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鸟鸣读后感锦集

  《深夜的鸟鸣》是一本由苏听风著作,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的鸟鸣》读后感(一):延长那个吻

  以下为我的新书《深夜的鸟鸣》自序

  我自称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

  每当亲人朋友们讲过过去的事时,我总是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全部经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每次都会问:真的是这样的吗?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也多次地追问我自己。

  最终的答案是肯定的。

  小时候放牛的那块坟地、游泳时桥洞下面的那片清凉的水流、守田时看过的书、油菜花飘散出的清香、奋力攀爬的桑甚树、住过的土屋、日思夜想的花裙子、寄宿于别家的生活……这些场景都清晰可见,它们仿佛都如昨日的之物。

  所以,无数次的讲过,无数次的滔滔不绝。

  可是,它们,也分明已经远去。如今每讲一次,便要给它们加一个老去的印记,重述的场景也变得乏力、褪色。

  从前讲上好几天的热情,陡然消散。

  这种感觉,就像是契诃夫写过的一个短篇小说《吻》讲述的故事一样。

  一个叫做里亚包维奇的军官跟着他的将军,去一个大户人家家里参加茶会。里亚包维奇是一个身材矮小、有些驼背、长着小猫胡子一样的无人关注男人。在这个热闹的茶会上,他在一片有些玫瑰味的房间里,被一位优雅的女士亲吻了。

  这个吻点亮了里亚包维奇的整个夜晚。从来不擅长交际的他,开始夸讲主人的房子好看、和大家高兴地交谈。这个吻也在让接下来的一些日子变得愉悦起来,他决定和同伙们讲一讲。他做好了准备,打算详细地和他们说这个美妙的夜晚和这个特别的吻。他开始讲了,没一会工夫,这件事就讲完了。

  他突然感到很失落,他以为这个亲吻的故事可以讲到第二早上呢?至少要讲整整一夜,没想到一下子就讲完了。

  我的过去,也有许多这样的被点亮的“夜晚”和带着玫瑰花味的“吻”。

  我开始担心它们也会在在几句话中渐渐地消失不见。

  不过,我发现我比契诃夫笔下的里亚包维奇要幸运,我用写作制止了它们的“消失”。我把它们全部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如今又装印成书,让它们得以更长久更广泛地流传。

  由此,我也发现,能把我们生命中哪些美妙的“吻”无限延长、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书写。只有书写,能把那带着玫瑰花味的吻一次次地精确再现,它是如何地香甜、沁心、动人,全部的闪耀时刻都将留存下来。每讲一次,平淡的日子就会被点亮一次。

  同时,我个人的书写,不光能让我的“吻”长久延长,还能让它们在阅读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甜蜜。我也相信,这一场书写,也能唤醒你们的人生中的许多的“特别之吻”。

  这样的写和读,将交汇和点亮无数个美妙的夜晚。

  而且,我的企图心还不止如此。

  除了写作,我还想用多一种方式呈现它们。于是,我正努力地为这些发光的时刻画一些小的插画,试图多维度地让大家看故事的另一面。尽管画它们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才刚学画两个月的新手,但我仍以最大的努力和诚意,去用彩笔涂画出苦与乐之“吻”的最好样子。

