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贝之灯》观后感100字

  《鲁贝之灯》是一部由阿诺·戴普勒尚执导,蕾雅·赛杜 / 罗什迪·泽姆 / 莎拉·弗里斯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贝之灯》精选点评:

  ●我是在主竞赛看了一集csi episode吗?

  ●SIFF 影城。蛮私人的…小门多萨的累西腓,戴普勒尚的鲁贝,全本充斥着对家乡现实处境的复杂情感。

  ●✘很差

  ●年度十佳候选。其实跟《我青春的三段回忆》相去不远,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通过口供,现场重演来追寻逝去的时光,以及确证爱情。重访的现场是个想象的空间,在此当下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相遇弥合。“警察”是时间的缝合者,它在德普勒尚的电影中还可以是间谍,导演,或者主角本人。而片尾的赛马是一种真正的解脱,因为警察可以放下所有逝去的时间,和一个跳动的当下同在。这也是对鲁贝,一个被浪漫化的罪恶之城,最深情的宣誓:“吾往矣”。

  ●最私人的一部德斯普里钦。电影中的鲁贝如一头奄奄一息的巨兽,阿诺沿着记忆中的“解剖图解”穿梭在巨兽骨骼和脏器组成的庞大迷宫中。案件侦破如疾病诊治,电影探寻解救这头垂危城市生命的方案,即便它的癌细胞早已扩散在每一寸街巷。寒夜中,收起眷顾之心的神都沉睡了,不愿放弃的人们举起火把守候在希望的尸体旁,一出可悲与可敬的现代寓言。

  ●可以预计,等Arnaud Desplechin“死后立传”时加上“青春的三段回忆”“伊斯梅尔的幽魂”将会共同构成“鲁贝三部曲”;作者风格兼具探案剧类型故事的深化,如今仍有这样的创作空间仍是电影的幸事,影片中不断呼应的细节(四案件、玛丽/克劳德开场、两代警员的种种传承),让三层情景的设计和隐喻如此紧凑和具有形式感,从客观环境(城市犯罪的恐惧)到个体(入刑罪犯者的恐惧)再到影片观众(所见的谋杀重现的恐惧)的感受,用“强奸犯已抓”的提示组成了一轮回不止的魔比斯环;

  ●居然成为了今年的《最后的模样》。

  ●其实并不差,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镜头调度都并不十分常规,只是故事本身确实没有太大意思…

  ●【67】SIFF22。没有情节,只有对话,没有叙事,只有关系。德斯普里钦彻底放飞自我之作,构想很先锋,用前四十分钟的碎片化视角勾勒出纷杂的社会现实,而之后再通过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具体案件,来刻画底层人群交错复杂的内外向关系,以此引出对个体状态与社会现状关系的思考。但实际效果却是让观众与两位犯人一同经历审讯过程的痛苦,而在重复堆砌的文本信息之下,痛苦也只是纯粹的痛苦,没有复杂交错的情绪体验,也没有给观众主观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你从小一直受苦,像个男孩子一样脏兮兮,直到你遇到了克劳德,她非常有魅力,但是不好相处。” “克劳德她睡在哪个牢房?既然我们都认罪了,能不能不要把我们分开。” 只有我看到了爱情吗?文艺片里面色苍白的蕾雅真的比好莱坞商业片里耐人寻味多了。这真的不是LGBT电影?

  《鲁贝之灯》观后感(一):可怕的对峙

  我觉得豆瓣分数低主要是因为国内观众不太能习惯法国人叙述的方式…包含在两个人之间几乎惊心动魄的相互指责,失望,暗示,自私和爱,和解和包容,悔恨和哀求像一根根刺一样扎到心里,从影院里出来时候心里都是木的。扣掉一分是因为莫名其妙从探长那里流露出来的导演悲悯和忍不住祈望光明的情绪,明明是可以做到冷静到绝对客观的满分的……因为对老妇人之死的无感和不能掩饰的给蕾雅赛杜的喜爱之间描述的差异,莫名其妙的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档次……

  《鲁贝之灯》观后感(二):无

  节奏跟大陆美国英国之类的都不一样,剪辑突兀 但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懂我就不评价了。

