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100字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清]沈复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精选点评:

  ●kindle和亚马逊不停推这本书,有点烦就把它喝掉了。匆匆几个随笔,靠自己脑洞已把那种江浙幕僚的形象白描出来。差评的是超级符合我价值观的生活却像韩剧般的急转直下成为一个大悲剧。鸵鸟般的不爱悲剧,沈大人和芸娘男扮女装出游将像影集封面一样记在我对于此书的脑回路上。借下明珠儿子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作为结束吧。

  ●Kindle版

  ●以前只记得 情之所钟一句 “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芸娘是一个有趣可爱的女子 这个版本小巧精致方便携带 不错

  ●父母的观念、兄弟的反目古往今来一直都有,但拥有生活情趣的人却很少,会玩懂欣赏写出来的东西十分赏心悦目。

  ●读到“坎坷记愁”我才提起兴趣,觉得沈复陈芸的人生故事颇耐人寻味,教人唏嘘。下面,我来重述这个故事 http://asum.cn/a-floating-life/

  ●浮生起落如梦。

  ●正如注者所说人生态度往往决定生活的色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注定是平淡的,既没有开疆拓土的奇迹,也没有光宗耀祖的功业,甚至连大世面也没有见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乐趣,没有意义。作者从小就充满好奇心,为人乐观旷达,善于发现生活的情趣,尽管所写大多为日常琐事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沉闷,反而让人觉得趣味盎然,唯独卷三看的让人痛心疾首,为芸娘感到不平。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作者夫妇二人能有对方这样一个真心相爱的伴侣,相互依偎,一起谈论文学,一起赏月,一起流连山水,一起走过寂寞、寒冷的人生已经是一种难得的运气了。人生知足常乐,切记珍惜当下。

  ●指掌之间,好小40开左右。记述生活琐事,文笔有趣写实,颇似今人沈从文湘行散记之风格。平淡的人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知足常乐。

  ●最爱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要能把它活成人生如意十之八九,那才是人生之乐,乐在其中。长大之后对于自己人生的思索变的越来越少,好像只是在顺应着社会而生活罢了。发现生活的美很重要。几年后再翻出来看,可能亦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封建社会的模范爱情

  《浮生六记》大概是因之前网上盛传的“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与我粥可温”而走进了我的视线。

  正真读起来不是没有失望的。

  沈复的放浪轻佻与芸娘的婉约体贴,大概就是当代直男们想象中的自己和理想型吧。

  男子的花心放在古代自是常事,但我还是有被欺骗的感觉。芸娘是可爱的,无论放在封建社会还是现在。至于沈复,我却觉得他并没有自己描写地那么深情,只要时间足够,他和谁都能这么情深义重的吧。

  她的情深不寿,也许只是他的习惯成自然。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为芸娘扼腕

  好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到后来又是“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志大才疏,庸碌终日,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被打得一败涂地。生活本就不只是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惜了芸娘这个“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被沈复的“小清新梦”所拖累,终尸骨厝于他乡,爱女匆匆许人,独子早早而亡。没了芸娘,《浮生六记》也记得不再有趣。不论是闺房记乐的雅趣连连,还是坎坷记愁的苦心经营,里里外外,无一处不是芸娘的光彩,沈复不过是个执笔人罢了。人啊,没实力就不要轻易地谈理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凡人之事,娓娓道来

  上个周末在沙湖畔散步,突然和朋友提到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说的做学问、成大事的三重境界。想必大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一定领会过这种曲径通幽、豁然通透、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他们的人生经历太多彩了,称赞他们的人太多了。

  但是大多数的人,往往无论学问也好、爱情也罢。到达的是第二重,他们是各个时代平凡普通的人。惟其平凡普通、才不需要装腔作势,切切实实的靠着自己的真情和人格,把凡人真事,记之笔墨,娓娓道来。

  沈复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因觉“天之厚我,可谓至矣”。在晚年即便贫困潦倒也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故事。但他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给后人留下的资料就是书中他想呈现出的这样的形象。一个那个时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文人。但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我们开始用我们时代的文字去评价沈复…“渣男”、“赋闲在家”、“妻子有病不去治病还卖衣换酒”。芸娘也不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变成了一个被憨园所负抑郁而终的女同性恋。

