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岳麓书院的对联》3500字
岳麓书院的对联
来源于网络资源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悬于前门)
[撰书者]
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
席。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
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向往中 (悬于赫曦台
[撰书者]
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
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
书法家协会理事。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
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
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悬于赫曦台)
[撰书者]
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原
联早失。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
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一也。”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
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
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
之。”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悬于大门)
[撰书者]
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o..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
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 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
就此撰成, 书就悬大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注释]
1.惟楚有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惟,系语
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如《书·泰誓》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楚
,战国
七雄之一,辖今湖南、湖北、 安徽、河南等地。此处主要指湖南。
2.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午
斯于盛"。于斯,这里,此地之意。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悬于大门门厅)
[撰书者]
马积高(1925一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一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注释]
1.四海:语出《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意同天下。
2.讲院:指岳麓书院。
3.因革:因,继承。革,革新。
4.忖度:思量。
5.朱张:即朱熹、张。
6.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撰书者]
洪书者
程颂万 见本书40页
[注释]
1.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2.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悬于二门门厅)
[撰书者]
罗 典(1719一1808) 1782一1808年(清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连任岳麓书院
山长二十七年。
此联原挂大门前方石柱上,原件早失,1985年集欧阳询字重刻,改挂二门门厅。
[注释]
1.衡湘:指衡山和湘江。
2.大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
3.邹鲁:鲁,指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邹,即盂子故乡山东邹县。
4.礼门义路: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撰书者]
宾步程 见本书第40页。
[注释]
1.工善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工具。
2.业精句:语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
学业。嬉,游戏,玩耍。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悬于讲堂)
[撰书者]
冯友兰(l895一1900) 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5月撰书此联。
[注释]
1沅生芷草,语出《离骚》:”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不敢言。"沅, 沅水,澧,
澧水。 芷,白芷,兰,兰草,皆香草。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悬于讲堂)
[撰书者]
陈荣捷 美籍华人,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学家。1983年8月
,专程从美国
来岳麓书院参观时撰书此联。
[注释]
1.池:指岳麓书院门前之饮马池。
2.两贤:指朱熹、张。
3.道:道学,即理学,儒学道统。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悬于讲堂)
[撰书者]
张岱年(l909年一 )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1982年1l月,出席全国
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应邀参加湖南大学召开的书院研究座谈会时撰书此联。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悬于讲堂)
[撰书者]
旷敏本(1699一1782)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
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
颜家龙(192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注释]
1.数;命运。《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然制御上略,历世无闻,周汉之策,仅得
中下,将天之冥数,以至于是乎?"
2.涉:登也,升也。《诗经·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3.太极:指宇宙本始。语出《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宋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朱熹以为太极即是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
是太极。
4.悠然: 闲适貌。《陶渊明集·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民物命: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6.攸归:攸,忽然的意思。归,归宿。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干古
人困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悬于讲堂)
[撰书者]
周叔韬(1891一1984) 原名暹,安徽东至人。爱国实业家,曾任中央人民政府财经
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著有《周叔韬遗札》。 1982年5月,应请撰
书此联。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悬于御书楼)
[撰书者]
何光年(1925-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湖南省楹
联学会顾问。1988年2月,御书楼重建落成,撰书此联志庆。
[注释]
1.圣域修文:圣域,圣人之境界。修,兴修文教之意。
2.朱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悬于御书楼)
张讲坛:朱张,指朱熹、张拭。讲坛,指书院讲堂。
3.宸翰:帝王之书法手迹。
4.
名山汲古:名山,指岳麓山。汲古,钻研古籍似汲水一样。
5.三坟五典:语出《左传·昭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
古书名。
6.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各种学说流派之总称。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撰书者] 左宗棠
[注释] 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悬于半学斋)
撰书者] 撰书者不详。 1986年10月,湖南大学岳阳校友会惠赠。
[注释] 弦歌:语出《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古代生徒读书,常以琴瑟伴奏而
歌,后以此称学校的教学。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悬于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悬于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悬于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悬于文庙庑廊)
[撰书者] 王凯运(1832一1916) 字壬秋,一字壬父,晚号湘绮,学者称湘绮老人,湖南湘潭
人。曾主讲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并任江西高等学堂总教习。辛
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长、参政院参政。博学多才,长于诗文,著有《湘绮楼全集》、《湘绮
楼楹联》,编有《八代诗选》刊世。
原联已失, 1995年集字新制。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清退之 (悬于文庙庑廊)
[撰书者] 罗典 岳麓书院山长。
原联已失。 1995年集字重制。
[注释] 1.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此指学生。
2.文公: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卒溢文,后人称文公。
业精干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悬于教学斋)
[撰书者]
撰者不详。 1995年集宇新制。
[注释] 1.鸿鹄:鸟名,即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
2.蠹虫:又名蠹鱼,有银白色细鳞,故名,蛀蚀衣服书籍之小虫。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悬于讲堂侧门)
[撰书者]
李峨峰 号拔,1751年(乾隆十六年)进士,曾任长沙知府。 1995年集字新制。
[注释]
1.陟:登。
2.活水:流水。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贤关圣域:贤关,进仕途之门径。圣域,圣人之境界。
教
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悬于百泉轩)
[撰书者]
1986年百泉轩重建落成,集清代庆玉句而成,周旭书。 庆 玉 清代满州镶黄旗人,乾隆中任湖南按察使。联句出其《和文泉诗》:"重新
轮奂碧云隈,一勺涟漪镜面开。自荐珊瑚随网得,于今杞梓遍山裁。教同化雨绵绵远,泉
