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锦集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卡伦霍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

  ●最后一章“冲突的解决” 像是给心理治疗师看的 有点教科书的感觉 尝试了好几次读不下去 就把最后一章弃了

  ●每一种症状都分析得十分透彻,彻底到令人不寒而栗,好像每一种都能对号入座。作者似乎是趁我不备悄悄扒开厚厚的外壳,将内心深处的软弱和无能暴露无遗。睡前小灯下,无数次读着读着不自觉点头,内心不能赞同更多。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缺点”,没什么好害怕的,直面内心的冲突,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切都会明亮起来的!

  ●我内心的冲突,太难受了吧

  ●遇见这本书 太幸运了!

  ●写的有点混乱,思路清晰的推荐《自我分析》,对比着读。

  ●认识到自己的对立面,面对自己的冲突,结束对冲突的回避行为。自发的感情体验应该在我们身上有它的位置。人无完人。

  ●倒不觉得可以随意地给自己贴标签,只是觉得某些部分与现实中很多人重合,但一定不绝对。人,不能轻易被归类。对精神分析流派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看卡伦霍妮的书会更容易。不要随便看到书名就入,容易“消化不良”,让书成为负担。前期工作做好,更方便学习。

  ●叹! 万箭穿心 @武松林冲 p5冲突起源与正视冲突的好处p126现象学&残忍教育(野夫)p141分析屈从 p147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151起:重心归己,【争取人格整体性】(治疗目标:消除冲突、只有真情;有一整套自己的价值观与对内对外责任)、【感情的自发性】(含爱与友谊)180512梳理书籍后重温 不寒而栗:p149倒错性虐待狂的自我抹杀

  ●7.20 去除理想的假意象 在冲突中认识自己的真实。赛过吐鲁番的地表高温与人也在持续冲突中 看书消暑正当时

  ●三种类型有值得反省的地方 但是整个分析及其理论框架对我来说还是太形而上了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心得速记

  第一部分看得比较认真,详细梳理了从最初小小的基本冲突到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大概路径:掩盖外界冲突的三种防御手段;当与外界的冲突无法回避时便回避自己,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不易发生冲突的理想化意象;而在回避自我时因压抑产生的冲突又驱使患者将冲突外化,造成其实包裹着重重假象的和谐。

  以上也是在过去的生活及分析中我已经有所了解和思考到的方面,而第二部分由于洞见了我还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产生的抗拒让阅读数次难以进行下去(甚至这一点书里也有提到),目前最有启发的是:即使已经形成了神经症人格,也只是在维持现状不变、且自己认为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才是无可救药的。

  当然说起来容易,真正聚焦在自我改变上太耗费时间精力了,正如阅读本书一样,要么放弃大部分生活去进行深入的自我分析,要么就完全投入生活,期望多样的经历和体验能够偶然地有所疗愈吧。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我们内心的冲突

  由于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多种冲突的需求和想法会出现在我们内心,造成我们内心的冲突。

  正常人可以平衡内心的冲突,但是神经症患者却无法平衡内心的冲突,导致出现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的极端行为,通过理想化意向、外化作用来试图缓解内心冲突造成的不适,但这些都是无效的尝试。

  内心的冲突导致我们无法产生有效的行动,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无论做什么都有另外一个需求未被满足。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就会导致恐惧、人格衰竭、绝望、虐待狂倾向。

  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认识到内心的冲突,找到内心冲突的根源,但基于现实情况分析内心的冲突以及冲突之间的作用,认识到内心的冲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意识到自己为缓解冲突的无效行动。只有将注意力从他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真正去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由于环境和他人去做决定,才能意识到内心的需求,重获幸福的能力。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越能勇敢面对冲突,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大

  DAY19/100 《我们内心的冲突》1202

  为什么不带着好奇的心探索自己呢?

  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通过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们能更清晰地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虽然本书仅用最后一章提纲挈领地写了心理治疗的可行性,但能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治疗;而心理学家证实,人们可以在带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依然正常地生活,顿时感觉很轻松了。

  患者主要使用下面四种尝试来“平息”冲突。

  第一种是试图将一部分冲突隐藏起来,把支配的权力,让给它们的对立面。

  第二种是“疏远他人”。

  第三种尝试是神经症患者远离自己。

  第四种尝试就是修补曾经偷偷将其他冲突掩盖的内心裂缝。

  【印象最深刻】

  作者认为是文化因素引发了神经症,更具体点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这种冲突来源于患者对别人的矛盾态度,不过时间越长,冲突的来源越广泛,到最后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矛盾的品质和矛盾的价值观,都会造成这种冲突。