  当然, 如果最终,你没有在这本书里看这些小插画,有可能它们已被设计师给“留级”了。不过,如果你想看,请随时联络我,一定会全部无私地与你分享。

  去延长它们的生命,并不是抓着过去不放,而是另一种意义的告别。

  让它们流传于云端,而我们,将走向更广阔的大地和明天之中。

  《深夜的鸟鸣》读后感(二):【一书三话】深夜的鸟鸣:这本书,让你找到幸福的接口

  “如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艰难,我就会去买一些蘑菇。看着它们,仿佛看到了小时候一次次被植入希望的种子,又在悄悄地生根发芽。我把蘑菇视为根植于内心的动力源泉。”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位青年作家苏听风,在她刚上市的新书《深夜的鸟鸣》中写的一段话,这段话中所描述的童年,成了她往后人生的幸福接口。 正如麦家所说:“小时候没有吃过糖的人生,永远不知道甜是什么。” 而那些小时候吃过糖的人,永远都能找到幸福的接口。阅读这本书,我也像苏听风一样,在她的童年中找到了幸福的接口。 一、生活的接口:那棵只长出一个梨子的树 在《闲看中庭栀子花》这一篇章,苏听风将童年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写了出来,有池塘里的生命,有庭院里的栀子花,还有各种各样的树。在这里,有读不完的丰盛,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篇《小时候的梨树》。 “这是一棵梨树苗,能长出那种特别甜的梨子。特别甜哦。”哥哥一边种下那棵独一无二的梨树苗,一边和苏听风说着。从此,梨树成了他们每天悉心照料的宠儿。 放学回家要去看一眼,给它“建房子”,浇水施肥,盼着它开花结果。梨树一天一天长大,可是头两年,它都只开花,不结果,直到第三年,它终于结果了,只长出一个小黄梨。 为了呵护这一个小黄梨,苏听风费劲了心思,白天看着,晚上怕被人偷了去,便用稻草给盖起来,但其实,村里的夜晚漆黑一片,在外面抹黑找到家都难,更别说偷梨子了。 终于等到梨子成熟,妈妈把梨子切成三瓣,三兄妹各得一块,用苏听风的话说,就是:“口水早已咽下好几轮,如今,它已在嘴边,却舍不得吃。” 付出心血栽培出来的东西,会格外珍惜,就像那棵只长出一个梨子的梨树。 如今,身在城市,吃梨子是一件太容易不过的事,但已从来吃不出童年的味道,因为来的容易,所以不懂珍惜,生活也如此。 那么生活的幸福接口是什么?我想,就像苏听风笔下的那个小黄梨,只有用心栽培,倍加珍惜,把它当成有且只有一次,我们才会抵达生活的幸福。 二、爱情的接口:松柏树下许的百年愿望 和苏听风认识两年多,却很少听她提及自己的爱情,爱情于她而言,像是守在心里的美好秘密,低调而温暖。 通过这本书,第一次了解到她和官官先生的故事,原来,青梅竹马的爱情,就在我身边。 十岁时,一个小男孩在他家院子里的松柏树前许下一个愿望:要和苏姑娘结婚。 他说之所以在这里许愿,是因为大人们说松柏树的寿命很长很长,有百年之久,小男孩愿意为苏姑娘,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童话故事总是美好结局,苏听风与官官同学的故事,也是如此美好,官官先生三十岁就实现了他的“百年愿望”,娶到了苏姑娘。 比这更感动我的,是官官先生为了苏姑娘将学校路上的泥坑填平,苏姑娘在大雨中为官官同学撑的小红伞,还有十年后相见,他们在陈奕迅演唱会听到《好久不见》后,落下的眼泪。 “那天,演唱会上,笑是真的,眼泪也是真的。”这笑和眼泪,成了如今最美好的回忆。 爱情的幸福接口,有很多种,但苏听风与官官同学的爱情,是松柏树下许的百年愿望,浪漫美好,弥足珍贵。 三、亲情的接口:一家人煮豆丝的日子 离家太久,就会想念妈妈的饭,爸爸的笑,弟弟的调皮,想念一家四口在一起的日子。 在《豆丝的味道》这一篇章,一碗豆丝,让我忍不住落下思乡的泪水。 文中写到在下雪天,苏听风一家人围坐在灶台前一边煮豆丝,一边听广播。锅里的水“咕嘟咕嘟”翻腾着,爸爸却因为听书听得太入迷,把苏听风的鞋子做了柴火,放到灶膛里烧得只剩鞋底,本来还急得要哭的她,因此破涕而笑。她的童年,由这无数个一起烧火煮豆丝、听评书的夜晚组成。 亲情的幸福接口,莫过于书中所描述的:“妈妈站在灶前,爸爸坐在灶口,三个小孩子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灶边放着一台收音机,一个小脑袋伸向锅里,看着水煮开时翻滚的泡泡;一对耳朵伸向收音机,试图辨别收音机里到底是几个人在讲话;一双小手在地上胡乱抓着茅草,一把把地扔到灶膛的大火之中,外面寒风呼呼,这里热气腾腾。” 在《深夜的鸟鸣》这本书中,幸福的接口远不止这些。还有放牛与看《天龙八部》的日子,寄宿村插秧的生活,栀子花开的芬芳,大年初一拜年的欢乐,全村人一起看的露天大电影,结婚时的团圆酒、祝福歌,郑家河、桥边村出去再回来的人们…… 这本书,与其说它是80后的回忆,不如说是我们每个身在城市的离乡人寻找故乡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看到田园间的奔跑与追逐,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苦与乐。 当我们渐渐长大,离开故乡,故乡如村里的孤寡老人一般,无怨无悔地送我们出去,从此,在等待中,从少年到暮年,当我们回头再看,它已是垂垂老者。 既然时光留不住,那又如何留住我们的童年?留住故乡?留住幸福的接口? 正如苏听风在这本书的序言所写:“写作,可以延长我们的吻。”阅读这本书,你也可以延长故乡的“吻”。

