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的读后感大全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读后感(一):同行者

  旅行的目的和意义不是终点,而是享受旅程中的一切,沿路的风景,不同目的的同行者,当地的人文。在宗教信仰者的眼里圣地亚哥是朝圣之路,是心灵的栖息地。但对于像作者一样的旅人来说,那不过是一段普通的风景,而为这段旅程添彩的是人情。古老的城门,悠长的小道。三三两两的旅客。怀着不同原因走上朝圣之路的来自不同国界的旅客,是这个小镇这段路最美的地方。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读后感(二):徒步圣地亚哥

  疫情期间不能远行,宅在家里读了这本《徒步圣地亚哥》。作者用39天徒步900公里,路上结识了40多个国家100多位同行者。这100多人是怎样走这条朝圣之路的?他们又为什么要走这条朝圣之路?看作者讲述的朝圣路上形形色色人以及他们故事,感觉这种体验真的很难得。我们远行除了看风景,是不是还想了解与你偶遇的人及他们的故事。看这本书,可以借助作者的脚、作者的眼,去发现和了解我们不曾知道的人和事。这种体验真挺好的!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读后感(三):从中国学者视角解读这条世界文化之路

  作者在本书的序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朋友发出邀请,一趟圣地亚哥之路是净化心灵,荡涤灵魂的精神文化之旅。不少国家的学者都徒步走过这条朝圣之路,结合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发出了不同的感慨。本文作者作为致力于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学者之一,基于中西文化角度来解读这条知名度颇高的朝圣之路。作者以旅途时间、徒步时间、徒步公里数作为章节划分依据,从4月4日徒步开始到7月26日徒步接近尾声,长达39天的徒步之旅,路途上遇见许多不同的人,也见证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来阐述这条神圣之旅,有四走朝圣之路的西班牙长者,有下雨偶遇的捷克乞丐朝圣者,有背着滑板走完这条路的18岁美国男孩,也有走了近3个月的拄双拐牛津博士丹尼尔。但这些朝圣之路上的朝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家都是用最简单的行走方式和生活方式来体会这条路上的点点滴滴。当然笔者在这条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请吃晚餐的比利时小哥,也有热心的管理员塞给的3个鸡蛋,还有好心华人晶晶收留住宿。我想这些也都支撑着作者一步一步走向圣地亚哥。特别喜欢笔者在结尾处的最后一句话,所有的同行者终将散去,所有人又成为陌生人。人世间的所有世事不过如此,有欢聚也有别离,但终归还是自己去体悟人生这条路上点滴哲理。

读过这本书,我也有冲动想来一趟这条文化之旅,不为其他,只为体会路上的小分享,小感悟,感受他们来走这条路的意义。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圣地亚哥之路,只不过这路不再具体为900公里的数字亦或者一个朝圣目的地而是凝化成一个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或是目标。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大家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读后感(四):「徒步圣地亚哥」读后感

  「徒步圣地亚哥」读后感: 一,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当我初次听到书名时,在我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是公元750年后,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后倭马亚伊斯兰国家,此后它逐步被西班牙的西哥特人逐步收复国土,基督徒将摩尔人彻底赶出西班牙。但我读完此书,知道它不是一部历史的记述。 二,既然是朝圣之路,我又联想起1534年西班牙人罗躍拉首建耶稣会,从龙赛斯瓦耶斯到圣地亚哥沿途166个古色古香的村镇中,有着大量的乡村教堂。而建于1078年的圣地亚哥著名的圣德莱古拉大教堂,金色的彩色玻璃,可说是古典罗马式建筑的最高超级之一。但此书不是以朝圣者的身份进行的神圣之旅。 三,西班牙北部从阿拉贡,卡斯蒂利亚,莱昂到圣地亚哥(沿比利牛斯山脉及坎塔布连山脉)处处是美丽的南欧山地美景,但本书作者不是以旅游者的身份欣赏自然的角度来写作本书。那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四,作者不顾自身痛风,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甚至飢饿,孤独,无助而毅然用39天时间,行程900公里(800公里的朝圣之路,加上100公里去了“世界尽头”的菲斯特拉)作者通过顽强的意志力,不在乎山高路险,完成了走朝圣之路的两个基本元素:“脚下的路,头顶 的天”,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行走,向读者显示了:学会怎样去完成一件事。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才是作者写此书的最终目标。它是人的心灵和身体的统一,反映出人的苦恼(男人的苦恼,女人的苦恼,亲情的伟大。)反映出人生的迷茫(挣钱,吃饭不是生命的意义。)人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年龄的代沟,所有人都会遭遇人生迷茫,但人们还是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改变一切。 五,懂得了人不仅要有知识,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然而,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不仅需要懂得,还包括行动(知而行才是智慧)「这倒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六,徒步圣地亚哥,走一趟朝圣之路,它会改变人生。通过作者沿途与数十名偶遇者的交谈,人际之间的关系由陌生人变为同行人,再成为朋友(甚至学会与不喜欢的人交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功。)不同文化的人因互助交流,从陌生到熟悉,从熟人成朋友,与人交流,获取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真知灼见。不同的人们互助,了解,关照,促进友谊,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七,在朝圣路上,会遇见各种职业的人,有着各种人生故事你能暂时脱离现实世界,融入自然,让你有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忘去现实的烦恼,专注精神世界的重建。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读后感(五):于发现之外,寻找存在

