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部》是一本由[英]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部》精选点评:
●一如既往的格林风。在结尾居然就这样让主人公都生活在谎言中:毕竟,人们是可以夸大幸福的价值的……666
●翻译很糟糕…
●格林的书,总是不错的,开始是平淡,但随着剧情的推演,一步一步引人入胜,平淡之中彰显出不平凡。
●花了两个小时看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假的,那就去寻找真相。 不过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风格,不会再读。
●节奏太慢了,中间内容会感觉逻辑混乱,看不下去。最后结尾像是特意为了恐怖部这个主题而写的一段话。说实话,本书写得不咋地。
●恐怖部让人想到了《美丽新世界》里的真理部,同样还是格林惯有的悬疑、紧张氛围,探讨了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挣扎和无力感
●从结尾那句话里我几乎可以窥知阿瑟的未来:被怜悯折磨,永远生活在绝望的幸福中,永远被恐惧包裹。怜悯是一种更高级的绝望情绪,它会摧毁一切情感。这个故事太绝望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格林是不是真的不擅长写爱情啊,或者只擅长写婚外恋?他的好几对主角都爱得非常莫名其妙,真的单纯是为推动剧情而生啊。
●不知所谓
●看见蛋糕才想起来这不就是弗里茨·朗拿来拍的《恐怖内阁》么……
●故事情节真的很动人,但是人物的性格似乎前后不太一致。
《恐怖部》读后感(一):2020读完的第一本书——《恐怖部》
接连看了两本格雷厄姆•格林的书《恋情的终极》和《恐怖部》,能够感受到属于作家的强烈个人风格。从结尾来看,算是HE了,应该可以算是格林的消遣小说。但是我看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消遣的感觉,首先故事就让人感觉很压抑,其次,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本身就比较晦涩,我读得很费力,有点想挑战一下英文版。
这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有共同之处,内心永远是一种纠结和别扭的状态,而且非常地自以为是,就单说这本书的主人公阿瑟罗,有着一种自以为是的怜悯,不论是杀死老鼠还是自己的妻子,这一点让人无法喜欢这个主人公,不过这不会让我也不喜欢这本书,总的来说,除了阿瑟和希尔夫小姐的恋情有点突兀以外,整体的悬疑气氛营造得很成功。总而言之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恐怖部》读后感(二):格雷厄姆.格林的又一部消遣小说
格雷厄姆.格林曾说自己的小说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个类别。就目前我所看的几部格林创作的小说来看,似乎被称之为“严肃小说”的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而所谓的“消遣小说”的结局虽然说谈不上是皆大欢喜,但是至少还算不上悲哀。若是我的推测没有错的话,或许在这位文学大师的眼中,只有悲伤才能够体现出文学的价值,稍稍圆满的故事便是讨好庸俗之人的消遣制作。我这个不懂得文学的人还是去看格林的“消遣小说”吧。生活中的压抑之感已经够多的了,没必要去通过阅读来给自己找虐。
相对于之前所看的格林的那些“严肃小说”,这本应该被归为格林的“消遣小说的”《恐怖部》的却有些不太一样。故事的发生背景秉承格林一观的作风,依旧是与战争有所关连的。在一次游园会上一个名叫阿瑟•罗的男人赢得了一块蛋糕,但就是这块意外得到的蛋糕让他惹上了一个天大的麻烦。那里面居然藏有敌方的一卷胶卷。敌人为此一次次的找上门来接近他,用尽各种方法想要拿回那块蛋糕里面的东西。甚至还发生了一次爆炸。也正是这场爆炸使阿瑟•罗失去了原有的记忆,许多曾经的经历都已经记不得了,可是他的麻烦却没有因为记忆的消失而结束,并且他自己似乎也不是一个任由事态就这样发展下去的人……
综合之前所看的格林的小说故事,感觉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上的执拗,明明可以看的很淡的事情,这些人却总是会闹的不可收拾。阿瑟•罗看似是一个正常的人,实际上他确实一个杀死前妻的凶手,而杀死前妻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出自怜悯。虽然最终他被法庭宣判无罪,但是这团阴影却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所谓的“怜悯”这个字眼虽然在全书的表面文字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但是那种感觉却是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因为怜悯他打死了垂死挣扎的老鼠,因为怜悯他杀死了病入膏肓的妻子,因为怜悯他对自己进行了选择性的遗忘过去。纵观全书的所谓怜悯,不过是阿瑟•罗对自己的一种成全,全然是站在自己的视角上的一种自我感觉而已。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正确的评价阿瑟•罗这个角色,只是感觉他与之前所看的格林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总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安排别人的命运,却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的这种做法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能够接受。
一个人的行事做派是很难以改变的,同样一位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虽然这是一部被归于“消遣小说”的格林作品,但还是会让人感到丝丝的压抑,在阅读之后不由的产生思考。否则,这便真的不是格雷厄姆.格林了。
《恐怖部》读后感(三):标题:世界是假的?那么我们去寻找真相!
