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0后喜欢“宅”,真是这样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电子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时事、补充知识;也可以追追剧,约着朋友“开开黑”,给自己的精神放一个小假。
因此,“宅”也逐渐成为现代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每当提起“宅”这个字,别人总会把90后与“宅”联系起来,认为90后的兴趣爱好只有电子产品,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02 所谓“宅”,你真的理解了吗
我曾经的一位90后同事小雨,每到周末,就喜欢“宅”在家里。有一次,我好奇的问道:“小雨,你平时周末都宅在家吗”?
“是啊,我感觉很充实”,小雨爽快的说道。
“充实?那你平时都干些什么”,我看着小雨不解的问道。
小雨看着我疑惑的眼神说道:“看书、写书法、练瑜伽”。
“哦,那看来确实很充实”,我没想到小雨所谓的“宅”竟然是这么的充满了正能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宅”这个词总是与懒惰、没有上进心、社交恐惧症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它也常常被指一些不合群的人,这个概念经过社会舆论和媒体的渲染,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甚至出现了偏见。许多人将“宅”彻彻底底的定义为某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03 “宅”起来,和自己的内心独处
对于“宅”的狭义理解,多数人更赞同的是走出去,认为只要不宅在家里,出去干什么都行。
跟小雨相反的是我的另一个90后朋友小马,特别热衷于所谓的应酬,每天忙的不亦乐乎。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不在家里,就成功了一半。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如果自己的内在不提升,只是沉寂于表面的社交,认识谁也没有用。与其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那些无谓的应酬里,不如让自己沉淀下来,腾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宅”起来,和自己的内心独处,好好的提升自己。
其实“宅”这个词,最初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日本沉迷于动漫和游戏等室内活动。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就演变成那些与社会脱节的青年人称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宅文化的含义也不断丰富,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宅文化的影响,比如:购物、餐饮、资讯、工作等个人需求,以及经济消费、文化创作等社会职能,“宅”也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宅”的方式,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宅”,也是和自己,和社会独处的一种方式。与其它兴趣爱好一样,都是在拓宽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他人的理解。
有时候,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宅”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比起不必要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喧嚣,不如让我们“宅一宅”,享受一份孤独的快乐,享受一份宁静的惬意!因为,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