  《深夜的鸟鸣》读后感(三):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见,童年的经历对我们有着很深的影响。

  于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后,总是把自己人生的失败怪罪在不幸的童年上。 可是,读完苏听风的这本回忆录《深夜的鸟鸣》以后,我却发现,童年时期不美好的经历并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只要心态好,你便是自己今生的避风港。 一,在痛苦的日子里,找到生活的乐趣 因为家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小时候的苏听风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无忧无虑的到处玩耍,只能从早到晚的被迫在田埂上放牛。这对于正处在贪玩年纪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但是,小小的苏听风并没有因此而“长戚戚”,而是自己给自己找乐子。她常常向村子里的小伙伴借书看来打发无聊的时间,经常一手牵着牛,一手捧着书读。在书中,她看到了一个精彩、由文字构建的壮阔世界,在那个崭新的世界里,她找到了心灵的支柱。 但是,并不是每个放牛的日子都要有书看的。有时候借不到书,她又没有钱买书,于是,就只能空着手去放牛。 空着手放牛的时候,她也不闲着,有蚱蜢的时候就在田埂上捉蚱蜢玩,没有蚱蜢的时候,她便看着天上的云,想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躺在云朵上面美美地睡觉。云彩多的时候,她便一个一个地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 风吹稻田的时候,看着随风摇摆的稻谷,她便想象它们在专门为自己跳舞。甚至,连牛身边讨人厌的嗡嗡的苍蝇,她也将它们想象成喜欢说话的美女默亚。 就这样,读书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她从那苦闷、无聊的放牛日子解脱,让她看到了与当下不同的世界。 这些经历和体会就成了她整个人生的精神支柱。 从此,每当她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痛苦的时候,她总能从中找到乐趣,让自己快速恢复过来。 二、果断告别过往,拥抱未来 中学时,苏听风与姐姐寄宿在龚家湾,因为家庭生活贫困,她们只能天天吃酸得掉牙的腌菜。因为长期吃腌菜的缘故,她与姐姐经常喉咙哑得不能说话,舌头上还长了很多水泡。有很多次,她们在给舌头撒药以后,只能像散热的小狗一样,伸着舌头倒苦水,每次倒苦水的时候,她都痛得不停地在小巷子里转圈圈。 这段吃腌菜的痛苦读书时段,成了她此生最不愿回首的往事。 几年以后,她回到家乡,果断地砸掉那个腌菜小黑缸,告别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苏听风的做法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提着一个精美的罐子赶路,结果在路上,罐子不小心被碰碎了。 同行的人看了唏嘘不已,为他感到无比惋惜。 可是这个罐子的主人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转过身继续赶路。 同行人不解,问其原因,他豁达一笑:“已经摔破的罐子,何必再留恋它呢?” 一旁的人恍然大悟。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不愉快的往事刻在心里,把现在的时光拿来与过去的事纠缠,让自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米兰·昆德拉曾经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所以,与其紧抓着过去不放,倒不如像书中的苏听风那样勇敢地告别痛苦的过往,拥抱未来。 三,再难的时候也要心存希望 当你的选择不尽人意时,你该怎么办? 在《不被看好的两亩田》这篇文章中,苏听风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 小时候村子里分田,苏听风帮助母亲抓阄,不幸抓到了两亩水源不好、土地质量又很差的田地。 原本渴望由田改变家庭命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结果伤心欲绝,可是,难过归难过,妈妈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咒骂老天的不公或者到处求神拜佛,而是接受眼前的事实,想方设法地把这两亩不好的田整治好——挖土、拔草、撒肥料、扯断延伸到田地里盘根错节的树根..... 在妈妈一年又一年的努力整治下,后来,这块被所有人嫌弃的田地,渐渐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还成了她们家里粮食的主要来源。 此后,每当她在人生的“分田时刻”,若选择的那条路不好走的时候,她就会像她的妈妈一样哭过以后,还会选择接受眼前既定的事实,然后再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去努力,去改变。 曾有人说:路好不好走,也许我不能决定,但走不走,怎样走,却只有我能决定。 人生在世,没有哪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坎坷不平。 与其自怨自艾,到处哀叹命运的不公,倒不如勇敢地迎难而上。只有一步一步地熬过眼前的苦,才有机会品尝将来的甜。 虽然苏听风的整个童年在贫困中度过,但是她却调节自己的心境,果断告别痛苦的过往,始终对未来心存希望,正是这样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她即便童年生活贫穷、愁苦,却依然能够从放牛、守田、拔草、织布、种树、寄宿在别家生活中找寻到温暖和光亮,从而快乐、幸福的成长。 如今的她已是知名作家,生活幸福,在回忆起过往不美好的生活时,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并无抱怨,唯有无尽的怀念。 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说道: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它的环境。 可见,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自己的手中,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不尽人意,千万不要抱怨,更不要自暴自弃,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乐观地去改变,想方设法地把生活给你的这一手烂牌,打得精彩无限。 这才是你应该有的姿势。