记不清楚是哪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温暖的洒在书桌上面,书架上排列整齐的书也显得格外的好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非书籍莫属了,有书,有阳光的日子,显得格外的充实,就这样生活下去吧。 格林?恩!几年来一直情有独钟的一个小说家,名气这么大,就不做介绍了吧,《恋情的终结》《命运的内核》《一个被出卖的杀手》《斯坦布尔列车》书架的一个小格子里塞满了他的书,从《恋情的终结》开始一直停不下来。几次都在不经意间看到《恐怖部》着本书,也被他的简介吸引着,只是还没有时间去阅读。好吧,打开网页,加入购物车付款,静静的等待它的到来。 几天后,收件,开读!一口气读完!果然对得起我的期待,满足感十足。 那简单的来说一下《恐怖部》吧,格林的小说题材大都具有国际背景,这和她经常周游列国,实地考察重大事件有关,《恐怖部》也不例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背景,德国空袭伦敦,描写了纳粹间谍组织第五纵队的恐怖活动。整本书分为四部分,目录十分简洁,第一部不幸的人,第二部幸福的人,第三部支离破碎的回忆,第四部健全的人。在二战时失去生活目标的英国青年罗,由于一块蛋糕,身不由己地卷入一个军事机密,因而屡遭杀身之祸的故事,当然了,有所谓的杀身之祸,就有所谓的“布局”,在布局招魂术时,希尔夫哥哥表面上是大发良心,在罗即将遭遇谋杀诬陷的时候,冒死释放了他,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流亡过程中始终感恩戴德的罗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处在层层布局的骗局之中。之后的事情也是层层迷局,罗在后来失忆了,并且进入了一家疗养院,这家疗养院和普通的疗养院大有不同,里面的种种非常类似监狱,安娜出现了,带给了罗很大程度上对于积极人生的向往,但故事发展到后来,读者才得知,此时的安娜只是扮演着一个安插其中的监视者的角色。在这些时刻,“伪人性”无情地利用着感恩之心,它们如同九尺寒冰,禁锢着这个战事密布的世界,但是,罗的存在自然不会没有他的意义,罗坚决的逃出精神病院,决定弄清楚所有事情的真相。悬疑重重又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随着记忆的复苏,他的疑惑和痛苦也愈加深重。在隆隆的轰炸声中,最后与他单挑的、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心上人的哥哥…… 回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招魂术、苦肉计轮番登场,直至一枚炸弹让自己失去记忆……最后的真相真的让罗无法接受。 罗的怜悯之心一直存在,在小说的最后,久经磨难、却尚未被残酷战事擦拭掉人性的罗为了怜悯和成全而选择遗忘过去,选择了平和安详,并且与深爱他的安娜走在了一起。但事实上,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格林在最后给出的又似乎不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不难发现罗是被动地接受着所谓的幸福,纯粹为了成全而自我告诫:“我该忘记过去,我该知晓这就是幸福的价值”。我想,按照自己意愿做的事情应该都是值得的,都不应该后悔的,就像有句话说的,不忘初心,无悔于心就好!
《恐怖部》读后感(四):这或许就是大师之作吧
二战时期的英国本土,遭遇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到处都是残桓断壁,主人公罗只知道恐怖来自于天上,万万没想到恐怖早已埋伏在身边。在一次义卖游园会上,罗无意中对上了间谍组织的接头暗号,赢下了一块藏有秘密的蛋糕。为防机密外泄,间谍组织“恐怖部”对罗展开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威逼利诱、招魂假死、栽赃陷害、精神控制轮番向罗袭来,直到一颗炸弹的爆炸,仿佛一切归于沉寂,短暂的失忆反而使罗忘掉了终结爱妻生命的悔恨,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罗能否找回记忆,洗刷自己的冤屈?又能否捍卫国家的利益,将渗透的间谍组织连根拔起?过往的悔恨挥之不去,又将把罗引向何处......