  但是人家记录的是日常啊,人家把招妓、买酒、纳妾写进去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些事是正常的啊。人家也去经商了也为妻子治病筹钱了,卖画坐馆是因为一技之长是文人风骨啊。所以我就像那位说是沈复是渣男的那位男同学,男人何苦为难男人呢?这个时代招妓合法的话你不去招吗?这个时代娶妻不限额你不去娶吗?你说你何必呢

  抛开这些来讲,于我第一次读《浮生六记》的感受来说,真的阅读体验极佳。就卷一闺房记乐就感动、羡慕的一塌糊涂。婚后多年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芸娘死后,其奉劝世间夫妇不可过于情笃。免得情深不寿

  芸娘是可爱的,也更为真实。不信大家回顾历史上闻名的女子,大多仙气缭绕,不是貌美如花,就是才冠古今。提的起名字的卓文君、李清照、蔡文姬、班昭等等。令人敬佩,却恰恰少了一点烟火气。芸娘不是,开篇沈复对芸娘的样貌有所描写:“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之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但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啊。两人逍爽亭、沧浪亭月下对酌、谈诗论词。夏日浴后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居的因果之事。芸娘也是有趣的,朋友们均称赞其求之贵重,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也。并且沈复对芸娘的爱也是真切的,病重和抛家舍业住在芸娘的小姐妹家里。带着乔装打扮的芸去看等会,外出差也带着妻子一起。芸死后的回魂之夜也一反常态,在屋中等候着芸回来,哪怕鬼魂也要再见一面。芸将死之际也感叹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除了这些,沈复也是极为精致的人,爱侍弄花草就潜心研究庭院造景,看亭台、墙石的深浅、隐露就能看出此人是否胸有丘壑之人 。专门把插花、布景写成一卷。现今也有人来研究沈复总结的布景之学。除此外,他对游览的景物也多有自己的见解,不仅有见解还是十分会享受大好人生的人啊。要是我在那个朝代我也想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啊!每一帧的描写真的太美太美了,比如这句:“是时丰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还有这里“但见木犀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澜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亦兴发,袖出铁笛,呜呜而吹。”还有太多太多段落的描写,我想晚年他写下这些的时候,回忆起来也一定是觉此生无憾了吧

  浮生六记只看了四记。后面两章没有去读,文字真的太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了,淡漠、活泼、深沉、皎洁往往几个遣词造句这个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所以,后面两章就不读啦,也是有点遗憾才算完美。除了欣赏沈复的生活之外,读这类书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知晓当时的民俗、地理变迁等等,比百度百科灵活生动的多,如吴俗“走月亮”。还有一些地理景致的变化。一些今天还存在,另外一些也都消失或者被人遗忘了。像开篇所说,在作者身后,这个世界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了。最后也都美梦温存,现实目无下尘。所以现代的人啊,你说你酸什么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有遗憾的人生有遗憾的书

  最早知道《浮生六记》是中学时候要背的课文,当时的我读不出文言文的好坏,就更别提品鉴古文的文笔了。只是一点,那时我就觉得文章的内容不像其他古文一样须言之有物,这篇幼时记趣只是单纯的记录作者本人小时候观察虫子时的趣味和遐想。当时的我只觉得沈复先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能发现生活中的细微的乐趣。于是就对《浮生六记》心向往之。

  后来我买过一本张佳玮译版的《浮生六记》,想好好阅读一番,一来是这时的我已经没有上学时候的那种注意力了,二是时间也被工作生活给分散了,所以一直搁置未读。直到有次在车站等车,我有去车站书店买杂志的习惯,看到了苗怀明评注版的足本,于是买来打发等车时间。

  事实上,等车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多少,旅途的颠簸也让我没有继续阅读的兴趣,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只看完了序言。不过,由于这本书的体积很小,所以改变了我书桌前阅读的习惯,我到哪都能揣着这本书,没事就翻两页,现在终于把《浮生六记》读完。

  朋友说,同样的书是要看版本的,我深以为然。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可真是愣,除了一些必要的字词注解以及地理注解,就啥都没有了。好在沈复先生的语言朴素平实,也不刻意用冷僻词,直接看原文倒也没什么难度。越往下读就越觉得原文有味道,翻译得再好,最多只能接近却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原意,要是可以,还是直接读原文好。