似文澜汩汩来。千载艺林传盛事,清风不让道乡台。”
[注释] 化雨:教化人像时雨沾溉田地一样。《孟子·尽心》:“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
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向者,有私淑艾者。”后多用春风化雨比喻善教
。
汩汩:比喻文思勃发,有如泉涌。《昌黎集·答李翊书》:"当其敢于心而注于手
也,汩汩然来矣!"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悬于百泉轩)
[撰书者] 张维霖 江陵人,1654年举人。康熙间任长沙府学教授。联句出其《四月十六日恭纪》诗:“宸章遥下麓峰头,万众嵩呼涌碧流。道重朱张新栋宇,书传虞夏刻螭虬。金题日灿千秋丽,玉雕云笼五色浮。好向此中探秘册,芸香开处拟龙楼。”
[注释] 虞夏:指岳麓山上之禹王碑。
螭虬:传说中的无角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作为器物装饰,有吉祥之意。
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悬于成德堂)
[撰书者] 潘力生 美籍华人,祖籍湖南醴陵。 193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商学系。 1986年撰书
此联赠母校。
[注释] 金声玉振: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
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也者,终条理也。"金、玉,本指礼乐中的乐器,金即
钟,玉即磬。礼乐以金声宣其始,玉振收其终。金声玉振,形容礼乐完备。
虎跃龙腾:语出《北史·张定和传》:“虎啸风生,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
时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悬于时务轩)
[撰书者] 梁启超(1873-l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举人出身。师从康有为,人称"康梁", 1893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湖南维新志士谭嗣同、
唐才常等创办"时务学堂",受聘任中文总教习,戊戌变法失败后潜往日本,后曾任段祺瑞
政府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学,有《饮冰室·合集》刊世。 1995年集字新制
[注释] 子美:杜甫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尽欢颜"句。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悬于吹香亭
作文二:《岳麓书院的对联》700字
长沙岳麓院一书些联对前 门千 年百楚导材源于 此近纪湘世与日争光学赫 曦 台三隽湘士研地 四海讲学人往向中 安利勉而为学 通合地人天谓才之 大 门惟有楚才 斯为于盛 门大厅门 无治今古,育才是急,莫漫四海潮流,观千秋院 学有讲革,通变因为,雄试度朱忖张意气,毛蔡神 风门门厅 纳二大于麓 藏名山之地接衡 湘.o..大,泽山深龙气虎 学。宗邹,礼鲁门义路贤心圣。 讲堂 工其事善,利必器,业精其于勤,而于嬉荒 。惟楚才,有斯于盛为沅生芷,草,育兰花。澧
一长水流池不 涸两互贤磋终同道岳 麓学府传载,千书 院才育良规有 。非审是之于,己毁誉之听于,得失人安于数,之岳麓涉 头,朗峰月风清,极悠然可太。 会君亲何以酬恩民,命何物以立圣,贤道何传,登以赫 曦上台,云衡湘,水斯定有文归攸。 以山名院,山院因盛千,学府年千古传。
人
道立,道因人以,一代风流传到直今。 书楼 圣域修御文前有朱,讲坛张宋,清宸翰。 名汲山古上,三坟五典,诸子藏百家。训诂 笺,六注经周尤专易,羲探文、周、、之孔,精 汉诸宋儒齐听退。 节。文章,终身以道为义准,继濂洛、关、、闽起而,元明 代两一书。生 讲。侧堂 门学贯流,汇此九地文人法海。秀 冠湘三看群贤,业名事山。
半学 惟斋楚有才,三弟子遍天下。湘 于无世偶,代弦百贯歌今。 大古成殿 德生冠,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 隆圣,群金统声玉振,共大成。仰觉 世庸民,诗意书春秋象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泰海麟山,凤莫喻圣人 气。备时,与四地天鬼日月合其神德 。垂教万,继世舜禹汤文尧作武师之。大 成门道若 河江,随地可成泗。洙圣如 日月,天普皆有春秋 文。庑庙廊 道吾南,来是濂溪一原。脉 大江东,无去湘水非余波。 教斋学 业精勤于漫,嬉戏思鸿贪锆 。以学用致莫把,明聪蠹虫付 。堂讲陟 峰此颠,湖看浪湘波,是总头活源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心地非师严 百。轩 教同化雨绵绵泉, 远似泉文澜汩汩来。 学忆宋张 绵脉,圣 传书夏虞螭虬刻。 成德堂 金玉声振虎跃 腾 时务龙 轩怀子胸美千厦间 ,压元龙百气楼尺。 吹亭香放 鹤寻三去客岛 任,人来看时花四。
作文三:《岳麓书院中的匾联》5100字
本 土文 本
岳 麓 书院中的 匾 联
岳麓 书
甲 的匾联
沈三 山
有所 耳 闻 说岳麓 书 院 十 分 古 老 可 事 先对 它 并 没 有 大 多 的 感 觉 更 没 有屏 息 的 期 待
的 是
,
,
,
,
没 有 想到
, ,
府 不 绝 于 耳 且有诸 多诊释 比 巴 黎 大 学 早 两 百 多年 比 牛 津 大 学 早 三 百 多 年 是世 上 最 古 老 的 学
, ,
”
,
,
我真的 到 来 拾级而 上 步 步 深入 那浓郁 的 文风理 气扑 面 而 来 回到 广 州 仍然心在其 中
,
当
,
,
府之一 是公元
学
学
,
查 阅 有 关 的 资 料便 可 发 现 最 古 老 的 大 学
,
年在 摩 洛哥 非 斯城 创 立 的 加 鲁
,
因 大
于 是 乎在 网 上搜 寻
,
浏 览 品味着 书 院 中的 悬 匾
,
楹
其 次 是公元 盯
年在 开 罗创 立 的 爱 资哈 尔 大
、
联 小 记如 下
,
、
欧洲 最早的 大 学始 于
伦亚 大 学
年
, ,
法国
“
世纪 如意 大利 的 波 的 巴黎大学 英 国 的 牛津
、
千年学府
短短 的 两 个 小 时 的 逗 留
导游
口
大学等
其 实 承认 第 二 古 老
自信
”
,
并 不 会影 响理性
,
之人 的
中
“
千年学
自豪
,
动 辄就是什
理性之人 不 需 要 不 切 实 际 的 骄傲 和 么 全 国 第一 亚 洲 第 一 甚 至世
、
军 魏
, ,
年第四期
文化上 界第一 误导 了 多 少人 浪 费了 多 少钱财 的 虚 荣 浮 华 还是 小 事 重要 的 是 应 该 宣 传 的 没 有
,
, ,
“
博约相须
”
”
、
“
懊思 审择
” 。
”
、
“
学思并进
,
”
、 “
知行互
” 、 “
发 仁
等原则
、
在 学 术研 究 方 面
。
宣传 应 该传承的
。
没有传承
。
”
“
率 性 立命
求 这 些 思 想理 念 才 是 我 们 需 要 大
强调
“
传道
岳麓 书 院在 南 宋著名 理 学 家 张拭主持 以 后 达 到 鼎 盛 时期 张 拭 以 反 对科举利 禄之 学 培 养传道
、
力 弘 扬 和 传 承 的 文化精桩
,
济 民 的人 才 为 办 学指 导 思 想
在教学 方 面
引
提
文
出
,
、
这里 别 的 且 不 说 以 知行 互 发 为 例 做 一 个 小 的 互 文分析
。
“
”
,
出
・
处
“
知 之 匪 艰 行 之 惟艰
,
,
”
尚 书 说命 中 》
,
“
不 闻 不 若 闻之 闻之 不 若 见之 见 之 不 若 知 之 知之 不 若 行之
,
,
学至 于 行 之 而 止 矣
,
”
儒 荀子《 效 篇 》
“
知也 者 固 以 行 为功 者 行也 者 不 以 知 为 功 者也
, ,
。
尚 行 禹 可 以 得 知 之 效 也 知 焉 未 可 得 行 之 效 王 夫 之《 书 引 义 》 三 卷
,
也
“
”
,
即 行 可 兼 知 而 知 不 可 以 兼行
,
“
”
知 先行后
”
程领 程颐
”
、
“
知 轻 行 重 知 行 互 发 并进 知行合一
以
”
,
、
朱熹 熹
,
“
即 知 是 行 的 主 意 知 是 行 的 功 夫 行 是
知 之始 行 是 知 之 成
, ,
,
“
”
王 阳 明 《 习录 》 卷 上 传
“
行 而 求知 因 知 以 进 行
”
,
即 知 和 行
“
“
”
“
”“
进行 不 息
“
”
孙 中 山 先 生《 文 学说 》 孙
有人 重
一
”
, ,
“
知
’ ,
,
有人重
”
行
。
”
有人信
知行合
.o..p>有人信 知行 互 发
“
加 强 知行 关 系 则 社会强
积 极 地 辫 证 地 理 解教 与 学 的 关 系 够 实 事 求是 地 重 视教 与 学 的 关 系
,
,
当
一个学府能
。
,
这个 学府就一
、
健 分 裂 知 行 关 系 则 社会 衰 弱 上 述 来 自不 同 语 篇 的 文 字 再 次证 明 思 想 理 念在 互 文 关 系之 中得 到 有 真 知 灼 见 的 话 语 不 时 会 有人加 以 重述 重新表述 常 常 孕 育 于进一 步 深入 的 思 考 深
贮 存 和 发展
,
定能 够 吸 引 更 多的 学人 培养 出 更 多 的 学者 一 个 学 风教风优 良 的 学 府 能 不 弟 子 天 下 弦歌 千 载 吗
不 难 想 象 当 年 的 击麓 书 院是何等 的 车贵 和风 光
,
,
,
入 的 思 考往往诉 求 于 不
“ ” “ ”
。
同 的
表述
。
一代代人对
、
摆 到 今 天 那 绝 对是 一 个 国 家 级 的 理 学 基地 远 的 不 说 近 有革命领 袖 毛 泽 东 由 于 恩 师 杨
,
,
。
知 与 行 的 思 考 和表 述是 学 府得 以 千 年 的 生 命 基 础 和精神 条件之 一 正如 我 国 著名 数 学 家 教 育
家 熊 庆 来在抗 日 期 间 出 任 云 南 大 学校 长 时 所说 的
“
, ,
济先生的 介绍 自 年起 曾经 不 止一 次地 来 到 岳麓 书 院 住在半 学 斋 学在 半 学斋 恭敬 而 又
, , ,
昌
,
创 造地 带 走 了 半 学 斋
“
教
”
与
“
学 的 精神
,
”
。
像半 学
夫 大 学之 重要 不 在 其 存在 而 在其 学 术 的 生 ” 大 学 的 存在 固 然 重要 但 更重要的 是 命 与 精神
。
,
斋这样一 个 高 等教 育 场 所 对潇 湘 人
影 响 可想 而 知
。
,
乃 至 国人的
大 学 的 精神
,
大 学精神 的 强 衰 决 定 了 大 学运作 的
, ,
正面地置 问
“
正 因 为 如 此 自 然 要轻 轻 地 但 却 是 半 学的 知识观和现代 大 学 的 知识观
”
优劣
“
岳麓 书 院 虽 然 隅居 山 间 虽 然 难逃战 火 虽 然 屡 经 变 异 但是 文 风理 气愈加 深厚 面 对 知 与
,
。
有无差异
’,
“
教
与
“
学 各 占一半的 知识观能 否 涵
’,
“
”
盖现代 意 义上 大 学 的 基本功 能
阐
思 审择
行 这 类 文化 理 念 建设 的 传 承 重 任 我 们 仍 需 懊 学 思并进 知行互发
’,
”
,
“
、 “
”
、
“
” 。
现代 西 方 大 学 的 使命基本上 有 两 种 方 法加 以 述 一 种 不 妨称 之 为 哈佛 大 学 方 法 大 学 的 使命
、
,
主要在 于教 书 学 习 和研 究
半学斋
教
学 斋 和 半 学 斋位 于 大 门 至 讲 坛 间 的 两 侧 是 昔 日 岳 麓 院 师 的 宿 舍 且 不 表教 的 学 斋 半 学 斋 位 南 名 字 来 源 于《尚 书 》 说 法 教 学相 长 帷教半 学 就是说一 个人在教 别 人 的 同 自 己 也在 学 习 时 教学 的 过程也就是 学 习 的 过 程 通过教 学 自 身也得 到 了 提 高 故 以 此 名 相 对 较 为 低调 的 斋 名 半 学 斋 的 楹联 则 豪 气 激越 惟 楚有材 三 湘 弟 子遥 天 下 于世 无偶 百 代 弦歌贯 古今 这 自 豪 的 楹联与 半 学 斋斋 名 之 间 难道没有 关 系 州 卜也 岳 麓 书 院 名 扬 天 下 和 这 半 学 任何 当 一个 学府能够 两 字 可能有 着相 当 的 逻挥 关 系
穿过 书 院二
, ,
另
一种方 法不妨称之为 斯坦福 大 学方
、
,
,
法 大 学 的 使 命 主 要在 于 知 识 的 创 新 保 持 和 传播
门
。
。
,
‘・
,
’,
,
对 比之 下 我喜 欢斯 坦福 大 学 对 大 学 使命 的 定 义 因 为 从退 辑 上讲 大 学 的 各 种认 知 活 动 都是 围 绕知识 而展开 的 教 书 是传授知识 学 习
, ,
。
,
。
,
,
,
,
,
,
。
,
‘・
是 获 得 知 识 研 究 是探 究 更 新 或 者 增 添 知 识 知 识 还 须 积 累 修 正 并 为 社会加 以 应 用 这 些 也 是 大 学 的 使命 不 管是哪一种 阐 述方 法 都没有忽略知
,
、
、
。
,
。
,
,
,
’,
。
。
,
“
”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讲 研 究 是 更 高 级 因 为 知识 的 积 军 和传授 不 能 替代知 的 认知 活动 识 的 更新和增添 而 知识 的 更新和增添是知识积 累 和传授 的 必备条件 蔡元培就任 北 京 大 学 校 长
识 的 更新 和 发展
, ,
。
,
。
本 土 文本
时指 出
月
日
“
岳麓 书 院 中的 匾联
,
大 学 者 研究 高深学 问 者也
。
,
,
。
”
年
出 了
就任 北 京 大 学 校 长之 演说
”
这 句 话道
借 用 孔子 述 和 作 的 差 异 我们认 为 在 文 本分析过程 中 依事述事 就 事论事 就是 以 文述
