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史》是一本由蔡天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学简史》精选点评:
●看得半懂不懂……感觉讲到公式解释的时候就不知道在读些什么了……
●简述数学发展的同时,也连带介绍了与文化、哲学、科学发展的关系,有点不务正业,但也算精彩
●review: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92747/
●比之前看的《奇妙数学史》更详尽些,而且在最后还列出了数学年表、常用数学符号来历
●我们做过的每道题,都是古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潜心研究所得。近代部分就基本跟不上了,人名倒都是熟悉的大学时代最烦人的公式名。而至于现代部分,就只能当魔幻小说来看了
●帮助读者对数学发展历程建立一个大体的框架,对不同时期数学天才们的生平和杰出贡献有简单的了解。同时作者还把数学与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叙述,试图还原数学在历史进程中的合适地位。数学在实用和抽象之间游走,多少天才付出毕生努力就为探寻那终极之美。
●太浅(虽然深了我也未必看得懂),可是一本数学史,你讲这么多人类文明和艺术史的内容真的好吗?
●由于时间问题,本书是略读,不同于国外作者写的数学史,国人作者的笔下有很多中国数学史的内容,也算是弥补一桩遗憾,不过总体阅读起来还是缺乏人情味,说是简史,更感觉是百科的集合
●说实话,写得非常一般
●结构设置和写作手法的硬伤较多,多聚焦数学发展史中的国家、民族以及数学家的小传,对真正应该重点结构的“数学之美”没能做到深入浅出,枯燥而晦涩,文学、历史和科学性相互割裂开来,没能做到融会贯通,很遗憾。
《数学简史》读后感(一):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是谁?
阅读本书之前我想从中了解阿贝尔的一生、费马大定理的戏剧化等一些浓墨重彩的事迹,粗略看了一下相关,很抱歉我实在没有任何兴趣读下去,所以我的感受也就只是“浮于表层”;
百度了一下作者,发现是位很厉害的数学教授,但是感觉你写书的能力还达不到教授级别,我不知道本书的受众人群是怎样的,但是作为一个本科生真的读起来太难了(或许是我垃圾),前半段我是仔细阅读的,如果受众群体是数学相关专业那完全没问题,一些符合根本看不懂你也不解释一下;
说数学的历史当然要说当时的环境,可你整那么详细干嘛,我是想读数学的历史不是想读历史,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
一切的一切都怪现在的我认知水平难以达到阅读本书的高度,很抱歉,本书是一本好书但对目前认知水平的我来说很差,一年后我还会再来阅读的,希望可以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奋斗][奋斗][奋斗][奋斗]
《数学简史》读后感(二):一部数学视角的人类文明史
本书由作者在浙江大学开设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数学通史》的内容扩充而来,2012年成书名为《数学与人类文明》。直至去年,改版升级为近来流行的简史系列(当然书架也与时俱涨)。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并非将数学看作一门理工类专业学科,而是打通学科分野,用文艺复兴式的眼光,来重新回顾数学史,或者说重新回顾文明史。毕达哥拉斯发现数学与音乐间的内在联系,而作者鉴于此,发现数学英语与诗歌间的内蕴关联,这是非常独到而可贵的视角。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本书的不足在于:可能作者浸淫数学数十年,熟稔在胸,所以在介绍各个数学家contribution过程中,略嫌简略,很多公式推导跳跃而过,令读者费解,只能匆忙跟随,未尽其意。
作者平易近人,我在先锋书店总店以及润泽书局见过两次,丝毫没有985高校知名教授的架子,更无官腔,为一纯粹知识分子也。
《数学简史》读后感(三):东半球讲究结合实际有效改造
简史体作为一个流行写法,迎合了快节奏,没有在深度和细节上纠缠,而是横向扩展到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以及与作者想表达观点相似的同构领域中。
一笔带过或者同构的类比,不等于简单介绍,更类似于抽象的做了不同背景的比喻,目的还是说明领域内深刻的部分,却把领悟的程度交给了读者自己。
有几个观点,很多地方看到过,也比较认同。记录如下:
西方数学的发展(希腊 代表)比东方(中国、印度等)更加关注于数学本身,更注重形式化体系的搭建。东方的更注重实效。
数学历史的发展,从作为指导人类生活的工具(计数、历法、丈量),越发走向了抽象化和形式化;同时演变为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语言,比如几何学在原子粒度和宏观宇宙层面分别由不同的理论体系支撑。
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是近代跨哲学和数学做根本思考的。他们共同指向了 “可证” 相对于 “真” 的边界。维特根斯坦,专注在语言 相对于 表达思想的边界;哥德尔 挑战了 一个命题系统 不能同时包含 可证 和 真。
有三点感受。
东方文化。在功利视角下追求投入时间的有效性,是一个历史惯性,即便是数学这种基础科学的发展也是一样。文化,与个体具体选择和学科发展关系密切。
理性边界。认识到各种语言工具(数学是一种认知语言体系还是一种被认知的独立存在 也是一个争论)相对于人类探索的“真”存在极限边界,是一个会令人沮丧但又更加保持谦逊的世界观。它更为有力量的地方在于,不知道的部分会得到真正的关注(孕育的机会),而知道的部分是确实知道的(更快的改造)。
当下实际。近二十年从搜索引擎开始的信息分发领域变革,更像是打开了可以公式化推导的新章节,这类成功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先推导看到,然后做到。
《数学简史》读后感(四):科学道路上需要科学史学
首先针对本书的:难得的逻辑清晰,并且通过详尽论述自然而然代入自己的观点。中国有写史的传统,但是关于数学如此详尽的论述,殊为难得。作者必须要精通文史知识,以及有深厚的数学通识。当然只有有更多这样的作者,以及更多欣赏的读者,中国的理性思维时代才能打开;中国对于世界探索的才能有更多贡献。科学前进的道路已经够难,望在这条道路的人,能够幸福!