  要不是因为蕾雅赛杜我是不会看的。

  名字叫鲁贝之灯我打心底里疑惑这是不是一个反讽,看到最后再发现不是。

  鲁贝的居民苍白邋遢,鲁贝的警察光辉伟大,怎么这么出淤泥而不染吗,都是上帝派下来拯救人间的吗。我看狼人杀比赛都说不能盘单边逻辑,这就是在盘单边逻辑。警察为了逼供无所不用其极,充满了正义,但这种方法的使用前提难道不是有证据有推理吗。警察局长没一会就提出逮捕,真正的上帝视角。

  剧情前半部分的各种案子剪到一起我这种普通人看不出来目的是什么,强奸案的目的是什么,离家出走案的目的是什么。后半段上演囚徒困境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结果到最后不得不相信。我整个询问期间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如果真的不是她们杀了人,那对这对情侣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最后也没有点出她们预谋杀人的动机。就只看出了警察局长多么厉害,晚上不睡觉跑到克的牢房把人家从小到大讲一遍,又到玛的牢房说一遍,之前对着离家出走的小妹妹又说一遍我的天啊。

  我太孤陋寡闻了(不是讽刺)也没看懂马象征了啥对不起大家。

  至少我认识了一丢丢法国社会?

  《鲁贝之灯》观后感(三):城市中长明的灯

  收到卢米埃尔中心的邮件,这部电影被授予上一年度的Prix Jacques-Deray du film policier français (以雅克·德雷命名的法国警匪片大奖 )。

  「以《鲁贝之灯》,Arnaud Desplechin重返了他度过青春岁月的城市。距离《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戏剧已经十年,距离《我青春的三段回忆》也已经四年。上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highlight之作,媒体赞扬它是其作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而大众则在去年8月21日于院线上映之时对其大加褒奖。评委选中这部作品是因为它的力道,令人浮想,以及导演完美消化警匪片的电影语言,并对其有所超越的才华,交付出一则在人性和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发光寓言。」

  如同上述所言,本片是超出了常规警匪片的视听规则的,掺入纪录片式的写实,看似粗粝,却与Arnaud自身的作者风格是自洽的。事实上,在《伊斯梅尔的幽魂》或者《哨兵》的个别段落中,已然有犯罪电影类型的痕迹。需要讲在前面的是,本片是基于02年的真实事件,收录在07年的纪录片《鲁贝中心派出所,日常事务》改编的,且有不少段落堪称是“翻拍”。于是,带有奇情味道的故事,因纪录片“非预设”的记录而更富张力的“隐情”,都被电影继承了去。

  Roubaix作为Arnaud的电影文本中被高频使用的地理要素,饱含故乡情愫。在此片里,Roubaix依然是地标,书写风格上却是陡然巨变:不再是主人公的出生背景地,或故事于发生地。这其中又以《属于我们的圣诞节》为典型,叙事空间限定,止步于家庭故事或个体段落。如今,城市的真实面貌,晋升为此次创作的视听之重。存续在Roubaix的社会问题已然多时,距离纪录片的创作年份又是十余年的时间,程度只增无减。

  不以主人公的行动线和案件悬疑揭晓为叙事目的,也不以犯罪动机为剧情反转。甚至直到影片最后,老妇命案中案发当时画面仍是缺席的,我们也始终未见到男孩。对应这几处的缺省,“情景再现”和“审讯过程”中则大用笔墨,相对完整地还原了法国影视作品中罕少见到的犯罪指认、口供记录到收监等内部程序。先是跟进了警局所接收的数次出警,几起犯罪事件多线并行,观众的注意力在不自觉中,被引向了一桩即兴犯罪的重头戏。有本地成长经历的“解决师长官”坐镇,搭配有“北非情结”的外地新人,是常见的老配新的人物主线;审问过程中,老搭档们分工明确,配合得当,堪称一景;后续的提审部分,在密闭空间中密集的言语对抗中,得以见证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如何被逐层攻破的;以及指认现场,重新“演绎”的案发经过,这里的种种复刻也唤人思索——“直观”还原犯罪实境时,指认的当事人又是怎样的所思所想呢?警方视角下的街区信访,悄然揭示着社会生态,也再贫瘠和无序中,窥见了些罪恶的伏笔。