古
, ,
,
” 。
“
”
“
”
,
研 究 对 于 大 学 的 重要性 但 从表 述 的 角 度讲 仍 有 不逮 高深学 问 这 几 个 字 与 其说是科 学 的 定 义 因 为 对 比 现代 大 学 的 使命 不 如说是 文 学 的 抒 发
,
文 不 可 失据 不 可夸 张 不 可 演 绎
,
,
,
。
“
但此
呢宁
“
实 事 求是
“
”
和彼
”
“
实 事 求是
”
有何关 系
,
呢 本原 的
“
实 事 求是
”
是如何 染上革命的 颜 色 的
,
观 敬重 的 情 绪 多 于精确 的 诊释 如 果 大 学使命应 该 从 教 书
“
,
,
。
’,
、
“
学 习
”
和 研
那
么
“
彼 实 事 求是 现在存放在 延安 革命 纪念馆
“ ”
,
” 究 三 个 方 面 涵 盖 如 果知识 的 更新和发展是一 国
独 立 于世 界
之 林赋 予 大 学 至 高 无 上 的 使命
了
,
,
是毛泽 东 为 延安抗 日 军政 大 学所手 书 的 校训 匾 毛泽 东 青年 时代 寓 居 半 学 斋 岳麓 书 院 的 实 事
“
。
岳麓 书 院 乃 至 更 多 的 书 院是 否 在 一 定程度上 忽略
求 是 这 一 院 训 对他 影 响 极 大
中 毛泽 东 为
,
”
。
在后 来 的 革命 实践
。
科研在 学 府 中的 价值 从表述 的 角 度讲 这是肯
,
“
实 事 求是 注入 了 的 哲 学 的 内 涵
日
’
”
他
,
定的
“
应为
“
教
”
与
‘・
学 的涵盖涉嫌笼统
”
, ,
”
,
“
研究 和
,
”
在
文 中说
‘
年
“
‘
月
一 撰 写 的 《改 造 我 们 的 学 习 》
,
,
知 识 的 更 新 和 发展 这 方 面 的 理 念没 有 明 确 的 表
。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 着 的 一切 事 物
‘ ’ 、
述
在 重要 的 理 念 问 题上 表述 不 全 表述 不 实 就
,
是 就 是客观 事 物 的 内 部 联 系 即 规律性
。
,
’
求 就
是理 解残缺 其社会后 果是 难 以 估 量 的 半 学 斋 你 的 知识 半 学 观
,
。
半 学 斋啊
,
调侃一 下
,
当
年 学 府 的 文科 比较好 理 工科 比
。
,
是我们 去研 究 我 们 要从 国 内 外 省 内 外 区 内 外 的 实 际情况 出发 从其 中 引 出 其 固 有 的 而 不 是臆 出 周 围 事 变 的 内部联 系 作为 我 造 的 规律性 即 找
,
、
,
较 弱 所 以 毛 泽 东特 别 适合这所 学 府 需要正 色 而 言 的 是 当 我 们 忽略 了 西 方 现代 科 学 教 育 的 本 质 现代 的 文 明 无 论是 物 质 的 还是精神 的 就会 受 到 反之 亦 然 当 我们 忽略 了 人 类 大本 大 原 的教育 社会 和谐 无 法 维 系 经 济发展 不 能持 续 半 学 斋 匾 联让人 深感 理 念起始 于 语 言 语 言
大的影响
, ,
们行动 的 向 导
,
就必 须 不 凭 主观 想 象 不 凭一 时 热 情 不 凭死 的 书 本 而 凭客观存在
而 要这 样做
, , , ,
。
,
,
的事实
详 细 地 占 有 资料 在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一般
,
巨
。
,
,
这 种 结论不 是 甲 乙 丙 丁 的 现 象 罗 列 也不 是夸夸
‘
原 理 的 指 导 下 从 这些 材料 中 引 出 正确 的 结 论
’
, ,
。
。
,
其谈 的 滥调 文章 而 是科 学 的 结 论
实 事 求是之意
,
。
这种 态 度 有
,
,
演变为现实
。
无哗众取 宠之心
。
。
这种 态度 就是
实 事求是
看到 讲 堂檐前 悬 着 的
个
句
‘・
就是理论联 系 实 际 的 统 一 的 马 克 思 列 宁主义的 作风 这是一 个共产 党 员起码 应 该 具
党 性的 表现
。
,
备的 态度
“
’,
《毛 泽 东 选 集 》 卷 合 订 本 第 四
”
页
实 事 求是
, ,
”
一匾
,
我这
”
自此
,
“
实 事 求是
了 中 国
、
这四个大 字成 了 毛泽 东思想的
,
文
革 过来的人不 以 为 然
,
”
不 就是毛主席 的 一
“
精髓 成
党 治 国
,
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 成
了 中 国
共产
,
话吗 哪 个 不 知 谁人 不 晓 其 实 此 实 事 求是 非 彼 实 事 求是 也 反之 亦 然
“ ”
,
治 党
、
治 军 各方 面 的 基本理论和 方 法
即
把马 克思列 宁主义的
实践相结 合
。
普遍真理 和
”
中国
“
革命 的 具体
”
,
此 实 事 求是 最初 系 民 国 初 期 时任 湖 南 工 专 长 的 宾步程 所撰 年湖 南工 校 一
,
“
’,
专 迁入岳麓 书 院 办 学 时 悬挂 于 此
。
。
原 匾在杭
,
日
战
,
争 中被 炸 弹 所 毁 现 存 的 字 匾 虽 然 不 是 真 迹 却 依 然 默默地诉说 着从湖 南 工 专 到 湖 南 大 学 的 变 迁 述说 着 自 己 本原 的 和 演绎 的 意 义 出 自 于 《汉 书 河 间 献 王 传 》 此 实 事 求是
。
“
“
”
,
・
,
从文人的 实 事 求是 到 革命 的 实 事 求是 溯 源 这种 变化 毛泽 东 恩 师 杨 昌 济 的 话 不 得 不 引 夫一 国 有一 国 之 民族精神 扰一 人 有 一 人之 个性 … …善 治 病 者 必 察 病 人 身 体 之 状 态 善 治 国 也 者 必 审 国 家特 异之情形 吾人求 学 海 外 欲 归 国 而 致之 于 用 不 可不 就吾 国 之情 形 深加研 究 何 者
, ,
“
。
,
,
,
。
,
,
,
是东汉史学家 严谨治学的话
求是也
古
”
。
、
文 学 家 班 固 赞扬 景 文帝之子 刘 德 “ 唐朝 学 者 修学好古 实 事 求是
,
。
”
严 师 曾 对这 句 话作 了 注 意 思是说
,
”
追溯本义
,
,
“
务得 事 实 每 实 事 求是 首 先与 修 学好
”
“
,
“
何者 当 革 何者 宜取 何者 宜舍 了 然 于心 而善应 宇 宙 确 有把握 而 后 可 以 适合 本 国 之 情 形 大势 杨 昌 基先生早年 留 学 归 来 没有盲从西 之 学 他 立 志教 育 以 求 从 社会 基础 长 久 地 改 良 社
,
,
当 因
,
,
,
,
。
”
,
,
,
互 文见义
‘・
而
。
喜好 古 代 文化
的 意思当 为
,
修 学好 古 的 意 思 是研 习 学 问 在 这样 的 直接语 境 里 实 事 求是
,
“
”
,
“
”
会 这种 一 介布 衣 的 文人人格 对毛 泽 东 的 影 响 极 具 穿 透 力 很 多人知道杨 昌 济 先 生 的 立 志教 育 堪
。
,
,
这 依事叙事 依事述事 依事论事 实 事 每 求是也 仅仅 系 指在 喜 欢研 来 样说 务求 习 古代 文化这个 问 题上 必 须 根据 事 实 叙述其
“
,
,
,
” 。
”
比伯 乐 之 言 强 避桃 源 作 太 古 欲栽 大 木拄 长 天 但我 更喜欢杨 先 生 崇 尚 教 育 献 身教 育 的 理性 解
,
、
“
,
”
,
,
剖
真
这就应 和
了
孔子 学 术精神 述 而 不 作 信 而 好
“
,
变 之 自上 者也 从政 治 上 求 变 从教 育 上 求 变 变之 自下 者也
变 之 自上 者 效速 而 易 迁 变 之
,
“
,
。
,
军 魏
矣
。
年第四 期
自下 者效迟 而 可 久
”
所 以 他说
。
“
吾 宁 自教 育 始 欲救 国 家 之危 亡 舍 从 事 国 民 之
,
。
高以下为基
,
年
“
,
山 长 罗 典在 池 中修 筑 了
,
一座蘑菇状 的 草 亭
“
,
又在 池 的 周 围 种植垂柳 取名
柳塘烟 晓
”
,
列 入
教育 别 无他 法
, ,
”
岳 麓 八景
” 。
据说杨 昌 济在讲课 时 还 特 别 强 调
, , ,
,
“
宇宙间所
”
,
有一切 之现 象 皆 由 此 大 原 则 而 生 吾人 当 神 思默 对此 毛 会 洞 晓此大原 则 此所谓 贯通 大原也 泽 东是 心 领神会 的 《 堂 录 》 毛 泽 东 青年 求 学 是 讲
。 。
八 百 多年 前 南 宋乾 道 三 年 伟 大诗人辛弃 疾称 赞为 历 数唐 尧 千 载 下 年 被
再说应 文
,
。
“
,
如公仅 有 两 三 人 的 教 育 家 朱熹 和 哲 学 大 师 张 拭 来 岳 麓 书 院 讲 学 即 所 谓 朱 张会讲 朱张以他们
,
”
”
” 。
期 间 留 下 的 唯一 的 读 书 笔记
,
里 边的 言语 弥足珍 贵 记 载 着 一 个伟 人 对 学 业 对人 生 鲜 活 的 心 得 和
、
,
过人 的 学 识
,
生 观和 不 同 的 学 术观 点
,
精 密 的 思 维探 讨 着 哲 学 意 义 上 的 人 有 时就 某 些观点 的 论辩
, ,
考童 事
”
“
“
实 意做事
,
闭 门
”
古者 为 学 重在行 真心 求学 求 学 其 学 无 用 欲从 天 下 国 家 万 事 万
,
,
’,
“
,
达 三 天 三夜 一 时 间 听讲 者 络蜂 不 绝 不 仅讲 室 中
人 满 为 患 甚 至 听讲 者 骑 来 的 马 都 把 池 水饮 干
,
了
,
物 而 学之 锦熙写
法
。
,
,
等等
”
。
年
,
月
日
了
“
一封 长 信 明 晰地表述
“
。
了
他给北 京的 黎 对 本原 的 看
“ ”
正所谓 一 时典马 之 众 饮池 水立 涸 则 池 水 立 竭 典 止 则 冠 觅 塞途
, ,
“
”
,
又
曰
“
马饮
” 。
他把 本 原 通俗 地说 成 是 宇 宙 之 真 理 拯救 中 国 必 须 寻 求本原 他在信 中心 雄 志烈 大声 疾
,
,
”
两 贤 互 磋 首 先是 真 正让人 回 味 的 是 下 联 实指理 学 大 师 朱熹 和 哲 学 大 师 张拭 的 会讲 不难
。
。
“
”
天下之心 其有不 动 呼 今吾 以 大本大原 为 号 召 者乎 天 下之心 皆动 天 下之事 有不 能为 者乎 天 下
, ,
“
想 象 品 学 兼优的 两 位 大师 他们 的 思 想互 动
, ,
、
、
言
之事 可为 国 家有不 富 强 幸福者乎 ’ 就是 这样 世上有 了 两 块 实 事 求是 的 悬 匾
, ,
“
”
,
一 块是 文人 的 精桩要 义 一 块是领 袖 的 大本 大 原
,
。
从 文 本 分析 的
文作 文
,
。
后 者是 对 前 者 的 演 蜂 是 以 以 文作 文 的 例 子 比 比 皆是 比 如 文革 之
,
角 度讲
,
,
语 交锋 绝 对是 文化 的 风 景 线 焦 点 组 合 层 次 色 彩 应 有尽有 两 个 大 师 如 此 学 术讨论 可 以 说是推 动 学 术发 展 的 强 势 方 式 文 化 历 史 的 亮 点 美 国 世 界 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乔姆 斯 基 和 瑞 士世界 著 名 的 儿 童 心 理 学 家 皮 亚 杰 的 辫论给这样 的 方 式提供 了 国 外
、
、
、
。
“
”
的例证
。
中 国 的 好 对 联 不 仅要 应 景 应 文 还要 应
” “
”
,
、
,
后 邓 小 平 提 出 实 践 是检验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其 理 论依据 就是 实 事 求 是 再 比 如 中 央 电 视 台 有 一 个
,
理
。
栏 绎
日
叫 作 实话 实说
译作
那是不 同 的 概念
。
和 也是 实 事 求是 的 一 种 演
,
从 一水长 流池不 涸 到 两 贤互磋道终 同 有 景 有 文 还 有 理 学 术 交 流 团 队合作 思 想碰撞 这些具有更 多的 学 色彩 的 理念 早 已被我 们 的 先
,
。
“
,
。
、
、
,
贤所 实践
。
这说 明
,
了
一 个 问 题 我们在 注重 引 进 西
,
方 理 念 的 时候
以 文作 文就是 以 文绎 文
,
多 多 少 少 甚 至是严 重地 忽略 了 民
“ ”
, ,
这是文本的 空 间
,
文
、
本的 空 间 就是思考 的 空 间 文本 的 局 部 可为 一语
、
、 、
, ,
族 学 术精神 的 传 承和 光 大 对联 中 的 道 终 同 强 调 了 学 术辫论 的 归 依 没有 别 的 共 同 接近 真理 这
。
一 句 一段 一 文 一 书 或 者 一 人 一 时 一 地之语 而 文 本 的 全局 总 是相 对展扩 一 书 一 馆 一 人 一
隅 一时 一类
。
,
一 点 我 们 可 以 在 书 院 其 他 的 对联 中找 到 彼 此 的 参 照
“
、
、
、
太极悠 然 可会 斯 文 定有彼 归
, ,
、
、
、
一世之言
,
,
大 可 囊括 天 下 文章
,
,
包
河 随地 可 成 沫洒 圣如
“ 交锋 可 以 是 刀 光剑 影
日
”
,
又云 道若江 月 普 天 皆 有 春秋 学术
,
’,
”
“
。
容 天 下 事 物 文本 的 论释 即 可依据局 部 亦 可依据 全局 天 下 文 章 一 家 抄 心 上理念各人 写 嘛 只 要 有知识 为 依据 只 要 以 逻辑 为 推理 只 要有思考 为
动力
。
, ,
人于死地
,
,
学 术 争论 唯 一 的
,
但绝对不 似战争杀戮里 目 标 就 是提 高 对 自 然
。
的 认识 对人 类 的 认识 对 自 己 的 认识
同
, ’
,
古人 道 终 这 是 何 等 的 学 术 品 德 政 治 理 念啊 中 国 若 要
、
,
“
一水长流池不 涸 两 贤互磋道 终 同
第 一 眼 的 感 觉 对读 书 人 来说 这是 副 很好 的 对
在 学 问 上做 大做 强
首 先 要在 团 队精 神 上 胜 人 一
,
筹 否则 甭想
不再 实指
。
,
从理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楹联上 两 贤 普天下 的 学 者 包括 中 国 的 学 者都应 该
,
。
“
’ ,
存
桑
同
”
。
求异 不 同 而 和
, ,
