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共病时代》是一本由[美]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 / [美]凯瑟琳·鲍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病时代》精选点评:

  ●有趣的人兽同源病理研究,有些事例举得让人忍俊不禁,肥胖和青春期的两章应该会让大多数人都深有感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病毒会给宿主的中枢神经带来变化,使宿主的行为有助于病毒的传播。看似普通,之后举出的例子却让人细思极恐。此外,肥胖者肠道内较多的厚壁菌门细菌与精瘦者体内的拟杆菌门细菌,直接导致两者从同等食物中提取热量的效率不同,这就是胖子愈胖,瘦人愈瘦的原因。

  ●太多专业术语 读着太晦涩难懂了 弃了

  ●原以为是写人类的疾病源于动物的科普文,看了发现其实是把人和动物的一些共同存在的病那来比对并且从兽医的角度看待人的很多问题。偏硬核,但是一些观点对我来说还是满新鲜的

  ●得出的结论,比起说是定论更多的是一种猜想,很有启发性,以及科普性,有意思

  ●凤凰读书

  ●属于新知大众科普,人兽同源看着挺有趣,那种“啊原来全世界动物都这样”的同理心,应该会安慰不少病患吧。有些人类社会中与“疾病的隐喻”有关的伦理或偏见,一放到动物界,怎么就那么搞笑呢…比如早泄啊上瘾啊…

  ●人兽同源学

  ●这本书非常棒,列举了大量的人与动物共通的病理案例。第一次发现我们和动物的关联性原来如此强烈,无论是心脏、癌症还是性。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身为环境的因素之一也深深地被环境所影响和预言。

  ●专业上很有启发性

  ●瑟瑟发抖中看完这本书

  《共病时代》读后感(一):谁在食物链的顶端?

  人自诩在食物链的顶端。

  似乎成为一种常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本书作者以其个人视角提供了很有趣的观点,那条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人与动物的鸿沟,应该重新定义了。

  人类长期以来自高自大自恋自私的情绪,应该在变革的世界中有所收敛,有所反省。至少从生命的长度来说,或者在地球上存活的时间来说,人类简直的微不足道。

  《共病时代》读后感(二):98.6%的同理与“不自恋”

  “假如当年人类医疗机构愿意在一开始就听取兽医的意见,说不定很多人能因此获救。”

  在这本科普向的书中,真实感受到知识的缺陷会导致智识的短缺,以及世界观的狭隘。此前,我并不知道动物与人类有如此之多共同的疑难杂症。比如,美洲豹会得乳腺癌/考拉饱受性病之苦/章鱼和种马会自残/黑猩猩会抑郁而死/鹦鹉的啄羽症与强迫症相同/他们也会因肥胖超重、吸毒上瘾、青春期罢凌而烦恼……

  重新审视我们人类的动物天性,即人兽同源。客观存在的“共病”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和黑猩猩身体仅有1.4%的遗传差异,这是莫扎特、火星探测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理由。但这不能否认98.6%的共性。“人类并不喜欢将动物和我们自己一视同仁。”人类医学对兽医学怀有一种无可否认的偏见。我们也一次次在“共病”中付出代价。

  跨前一步,承认自己实属自然的一部分,提醒自己与动物共有的困境,能打开思路(比如兽医很早就知道微生物群系对动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具有何等力量,就是减肥啦,吃青菜吃健康有益,是因为先喂养了肠道微生物),也能更好地面对和对抗下一波传染病(好像说的就是现在呢)。

  《共病时代》读后感(三):尊重所有生命 方能天长地久

  公众号/思念庇护所

  芭芭拉·纳特森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的一名心脏科医生,有时洛杉矶动物园会邀请纳特森医生协助处理棘手的动物病例。2005年春天,纳特森医生接到电话前往动物园协助兽医对一只皇狨猴进行心脏手术。 面对躲在诊疗箱中瑟瑟发抖的可爱小猴,纳特森医生忍不住用面对人类病患的方式安抚它的情绪。医生弯下腰,注视着小猴的眼睛温柔的鼓励它。兽医赶紧制止了纳特森医生的行为,表示这种方式会让动物产生恐惧,诱发捕捉性肌病——一种因紧张产生过多压力激素破坏心室功能的疾病。 这让纳特森医生联想到了21世纪初引发医学界讨论的“章鱼壶心肌症”。患者主诉剧烈、无法承受的胸痛,心电图异常,与典型突发性心脏病极为相似。但血管造影却没有发现血块,患者的冠状动脉也非常健康。这不禁让纳特森医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疾病联系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诞生了。纳特森医生与凯瑟琳·鲍尔斯医生从昏厥、癌症、心脏病、肥胖、自戕、进食恐惧等疾病入手,探索人与动物共病问题。

