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艺术史》是一本由【意】马尔切洛·约利(Marcello Jori)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绘艺术史》读后感(一):清奇有趣的手绘艺术史
看过很多版本的艺术史,这本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一本。专业的艺术史不如这本有趣,有趣的艺术史又不如这本清奇。
作者没有用艺术史惯用的时间顺序来呈现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轨迹,也没有用后人的角度去解读已经出现在艺术长河中的作品与大师。他从创作的角度,穿梭于艺术未被创造的那段时空,剖析、揣测艺术品创作的意图与过程,甚至站在创作者与作品的身边,解读后人的解读。
他就这样“按照艺术创作的方式写就一部艺术史,忘记一切,努力尝试,一步一步,在爱中充满激情地跌倒”。
他想到了那些我们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并给出了出乎意料的可能。
当法老奢华的陵墓被入侵,他的永恒就被破坏,干瘪的木乃伊面对考古工作者和盗墓者,是怎样的心情。
古罗马人在创作完美的人体时,面对的是怎样的模特?
除了有趣的手绘,这本书还配了一本可以对照阅读的小册子,详细介绍了书中出现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十分精炼,知识点也很多~
《手绘艺术史》读后感(二):《手绘艺术史》:从埃及金字塔到文艺复兴,一场艺术独立的蜕变史
《手绘艺术史》:艺术将人与兽区分
马克思主义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说的是人会创造。《人类简史》中说,人与动物的不同是人会虚构故事,说的是人会讲故事。
艺术史说艺术才是人与兽的区别。的确,艺术是人的一个创造性的里程碑,艺术是人表达虚构事物的一种方式,因为不存在才需要虚构和创造性的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艺术。
很多人说,艺术离我们太遥远了。真的吗?在你还未学会说话,第一次拿起粉笔在墙上图图画画,正如千百年前第一个在石壁上画画的原始人一样,不一样的时空却迸发出同样的灵感火花。在那一刻艺术就诞生了。
在这本《手绘艺术史》中作者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些艺术被创造的经典时刻,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第一幅壁画被画下来时周围那些原始人惊恐的表情,可以在埃及法老下葬时亲临现场。作者马尔切洛·约利本身就是一名著名的艺术家,他极富创意地穿越到艺术诞生的各个关键点,用“分镜头”画下了艺术产生的经典时刻,用自己的理解重塑了艺术现场。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古埃及艺术:宗教的附属品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艺术一直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和宗教都是超脱现实的精神世界,带给人或喜悦或迷狂。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对灵感的追求,就如同宗教中教徒对神明的信仰,被称为艺术中的“宗教精神”。
而事实上,很多伟大艺术的灵感都来自于宗教。
如果没有宗教,我们可不能看不到那宏伟瑰丽的金神殿庙宇,没有那些美丽动人的彩色壁画。试想一下没有宗教给艺术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没有那些绚丽多姿的神话故事,我们将损失多少人类艺术的瑰宝。那真真是一场美学灾难。
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埃及文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古埃及人住在沙漠中,物资缺乏,所以古埃及人崇拜一切自然生物。小到花鸟鱼虫,大到山川河流,无一不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在人死去之后还会复活,所以他们建造了巍炜壮丽的金字塔陵墓,来作为死去的法老亡灵复生与新法老继任的关键地点。要知道建古埃及金字塔的工程十分浩大,即使是以现代科技的技术去建造也是非常难的。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建筑所用的所有石材总重就达到了570顿。如果不是有坚定的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支撑,又怎能建成如此宏伟的奇观。
在金字塔中法老石窟中还有浮雕和壁画作为装饰,壁画的主要内容都是描述法老与诸神的主要联系,以及去世的法老如何进入神界,在墓室的柱子上还绘有法老如何进入神界的入口。
正如埃及学家艾弗森所说: “埃及的造型艺术首先并非为了美和欢娱,宗教实质才是决定性的。”埃及艺术的灵魂就来自于宗教,但古埃及艺术风格在技法和美感上是非常独特的。
古埃及的壁画色彩丰富,人物形象多样,线条流畅优美。在表现人物表现上古埃及人在绘制人物时,极富创意地将人物的各个部分采取了不同角度来表现:脸部用侧面表现,正面的眼睛画在侧面的脸上,躯干到腰部也扭转到侧面等等。
这种独特拼接视角的画法叫做“正面律”,用多点透视的构图将不同视角的身体特征拼接在一个平面上。这种画法被古埃及广泛运用,他是对传统构图的大胆突破。想必千年后的毕加索的灵感也是来自于此吧。
