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肖培东老师的一本书《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是肖老师的语文课例品读,在这本书的封皮上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这样评价肖老师的课堂特色:“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培东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浅’了,但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钱先生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肖老师的课堂特点:浅而精髓,浅而真谛,浅而本源,肖老师的浅是深入浅出的浅,他的课堂贴着语言、贴着文字、贴着学生,总是在不经意间,学生已经在文本学习里掘出了一汪清泉,而且以那样一种轻松的、积极追寻的方式。
在今年的湿地年会中,肖老师执教了一节课,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肖老师的课堂,浅浅的却让人回味无穷。此次他执教的是部编教材的一篇传记文学《美丽的颜色》,这是篇自读课文,讲的是居里夫人和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镭,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美丽的颜色不仅是镭发出的颜色更是居里夫妇为科学献身的美好品质。这篇课文很长,但肖老师能够化长为短,长文短教,这需要大智慧和大魄力,这需要对学情、对课文有足够的了解,“舍得”、“舍得”有时候课堂上的“舍”远比“得”要珍贵的多、有意义的多,肖老师的整节课简约却不简单。
上课伊始,肖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当主持人介绍完他的身份后,他拿其中的两个称呼“白马王子”、“语文男神”来自我调侃,同学们笑了,就两句话却一下子缓解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然后他直接入题,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真正的女神,她是谁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居里夫人。”开头简单,绝不拖泥带水。
接下来是学生的质疑答疑环节,这其实是学生自读自悟的一个过程,这个环节的学习几乎不需要老师的点拨,是大部分学生能够一看而知的东西。在这个环节中,肖老师并没有如一般老师一样直接问学生有什么疑问,他是这样设问的:“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老师这堂课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这种转换角色的问法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小手如林,大家都希望猜中老师的问题,进而得到老师的肯定,问问题的方式一变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学生问的问题集中于两个,美丽的颜色指的是什么,此问题一出,有不少同学举手,通过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大家明白了美丽的颜色既指镭的颜色又是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美好品质;这个问题明白了,大家的问题又集中于居里夫人有哪些精神品质,肖老师让大家划出能体现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相关句子,每个同学只能说一个特点,课堂上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我想在教参上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关键语句体会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对于跟着教参亦步亦趋的教师,这应该是本节课的重头戏,可这个问题在肖老师的课堂上被一带而过,因为这是同学们一望而知的东西,几乎每一个孩子在预习完并在课堂上再次认真读了课文之后都能说出居里夫人的一些最基本的精神品质,比如:坚持不懈、积极乐观、以苦为乐等等,一望而知的东西可以很快地过去。
接下来肖老师在大家迫不及待的目光中终于说出了他想问的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这真是让大家意想不到,会场里有了一些笑声,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在去年的湿地年会上,程翔老师也提到了这个观点,他建议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学习什么体裁的文章就要紧扣这种体裁的特点进行,不能把各种类型的课文杂糅到一起,弄得每一篇课文都面目全非,扣着文体来进行是走进文本内核的一条捷径。
接着肖老师通过一个颇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他让大家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5个字的句子,让同学们体味作者是如何把镭的颜色和人物精神联系起来的,大家很快找出了玛丽和丈夫的两组对话,肖老师通过设置情景、通过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对比甚至通过一个人名和一个小小的标点,让两位同学的朗读从最初的平淡无味到最后的入情入境,特别是那个扮演玛丽的女孩子在她最后一次朗读时,我看到她的眼神是那样的温柔,眼睛在灯光的照射下水汪汪的看上去是那样的澄澈,甚至她在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然而然地加上了动作,这让她在端庄圣洁中更多了几分羞涩,一声“比埃尔”融化掉了在场所有听众的心,那是在相濡以沫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期待,居里的回答中“我不知道”一开始,那个男生读得很沉重,很冷漠,通过老师的引导大家方明白“我不知道”里也饱含着居里对镭的热望,发现镭是夫妻俩共同的梦想,共同的事业,更神奇的是在第二处对话中,肖老师通过对比:省略号和感叹号的对比,居里夫人和普通人在相同境况下反应的对比让同学们意识到一个省略号竟然也有那么丰富的意蕴,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标点竟也在向我们讲述着居里夫人的美丽人性,那种感觉太奇妙了,我们在肖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更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肖老师用自己浅浅的、却扎实而灵动的课堂让我们明白了,学习语文我们应该对每个句子、每个词甚至每个标点都心存敬畏。
肖老师总结说,自读课文我们不仅要读能读出来的更要读不太容易读出来的东西,他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美丽的颜色,近而引导学生体会传记的特点,最后肖老师寄语大家:愿我们每个人都做自动发光的“镭”。整节课以美丽的颜色贯穿始终,张弛有度,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看得见的成长,这种浅浅的语文是多么有高致、多么让人怦然心动啊!这节课对我们很多“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语文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此刻我也想到了孙绍振先生的一段话:“不要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让我们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