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龙先生阅读答案》1400字
现代文阅读。
龙 先 生
项 东
仍然记得,那是1997年的一天,我在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中获取了一个“伟大的发现”。我要求学生用“慈祥”、“好像”来造句:“我家慈祥了好多小猪。”“他的眼睛好像一个灯泡。”我首先是用红笔打两个叉,第二步是出去告诉我的年轻的同事们,最后是到教室里去,在确信教室里一片寂静之后我说:“卢明龙,你站起来,你知道慈祥是什么意思吗?你以为是饲养吗?”他沉默不语,我便直到他身边并用手揪住他的耳朵不放。“你有见过谁的眼睛像灯泡?合理吗?”他红着脸,我只看到他鼻孔里的鼻涕在马上要滑落到嘴唇上边的时候又一下子回去了。学生们哄堂大笑。
自此我和我的年轻的同事们便称之为“龙先生”了。
然而真不像龙。
一天早上,我布置学生们背诵《海上日出》中“太阳”出来的那一小段话,不到十分钟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完成了任务,只有他一个没有任何动作。我便喊:“卢明龙,你上来吧,背给我听听。”他慢慢腾腾地走上来,“这个太阳——”便是没了下文。我用他的书打到他胖胖的脑袋上,“你下去再背,背不下来你别想吃早饭。”他便慢腾腾地走下去了。我只看他的嘴唇一上一下地在动,忽而把他就快要掉下来的鼻涕很熟练地吸了回去。为什么一个早自习背不出来这几句?我不放过他!
我的早饭是绝对要吃的,龙先生的同学们也都是吃了的,只有龙先生没有吃饭。
然而因为我确信巴金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文章是一定要考试的,我不希望龙先生影响我的教学成绩。下了晚自习后,我便叫上他,拿着他的第九册的语文书,到了我的寝室。“你继续读罢。”我对他说。“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他的声音像蚊子似的,因为我提醒他声音别大,不要吵得我心烦意乱。19点到21点依然没有要背下来的意思,并且在我不经意间,我发现没了读书声,只有鼾声,确信不是我,我便晓得一定是龙先生了。我气极了,走上去,拾起他掉到地下的书,用力地打他的胖胖的脑袋,说:“你给我跪下来,面对着墙读。”这一次,我看到他的眼中有了泪水,滑落下来了。他面对着墙:“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
几年后的一个暑假,我的同事去钓鱼,碰上龙先生在附近地区放水牛。他竟用石头吓跑了鱼,还溅起了许多水花……龙先生在山顶上狂笑不止:“哈,哈哈,哈哈哈!”
暑假结束后,我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便是鲁会计对我说:“我到华宝山下的一个小河沟里去钓鱼,碰到了龙先生……”我便说:“哦,要是我去了也许他不会扔石头罢。”“也许吧。”鲁会计说。
当我再见到龙先生的时候,一晃而过之间,他坐在一个手扶拖拉机上面,比读五年级时高大了许多,又胖了许多,随着路面的颠簸,他脸上的肉一动一动的,鼻孔里的鼻涕好像也没有了。我只希望等到他结了婚,有了儿子,不再如同他。他的儿子读了五年级,不再有如同我一样的老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这个学生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和“我”的年轻的同事们称卢明龙为“龙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卢明龙进行描写的?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学生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伟大的发现”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处“我”的“希望”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位老师?你喜欢这位老师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先生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1.“我”借作业本中造句的错误批评挖苦卢明龙;“我”因卢明龙早自习背不下课文不许他吃早饭;晚自习后,“我”在寝室里罚卢明龙跪着背书。
2.这个称呼特指卢明龙,既对应卢明龙名字中的“龙”,也含有反讽意味,讽刺他实在“不像龙”。
3.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个记忆力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努力、不上进、有些邋遢、喜欢捣乱的学生形象。
4.“伟大”是反语,它的本义是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这里指下面的造句错误过于离谱,让人难以想象,有不一般的意义。
5.“我”希望他的孩子没有他的缺点,“我”希望他孩子的老师不像“我”那样用公开揭露学生错误的方式批评学生,用成绩来评定一切而缺少对学生的亲切关怀,甚至因为学生成绩差而责打学生。这句话里含着对学生的祝福和歉意。
6.这位老师工作认真,上进,要强,但是工作方法简单,有时甚至粗暴,对学生情感上的关心不够,后来能意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要结合老师的特点言之成理。) (以上言之有理即可)
作文二:《大先生阅读答案》1300字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大先生阅读答案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示例:不妥协、不屈服、不迎奉(意近即可)
2.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
3.过渡或承上启下
4.示例:智慧、聪明、轻松自如、深刻、精准
5.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
6.好看、好玩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文三:《大先生阅读答案》1300字
创新阅读
笑谈大先生①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时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长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地“中国”,同时又非常地“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的作品,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的作品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跌宕自喜”是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杂糅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地‘中国’,同时又非常地‘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先生阅读答案___3.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示例:不妥协不屈服不迎奉(意近即可)2.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3.示例:智慧聪明轻松 自如深刻精准(意对即可)4.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5.好看;好玩
作文四:《先生:阅读答案》600字
阅读下面选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先生:
①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
②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③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④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③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1)选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与感情?