  【关于冲突】

  选择导致了冲突,因为任何决定都有错误的风险,所以一个人做决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愿意承受错误的决定所带来的所有后果,还有就是要有能力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

  想要看清冲突,建设出一个健全的价值观,是最先要做的事情。

  【启发】

  “主动去体验冲突,确实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难过,但这却是一种才能,而且非常珍贵。想要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就必须要在遭遇冲突时,拿出勇气去面对它,同时尽量去寻找解决办法。勇气越大,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快。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要多靠近自己害怕的事情,这样就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激发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笔记:

  en文彬

  大路教育学员

  分享:

  郭大路

  大路教育创始人,12年+教育经验,知乎大V,年度数百本书

  善于通过活泼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人看见真正的问题,刷新心智模型,改变行为模式,构建正向的人际关系。

  大路教育:

  一家崇尚爱与自由的教育机构,服务于人的成长和人格完善。

  有升维阅读、止语徒步、定制教育、情商课、家族课等精品课程。

关注【郭大路说】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向霍妮致敬:一位伟大心理学家对时代的深刻洞见

  推荐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与《我们内心的冲突》,这两本书是我反复读过多遍的心理学著作,流畅清晰,非专业人士完全读得懂。

  我喜欢霍妮的理论,不仅是因为他的著作对心理问题有深刻的洞见,更因为霍妮对心理治疗的态度、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她在56岁公然与心理学最大的权威——学界大咖弗洛伊德决裂,并创建自己的学派和机构,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

  在临床咨询中,霍妮的理论帮助我从文化、关系和情境的角度理解来访者;在生活中,霍妮的思想也帮助我去理解自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以下摘录并总结了一些霍妮的理论观点:

  首先,霍妮提出的三个基本(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的概念,关注个人早期经历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霍妮将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安全需要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基本罪恶包括冷落、拒斥、奚落、羞辱孩子等;父母的基本罪恶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这种敌意称为基本敌意。对父母的敌意会泛化到世界和所有人身上,儿童会投射到世界上的一切,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危险的,并且感到孤独与无助,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由于孩子的需要仰赖父母满足,害怕父母,对父母的爱与敌意会产生内疚感,故儿童会压抑对父母的基本敌意,儿童因此产生焦虑,这种孤立无助的感受被称为“基本焦虑”。在基本焦虑的影响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种神经质需求(neurotic need),按性质分为三类(这三类不同性格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经常并存):性格中的依从性——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人,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性格中的攻击性——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优越感,来应对自卑和焦虑。性格中的离群性——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三个“基本”是深埋于潜意识中的,对个体的人格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比起弗洛伊德的理论,霍妮更强调文化与社会的作用。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个人的社会经历决定了个体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种心理障碍。神经症是文化背景下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己的关系失调。 换句话说,文化是一个更大的背景,文化中的基本罪恶,也会带来大众内心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换句话说,冷漠的父母、自我牺牲的母亲、高度焦虑的抚养者....这些人脱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不能以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一言以蔽之。

  第三,霍妮提出“神经症性的焦虑”,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是最广泛普遍和值得关注的。她认为,焦虑是这个时代普遍弥漫的一种氛围,而在焦虑的情形中,危险感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激发和夸张了的,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由个人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敌意冲突是导致焦虑的主要心理因素,个体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压抑,将敌意或者说“愤怒”驱逐出了意识,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它从个体的人格背景中分离出来,因而失去了控制。第二种是投射,他假装那些破坏性冲动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是来自外界的某人或某物,用来满足自我辩护的需要。 霍妮关注“假我”是如何压迫“真我”、让“真我”无法成长的问题,她认为这是神经症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霍妮对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理解,比经典精神分析提出的种类繁多复杂的防御机制,更加简单和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

  第四,对于防御机制的深刻理解。通过沉浸于痛苦来获得满足,体现了一种普遍原则,即通过让自己迷失在某种更加巨大的东西中,通过消解自己的个性,通过放弃自我以及它所拥有的一切怀疑、冲突、痛苦、局限和孤独,来获得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通过放弃自我,获得满足。这和尼采、叔本华的某些观点是有共振的。

