时撇开某些方面,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这样,我们写出的议论文,就可以避免因为论点划分不清所造成的混乱和夹杂不清,而显示出清楚的眉目和明白的条理。
第三条是:顺序合理,层次得当。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条理,只不过是主要表现在论点之间的层次和顺序上而已。写议论文的人,对于一篇议论文里的若干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费心想通:哪些论点互相平列,哪些论点从属于哪些论点,哪些是处于一级,哪些是处于二级、三级;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是对此而言,哪些是对彼而言;哪些与哪些靠
得最近,哪些与哪些却隔了一层,比较疏远;如此等等。想通了这些,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按照思想活动规律推进和展开自己的议论;拆除一层障碍,逼近一步目标;交代一层关系,引出一种议论;走完这一步阶梯,踏上那一步阶梯;而不致造成几层意思窝在一起,思想任意跳跃,秩序紊乱,不能有步骤地把一个思想表达清楚,始终如一地、一步紧似一步地抓住读者。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语无伦次,就很难顺利表达思想;层层剥壳,才能迅速地暴露笋心。有时候,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思想如果不首先讲清楚,以后的思想就很难讲清楚,这就正是说明,思想顺序是在客观上起着作用的。一般说来,议论上的顺序应当基本上符合于事实发展的顺序,基本上符合于人们认识活动的顺序,例如前提和结论、原因和结果、主体和从属、现象和本质等类关系的顺序。总之,一篇议论文中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如结论在前、前提在后等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一定要交代清楚,不然就会不断造成读者在阅读时的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或者老是反反复复地兜圈子,而始终不能向前推进。
第四条是:首尾连贯,前后呼应。一个完整的思想,既然要分部分、分层次来表达,而它们又是处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这就必然有连贯和照应的问题。任何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不论它的写法怎样多变,总有一个开头和结尾。议论文的开头,总是提出问题,随后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在结尾上作出
综合性的小结。议论文的结尾,总是在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以后,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强调要点,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作出行动的结论。这种首尾的连贯,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不因为议论的深入和展开而受到干扰,无端地转换和改变了原来的议题。至于议论文的前后照应,那更是思想连贯性的直接反映。思想的连贯性往往表现为:前面有问题,后面将有答案;后面有发挥,前面就有伏笔;前面有“呼”,后面就有“应”;一小段意思,前面有“起”,后面就有“讫”;有些论点,经过很多插进的解释,再同另一个论点相联系,即使它们在文章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索相连,能够“互送秋波”,油画家讲究一幅画面上许多人物之间的精神联系;戏剧家讲究第一幕中的挂刀在以后几幕中要有使用。议论文中的前后照应,大概类似这样的联系,它可以使一篇议论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五条是:过渡转换,搭桥接榫。一般的连贯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用功,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以免造成脱节。这种保持联系线索的工作,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交代联系的中间环节。在有些议论文中,甚至还有一些段落,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它们可
以称作关联的段落,或说承上启下的段落。用比喻来说,这些就可以叫做搭桥接榫。但是,比喻毕竟不能确切地说明问题,议论文中的搭桥接榫,决不是硬造一种形式上的联系,而是要把论点之间真实存在的内部联系,找寻出来,并且在文字上适当地加以反映。特别是对于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在它们之间搭桥接榫,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单地抽去其中论证的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
第六条是:放而又收,不离中心。强调议论文的联系和一贯,决不是排斥议论的展开和思想的奔放。一条线索一贯到底,并不等于表达思想的直线性和简单化。议论文的表达思想、发表议论常常是一个波浪式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议论文,一开始虽然就点出了主题,但是并不展开,只作扼要的论述;随后,再在一圈一圈的议论中,逐步地加以发挥、充实、深入、展开,把问题讲深讲透,一开始就把全部看法集中地简要地和盘托出,往下的文章就不好做了。同时,这样和盘托出,未经分析论证,问题也不可能说得清楚,读者在没有经过分析论证受到启发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接受。会写议论文的人,总是议论一段,概括一下,巩固一下,造成一个基础,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新的议论,扩大并充实原
有的议论。如此回旋前进,议论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整,而始终不会离开既定的中心议题。这种境界是怎样达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善于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议论文中的分析,把整体解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方面,找出其矛盾的所在,逐条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议论文中的综合,把经过分析的部分和方面再结合起来,指明问题性质,引出结论,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议论文中的归纳,从大量的事实中,勇敢而又不轻率地得出一般结论;议论文中的演绎,又从这个一般结论,大胆而又严肃地引申到其他事实,作出新的推论。这样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就能使议论文的议论放而又收,离开主题又回到主题,深入个别而又不忘记一般。经过几番起伏,议论文就会像滚雪球一般地把问题讲得更加深入、丰富、细致和完整。
第七条是:虚实结合,入木三分。写议论文,既要能提高,又要能落实。一篇议论文,如果只有泛泛而谈的一般道理,却没有扣紧当前实际情况和针对当前实际思想的具体道理,就不可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是,如果只有具体的道理,不能恰当地提高到原则上来,讲不出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根据,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的本质。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基本理论和具体道理怎样妥善结合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提高和落实妥善结合的问题,这正是虚实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基本理论管着具体的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而同时,具体道理之中又包含着基本理论,小道理之中又包含着大道理。因此,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应当善于掌握基本理论,指导具体道理的论述;又要善于从具体道理中把基本理论挖掘出来,加深对这些具体的道理的分析论证。具体地说,就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一方面要抓当前的实际问题,活的思想,一方面要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以实际为中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写议论文,决不只是为了复述一般的原理,而是为了服务于当前的工作任务,所以不论是首先交代一般原理,然后迅速把矛头指向当前迫切要讲清的具体道理,或者是首先大量分析实际问题,然后再点明其中所包含的普遍原理,都要努力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确实是自己真有体会的道理,而要避免一般化的议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说过,“要依靠辛勤努力,掌握大量材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人民的语言,很有说服力地去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这应该是我们写议论文时所应悬起的努力目标。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写议论文,当然要能够议论出事物的本质,现象罗列是必须反对的;但是,如果完全否定了现象的分析,不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分析到本质,而却孤零零、赤条条地议论本质,这就会叫读者难以理解,作者也难以把本质说清。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当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暴露事物的本质,或者根据对于本质的了解论述
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不但从议论文中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何具体地表现出来,又为什么此时此地表现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到了这一点,在一篇议论文中,具体的、感性的、现象的部分,就能和抽象的、理性的、本质的部分交织在一起,使议论文能够更好地抓住读者,加深读者的印象和体会。
第八条是:堵塞漏洞,无隙可寻。这是一个思想周密的问题。如前所说,写议论文,要处理许多矛盾。如果思想一松懈,注意力一不集中,就会出现一些漏洞和破绽。例如,突出一个方面,完全忘掉了交代另一个方面;强调某一个论点,竟然忘掉了防止它超过限度;作出某一个强烈的判断,不免忘掉了说明它所必要的限制条件,等等。为了堵塞漏洞,不留空隙,关键问题当然是要作者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的水平,增长实际知识和经验,但是在逻辑的运用上,也要经常训练自己,使自己能够在矛盾中表达思想,即笔下多些辩证法,少些形而上学。从写作态度上来说,这又要求我们学会在写作前反复地思考;写作后仔细检查修改;写作时懂得随时尽可能想到:读者读完这句话以后,可能或必然产生什么疑问、反驳和挑剔,然后将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脱落之处加以补足,讲得突出但有些偏颇之处加以交代或说明,不够精确之处加以解释或限制,不够明朗之处加以提炼和概括,混淆不清之处加以分析和区别,缺乏背景之处作出时间和空间的比照,等等。这样,在写
作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思想活动的周密,就不致养成一种下笔粗心大意、全等修改时再说的不良习惯。这也是对于自己逻辑力量的一种有意识的锻炼。
第九条是:轻重得体,讲究分寸。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概念准确、判断恰当的问题,也就是用词造句经过慎重选择,能够精细妥帖地反映现实的问题。这中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概念的限制,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还有各种判断形式恰到好处地选用,以及各种表达范围数量、程度侧面、条件之类的用语的适当运用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逻辑上的问题,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又有具体分析问题的辩证头脑,对实际情况又肯虚心体察,细加辨别和区分,那么,就有可能逐步做到在议论文中用词造句轻重得体,有恰当的分寸,大大减少表达上的模棱两可,或轻或重,或软或硬,或扩大或缩小,或过头或不及,或武断或犹豫,或太肯定或太不肯定,或太笼统或太繁琐,或太简单或太婉转等等的毛病,而学会在文字表达上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实际。