  《深夜的鸟鸣》读后感(四):漫长的告别,深夜的鸟鸣

《深夜的鸟鸣》

  文/饮笑

  在好朋友夏天哥哥的大力吆喝下,读书会的所有伙伴都知道了苏姐姐的第三本书上市了!高兴之余,我也第一时间就在当当上买了来读。

  新书是从华南区发的货,第二天就收到了。小心翼翼地拆开环保箱,看到已经熟悉不过的封面,心里有一股郑重。洗了澡,吹干了头发,舒舒服服地靠在床头打开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深夜的鸟鸣》,从夜晚开始读起,最合适不过了。翻开书的封面,共有五章,分别是:少年锦时、门前的树、暗中微光、聚散有时、稻花香里说丰年。看完目录,又浏览了下各篇标题,每一篇都像招着小手的孩子,拉着你想要一探“丛林里”的秘密。

  一、童年的安慰

  照着顺序,我从头开始读起。放牛和守田的故事之前在线下分享中有听苏姐姐说过,但是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么详细。每一个画面,就像电影倒带一样,带着你去到田边,去到河边,看曾经是少年的苏姐姐是如何成长的。

  放牛篇,有一段特别打动我:

老黄牛张开大口撕扯着嫩绿的小草,不时发出‘哼哼’的声响,像是乞讨者遇到一桌满汉全席一样。我得意地躺在堤坝的斜波上,嘴里叼着一根毛毡草,看着天上飘动的白云和不时飞过的小鸟,胳膊肘里的书成了我的枕头。

  这个画面感极强的片段,让我忍不住欢快地笑了起来,原来少女苏姐姐还有假小子的一面,这里面还有一种《诗经》里面的天真灿漫,让我念想又爱惜。念想的是,苏姐姐也曾经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爱惜的是世界这么大,人又这么多,这么好的苏姐姐,长大后的我们因为阅读,有了很多连接的“份”。

  看书的时候,听过这样的话:大概童年和少年时很孤独的人,都会看很多的书,看很多的电影,以便从中寻找安慰。

  书里,苏姐姐也是这样。小时候因为放牛和守田,在偶然的际遇里走进了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读书。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阅读《天龙八部》和《红楼梦》给了她很多的乐趣和安慰。借由文字构造的世界比钓鱼、搭棚子、数稻谷更有意思。“坐在河塘处的稻田边,一手拿着竹条,一手捧着书的日子,是少年时代的一段闪光印记。”

  二、一草一木总关情

  书的第二章写了家乡的草木生灵。有村里的池塘、有家门前的树、有邻家的栀子花等等。古人说,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个人把草木都能记忆得那么真切,除了好记忆,还有内心的真诚,对美的向往,以及待人接物的感念。

  苏姐姐的童年住的是一栋土造的房子,那座早已被推倒的房子让敏感的少年自卑过,无论是自己,还是她的姐姐。而爸爸妈妈为了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吃饱穿暖,已经够操心,够忙碌了,自然没有时间去种花种树,这些只能看,不能吃的活计。