(2)“您认为”、“在您看来”表示了作者什么态度?
(3)第②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5)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天真”与“居然”连用,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强烈讽刺。“富丽堂皇”是褒义词,“破烂”是贬义词,用“富丽堂皇”修饰“破烂”用意是________。
阅读答案:
先生:阅读答案答案:略
解析:
(1)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与巴特勒观点完全不同,对侵略者表示极端的愤怒与不满。
(3)这句话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指责与愤恨。
(4)统治者的罪行不是被统治者(人民)的过错,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种强盗行为,英法人民不会附和的,而且会反对,指责这种行为。
(5)法国展出远征中国的战利品,是对侵略者的贬斥与讽刺。
作文五:《于先生阅读答案》170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1)
第①段“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一句中“凝视”可用________这一词语来替代。
(2)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3)
如何理解第③段的画线句“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4)
于先生作为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章中能看出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1)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老师,因为________。
(2)于先生还是一个________的老师,因为________。
(5)
以下各选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着重描写了于先生令人发笑的举动,引起读者对于先生的好感。
B.
作者描写了于先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以此来体现他可笑的教学方式。
C.
作者写的第①、第⑤段和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毫无关系,放在文中多余。
D.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于先生,体现他对于先生阅读答案于先生的喜爱之情。
(6)
文章最后,作者说于先生做生意“有了钱,是好事”,你认为呢?谈谈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
阅读答案:
答案:5.AD;
解析:
(1)
观察
(2)
比喻 形容同学们仰头的动作整齐划一,表明人人都熟知于先生要抒情了。(体现了学生们和于先生关系融洽)
(3)
要点:最爱用是因为于先生当年给我的波浪线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成为我最爱的符号;正因为这个符号代表着最美好的评价,能配得上的少之又少,因此最吝啬。
(4)
(1)善于教学 他教的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奖/他在课堂上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和吸引学生等
(2)一视同仁 他关爱学生不问出身
(6)
观点(2分):认为是好事或不是好事都可以
分析(4分):认为是好事:从“我”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感出发,联系到学生对老师转行的理解。
认为不是好事:从于先生擅长教学,不从事教育工作可惜了之类的角度分析。
语言(2分):通顺、连贯
作文六:《大先生阅读答案》1200字
笑谈先生之平生,品味大师之维度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大先生阅读答案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阅读答案:
作文七:《“吾先生”阅读答案》1200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吾先生”
杨绛
一九四九年我到清华后不久,发现燕京东门外有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桃树等,果园里有个出售鲜果的摊儿,我和女儿常去买,因此和园里的工人很熟。
园主姓虞,果园因此称为虞园。虞先生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园林学家,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我们常看见他爬在梯子上修剪果树,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都称他“吾先生”——就是“我们先生”。我不知道他们当面怎么称呼,对我们用第三人称,总是“吾先生”。这称呼的口气里带着拥护爱戴的意思。
虞先生和蔼可亲。小孩子进园买果子,拿出一分两分钱,虞先生总把稍带伤残的果子大捧大捧塞给孩子。有一次我和女儿进园,看见虞先生坐在树荫里看一本线装书。我好奇,想知道他看的什么书,就近前去和他攀话。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从此我到了虞园常和他闲聊。
我和女儿去买果子,有时是工人掌秤,有时虞先生亲自掌秤。黄桃熟了,虞先生给个篮子让我们自己挑好的从树上摘。他还带我们下窖看里面储藏的大筐大筐苹果。我们在虞园买的果子,五斤至少有六斤重。
三反运动刚开始,我发现虞园气氛反常。一小部分工人——大约一两个——不称“吾先生”了,好像他们的气势比虞先生高出一头。过些时再去,称“吾先生”的只两三人了。再过些时,他们的“吾先生”不挂在嘴上,好像只闷在肚里。
有一天我到果园去,开门的工人对我说:
“这园子归公了。”
“虞先生呢?”