然而古埃及的艺术再伟大,却还是宗教手中的一支画笔,只能用来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进行创作,戴着镣铐舞蹈。彼时艺术家的地位也极低,他们被称为“工匠”。
文艺复兴:艺术逐渐走向科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都被宗教紧紧束缚,直到中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在其《意大利艺苑名人录》提出“文艺复兴”一词,旨在冲破中世纪教会的禁锢,提倡重视人的价值,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权,反对君权,推崇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宗教的桎梏;主张发展科学,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反对教会愚民说教。
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是艺术开始渐渐从宗教中独立出来的标志,因为科学是从这一时代开始启蒙的。
爱因斯坦20世纪50年代的一封信中就说道:后世很多至关重要的 科学实验方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
而文艺复兴时期,原先从属于统治阶级的工匠也开始以独立意志作画,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后世著名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
而这些艺术家与之前的工匠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桑迪拉纳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 “掌握数学的艺术家”。
而这种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促进,在达芬奇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论绘画》中,达芬奇认为画家需要了解眼睛对外界景物感知的方式,并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这些规则,然后才能在画布上构建一个似真的场景。于是达芬奇就开始研究光学现象和视觉特征,他总结出绘画涉及视觉的十种功能,分别是颜色、光线、物体、形状、远 点、近点、运动、静止以及黑暗。
为了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达芬奇还制作了光学仪器来进行研究。他用玻璃仪器复制来眼睛的功能,通过反复观察光线穿透玻璃眼珠后是如何弯曲的,进一步推理出视觉系统运作的过程。而他的这一实验方法,与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法是一致的。
人类逐渐从矇昧、崇拜自然,逐渐走向了理性科学地研究自然,而艺术这才从宗教的阴影下慢慢走出来,显露他的真身。
《手绘艺术史》读后感(三):如此脑洞清奇的“穿越”艺术史!
本文作者:阿番&Nolan
1
颠覆
1917年,当马塞尔·杜尚把从超市买回来的小便池放在艺术展览的现场当做一件艺术品供观众观看时。
艺术的边界就变得模糊起来,再也不是像以前人们以为的那样,艺术就是画画和雕塑等形式。在杜尚这个行为过后,人们意识到:原来艺术可以是以任何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
杜尚这样的行为让人们思考着一些东西: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又是谁说了算?最终艺术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从来就没有确切的答案,而正是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人给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尝试着去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了只属于自己的答案。
因为艺术都是主观的。在杜尚这个主观行为之后,整个艺术的世界被颠覆了。当我们回看整个艺术史,就会发现各种类似的惊喜。而意大利艺术家马尔切洛·约利就抓住了这些惊喜——另辟蹊径地以“穿越”加“分镜”的方式重绘了艺术史。七百多幅还原“艺术现场”的水彩画,最终汇成一本《手绘艺术史》。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在讲述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2
穿越
他化身古埃及艺术家,为死去的法老服务;
他化身古希腊艺术家,画下雅典人不可描述的社会风潮;
他化身杨·凡·艾克,见证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成婚时刻;
他化身米开朗基罗,将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变成众神家园;
他化身卡拉瓦乔,让多疑的多马用手指捅开耶稣的伤口……
他也曾亲历各大艺术现场,见证“奇迹”诞生的时刻:原始人创作壁画的洞窟;