  在我看来,前两记是《浮生六记》的精华,而闺房记乐最为精彩,也最打动人。沈复和陈芸的爱情可谓羡煞古今,沈复浪漫深情,陈芸聪慧率真,莫说古人,就算是生在现代的我们恐怕也比不上。古人有多少因为包办婚姻而导致的不幸,而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和初恋走到最后?沈复和陈芸的婚姻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也是一见钟情的初恋。而且沈复和芸娘的爱好兴趣也都一致、三观相同。沈复喜欢游山玩水,陈芸也向往广阔的世界,而且沈复并不在乎当时人的看法,愿意带着陈芸一起游览;沈复看淡金钱而喜欢文墨丹青,芸娘也对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无论是沈复要做盆景还是插画或者是出去会友,芸娘总能给出独到见解或想出主意助兴。这不是简单的夫唱妇随,而是真正的相知相得。虽说命途多舛,恩爱夫妻不到头,但我想他们是幸福的。

  有人说沈复是个不思进取的败家子,大丈夫应当考取功名建立功勋,特别是沈复这样满腹才情的人,应当做官赚钱,光大门楣,怎么整天沉迷花花草草山水风光?首先我觉得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应该去批判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有人注重眼前和苟且,就有人向往诗和远方。如果汲汲于功名,戚戚于富贵,这样还是沈复先生吗?还有《浮生六记》流传至今吗?或者并非沈复不努力,他的确有才,但是他随性而至的文风明显不适合八股文章。如今有才的人有的是,又有多少人考得了公务员呢?这是一个道理。而且,芸娘本身也安贫乐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沈先生呢。

  每每读到描写芸娘的片段就不禁拍案叫绝,她的性格简直是现代女性。活泼、张扬、聪颖、机智、有情趣、温柔,虽然没有倾城之貌,但有着超越美貌的魅力。和沈复结婚之后,他们的生活充满的趣味。沈复带着她变装游玩饮酒,他们一起讨论诗文,一起插花叠石,互相开玩笑。

  开始芸娘在沈复面前还显得拘谨,被沈复的“礼多必诈”的一番玩笑化解,想来着不就是现在人说的“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吗?有一次陈芸给沈复自己爱吃的豆腐乳和虾米卤瓜,沈复硬说这是狗和屎壳螂吃的玩意儿,然后被陈芸直接塞进嘴里,也没逃过真香定律,这怎么看都是现代小情侣的生活日常。还有一年元宵节,沈复看出陈芸想出去玩,给她穿上自己的衣服,互称表兄弟,想想都刺激。在和沈复的信件里称呼公婆“老人”、“令堂”,开始没想明白这是什么回事,转换成现代语境不就是说“你妈”、“老头”吗?这也难怪公婆会生气,但是夫妻两人过这个才能这样称呼的吧?令人诟病的是陈芸为沈复物色妾的事情,这件事其实不能用现代眼光来看,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古人是不合理的。比喻可能不合适,但在那个时代纳个妾跟领养只猫也没什么区别,聘狸奴还要送盐和小鱼干呢。他们的感情像现代人,却没有没有七年之痒,时间越久他们的感情就越深。

  幸好遇到了沈复,让芸娘活出了自我,倘若遇到不懂她的人,只会明珠暗投。她要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格格不入,要不就会压抑一生从此无人知晓。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反过来又何尝不是呢?与其说是谁不想有陈芸这样妻子不如说谁不想拥有他们这样的爱情。

  多年之后重新读到幼时记趣才发现,书中节选的是前面充满想象力的一段,而后面一段则令人捧腹,不过课本里没选。按注解解释,是蛋蛋被蚯蚓吸了然后尿不出尿来,然后让鸭子一吓就好了,这听起来好像是什么偏方,不过想想可能是什么奇怪的触感导致鸡儿梆硬导致尿不出来,这鸭子一吓对吧,注意力被分散了也就软了就能尿了。要是这样想就俗了,但是我想,《浮生六记》的创作,本身就没打算发行刊印甚至都没打算公之于世,可能就是沈复先生聊以自慰的回忆录而已,所以里面的内容也都出自真情实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至于读到坎坷记愁的时候,虽然在前面两章已经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一点,但是真读到折断的时候我好几次因为内容太过沉重而读不下去。现在想想,跟很多人比起来,沈复的境遇不算特别惨。只是把这章安排在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面,就显得格外的凄凉,沈复和芸娘的生活是渐渐从喜到忧,而在我们读者看来,这无异于大喜大悲的落差。至于芸娘失欢于公婆、沈复替人担保被骗、不愿争家产远遁深山、女儿当去童养媳、儿子夭折、芸娘病逝,这其中的悲凉仅凭纸上的只言片语,已经让人不忍卒读。当然,在这一切之后,你给我来了个“重入春梦”收尾,那之前和芸娘的感情算什么?这我不能接受。