第十条是:论证有力,以理服人。这主要是论证的逻辑。其要点是论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细密,能够把论题和论证之间的必然联系交代清楚。论据应当是论题的充足理由,能够合乎逻辑地由论据推出论题,不要犯“不能推出”或“推出别的”等类的错误。在进行论证时,一般不能只讲论点,不讲论
据(即不讲根据和理由),却硬要读者接受未经证明的结论。这样做,就会违背“以理服人”的精神,而不能真正说服读者。论证方法,最常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即用大量的实际材料而不是偶然的个别事例来证明观点,用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者用基本的历史事实、用科学的典型调查、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证明观点。总之,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正是反映了这种道理。还有一种论证的方法,是逻辑的方法,即正确地交代理论根据,用经过考验的原理、原则和定律来分析、解释、说明一个具体的论点。这只要经过正确的研究和正确的推理过程,其说服力也是极其强烈的。我们要使自己的议论文写得具有说服力,一定要认真学会充分论证问题的方法,养成分析、论证的习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教导我们,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要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应当牢牢记住并付之实行的。
3 关于议论文的逻辑
虞 晴
把本文与《反对党八股》《选择与安排》作比较阅读。 把本文阐述的十条逻辑要点做成十张卡片,可以用文章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力求十张卡片能分别概括十条的意思。
写议论文,时常会碰到一些逻辑问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能够联贯,这是一类逻辑问题;论证充分,这又是一类逻辑问题;此外,还有一类逻辑问题,是在研究了实际材料、形成若干观点以后,找出一个中心思想,一个论述问题的角度,以便把有关的观点贯穿起来,组织成一个条理分明、思路畅顺的全篇结构。这后一类的议论文逻辑问题,是整篇文章范围内的思想结构问题,对于正确地表达思想、反映现实,有重要的意义。
斯大林曾经描写列宁演说的逻辑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当时使„„失败〕见《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0页。’”
斯大林的这段描写,讲的虽然是演说的逻辑,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议论文逻辑的刻画。“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这些印象之所以获得,正是由于演说者的思路清楚,思想联贯、周密,许多观点组织得好,安排得好。这些都是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经说过:“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实质上也是议论文写作中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任何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怎样不同,但是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结构的原则。
说是原则,意思是指这些逻辑并不是公式。
如果把议论文的逻辑变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进形式主义的泥坑。毛泽东同志在批评党八股时曾经批评过一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议论文应有的逻辑歪曲成为刻板的公式。毛泽东同志批评说:“„„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作这类游戏,使人
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
议论文的逻辑,正确的议论文的逻辑,决不应当是一堆观点的偶然排列,也不应当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将一堆观点分类摆在一篇文章里面。议论文的逻辑是按照一定的问题,一定的提出问题的方向,找出这个问题本身应有的若干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内部联系,然后抓住它,作为线索,作为思路,有条理、有秩序地组织有关的思想观点,清楚明白地加以论述,以达到便于别人理解的目的。
那么,议论文逻辑的要点是什么呢?
这里,让我们把全篇结构的逻辑、论证的逻辑、词句的逻辑合在一起,援引惯用的文章评语,大体列出十条来谈谈。
第一条是:思路畅顺,纲举目张。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说主题,足以统帅各个分散的论点,踞于要津;又要有一个确定的角度,或说思路、线索的方向,足以贯穿各个分散的论点,决定议论循着什么途径展开。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通常要研究“文章做在什么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解决了主题和思路的问题以后,接着就要使一篇文章的若干论点都足以说明既定的中心思想,说明共同的主题,并且清楚地分出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表达中心的思想。
只有做到了这几点,“纲”抓住了,“目”清楚了,议论展开的途径、方向和联系的线索都找到了,有全局在胸,一篇议论文才能够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当然,要做到这些,也是说来简单,做到却煞费苦心的。重要的是善于抓“纲”,然后再根据这个“纲”,去找寻各个论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在这里,“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议论的对象,它的属性、素质、方面和它与其他对象的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议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提法,随便地、偶然地拼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纲”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古语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写议论文如果抓不住“纲”,就会抓不住要领,其他的附属论点也很难摆顺。在一篇议论文中,“纲”如果提不起来,“目”将无所依附,议论的展开将没有确定的方向,若干分散的论点也就不能有一条红线贯串起来,如果勉强贯串起来,也会是互相没有内部联系,仍然是杂乱无章。
第二条是:条理分明,眉目清楚。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思想,决不能囫囵一块,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分章分节,分出若干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让它们有条有理地从各方面完成一个共同思想的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6页。]中说过,思维所再现出来的活生生的总体,不是关于总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而是许多抽象规定的总和。在一篇议论文中,这每一个抽象规定的分别论述,就是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思想段落,必须把它们划分开来,避免混淆和夹杂,才能做到眉目清楚和条理分明。议论文中常有这样的交代:这是两件事,而不是一件事;这是两个概念,而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两类问题,而不是一类问题;不能把什么与什么混为一谈,等等,这都是为了做到眉目清楚而做的必要交代。具体的说,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在对于思想论点进行逻辑划分的时候,一定要把貌似而实不同的部分挑剔出来,不许它们混在一起;又要把实同而貌不似的部分察觉出来,使它们归并在一起。有时,对于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可以划分出来论述的部分,也要交代这是暂时撇开某些方面,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这样,我们写出的议论文,就可以避免因为论点划分不清所造成的混乱和夹杂不清,而显示出清楚的眉目和明白的条理。
第三条是:顺序合理,层次得当。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条理,只不过是主要表现在论点之间的层次和顺序上而已。写议论文的人,对于一篇议论文里的若干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费心想通:哪些论点互相平列,哪些论点从属于哪些论点,哪些是处于一级,哪些是处于二级、三级;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是对此而作文一二三言,哪些是对彼而言;哪些与哪些靠
得最近,哪些与哪些却隔了一层,比较疏远;如此等等。想通了这些,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按照思想活动规律推进和展开自己的议论;拆除一层障碍,逼近一步目标;交代一层关系,引出一种议论;走完这一步阶梯,踏上那一步阶梯;而不致造成几层意思窝在一起,思想任意跳跃,秩序紊乱,不能有步骤地把一个思想表达清楚,始终如一地、一步紧似一步地抓住读者。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语无伦次,就很难顺利表达思想;层层剥壳,才能迅速地暴露笋心。有时候,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思想如果不首先讲清楚,以后的思想就很难讲清楚,这就正是说明,思想顺序是在客观上起着作用的。一般说来,议论上的顺序应当基本上符合于事实发展的顺序,基本上符合于人们认识活动的顺序,例如前提和结论、原因和结果、主体和从属、现象和本质等类关系的顺序。总之,一篇议论文中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如结论在前、前提在后等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一定要交代清楚,不然就会不断造成读者在阅读时的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或者老是反反复复地兜圈子,而始终不能向前推进。
第四条是:首尾连贯,前后呼应。一个完整的思想,既然要分部分、分层次来表达,而它们又是处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这就必然有连贯和照应的问题。任何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不论它的写法怎样多变,总有一个开头和结尾。议论文的开头,总是提出问题,随后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在结尾上作出
综合性的小结。议论文的结尾,总是在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以后,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强调要点,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作出行动的结论。这种首尾的连贯,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不因为议论的深入和展开而受到干扰,无端地转换和改变了原来的议题。至于议论文的前后照应,那更是思想连贯性的直接反映。思想的连贯性往往表现为:前面有问题,后面将有答案;后面有发挥,前面就有伏笔;前面有“呼”,后面就有“应”;一小段意思,前面有“起”,后面就有“讫”;有些论点,经过很多插进的解释,再同另一个论点相联系,即使它们在文章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索相连,能够“互送秋波”,油画家讲究一幅画面上许多人物之间的精神联系;戏剧家讲究第一幕中的挂刀在以后几幕中要有使用。议论文中的前后照应,大概类似这样的联系,它可以使一篇议论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五条是:过渡转换,搭桥接榫。一般的连贯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用功,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以免造成脱节。这种保持联系线索的工作,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交代联系的中间环节。在有些议论文中,甚至还有一些段落,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它们可