梵高画下麦田的阿尔勒;
塞尚心中的圣山圣维克多山;
马列维奇的病榻前;
安迪·沃霍尔的“工厂”……
3
有趣
不要以为只有画作很有趣,本书的文字内容也另辟蹊径。除了常规的艺术史知识,你还会知道:古埃及国王的小墓室是如何在机缘巧合下被发现的;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的恩怨纠葛;拉斐尔为扳倒米开朗基罗而动的小心思;梵高和高更如何由好友变得老死不相往来……
作者的文风也非常独特,随便摘几句感受一下:
时而诗意——
“达·芬奇是不可企及的,不可企及!看着他的作品时,我们只能哭泣,记录下我们泪水的盐度,以此掩盖美丽的痛苦。”
时而浪漫——
“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我们将爬到长着翅膀的女神的背上,让她带着我们飞上天,从高空俯瞰希腊。”
时而穿越——
“我们明天出发。港口有许多人在等待,他们是来自所有时代和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家,活在世上和已经死去的艺术家。他们的名字是尤利西斯,而他们希望抵达古典艺术的源泉,喝下它永葆青春的泉水。”
时而又充满哲思——
“就像希格斯玻色子一样,我们缺少理解上帝所需的无穷小的时刻,但正是那无穷小的时刻造就了上帝。”
总之,这本书
4
适合
除了作为专业的艺术和艺术史学习之外,什么样的情况下还适合阅读本书?其实作者已经在书中提醒过我们了——
(苦想创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喝下午茶的时候)(上下班通勤的路上)如你所见,艺术家马尔切洛·约利就用这样的方式重绘了艺术史,创造出了一件全新的艺术作品。他用这样新奇的方式带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看艺术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除了有趣,更多的是在向人们传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艺术,这样的艺术属于自己,也属于所有人。
《手绘艺术史》读后感(四):《手绘艺术史》:艺术的色情若冠以艺术之名,就不能算作不道德的
01 《手绘艺术史》:艺术盲的自我救赎
有一个朋友对我吐槽:去欧洲旅游之后,才发觉自己原来是个“艺术盲”——走进遍布欧洲的那些教堂、美术馆、博物馆,“完全不知道那些东西有什么好看的。”
相信有这种感觉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吧,确实,如果缺少对艺术的审美,那生活也会失去很多乐趣。就像木心先生说的那样:“无审美能力者必无趣。”
但也有人会问了:我就是一个庸俗的人,我只想赚钱,懂艺术、懂审美,能帮我赚到钱吗?
既然你提出这个庸俗的问题,那我也不妨用庸俗的答案来回答你:当然能!
按照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理论,在所有学科当中,艺术属于那种能帮你构建底层思维模型的基本学科之一。你完全可以用艺术作为一项基本工具,通过它去研究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课题。
比如,你完全可以从中国明代画家所使用的特殊颜料,去研究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商业、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如果你具备了这样强悍的分析能力,那毫不夸张地说,钱对于你来说,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但书店里关于艺术的书籍实在是浩如烟海,很多专业性较强的书对于纯小白来说,也显得并不友好。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小白,我们又该从哪本书开启自己的艺术之旅呢?
意大利艺术家马尔切诺·约利的《手绘艺术史》,就是一本非常棒的艺术入门读物。它既是一部简洁的艺术史,也是一部精美的画册和书法作品集。作为当代顶级艺术家之一,马尔切诺用生动风趣的漫画,帮我们推开了那扇通往艺术殿堂的高不可攀的大门。
浪漫、诗意、天马行空……艺术家的特质在马尔切洛的画风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到艺术史的大幕拉开,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高潮迭起,再到当代艺术界极简主义、波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精彩纷呈。
马尔切洛以一种古今穿梭和有趣轶事相结合的方式,将几千年的艺术史清晰而妙趣横生地摆在我们眼前。无论你只是想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些关于艺术的趣事,还是想深入了解艺术史,透过此书,你都能如愿以偿。
02 艺术还是情欲?一切都是从“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开始的
关于艺术,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很多艺术家如此热衷于去画一些半裸甚至全裸的女人肖像呢?无论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拉斐尔的《芙娜丽娜》,还是鲁本斯和雷诺阿笔下的他们的美丽妻子,这些虽然漂亮但显然略显暴露的艺术作品,其源头是哪里呢?