  对于非法国本土的观众,本片大量的文本交代都非常隐性:地理位置,社区治安程度,街区人口构成等都存有一些认知壁垒 。对讲机中的结尾祝词和巴士车上电子显示屏的移动的“节日快乐”,成为圣诞节的残存碎片;有焚车事件代表着街头治安的失控和晃动;在出警地点的辗转中,当事人对阿人和欧洲人的指认用词,全片充斥着多种方言语调的法语也在不断的撕裂着警察一方标准用语的“控场感”;嫌疑人在厨房中翻出“掩人耳目”的脏物,低价而家常备用的javel也要从邻居那里窃取....

  同性题材,女性犯罪,以及数位女性警官的出镜,如此集中的女性元素,同带着满墙剪贴画报,手写日记等元素出场的Louis一角,未背离我们熟悉的Arnaud的文人场域。尤其是画外音的部分,成为整部作品中最容易让人回溯到导演旧作或是个人风格的段落。

  “穷山恶水出刁民”同样适用于此地,又如开场字幕所言,“这里所有的犯罪,微不足道或者悲剧的,都是真实的。受害者和罪犯皆存在。”同时在剧情几番跌宕后,又看到友谊和生活中细小平和的爱好的复生;回应着此前警官因案情而搁置的上马,结局定格在赛马场的开赛。

  蒸汽从工厂烟囱中冒出,夜色中团聚如同不受控的烟火,遇冷空气而肆虐着,形如挣扎,留影在天空的背景板上。这场景被用在海报中,冷肃的目光下,有察觉到悲愤又克制的情感,而在片中从未被搬到台面上的“正义”,便是点亮此景的,长明的灯吧。

  《鲁贝之灯》观后感(四):正义是一种伤害,让她孤苦一人。

  就说说我看到的一些东西

  鲁贝是一个法国最贫困城市,电影开片就从刚来的年轻警察嘴里说出,城市里贫困,人们生活水生火热,各种暴力滋生,人性复杂难明,警局案件不断,喷火的假案件侧写了警长的断案高明,也点出了一个好人为了生活骗保,依照大众的思路嫁祸给伊斯兰群体,这里也是导演的一种反抗吧。

  这城市里面人们生活艰难到何种地步呢?在圣诞节,为了20欧元就会为了要人命,为了生活骗保,这只是展现这个警局好多案件其中两个而已。

  新来的年轻警察,带有悲悯之心,关心社会安全、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正因为带有这些耀眼的特质被警长赏识,关心让他只需查案即可,不要夜间巡逻,治安太乱,也是保护年轻菜鸟的安全。

  电影前期散乱侧写城市腐败,曾经的光荣与现在的耻辱,这种也算是欧洲现在的状况,然后双线进行,年轻警察接触杀人案件,深入警长人物,用一个女儿失踪案件、少女强奸案、警长侄子对他的憎恨加深警长这个人物的立体感,他爱鲁贝这个城市,为了这个城市付出很多,这里有意思的是警长与年轻警察之间在天台的对话,年轻警察问“他们应该为你骄傲吧”老警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回答你不应该这么问,想想为啥只有我留下来。在这段对话里面,可以看到,年轻警察有还停留在正义感层面,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觉得警长断案高明为这个城市做出了好多贡献,警长家人及那些在警长“正义”的帮助下的家庭应该为他感到骄傲,他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可能是意思就是警长是老一辈的人物,他是欧洲老一辈的辉煌(欧洲的辉煌),其他人都离开了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欧洲),去了其他地方(北美、东亚)。

  看这电影的时候年轻警察的这种感觉很向《愤怒的公牛》里的德尼罗,只是在这电影里面很隐晦。

  警长生活在这个暴力的城市,从女孩失踪案件和少女被强奸案件侧写出了警长在这个暴力滋生的城市里面知道最受伤害的是女性,在这社会生活被伤害的底层,他怕失踪女孩最终被社会吞噬,同情、理解各方走访最终找到女孩子,让其回到父母的身边。在强奸少女案件里强奸犯被抓捕归案时候他说了“太好了,非常好”,并没有对抓捕到杀人案件的两女性感到高兴,这里我想他是痛心的。