  题外话。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心理学的视野太过于聚焦个体,喜欢霍妮和罗洛梅的理论,可能是出于他们对社会、存在和信仰的关注。这些年的互联网、房价、萨德、雾霾等等,让很多中国人,包括我,处于一种悬浮的焦虑感,我们为了抓住“安全感”,避免内心的冲突,急切地追求物质积累,征服一切,甚至达到强迫性的程度,我们以为自己在高度旋转,但实际却空洞无助;又或者,我们远离自我,消解个性,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放弃孤独,今朝有酒今朝醉。然而,回过头来,却找不到“我该如何存在”,或者,走得太远,已经难以回头。

  掩卷沉思,不禁感叹,在二十世纪初期,一位女性要经过怎样的勇敢和努力,才能达到如此的思想高度。

  向霍妮致敬。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长书摘】对最适宜入门霍妮思想的神作(1945)的条分缕析

  注:“人的内心冲突”,下文简称为“冲突”或“内心冲突”。

一、【提要】

  本书四要点:

  1.分析神经症的产生

  2.分析对神经症的(悲惨的、失败的)解决方案们

  3.分析神经症的危害

  4.提出霍妮对神经症的整体性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脉络】

  1.由【人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的“选择”的冲突】引出论题

  2.第3至8章:围绕基本冲突而建立的6套+(悲惨的)保护性防御结构(p83)

  3.第9至12章:列明了虐待狂等四种未解决内心冲突的后果

  4.最后一章,列明了霍妮对分析工作的解决方案、对分析师的建议。

三、【心得】

  1. 内心冲突的来源问题

  与弗洛伊德强调冲突源自压抑与被压抑之争(即:本质上属于生理因素)不同,霍妮强调冲突来自于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即:根源在于人所处的文化状态、与社会性而非生物性密切相关),这与弗洛姆很相似。

  2. 焦虑本质问题

  霍妮强调焦虑中的神经症患者对温暖、友爱(本质上:安全感)的需求。

  3. 精神分析的目标问题

  霍妮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应该不放在沿用过去经验解释现在困扰,而应立足当前,通过【理解目前人格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建设性指导(而非弗氏悲观决定论),帮助受困绕者认识和改善【自己与自己、他人的关系】。

  4. 文化产物论。

  霍妮强调:人异化(个人与真我相离异)的表现与根源——远超出人控制的【社会文化状况/条件】。在p101霍妮总结:神经症说到底还是特定文明的产物,因此对人的才能和品质的毒害无疑是对那种文明的严厉控诉。

  5. 为解决内心冲突的四种不成功尝试与悲惨产物

  霍妮强调: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解决冲突而进行的四种主要尝试,往往加剧冲突、产生新冲突,形成恶性循环。最严重产物:虐待狂。

  6.写完书摘后,才首次比较能想象:在这样的大陆文化下,孙仲旭先生的去世原因了。

四、【评价】

  1. 我认为这是最适宜入门霍妮思想的神作(1945)——条理性、易读性优于评价最好的《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译本,广阔性则优于《自我分析》。通过本书,建立了清晰的结构,对自己与他人解决冲突的复合尝试们、虐待狂等悲惨后果、霍妮的全套解决方案均有了新认识。

  总之,去读吧!

  2. 书评的好时机:有了社会识人阅历(见了不少虐待狂了,也对自己的状况更清楚),且蠢蠢欲动、想作选择时,看本书——关于人在作选择时的冲突,效果很好。

  @记得复习熊太行与知乎live们 记得边听边做笔记。

  3. 霍妮与罗杰斯观点的相似性:

  (1)更真切地聆听自己。

  (2)认可人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五、【关键字句与精彩书摘】(非均为原文,有高度概括)

  序言

  1.应该努力做个性格沉着从容、思维有良好平衡的人,而不是一个内心冲突折磨的人。

  2那点:神经症是由人际关系紊乱这个文化因素引起的。

  3“亲近人”(强迫性的谦卑等)、“对抗人”

  4、P6

  (一)患者为解决冲突而进行的四种主要尝试:??存疑

  (1) 第三章 掩盖冲突

  (2) 第四、五章 回避他人(自我孤立)

  (3) 第五、六章 回避自己(创造理想化自我)

  (4) 第七章 理想化自我(外化作用)

  (二)神经症的动力中心:三种态度的冲突/人的三种策略方向:

  (1)亲近人 安全感

  (2)对抗人 报复

  (3)回避人

  5虐待狂:对自己失望,企图通过代偿性生活(嗜求报复性胜利、偏爱破坏性自利)求得补偿。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与尝试解决

  第一章

  4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作决策的四重前提:

  (1) 明白自己的愿望

  (2) 具备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3) 在强大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基础上作断然取舍。