马尔切诺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那尊被人们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的雕像说起。
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女神”的标准并不相同,比如,中国人认为是丑女孩的,可能在美国人的眼中就是典型的东方美女。但对于那些生活在史前的人类来讲,“女神”的标准却基本一致。
考古学家从分布在不同大陆上的史前遗址中,陆续发现了数百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小型女性裸体雕像。虽然这些雕像分别属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但它们却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生殖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这些雕像的形象无一例外,全部是丰满的女性肉体。
在所有业已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雕像当中,有一尊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雕像,它是被考古学家在奥地利的威伦道夫地区挖掘出土的,因此,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如果我们想研究人类的史前的文明和艺术,那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尊小小的裸女雕像的。
考古学家认为,虽然这个小雕像在我们看来,实在称不上有多美,但在史前人类的眼中,它却是美的象征。
为什么史前的人类要去雕塑这样一个故意夸张的、理想化的女性躯体呢?
据专家推测,这大概就有点像中医所说的“以形补形”的理念。在史前时代,由于生活环境极度恶劣,婴儿的出生率奇低而死亡率奇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才特意雕刻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样丰满而具有生殖意味的雕像,并将其作为部落的守护者,希望这尊丰腴的维纳斯能保佑他们的部落子孙延绵、香火不绝。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这尊“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看到它那极度夸张的乳房和盘骨,是不是有点莫名的眼熟——其实,这就是史前版的金·卡戴珊啊!
03 色情、情色与艺术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后世所有喜欢画裸体像的艺术家,根子其实就是这尊来自旧石器时代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但也有人产生这样的疑惑:既然都是画裸女,凭什么艺术家画的就是艺术,而普通人画的就是情色呢?
这就要说到一个问题:色情、情色与艺术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其实,判断一件作品色情与否的方式很简单。说白了就两条:一是“目的性”,二是“审美力”。
什么是“目的性”呢?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的思想刚解放不久,国内曾经出版过一大批《人体摄影》杂志,里面那些摄影作品当然属于艺术,但其实当年很多买这本杂志的人,都是把它当成色情杂志才去买的。
再比如,中国美术馆在1988年曾经举办过全国首个人体艺术大展,当年曾经轰动一时。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人体艺术展览里的内容,自然是百分百纯艺术,早就看腻了,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不说百分之百吧,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观看者,都是带着一副色情的眼镜去看这个展览的——这就是“目的性”。
分析完“目的性”,我们再来从“审美力”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色情”和“情色”这两者的大前提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心中的肉欲。而区别就在于:色情作品往往是以赤裸裸的诱惑为主,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就是“开门见山”。但情色作品的表达方式就更加含蓄婉转,更有技术含量,它不会直来直去地刺激人心,而是用“撩拨”的方式吸引你,也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至于“情色”和“艺术”之间,也有一些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体艺术”,其所要表现的东西还是有一些“情色”的倾向。但是,它更多的是将人体作为一种如同石膏或颜料那样的艺术材料,或者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艺术诉求的语言——对于那些艺术家来说,人体模特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些点、线、面,与台面上的一块石雕、墙壁上的一张画布相比,并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艺术还是情色,这事其实就像男女之间的调情一样:水平差的叫流氓,水平高的叫风流。