以称作关联的段落,或说承上启下的段落。用比喻来说,这些就可以叫做搭桥接榫。但是,比喻毕竟不能确切地说明问题,议论文中的搭桥接榫,决不是硬造一种形式上的联系,而是要把论点之间真实存在的内部联系,找寻出来,并且在文字上适当地加以反映。特别是对于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在它们之间搭桥接榫,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单地抽去其中论证的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
第六条是:放而又收,不离中心。强调议论文的联系和一贯,决不是排斥议论的展开和思想的奔放。一条线索一贯到底,并不等于表达思想的直线性和简单化。议论文的表达思想、发表议论常常是一个波浪式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议论文,一开始虽然就点出了主题,但是并不展开,只作扼要的论述;随后,再在一圈一圈的议论中,逐步地加以发挥、充实、深入、展开,把问题讲深讲透,一开始就把全部看法集中地简要地和盘托出,往下的文章就不好做了。同时,这样和盘托出,未经分析论证,问题也不可能说得清楚,读者在没有经过分析论证受到启发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接受。会写议论文的人,总是议论一段,概括一下,巩固一下,造成一个基础,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新的议论,扩大并充实原
有的议论。如此回旋前进,议论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整,而始终不会离开既定的中心议题。这种境界是怎样达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善于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议论文中的分析,把整体解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方面,找出其矛盾的所在,逐条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议论文中的综合,把经过分析的部分和方面再结合起来,指明问题性质,引出结论,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议论文中的归纳,从大量的事实中,勇敢而又不轻率地得出一般结论;议论文中的演绎,又从这个一般结论,大胆而又严肃地引申到其他事实,作出新的推论。这样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就能使议论文的议论放而又收,离开主题又回到主题,深入个别而又不忘记一般。经过几番起伏,议论文就会像滚雪球一般地把问题讲得更加深入、丰富、细致和完整。
第七条是:虚实结合,入木三分。写议论文,既要能提高,又要能落实。一篇议论文,如果只有泛泛而谈的一般道理,却没有扣紧当前实际情况和针对当前实际思想的具体道理,就不可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是,如果只有具体的道理,不能恰当地提高到原则上来,讲不出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根据,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的本质。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基本理论和具体道理怎样妥善结合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提高和落实妥善结合的问题,这正是虚实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基本理论管着具体的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而同时,具体道理之中又包含着基本理论,小道理之中又包含着大道理。因此,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应当善于掌握基本理论,指导具体道理的论述;又要善于从具体道理中把基本理论挖掘出来,加深对这些具体的道理的分析论证。具体地说,就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一方面要抓当前的实际问题,活的思想,一方面要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以实际为中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写议论文,决不只是为了复述一般的原理,而是为了服务于当前的工作任务,所以不论是首先交代一般原理,然后迅速把矛头指向当前迫切要讲清的具体道理,或者是首先大量分析实际问题,然后再点明其中所包含的普遍原理,都要努力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确实是自己真有体会的道理,而要避免一般化的议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说过,“要依靠辛勤努力,掌握大量材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人民的语言,很有说服力地去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这应该是我们写议论文时所应悬起的努力目标。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写议论文,当然要能够议论出事物的本质,现象罗列是必须反对的;但是,如果完全否定了现象的分析,不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分析到本质,而却孤零零、赤条条地议论本质,这就会叫读者难以理解,作者也难以把本质说清。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当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暴露事物的本质,或者根据对于本质的了解论述
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不但从议论文中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何具体地表现出来,又为什么此时此地表现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到了这一点,在一篇议论文中,具体的、感性的、现象的部分,就能和抽象的、理性的、本质的部分交织在一起,使议论文能够更好地抓住读者,加深读者的印象和体会。
第八条是:堵塞漏洞,无隙可寻。这是一个思想周密的问题。如前所说,写议论文,要处理许多矛盾。如果思想一松懈,注意力一不集中,就会出现一些漏洞和破绽。例如,突出一个方面,完全忘掉了交代另一个方面;强调某一个论点,竟然忘掉了防止它超过限度;作出某一个强烈的判断,不免忘掉了说明它所必要的限制条件,等等。为了堵塞漏洞,不留空隙,关键问题当然是要作者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的水平,增长实际知识和经验,但是在逻辑的运用上,也要经常训练自己,使自己能够在矛盾中表达思想,即笔下多些辩证法,少些形而上学。从写作态度上来说,这又要求我们学会在写作前反复地思考;写作后仔细检查修改;写作时懂得随时尽可能想到:读者读完这句话以后,可能或必然产生什么疑问、反驳和挑剔,然后将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脱落之处加以补足,讲得突出但有些偏颇之处加以交代或说明,不够精确之处加以解释或限制,不够明朗之处加以提炼和概括,混淆不清之处加以分析和区别,缺乏背景之处作出时间和空间的比照,等等。这样,在写
作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思想活动的周密,就不致养成一种下笔粗心大意、全等修改时再说的不良习惯。这也是对于自己逻辑力量的一种有意识的锻炼。
第九条是:轻重得体,讲究分寸。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概念准确、判断恰当的问题,也就是用词造句经过慎重选择,能够精细妥帖地反映现实的问题。这中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概念的限制,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还有各种判断形式恰到好处地选用,以及各种表达范围数量、程度侧面、条件之类的用语的适当运用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逻辑上的问题,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又有具体分析问题的辩证头脑,对实际情况又肯虚心体察,细加辨别和区分,那么,就有可能逐步做到在议论文中用词造句轻重得体,有恰当的分寸,大大减少表达上的模棱两可,或轻或重,或软或硬,或扩大或缩小,或过头或不及,或武断或犹豫,或太肯定或太不肯定,或太笼统或太繁琐,或太简单或太婉转等等的毛病,而学会在文字表达上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实际。
第十条是:论证有力,以理服人。这主要是论证的逻辑。其要点是论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细密,能够把论题和论证之间的必然联系交代清楚。论据应当是论题的充足理由,能够合乎逻辑地由论据推出论题,不要犯“不能推出”或“推出别的”等类的错误。在进行论证时,一般不能只讲论点,不讲论
据(即不讲根据和理由),却硬要读者接受未经证明的结论。这样做,就会违背“以理服人”的精神,而不能真正说服读者。论证方法,最常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即用大量的实际材料而不是偶然的个别事例来证明观点,用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者用基本的历史事实、用科学的典型调查、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证明观点。总之,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正是反映了这种道理。还有一种论证的方法,是逻辑的方法,即正确地交代理论根据,用经过考验的原理、原则和定律来分析、解释、说明一个具体的论点。这只要经过正确的研究和正确的推理过程,其说服力也是极其强烈的。我们要使自己的议论文写得具有说服力,一定要认真学会充分论证问题的方法,养成分析、论证的习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教导我们,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要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应当牢牢记住并付之实行的。
3 关于议论文的逻辑
虞 晴
把本文与《反对党八股》《选择与安排》作比较阅读。 把本文阐述的十条逻辑要点做成十张卡片,可以用文章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力求十张卡片能分别概括十条的意思。
写议论文,时常会碰到一些逻辑问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能够联贯,这是一类逻辑问题;论证充分,这又是一类逻辑问题;此外,还有一类逻辑问题,是在研究了实际材料、形成若干观点以后,找出一个中心思想,一个论述问题的角度,以便把有关的观点贯穿起来,组织成一个条理分明、思路畅顺的全篇结构。这后一类的议论文逻辑问题,是整篇文章范围内的思想结构问题,对于正确地表达思想、反映现实,有重要的意义。
斯大林曾经描写列宁演说的逻辑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当时使„„失败〕见《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0页。’”
斯大林的这段描写,讲的虽然是演说的逻辑,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议论文逻辑的刻画。“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这些印象之所以获得,正是由于演说者的思路清楚,思想联贯、周密,许多观点组织得好,安排得好。这些都是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经说过:“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实质上也是议论文写作中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任何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怎样不同,但是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结构的原则。
说是原则,意思是指这些逻辑并不是公式。
如果把议论文的逻辑变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进形式主义的泥坑。毛泽东同志在批评党八股时曾经批评过一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议论文应有的逻辑歪曲成为刻板的公式。毛泽东同志批评说:“„„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作这类游戏,使人
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
议论文的逻辑,正确的议论文的逻辑,决不应当是一堆观点的偶然排列,也不应当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将一堆观点分类摆在一篇文章里面。议论文的逻辑是按照一定的问题,一定的提出问题的方向,找出这个问题本身应有的若干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内部联系,然后抓住它,作为线索,作为思路,有条理、有秩序地组织有关的思想观点,清楚明白地加以论述,以达到便于别人理解的目的。
那么,议论文逻辑的要点是什么呢?