  (4) 决策人愿意并有能力对决策负责

  5人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就愈加能获得更多的内心自由和强大力量。

  8他觉得,别人应该因为能帮助到他而感到荣幸,而去求人帮忙则是一种屈辱。

  第二章 基本的冲突

  10冲突存在的症状

  (1) 典型神经症症状。如倦怠、偷窃

  (2) 自相矛盾(对别人慷慨却对自己吝啬)

  @当良母的愿望与无意识的虐待倾向(给小孩失望、挫折)

  (3) 冲突外化为患者与周围环境的矛盾。

  12弗氏谈原始、利己的驱动力与威严的良心之间的对立。

  12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复杂地【分裂】且相互【抵触】的。

  15小孩在危机四伏、虚伪、令人不安的世界,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策略、发展持久的(神经症)性格倾向。

  18患者不能灵活应对外界,他别无他法,只有屈从(不是亲近?)、对抗、逃避三个选择,而不论该行为在具体情况下是否适当。

  @不接地气——不会灵活应对

  18法西斯与民主二者的完全不相容。

  18冲突开始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而最终影响到我们的整个人格。人际关系有巨大的决定性,注定会规定我们的价值观等,而这一切又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因此,二者相互交织。

  18【金句】

  1.基础:神经症是由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

  2.补充:【产生于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即:重要&能动中心),因而应被称为【基本的冲突】。

  第三章 亲近人

  21【亲近人】的三大类【黄金分析】

  总结:

  (1) 以下三者代表一套思维、行为、感觉(即:生活方式)

  1. 屈从型

  (安全感的缺失下渴求安全感、强迫性找共同点而忽视不同点、明显的压抑感、不能抗争)

  2. 甘居人下

  (低估自己的主见、才能、天资)

  3. 倾向于以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随他人变化而波动、别人的任何拒斥对他都是灾难性的打击)

  (2) 相关要点

  1. 因为童年不幸,患者对他人实际上缺少兴趣,更多的是想报复性胜利.

  2. “自我抹杀”与“与人为善”只会招致被践踏、被捉弄,使自己更脆弱、被忽视。

  26压抑报复、肯定等【个体主动整合】(即:消灭冲突的尝试)的两个促进因素:

  1. 驱动生活之轮照常运转的正常需要

  2. 怕自己人格分裂的巨大恐惧

  27敌意的聚集,引起机能失调,头痛溃疡等。

  @身体的小肿块们。

  27爱情似乎是唯一值得奋斗的生活目的。

  28通过爱情支配他人:使自己?居于次要,突出自我;发泄攻击性倾向…爱如海市蜃楼一般诱人,也难怪患者将它抓住死死不放。却舍弃了更艰辛的努力——【改变自己内部】。

  性交除了具有生物性的功能外,还有价值:证明自己被需要。

  @扪心问诊S1美女患者

  29患者把自己的需求误当作温情,把与之相关的东西误以为是真有能力去爱…忽视了自己的神经症冲突。..指望消除冲突的有害结果而不对冲突本身进行改动,就像是在尘世寻找天堂,极可能把自己的冲突带入“爱”的关系而毁掉之。

  第四章 对抗人

  30与屈从型(认为人皆善)相比,对抗型认为人皆恶是理所当然的。在它看来,生活就是一场披着掩饰(阴谋家的礼貌、公正的外表)的弱肉强食的大搏斗(其价值观的弱肉强食的纳粹型哲学基础)。…屈从型趋于讨好,而攻击型则不惜一切地好斗。…与屈从型害怕取胜(且责怪自己)相比,攻击型是输不起的(且试试推诿别人)。

  31当人们奇怪为什么自己取得了(商业)成功还是感到不安时,这只能证明他们缺乏心理学常识。

  32【金句】竞争性文明制度下,患者觉得自己有理由这样做、自己是极其看中谋略与远见的现实派…其给人毫无压抑之感,但是他的压抑并不比屈从型的少。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35屈从型希望将各异的内驱力融合于爱中,而攻击型则希望自己的名望能达到同一目的。

  @《Rich and Famous》

  36两件坏事相加≠一件好事(原因:相反驱动力下的精神分裂风险),两种相互冲突的东西也不能构成和谐的整体。

  第五章 回避人

  37相反,多数神经症患者不敢深入自己的心灵内部,而失去了享受建设性孤独的能力。…

  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旁观态度(@2015:spector)来观察自己,就像看一件艺术品。…