  在书中纳特森医生表示人类医生通常对兽医持保留态度的。我记得在《实习医生格蕾》中也有类似的剧情。女主格蕾在德瑞克和一名兽医之间感情摇摆不定时,好友表示当然是选德瑞克,毕竟他是名医生,另一位只是兽医,医治动物的。

  我不清楚医生之间是否真的有类似的态度,《共病时代》让我感受到,倘若我们真的对动物、对兽医报以这种隔绝的态度,那绝对是人类的自大。

  一项针对犬类鼻窦癌的研究发现,因为犬类鼻表面积比较大,如果在室内燃煤或使用煤油暖炉就会增加狗狗患癌的风险。纳特森医生通过调查文献,走访相关人士发现,通过分析动物患癌症的原因可以提高人类对癌症的预警能力。当动物大批量死亡的时候请不要移开你的视线,对此加以重视才是明智之举。不论是SARS还是禽流感,都是人与动物之间共病的警示。

“假如我们把动物视为侦察兵,那么动物患癌这个悲伤的事实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不让它们平白牺牲的一个方法就是正视这件事,别假装这件事不会波及你我。无论政府、社会,还是身为一种生物的你我,当看见疾病在成群的动物身上出现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拯救它们,也拯救我们自己。”

  正如上文所述,有时候动物患癌也是对人类健康的一种警示,而治疗动物癌症也是为人类攻克癌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医学博士、内科与肿瘤专科医生杰德·沃尔裘克与兽医菲利普·贝格曼通过比较人类与犬类的黑色素瘤,发现了治疗癌症家犬的方法。他们的成功鼓舞了其他人研发类似疫苗,治疗人类的黑色素瘤。这正应了纳特森医生提到了,“拯救动物,也是拯救我们自己。”

  最近因为疫情,意大利也采取了封城措施。封城几天,网友就发现威尼斯的河道变得清澈,鱼群在水中畅游,撒丁岛附近还罕见的出现了海豚。似乎没有人类,自然反而会过得更好。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确掌握了许多技术知识,我们的影响力也远远大于其他动植物。但请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都只是大自然中非常渺小的存在,我们都是拥有生命的存在。 有了火让我们忘记了寒冷,有了电让我们忘记了黑暗,有了探索生命、探索宇宙的技术,让我们面对自然忘记了谦虚。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科学家推测最早的生命诞生于距今38亿至35亿年之间,最早的古猿露西生活在距今410万至300万年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与之相比就更加年轻了。和自然相比,人类完全还是个宝宝。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自然是长久存在,不会毁灭、消失的。天地之所以长久,正因为它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万物的集合,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天地、自然始终在那里,不会消失灭亡。 人类、动物、植物,我们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人类自诩站在了食物链顶端,看似掌管了大部分生命的生死大权,殊不知自然才是真正的顶端。 我们和动物、植物共享同一个地球,我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忽视动植物的健康与生存环境就是人类整体的自杀。我想,面对自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所谓“征服”而是“接纳”、“融入”。是我们要融入自然,是我们要接纳自然。承认自身的渺小,用谦虚的态度面对自然,用友好的态度面对动植物。所谓“高级动物”的高级,难道不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物的爱惜,对所有物种的保护吗?唯有和动植物携手共进,我们才能够如天地般长久存在吧。

  《共病时代》读后感(四):是拟人论还是人兽同源?