  《徒步圣地亚哥——九百公里欧洲文化之旅》的作者岳长顺是我同事的大学同学,以前并不相识。2019年初与同事闲聊旅行,同事便给我看了岳老为自己的这本书写的序。那时候书还未出版,作者在那篇电子版序言中表现出的勇气、自信和洒脱吸引了我,遂心生好奇了解之心,让我对这本书与这个人满怀期待与兴致。经同事推荐,加了岳老师微信。因为不熟,偶尔聊几句也是天马行空。一年之后,忽然有一天,岳老师给我发信息说:“我的书出版了”。

  拿到书的时候,恰逢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烟锁重楼之际,紧张忙碌的防控工作之余,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眼前是抗疫、隔离,是寂静悄然默默等待新生的街道和社区;书中是出发、前进,是热闹生机勃勃日行日新的人群和风景。在这两种对比强烈的场景中,唯一相同的,是勇气:我们战胜史无前例病毒的勇气,作者以花甲之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

  在书中,我结识了一位勇敢的徒步者岳长顺,了解了一条神奇的朝圣之路,品味了三百多个人生百态小故事。随着与岳老师一起徒步圣地亚哥,经历着这场穿越之旅,也催生着我们对于世界与自我的再度思考。读书的过程,是个提纯萃取的过程。

  《徒步圣地亚哥》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作者从法国边陲小镇圣让·彼耶德波尔出发到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徒步旅行过程,历时39天,全程900公里。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是个流水账,从每天出发到达的时间、地点,公里数到住宿、吃喝、作者自己的身体状况,事无巨细。看着这些琐碎的记录,不禁哑然失笑,自得其乐全然不顾读者感受,想见作者对此行的重视程度。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发现了书中的诸多精彩之处:浓墨重彩之笔是作者途中路遇的来自四十几个国家个性鲜明的一百多位同行者分享的小故事,看尽人生百态,处之泰然。神来之笔是作者在旅途中或者灵光乍现或者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思考之句,仿佛莽莽荒原中开出的骄傲小花,让全书一下子跳出了冗长记述的乏味。点睛之笔是作者记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小标题,高度概括,贴切精炼,很好的调剂了记述氛围,犹如作者就在眼前讲故事一般,亲切又自然,让读者感觉虽未亲历,犹在眼前。

  读书贵在收获,接下来就让我尝试描述一下与作者神游圣地亚哥之路过程中采撷到的点点珍宝吧。

  走圣地亚哥之路,去伪存真。称之为神奇之路,在于每个踏上这条路的徒步者,从出发的那一刻起,便抛却所有俗世标签,你之前是教授高管律师也好,是学生农民流浪汉也罢,在圣地亚哥之路上你只剩一个身份:徒步者。你只有一个目标:到达终点。在这条路上,只有宗教文化,历史遗存,自然风光,友善互助,没有高楼大厦林立的局促,没有灯红酒绿的迷醉,没有尔虞我诈的较量。徒步者不需要标榜,不需要对比,不需要炫耀,他们脱去一切伪装,生活回归到最简单状态:携带日常所需最基本的随身之物,吃最简单的食品果腹,住条件简陋仅可遮风避雨栖身的“青年旅社”,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今天我走了多少,明天我要走多少,我要如何克服眼前的困境走到目的地。

  我曾想,按照国内的旅游经济思路,火了上千年的徒步之路,应当好好开发利用,建各种娱乐设施,开发各种体验项目、修建各种豪华享受补给站。但这条路上完全没有,一些旅舍、村店的经营者也是出于热爱、出于服务徒步者而不是想通过这个行为发财,甚至有许多分文不取的志愿者在路上默默付出。一切都是刚刚好。为什么呢?是什么让这条路能够保存质朴真实自然的本色呢?我想是千百年来路上的朝圣者。从最初的宗教信徒朝圣之路到今天的徒步旅行朝圣之路,古城圣地亚哥,已经演化成他们内心真实愿望的圣殿。这个圣殿的模样,在每个人心目中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它是发乎自然的,最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向真实朝拜的过程中,摒弃浮华,心无旁鹫,无需各种感官娱乐与享受。苦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虔诚。