。
“
天人合一
”
方能
目
。
“
正道沦
。
联
“
,
当
、
然 品 味之余 不 禁 自 问
”
,
,
第一 句 中为 什 么 不 用
‘・
江 河 等字 那 多 豪迈 干吗 用 个小 小 的
了
,
池 字
”
呢 查阅
相 关 的 文章信 息 揣摩如 下 这个 看似 ” 小 气 的 池 字 不 仅应景 而 且应 文
“
,
标啊 有 人说 世 纪将 是 中 国 之世 纪 但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副 校 长 金耀 基 先 生 提 醒 道 这 需 有 个 条 件 那 就是在 中华 大地上 建成数 所世界一 流 的 大 学 而
, ,
这 应 该 是 大 学 学 术精 神 的 终 极
,
,
。
先说应 景 书 院 头 门 南 边原 有 无 名 古 井 一 口 来 因 有 大 师 在此讲 学 访客纷纷慕名 而 来 山 前 后
, , ,
。
饮马 故而得名 饮马池
,
“
’ ,
。
清 乾 隆五 十 二 年
世界一 流 大 学 必 须 具备 更 为 先进 的 大 学 理 念 大 为 此 我念念 学 的 使命 管 理 与 运 作 的 先 进 理 念 不 忘 岳麓 书 院 书 院 里 的 悬 匾 榴联 匾 联 中 的 文 本 语言
、
,
。
,
,
,
。
作文四:《岳麓书院中的匾联》4900字
有所耳闻,说岳麓书院十分古老。可事先对它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更没有屏息的期待。没有想到的是,当我真的到来,拾级而上,步步深入,那浓郁的文风理气扑面而来。回到广州,仍然心在其中。于是乎在网上搜寻,浏览,品味着书院中的悬匾楹联,小记如下。 千年学府 短短的两个小时的逗留,导游口中“千年学府”不绝于耳,且有诸多诠释,比巴黎大学早两百多年,比牛津大学早三百多年,是世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查阅有关的资料便可发现,最古老的大学是公元859年在摩洛哥非斯城创立的加鲁因大学,其次是公元970年在开罗创立的爱资哈尔大学。欧洲最早的大学始于12世纪,如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1087年)、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其实,承认“第二古老”,并不会影响理性之人的自信,理性之人不需要不切实际的骄傲和自豪,动辄就是什么全国第一、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误导了多少人,浪费了多少钱财?!文化上的虚荣浮华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应该宣传的没有宣传,应该传承的没有传承。 岳麓书院在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主持以后达到鼎盛时期。张拭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博约相须”、“慎思审择”、“学思并进”、“知行互发”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这些思想理念才是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的文化精髓。 这里别的且不说,以“知行互发”为例,做一个小小的互文分析。 有人重“知”,有人重“行”:有人信“知行合一”,有人信“知行互发”;加强知行关系则社会强健,分裂知行关系则社会衰弱。上述来自不同语篇的文字再次证明:思想理念在互文关系之中得到贮存和发展,有真知灼见的话语不时会有人加以重述,重新表述常常孕育于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深入的思考往往诉求于不同的表述。一代代人对“知”与“行”的思考和表述是学府得以千年的生命基础和精神条件之一。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在抗日期间出任云南大学校长时所说的:“夫大学之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的生命与精神。”大学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强衰决定了大学运作的优劣。岳麓书院虽然隅居山间,虽然难逃战火,虽然屡经变异,但是文风理气愈加深厚!面对“知”与“行”这类文化理念建设的传承重任,我们仍需“慎思审择”、“学思并进”、“知行互发”。 半学斋 穿过书院二门,教学斋和半学斋位于大门至讲坛间的两侧,是昔日岳麓院师的宿舍。且不表教学斋。半学斋位南,名字来源于《尚书》的说法“教学相长,惟教半学”。就是说一个人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学,自身也得到了提高,故以此名。相对较为低调的斋名。半学斋的楹联则豪气激越:“准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这自豪的楹联与半学斋斋名之间难道没有任何关系?非也。岳麓书院名扬天下,和这“半学”两字可能有着相当的逻辑关系,当一个学府能够积极地辩证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当一个学府能够实事求是地重视教与学的关系,这个学府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学人,培养出更多的学者。一个学风教风优良的学府能不弟子天下、弦歌千载吗?不难想象。当年的岳麓书院是何等的尊贵和风光!摆到今天,那绝对是一个国家级的理学基地。 远的不说,近有革命领袖毛泽东由于恩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自1916年起曾经不止一次地来到岳麓书院,住在半学斋,学在半学斋,恭敬而又创造地带走了半学斋“教”与“学”的精神。像半学斋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场所对潇湘人,乃至国人的影响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自然要轻轻地但却是正面地置问:“半学的知识观和现代大学的知识观有无差异?”“教”与“学”各占一半的知识观能否涵盖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基本功能? 现代西方大学的使命基本上有两种方法加以阐述:一种不妨称之为哈佛大学方法:大学的使命主要在于教书、学习和研究(teaching,learning andresearch):另一种方法不妨称之为斯坦福大学方法:大学的使命主要在于知识的创新、保持和传播(the ereation,preservation,and dissemination ofknowledge)。对比之下,我喜欢斯坦福大学对大学使命的定义,因为从逻辑上讲,大学的各种认知活动都是围绕知识而展开的。教书是传授知识,学习是获得知识,研究是探究、更新或者增添知识。知识还须积累、修正并为社会加以应用,这些也是大学的使命。不管是哪一种阐述方法,都没有忽略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是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因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授不能替代知识的更新和增添,而知识的更新和增添是知识积累和传授的必备条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句话道出了研究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但从表述的角度讲仍有不逮,“高深学问”这几个字与其说是科学的定义不如说是文学的抒发,因为对比现代大学的使命观,敬重的情绪多于精确的诠释。 如果大学使命应该从“教书”、“学习”和“研究”三个方面涵盖,如果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是一国独立于世界之林赋予大学至高无上的使命,那么岳麓书院乃至更多的书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研在学府中的价值?从表述的角度讲,这是肯定的,应为“教”与“学”的涵盖涉嫌笼统,“研究”和“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这方面的理念没有明确的表述。在重要的理念问题上,表述不全,表述不实。就是理解残缺,其社会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半学斋啊半学斋,你的知识半学观! 调侃一下:当年学府的文科比较好,理工科比较弱,所以毛泽东特别适=-av这所学府。需要正色而言的是:当我们忽略了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的本质,现代的文明。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反之亦然,当我们忽略了人类大本大原的教育,社会和谐无法维系,经济发展不能持续。半学斋匾联让人深感:理念起始于语言,语言演变为现实。 实事求是 看到讲堂檐前悬着的“实事求是”一匾,我这个“文革”过来的人不以为然,不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话吗?哪个不知,谁人不晓?其实,此“实事求是”非彼“实事求是”也,反之亦然! 此“实事求是”最初系民国初期时任湖南工专校长的宾步程(1879--1942)所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悬挂于此。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炸弹所毁。现存的字匾虽然不是真迹,却依然默默地诉说着从湖南工专到湖南大学的变迁,述说着自己本原的和演绎的意义。 此“实事求是”,出自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赞扬景文帝之子刘德
严谨治学的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学者严师曾对这句话作了注,意思是说:“务得事实,每求是也,”追溯本义,“实事求是”首先与“修学好古”互文见义,而“修学好古”的意思是研习学问。-喜好古代文化。在这样的直接语境里。“实事求是”的意思当为“依事叙事,依事述事,依事论事”。这样说来,“务求实事,每求是也”仅仅系指在喜欢研习古代文化这个问题上,必须根据事实,叙述其真。这就应和了孔子学术精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借用孔子“述”和“作”的差异,我们认为,在文本分析过程中,依事述事。就事论事,就是以文述文,不可失据,不可夸张,不可演绎。 但此“实事求是”和彼“实事求是”有何关系呢?本原的“实事求是”是如何染上革命的颜色的呢? 彼“实事求是”现在存放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毛泽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所手书的校训匾。毛泽东青年时代寓居“半学斋”,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这一院训对他影响极大。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作文一二三,毛泽东为“实事求是”注入了的哲学的内涵。他在1941年5月19日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必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资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802页)自此,“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治党、治军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从文人的“实事求是”到革命的“实事求是”,溯源这种变化,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话不得不引:“夫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犹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也。……善治病者,必察病人身体之状态,善治国者,必审国家特异之情形。吾人求学海外,欲归国而致之于用,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情形,而善应宇宙之大势。”杨昌基先生早年留学归来,没有盲从西学,他立志教育,以求从社会基础长久地改良社会,这种一介布衣的文人人格对毛泽东的影响极具穿透力。很多人知道杨昌济先生的立志教育,堪比伯乐之言“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但我更喜欢杨先生崇尚教育、献身教育的理性解剖:“从政治上求变,变之自上者也;从教育上求变,变之自下者也。变之自上者效速而易迁,变之自下者效迟而可久。高以下为基,吾宁自教育始矣。”所以他说:“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之教育,别无他法。” 