这里,让我们把全篇结构的逻辑、论证的逻辑、词句的逻辑合在一起,援引惯用的文章评语,大体列出十条来谈谈。
第一条是:思路畅顺,纲举目张。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说主题,足以统帅各个分散的论点,踞于要津;又要有一个确定的角度,或说思路、线索的方向,足以贯穿各个分散的论点,决定议论循着什么途径展开。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通常要研究“文章做在什么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解决了主题和思路的问题以后,接着就要使一篇文章的若干论点都足以说明既定的中心思想,说明共同的主题,并且清楚地分出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表达中心的思想。
只有做到了这几点,“纲”抓住了,“目”清楚了,议论展开的途径、方向和联系的线索都找到了,有全局在胸,一篇议论文才能够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当然,要做到这些,也是说来简单,做到却煞费苦心的。重要的是善于抓“纲”,然后再根据这个“纲”,去找寻各个论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在这里,“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议论的对象,它的属性、素质、方面和它与其他对象的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议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提法,随便地、偶然地拼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纲”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古语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写议论文如果抓不住“纲”,就会抓不住要领,其他的附属论点也很难摆顺。在一篇议论文中,“纲”如果提不起来,“目”将无所依附,议论的展开将没有确定的方向,若干分散的论点也就不能有一条红线贯串起来,如果勉强贯串起来,也会是互相没有内部联系,仍然是杂乱无章。
第二条是:条理分明,眉目清楚。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思想,决不能囫囵一块,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分章分节,分出若干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让它们有条有理地从各方面完成一个共同思想的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6页。]中说过,思维所再现出来的活生生的总体,不是关于总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而是许多抽象规定的总和。在一篇议论文中,这每一个抽象规定的分别论述,就是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思想段落,必须把它们划分开来,避免混淆和夹杂,才能做到眉目清楚和条理分明。议论文中常有这样的交代:这是两件事,而不是一件事;这是两个概念,而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两类问题,而不是一类问题;不能把什么与什么混为一谈,等等,这都是为了做到眉目清楚而做的必要交代。具体的说,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在对于思想论点进行逻辑划分的时候,一定要把貌似而实不同的部分挑剔出来,不许它们混在一起;又要把实同而貌不似的部分察觉出来,使它们归并在一起。有时,对于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可以划分出来论述的部分,也要交代这是暂时撇开某些方面,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这样,我们写出的议论文,就可以避免因为论点划分不清所造成的混乱和夹杂不清,而显示出清楚的眉目和明白的条理。
第三条是:顺序合理,层次得当。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条理,只不过是主要表现在论点之间的层次和顺序上而已。写议论文的人,对于一篇议论文里的若干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费心想通:哪些论点互相平列,哪些论点从属于哪些论点,哪些是处于一级,哪些是处于二级、三级;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是对此而言,哪些是对彼而言;哪些与哪些靠
得最近,哪些与哪些却隔了一层,比较疏远;如此等等。想通了这些,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按照思想活动规律推进和展开自己的议论;拆除一层障碍,逼近一步目标;交代一层关系,引出一种议论;走完这一步阶梯,踏上那一步阶梯;而不致造成几层意思窝在一起,思想任意跳跃,秩序紊乱,不能有步骤地把一个思想表达清楚,始终如一地、一步紧似一步地抓住读者。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语无伦次,就很难顺利表达思想;层层剥壳,才能迅速地暴露笋心。有时候,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思想如果不首先讲清楚,以后的思想就很难讲清楚,这就正是说明,思想顺序是在客观上起着作用的。一般说来,议论上的顺序应当基本上符合于事实发展的顺序,基本上符合于人们认识活动的顺序,例如前提和结论、原因和结果、主体和从属、现象和本质等类关系的顺序。总之,一篇议论文中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如结论在前、前提在后等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一定要交代清楚,不然就会不断造成读者在阅读时的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或者老是反反复复地兜圈子,而始终不能向前推进。
第四条是:首尾连贯,前后呼应。一个完整的思想,既然要分部分、分层次来表达,而它们又是处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这就必然有连贯和照应的问题。任何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不论它的写法怎样多变,总有一个开头和结尾。议论文的开头,总是提出问题,随后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在结尾上作出
综合性的小结。议论文的结尾,总是在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以后,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强调要点,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作出行动的结论。这种首尾的连贯,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不因为议论的深入和展开而受到干扰,无端地转换和改变了原来的议题。至于议论文的前后照应,那更是思想连贯性的直接反映。思想的连贯性往往表现为:前面有问题,后面将有答案;后面有发挥,前面就有伏笔;前面有“呼”,后面就有“应”;一小段意思,前面有“起”,后面就有“讫”;有些论点,经过很多插进的解释,再同另一个论点相联系,即使它们在文章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索相连,能够“互送秋波”,油画家讲究一幅画面上许多人物之间的精神联系;戏剧家讲究第一幕中的挂刀在以后几幕中要有使用。议论文中的前后照应,大概类似这样的联系,它可以使一篇议论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五条是:过渡转换,搭桥接榫。一般的连贯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用功,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以免造成脱节。这种保持联系线索的工作,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交代联系的中间环节。在有些议论文中,甚至还有一些段落,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它们可
以称作关联的段落,或说承上启下的段落。用比喻来说,这些就可以叫做搭桥接榫。但是,比喻毕竟不能确切地说明问题,议论文中的搭桥接榫,决不是硬造一种形式上的联系,而是要把论点之间真实存在的内部联系,找寻出来,并且在文字上适当地加以反映。特别是对于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在它们之间搭桥接榫,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单地抽去其中论证的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
第六条是:放而又收,不离中心。强调议论文的联系和一贯,决不是排斥议论的展开和思想的奔放。一条线索一贯到底,并不等于表达思想的直线性和简单化。议论文的表达思想、发表议论常常是一个波浪式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议论文,一开始虽然就点出了主题,但是并不展开,只作扼要的论述;随后,再在一圈一圈的议论中,逐步地加以发挥、充实、深入、展开,把问题讲深讲透,一开始就把全部看法集中地简要地和盘托出,往下的文章就不好做了。同时,这样和盘托出,未经分析论证,问题也不可能说得清楚,读者在没有经过分析论证受到启发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接受。会写议论文的人,总是议论一段,概括一下,巩固一下,造成一个基础,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新的议论,扩大并充实原