  走圣地亚哥之路,挑战极限。能够日复一日坚持走完900公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对每一个徒步者来说都是体力与毅力的考验。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独自一人经历了膝盖受伤、痛风发作、风雨迷路的折磨,依旧没有放弃。我曾问岳老师,是什么力量支撑您一直走下去?他说,是同行的人们,是那些勇敢的人们。与勇者同行,无畏无惧。是啊,在书中,那些朝着圣城进发的人们,健步如飞的年轻人自不必说,9岁的西班牙小学生,87岁的法国爷爷,换过膝关节的69岁的加拿大奶奶,拄双拐翻越比利牛斯山的牛津博士,每个人都在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每个人在挑战的过程中,都再次经历了洗礼与升华。正像作者所言“负重越轻,走的越快。想得越多,走的越慢”。当不去想成功失败,卸下心灵的包袱,一心向前,胜利必定在前方。

  走圣地亚哥之路,发现新知。囿于生活的困境,我们总会有踌躇迷茫的时刻,那么来吧,走一趟圣地亚哥之路。你会发现,在你的生活圈子之外,还有形形色色你从未接触过人:身无分文,仅仅靠打工挣个生活费,却用12个月23天从罗马走到圣地亚哥(从一个圣城走到另一个圣城,只要想一想就心生敬意)的捷克乞丐;慷慨又倔强在纳赫拉古城边开店的湖南小伙儿;只为看鸟,不惜超负荷背着“长枪大炮”的72岁波兰大妈;为纪念红宝石婚而重走圣地亚哥之路的英国夫妻;干腻了眼前工作静思寻求事业突破的波兰裔美国女律师和她善解人意的大儿子(看到这里,想起和儿子一起出游的点点滴滴,何其相似。希望我们也有这么一天。)。走一趟圣地亚哥之路,你会发现,你不快乐,是因为原地踏步。当怀着一颗自由之心,探索着异域徒步之路上的古堡、山林、风土人情,眼前的生活便会充满奇趣与快乐。这样的旅程,让我们不但发现新的领域,更拥有新的目光。如此引申,我们能不能说,有价值的人生之旅不在于拥有权势地位与金钱,而在于修炼出精神、智慧和勇气?或许在这里讨论人生价值,又落入了俗世桎梏的怪圈。那么,心之所向,存在便是价值。

  走圣地亚哥之路,探寻自我。旅行,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无论是谁,一个旅行者,尤其是一个徒步旅行者,我相信在徒步过程中会有着更加丰满的收获。在书中,我们分明能够看到,作者在圣地亚哥之路中,实现了“挑战自己,重新发现自己”的目标。“我能走,你就能走”“说走就走,一定抵达目标”,生命最真实的体验不是来自闭门造车,不是来自终南山的云卷云舒,它来自实践、来自身体力行。作者在圣地亚哥之路上遇见的鲜活个体,欣赏到的文化遗产,置身其中的自然风光,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是最珍贵的收获。触摸自然,感悟人生,不为浮华所诱,不因遭遇风雨而惧,看到岁月中的风景,接纳旅途中遇见的美好,把一切都视为人生的必然与经历,随遇而安,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沉着应对,从容前行,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徒步第39天的夜晚,在圣地亚哥,我背包走巷度过了上半夜,在酒吧烤吧店倚包打盹度过了下半夜。这一夜,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陌生的狂欢者,却没有看见一个熟悉的同行者。我的同行者都去了哪里了呢?”作者孤身一人冷冷清清踏上徒步之路,热热闹闹走过一场后,又以独自品味圣城狂欢之夜结束。我仿佛在书中看到某种宿命的意味。想问问作者,当蜷缩在烤吧的墙角从疲惫的梦境中醒来,沐浴在圣城清晨圣洁的阳光下,您有没有和那个全新的自己打声招呼:“嘿,岳长顺,你好啊!” 愿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能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圣地亚哥之路,是一条重塑自我之路。

  “所有的同行者终将散去,所有人又成为陌生人。”作者以意味深长哲思无尽的一句话终结全书。掩卷望向窗外,春光闪耀,繁花灼灼。虽然日月普照,山川依旧,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让这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多了些许苍茫的味道。如今社会生活在逐步恢复正常,经历灾难亲历水深火热的人们依然未完全从焦灼恐惧无奈与悲伤中走出。泪水未干,各种反思与争论还在空气中漂浮,与阳光尘埃春风一起,在每个人心中涂抹着痕迹。

  看着作者终篇之句,竟然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的一句话:“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走过万水千山,见过各色人生,最终我们还是要与自己孤独相处。那些支撑我们在孤独中依然拥有强大内心勇敢前行的,不正是我们经历过、思考过的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常吗?犹如圣地亚哥之路,在宗教意义之外,今天我们依然称之为朝圣之路,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圣地亚哥之路,给了我们一个载体,一个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认识生活与自我的载体。那些走到终点的徒步者,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我想他们都在跋涉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心中的圣殿。它的光芒,将照耀我们在孤独的人生旅程中从容不迫,走向辉煌。

  春至盛,夏已悄然在途。绿叶会在阳光里一天天强壮。

  感谢睿智的岳长顺老师以自己徒步圣地亚哥之路的亲身经历,分享给我们的勇气和启迪。

  2020年4月21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