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孩子应该就是不喜欢写作业!》中,我讲述了孩子不喜欢写作业是件非常普遍也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是作业的天然自带属性!
好的教育就是在理解和接纳这一个大前提下对孩子做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那么,如何帮助和引导?
上篇文章我也讲到,虽然孩子不喜欢写作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人“乐哉其中”,有的还是“前赴后继”。
就是会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喜欢学习,愿意写作业,享受学习也享受作业。
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有“利”而为!
因为孩子在其中获得了好处(利),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有所获,他们的某些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从而让他们自愿自发去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向就需要从指责孩子不爱做作业转为——如何能够让孩子获取这些“利”,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能够让孩子有自发内驱力来面对作业。
今天我重点就谈谈是哪些“利”能够燃起孩子们的自发内驱力。
其实心理学已经有很成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根据以往三十多年对内在动机上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得出了自我决定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人能够持续有内在动机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其三大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归属感(related)
胜任感(competence)
自主感(autonomy)
在去年我推出《不急不吼陪作业》课程中,我根据这个理论总结出了“动力Car模型”:当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都同时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拥有内在动力十足的小汽车,就会在学习的世界持之以恒驰骋。
这个理论带给我们父母一个重要启示:想要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去学习去完成作业,更是需要帮助孩子满足这三种心理需求。
好啦!现在答案揭晓,能够让孩子有“利”而为的“利”就是:归属感、胜任感和自主感。
当然,我知道谈起归属感、胜任感和自主感,家长朋友们会觉得偏理论化,不好理解。今天我来做更落地的讲解。
1.归属感
归属感对应着——爱。
孩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有美好亲密的情感链接。这些是孩子能够持续保有某件事情兴趣的动力来源。
我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写作业,为啥?
因为有爸爸的陪伴。
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我爸在餐桌上喝着小酒、吃着花生米,我在餐桌另一边写作业。
爸爸心情非常愉快,总是会夸我作业写得好,报听写的时候也总是夸我正确率高。
也会给我讲自己遇到的开心事情,也爱听我讲学校的好玩事情。
所以,每天写作业那一个小时是我和爸爸亲密相处的时光,每天巴不得快点到来。
也有姐妹和我说,孩子做作业我每天也陪伴啊?
那么就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在陪伴孩子的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感受到妈妈的关心?有没有通过这份陪伴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好?
借用教育专家陈默老师的一个比喻:
父母陪着孩子做作业,如果父母是大老虎,孩子是小白兔,一只老虎监督一只小兔子,小白兔肯定是害怕做作业的。
而当父母是一只小灰兔,陪着另一只小白兔做作业,那么小白兔就会觉得被陪伴着被支持着,于是就能很开心地把作业做起来。
同样是陪着做作业,效果大不一样。前者是监管,后者是才是陪伴,孩子需要的有情感链接情感支持的陪伴而不是冷冰冰的监管!
这也是我在课上反复强调,父母在陪伴孩子作业的过程中,要确保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关注亲子关系要放在关注孩子作业之上。
来自父母的爱,情感层面的支持,这是孩子最大的动力来源!
2.胜任感
胜任感对应着——成!
“成”就是有成就感,孩子通过做这件事情能够切实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获得了成就感,获得自信。
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可以做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这种自我确认成功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孩子胜任感的来源。
比如,孩子做数学题突破了一个难点,孩子就会有这种成就感,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很棒。
同时,如果数学题难度太大,远超孩子的能力圈,孩子再怎么冥思苦想,也难以完成。
同时如果这种情况经常性发生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就会有挫败感,难以获得成就感,丧失胜任感。
在目前中国教育现状下,学校教育其实是非常容易挫败孩子的胜任感,让孩子难以获得这份成就感。
因为中国教育由于资源局限,基本会忽略孩子之间的差异,会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们在学校是学习一刀切的学习内容,在校外,是一刀切的作业内容。
只要是一刀切的学习内容,就意味着会和孩子的水平不匹配,不在孩子的能力圈范围。
我一个学员的孩子,在三年级时,每天晚上做作业要做4个小时,孩子也是苦不堪言,非常逃避做作业。
这个妈妈和我说,同班的成绩好的同学基本都只是需要1小时左右完成作业,自己的孩子因为基础弱,所以需要4个小时。
我听后说,如果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每天要做4小时的作业,只能说明一点,这个作业和孩子的水平不匹配,超越孩子的能力圈范围。要么数量太多,要么难度对于孩子而言太难。
凡是不在孩子能力圈范围的学习,其实都是无效学习,孩子仅仅只是疲于奔命而已,并没有真正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何况,一个晚上,4个小时的时间全部耗费在作业上,那么这个孩子的阅读时间?运动时间?自由玩耍时间?全部都没有了,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绝对是有极大损伤。
孩子脑力劳动力量和体力劳动量一样,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其实也就是孩子能力圈的差异。
关于能力圈的差异,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解释:
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
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
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五分"是好成绩,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三分"就是很好的成绩。
教师和父母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孩子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忽视这种差异其实就是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教师干脆放弃不管的学生呢?
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
所以,这一点非常关键!
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每个孩子的能力圈是不一样,别人家孩子可以,不代表你的孩子可以;别人家孩子不可以,不代表你家孩子就不可以!