有的议论。如此回旋前进,议论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整,而始终不会离开既定的中心议题。这种境界是怎样达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善于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议论文中的分析,把整体解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方面,找出其矛盾的所在,逐条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议论文中的综合,把经过分析的部分和方面再结合起来,指明问题性质,引出结论,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议论文中的归纳,从大量的事实中,勇敢而又不轻率地得出一般结论;议论文中的演绎,又从这个一般结论,大胆而又严肃地引申到其他事实,作出新的推论。这样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就能使议论文的议论放而又收,离开主题又回到主题,深入个别而又不忘记一般。经过几番起伏,议论文就会像滚雪球一般地把问题讲得更加深入、丰富、细致和完整。
第七条是:虚实结合,入木三分。写议论文,既要能提高,又要能落实。一篇议论文,如果只有泛泛而谈的一般道理,却没有扣紧当前实际情况和针对当前实际思想的具体道理,就不可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是,如果只有具体的道理,不能恰当地提高到原则上来,讲不出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根据,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的本质。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基本理论和具体道理怎样妥善结合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提高和落实妥善结合的问题,这正是虚实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基本理论管着具体的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而同时,具体道理之中又包含着基本理论,小道理之中又包含着大道理。因此,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应当善于掌握基本理论,指导具体道理的论述;又要善于从具体道理中把基本理论挖掘出来,加深对这些具体的道理的分析论证。具体地说,就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一方面要抓当前的实际问题,活的思想,一方面要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以实际为中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写议论文,决不只是为了复述一般的原理,而是为了服务于当前的工作任务,所以不论是首先交代一般原理,然后迅速把矛头指向当前迫切要讲清的具体道理,或者是首先大量分析实际问题,然后再点明其中所包含的普遍原理,都要努力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确实是自己真有体会的道理,而要避免一般化的议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说过,“要依靠辛勤努力,掌握大量材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人民的语言,很有说服力地去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这应该是我们写议论文时所应悬起的努力目标。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写议论文,当然要能够议论出事物的本质,现象罗列是必须反对的;但是,如果完全否定了现象的分析,不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分析到本质,而却孤零零、赤条条地议论本质,这就会叫读者难以理解,作者也难以把本质说清。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当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暴露事物的本质,或者根据对于本质的了解论述
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不但从议论文中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何具体地表现出来,又为什么此时此地表现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到了这一点,在一篇议论文中,具体的、感性的、现象的部分,就能和抽象的、理性的、本质的部分交织在一起,使议论文能够更好地抓住读者,加深读者的印象和体会。
第八条是:堵塞漏洞,无隙可寻。这是一个思想周密的问题。如前所说,写议论文,要处理许多矛盾。如果思想一松懈,注意力一不集中,就会出现一些漏洞和破绽。例如,突出一个方面,完全忘掉了交代另一个方面;强调某一个论点,竟然忘掉了防止它超过限度;作出某一个强烈的判断,不免忘掉了说明它所必要的限制条件,等等。为了堵塞漏洞,不留空隙,关键问题当然是要作者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的水平,增长实际知识和经验,但是在逻辑的运用上,也要经常训练自己,使自己能够在矛盾中表达思想,即笔下多些辩证法,少些形而上学。从写作态度上来说,这又要求我们学会在写作前反复地思考;写作后仔细检查修改;写作时懂得随时尽可能想到:读者读完这句话以后,可能或必然产生什么疑问、反驳和挑剔,然后将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脱落之处加以补足,讲得突出但有些偏颇之处加以交代或说明,不够精确之处加以解释或限制,不够明朗之处加以提炼和概括,混淆不清之处加以分析和区别,缺乏背景之处作出时间和空间的比照,等等。这样,在写
作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思想活动的周密,就不致养成一种下笔粗心大意、全等修改时再说的不良习惯。这也是对于自己逻辑力量的一种有意识的锻炼。
第九条是:轻重得体,讲究分寸。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概念准确、判断恰当的问题,也就是用词造句经过慎重选择,能够精细妥帖地反映现实的问题。这中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概念的限制,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还有各种判断形式恰到好处地选用,以及各种表达范围数量、程度侧面、条件之类的用语的适当运用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逻辑上的问题,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又有具体分析问题的辩证头脑,对实际情况又肯虚心体察,细加辨别和区分,那么,就有可能逐步做到在议论文中用词造句轻重得体,有恰当的分寸,大大减少表达上的模棱两可,或轻或重,或软或硬,或扩大或缩小,或过头或不及,或武断或犹豫,或太肯定或太不肯定,或太笼统或太繁琐,或太简单或太婉转等等的毛病,而学会在文字表达上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实际。
第十条是:论证有力,以理服人。这主要是论证的逻辑。其要点是论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细密,能够把论题和论证之间的必然联系交代清楚。论据应当是论题的充足理由,能够合乎逻辑地由论据推出论题,不要犯“不能推出”或“推出别的”等类的错误。在进行论证时,一般不能只讲论点,不讲论
据(即不讲根据和理由),却硬要读者接受未经证明的结论。这样做,就会违背“以理服人”的精神,而不能真正说服读者。论证方法,最常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即用大量的实际材料而不是偶然的个别事例来证明观点,用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者用基本的历史事实、用科学的典型调查、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证明观点。总之,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正是反映了这种道理。还有一种论证的方法,是逻辑的方法,即正确地交代理论根据,用经过考验的原理、原则和定律来分析、解释、说明一个具体的论点。这只要经过正确的研究和正确的推理过程,其说服力也是极其强烈的。我们要使自己的议论文写得具有说服力,一定要认真学会充分论证问题的方法,养成分析、论证的习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教导我们,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要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应当牢牢记住并付之实行的。
作文四:《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议论文》2000字
关于前行的议论文800字
每当你彷徨退缩,只要你不断前进,你会发现,梦想之花会为你绽放。 ——题记 一天,一位名叫查德威克的女士正准备着一场游泳马拉松,她将要尝试着穿过位于英国与欧洲之间的英吉利海峡。她毫不犹豫地跳下水,虽然海水冰凉彻骨,但依然奋力向前游去。 15小时后,海面上不知怎么已经布上一层浓浓的雾,海水渐渐消磨了她的意识,查德威克好像因此迷失了方向。
面对茫茫大雾,她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她选择了放弃,她要求随行的救护人员将她带上岸去。随行救护人员告诉她说,离目的地只有仅仅半英里。看着大雾,她无法相信,随行人员只好将她救上岸来。当她知道离目的地真的只有半英里时,她懊悔不已??
查德威克的梦想破碎了,正是因为她没有勇敢地继续前行,而坚定信念追逐梦想的人却不同。
此时是唐朝,正是一年科考时,无数学子怀着飞黄腾达的梦想陆续走入考场。其中,年少的韩愈也同样怀着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梦想。满怀希望的他从容地开始考试??