“和我们一样了。”
这个工人不是最初就不称“吾先生”的那派,也不是到后来仍坚持称“吾先生”的那派,大约是中间顺大流的。
我想虞先生不会变成“工人阶级”,大约和其他工人那样,也算是园子里的雇员罢了,可能也拿同等的工资。
一次我看见虞先生仍在果园里晒太阳,但是离果子摊儿远远的。他说:得离得远远的,免得怀疑他偷果子。他说,他吃园里的果子得到市上去买,不能在这里买,人家会说他多拿了果子。我几次劝他把事情看开些,得随着时世变通,反正他照样为自己培植的果树服务,不就完了吗?果园毕竟是身外之物呀。但虞先生说:“想不通”,我想他也受不了日常难免的腌臜气。听说他闷了一程,病了一程,终于自己触电去世。
没几年果园夷为平地,建造起一片房屋。如今虞园旧址已无从寻觅。
文中说“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交待这一细节,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请举例分析“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却用一句平淡、平实的客观事实交待作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试探究本文用“吾先生”这个称呼作标题的原因。
阅读答案:
【小题1】11.表明“吾先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2分);交待了下文“我”对“吾“吾先生”阅读答案先生”产生亲近感和同情的原因(或交代了“我”和“吾先生”进一步交往的原因)(2分)。
【小题1】12.和蔼可亲:卖果子优待小孩(或对小孩很好);知书达理:看诸子;诚恳迂讷(鲠直也对):离果子摊远避嫌,自杀结束生命。(一个性格特点1分,举例1分)
【小题1】13.结尾交待果园旧址已经无从寻觅这样一个事实,含有时光流逝、物去人亡之感慨(1分);平实的语言,使得内在悲情的抒发含蓄蕴藉(或有余味)(2分);更显深沉(1分)
【小题1】14.“吾先生”是“我”最早接触虞先生时的称呼,含有爱戴之意,给“我”深刻印象;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吾先生”不再被人喊起,这预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作者作文仍以“吾先生”为题,是对那段岁月和那个人难以忘怀,含纪念之意。(每点2分)
解析:
【小题1】略
作文八:《刘先生阅读答案》15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刘先生
阿城
通过韩先生,我认识刘忠先生时,他居然已经46 岁了。人还单过。刘先生也是一个美食家-- 不少单身汉都是美食家。
刘先生年轻时,管不住嘴被人收获当了右派。他的女朋友,满脸歉疚同刘先生黄了。
刘先生是教员。他的专长是语法修辞。他特别爱好这东西(他当成右派,就是因为傻里吧唧地挑中央首长讲话中的语法修辞错误)。他家里的藏书,清一色,语法修辞!天天研究,乐此不疲。当为一代奇人。
我们常在韩先生家闲聊。刘先生有点不拘小节,侃着侃着,一抬屁股,“嘟”一声。把韩夫人搞得满脸通红。刘先生浑然不觉,问我:“老弟,我问你一个问题……”
“问罢。”我说。
“我问你:‘弯曲’和‘弯弯曲曲’,有什么不同?”
“弯曲和弯弯曲曲-- 弯曲就是弯曲呗,弯弯曲曲-- 弯弯曲曲,这个这个,其实也是弯弯曲曲。这是不言而喻的嘛。是不是?”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如果你给学生讲课,就像你这么说,能行吗?”
“那好哇,先生你说说看。”
“简单说:弯曲,就是不直!”他说。
“我还以为弯曲是直的呢。接着讲接着讲,弯弯曲曲。”我说。
“弯弯曲曲,就-- 是:弯上加弯,曲上加曲!”