人类前进的脚步就是发现万千世界中都存在的固有规律来实现的。首先是发现,继而是利用,然后是改造。这些固有的规律由小及大,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虚幻,从线性到轮回。
由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很多我们不了解的领域人类也急着下了定义。这些领域可能展示了部分现象,也可能只是观察到了部分现象。就像牛顿发现的经典物理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或者包容一样(这个例子是一个很高雅而理性的例子,但很多诸如宗教、政治等领域有更多不可理喻的假设和定义,这些在历史上已经发生或者当下正在发生的,具有险恶的用心,直接是用险恶的经验主义摧毁理性主义)。因此我们断定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具有深刻的唯心主义倾向,当然如果把唯心主义加上时间刻度,那么此刻的唯心未必是彼刻的唯心,此刻真理未必是彼刻的真理。故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因无知或者不全知产生唯心。历史一再证明,人类认识世界的旅程永无止境,就像是绝对的无穷大,这是理性所难以理解的,只能抽象感知。唯心主义是研究道路上一种‘思维捷径’,可是谁又能指责这种走捷径的方式呢!对于很多现象,我们认知中包含了他当下的全部,而客观中这已知的部分只是客观真理中的沧海一粟。认知继而给出结论,并通过唯心判定其符合当下的正确。唯心是一种研究方法,是我们必须要克服的‘思维捷径’!
人类因为唯心观念得出的很多观念、道理、结论,很可能是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很多已经下结论的和尚未下结论的事务,我们了解甚少。但历史的发展规律总是昂扬向上的,让我对人类了解世界的未来充满信心。但这必须克服人类唯心思想的影响,不要急着下结论,不要急着做决定,这会影响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感知太渺小,保存自己,潜心前进是关键。
对于这些固有规律,我们总结出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宇宙、量子、生物、植物等包罗万象的规律。那些规律发现的先知,克服了人类思想上重重的唯心思维考验,保留了这些成果,他们不仅是先知,也是巨人。明锐的目光,刚强的心脏,让我们为他们喝彩吧!
《数学简史》读后感(五):随手记
简单随时间捋一下: - 数学起源(中东) - 希腊数学(柏拉图、亚历山大,抽象演绎,严谨完美,结合哲学) - 中世纪中国(实用性多、求证少,明开始停滞) - 印度和波斯(也讲究实效) - 欧洲(文艺复兴,微积分创立) - 法国(法国大革命,分析时代) - 现代数学(代数新生,几何变革) - 20世纪数学(高度抽象化和广泛应用化)
总:
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相互影响,并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在按时间顺序讲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时,我们先后探讨了数学与各式各样文明之间的关系。例如,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来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中国数学的活力来自历法改革,印度数学的源泉始于宗教,而波斯或阿拉伯的数学与天文学互不分离。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里程碑,这个时期的艺术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到了17世纪,微积分的产生解决了科学和工业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而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数学涉及力学、军事和工程技术。19世纪前半叶,数学和诗歌几乎同时从古典进入现代,其标志分别是非交换代数和非欧几何学的诞生,爱伦·坡(E.AllanPoe,1809—1849)和波德莱尔(C.Baudelaire,1821—1867)的出现。进入20世纪以后,抽象化又成为数学和人文学科的共性。希腊数学:
希腊数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抽象化和演绎精神,二是它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 M. 克莱因所言,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就像空中楼阁,或由沙子砌成的房屋,一触即溃;而希腊人建造的却是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永远的宫殿。另外,如同音乐爱好者将音乐视为结构、音程和旋律的组合一样,希腊人也将美看作秩序、一致、完整和明晰。柏拉图声称,“无论我们希腊人接受什么东西,我们都要将其改善并使之完美无缺。中世纪的中国:
遗憾的是,《四元玉鉴》之后,元朝再无高深的数学著作出现。到了明朝,虽然农、工、商业仍在发展,《几何原本》等西方典籍也传入了中国,却由于理学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自由创造。明朝的数学水平远低于宋元,数学家看不懂祖先发明的增乘开方法、天元术、四元术。汉唐宋元的数学著作不仅没有新的刻本,反而大多失传。直到清朝后期,才出了一个李善兰,他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和传播者。可惜,由于当时的中国数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仅凭李善兰一人之力根本追赶不上。不过,若是把古代中国的数学与其他古代民族,如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的数学,甚至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数学进行比较,还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希腊数学就其抽象性和系统性而言,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代表,它的水平无疑是很高的,但在代数领域,中国人的成就不见得逊色,甚至可能略胜一筹。