当他看榜时,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竟没有他的名字,此后他更加认真地学习,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科考,可是他又未考取进士。他并未灰心,第三次参加考试,可结果依旧。 第四次,他毅然参加了考试。奋笔疾书,心中的无数思想凝聚在了面前的文章中。他认为自己定能通过,递给考官。考官看了文章,轻轻摇了摇头,告诉他不能通过。他拿回文章,仔细研读,觉得这样的文章几乎无可挑剔。他不甘心,这么多年的苦读只是白费了吗? 他再次走向考官,递上文章,考官惊讶无比:自己不是告诉了他不能通过了吗?他为什么还把它给我看?考官仔细读了几遍,发现这的确是一片好文章啊,立即让韩愈通过了。 此后,韩愈参加了四次吏部考试、给丞相上书三次、竭力倡导古文运动,都凭借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与信心,正凭这些,他成为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人生的大路上,会有坎坷,会有泥泞,给你带来挫折与失败,但是不断前行,你会发现梦想的实现会越来越近,未来有无限光明。篇二:心静则事成议论文800字
心静则事成议论文800字
人活在这世间,历经无数次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喜笑哀怒。在得意的时候,喜形于色,忘乎所以,在十一的时候,火头丧气,一蹶不振,心也在不断的翻滚颠覆着。
古语有云:“心静自然凉。”即使在炎炎夏日,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也会感到凉爽。静——人之大利,躁——人之大忌。而心静更是大事者必备的武器。 《鸿门宴》中,相遇因为心中对刘邦存在些许信任,对范增的意见一直摇摆不定,丧失灭除刘邦的大好机会,成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埋下祸根。如果作文一二三后来相遇能够衡量权益,天下将会属于项羽的。可是他没有;而历史也不允许有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世间,一定有他存货的道理,有的人云淡风轻,万事万物如过眼云烟;有的人拖泥带水,心总在摇摆不定,等到事已成定局,才后悔莫及。 古人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 . ” 可想而知,心智在古人看来是多么的重要。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飞的快节奏社会,人们不断地奔波劳累,为了更号的生活,更好的社会地位,忘却人最初生时的本质。成为只会工作工作赚钱的机器。 现代人是心中总是装满了目标,且一直在不停的奋斗中着,心理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竞争力,导致了大部分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为何那些人,不静下心来,驻足观看一下周围美丽的风近百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 心静则事成,暂时告别一下负荷超载的心。放松一下吧,也许成功就眼前。 心静则事成,尝试着单薄名利,爆出云淡风轻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那么你将会成功的。 心静则事成,努力着放弃一些索念,学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单薄心性,成功就在你眼前。篇三:《论自信》 800字 议论文
论自信
是不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虽然做了准备,但因为胆怯而临阵退缩;面对一个绝好的机会,却又因为犹豫而错过„„遗憾便在自己的一念之间铸成。一切,只源于心中缺少了那份舍我其谁、无人能挡的自信!由此可见,自信对于我们是十分必要的。
自信,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机会。毛遂自荐的故事都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正是因为他的自信,他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假设,他拥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却没有自我举荐的勇气,那他还只不过是个有些思想的凡人罢了。而他的自信,帮助他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直到今天,这个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也不是向我们赞扬他的丰功伟绩,是在赞叹他敢于自荐的勇气吧。
自信,可以让你大放异彩。那些在舞台上的演讲家们,哪个不是高昂着头,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激扬澎湃?那些成功人士们,哪一个不是双眼有神,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胆识过人?纵使是那些出身于草根的普通人,也因为他们脸上自信的笑容,让我们觉得他们并不平凡。有时,自信并不在于你身份的贵贱,准备的是否完善,只在于你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明媚的笑容,轻快的步伐,响亮的声音,坚定的眼神,都可以让自信为你笼上一层独特的光彩。
自信,更可以让你的人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前一段
时间有一个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拉拉便是一个因自信而成功的人。当她是一个小职员的时候,她不甘于现状,而且向老板推荐自己,并且在工作中表现出她不服输的干劲。再加上她踏实肯干,又有勇有谋,她的成功,就成了必然结果了。然而,她如果没有那份上进的自信,或许,一切都会一成不变,她只会是一个努力的小职员而已。
所以,甩掉犹豫,换上一份自信,或许一切都会不同。 那又如何做到自信呢?首先,不要盲目的艳羡他人,要试着找寻自己所具有的有点;然后,充分的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你更有底气;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鼓足勇气,迈出第一步。 其实,自信很简单。自信——相信自己。
作文五:《关于坚守的议论文》900字
关于坚守的议论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然而在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的时候。当遇到阻挠时我们是不懈地奋斗,还是逃避?是前进,还是退缩?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坚守。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都是因为坚守而最后成功的。而立志是坚守的前提。古人云:“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只有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一个高远的志向,才可以为其坚守,为其奋斗。没有志向,坚守从何而来?
勇气是坚守的关键。塞万提斯说过:“有了勇气便能粉碎厄运。”可见勇气是多么重要。诺贝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研究炸药是有生命危险的,多少人知难而退,但是诺贝尔为了科学勇敢地坚持下去,他不因弟弟的炸死而畏惧,不因政府的阻拦而害怕,而是坚守对科学的追求,最终发明了许多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可见,在探索的科学的道路上,勇气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这样才可以造福人类。
毅力是坚守的核心。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壁画《创世纪》时,他的头不得不始终朝上,而且颜料经常滴在他的脸上,他的身子弯成了弓形,即便很痛苦,但他依然坚持,因为他内心坚守着对宗教的信作文一二三仰以及对艺术的追求。试想,如果没有他那惊人的毅力,西斯廷大教堂哪会有今日的辉煌?所以,坚守需要毅力。它要求人们不能半途而废,而是始终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毅力,怎么能克服困难呢? 坚守需要我们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饱受屈辱和世态炎凉之苦,但他并没有因痛苦而丧失斗志,反而坚守自己的信念,历经十三寒暑终于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贝多芬说过:“在困厄颠沛的时候能坚定不移,这就是一个真正令人钦佩的不凡之处。”他们在遭受极大的挫折之后仍能不放弃,这是多么值得钦佩的事情啊。一个人要坚守自己的追求,这样才可以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坚守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把钥匙,为你开启成功的大门。如果你不坚守,你就注定会失败。柳永因宋仁宗的“且填词去”而颓废,它并没有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此放浪形骸与市井,断送了它的官宦人生。可见,不能执着坚守,就会写就悲剧人生。
坚守让我们更加有价值,没有坚守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坚守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的人。有了坚守岗位,社会才会发展;有了坚守追求,自己才会成功;有了坚守信念,我们才能创造辉煌。
坚守吧,勇敢上进的人们,困境因坚守而柳暗花明,人生因坚守而闪耀光芒!
