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拯救的威尼斯》是一本由[法]西蒙娜·薇依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拯救的威尼斯》精选点评:
●英雄 在反抗与渎神中产生高贵精神 一脉相承 薇依和基尔克果令人清醒 令人沉迷 令人期待 期待信仰降临
●扎根不是社会,而是别的,城邦不是社会的。恶,平庸单调,令人厌烦。善,是不正常的,但有可能的。义人拥有善的本质,而不是善的表象(名声)。一个人的美德在于把正在承受的恶保留于己身,在于不借助行动或想象把恶散布到自身以外并以此摆脱恶(对空的接受)。超脱不可能没有痛苦,而在不带仇恨和欺骗的受苦里也不可能有超脱。爱不成比例(没有回报)是一种公正。爱欲的回报并不来自被爱者,而是来自爱者自身灵魂的美的攀升。
●毫不夸张,这本书赐予了我糟糕的生活一个转变的契机。谁是没有声名的受难者?
●2019第二十一本。无人知晓我去向的黎明与城邦。
●生活不易,每天(近期)靠读薇依续命。短小直白的一部悲剧,读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难感和莎士比亚的叙事感。加斐尔的爱是会招致狼藉名声的爱,从本质上说,“悲悯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悲悯,悲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试图用神性的东西来施舍人间,必然招致自食其果的审判。完美英雄没有正义的名声,也不需要这名声,爱欲的回报并不来自被爱者,而是来自爱者自身灵魂的美的攀升。在此,我看到了从柏拉图到王尔德的内心
●“我所有的罪只因起了悲悯之心”(月鱼可鉴之
●何诺的发言“必须让他们突然发现脚下踩空并且永远会踩空”简直就是近来日常生活的精准描述。如果有一个人懂得书写生命里所有的obscure & absurd & twisted & painful & joyful moments,那这个人就是薇依。
●忍不住在最后一幕写:维奥塔莱有罪。
●并没有感受到神秘主义,戏剧的角度也只是中上而已。
●他望着黄昏下灿烂完整的威尼斯,心里升起属神的怜悯。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一):一些想法
第一次读薇依的原著,很可惜这部戏剧最终没有完成,剧中情景与现实相差万里,但是总有一种悲剧性的美隐含其中。“加斐尔。在戏中某个时候要让人感觉,善才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在现实世界本亦如此。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艺术要呈现这一点。不正常的,但是有可能的。善亦如此。此外还要让恶显得平庸、单调、阴冷且令人厌烦。” 前面的笔记比戏剧本身更吸引人,薇依式的断言和古典沉思,难以想象她是生活在20世纪的人,这样自如地与古希腊思想对话,很明显她的思想中隐含着一种宗教的追索,有时候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一位思想家在中国却少为人知,是一大遗憾,在我看来她比阿伦特更加深爱人类。 “只有彻底的超脱才能拨开虚假价值的迷雾,看清事情的原样。所以约伯需要毒疮和粪便为他揭示世界之美。超脱不可能没有痛苦。而在不带仇恨和欺骗里受苦也不可能有超脱。”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二):完美英雄没有正义的声名
天地若有知,必起怜心,但天地未静止,我亦无怜心。这本小书是一个悲剧剧本,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阅读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何与哲学有关,阅读之后恍然大悟,尤其是译者非常贴心且很有学术高度的附录,将本书蕴含的悲剧含义逐一剖析,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如醍醐灌顶,让之前阅读中产生的粗浅印象有了明确的归属。
加斐尔作为一个悲剧英雄主角,他的悲悯之心,拯救了威尼斯,却湮没了自己,对于他本人而言,前一夜他对于威尼斯的爱与纠结,跟事后书记官对于他的不理不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套用在当今时代很多事件,亦有意义。
剧目中安排的巴西奥,匠人,学徒,将普通看官的嘴脸刻画的一清二楚,寥寥几笔,也能引起共鸣,从中也引申了古希腊悲剧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加斐尔最后的忏悔:“我全部的罪过就是起了怜心。”这句于故事结局中维奥莱塔的“多惹人爱恋,这海上的光。” 又一次对比,殊不知这每日都能见到的“海上的光”是一位英雄如同人鱼般把自己幻化成泡影换来的懵懂无知。
悲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人的悲悯。《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三):神性抑或是人性
一群从未扎根于威尼斯社会的失意者计划以叛乱的方式让威尼斯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自己能够获得权力与荣誉。叛乱的指挥者之一加斐尔出于对城市和人民的怜悯,向十人委员会告发了这项密谋,条件是保存二十位密谋者的性命。最后,计划失败,密谋者们被处死。加斐尔背着叛徒的骂名走向与守城军的巷战……
这是一部未完成的美学悲剧。加斐尔的怜悯是一种神性,但他面对的是所有的人性,这是悲剧的根源,也是加斐尔宿命的起源。更何况他的怜悯本身就来源于美,无论是威尼斯之美还是维奥莱塔之美。只是他把形态的美与精神的美混同了,同时他也混同了神性与人性。他以为自己的告发可以在拯救威尼斯的同时拯救自己的同伴,抑或他以为在神性的感召下人性可以净化。当他大声呵斥十人委员会的背信弃义时,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幼稚无知辩解。在世俗世界里,神性面对人性不堪一击,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神性真的存在吗?抑或只是人性的另一面,一个平行空间的存在?人性浸在恶液之中,恰好可以显示出恶液之外的世界,人性所达不到的世界。人们把它归纳为神性,其实只是人性的不愿意才造就的。罗马人厌倦了古代的伦理道德,更愿意接受轻微的奴役,同时享受奴役带来的好处。同样的道理,人性选择了面包,却以为只要轻微的堕落,其实黑暗的隧道里起点和终点并没有区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愿西蒙娜·薇依别在天堂看着我们发笑。这部未完成的悲剧留给世界的空间太大了,大到思考本身就是这部作品伟大的意义。思考的美学价值与加斐尔面对的美一样,其实就是美的本身。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四):人与神的距离