  ————本文初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好狗Go————

  我曾一度鄙弃主人对着狗自说自话的表演作派。 “你知不知道错了?” “有没有很想我啊?” “乖乖,还在生我的气啊。” 这些渴望与狗建立良好连接、发自内心的真实行为在我眼里既可笑又愚蠢。拜托,狗是狗好吗?他不是小孩,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把狗“拟人化”在我这判了死刑——我甚至都没有细究其中原因。 然而就在不久前,当我的视线最终落到了《共病时代》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一口气协同一股名叫“人兽同源”的神奇力量把储存在我大脑里的一些原有认知给搅浑了。 这一定说不上是一本伟大的著作,但却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有趣又发人省醒的科普好书。事实上,我也的确向身边的诸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 不同凡响的立论要有不同寻常的证据来支持方能站得住脚,审慎的学者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共病时代》的作者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和凯瑟琳·鲍尔斯不吝旁征博引了大量资料,覆盖了心脏病、癌症、快感成瘾、肥胖、自戕、厌食症、性病、青春期行为等方面,从一个全新的人类医学的视角出发,揉合了兽医学、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庞杂的专业学识,逐一打破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已久的壁垒,回归演化与基因本源,揭开那些深深困扰着人类的疾病全貌,更深入透析了人类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人兽同源”(Zoobiquity)是两位作者的自创词,但若追根溯源来讲,早在达尔文之前的拉马克就已经充分表达了“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其他物种传衍而来”也就是“物种渐变”的观点。经过了百年的激烈争辩,“人与动物是共生在进化树上的亲戚”仍然是目前可能性最大的论调。 眼下我们说回狗。 正如开头所说,当谈及犬行为学时,许多专家都会刻意将人狗区分开来。狗是狗,人是人。当他们评估犬行为的时候,最忌讳地便是用“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给狗贴上一些便于人类理解的标签。他们认为按照人类的思维去理解狗的反应容易发生误读,一切应当从狗出发。 这话从逻辑上看委实妥帖。 但再看一遍“拟人论”的解释——将人类(或称“智慧体”)的形态、外观、特征、情感、性格特质套用到非人类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现象(或称“非智慧体”)。一种骄傲的人类中心主义了然于目,我隐约察觉到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对立关系。 拟人化思维最早可追溯到早期智人。这一通过自我认知来了解并参与其他物种行为的能力也称“反思意识”,凭借其巨大的生存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得以进化,最终让人类成为了自然界中更优秀的猎手。 著名考古学家Steven Mithen也曾在他的著作”The Prehistory Of The Mind”中说道:“如果不是因为拟人化思维,动物的驯化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了捕捉并驯化一个动物,人类需要预测动物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它们的想法,而这必然离不开拟人化。” 这点放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用一套客观的、标准化的动物行为测量方法去观察动物,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试想,面对一只格外“敏感”,容易因“恐惧”而对入侵者进行“自卫”攻击的狗,若不是因为这些出自本能的拟人化描述而选择相应的措施,或许狗已经在你的腿上下口了。 我们可以这么说,因为拟人化思维,人类才能将狗纳入到他们的社会环境中,这也是人狗共有的共情能力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证实大多数狗具备相当程度——相当于两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它们也有情感、会判断、做选择,狗与狗之间还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并非是人类专属的特权。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执意抵触将狗拟人化呢? 人类与狗的关系之密切远胜于与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它们因人类驯化而来,在它们的身上投射了太多我们的情感与喜好。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狗“喜欢”我们的陪伴,对我们的“想念”,我们与狗的关系将失去它的价值,变得淡薄且毫无意义。 无论是“拟人论”还是“拟狗论”,将单一物种进行割裂研究的方法都并不友善。往极端了说,以人类心理及认知为基点的比较心理学(可以说是现代主流动物行为学的母体),究其本质就是“拟人论”的绝佳阐释,没有什么比“拟人论”这三个字本身更标签化的做法了。 这样的争论多少显得无力。 不能因为人兽之间的不相似性而去否定他们产生交集的相似性,这是读完《共病时代》后我最想大声喊出的一句话。 下次,如果再看到狗的行为表现得和人一样,为什么不能用一种似曾相识的表达去描述呢?这话是我对自己说的。 如果你是兽医、动物行为学家或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者,《共病时代》的内容对你来说也许并不新鲜,更谈不上严谨。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想来也不是传播一些成为谈资的小众知识,而是如何去真正面对人类与动物“那些重叠的部分”并运用到实际医疗及相关研究中,这才是对于人类医生、兽医、动物行为学家乃至演化生物学家的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课题。 这其实是一篇书评。

  《共病时代》读后感(五):有一天,农家院丛林海洋天空也是病房——魏如萱一则fb引发的碎碎念

  Waa的猫咪gaga生病了,咨询中医兽医。

  看到这则fb,真的想跳起来拍桌子说,真的有给动物看病的中医嘛!不过不能跳,但能马上截图给大鱼。

  记得是2013年,好朋友大鱼家的狗狗生病了。狗狗带去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兽医院诊治(这是全国顶尖的兽医院,华农的兽医专业在业内是很有名的。),都不见起色。因为狗狗对于大鱼一家,尤其是大鱼妈妈,真的很重要。情急之下,大鱼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中医能给狗狗看病?