作文六:《关于选择的议论文论据》1100字
关于选择的议论文论据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会面临选择。每个人的选择是与志向兴趣紧密相联的,志向高远,选择才能正确。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选定以后,就应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切不可半途而废。
(1)引言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会面临选择。每个人的选择是与志向兴趣紧密相联的,志向高远,选择才能正确。
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选定以后,就应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切不可半途而废。
(2)事实论据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原抱着医学救国的初衷东渡日本学医的。当他从日本人放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佳的同胞看热闹,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只有文艺。李于是放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终于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的事业在祖国
在1997年就有247位留法人员回国,他们当中很多人在法国已有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他们都些学有专长的人。有的还是某些科学前沿的专家,如曾任法国血管和血液研究所研究员并获得法国国家级大奖的韩中朝,在法国以第一发明人资格申请三项环保专利的余德辉,为法国微动摩擦学派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周仲荣,在药用植物深绿卷化学成分和原理作用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
林瑞超,还有在凝聚物理研究中取得新发现的莫洪。
他们所以决定放弃高薪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返回祖国,主要原因是作文一二三他们深深感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的事业在中国。
达尔文的选择
达尔文的父亲是位著名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做医生。可达尔文无心学医,成天收集动值物标本。他父亲对他无奈,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个牧师。然而他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在剑桥基督学院毕业以后,却登上海军勘探船“贝格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并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生物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3)理论论据
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 [英]艾略特《但尼尔狄隆达》 生活的难处就在于选择。 [爱尔兰]穆尔《折枝》
一个人怎样思想,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作何种选择,他就是何种人。 [美]爱默生《论文集第一辑》
在选择面前不作任何去何从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美国谚语 蜜蜂总是绕着好花飞。 俄罗斯谚语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我让旁人去嘀咕,自己却干自己认为有益的事。我巡视了我的领域中的事,认清了我的目标。 [德]马克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 柳青
不要急着决定,因为你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会涌现出更好智慧。
[俄]普希金
两只坏苹果之间,没有什么选择。 [英]莎士比亚《驯悍记》
在筑围墙之前,我先要弄清,我把什么围在墙外,什么围在墙里。 [美]弗罗斯特《修墙》
即使在没有肯定的可去之处时,也有必须动身离开的时刻。 [美]威廉斯《大路》
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是假如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向那头熊迎面走去了。 [英]莎士比亚《李尔王》
作文七:《关于信任的议论文800字》700字
关于信任的议论文800字
信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应该被发扬光大的。但是,如今信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已经让金钱、利益等占据内心,似乎忘记了信任本该存在的意义。
记得曾经有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从班里随机抽出男女生组合,让男生后仰女生在后面托着。前几组都失败了,他们都不信任对方。而最后一组是一个强壮的男生和一个柔弱的女生,男生毫无顾忌的后仰根本不担心会被摔,女生先是一愕,然后用尽全力才勉强托起那个男生。后来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他们都取得了成功。因为敢于信任他人并且把后背托付给别人的人,同样会赢得他人的信任,是信任指引他们走向了成功。也正如卖馒头的老太太一样,她对别人的信任,赢得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她从来不担心自己的馒头摊,她靠的就是信任才让馒头摊在人们的心理充满暖意。
不过,也有些人总是不信任作文一二三他人。如现在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故,有些人对于摔倒的老人或事故中需要救治的伤者,不敢随意去搀扶,因为他们怕被讹而殃及自身,也正是因为他们不信任别人,致使发生了许多老人或需救治的伤者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更有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某些人内心阴暗的一面,如果那些人能做到信任别人的话,就不会发生这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
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产生了一种信任危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不能让过去那些传统的美德消失,而要让它发扬光大。信任就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信任就如干旱中的一阵雨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信任就如烈日下的一片阴凉,使我们的心神得以安静。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信任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我呼吁大家一起做,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出一片新的“信任”天地!
只要我们都能像馒头老太那样,对他人充满信任,就会让我们交到许多真挚的朋友。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做,我们的世界会无限美好,就让信任充满我们所有人的内心!
作文八:《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
【篇一:生活如水】
生活是一杯水,一杯宁静的水。
不需要别人陪伴,只身一人,带着陈旧而称心的鱼杆,在风光秀丽,人迹罕至的小河边上垂钓,坐看风起云落时;一缕灯光,一杯绿茶,一本经典的散文集,还有一颗渴望宁静的心,衬着灰黑的穹苍……
生活正是需要水的宁静啊!窗外的车水马龙令人厌烦,一天的工作使人疲倦。而水呢?气定神闲地呆在一口小杯中,杯外的世界永远无法扰乱它宁静的心。
如水缓流
生活是一条小溪,一条轻轻缓流的小溪。
生活是一个慢拍子,一切都如小溪的调子一样不紧不慢。两位好友久别重逢,满腹心事,一件一件慢慢倾诉;孩子犯错,母亲没急着严厉斥责,而是轻挽小手,来到大榕树前的革命碑下,语重心长,细语呢喃……
生活不正需要水的轻缓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条斯理,有条不紊,就如小溪不会轻易跑调一样,事情怎会轻易办糟?
如作文一二三水匆匆
生活是一条小河,一条匆匆流淌的小河。
小河从不停歇,也不爱慢哼缓吟,而是一个急性子,噼噼啪啪地勇往直前,从不回头。生活也是一个快拍子啊!长江之水汹涌而至,前线的官兵哪敢轻言劳累?两包沙包肩上一抬,两腿直奔前方;又一个“非典”病人被送进医院,医生,护士们二话不说,坚毅地穿上了刚脱下的白袍……
生活正需要水的匆匆节奏啊!大事情在前方等待着要办,数不清的责任扛在肩上。只有把握分分秒秒,方能马到功成!
如水奔腾
生活是奔腾的大海,是热情洋溢的大海。
生活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歌。陌生人相见的一个礼貌的点头;幸福的人对身陷困境的人的奋勇相助;节日清晨,亲戚朋友间的热情祝福……
生活怎能少了水的奔腾?奔腾的友爱,奔腾的关怀,奔腾的热情,冲破人与人间的隔膜,摧毁了人与人间的矛盾,生活之花岂不是因此盛开得更美吗?
生活有画的美丽,也有诗的浪漫,但生活还有风的粗暴,更有雷电的残酷。不过,只要我们用心去投入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如一湾清水,温柔地缠绕着你的心田……
作文九:《关于适应的议论文》700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
适应所拥有者,方可成功。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记者问姚明“你最想和哪个后卫合作?”姚明回答说“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有时候你不能挑你希望的东西,你得去适应你可以拥有的东西。”不可否认,姚明在球场上是成功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清楚的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所拥有的与需要的,适应了自己所拥有的。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最为宝贵的听力,但他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曲。
适应环境者,方可成功。穆罕默德在一次法术表演上叫山过来,山没有动,穆罕默德就走到山的旁边说”你不过来,我就过去.”最终,穆罕穆德成为伊斯兰教的创始者和伊斯兰教徒公认的先知。环境是一定的,而我们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时,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认清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是不能改变额,从而去努力适应环境,开辟自己的作文一二三成功之路。 一个小男孩辛辛苦苦摆整齐的水桶总会被狂风吹倒,为使水桶不被风刮倒,他特意在桶中灌上清水,使桶在狂风中仍能驻足于地。那个小男孩认清了“狂风”是不能改变的,而“水桶”却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他也取得了“成功”,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小成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成功的大门就一定会向我们开启。
适应逆境者,方可成功。 蝴蝶的新生必须在蛹中经过痛苦的挣扎,
直到它的双翅因为充血而强壮.它才能破茧飞出.成为美丽的蝴蝶.不适应挫折,困境,不接受社会的历练,哪里得来成功与收获?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已经失去了视力、听力,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适应了所处的逆境,最终成为著名的女作家。在面临逆境、厄运、磨难之时,海伦凯勒选择做一个生生不息的强者,在明白了自己改变不了逆境的情况下,她积极的去适应它,最终成为了命运的赢家。 有人曾说过“最高明的处世术不是妥协,而是适应。”我想说,最高明的成功之道不是妥协,而是适应。盼望各位与我一起分享这成功的“不二法门”!