“我的亲哥哥,你说得太对了,弯上加弯,曲上加曲,行,天才!”
说笑着,刘先生掏出一本某大学的学报,迅速翻到某页,指着一则“补白”,不无得意地说:“你看。”我接过一看,是刘先生的文章,《论“弯曲”与“弯弯曲曲”的不同》。这才收了笑,觉得扫兴起来。
刘先生也常到我家来。他一来,我女人就慌了。知道他是个挑剔的主儿,做什么吃呢?
我说,你随便做。文人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发发议论。
“那-- 就馅饼?”
“行,油大点。”
酣着性子,听完刘先生侃完他的“语法修辞”之新见之后,我笑着说:
“吃饭罢。行啦,下课罢。语法修辞也不能当新鲜蔬菜吃。”
“烙饼,”刘先生边吃边讲,“弟妹,像你这么烙,不行。这怎么能行呢?这叫什么饼呀?整个一个鞋垫儿。”
说得我们夫妇和孩子哈哈大笑。
我女人倒是十分谦虚。说:“刘老师,你说说,你给讲讲,怎么烙好,我学学。”
“好!”刘先生说,“比如是烙春饼。”
“烙春饼。”我女人学生似地重复着。
“对,烙春饼。用精粉1.2 斤,豆油少量。然后,用60 摄氏度热水和面,稍饧。”
“稍饧是啥意思?”我女人问。
“‘饧’者,‘候’也。”
“面和好了,等一会儿是吧?”我女人问。
“对。”
“然后呢?”
“然后,分出14 个剂儿,按扁。将其中7 个,刷点豆油。另外7 个呢压在上面。饼铛温热后改成微火,将合在一起的面剂儿擀薄置挡上。面变色了,翻个儿,再烙。烙出后,用净毛巾盖上。”
“这就行了是吧?”
“行了。然后,小葱蘸酱加肉炒粉丝卷饼吃。香咸开胃。”
“对!”女人兴奋了,“看看,看看,又学了一招!”
于是乎,刘先生很得意,又讲了“煎胡萝卜饼”“金银煎饼”“肉丝烩蛋饼”“咖喱饺饼”“葱油煎饼”“蛋面薄饼”“芙蓉虾饼”“冬菇肉饼”“木樨饼”,等等,又讲了些炒菜,像“拌腰片”“肉末豆腐”“醋溜鸡蛋”之类。又讲了如何如何做泡菜,什么“牛肉泡菜”“苏联泡菜”“日本番茄泡菜”,由泡菜又讲到咸菜,如“辣萝卜条”“白糖生姜片”“芥末茄子”。把我女人讲得直蒙。
吃饱了,补几口茶,就告辞了。
出了门,我说:“刘兄,你得成个家了,差不多了。别太理想化。”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太不行了,怎么说呢?我对女人不是太理想化,……是很伤心!一个人,挺好……”
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
不久之前,刘先生终于结婚了。并且生了一个女孩。但朋友们说结婚后的刘先生,一点意思也没有了。韩先生说,老刘找的这个女人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不过”,韩先生说,“正唯其如此,也就把老刘毁了。”说着,韩先生感慨起来:
“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
(原载《芒种》1993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刘先生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先生阅读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一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韩先生感慨:“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请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①教条、迂腐、无聊、卖弄。②不拘小节(随意,直率)、好学、特立独行(超然世俗)、执着(理想化)。
(2)①从写作目的上讲,作者不厌其烦的将各种烙饼、炒菜、泡菜名目详细罗列,有助于读者感知刘先生的特点:“美食家”刘先生的得意卖弄与生活理想化。②从写作风格上讲:画线语句对饮食的描写,将作品的世俗性与超然于世俗的精神生活结合起来。
(3)①打趣,转移话题,消除尴尬;②觉得刘先生有悖常理,不通世事。
(4)①赞同。可围绕“逆境对人的积极作用”谈。
②反对。可围绕“平稳给人提供的优越条件可以让人更容易成才,成功”谈。
作文九:《先生阅读答案》2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比喻(2分),生动形象地(1分)揭示了“先生风范”的内涵(1分)。(或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先生风范”)
2.(1)①好的学生既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如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等(1分)
②也要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站在在与先生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1分)。(答对一点给1分,共两点,基本内容与答案相同即可)
(2)①好的学生与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能在文理上做出贡献的。②师承有爱,在危难之际能互相扶持、肝胆相照的。(此点由文中所举事例归纳得出)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2点给共3分.