  @叔本华才敢深入

  @豆坟:备份以便分析自己的豆瓣数据

  最关键的是患者的需要们:

  1. 内心需要

  画一个魔圈,不以任何方式在情感上与他人发生关联的强迫性表现1

  2. 限制自己需要的

  不对任何XX表示亲近,以防其变得不可或缺。…回避竞争、出名、成功…使自己不致花太多时间就能赚够必须的开支。

  3. 对【绝对的独立】的强迫性敏感

  (1) 保守个人隐私

  (2) 自立自强

  4. 对优越地位的要求:挫败他人。

  48【金句】任何受到如此激烈捍卫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巨大的主观价值。

  上述三章分别对应的价值、患者作防卫的次要原因们:

  (1) 试图创造一个与外部世界友好的关系

  (2) 在竞争性世界中为了生存而自我武装

  (3) 企图获得某种清高和明澈的心境——东方哲学-贪婪凶残社会文化下远离危险、未窒息情感生活、通向心灵平静的自保手段。

  49【金句】为什么患者(往往有过屈从依附与攻击对抗的记录)受某一类具体事件(上司无缘无故的职责、对象的不伦等)如此强烈的影响?为什么其心理平衡只因为普通的挫折和意外即打破了?…

  原因:

  (1) 第一层次 孤独者面对困难局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爱,也不能恨。犹如困兽,只有以逃跑与躲藏来应对危险。

  (2) 第二层次 患者怕失去自我独特性

  (3) 第三层次 患者怕精神失常

  52自我孤立的最主要功用,是使主要冲突发挥不了作用。它是患者对付冲突的最极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患者没有消除掉对亲近、对抗、出名等的强迫性渴望。…继续存在【相互矛盾的价值观】,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内心平静的。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即:虚构的、幻想的理想化自我)

  53那种意象越是不真实,患者越是敏感脆弱、贪求他人的肯定。

  55真实的理想把人引向谦虚,理想化意象把人引向高傲。

  55理想化意象的五大功能:

  1. 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豪与自信——遭受破坏性的境遇,自信无法生长。

  2. 因自己内心深处感到虚弱、卑贱,而需要通过报复性胜利来抵消屈辱感。、、

  3. 对患者【真实理想】(真实、有意蕴)的取代

  4. 实现防御功能:否认冲突的存在——从而帮助个人整合、避免精分?

  Eg.屈从型患者并非真的充满了仁爱和大度,但患者否认之;孤独型患者并非自由地选择了孤独,而是因为他无法应付他人,但患者也否认之——从而威胁他一手建立的人为的和谐。

  5. 体现了患者的艺术性创造,使对立物更协调了。

  61理想化意象除了是虚构的、幻想的理想化自我外,更有可能是:产生于内心的真实需要,能发挥真实的功能(通过抹杀真实人格而救了患者的命)、对患者产生实在的影响。

  63【金句!!!!!】自我理想化的最糟糕问题可能是由此而来的【对自我的疏远】。患者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为生活者并非他自己;他做不出任何决定,因为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患者动摇于自我欣赏与自我歧视中,理想化自我和真我使他左右为难,找不到坚实可靠的中间地道。

  @咨询目的:建立坚实的真我基础。

  @未麻、武松。

  第七章 外化作用

  66

  外化作用 定义:为了回避真我的一种【患者把内在过程误以为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认为是外在因素导致自己的麻烦】的倾向。其【有一部分】属于投射行为(交集关系?)。

  @决定论?!

  投射 定义:把自己身上的自己讨厌的倾向/品质(自大、野心、卑微等)看成是别人身上的东西。

  67到一个人【感到他的生活…取决于他人】(即外化作用嘛)时,他一心想改造、改变、惩罚、影响他人…,从而【消除冲突】。

  【外化作用的三大产物】:

  1.患者对他人的依赖

  2.患者对外在条件的过度依赖(上香开光拜佛、风水、感恩他人带来的“福分”、“转机”)

  3.患者痛苦地意识到了空虚和浅薄。

  @LiDL,王小川、《三万英尺》风水爱好者们

  @一定要去具有某国语言等属性的团队?幼稚

  68患者真我与理想化自我的分歧下的伤痛,使得患者表现出【自我鄙夷、对自我的愤怒】。这些感觉不仅使其非常痛苦,还以不同方式剥夺他的生活能力。…

  @5月下半月一来日语应试高原期的状态。

  1.自我鄙夷的外化倾向的表现形式——蔑视他人/感到被他人蔑视(通常两者并存)