内心os:多么令人伤心的事,这是个好消息

  这里要说点的是,双男主进行的时候,年轻警察为了查案,走访了一百多的家庭知道了这个城市里面女人是被施暴、虐待的群体。处于德尼罗式崩溃的边缘,但是这里导演处理得更隐晦,把这种情感压下去了,支撑年轻警察下去的动力是怜悯之心。

  好了,前面差不多都说完了,现在开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进入杀人案件,两女孩子生活苦闷、撩倒还被男人抛弃了,一女孩养有一小孩,生活糟糕透顶,两女孩子有爱情吗?应该是没有的,只是两个孤苦伶仃的人相依为命而已,在被社会腐败欺压男人,男人欺压女人的现状下,被社会推着做了些悲剧性事情,衰败的社会滋生罪恶的人心,人性失衡,社会道德失衡。

  这里就要得出来一个疑问?她们两为何要杀这个83岁的老太,是失手误杀还是有意“谋杀”?但我们可以从警长去检查老太遗物中猜测,老太是个可怜人,年轻的时候为了一个男人疯狂过,也许是被抛弃了(不排除和前面的男人结婚后男人已经死亡,但是这样前面为爱情疯狂这段就是多余的,所以猜测为被男人抛弃独自一人生活,敲门的男人也许是她孩子?),老来孤苦伶仃一个人,死亡后几天没有人在家知道,两女孩作为邻居具有同理心,也知根知底。一说是有预谋杀害一个说是没有预谋杀害,两个人已经说不清楚了,个人认为是导演的巧妙安排,有预谋就会显得她俩这个杀人成分重一点,是《爱》里面的为他人动手,多少有杀人的嫌隙,无预谋就太圣母话。这里的两个人说辞彰显了人性的矛盾挣扎现实化。

  社会的腐败滋生的罪恶是一种悲剧。全片里面女人是社会的最大受害者显现的也直白是“施暴”者,男人在这里是最大的施暴者,却没有直接的正面展现,体现一种强大的施暴之所以能强大那是因为它没有在“现场”。女性在这里面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活路都被剥夺殆尽,在寻找失踪女孩的路上,女孩的朋友对于警长帮助的回答“这帮不了她,只会摧毁我们的友谊”。这话也是对杀人案件两女孩的,警察的正义破案也帮不了她们这两个孤苦伶仃的相依为命女孩,倒还剥夺了她们仅有的对方。

  这里就再回到刚开始天台上年轻警察问“他们应该为你骄傲吧”这句问话,也回到了警长如何关心失踪少女案件、强奸案件上。

  并不骄傲,个中缘由只是太复杂难言罢了,留下来的是谁?向山峰进发的是谁?向前跑的“马”是谁?