3.风范与精神总结:
① 在治学与治教方面,先生是学业的长者,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身上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与科学文明,治学能倾情投入,不计名利,坚持真理,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② 在做人方面,先生们能坚持真理,不畏权贵,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丑恶,是做人的榜样,万世景仰的高人。(扣住主旨,答出大意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影响:只要能分别从求学与做人两方面谈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可。(每方面1分,满分2分)
先生阅读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回到原文“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先生像领头羊具备了本体:先生;喻体:领头羊;比喻词:像。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比喻句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事物描述的更加生动形象。所以,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先生风范”的内涵。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局部思考题,答案可以从题目“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的附近找,然后概括。原文“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可以概括出:①好的学生既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如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等②也要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站在在与先生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在关系问题上:原文“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可以概括为:互相汲取能量,师承有爱。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意的基础上,从治学和做人两个方面来概括。在治学方面,要从治学的思想、任务、态度、方法等方面概括;在做人方面,要从原则、人格、思想方面来概括。在对今天的影响方面,要谈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在治学方面,“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要东西方知识融合。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作文十:《韩先生阅读答案》24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25分)
韩先生
阿成
韩先生是中学教员,讲语文,送毕业班,不求升学率。备课了,一盒烟,一盒火柴,一杯茶。没有教学笔记,只是在语文书上写几句点评,或好,或某句是败笔。上课了,信马由缰。学生说,听韩老师的课,一会儿工夫,就下课了。
韩先生在家里,眼睛看不见活儿。韩先生的女人很欣赏这一点,男人嘛。
韩先生很赞同金圣叹的一句话:一是交友,一是清谈。
我认识韩先生,大约有二十余年。
记得韩先生的女人坐月子,没奶。韩先生把老爷子传给他的一件东西,翻出来了,是一只梨木做的,紫檀色的木匣子。盖底有字,是毛笔楷书——“永赐子孙”。匣子共有四个格。一个格内有四只茶碗,都是绷瓷镶金边儿的。每只独自一个形状:花瓣的、长方的、斗形的、八角的,等等,不重复。有趣儿的一点,每只茶碗,盛的水量一样多。南岗秋林附近,有一家古玩收购处。韩先生夹着木匣子,进去了,问:“这东西收吗?”管收古玩的,先把木匣的四周看了一遍,然后,抬眼看了韩先生一眼。抽出匣盖,读了读盖底上的字,又抬眼看了韩先生一眼。四个格子抽出来,看了一遍,又看了韩先生一眼。
先生说:“多少钱?”
秃顶说:“二十八元。”
韩先生说:“行。”
先生得了钱,换了二百多个红皮鸡蛋,一个猪肘子。女人的奶水,第二天,就下来了。
韩先生的旧学根底不错,得益于老爷子的学问。老爷子刚刚解放那一年,摔断了腿,坐在家里讲学。韩先生那时,年龄尚小。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家父给学生讲学。唐诗,《古文观止》,听过几遍,半懂不懂,记住了一些。后来,韩先生上了师专,班主任刘铁夫,期末给韩先生写的评语,就是四个字:“厚古薄今。”
韩先生的婚事,是病榻上的母亲最为牵怀的一件事。韩先生去一位朋友家串儿门,认识了这位朋友的小姨子。姑娘常去商业医院,帮助照顾韩先生的母亲。老母亲对韩先生说: “你跟这个姑娘好好处吧。”
韩先生就跟她处了。看了一场电影,叫《早春二月》。看过电影,都晚上十点多了,把姑娘送回家。韩先生又匆匆去了医院。韩先生对我说:“街上一个人也没有。”韩先生这一夜很愉快。心情也特别好,睡不着觉了。
韩先生结婚,看钱不够,把老爷子留下的一些石印,一些字帖,还有老爷子自己画的画儿,选一些像样的,卖掉了。结婚,双方都没通知单位。来了几个知近的好友,去女方家里,领出姑娘,给丈母娘规规矩矩行了个礼,说:“那我们就走了。”丈母娘说:“好好过日子。”
这家算成了。
韩先生讲求“滋润”二字。他希望文章也能是这样。我笑着说,这不可能。韩先生有些恼了。我说,穿衣戴帽各好一套。不能强求一致。韩先生说:“现在的作家们误入歧途了,也就是我有耐性,还能看下去。”
韩先生看文章,可谓入木三分。我向许多文学朋友(都是业余的作家,评论家)介绍韩先生。这些朋友们去过一次,再就不去了。说韩先生话说得太玄,人还牛性。嘻,受不了。我问他们韩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他们说——