作文十:《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篇)》6500字
谈读书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应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第二,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能够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能够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能够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能够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能够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能够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能够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能够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十分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二):
读好书好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能够相伴终生,多读好书,是能够受益终生的。
书,有好有坏,有利有弊,老师主张同学们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
读好书,是指要把一本书读好,读后要细细品味,多加思考,更要勤摘抄好句好段。这样才能把一本书读好。另外,老师还让我们读好书,是想让我们多读名著,名家名作,从中吸取其精髓,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暑假里,我读了著名作家杨红缨写的一本《杨红缨童话系列》,里面有3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亲爱的笨笨猪》中的笨笨猪虽然笨,但是它诚实、善良,因此小动物们都愿意和它交朋友,愿意帮忙它;《流浪狗和流浪猫》中的流浪狗、流浪猫虽然在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三餐,但是它们没有被这种生活环境所吓倒,依然勇敢、乐观地生活着;第三个故事《没有尾巴的狼》中的狼被一个小孩陶陶所感化,由一只人见人怕,人人憎恨的狼变成了一只见义勇为、深受大家喜爱的狼。这些故事教育我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善良、勇敢、乐观的人,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读好书,能够明智,能够慧心;好读书,则是指:读书,是要有兴趣的,读一本好书,更是要有平和的心态,一个人读书时,如果静不下心来,那肯定读得不知其所然,这本书也就算白读了,但,喜欢书,爱读书的人就不一样了,只要一捧起书,便会完全沉尽其中,被作家的优美文笔所陶醉,被作家笔下的动人故事所感动,会为其悲,同其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读好书,更要爱读书。只有爱读书,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精华和营养,从而使自我精神不断升华,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还不识字时,妈妈就常常给我讲《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的小故事,从那时起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对书充满了向往;当我背起书包上学时,我就开始看自我喜欢的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推荐我们看更多的
好书。这让我能时常融入书中,体会书香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让书成为了我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让书香时刻点缀着我的生活,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
我爱读书,更爱读好书!书会是我永远的朋友,它会伴随我度过快乐而幸福的一生!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增加知识量,是为了让我们学到课本之外学不到的东西,扩充我们对其他知识的补充,而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在此刻的书店里,琳琅满目,让你看的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书,各式各样,让你不明白到底去看那一种书了,其实也不难,你去选取图书时,先明白,你想读那一类的书,如历史,文学,童话多看几本这种类型的书,觉得哪本书的资料更好,字体更适宜,就去选取哪本。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下方,我们要关注另一个在读书时要意注的问题,那就是,保护好自我的眼睛。为什么在学校,往往都是学习好的戴眼镜,学习不好的反而不带了呢,不是因为学习不好的就不看书了,因为他们的看书时间短。那有人就该说了,虽然我近视了,但我的知识量比他多,还是我好。但往往这种人反而是错的,知识量不够,能够慢慢补充,毕竟时间还很长。但眼睛近视了,那但是永久也挽救不回了呀。而且如果你的眼睛不好,你的一些理想就会灰飞烟灭。在看书时,在注意时间的把握,这本书就算再吸引你,你也要把握时间,虽然多多看书有好处,但没有个度也是不行的。还有就是看书时的姿势了,此刻大多数人,都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也包括我)但大家明白吗,躺在床上看书是很毁眼睛的。所以为了自我好,必须要把握好呀。
在读书中,我们肯定会为书中搞笑的情节而哈哈大笑,也会为了一些凄凉,悲惨的情节,而默默流泪。在读书时,我们的表情是千变万化的。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们对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我对书却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适合我的年龄段,只要我喜欢,还有就是只要书中的字体不要太小就行。书都是一样,不管是哪一类书,都能够为我们带来知识。文学类的,带领你走进诗歌、散文的王国。历史类,让你感受到历史的精彩。就连漫画,也可让我们充满幽默细胞书,都是好的,记住吧,读书只会让自我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齐翱
翔在书的海洋中!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四):
驳读书无用论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作文一二三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
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五):
快乐读书
书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一位你想见就见的朋友。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
莎士比亚以前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甚至对书爱不释手,我这么爱读书,为什么却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向困扰着我。妈妈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囵吞枣。读书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攀登高峰。书,必须要从中获取自我不明白的新知识才能算是读了一本新书。读书并不是轻描淡写地看看书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中每个字的好处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让自我也融入故事情节中,就好像透过文字,身临其境看到了故事。读书不但要思考、体会和想象,还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脑海中,在写文章时能够随时应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厌倦地读一本书,只有每读一遍才会发现新的资料,才会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增长知识,感到快乐。于是我改掉了囫囵呑枣的坏习惯。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是因为文章中伟大的父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怀着百感交集的情绪把文章读完。文章中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却是高大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儿子;虽然自我体态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爬上月台替儿子买橘子我不觉沉浸在真挚的亲情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文章中作者对他父亲背影的深刻描述却使我记忆犹新。
读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它不仅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增长了我的见识。
如果读书是一条快乐的河,那么我愿做一叶舟,飘向未知的远方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六):
谈读书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应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
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能够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能够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能够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能够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能够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能够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
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能够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能够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十分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七):
读书与生命同行
还记得《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临死前贪婪地抢金属十字架,正是这最后一抬手使他送了命。这样一个杯具,不禁让我思索,倘若最后他不是贪婪地抢十字架,而是让欧也妮给他读几页诗歌,不明白他的死相还会不会那么狰狞。同样是临终时刻,在临终前几小时,毛主席还起身,在护士的帮忙下,读了二十几页的《楚辞》。两相比较,我不禁要说:读书要与生命同行。
读书之于青年,意在使其成长,催其奋进。青年时期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像大旱中的秧苗求水一样,书籍就像甘霖,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同时,书籍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巴黎圣母院》里写的法国大革命,《套中人》中的沙皇俄国,《活着》中写的解放战争、文革时期,《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尽管你没有经历过这些时期,但是书籍能带领你遨游古今、纵横八方。有人曾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务必有一个在路上。青年人,请快出发去寻找自我的路吧!
读书之于中年,意在使其沉稳。人到中年,经验阅历都较青年丰富许多,精力较老
年也旺盛许多。这便造成了一个后果悸动,抑或称为躁动。中年人往往是有精力去做一些事的,但是限于经验阅历,他却不会去做,心却在不停地躁动。这时便需要书香来平复心境。俗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然而却没给中年人读书加以限制,这可能意味着太多书都适宜中年人阅读。一本书,一杯茶,些许午后的阳光,让中年人躁动的心得以平复、沉静下来。非宁静无以致远。
读书之于老年,意在体味幸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儿孙事业学业尚未完成,老者形单影只,一份孤寂落寞油然而生。这时,一本书,一杯茶,陪老人度过一天的闲散时光,让老人体味书中人的幸福。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买菜做饭,等儿孙团聚,共进晚餐,体会一家人的幸福。叮咚当幸福来敲门,儿孙归来,一份幸福感自然也就来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然,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读书吧,让书籍与生命同行!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八):
读书能够滋润心田
别人时常问起我的爱好,但其实我的爱好听起来容易,却是一门艺术。读书是我最乐意做的事情,读书能使我的内心变得平静、踏实。如果让我说出读书的好处,我会告诉你:读书能够滋润心田。
记得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我听过最多的话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不管时间怎样流逝,这句话永远是真理。从小学看还标有汉语拼音的图书开始,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了初中,老师们要求大家做读书笔记。此刻高中生的我更是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并完成一篇读书报告。我想,透过十几年来老师们不约而同的要求,足以看出读书对我们的重要性。读书滋润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读书能够增长知识,让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储备。从古至今,哪一位伟人不是爱读书的呢?孙中山喜爱读书,以书籍丰富自我的认知。毛泽东喜爱读书,老年时眼睛不好,还要坚持看大字版的书。他们的生活中都有书籍陪伴着。读书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读书是一门学问,阅读时不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你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耐心地捧着一本书去领会其中的含义。有些书,随着时间、地点、心境的不一样,你所理解的道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你在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或许透过读书就能够解决。每当我情绪低落时、无助时,通常都会选取读书这种方式。书籍让我不再迷茫,我在阅读时,找到了
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力量。正是那股力量告诉我要坚定信念,要勇敢地走下去。读书滋润了我的心田。
有一句名言你肯定听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人生的高度是由书累积起来的。当你读的书多了,你的个人修养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提升了。你能够在老舍的作品中品味京话,学到老北京的文化;你能够在曹禺的《雷雨》中感受到命运的捉弄;你能够在名著里畅游世界这样的读书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一个人能够没有物质上的财富,但绝不能没有精神上的财富。而精神上的财富正是读书能够带来的。就让读书滋润心田吧!
读书能够滋润心田这一题目将读书与心灵的关系揭示出来,全文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铺开。作文中没有我,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作文要张扬个性,就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此文的作者充分表达出我对于读书的个性理解。作者梳理十几年来读书的不一样方式,对读书作用的认识以及读书的方法写得真实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