中国数学的最大弱点是缺少一种严格求证的思想,为数学而数学的情形极为罕见(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规矩和欧几里得作图法的差异),这一点与贪图功名的文人一样,归因于一种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当然有它的社会根源,学者们总是首先致力于统治阶级要求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它与历法的关系显现出来,后者因为与信仰有关而成为帝王牢牢掌控的一个特权。赵爽证明勾股定理以后,便用它来求取某些与历法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祖冲之偏爱用约率和密率来表示圆周率,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地计算闰年的周期;而秦九韶的大衍术主要用于上元积年的推算,后者可以帮助确定回归年、朔望月等天文常数。阿拉伯:
与中世纪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一样,阿拉伯人的数学也讲究实效,加上前面提到的其他因素,这就注定他们难以达到理论巅峰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东方智慧和希腊智慧的差异:
比较一下东方智慧和希腊智慧的差异。20世纪法国哲学家Jacques Maritain(1882—1973)认为,印度人把智慧视为解放、拯救或神圣的智慧,他们的形而上学从未取得实践科学中纯粹思辨的形式。这与希腊智慧恰好相反,希腊人的智慧是人的智慧、理性的智慧,即下界的、尘世的智慧,它始于可感触的实在、事物的变化和运动,以及存在的多样性。不可思议的是,在神圣智慧的引导下,古代印度人对数学的要求反而简单实用;而在尘世智慧的助推下,希腊乃至于整个西方却追求逻辑演绎和完美,视数学为一种独立存在。法国:
笛卡尔和帕斯卡尔都是横跨科学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巨人,在他们的感召和影响之下,数学成为法国人心目中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最优秀的部分。事实上,17世纪以来的法国数学长盛不衰,大师层出不穷。以浪漫和优雅著称的法国人以此为荣,但不把数学当作敲门砖。自从1936年菲尔兹奖设立以来,已有11位法国人获此殊荣,仅次于美国(13位)。伽罗华的工作开启了近世代数的研究,不仅解决了方程可解性这个300多年的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包括运算对象在内的群的概念(与元素的对象无关,置换群只是其特例)的引进,推动了代数学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随着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晶体结构到基本粒子、量子力学,等等。190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在与一位数学家讨论课程设置时说,群论无疑可被删除,因为它对物理学没有任何用处。可是没过20年,就有三本有关群论与量子力学的专著出版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阿贝尔和伽罗华等人的工作促使代数学家把注意力从解方程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到数学内部的发展和革新上。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
事实上,几千年来,非欧几何一直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现代主义诗人笔下的素材也早已存在)。但是,即使最伟大的数学家也没有想到通过检验球的几何特性去推翻平行公设。他们中的个别人曾经尝试通过四边形来证实平行公设,而人类却一直生活在一个堪称非欧几何模型的地球表面之上。这一点表明,人们是多么容易受惯性思维和传统习俗的束缚。难怪功成名就的高斯迟迟不肯把他发现的非欧几何学公之于众,他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以至于让两位俄罗斯和匈牙利的年轻人抢得先机。一般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欧几里得几何更适用;在宇宙空间或原子核世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更符合客观实际;在地球表面研究航海、航空等实际问题,黎曼几何更准确一些。不过,空间和物理之间总存在难以厘清的关系,要确定某些物理空间适用欧几里得几何还是非欧几何并不容易。因为只要在假定的空间和物理性质方面做适当的补充和改变,一个观察结果就可以用多种方法解释。尽管如此,随着非欧几何学的诞生和代数学的解放,数学已从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如科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哲学已从神学中分离出来。数学家可以探索任何可能的问题和体系,而当新的数学创造逐渐完善之后,它必将做出反馈,指点人类描绘宇宙的蓝图。下一章我们将会看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便是在应用了非欧几何学以后产生的。20世纪数学:
19世纪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变革,给20世纪的数学带来飞速的发展和空前的繁荣。现代数学不再只是几何、代数和分析这几门传统学科,而成为分支众多、结构庞杂的知识体系,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数学的特点不只是严密的逻辑性,更添加了另外两条,即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并因此形成了现代数学研究的两个大的范围,即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其中后者的一部分发展出计算机科学,撇开它的重要性,仅从为人类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它就超过了所有其他数学分支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