《恐怖部》是我读的第一本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之前听过很多格林的传说,心向往之:
格雷厄姆•格林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作家,他一生游历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甚至被英国军情六处招募,从事过间谍工作。格林的特殊经历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营造出一种紧张中有舒缓、悬疑中有温情的别样氛围。1950年,格林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此后共连续陪跑21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的陪跑冠军、无冕之王。虽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格林却相继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肯定,在1986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其功绩勋章。
格林的小说,对后世作家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在诸多对格林的溢美之词中,我觉得作家止庵的评价最为贴切:“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内推举一位非常会写,也写得很好,作品既深刻,又好看,可以欣赏,还可以消遣的作家,我大概会选格雷厄姆•格林。”
《恐怖部》就是这样一部既消遣又深刻的作品。全书在行文结构上明显可分为三个部分,故事的开头、结尾以叙事体为主,主线脉络一目了然,开头戏剧性的遭遇、结尾对悬疑的揭秘和罗出乎意料的选择,似乎就是一本标准的悬疑小说的写法。而中间从罗被陷害开始,到逃出精神病院为止,格林采用大段大段的对白来推进故事走向,对白中又夹杂着格林对世界形势、对道德观念的私货,读来有种在梦境中癔语的感觉,偏晦涩,而正是这部分,却在文学性上使作品超越了悬疑小说的局限性,从而被各大奖项所青睐。
至于“恐怖部”,大概是格林虚构的部门,读者无法理解其不杀人的动机,格林则给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最少的对象造成最大的恐怖”的解释,令故事整体上有了合理性,这可能也只有在间谍机构服务过的格林能想出来的吧。而全书最大的“BUG”可能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了,人说“兰因絮果”,可通篇读来却是“无因有果”,不得不说格林完全不擅长言情描写。但瑕不掩瑜,格林营造的如梦似幻般的悬疑氛围,令读者无限怀疑对除主人公外的每个人的动机,令人不得不叹服:这或许就是大师之作吧!
《恐怖部》读后感(五):从悲观的故事中看到光亮和希望,这就是格林的独特魅力
《恐怖部》是以二战中,正在遭受着空袭的伦敦为背景展开的描述。主人公阿瑟.罗再一次游园会上,偶然间得到了一块蛋糕,却没有料到,这块蛋糕中,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也给他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罗无意之间卷进了一场间谍战之中,一块蛋糕引发的血案自此展开。敌人因为这块蛋糕中隐藏的微型胶卷,对罗进行各种陷害、欺骗,用一次次的恐怖事件逐步瓦解着罗的意志。一次爆炸后,罗失去了记忆,却也开始了新生。
“怜悯是一种可怕的感情。人们说爱情是一种激情,而怜悯则是所有激情中最坏的一种。它和性欲不一样,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
不得不说格林真的是写悲剧的大师,他总是可以通过一个深陷泥淖的人物,来让人性大放异彩。悲剧的宗旨并不是宣扬悲观厌世的情绪,反而正是通过这些事件,来反映深刻的社会性和人性的仁善之处。如同在这本《恐怖部》中所展现的,罗的经历不可谓不让人同情,他经历了那么多难以想象的恐怖事件和谋杀陷害,却更加坚定了他寻找真相的决心,即便这个过程有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可罗仍如勇士一般,破冰而行,他深爱的姑娘却是敌方的人,他却也不曾后悔这场无法挽回的“策划”。罗让人感到怜悯和同情,也给人带来力量和希望,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格林的驾驭下,更加直戳人心。
就整个剧情来讲,悬疑的气氛一直笼罩着,随着剧情的推进,悬念环生,一个又一个精心策划的间谍事件,让人越往后读越为之惊叹。敌方间谍为达目的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招魂术、苦肉计、炸弹……每一次事件的爆发都扣人心弦,让人时刻为罗捏着一把冷汗。
《恐怖部》的作者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都有着极深远的时代和社会意义,他对世界充满矛盾的政治和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一位大师级的小说家,直到格林去世,他一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遗憾的是,格林一生中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多达21次,却终未获奖,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格林的故事,往往需要再次阅读,才更能理解其中深意。读过格林的人,想必对他的这种风格也深有体会,他的文字中,那种悲悯的情绪自然流露,带着一种悲观和厌世,格林擅长写悲剧,更擅长写这种让人怜悯的角色。他给人物赋予了一种同情属性,自我同情和被人同情共存,人性被直面,在格林的笔下准确的揭露,我们在格林的作品中,看到不同角度的犯罪和堕落,在绝望中寻求一丝光亮。与其说是“消遣”小说,倒真是觉得这个消遣,来的有些沉重。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假的,那就去寻找真相。”
《恐怖部》带来的震撼和思索让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太多阴谋丛生,真相如同深藏在海面之下。罗的一往无前让我敬佩也感慨,这样一个丧的故事,却带着强烈的希冀。罗的经历如同一面社会的大镜子,折射出太多问题。善良与丑恶,阴谋与真相,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谎言之中,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戳破谎言,永远不要放弃去寻觅那份难得的真。
“由于她竭力忍住不哭,她的脸变丑了。但这种丑比任何美都更强烈地吸引着他。他思忖道,并非共同的幸福使人们相爱,而是共同的不幸使他们互相依恋。”
其实到最后终可见,真相也没有那么让人绝望,你爱的人也爱着你,她或许身不由己的做过伤害你的事情,却终会义无反顾的投入你的怀抱。格林用这爱与依恋做结尾再好不过,这一份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希望之光、一束人性之光,纵使对这个世界悲观厌世至极,好在心中有爱,便永远不至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