  然而,三兄妹不仅爱折腾,也希望给自家门前带来更多的生机。他们种梨树,栽杨柳,缓解了一些生活的悲伤,也给生活平添了一些安慰。

  三、时光里的温柔

  我很喜欢的一位已故的学者,复旦大学教授于娟老师曾在《此生未完成》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的世界观里,从来都认为深沉内秀远比闪烁外华要珍贵和重要。”当时读到这句话,就让我暗暗点头称是。现在也认为,这句话用来形容苏姐姐也是恰如其分。

  苏姐姐很多时候都是低调内敛的,特别是对待爱情,从来都不张扬,像守护着一个美好的秘密一般,让你觉得好奇而珍贵。

  在书的第三章,写了生活中的微光深刻,其中有一篇叫做《许愿要小心,当心会实现》的文章,记载了她和关关同学最初的缘,读来让我忍不住落泪。

  读到这篇文章,是在下班的深圳地铁里,内心的喜悦和惊讶无以言表,任由眼泪流到口罩里。

  从来没有听过苏姐姐写过说过柏树的故事,红伞的故事,像一个童话一样。美丽,执着,纯粹。好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隐隐约约,在时光的红线里,总会再次相遇,给对方一个勇敢的回应。“那天,在演唱会上,笑是真的,眼泪也是真的。”

  篇尾拉回到现在,许下的愿,朴素又美好。红尘中,为这份绵长的爱而感动,而祝福。

  四、留得记忆,便是永恒

  书的最后两章,写了家乡的风物、人情、以及一些往事。读来都是记忆,虽然只剩下记忆和照片,却因为书写,让生活在那里的人和事成为了永恒。

  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

  无论走到何方,都会记得豆丝的味道;

  无论走到何方,头顶都有一轮共同的明月;

  无论走到何方,手机里珍藏着用手机拍下的“三兄妹的照片”;

  无论走到何方,记得郑家桥,桥边村的路怎么走。

  ……

  这是苏姐姐写给兄弟姐妹们的散文诗,属于80后的乡情与乡愁。

  “延长记忆的生命,并不是抓着过去不放,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告别。让它们流传于云端的同时,我们将走向更广阔的大地和明天。”

  过去的记忆世界因为书写获得了新生和延续,也在你我的面前铺展着故乡的疆域,唤醒流落在心底的遥远回忆。

  饮笑:

  深圳读书会运营总监;深圳读书会副秘书长;夜读文学发起人;人文十讲主讲人;热爱阅读,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坚信在繁杂的世俗生活里,文字可以抚慰人心。

  《深夜的鸟鸣》读后感(五):往事可追忆,未来亦可期

  往事可追忆,未来亦可期

  ——《深夜的鸟鸣》读后感

  4月14日下午,窗前阳光倾泻,窗外温暖寰宇。良辰美景下,我还收到了一份惊喜——苏老师在4月份悄悄上线的新书《深夜的鸟鸣》

  拿到书,一观封面,充满童趣的写意画风;二看主题,“乡情”、“乡愁”之题的直抒——如此反差,既满足了我的视觉享受,又成功勾起我对书中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再翻开第一页,那素白纸面上映着的隽秀字体,是苏老师亲切的祝福。

  这是一本追忆录,记录着身为80后的苏老师在家乡——湖北孝感的点滴生活、个人成长以及影响她走向文学创作的真实故事。

  在苏老师的文字里,能体味到苏老师对家乡往事的深刻追忆,更多的是她对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活中,对于脑海里经常浮现的那些“乡情”与“乡愁”背后的成长故事产生的各种复杂思绪。

  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无论最终是在故乡,还是他乡,都不可否认,他们都是我们在人世间延续生命的一部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陪伴、守护、承载着我们人生中的光和热。

  #01

  田野生活,最不乏平常而琐碎的农活儿,其中,耗时且枯燥的放牛、守田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说是直接关系到农家饭碗的大事,必须每日完成。因此,苏老师感激小伙伴借阅的《天龙八部》以及爸爸从学校里带回来的《红楼梦》,得以让少年的她,在许多个“小事”进行的同时,在文学世界里天马星空,从限制人身自由转向创造文学自由,开启文字创造。