据说杨昌济在讲课时还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对此,毛泽东是心领神会的。《讲堂录》是毛泽东青年求学期间留下的唯一的读书笔记,里边的言语弥足珍贵,记载着一个伟人对学业、对人生鲜活的心得和考量:“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等等。1917年8月23日他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明晰地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拯救中国。必须寻求本原。他在信中心雄志烈,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就是这样,世上有了两块“实事求是”的悬匾,一块是文人的精髓要义,一块是领袖的大本大原。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讲,后者是对前者的演绎。是以文作文。以文作文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文革”之后。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理论依据就是实事求是。再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作实话实说(译作tell it like it is和tell itas it is那是不同的概念)也是实事求是的一种演绎。 以文作文就是以文绎文,这是文本的空间,文本的空间就是思考的空间,文本的局部可为一语、一句、一段、一文、一书或者一人一时一地之语,而文本的全局总是相对展扩,一书、一馆、一人、一隅、一时、一类、一世之言。大可囊括天下文章,包容天下事物。文本的诠释即可依据局部亦可依据全局,天下文章一家抄。心上理念各人写嘛,只要有知识为依据,只要以逻辑为推理,只要有思考为动力。 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 第一眼的感觉对读书人来说这是副很好的对联,当然品味之余不禁自问,第一句中为什么不用“江、河”等字,那多豪迈?干吗用个小小的“池”字呢?查阅了相关的文章信息,揣摩如下:这个看似小气的“池”字不仅应景,而且应文。 先说应景。书院头门南边原有无名古井一口,后来因有大师在此讲学,访客纷纷慕名而来,山前饮马,故而得名“饮马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山长罗典在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状的草亭,又在池的周围种植垂柳。取名“柳塘烟晓”,列入“岳麓八景”。 再说应文。八百多年前,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被伟大诗人辛弃疾称赞为“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教育家朱熹和哲学大师张拭来岳麓书院讲学,即所谓“朱张会讲”。朱张以他们过人的学识,精密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生观和不同的学术观点,有时就某些观点的论辩达三天三夜,一时间听讲者络绎不绝,不仅讲室中人满为患。甚至听讲者骑来的马都把池水饮干了。正所谓“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又曰“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 真正让人回味的是下联,“两贤互磋”首先是实指理学大师朱熹和哲学大师张拭的会讲。不难想象,品学兼优的两位大师,他们的思想互动、言语交锋绝对是文化的风景线:焦点、组合、层次、色彩应有尽有!两个大师如此学术讨论可以说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强势方式、文化历史的亮点。美国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瑞士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辩论给这样的方式提供了国外的例证。中国的好对联不仅要应景、应文。还要应理。从“一水长流池不涸”到“两贤互磋道终同”,有景,有文,还有理。学术交流、团队合作、思想碰撞这些具有更多的学色彩的理念,早已被我们的先贤所实践。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注重引进西方理念的时候,多多少少甚至是严重地忽略了民族学术精神的传承和光大!对联中的“道终同”强调了学术辩论的归依,没有别的,共同接近真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书院其他的对联中找到彼此的参照:“太极悠然可会,斯文定有攸归”,又云“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学术交锋可以是“刀光剑影”,但绝对不似战争杀戮置人于死地,学术争论唯一的目标就是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古人“道终同”,这是何等的学术品德、政治理念啊!中国若要在学问上做大做强,首先要在团队精神上胜人一筹,否则甭想。从理学的角度来看,楹联上“两贤”不再实指。普天下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学者都应该存同求异。不同而和。“天人合一”方能“正道沧桑”。这应该是大学学术精神的终极目标啊, 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之世纪。但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先生提醒道,这需有个条件,那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建成数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更为先进的大学理念,大学的使命、管理与运作的先进理念。为此,我念念不忘岳麓书院,书院里的悬匾榴联。匾联中的文本语言。
作文五:《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9300字
[摘 要] 盛传数百年的王阳明于正德二年“寓居”岳麓书院“斤斤讲良知之学”的旧说,当正之为正德三年阳明先生病中游览岳麓书院。虽然阳明此行并未讲学,但有讲学之意,它实际开启了明代书院与学术再度一体辉煌的大门,预示着书院的王学时代即将来临。此后近百年,王门后学徐爱、季本、邹守益、罗洪先、王乔龄、罗汝芳、张元忭、邹元标等接连讲学岳麓,使其成为王学的重要讲坛。但宋元以来形成的朱张之学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始终居于正统地位,王阳明及其后学皆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故而岳麓在明代始终没有那种浮诞不逞、空谈良知之习,保留了重践履、务实学的传统。
[关键词] 王学;王阳明;王门后学;岳麓书院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2―0022―07
Abstract:The story widely publicized for centuries that Wang Yangming once lived in Yuelu Academy and taught the Learning of Conscience(Liangzhi Zhi Xue) in the 2nd year in the reign of Zhengde, Ming Dynasty, should be corrected as follows:Wang Yangming ever visited the Academy during his illness in Zhengde's 3rd year. Though he did not deliver any lectures during this visit, he did intent to, which actually started the reciprocal reprosperity of academies and research in Ming Dynasty and promised the dawn of Wangism Age in academies. In the following century, Wang's disciples such as Xu Ai, Ji Ben, Zou Shouyi, Luo Hongxian, Wang Qiaoling,Luo Rufang, Zhang Yuanbian, Zou Yuanbiao and many other scholars conducted lectures successively in Yuelu Academy, which turned Yuelu Academy an important forum of Wangism.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ZhuZhang tradition sinc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as so rooted that it has always occupied the major place. Wang himself and his disciples also showed great respect to it. Therefore, the Academy had kept the tradition which emphasized practice and sound scholarship instead of empty talk on conscience in Ming Dynasty.
Key words:Wang Learning;Wang Yangming;Wang's disciples;Yuelu Academy
一 王阳明先生与岳麓书院
阳明先生王守仁谪为龙场驿丞,道经长沙,曾到岳麓书院。这段历史,清赵宁《新修岳麓书院志》作了如下记载:
正德间忤阉瑾,谪贵阳。道经长沙,泛湘沅,吊屈贾,寓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是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焉。 康熙《岳麓志》卷三《迁谪三公传》,见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244页,岳麓书社,2012。
从这条材料来看,王守仁曾寓居岳麓书院讲良知之学,而且效果显著,既结束“遗迹久湮”的过去,又开启志士兴起的新局。今人皆依此叙事而展开讨论,我们二十余年前,撰写《岳麓书院史略》,虽有迟疑,但基本沿用其说。而查万历年间吴道行《重修岳麓书院图志》,除收录王守仁三首诗之外,在年表、沿革、先贤列传、圣学统宗等可能纪载之处,都找不到任何记录。万历年间,仍是王学盛期,若王守仁真在院中讲良知之学,对于岳麓来说,当属重大事件,盛事不纪,于理于情都不通,个中原委,似有必要予以澄清。
首先,王守仁到岳麓书院的时间,不是通常所说的正德二年(1507),而应该是正德三年春。正德二年,王守仁因忤刘瑾遭廷杖且谪为龙场驿丞,他是经历了海上挣扎、武夷警醒之后,才真正起程赴谪的。《年谱》记其赴谪始于正德二年十二月,由浙江出发,一路西进。而其《赴谪诗》中有《广信元夕蒋太守舟中夜话》一诗,则广信府往西的行程皆在正德三年就不言自明了,但以往对此并未及细察。至于断为春天,则据萍乡“雨后春泥没马蹄”、岳麓“春阳熙百物,欣然得予怀”等诗句而定。
第二,王守仁“寓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属于夸张之词,应予更正。知行合一、良知之学始成于龙场悟道之后,不可能预先讲于前往龙场的途中,此不辩而知其误,且他在长沙期间“病齿废谈诵”,根本就不可以去“斤斤”讲学。而所谓“寓岳麓”也要正之为“游岳麓”。
其实,赴谪路上的长沙之旅,王阳明自己有明确的记录。在给朋友湖广提学陈凤梧的信中,他说:
病齿兼虚下,留长沙八日。大风雨绝往来,间稍霁,则独与周生金者渡橘州,登岳麓。尝有三诗奉怀文鸣与成之、懋贞,录上请正。又有一长诗,稿留周生处,今已记忆不全,兼亦无益之谈,不足呈也。南去俦类益寡,丽泽之思,�┤绲骷�,便闲无吝教言。秋深得遂归图,岳麓、五峰之间,倘能一会甚善。公且豫存之意,果尔,当先时奉告也。 明王守仁《答文鸣提学》,载《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一,转引自日本永�迩嗟亍渡虾M际楣莶亍葱驴�阳明先生文录续编〉について》,见日本《�|洋の思想と宗教》第23号,平成十八年(2006)。 由此可知,他因为生病在长沙停留了八天。虽有“俦类益寡”之虑,但预计谪期秋深即可结束,希望“遂归”之时能有岳麓、五峰之会,对前途较为乐观,未曾料想谪居龙场竟有两三年之久。此其一。其二,在长沙期间,大风雨绝往来,稍霁之时,独与长沙秀才周金渡湘江而作麓山之游。
查《王阳明全集》卷十九《赴谪诗》中收有《游岳麓书事》,洋洋五百余字,此即信中所谓存留周金手中的长诗,它是王守仁游览岳麓山的原始记录,兹全文引录如下:
醴陵西来涉湘水,信宿江城沮风雨。不独病齿畏风湿,泥潦侵途绝行旅。人言岳麓最形胜,隔水溟蒙隐云雾。赵侯需晴邀我游,故人徐陈各传语。周生好事屡来速,森森雨脚何由住。晓来阴翳稍披拂,便携周生涉江去。戒令休遣府中知,徒尔劳人更妨务。橘洲僧寺浮江流,鸣钟出延立沙际。停桡一至答其情,三洲连绵亦佳处。行云散漫浮日色,是时峰峦益开霁。乱流荡桨济倏忽,系�v江边老檀树。岸行里许入麓口,周生道予勤指顾。柳蹊梅堤存彷佛,道林林壑独如故。赤沙想象虚田中,西屿倾颓今冢墓。道乡荒趾留突兀,赫曦远望石如鼓。殿堂释菜礼从宜,下拜朱张息游地。凿石开山面势改,双峰辟阙见江渚。闻是吴君所规画,此举良是反遭忌。九仞谁亏一篑功,叹息遗基独延伫。浮屠观阁摩青霄,盘据名区遍寰宇。其徒素为儒所摈,以此方之反多愧。爱礼思存告朔羊,况此实作匪文具。人云赵侯意颇深,隐忍调停旋修举。昨来风雨破栋脊,方遣圬人补残敝。予闻此语心稍慰,野人蔬蕨亦罗置。欣然一酌才举杯,津夫走报郡侯至。此行隐迹何由闻,遣骑候访自吾寓。潜来鄙意正为此,仓卒行庖益劳费。整冠出迓见两盖,乃知王君亦同御。肴羞层迭丝竹繁,避席兴辞恳莫拒。多仪劣薄非所承,乐阕觞周日将暮。黄堂吏散君请先,病夫沾醉须少�s。入舟暝色渐微茫,却喜顺流还易渡。严城灯火人已稀,小巷曲折忘归路。仙宫酣倦成熟寐,晓闻檐声复如注。昨游偶遂��天假,信知行乐皆有数。涉猎差偿夙好心,尚有名山敢多慕。齿角盈亏分则然,行李虽淹吾不恶。 王守仁《游岳麓书事》,见《王阳明全集》第690-6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考诗中所涉诸人,赵侯即长沙知府赵维藩,王君指王推官,吴君为毁寺扩院的参议吴世忠,故人陈、徐分指上引信中的陈文鸣(凤梧)、徐成之二人,周生则是长沙诸生周金。通读全诗,至少可以明确以下几点事实:
第一,王阳明岳麓之游,晨出暮归,一天时间,虽有沾醉之憩,但夜则酣卧仙宫寿星观,未曾寓居岳麓山,《岳麓志》所谓“寓岳麓”之说不能成立。
第二,王阳明游程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先是独与周金参观柳溪、梅堤、西屿、麓山寺、道乡台、赫曦台、岳麓书院诸名胜,有参拜朱张两夫子之举,对吴君、赵侯先后规划书院亦怀赞慕之情,但至和野人罗置蔬蕨、举杯饮酒之时,只字不及讲学之事。其后,赵太守、王推官二位地方官前来同游,虽然仪多,辞恳,礼遇有加,但黄堂之上,尽是肴馐层垒、乐阙觞周、丝竹繁音,晚筵而已,未曾讲学。因此,王阳明岳麓讲学之说亦不能成立。
王阳明之所以不能寓居岳麓讲学,原因既有病齿畏风湿而致废谈诵的生理因素,也有风雨破栋、堂舍残敝的现实困难,更有病夫沾醉的临时状况等等。凡此种种,导致讲学未曾发生。但考王阳明在长诗文,我们又不得不说他实在有讲学岳麓之意。如《长沙答周生》称:“岳麓何森森,遗址自南宋。江山足游息,贤迹尚堪踵。” 《王阳明全集》第688页。《涉湘于迈》有:“昔贤此藏修,我来实仰止”,“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何当来此聚,道义日相求”。 《王阳明全集》第689页。《次韵答赵太守王推官》更称:“皇皇弦诵区,斯文昔炳郁。兴废尚屯疑,使我怀悱懊。近闻牧守贤,经营亟乘屋。方舟为予来,飞盖遥肃肃。花絮媚��筵,韶景正柔淑。浴沂谅同情,及兹授春服。令德倡高词,混珠愧鱼目。努力崇修名,迂疏自岩谷。” 《王阳明全集》第691页。字里行间,又无一不透显对朱张讲学之崇敬,对地方牧守修复书院的赞赏,对聚而相求道义的向往,这些和《游岳麓书事》中所表露的对吴世忠规划遭忌的叹息,对佛道寺观遍寰宇的羞愧,对赵维藩遣人补残敝的欣慰,尤其是对赵太守“隐忍调停旋修举”颇具深意的肯定,等等,皆是岳麓书院这一天下讲学名区对王阳明巨大的吸引力的具体反映。虽良知之学未成,但其讲学之心已萌。
需要指出的是,王守仁游岳麓之后所作奉怀陈文鸣等友人的三首诗作,后世多有错乱,实有订正之必要。一是《王阳明全集》、《王文成公全书》等,皆题作《涉湘于迈,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二首》,题目对了,但二首当为三首。问题在第二首,当分为两首,从“好风亦时来”,到“勿愧点与回”为一首,自“陟冈采松柏,将以遗所思”,到“此外吾何知”为另一首。两首诗各自为韵,不知何以相混而不察。查万历《岳麓志》卷九载王守仁三诗,并有陈凤梧、李永敷二人和诗,皆作三首,故《全集》、《全书》皆得改正为三首。二是万历《岳麓志》所载三诗失题,应据《全书》等补正诗题。三是康熙《岳麓志》卷五将《全书》第二首诗正确地分成两首,但改题为《朱张祠书怀示同游》,则又添了新错。后世地方志多沿此错,且有移置衡山南岳二贤祠者。到道光年间,欧阳厚均山长的《岳麓诗钞》卷八,将《全书》第一首改题为《登岳麓》,余则题作《朱张祠书怀示同游二首》。而到光绪年间李扬华的《国朝石鼓志》,又将《登岳麓》改题为《忆朱张两夫子》。凡此种种,皆失原意,有混耳目,应予厘正。二 阳明后学讲学岳麓
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与陈凤梧虽有会讲岳麓之约,但及至正德五年他结束谪居生活赴任庐陵县令时,东归心切,只是“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天高双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明王守仁《三山晚眺》,见《王阳明全集》第717页。仅在明月橹声之中挥别长沙而已。而且,从此再也没有来过岳麓,实为可惜。尽管如此,作为大儒经行过化之地的岳麓,在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们心中仍是“圣地”,不断有阳明后学莅临讲学,岳麓书院又成了王学的重要讲坛。兹依时间先后叙述如下。 正德九年(1514),徐爱以南京兵部车清吏司员外郎行部湖湘,由南岳经永州、道州,十二月至长沙,次年正月初二出城,至岳州、常德。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馀姚人。弘治十六七年(1053-1054)成为王守仁妹夫。正德三年拜王守仁为师,为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次年成进士,历官祁州知州,任职南京兵、工二部,官至工部都水师郎中。在长沙期间,他留有四首诗,其中两首与岳麓有关。《与陆良弼同登拜岳石次韵》有“拜岳高台上麓巅,开云吊古忆诸贤”之句,而《岳麓怀友次阳明先生韵》 明徐爱《横山遗集》卷上,见钱明《徐爱钱德洪董�芳�》第33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更及阳明与朱张,兹移录如次:
怀贤积心素,趋谒讵馀沐。朔风来荡云,敝裘喜冬燠。飞�o动湘流,孤鸿渐于陆。山城拱苍柏,生气尚林麓。何当春风来,桃李看馥郁。同心不同赏,空令感生懊。胡不脱尘缨?商声歌�m屋。朱张昔贤人,金兰久弥肃。栖游每同胜,吾侪孰私淑?霜露易沾衣,晨宜返初服。幽事难可期,登高聊纵目。白鹤鸣道林,赫曦下云谷。
从“怀贤积心素”、“吾侪私淑”、“趋谒”朱张、春风桃李等诗句中,我们可以感知处在成长期中的阳明心学对朱张理学重镇的岳麓书院,仍怀敬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天之后他在武陵德山与同门友人高谈“良知良能”,倡言“此心即理,可信不可疑;近名即伪,可恶不可好”。 明徐爱《同游德山诗序》,见钱明《徐爱钱德洪董�芳�》第66页。因此,徐爱的岳麓书院之行仍然只能视作王学进驻岳麓的先声。
嘉靖十七年(1538)秋,浙中王门季本任长沙知府。季本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少师王文辕,其后师王阳明。季本讲学岳麓的记载,见万历《岳麓志》卷二《书院兴废年表》:知府会稽季本嘉靖十七年秋之任,“率师生进谒孔子庙及朱张祠,因见破坏倾圮,叹曰:书院如此,何厉风教?”十八年,“出五十馀金,委义民杨秉贤、徐廷玉等二十余人分任其事,而修葺之。自大成殿下,至号舍游憩之所,焕然一新……朔望进诸生于明伦堂,讲明经义,至已乃罢,士习用变。”十九年,院中“中乡试士者十人”。可见讲学效果甚佳。
季本讲学力守王阳明正宗观念,也从主体精神的“心之感应”来谈物,他说:“心未感时,物皆以往;一有感焉,物在我矣。”《明儒学案》卷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宣扬王阳明“心之感应谓之物”的主张。在知行观上,也恪守老师“知行合一”之说,并把良知良能和“知行合一”统一起来。他提出“良知良能本一体也,先师曰,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此知行合一之本旨也。”因而认为“虽若以知行分先后,而知为行始,行为知终。则所知者即是行,所行者即是知也”。季本对那种“学而以自然为宗”的龙溪之学深为不满,而提出“贵主宰而恶自然”的学术宗旨,他所贵的“主宰”,也即是封建道德的“理”,他担心“入自然,则易流于欲耳”,所以他说:“自然者,流行之势也。流行之势,属于气者也。势以渐而重,重则不可反矣。惟理可以反之,故语自然者,必以理为主宰。”《明儒学案》卷十三。他从维护封建礼法的要求出发提出“以理为主宰”。
嘉靖年间,继季本之后讲学岳麓书院的还有江右王门邹守益、罗洪先、浙中王门王乔龄等人。
邹守益讲学岳麓见于其自作诗文及年谱,而诸本《岳麓志》皆失载。其《怀玉书院志序》称:
予谒书院多矣,白鹿幽而境未爽,石鼓奇而基未弘,岳麓壮而局未端,兼之者其怀玉乎! 董平编校《邹守益集》卷四,第202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复古堂记》中也说:
东廓子出游衡山,穷石鼓、岳麓之胜,取道攸邑,历漕湖,以宿乌兜。 董平编校《邹守益集》卷七,第414页。
《简聪弟道契》则称:
受益先师罔极之恩,得以不汩流俗,力追千古,虽升沉毁誉,殊形异状,而吾昭明真纯,有以自定。年来卜行窝于石屋之胜,春暖秋晴,升祝融,历石鼓、岳麓,徘徊武功,聚华盖,入梅陂,良朋四集,天机相触,无往非学,无往非乐,皆先师陶冶力也。 董平编校《邹守益集》卷十一,第575页。
《题善士册》所纪游程更为具体,其称:
杨生克复侍游祝融,历方广,至于岳麓,凡二十有八日而别。 董平编校《邹守益集》卷十七,第797页。
由此可知,邹守益曾到岳麓书院。作文一二三至于其莅院时间,宋仪望所作行状记作嘉靖二十二年(1543)春,其称:“癸卯春,游衡岳,登岳麓诸峰,谒诸先正祠,有《南岳风咏稿》。归,历攸邑,聚讲金仙洞”。 明宋仪望《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前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追赠礼部侍郎谥文庄邹东廓先生行状》,见董平编校《邹守益集》卷二十七,第1370页。而东廓先生在《待廓堂记》中则有嘉靖二十一年秋之说,其称:“壬寅之秋,东廓子与念庵子(罗洪先)、荆川子(唐顺之)期游于衡山”。按:嘉靖二十一年秋或许只是“期游”,并未真正成行。查《邹守益集》,未见《南岳风咏稿》,故其讲学岳麓情形只能留待日后补叙。惟查万历《重修石鼓书院志・述教志》,载有《邹东廓先生语石鼓诸生》二十五篇,其中有两篇涉及岳麓,兹移录如下:
东廓子语同游诸生曰:吾之兹游也,其有悟焉。悟载(藉)[籍]之不尽焉,悟意见之不周焉。南岳之图,祝融直岳庙之上,而石鼓、岳麓俨然东西对峙也。及升南台,历湘南,跻上封,以登峰石。凡几曲折,竟弗睹岳庙,而岳庙亦弗睹祝融也。沂流而上,百伍拾里至石鼓,沿流而下,二百三十五里至岳麓,其远迩悬矣。然画者虽有巧思,亦未能尽也。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南台升者则称南台,自方广升者则称方广。各以其意见互相低昂,非所见不真也,其见不周也。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又曰:邹道乡之直谅以谪也,长沙守臣逐之,而岳麓山僧列炬冒风雨迎渡焉。有壅无壅之别,一�D可悟矣。台筑于南轩,名于晦翁,匪直为道乡,将以表忠节、树风化也。台废久矣,谁续二公之绩者? 明李安仁、王大韶《重修石鼓书院志》卷上,见湖湘文库本《石鼓书院志》第43页,岳麓书社,2009年版。 其讲学仁智互见,表忠节、树风化,教诸生续朱张二公之绩,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没有找到确凿材料之前,也就只能如此存于仿佛之间了。
罗洪先讲学岳麓之事见《长沙府志》,仅“嘉靖中讲学岳麓,往来湘江”十余字,其具体时间尚待确考。嘉靖二十一年(1542)秋,邹守益曾邀罗洪先、唐顺之同游南岳衡山,已叙述如前。 次年春,邹游衡岳,到岳麓书院,但罗并未同行。二十四年九月六日至十一月十二日,罗洪先游南岳,作《衡岳纪略》, 黎儒宗编校《罗洪先集》卷三,第87-93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有至甘泉、集贤、石鼓诸书院事,而不及岳麓。洪云蒸《金仙书院记》 罗汝怀《湖南文征》卷二十三,见湖湘文库本《湖南文征》,第565页,岳麓书社,2008年版。又有二十五年游南岳之说。
罗洪先,字达夫,别号念庵,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第一,为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没有能亲聆王阳明教诲,只是“幼闻阳明讲学虔台,心即向慕,比《传习录》出,读之至忘寝食”,但人们都承认他的学术算得上王门正宗。郑定宇说:“其私淑而有得者,莫如念庵。”以至出现“天下学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后得阳明之真。” 以上引文见《明儒学案》卷十八。所以罗洪先讲学岳麓,主要传正宗王门思想,而对“猖狂自咨”的王畿及其弟子深为不满。他重申阳明良知要义说:“良知二字,乃阳明先生一生经验而后得之使发于心者,一与所知不应,即非其本旨矣。当时迁就初学,令易入,不免指见在发用以为左券,至于自得,固未可以草草谬承。而因仍其说者,类借口实,使人猖狂自咨,则失之又远。”《明儒学案》卷十八。罗洪先看到王门后学以“自然”、“流行发用”处自得于良知本体,出现忽视道德规范的“猖狂自咨”的倾向,他和其他持正宗观点的江右王门弟子一同力诋其非。此举受到黄宗羲的赞赏,他在《明儒学案》卷十六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