  额,短路3秒,当然不知道,也没有见过。但是因为是有拿动物做中药实验的经验,觉得能根据生理特点,将狗狗当做小孩,去看擅长儿科的大夫,到时药量能根据体重调整。

  于是就推荐了北中医国医堂的一位老师,并且教大鱼一些病症描述措辞,怕被老师知道描述的是狗狗而不是小朋友之后,老师气得不行(堂里真的都是国医!),马上将大鱼扫出诊所。

  (解释一下,看病过程就是大鱼向老师描述症状,老师根据描述诊治。现代中医依然需要望闻问切,不过得益于手机拍照、医院检查、视频通话,基本患者不需要到医生跟前,也能诊治,当然人能到最好,能切诊。不过对于小小孩来说,切诊的参考价值也不大。所以狗狗就不用到门诊。)

  大鱼远程帮狗狗看诊那天,因为要参加中医基础大赛,自己也在国医堂那个校区,和大鱼约好比赛完后见。

  结果……

  看诊失败。国医还是很有经验的!觉得有点奇怪,并且根据大鱼的描述,好像是病重小孩,应该马上送到医院住院,而不是看中医,所以就拒绝帮大鱼写处方,并且把挂号钱也退给大鱼了。

  旁边一同参赛的娇伙伴和管子伙伴,听闻了我和大鱼的“诡计”之后,一边佩服我脑洞太大,中医帮狗狗看病,一边在捂着肚子笑,hahaha=.=

  那以前古时候的动物是谁给看的病?要想想农耕时代,家畜是很宝贵的劳动力!没有西药吃,没有点滴,还不是啃树根草皮,甚至是扎针。

  不过那时候也没在意,直到看到Waa这则消息,才系统查现代中医兽医的资料,也知道了有中兽医学的专业,动物一样能通过针灸和吃中药的来治疗。

  但,依然医人的和医动物的中医是不同的,所以还是不能找国医去医狗狗,更别说找医狗狗的中医来医人。

  划重点________________

  不过芭芭拉·纳特森—霍洛威茨(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在《共病时代: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这本书,就试图打破这层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自大地垒起来的墙,重新看待在地球上,其实,一直都共生着的人和兽。

  (注:这样的观点可能会冒犯到某些宗教和文化对人、疾病与治疗的理解,在此表示歉意。同时强调,任何宗教和文化对于疾病与治疗的方法和阐释,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也许解决某一难题的钥匙就在那。)

  芭芭拉是医生,这么做,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更好治疗人的方法,突破医学难题。因为“共生”也意味着,生理和病理也是一直“分享”着。

  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值得一一细看。例如:困扰太多人的“肥胖”。

  除了基因,环境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真心地说,我们也更偏向肥胖与后天有更多的关联,那样能把减肥的钥匙握在手里。

  可是环境又是如何引起肥胖,就是自己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芭芭拉写到,也许是被传染的。

  蜻蜓就有被传染的肥胖。一种寄生虫在蜻蜓的肚子里,能引起寄主的代谢紊乱,进而导致寄主的身材不协调,肌肉松松垮垮的,飞不快。而这种寄生虫和寄生在人体的绦虫、蛔虫一样,能传染开来,不过引起的不是消瘦,而是肥胖。

  而近年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逐步意识到微生物与体内食物代谢的关系。有没有可能是某一种微生物,或是一个群体,传染开来,引起同桌吃饭的一家子都肥胖,和幽门螺旋杆菌一样,搞到一家子都胃痛。如果是,除了消灭,还有没有更好地办法让这些微生物在肠子里,不捣乱,而是搞建设?也许能有一条捷径,能从动物上找到。

  这样一个例子,也许会觉得是在搞笑,但对于一直关注着人类健康难题的研究人员来讲,这是多一点的可能。有多少疾病,不计行政体系的拖累和利益链的算计,是因为不够包容,看得不够广深远,而进入淤泥滩,出不来下不去。n年之后,幸运的会被人发现,不幸的,还是一直萦绕着人类不放。

  Waa找中医兽医的这一则信息,那天也给了一位好朋友看,朋友很惊讶地说:为什么要找中医,不能用西医治么?答案很简单:这条路不通啊。2013年小伙伴捂着肚子笑,怎么找国医治狗狗?那又怎么知道不行,或许治狗狗的还能治好人呢~作者芭芭拉,不是过誉,行内都熟悉UCLA医学院心血管科主任的实力是如何,但书中她提到自己有很多治疗患者迷惑,正是在从动物身上回头看时,知道怎么能做到,怎么能做得更好。

  以《共病时代》的结尾来收尾:我们与动物的关系悠久且深刻。从身体到行为,从心理到社会,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奋斗的基础。医生与患者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延伸至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与痊愈来决定。

  :作者芭芭拉·纳特森—霍洛威茨(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真的很漂亮,眼睛会说话一样,超温柔的!

  hoto Credit: Joanna Brooks

  第二作者凯瑟琳·鲍尔斯(Kathryn Bowers)教授的医学叙事写作课程,也很让人好奇具体内容是什么?

  作者详情请参看zoobiquity官网,也能在此继续追踪人兽同源学的信息。嗯这样做就寻找是信息的增量喔~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