  #02

  对于家乡中喜爱的作物,苏老师早已心有所属:“油菜花是一种伟大的农作物,也是我心中最美的植物”。她能仔细道出不同生长阶段中下,“菜根”、“菜薹”、“菜梗”、“菜籽”等各个部分的好处。

  在她笔下,家乡那一片油菜花打造的翠绿的、金黄的田野,显得异常生动活泼迷人。

  #03

  织布,在苏老师的家乡一直兴盛着,采晒、去籽、压轧、揉搓、纺线、染线、浆线,牵布、织布......,每一道工序下来,长需历时一个秋冬。所有工序中,她参与最多的环节是上织布机。通过扔梭子,明白了成语“日月如梭”的深意;借助织布机运作时候机杼之间的撞击声,感悟了古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背后,花木兰得知年迈父亲被军召的担忧。

  这便是文学源于生活呀。

  #04

  家门前的长约百米,宽宥十米的大池塘,一方面,它是苏老师儿时美好的“荷塘月色”:夏季,先是满塘荷叶,一片碧绿映入眼帘,后是冒出的小尖角或半开或全开的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再是莲蓬成长与划盆采莲子的经历,终是集体下塘挖藕与分藕的开心时光。另一方面,它也是苏老师长大成人不忍面对的“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已是满塘的淤泥、枯叶杂草......

  虽物已逝,然人犹在,可铭记那份岁月。

  #05

  “自家门前的光秃秃的老皂荚树”、“树献伯伯家的刺槐树与美人蕉”、“二叔家的栀子花”、“大伯家的月季花”........村里哪家那户绿树成荫,鲜花芳香,在苏老师眼中那都特别美好的事情。

  从一开始因爸爸对种树的不上心而萌生出自个儿栽种,到三兄妹一齐付诸行动并相继种植了梨树、柳树、桃树......这段栽培的时光,也是年少时满满成就感的时光。

  可惜,在家中三兄妹离乡后,树木也相继死去。

  意外地,最终门前留下的,是父亲在08年栽种的、长年施肥养护的、现已有十几米高的香樟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至今一直立于门前,为路过的人们遮风避日。

  #06

  苏老师奶奶家前那颗秀丽的桑树,成就了她小时候爬树的高光时刻,当时只为给自家蚕宝宝们准备新鲜桑叶,连续三天学习爬树,最终在8岁哥哥的协助下,成功爬到了最高的树杈上,也使得她成为后来村内赤脚爬树的矫健女孩。

  然而,如今桑树已不在,随它而去的,还有哥哥淡忘的,那段小时候兄妹一同爬树掐桑叶养蚕宝宝的时光。

  青春,总有逝去的那一刻......

  #07

  啊~~香气迷人而纯白的栀子花,真真吸引多少少女的心为她折服呀~~于苏老师而言,栀子花一直为她带来许多青春与活力。

  在整个村里,栀子花花开花落的似乎只有家里有院子的那几家。在家门前种一株栀子树,是苏老师小时候想做却一直没能做到的事情。年少成长至今,她总共尝试了三次栀子花开。第一次在家门前的塘泥里,第二次在深圳的姐姐家中阳台,第三次是在与他人合租房里的大阳台处。用苏老师的话讲,她是一个实现了栀子花自由的人,事实也诚如她所言,第三次栽种——栀子花终于长成,自由奔放!

  #08

  河边的两亩田,是苏老师代母亲在10多年前村里第二次分田时随机被选中的,在当时是块面积大的但水源不好的贫瘠田,需大力整治一番才能有好收成。

  于是,在无法选择分配下,怀着不发莫大的愧疚与不安,以及她对庄稼长成与丰收的希望,与母亲在一季又一季地不断犁田、松土、除草、撒灰施肥,到后来的挖树根,尤其是大田边角处盘根错节的活树根。

  “要是今年挖不完怎么办呢?”

  “今年挖不完明年再挖。”

  一步一步地,只为慢慢养好土......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一年年的整治、自由灌溉实行、田边烂树根沉淀天然肥料,等等,它真的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近几年下来,这两亩田土地肥沃,可自由灌溉,离家近也便于管理。田地已从一开始的被人嫌弃,到如今的受人欢迎。

  田地如此,人生亦然。

  #09

  在90年代的改革开放春风下,推翻四面无窗的沙黄色泥土屋,一直是苏老师和她姐姐的期许。童年与少年时代,泥土房与红砖房、石灰小楼房,无形中成为一家是否脱贫致富的一种象征,也成为她与小伙伴友谊发展的隔绝。

  然而,诚如《菜根谭》里的一段话: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优雅”

  哪怕是泥土房,只要我们用心打理,也能为生活打造一片净处,为个人赢得一抹光亮。

  #10

  什么是幸福的接口吗?