王乔龄讲学岳麓的记载,见康熙《岳麓志》卷三《先儒列传》,其称:
王公乔龄,明馀姚人。王阳明先生高弟。嘉靖中,任长沙兵宪,以理学抒经济,临政持大体,敦尚风节,率三庠士讲道岳麓,良知心诀多所发明,称理学名臣。 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241页。
按:王乔龄字维岳,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江西左参政。嘉靖间,分巡下湖南道,驻守长沙府。作为阳明先生家乡后学,他“敦尚风节,时率士子讲道岳麓书院,理学赖以发明”。 光绪《湖南通志》卷九十九。
隆庆五年(1571),王门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到岳麓书院讲学。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人称明德夫子,江西南城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云南左参政。其讲学岳麓的记录,见于杨起元《明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明德夫子罗近溪先生墓志铭》,其称:
辛未,厝宁安人毕,乃周流天下,遍访同志,大会南丰,大会广昌,大会韶州,由郴、桂下衡阳,大会刘仁山书舍。是行也,游濂溪、月岩,谒永州舜陵,纵观九嶷,深入蛮洞。陟日观于上封,读禹碑于岳麓,酌贾谊井泉,挹汨罗庙貌,而衡湘幽胜,殆尽其概矣。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编校《罗汝芳集》第922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内容被记录下来,由门人曾凤仪以《岳麓书院会语》之名刊印于世,惜乎今已散佚,仅存目于《罗明德公书目》之中。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编校《罗汝芳集》第8页。所幸有《�栽缆词樵褐钌�四条》传世,谨移录如下:
人生贵立志,勿务近与细。谛观古圣贤,功名几千岁。
人生贵好学,先学孝与弟。久之通神明,前光后且启。
人生贵师友,孔曾无私授。传也能习否,省身日当守。
人生贵读书,读书期实用。身心与家国,担荷万钧重。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编校《罗汝芳集》第714-715页。
从立圣贤千岁功名之志,好孝弟而通神明之学,到师友传习,日省吾身,将担荷身心与家国之万钧作为读书而期“实用”的目标,凡此种种,皆能体现泰州学派日常伦常之学的特性。
万历十年(1582),浙中王门张元忭以使事至长沙并讲学岳麓。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山阴人。隆庆五年(1571)登进士第一,为辛未科状元,授翰林修撰。张元忭讲学长沙岳麓、惜阴二书院之事,见《岳麓志》卷三。在《贤执事传》李天植条中记作:“以吏科给事任兵宪,厘弊举废,恩威并著,��承搜�维风,季有督课,敦延修撰张公元忭讲学岳麓、惜阴两书院,至今理学昌明,士感教泽。” 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245页。记载比较简单。在《先儒列传》张元忭条下则详及张氏生平、学术倾向,其称:
平时所孜孜者,惟以讲学为急务。学宗文成,而每病世之学文成者,多事口耳,特以力行矫之。尝曰:“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致良知宗旨也。”又言:“朱陆之学,本同一源,后人妄以意见,分门户,滋生异议。”乃取朱子诗文,摘其与文成合者汇成一书,曰《朱子摘编》。书出,而纷纷异同之说涣然矣。壬午,皇嗣生赍,书告楚中六王,因上匡庐,浮沅湘,入武彝,�然山水间。所至辄偕同志集聚讲学,远近喁喁向风。万历间,兵宪李公天植敦迎主讲岳麓,士习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续云。 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241页。
由此可知,张元忭讲学岳麓实乃其所至聚讲的常态,至于其来岳麓,则是因为“皇嗣生赍,书告楚中六王”,以使臣身份而来。状元理学名家讲学于万历禁毁天下书院之后,且以朱陆同源之态,尊重朱张传统,故而有“湖南正学,绝而复续”之称。
张元忭是浙中王畿的弟子,《明儒学案》卷十五指出:“先生(指张元忭)之学从龙溪得其绪论。”但他并不宗守王畿之学,相反,他从学王畿,也只是如他本人所说“吾以不可学龙溪之可。”因而,他对王畿的一些观点、思想表示怀疑和批评。为了矫正龙溪之偏,他在《致罗近溪》一文中提出,“近世学者窥见影响,辄自以为大彻大悟,而肆然不复修持,决藩篱而荡名检,其弊有不可胜言者。某窃有忧之,故每劝学者,必以悟修并进,知礼兼持。” 张元忭在学术上“以万物一体为宗,而以明明德于天下为愿”,其立足则是“万事万物皆起于心”的心为本体的思想。他在论“万物一体”时说:“仁者识其体,是故视我犹人,视人犹我。视我与天地万物,如腹心手足之本为一体,痒疴疾痛无不相关,触之即觉,感之即应。” 《张阳和集》卷一《答田文学》。他是以“仁,人心也”的主观精神来论证“万物一体”。他到岳麓书院讲学,看到为崇奉朱熹、张�蚨�建的“朱张祠”时,曾写下“太极先天自古今,两贤从此共推寻。须知至宝人人具,万象由来总在心。” 载康熙《岳麓志》卷五,见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305页。他把朱张探讨的“太极之旨”归结为心,可见他是用“心即理”的思想传授岳麓门生。
万历天启之际,江右王门的后期领袖邹元标撰记、讲学,影响岳麓。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左都御史,以忠直名天下。先是,万历三十九年,长沙府推官陈大绣捐俸助善化县知县唐源重修岳麓书院,“庙堂斋舍焕然一新”,因请邹元标作记。内有“予归田且廿馀年,常思率二三子,徘徊兹地,寻朱张二先生遗迹于往训,略一振起焉,而又以世多畏途,无由亲睹其盛为歉,而不知其倾颓若是。倘非陈君有千古之志,即明诏许复,竟与昔时境象何殊焉?君父子兄弟世以正学为箕裘,其所佩服诸儒者,深且笃矣。宜是典之重光也,可为吾道庆矣……元某虽老,于兹地犹若梦寐见之,冀与诸君子一下上其间,振二先生之泽于无涯也。” 明邹元标《愿学集》卷五上,《重新岳麓书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由常思、徘徊、若梦寐见等字里行间,可知岳麓书院对书院情有独钟的邹元标来说,意义非凡。而所谓寻朱张二先生遗迹,与诸君子振起二先生之泽于无涯,皆显示其对朱张之学的敬重和向往。
天启年间,邹元标终于讲学岳麓书院,其事见康熙《岳麓志》卷三所载邹元标传,其称:
熹宗登极,由少宰晋总宪,世方�p望柄用,忤权��,逐公去国。过长沙,寓岳麓讲学,诸名士从之游。崇祯朝录惨祸诸贤论恤,首被先生,谥忠介。 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245页。
按:天启二年(1622)邹元标与冯从吾建首善书院于京师,遭阉党忌恨,迫而辞归,卒于天启四年,故其讲学岳麓书院当在天启二至四年间。
邹元标“师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本传。学术受到江右王门学派的影响,但又有不同于罗洪先等人的地方。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说:“先生(指邹元标)之学,以识心体为入手,以行恕于人伦事物之间与愚夫愚妇同体为工夫,以不起意空空为极致,离达道无所谓大本,离和无所谓中。”从他反对“离已发求末发”,主张“下学便是上达”等方面,可以看到他守江右王门正宗的一面。但他的“识心体”、“天地万物皆生于无而归于无”等语,又显然受佛学影响。因此,黄宗羲认为他“求见本体,即是佛氏之本来面目也;其所谓恕,亦非孔门之恕,乃佛氏之事事无碍也。” 《明儒学案》卷二十三。 三 王学传播和岳麓学风
阳明学派的讲学,虽在岳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知之学一度成为岳麓自由讲学的中心课题,但朱张理学传统仍受到尊重,保持一定影响。在王阳明游览岳麓后不久,学道陈凤梧召集郡邑优等生肄业岳麓,向他们传授“湖南道学渊源”。他还著有《湖南道学渊源录》,对湖湘学者大加褒扬。
山长陈论更作《圣学统宗》以倡朱张之学,其称:
岳麓之兴本于朱张,朱张之学本乎道也。首之以圣学统宗,所以原其相传之有自,又以望后来者于无穷也。嗟夫,斯地昔称小邹鲁矣!当其盛时,产于斯者营道舂陵之间有濂溪周子,黄州程乡有明道、伊川二程子;宦游于斯者,浏阳有龟山杨子,应山有上蔡谢子,衡岳湘潭有武陵胡氏父子,潭州有晦庵朱子、南轩张子,继晦庵来守者又有真西山焉,识者号曰湖南一派,不诬也。慨自朱张没,而孔孟正学之传绝焉。然果终绝乎哉?《剥》上九曰:硕果不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阳德未尝一日绝也。今去濂溪五百有馀岁矣,湖湘其硕果之象,气数之贞乎!贞下起元,以其时则可矣。 万历《岳麓志》卷一,见湖湘文库本《岳麓书院志》第16页。
由此可知,岳麓的兴复实际上承载了要让湖湘朱张之学相望于后来而无穷的重要使命。
王学兴盛的嘉靖年间,徐�p悬“正脉”额于朱张祠前,标榜朱张之学为岳麓的正宗。万历年间,湘阴县丞俞尧中又鼎新朱张祠,太守吴道行建坊曰“继往开来”,易“正脉”额为“斯文正脉”。巡按湖广监察御史甘仕价亲往岳麓主祭朱张,在其《告朱张二先生文》中,称岳麓“为宋儒晦庵朱先生、南轩张先生过化胜地,栖迟咏歌之迹,至今宛然。”
由于岳麓的朱张传统根深蒂固,王阳明及其弟子在此讲学时,也不能不受此传统的制约,有的人甚至是兼收朱学。标榜要翻历史上“是朱非陆”旧案的王阳明,在参观岳麓时,对朱张是十分尊重的,他的诗作表达了这种心情:
缅怀两夫子,此地相徘徊。
当年靡童冠,旷代登祟阶。
高情讵今昔,物色遗吾侪。 《王阳明全集》第689页。……
在岳麓讲学而名燥一时的张元忭之《寄冯纬川》一文亦说:“宋儒分析诚多支离,然当时讲论皆尚名检,故一时人物卓然可称。”当时贬朱褒陆成为王门弟子时尚,但张元忭《答田文学》一文却说象山之学,“岂偏于高明者哉?”而晦翁之学,“含有体用无间之者,则岂泥于事物者哉?”因而张元忭提出的“悟修并进”、“知礼兼持”,就兼收了朱学。黄宗羲《明儒学案》说张元忭“谈文成(王阳明)之学,而究竟不出于朱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季本所谓“以理为主宰”的学术宗旨,也可以从其主“理”中看出对宋儒的兼收。
另外,在岳麓讲学的王门弟子中,大多是束身礼法、躬行践履、循规蹈矩的学者,并对王畿一派一味高谈自悟本体、放荡不羁和“务于空言而忽躬行之实”提出了严厉批评。邹元标虽受佛老影响,但他“融严毅方正之气而与世推移,其一规一矩,必合当然之天则。”被赞为是“儒家本色”。嘉靖时讲学岳麓的阳明高足王乔龄,《岳麓志》称他“以理学抒经济,临政持大体,敦尚风节”,把阳明学说和经世结合起来。王门中好空言者不少,但来岳麓讲学的弟子如此强调躬行封建礼法,亦与岳麓的传统学术有一定的关系。
阳明学派提倡直悟本体,发展到后来,一些人弃经不读,学术日益空疏。季本、罗洪先等人对此十分不满。季本就很注重研究有用实学,留下著作一百二十卷,有《易学四同》、《诗说解颐》、《春秋私考》、《四书诗存》、《读礼疑图》、《孔孟图谱》、《庙制考义》、《乐律纂要》等。不仅如此,季本还注意“为致君有用之学”,曾“考黄河故道,索海运之旧迹,别三代春秋列国之疆土川源,涉淮泗,历齐鲁,登泰山。” 《明儒学案》卷十三。罗洪先对于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阴阳、算数等无不精究,对人才、吏事、国计、民情等,也十分关心。
由此可见,岳麓的学术传统对阳明学派的传播有一定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有其保守的一面,它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更新,岳麓书院在明代没有像宋代那样成为全国有名的学术基地,与此是有一定关系的。但这里又有其积极的一面,岳麓在明代始终没有那种浮诞不逞、空谈良知之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践履、务实学的传统,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作文六:《湘江边上的岳麓书院200字》200字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湖南大学城的最高学府——岳麓书院。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去书院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湖湘文化。
经过两个钟头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书院的门口,感觉真像一座大花园。老师说,我们祖国的伟人毛主席,就是在这座大学读书的,使大家顿时对它肃然起敬。
觉得书院里里外外都是古色古香,很像电视里看到的书塾一样。我作文一二三们来到书院里,还看到了主席和周总理对的一副对联:“橘子洲,舟系洲,舟移洲不移;天心阁,鵅落阁,鸽飞阁不飞。”虽然不是很理解意思,但读起来很顺口,老师说,这副对联表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后来,老师还让我们模仿导游那样,为小朋友讲解一下地图,大家都争相上去讲,真的很好玩!