04 埃贡·席勒:一位天才的人体艺术画家
说到人体艺术画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埃贡·席勒。他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天才,也是20世纪初期一位非常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15岁那年,席勒的父亲死于梅毒,此后,成为孤儿的席勒便跟着舅舅一起生活。21岁时,他遇到了17 岁的维拉妮·诺依齐。
起初,维拉妮只是席勒雇来的模特,但这个痴情的姑娘却爱上了自己的雇主,她不仅免费做席勒的模特,还为他洗衣做饭,打扫屋子。从来没有被人体贴和关爱过的席勒很快就沦陷在维拉妮的爱情攻势下。于是,他们很快就共沐爱河。再之后,这对青年男女一起从维也纳搬到了席勒母亲的家乡,一座名叫克鲁姆洛夫的捷克小城。
民风淳朴的小城是一个适合艺术家寻找灵感的地方,席勒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作品。然而,民风淳朴也是一把双刃剑,席勒很快就会尝到它的反噬。
作为一名人体艺术画家,席勒需要雇佣许多模特,因此,在他的画室里,经常有许多裸体少女出入。但这种行为落在淳朴的当地居民眼中,简直就是伤风败俗。
1912 年,席勒被人举报,并以勾引未成年少女的罪名被逮捕。而在他画室里发现的一百多张人体艺术画作,则被认为是席勒勾引少女的罪证。
“艺术的色情若够艺术,就非不道德。只有观者以不道德的看法看时,才变成不道德。”面对那些对他大加谩骂的人,席勒如是说。
但席勒的辩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虽然他勾引未成年少女的罪名并不成立,但席勒还是被法官宣判有罪,并罚他入狱三天。出狱后,席勒很快就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带着维拉妮再次回到维也纳。
在维也纳,席勒结识了邻居家一个名叫爱迪丝·汉斯的中产阶级女孩,并很快抛弃了陪伴他数年的维拉妮,转而爱上了爱迪丝。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席勒这样说道:“我快结婚了,不过为了未来着想,那个女人不是维拉妮。”
是啊,比起作为模特的维拉妮,爱迪丝显然更加门当户对。但在结婚前夜,爱迪丝向席勒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席勒彻底断绝和维拉妮的关系。
然而,大概艺术家多少都会有些风流的通病吧,席勒表面上答应了爱迪丝的要求,但暗地里却给维拉妮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和她保持情人关系。但模特维拉妮显然比艺术家席勒更有节操,她虽然仍旧深爱着席勒,却断然拒绝了这个暧昧且不道德的请求。。
在维拉妮离开前,席勒请求她最后给自己做一次模特,并把自己也画进了这幅画里——那就是席勒最重要的作品《死神与少女》。
1918 年,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席卷欧洲,而可怜的爱迪丝也感染了流感并因此去世——此时,她已经怀有六个月身孕。三天之后,悲恸欲绝的席勒也随妻子而去,时年 28 岁,而那位至死都深爱着席勒的维拉妮,早在一年前就已离开了人世。
大概席勒早就感觉到死神在自己的头顶上盘旋了吧,在他的画中,始终充满了灰暗、苍白、扭曲、憔悴等负面元素——欣赏席勒的画作,你会感受到一层不祥的死亡阴影,如跗骨之蛆,紧紧贴在这张冰冷的画布上。
《手绘艺术史》读后感(五):一部另类又可爱的艺术史
阿番/文
如果魔鬼撰写了艺术史,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的开头——
艺术的永恒或许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最初人们因为需要崇拜,所以有了艺术,而艺术是人与兽的区分。当我们回看整个艺术史,就会发现各种惊喜。
1
这些惊喜被艺术家放大:联想非常丰富,讲述方式也是跳跃有趣的。
上帝是艺术家艺术家在书中写道:“先有世界,然后有艺术。先有宇宙、地球、微生物、植物、鱼类、哺乳动物、人类……然后有艺术家。”也就是说,我们先从艺术史的开头讲起。艺术史的开头在哪?必须是洞窟艺术!
洞窟艺术目前已知最早的艺术品是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洞窟中摸索和创作的壁画,这是在南非一个十万年前的洞窟中发现的,还有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拉斯科洞窟的公牛们。这个时期不光有动物,还有维纳斯——虽然长得有点不符合现代审美,但是,表现女神的传统已经开启了!这之后才有了《米诺斯的维纳斯》,才有了《纳菲尔提提像》,才有了《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笔下的缪斯们。
四女神2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艺术,往往和宗教信仰有关。比如在古文明两河流域一带,苏美尔人的雕像总是有着硕大的眼睛——这可不是因为萌,而是苏美尔人觉得,“看”是与神祗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要用大眼睛表示敬畏。