“如果说加斐尔犯了什么错”
“他是因为傲慢而犯了渎神的罪”
加斐尔有着太高尚太完美的行为动机,以致附言让我感到错愕。在此之前我把加斐尔的悲剧归于纯粹的善被辜负是良善者的宿命。
如果把加斐尔的悲悯看作善的极致表现,那“善良”究竟意味着什么。
《寄生虫》里穷人妈妈说“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算是能很直白地指出善良的内涵。善良涵盖着取舍和牺牲。
善举包含着时间的牺牲、精力的牺牲、物质的牺牲乃至生命的牺牲。除去生命的牺牲,时间、精力和物质的牺牲,对一部分人可能不值一提,对一部分人可能不堪重负。一部分人会显得更善良,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富余的可以牺牲的资源。
从牺牲的意义上,善良比之“施予”,更像是一种“选择”。
个体的善,在于他/她选择牺牲掉某些诸如上述的个人利益,去给予另一些人帮助;群体的善,或决策者们的善,在于他们权衡取舍,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实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诸如给予弱势群体的经济福利,源自另一部分人劳动的赋税;战争中一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和平。
这是善的平衡。
或许也是人类社会的平衡。
施予善,而忽视其涵盖的取舍和牺牲,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一平衡。或许,在宗教意义里,施予而无牺牲,这一能力可能是“非人”的,即神力。而认为自己能实现施予不带去牺牲的人,已然将自己置于超脱人类社会、与神并驾的位置,是谓渎神的傲慢。在更普遍的现实意义里,这样的善漠视了牺牲的价值,轻蔑了苦难的分量,显得不食疾苦又空洞滑稽,是睥睨众生的傲慢。
加斐尔的失误在于,他显然忽视了善举中涵盖的牺牲,他选择拯救一个城邦,注定会导致另一些人走向死亡,而他误以为这种牺牲是可以避免的。
人性与神性的无限距离,大概源于人所需要的精神与物质支撑使其永远无法超脱于人类社会,一旦处于某种临近状态,人类社会会自行消解矛盾以维持整体的平衡,使个体无法抵达极致。
加斐尔在无限接近神时,也永远被人所唾弃沦为非人的“兽”。
他是动机纯粹到堪称极致的英雄,却丧失了作为英雄最基本的名为正义的褒奖。
“完美的英雄没有正义的声名”
.这个剧本已经有了完整的结局,却仍然没有最终完成。它本身就处于“接近极致却没有抵达”的状态中。或许它是完美的。冥冥中的奇妙。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五):被拯救的威尼斯
56,一个人既然创造不出这样的奇迹,就要努力保护已存在的美景。 108,悲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悲悯;悲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临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 126,古希腊悲剧英雄受困于人与神的无限距离,为分享至善与至美,犯下渎神的罪,受惩,受尽苦难,在不幸中成就高贵的德性。 127,如果说加斐尔确乎犯了错,那么,他的过错就在于,他自认为有能力调和那本无可调和的矛盾,自认为可以破解那本无可破解的两难困境。加斐尔与古希腊悲剧英雄一样,因为傲慢而犯了渎神的罪。 138,《理想国》(薇依法文译本):让我们假设一个义人形象,正直而高贵,如埃斯库罗斯所说,追求“善的本质,而不是善的表象”……他虽然从未行不义,却必定拥有最大的不义的声名,这样他的正义才能受到考验,他才能证明自己没有被坏声名及其后果所挫败,而是相反,始终坚持不变,一生被人看作不义者,而本质却是义人。
139,我们如此熟悉的面孔耶稣形象所带有的光环在一开始并不存在。《柏拉图(会饮)义释》:耶稣活着时罕有声名。最后的晚餐以后,他更是丧失了全部声名。柏拉图早就知道,真实而完美的正义必须不带声名。累累若丧家之狗。按:其实公认的好人往往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那些真正的好人总是委屈又倒霉。
140,但我们大抵还知道另一种爱。爱一个人,是因为看见对方身上的美,那美是没有声名的,别人都看不出,单单一个人看见了,心里疼惜那美的脆弱。这爱与光环无关,与声名无关,与卓越无关。可惜的是,文学在成就这种爱的不朽的同时也促使它裹上了新的光环。薇依借助一出悲剧所要尝试的归根到底是还原柏拉图的意愿。从完美义人身上剥下正义的光环,从悲剧英雄身上剥下苦难的光环。
141,吴雅凌何许人也!“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次重拾完美的英雄这一悲剧传统。”这样的安排正是要为我们这些深受巨兽影响的眼睛还原出古希腊悲剧传统中的英雄原貌,正是要让我们这些痴迷于苦难光环的现代心智,一一放下自我毁灭的傲慢与悲哀,重新来领会古典的均衡。
148,薇依笔记5。这是薇依在笔记中定义加斐尔的受难。这个定义同样解释了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中的双重受难。彭透斯和狄俄尼索斯神是一对完美的敌手。彭透斯承受多少恶,狄俄尼索斯就将同等的恶保留于己身。
149,大凡真的“酒神伴侣”,须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应了老禅师的一句垂示:英灵的汉,有杀人不眨眼的手脚,方可立地成佛。
150,《大话西游》,他好像一条狗耶。他撕碎自己的身体,才使维奥莱塔迎来威尼斯的新生。而她必须看不见这一切,她必须一无所知。她一醒来就歌唱威尼斯与大海的联姻,完美英雄没有正义的声名。紫霞仙子一醒来就看到一个奇怪的人,好像一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