  读到浪游记快,作为读者的我心情从前文的悲伤中平复了许多,于我个人而言,对本章就不是很感兴趣,我是一个喜欢呆在家里的人,对出门旅游没什么兴趣。我就是沈复先生所说的“苟生盛世而居于僻壤”的人。但是他对这些名胜古迹的见解颇有见地,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如滕王阁“犹吾苏府学之经阁移于胥门之大马头”、“序中所言不足信”;又如狮子林“竟如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名胜如西湖,也是“不脱脂粉气”;甚至自己家乡的虎丘“半籍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这样讲并非是标新立异,我不爱出去玩的原因一是懒,二就是觉得现在的景点“已失本相”,不足欣赏了。而沈复先生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幽静所在却是情有独钟,也算是个资深驴友了。试下想如果沈复生在如今,看到那些过度开发、粗制滥造、附庸风雅、人满为患的旅游景点,不知要怎样的痛心疾首。

  浪游记快有段描线沈复和表妹夫出去做生意,生意做的不怎么样,却把大把银钱用于招妓。前面要纳妾这是有人撺掇芸娘张罗的,算不得什么;后面“重入春梦”是在芸娘去世之后,这也不能苛责。这下倒好,直接出去招妓了,这就说不过去了。我听说,在古代因为婚姻大多都是包办的,很多婚姻里都是没有爱情的,所以很多人要去青楼去寻找爱情。前面把和芸娘的爱情写得如此回肠荡气,出去招妓了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甚至还五十步笑一百步,自己钟情一个,还是和陈芸长得像的,甚至不和妹夫的相好的多有瓜葛,还瞧不上妹夫“今翠明红,甚至一召两妓”。嫖都嫖了还挺有原则,最后甚至还因为喜儿盼他不回寻死觅活而沾沾自喜。沈复在外狎妓四个月,“合帮之妓无一不识,每上其艇,呼余声不绝,余亦左顾右盼,应接不暇,此虽挥霍万金所不能致者”、“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这有啥好骄傲的?如果说坎坷记愁和前面的幸福对比营造了悲怆的效果堪称成功的话,这里和喜儿的温存和前面跟陈芸美满的爱情对比就先得让人说不出的膈应,虽是好文章但也算败笔。

  关于《浮生六记》足本后两记是伪作的事实已经证据确凿,不用我多做论述。我在看前言的时候就知道最后两章是后人伪托,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在真看到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的时候,读来还是味同嚼蜡。且不论已经找到伪作源头,即便沈复先生要写,也不会在前一章记述游历之后再来一章还是讲远游,这两章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而且即便要写,沈复先生只会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中山记历中的民风民俗和琉球历史不仅像是流水账,而且这些可以见于其它史料没必要写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前四记中的朴实的文风也不见于此,中山记历里动辄强行来个对仗骈句,看似工整实则冗余,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没看两段就吟诗一首,感觉像是明清小说里的赞一样,诗句本身也不高明,加在上面反而画蛇添足。至于养生记道,更是胡编乱造前言不搭后语,书的前半段还讲自己随心所欲,到养生记道里就价值观大变,说人应当清心寡欲。而且三白先生本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连名利都没追逐过,又谈何放下名利。而且第六章已经不是动辄吟诗了,几乎是大段摘抄,还有用白话硬改的文言,令人大跌眼镜。其实伪作续写不是不能有,但作假水平如此不专业,实在有辱《浮生六记》,仅仅是为了“完美”而加上这两段,就不如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空在那里。

  也许,《浮生六记》可能压根就没有后两记,从行文和叙述角度来看,《浮生六记》是沈复先生到老根据回忆来讲述过去,但是一个人的记忆力怎会这么好,有的时候你会非常惊讶于文中包涵的细节和当时的想法如此的清晰。我想,应该是沈复先生平时有记录的习惯,等到老了拿起一辈子写的手稿,再精炼成集。所以可能书名写好了,提纲列好了,前四记也写好了,由于什么原因不想写了,或者就在此时沈复先生就此仙逝也未可知。所谓天地本不全,书名《浮生六记》,仅见其四,却足以了解沈复先生的一生。如果真的有后两记,我想作为画家的沈复先生一定会讲一讲做画或者是品一品生平所见的画作。也正是这样,让人不禁好奇,剩下的两记沈复先生到底想写什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