面对学校一刀切的学习内容,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圈范围作出自己的判断,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在孩子能力圈的学习才是真正帮助孩子提升的有效学习,不要让孩子陷入无效劳动中。
所以,我对这个妈妈说,从今天开始,把孩子的作业在数量和难度上都要进行下调,不要以老师的标准来,也不要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一切以你孩子来。
孩子的作业量要维持在1小时内,不能超过1小时,其余的时间让孩子阅读、运动和自由玩耍。
对于超过孩子目前能力水平的难题,不需去完成,完成孩子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那种题目即可,这些题目更能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同时我也强调,如果孩子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基本可以判定这个孩子今后会厌学,孩子很难考上高中。
妈妈估计是被我最后一句话吓住了,回家后立马积极进行调整,和老师沟通,减少了孩子的作业量,也把难度降低到和孩子的水平相匹配。
这样调整后,孩子的学习成绩非降而升,一直稳步提升,后续孩子还主动提出来要请家教补习。
经过这三年的调整,现在孩子6年级了,已经是班上前十名, 孩子也越来越自信。
所以,为了能够提升孩子在学习上的胜任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习的内容匹配孩子的能力圈,不管是学习难度还是学习的数量,都要和孩子的能力圈相匹配。
只有匹配孩子能力圈的学习才是真学习,只有匹配孩子能力圈的作业才是好作业。
作业是为孩子的学习服务的,要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作业为中心。
因为在目前学校资源有限,老师精力有限现状下,学校教育其实很难做到匹配孩子的能力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孩子胜任感,让孩子获取成就感,这些是需要由家庭教育由父母来承担。
这些内容其实是家庭教育的难点,也是我课程的重点,我会发现太多孩子不爱学习其实就是在这一点上有缺失!
3.自主感
自主感对应着——趣。
有趣,让孩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趣味,很好玩,孩子也就更愿意有趣而为之,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增强孩子在作业在作业这件事情上的自主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其实就是要增加他在作业这件事情上的趣味、愉悦度。
让他觉得做这件事情,是有趣的,是开心的,是愉悦的,是有着诸多积极情绪的,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非常有自主感去做。
而且只要孩子愿意去做,肯定就能在这件事情上有收获,孩子就容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孩子对学习是会产生一种亲近感的。
我一个当小学老师的学员和我说,当她看到班上最不爱写作业,总说写作业手酸的小男孩,居然能够一个下午坐在教室画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
她当时就明白很大程度不是这个孩子不爱抄抄写写,而且作业缺乏趣味。
自此,她就特别注意增强作业的趣味度,也把数学题设计为走迷宫或者寻宝形式,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
当然,也许家长会说,作业方面增强趣味度这个老师操作起来更方便,家长不好操作。
那对于家长而言,更好操作的是增强孩子面对作业时的积极情绪。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总爱和妈妈聊天说话,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可能妈妈们自然要提醒他注意。但是反复几次,我们就没耐心了,提醒就变成指责和批评。
但频繁的指责会让写作业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日积月累,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制造消极情绪。
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大脑发育进步了,却依然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
很大原因是之前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烙印”影响了大脑理智工作的能力。
如何能够既有效提醒,又不制造压力呢?
我在课上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胶水粘嘴巴”这种游戏力方法:
写作业的时候,一旦孩子又和妈妈聊天。
妈妈就假装嘴巴被胶水粘住了, 张不开。
同时妈妈也可以配合夸张地用手比比划划,同时做出“我好想跟你说话啊,可是我没办法啊,你看我的嘴怎么会这样?”的搞笑表情。
这样一来,既巧妙地提醒了孩子“还没到跟妈妈聊天的时间”,又绝无批评指责的意思,孩子反而觉得很好玩,很开心。
用游戏式的提醒代替严肃地讲道理,既让孩子做了该做的事,又营造了轻松欢乐的气氛,让写作业的过程变得愉快起来。
在我的课程上,我介绍了诸多妈妈可以替代唠叨指责的“唠叨替代法”,目的也就是增强孩子写作业过程中的趣味,给孩子多一些开心愉悦。
在陪伴孩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性问自己:我这样做是让孩子对这件事情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喜欢这件事情吗?是在给孩子制造快乐积极的情绪,还是给孩子制造消极情绪?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孩子的情绪要放在关注孩子作业之上,确保孩子面对作业是心情愉悦的。
所谓的陪孩子作业,重点陪的是他的学习状态和情绪,一切破坏孩子积极情绪的事情,我们就要尽量规避。
总结一下,作业,这个天然自带让孩子不喜欢属性的事物,如果我们父母能够做到:
有爱:让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被妈妈的爱所笼罩,觉得温暖幸福!(归属感)
有成:让孩子做作业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觉得自己棒棒哒!(胜任感)
有趣:让孩子做作业过程中觉得开心,觉得有趣愉悦!(自主感)
在这种“有爱、有成,有趣”的环境长期的滋养下,作业,哪里还是难事啊!
面对学习,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有爱、有成,有趣”这6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所以后续我还会继续写系列文章来做详细讲解。
也希望这些文章能够让更多孩子燃起内在学习动力,也让更多家庭不再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作业,没了欢声笑语!
同时,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我也需要你们的支持啊。
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不容易,尤其在我同时承担培训工作,加上疫情期间我家也有一个神兽,时间非常稀缺的情况下,我也需要来自你们的鼓励和支持啊。
如果你认可我的文章,随手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也更能让我有动力持续写下去。谢谢你们!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孩子自己要报的兴趣班又不想学了, 怎么办?
想了解我,请看: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想了解提升家庭教育、婚姻和女性个人成长的幸福力课程,可以扫描下述申请入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