  它使人变得胆小、矫揉造作、自我封闭,卑微可鄙…这些反应滋养着蕴含爆炸性能量的不满情绪。

  2.对自我的愤怒的三种外化形式:

  (1)对他人的怒意

  @xuhaixia等人

  (2)患者不断感到恐惧

  (3)患者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不适(倦怠、头痛等)上。

  70 外化作用的收益们:

  减少了精神错乱者的恶性自我毁灭。

  72 P76 个人内心束缚外化的好处与后果:

  (1)可悲的“好处”——他认为只要他相信压力来自内部,他就能奋起反抗。

  (2)悲惨后果——自我疏离的情况下,自我抹杀、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

  74【金句】各行各业常见的权力斗争(绝妙的让自己在斗争中勾心斗角。倾斜自己的恼怒,而不影响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患者以己度人产生的报复性畏惧(怀疑情人不忠)。

  @LiDL

  75【金句 我艹】患者一经过咨询师的诱导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就毫不犹豫地马上把问题的根源归咎到童年时代。…这种对童年的片面强调,确切地表明了患者的外化倾向程度:我便知道,患者已完全与自我疏离。

  第八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保护性防御结构(p83)

  78患者的盲点问题:对(理想化意象与实际行为间的)差别与矛盾木然无知的盲点现象。

  Eg屈从型患者的圣徒化自我理性意象与无意识的杀生等毁灭性渴求的并存不悖的矛盾

  78

  坚持采用盲点的驱动力:对事物视而不见的程度与想要这样去做的欲望正相关

  @为了生存下来而尝试去忽视动物权利、民权等的这两年多。

  【金句】如何做到采用盲点:

  1.对自己的感情经历【完全麻木迟钝】

  2.过只管局部、不管整体的隔离性生活的

  再次@为了生存下来而尝试去忽视动物权利、民权等的这两年多。

  盲点的作用:目前的复杂社会中,人成了螺丝钉。自我疏离比比皆是,人的价值一落千丈——我们找不到什么人格整合、意志统一的人,来使自己的分裂散乱状态相形见绌。

  @比烂的胜者纷纷宣扬比烂精神;2015元旦HR谈NF螺丝钉也可以活得不错。

  79合理化作用 定义:通过【推理过程?】而达到的【自我欺骗】。

  @特里弗斯《愚昧者的愚昧》

  80最带破坏性的趋势是:由愤怒引起的暴力控制问题所致的自我控制领域的恶性循环。

  81一个人越是自我孤立、坚守独立,外在影响越容易成为引起他愤怒的诱因。

  @我的过去十年。自2007当年反插队至今。

  82【金句】捉摸不定——他们有使问题变得模糊的惊人本领。要他们对某一事件持确定的看法,往往是不可能的。…这种紊乱表现也见诸他们的生活。一会儿…一会儿反而..。在做了对不起某人的事之后,他们会后悔不已,力图弥补过失,然后又会旧性复发、以恶待人。对他们来说,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LiDL

  83【犬儒主义者的心理问题】对道德价值的否认嘲弄,方便患者无需弄清楚自己实际相信什么——即:与自我愈加疏离。…愚蠢地陷入矛盾,自诩看重诚实体面,却妒忌他人的诡计多端、恨自己在此方面不在行。…咨询师应该向患者解释,为何应该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200806的我

第二部分未解决冲突所致后果

  第九章 恐惧

  88患者每次新的防御手段进一步损害他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心理失衡也可以表现为步态失衡、无法完成需要机体平衡技能的工作。

  89【金句】由于任何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可能诱发恐惧,所以患者总是尽量避免改变与咨询。…他越是把恐惧外化,越是担心别人会发现他的真面目。…这标志着外化作用的强度

  @质疑LPP泄密给我

  91患者表现出一种倾向——回避任何类似考验的场合(面试、联谊等),假如无法回避,便尽量谨言慎行、自我节制、戴上厚面具。

  93恐惧造成人际隔阂、使他对别人产生敌意。更重要的是,瓦解了他的雄心壮志,使他怯懦无力。…不敢对他人有期望、有苛求,不敢与某方面显得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敢发表意见、不敢发挥创造性才能、不敢使自己显得有吸引力etc。…【认为以后某个时刻改变会奇迹般自动发生】。

  第十章 人格衰竭

  95【金句】患者在未解决冲突下的人格衰竭的多种表现:癫痫、抑郁、酗酒、痴呆。…带着冲突生活、试图解决冲突的各种错误办法,造成了【生命力的巨大浪费】:

  1. 精力分散

  2. 自己挫败了自己的努力。

  3. 与自我的疏离剥夺了患者的前进动力。

  他虽然照样能完成工作,或者在外在压力下能作出较大努力,但他要依靠自己时,则马上毫无办法。这不仅仅意味着他在工作时间外场合毫无建树、毫无乐趣,它完全意味着患者的创造性的虚掷。

  @集体办公的根源原因、《十三邀》李诞谈自己缺动力 需要刺激。@我自己。

  97【金句】精力浪费/误耗的三大典型症状:

  1. 遇事都犹豫不决

  患者在无意识中总是避免做任何决定。

  2. 普遍性的办事无效率

  内心的扭曲与笨拙显示在工作、与人相处中。Eg如果想要与人友好,但又讨厌这样做、认为这是讨好逢迎,便会显得矫揉造作;如果他既想自我表现又想附合屈从,变会犹豫不决;如果想要与人接触又怕被拒绝,就会显得僵硬冷淡;如果既想要建立两性关系,又想挫败性伙伴,就会显得僵硬冷淡。

  @大学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等

  3. 普遍性的【主动性与行动能力】的懈怠、懒惰

  来源于对自我的严重疏离和奋斗方向的不明确。

  @J行长、ZQ

  霍妮总结:神经症说到底还是特定文明的产物,因此对人的才能和品质的毒害无疑是对那种文明的严厉控诉。

  101日本佛教经文中,真诚是等于专心致志的。这佐证了临床观察:内心分裂者不可能完全真诚。

  101五种无意识的假象:

  1. 爱的假象

  隐藏虐待对方。导致假爱的感觉与倾向不仅见于父母-子女关系、朋友关系,还见于性关系。

  2. 善的假象

  屈从型患者的特点

  3. 兴趣与知识的假象

  以兴趣为通向物质利益、权力的跳板。

  @学打篮球、高尔夫、野球等

  4. 诚实公正的假象

  掩盖着羞辱人的利己动机。

  5. 痛苦的假象

  祈求注意或饶恕。

  104【金句】人格衰竭损害带来的其他恶果:

  1. 患者形成的无意识自大感

  2. 患者的立场不明与随之而来的不可靠性

  (1)患者往往不能说出自己对别人的感受或看法。

  (2)一点失望,受一点(或自认是受一点)轻视,就足以使他与别人断绝朋友关系。

  (3)遇上一点困难他的热情就会马上消失,而代之以垂头丧气。

  3. 患者对责任的态度可能是最令人困惑的

  (1)患者事实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而且主观上根本不想知道。

  (2)他以为拒不承担任何义务就可以确保独立,而实际上【一个人承担责任】才是获得真正内心自由的不可缺要件。

  109避免看到自己问题与痛苦来源于内心冲突,患者则选择性采用三种解决方案:

  1. 外化作用

  2. 自我为中心基础上的愤世嫉俗(认为世界不公平)

  3. 拒不承认因果关系

  @自由意志问题

  第十一章 绝望

  114患者观念中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预见的主要是灾祸,而不是吉祥 @几年来对《Final Distance》、《Cowboy bebop》Spike、叔本华的强共情

  118对比弗氏的悲观,霍妮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

  1. 简单消除抑郁:通过暴露患者的正在遭受的冲突、不触及患者的普遍性无望感。、

  2. 彻底根治抑郁:必须探索绝望的根源。

  第十二章 虐待狂倾向

  122三种虐待狂

  1. 想奴役他人

  施虐者会向受虐者施于一点恩惠,至少使受虐者感到这种关系可以维持下去。

  2. 渴求玩弄他人感情

  对生活没大的期望,却把生活作为游戏。

  3. 自私地利用伙伴

  @Li谈其他人在上市前通过法律手段干掉持股的高管。

  126许多虐待狂表现都伴有某种激动或兴奋...现象学上说,虐待狂的兴奋与性放纵的感受在本质上是决然不同的。

  129那种带恨的妒忌、贬低他人的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虐待狂趋势。…虐待狂不得不诋毁他人——患者的逻辑是一种强迫性的、常常还是盲目的倾向,即要改造别人或至少改造他的同伴。…他把对自己的无情的恼怒发泄到伙伴头上…通常把施与伙伴的压力合理化为“爱”或“关心伙伴的成长”。无需赘言,这并不是爱。…他通过使别人不幸来试图缓解自己的痛苦。…他害怕别人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理所当然地觉得别人总想整他…他必须高度提防…伪安全感被击碎后,惶惶不可终日。