韩先生说:写小说,就是在生活里溜达溜达可遇而不可求嘛。
韩先生说:你还得练练怎么用笔说话,还是话没说好。
韩先生说:把话说糊涂容易,把话说明白难,这话,等你上点岁数就明白了。
韩先生说:风格流派不是后学来的,生就的骨头,造成的肉,顺其天性,方能得其发达。
韩先生说:评论家是想说生活是复杂的,而且是深刻的;小说家是想说生活是简单的,而且是有滋味的,细想起来,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我听了,觉得韩先生毕竟是先生,迂起来也真是没个底呀。怎么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学生去教呢?
后来,我去韩先生家里,韩先生还向我问起那几位。我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韩先生想了想,笑了自己一回,说:“就是呢。”
韩先生已是五十岁了人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或是三十年,就可能去世了,没他这个人了。人的一生,其实过得很快,彼此能聊上几句呢?这里写一写,也算对朋友的一点情分。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目用《韩先生》代替了《韩老师》,是因为“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超过了“老师”气,对待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作者是不赞成的。
B.“韩先生师专的班主任刘铁夫老师评价他‘厚古薄今’,韩先生不以为然。”句中“厚古薄今”含有暗示韩先生极喜欢古文,讨厌现代文的意思。
C.文中“风格流派不是后学来的。生就的骨头,造成的肉,顺其天性,方能得其发达”一句,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家们天生的秉性,生来就有的素质、品格等因素。
D.小说语言风格简洁干净。该详细的就长,如“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家父给学生讲学”,该简短就短,如“这家就算成了”,运用自如,叫人佩服。
E.作者塑造韩先生这一普通的市民形象,实质上也是在写一种生活状态,韩先生在生活观、人生观等方面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2.写老师不把笔墨多花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写其“当瓷器换钱”、“处对象”等日常俗事,有何好处?(6分)
3.韩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韩先生讲求的“滋润”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答D给 3分,答 E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写韩先生的一些典型的日常生活俗事,能更丰富全面地展现主人公——韩先生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活。
②写老师,不写其教书育人,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古文功底深厚,文学素养高。②不看重金钱,看重亲情。③活得滋润、洒脱、率真。
4.①生活上:韩先生在家里眼睛看不见活儿的,很赞同金圣叹的一句话:一是交友,一是清谈。②物质上:不看重金钱,用祖传的家当为家人换东西韩先生阅读答案。③文学上:写小说应该关注生活,再现生活的本身;应该清楚准确的表达,不能故弄玄虚,以让人看不明白取胜。④韩先生的滋润,是一种洒脱,是一种率真,是一种淳朴。现在生活中能像韩先生这么“滋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应该像韩先生这样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活得滋润。
【解析】
1.
试题分析:
A项,对待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作者并没有不赞成的。B项,文中并没有说韩先生讨厌现代文。C项,这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考点: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题目,在内容上看写的是韩先生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事情,实际上通过这些事情的描写也是为了丰满韩先生的性格特征的,小说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是为了形象来服务的,因此是对韩先生性格特征的补充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3.
试题分析:结合文本中与韩先生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概括,从文中的开篇开始梳理,韩先生上课备课,韩先生卖“木匣子”,韩先生处对象,韩先生看文章,等等,由此可以分门别类:在生活上,物质上,学术上,从这几个方面概括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观点明确说明即可。“韩先生讲求“滋润”二字。他希望文章也能是这样。”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所以说无论上文的内容还是下文所提到的内容都属于“滋润”的范围,所以能够根据不同的方面了解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即可。
考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E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