苏美尔大眼睛人像再比如古埃及,为什么造型的方式三千年不变,总是正面律,并且还如此重视金字塔和陵墓等墓葬形式,甚至书写供死者阅读的“死者之书”?因为他们的宗教信奉灵魂不灭,人人都在以另外的方式永生。
“永生”的法老3
那么,文艺是什么时候才真正地繁荣起来的呢?我们不得不把艺术之船驶入地中海地区,看看繁盛的古希腊文化。
驶向希腊文明雅典孕育了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雕塑艺术,它们到现在还在为现世艺术家提供灵感。比如,一个和米开朗基罗同名的当代艺术家曾根据古希腊雕像的形式,创作了作品《维纳斯撕衣服》;而当代艺术市场的弄潮儿杰夫·昆斯,更是直接在其系列作品《凝视球》中挪用了经典的古希腊塑像。
古希腊雕塑古希腊的建筑艺术也值得称道:人们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米诺斯宫的红柱子为什么是上粗下细的,还那么结实;而帕特农神庙更是建筑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这里有建筑的经典柱式多立克柱式;这里有金碧辉煌的雅典娜和优雅高贵的三女神,而其经典的立面更是直接被古罗马的万神殿效仿。
雅典娜胜利女神像4
可好景不长,“万恶”的中世纪,技艺的发展仿佛被抹去,艺术犹如回到了原点,相似已经不是中世纪人的重点了!就算是伟大如乔托,作品也不是写实的风格。
中世纪艺术有一种稚拙感巴黎圣母院不过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成就可不是盖的。阿尔罕布拉宫、比利时图尔奈教堂、巴黎圣母院、佛罗伦萨大教堂……
5
星光般璀璨的三杰过完中世纪,艺术就否极泰来,全面开花了——因为,文艺复兴来了!我们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闪亮登场了。
《梦娜·丽莎》的幻影谈到达芬奇,书中不仅细数了他的几幅经典名作,还描绘了作为全才的他对科学的各种探索;谈到米开朗基罗,他为西斯廷教堂画天顶画的人生经历不得不提,而他历时三四年完成的天顶画当初竟然是拉斐尔挖的坑;而谈到拉斐尔,则必须要提到那幅各路神仙济济一堂的名壁画《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局部文艺复兴后期,充满动感与激情,甚至有点drama的巴洛克艺术来临了。在建筑界和雕塑界有贝尼尼,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和《圣特蕾莎的狂喜》是其经典作品;在绘画界,我们有暗黑系的卡拉瓦乔,戳伤口、厮杀和砍头是他特别喜欢表现的内容。
贝尼尼的《受诅咒的灵魂》和卡拉瓦乔的《美杜莎》6
之后的故事,就有些眼花缭乱了!因为艺术的流派越来越多,越来越目不暇接!比如,古典的热潮还没过去,新古典就已经来了!大卫将其政治热情,皆放入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中;然后就是浪漫主义,热里科的《梅杜萨之伐》抒发了画家对不公平世界的满腔愤懑,德拉克罗瓦画下为自由而奋斗的《自由引导人民》;接着是现实主义,受左拉和福楼拜影响颇深的库尔贝坚决不再描绘天使,因为他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然后是印象派,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拉开了光与影争奇斗艳的篇章。
大卫笔下的拿破仑不可不说的还有后印象派——这脱胎于印象派,但更注重内心而并非表象世界的流派。其中,每个人都大名鼎鼎:梵高自不用说,见其画如见其怒放的生命;舍弃银行工作转行当画家的高更,他告诉了我们如何追随内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衣食无忧但醉心绘画的塞尚,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静物和身边的风景,终于成为了“现代绘画之父”。
莫奈、梵高、高更、塞尚7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20世纪,更激动人心的艺术变革正在孕育!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彻底推翻了之前的美学!艺术不再是美的,它还可以是奇形怪状的,艺术家获得了更多的表达自由。很多艺术家:马克·夏加尔、保罗·克利等,都开始运用更多的想象,而不是针对现实世界作画。而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纽约成了艺术的新天堂。杰克逊·波洛克的滴溅画、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德·玛利亚的大地艺术,都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些艺术形式,在如今的21世纪也依旧闪烁着光彩。
保罗·克利笔下的天使正如你前面所看到的,这些内容都在《手绘艺术史》这本书里。但书有趣的部分并不只是内容和插图。本书的文字并不是工整的印刷体。是的!为了符合这本书整体的调性,书的文字内容是找中国的青年书法家手写的,书法家刘彭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亲笔写下了全部的正文内容——
书法展示除此之外,书籍还附带一本精美的小别册,囊括了原书里提到的所有艺术家和作品。
原书和别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