  @wusi

  @老外谈中国人喜欢给他人使绊子,其实本质在于严重神经症所致虐待狂倾向。

  @谈我XX文雅的问题也反映其他人的虐待狂倾向。

  @压力测试不过是虐待狂的幌子。

  @律所、券商等服务行业/服务岗变态横行。

  133自卑与焦虑,是虐待冲动被压抑的主要原因。…公然的虐待狂(攻击型)与倒错的虐待狂(屈从趋势)的童年的区别:倒错型,遭受暴虐时没有奋起反抗,而是转而爱暴力者,并对温情产生了强渴望。

  137在表面非人性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受着痛苦的人。

  @鬼蜘蛛

  @《厌父》瑛太父亲与他自己

第三部分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138总结:从源头做起——激进的解决方案 要解决冲突,只有【改变】人格中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

  139体察童年时代,如果只是对自己采取更宽容和更原谅的态度,丝毫无助于缓和目前的冲突。

  139【金句】神经症患者生活方式的最根本特征:

  与自我、与他人的疏离、可怜无助的感觉、广泛的恐惧(即不安感)、人际关系中的敌对性紧张(普遍的提防与特定的仇恨)。

  140分析师对患者的工作

  1. 分析整个神经症的性格结构

  2. (p146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探讨,)使患者意识到其冲突的概况、看清冲突们是在和发生作用的。

  比如:神经症患者的屈从要求的后果(竞争、运动中【不能】成功)、其禁欲主义的诸多根源产生的后果(对爱与快乐等需求的强抑制)

  3. 不让患者遁逃回追溯自己神经症的产生的过去

  Eg让患者看清楚其自我抹杀的现状、其从早到晚都在【身不由己地被驱迫着、强迫性地】为自己制定不可能完成的伟大任务。

  4. 【最重要的一步】使患者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具有危害性质,即他的神经症倾向与冲突只会使他虚弱无力。

  5. 当某一冲突清晰可见时,分析师必须使他意识到冲突对他生活的影响。

  141霍妮高度认可弗氏分析病症的顺序:

  1. 医生的解释应该是有益的

  2. 医生的解释不应该是有害的

  患者现在承受的了吗?

  @《扪心问诊》s01飞行员自杀

  151敌意的缓和,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无助状态得到了改善。一个人越是强,便越不会感到受人威胁。力量的增强有诸种原因。他过去把重心落在他人身上,现在放到了自己内心。他感到自己更活跃,并开始树立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会逐渐发掘出更大的力量。原来用于压抑自身的那部分能量得到了释放,患者不再那么处于压抑之中,不再被恐惧、自我鄙视和无望感弄得身心交瘁。他不再盲目地屈从、对抗或发泄虐待狂的冲动。他现在的让步也是合乎

  情理的,所以他变得更坚强有力了。

  152患者改变的后果是:患者对人和对己的关系得到改善

  1. 对人——自己更强力基础上,不再那么孤立、可以对他人抱有善意了。

  2. 对己——杜绝外化作用下,消除了自我鄙夷,与自己的关系也大大改善。

  153【金句】分析法不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唯一方法,生活本身仍然是一个有力的治疗者——一个人的大量体验足以造成人格的改变。…然而,生活的治疗并不可控。

  153【核心】治疗目的:争取人格的整体性(完成优质人格整合,而非分裂!)

  1. 建立责任感

  (1) 患者对自己的生活有意愿、有能力【负责】。

  (2) 患者对他人也必须承担责任,比如对爱人、同事、下属等

  2. 获得【感情的自发性】(即内心独立,而非神经症的强迫性)

  主要内容:在树立自己一整套【真正的民主精神】的价值观、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蔑视他人的观点与信念,也不盲从(类似于“批判性思维”?)。

  @芒格

  患者获得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的能力(能检查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理解之,并运用于生活)后,就可以放心地结束分析治疗。

  六、【其他】

  17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主角的被掩盖的次要倾向的强大力量

  36谈荣格对驱动力的误解

  @21世纪荣格学派在全球的式微

  42再谈易卜生《培尔金特》

  44梭罗《瓦尔登湖》的自我限制

  55弗氏:自恋态度是治疗的最大障碍

  115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已谈到的【所有的失望都是未能成为自己而感到的失望】,被好事者改成了“所有的失望都是对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的失望”。高下立判。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