作文七:《湘江边上的岳麓书院200字》200字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湖南大学城的最高学府——岳麓书院。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去书院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湖湘文化。
经过两个钟头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书院的门口,感觉真像一座大花园。老师说,我们祖国的伟人毛主席,就是在这座大学读书的,使大家顿时对它肃然起敬。
觉得书院里里外外都是古色古香,很像电视里看到的书塾一样。我们来到书作文一二三院里,还看到了主席和周总理对的一副对联:“橘子洲,舟系洲,舟移洲不移;天心阁,鵅落阁,鸽飞阁不飞。”虽然不是很理解意思,但读起来很顺口,老师说,这副对联表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后来,老师还让我们模仿导游那样,为小朋友讲解一下地图,大家都争相上去讲,真的很好玩!
作文八:《我眼中的岳麓书院》700字
我眼中的岳麓书院
3月19日不是个大晴天,丝丝小雨,我和爸爸乘车来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下了车,我感觉雨后的的空气是如此清新。
踏进书院,一股浓浓书香味道扑鼻而来,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环境非常优雅,远离人世的喧嚣,散发着浓重的文化气息。走近书院的正大门,上面挂着岳麓书院四个大字的牌匾,两边挂了一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旁边有讲解员在说岳麓书院走出的人才太多太多了,如王夫之、魏源、左宗棠、曾国藩等大批彪炳史册的经世致用之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当我听得入神的时候,我的同班同学刘嘉悦和邹家玉也跑过来参观了,还有她们的爸爸也在百忙之中赶过来了,于是我们一起游玩起来了。
随着我们一行六人不断深入地参观、了解,知道了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到了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由古老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所以拥有“千年学府”的美誉。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作文一二三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我们认真参观岳麓书院的建筑、碑文、纪念馆、陈列室、大讲坛,记忆尤深的是在纪念馆里,我、刘嘉悦、邹家玉三人轮流在电脑屏幕上写字,写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等孔子写下的优美诗词,通过电脑发送到大型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字在大型屏幕上显示出来,大家很开心地蹦蹦跳跳起来。
一路看来,想得更多的是我们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人,一定要向古人一样渴望获取知识,丰富才智,陶冶情操,那么读书就是最直接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敬爱的习主席要求我们一是要爱读书,二是要读好书,三是要善读书。所以我们要自觉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观完后,我们陆陆续续又碰到一些同学来参观岳麓书院。今天收获真大啊,既在岳麓书院里面了解到了很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又让我认识了很多名人,真是不虚此行啊!
作文九:《岳麓书院的文化品味》1900字
文化百花园
额,上书“岳麓书院”四字,气势恢宏,为书法艺术珍品。门联为乾隆年间书院院长、学术大师罗典撰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白底黑字,格外醒目。当你跨入大门,便是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偌大书院。以讲堂为中心、庭院、天井组合,俯视结构严谨,错落院传道,对湖湘子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身先士卒,亲临北伐抗金。在抗元斗争中,岳麓书院志士仁人英勇不屈。史学《南轩学案补》载:“南轩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宋之亡也,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破,死者无算。”后人赞之:“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 岳麓书有致;主体建筑有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前厅左右两壁石刻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讲堂顶部,前悬康熙皇帝手书“学达性天”黑底金字匾,后悬乾隆书“道南正脉”金底黑字匾,讲堂中置半月形讲坛,背置屏风,坛上置精制红木太师椅双席,讲堂内廊及左右壁,楹联比比皆是,一派斯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不难发现:“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幅对照鲜明而又浑然一体的“儒道互补”的文化景观;那深厚而又奥秘的“道统”、“心传”,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颗星球上延续了几千年而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岳麓书院文化不仅体现在这些石碑、匾额、对联以及古建筑群等历史文物中,而且已汇入那厚重而又遥远的历史之中,包容在那浩繁而发黄的典籍之中,体现在从古至今的许许多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之中。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岳麓书院的爱国主义传统代代相传。南宋时期,主教张轼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利用书
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在抗清斗争中,岳麓师生的爱国精神同样感人至深,其中徒生王夫之便是爱国志士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参加了抗清斗争,而且著书800万言,影响了数代爱国志士,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贺长龄、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岳麓学子。近代史上,岳麓志士革旧图新,梁启超、谭嗣同、熊希龄等人与康有为一道开展了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17年到1919年毛泽东曾两次在岳麓书院半学斋寓居,从事主编《湘江评论》等革命活动。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有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罗学赞等人。
从岳麓书院代代相传的这些杰出的爱国主义学子的思想情怀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岳麓书院文化的勃勃生机!
院 的□ 文肖骁
化品味
55
文化百花园
老子怎样成了太上老君
□ 潘 庆
先秦时代,人们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这样老子成了道教的祖师。
在湖南长沙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
当你离开喧嚣的都市,徜徉于这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千年庭院,你肯秦汉时代,有黄老道一派,崇尚无为,尊黄帝和老子。东汉初,楚王英喜黄老之说,但还未立祠祭祀。到了桓帝时开始为老子立祠,并以郊作文一二三天乐祀之。从此,老子便成了神,并同天神有了相同的地位。
道教建立以后,又有对老子的进一步神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就说: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颜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迭之冠,持锋铤之剑,等等。完全是一幅怪异的形相,而且把老子称“老君”。其上述的形相就是所谓“老君真形”。
汉代以后,有的认为老子是楚相县人,曾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后来道成化身,蝉蜕度世。从此,老子数易姓名,无世不出。传说他在黄帝时号广成子,周文王时号燮邑子,武王时号育成子,康王时号郭叔子。汉初为黄石公,文帝时号河上公,等等。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象。其实对于老子的这种神化,不过是道教借老子未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而已。
到了晋代,对于老子的来历也有了进一步神化。《神仙传》中说,他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之七十二年才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由于生下来头发都是白的,于是称为老子。又因其母生之于李树下,并且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老子也就被尊称为老君。
《魏书释老志》中记道士寇谦之遇大神,自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名子大概在南北朝时已成老子之称了。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以其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已成道教中统治一方的尊神。到了唐代,又在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说法,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组合在一起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老子的神化过程,正是从学派的传人到教派的祖师的过程,也就是道教的形成、发展和以后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老子的从虚到实,从人到神,从太上老君到太上玄无皇帝,老子这些变化正是道教发展的缩影。54
定会被这古朴、清新、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更为珍贵的,却是它所散发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这里的每一组院落,每一间房舍,每一块石碑,甚至每一片砖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味……
岳麓书院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唐末五代,僧人智璩倾慕“儒者之道”,在岳麓山“割地建屋”办学,是为书院之开端。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权知州朱洞据原基础扩建为书院,初设“讲堂五音,斋序五十二间”。学生甚多,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说;因宋代理学名儒朱熹来此讲学,又有“潇湘洙泗”(潇湘二水在湖南,指岳麓书院;洙泗二水在山东,指孔子讲学地(曲阜)之誉。千余年来,岳麓书院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绝;虽屡毁屡兴,却基址未变,始终是湖南高等学府之所在。
登上12级花岗石台阶,便是岳麓书院宽阔的大门,门楣上悬挂着宋真宗手迹的木质黑底金字匾
作文十:《关于岳麓书院的对联》400字
上联:人生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下联:书读万卷,合拟峰登九仞高
上联:面壁囊萤今露角
下联:干云破浪始达人
上联:眼前江山胸中气象
下联:世间经济笔底波澜
上联:挥笔如剑倚麓山豪气干云揽月去
下联:展卷似帆横湘水长风破浪采珠回
上联:夏闱竞秀奥运赢金一样心期惟逐日
下联:得则抟风失犹结网他年虎变可拿云
上联:惟楚有材虎啸龙吟鹏举弦歌千阙铸湖湘彦俊
下联:于斯为盛天时地利人和日月两轮擢社稷英贤
上联:胸中锦绣湖湘气象今日天才争头角
下联:笔底珠玑韩柳文章明朝人杰领风骚
上联:郡园才俊今朝应国考笔聚千作文一二三钧绘出胸中锦绣
下联:湖湘人杰明日谋大事神驰万里谱成壮丽诗章
上联:天酬健者腾蛟起凤开福地
下联:世重英才纬武经文振翮时
上联:博古通今,伴我十年书百卷
下联:瞻高眺远,登峰万仞路千条
上联:盛世重英才,冀诸君跃过龙门,蔚为梁栋
下联:帘闱好传统,凭成绩胪登虎榜,不失珠玑
上联:湖湘多才俊百舸争流直挂云帆奔锦绣
下联:国考择栋梁大鹏展翅会凌绝顶览众山
上联: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且看行业办学逐鹿群雄格物致知索大道
下联:蛟腾凤起楚韵悠扬更喜特色兴校角力杲闱求诚本信展鸿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