  “读书和天马星空的想象把我从放牛的无聊、苦闷、痛苦中解脱了出来。......这些经历和体会,是我从小到大乃至以后人生的精神支柱,让我能在任何乏味的日常状态中找到好玩的事情。”

  “蘑菇长大了,就有蘑菇汤喝了。等你们长大了,我们家的日子也会好起来了。”、“如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艰难,我就会去买一些蘑菇。看着它们,仿佛看到了小时候一次次被植入希望的种子,又在悄悄地生根发芽。我把蘑菇视为根植于内心的动力源泉。”

  放牛开启了她的阅读与文学创造,蘑菇为她带来了对生活的期盼与希望。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幸福的接口。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我们都可以尝试,追忆往事,找到自己内在的幸福和动力源泉,创造幸福的接口,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鼓起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让未来变得可以期待。

  #11

  在农村中,一般只有村哪家哪户发生喜庆事儿(诸如子女考上大学,添子添孙等),才会花钱放露天电影与村民们一起庆贺。街里邻里老少齐聚一处观电影,小孩子们会对挂电影的幕布充满好奇,对像变戏法一样在幕布上变出许多人物的放映员产生崇拜之情;大人们有的则在放映机投出光源前,因走动而产生影子变化更感兴趣,有的则更关注电影情节,尤其是武打方面(甚至现场开启模仿秀)。

  露天大电影也是平淡农村生活中的调味剂,它寄予了村里人对精彩生活的期盼。

  #12

  村边的西头拱桥是80年代初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合力修建而成,它不仅是一座沟通村内村外世界的桥,也是村里人聚会玩耍、畅聊生活的宝地。

  只是随着出村的人越多而留村人越少,生活越富裕下村内人可选择的休闲方式也越多,慢慢地,拱桥也便失了以往的热闹。

  对于苏老师而言,“只要桥还在,家乡就还在。无论我是否回去,那条由桥延伸的路都在。”

  仿佛能看到,西头拱桥,一直都在那儿,静静守候着苏老师的乡村,默默笑望着村民们的来来往往。

  后记:

  我是在2018年中第1期不止辩论会活动中认识苏老师的,对她的最初印象是:一名作家,辗转深圳与广州,已出书,是与生俱来的王者,有强气场,能不知不觉地吸引大家主动对她的支持;而她对自个儿认可的事情总能坚持执行到底;笑起来很好看,非常自信!(从与她几次参与共同的线下活动中感受而来)

  后来,我和她甚少参与组织活动,线上交流也不多,见面少了,主动联系自然就更少了。

  或许缘分使然,这2年间,私下有幸与苏老师交谈过一两次。我们围绕“理想”、“事业”、“感情”等方面相互倾听对方的故事与看法。期间,我也慢慢觉察出她强大背后的温柔。

  但一如既往地,对老师的过去经历仍了解不深。

  这次很开心通过《深夜的鸟鸣》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苏老师,再次感受到了她的魅力。

  从苏老师细水流长而不失灵动的文字中,有一代家庭为了维持生计而奔波于田野间的艰辛与不易;有一代学子为了脱贫致富而寄宿他村、半农半读的无奈与温情;有一奇女子为了美好爱情而在饱受争议中远嫁他乡只为连理的现实与感动;有一处村落为了灌溉水源而互分“敌”我、争议不休的冲突与对峙.......

  最触动我的,是她在过去的艰苦农村生活中没有迷失自己,坚韧地走过了曾经的贫苦岁月,在过去困苦的日子中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接口,时至今日,仍一步步继续前行着。坦言之,苏老师似乎已经活成了现在的我想要的样子: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阅读此本故乡纪事,也让我明白了:往事,可追忆;未来,亦可期。相信,有许多往事,值得你我一起追忆,并化为我们未来可期的动力,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之路......

  感谢苏老师与《深夜的鸟鸣》

  共勉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