  《鲁贝之灯》观后感(五):没有一个赌马的人不想赛马

  19年戛纳主竞赛的最后一篇影评,选择了这个不是很出众、口碑欠佳的冷门电影,因为它对于现实题材强烈敏锐又充满私人创造力地把握很是感染到我。影片围绕着一件在法国小镇鲁贝发生的入室盗窃案为核心展开,这是一个法国边境的城市,它曾经繁荣过,之后因为边境移民、难民收容问题越发衰颓。看了看豆瓣短评,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部有些反类型化且又古典的“犯罪现场”式电影,但我观毕后一下意识到其中有太多我们很可能会错失的细节,以至于会让电影的成色与表达显得如此单一,在我经验主义的审美下,它几乎是一个可以媲美“好莱坞往事”的文艺向剧情片,甚至可以形容它为“鲁贝往事”。接下来,让我就一个核心情节来展开剖析,试着帮助大家去重新的理解它。 “赌马”是为贯穿着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与现实折射,虽然与此有关的场景只有零零散散的三个,但他们的位置分别是开头、中部与结尾落幕。场景一,德尔警长从警局返回家中,拿起桌上的报纸,翻阅着有关小镇赌马竞技的新闻,上面刊载着赛马的品种、个性与价值。场景二,德尔警长亲自前往养马场,去观摩他所看中的那一匹赛马,并静静地听着饲养员亲口介绍这匹赛马,拉着它一圈一圈的走,想让警长看清它的轮廓、肌肉以及俊美。场景三,在案件结束后,德尔前往赛马场观看比赛的结果,也应主办人员的邀请,切身的体验了一次骑马的过程,骑的正是那一匹他所挑选的种马。之后他回到观众席,遇到了警局初来乍到的新人,问他:你下好赌注了吗?新人回答:当然。这又回到了我的影评标题:没有一个赌马的人不想赛马。当下注者投下了他的选择,也可以看作他将自己的自信与尊严寄托在了马上,他们无法忍受只是观看比赛,他们也想要参与这一场比赛,而去亲自的观看与尝试驾驭便是像他们这样在传统社会阶梯里处于中等阶级的人所能去做到的,去认真的投入自己的比赛。当他们在赛马中无法真正的实现挑选与培育的时候,这样的“赛马”情愫也将会同样的被投射到他们的生活与工作里。 如电影起始多次提到的,鲁贝是一个多么凋敝与闭塞的以穷街陋巷组成的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渐渐被贫穷剥去了梦想与激情,这一是个无法跳脱的怪圈。但他们可以选择在这个怪圈里自得其所的享乐,以他们独有的方式。显而易见,作为权力机构的警察局,自然是这个怪圈里掌握生杀大权的上层建筑,身为警察局局长的德尔应当是站在金字塔塔尖的这样一个人物,但是责任与职业道德却不允许他肆意妄为,他只能自发的在这个小镇寻找适合他的“赛马”活动。警长德尔的所有家人都搬离了鲁贝小镇,唯有他一个人留在了这里,因为这里拥有着他童年以及青春的全部回忆,那个时候鲁贝还未曾如此,灯红酒绿,对于那个曾经辉煌过的都市的留恋将他的神思与意志固化在了这里,固化在了这一片土地上,他决心做它的卫道者与守墓人,他渴望在这里终其一生并开始找寻他的“种马”,并将其培育成“赛马”,飞驰的人生一定要在他曾经驰骋的疆域里横行,哪怕其已然破败不堪。 当德尔警长与新人警司在酒店的楼顶谈心时,他们俯视着整个鲁贝小镇,德尔对于这个城市的描述与新人在之前的念白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差。德尔看到的是他七岁时学习法语的学校、看到毗邻比利时的香槟酒吧区,看到烟囱与河岸,看到他记忆里的童年。但对于新人来说,鲁贝除了略显华贵的酒店,便是破败的、没有人烟的街区,充满了未知的罪恶与危险。对于两者来说,一人以文化看世界,令一人则以资本看世界,同样也是一个闯入者和一个守护者的观点对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是一位老者对于新人介绍这个城市的规则。电影中有多个场景描述了新人警探的自我迷失,他同样只身前往鲁贝,他坚信他所问询的人都是有罪的,但他又是那么的孱弱以至于无法合理的定罪,这时他只能想象他们都是迷途的羔羊,等待着他的救赎,他又成为了正义的伙伴,达到了行使正义的权力,虽无法消除罪恶,但它可以蔑视罪恶、俯视罪恶。 但德尔警长不同,他总是在案件一开始见到这些嫌疑人的时候,就得以敏锐的嗅出他们的罪恶,他并不坚信他们口中或他们被指控的罪名,他更相信人一开始就是有原罪的,但有的原罪并不足以让他定罪,有的原罪却可以让他大做文章,回到最初的“赛马”,“罪”的养成就是他所培养的“种马”,他一旦嗅到那些可能会成为“赛马”的“罪”,一定不会轻易撒手。德尔警长一开始就拆穿了烧车骗保的老头,并把又一桩“烧”房案交给了新人警司,因为他认为这样的“罪”是没有潜力成为“赛马”的,他不打算下注。可又一桩罪案却将这批“瘦弱”的“赛马”变得秀色可餐,当德尔发现“烧”房案与入室行窃女主人莫名死亡的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他开始着手去抢回自己的“种马”,并将它培养成真正可以上赛场的“赛马”。只有将两个女孩关进监狱,才能把无法定罪的原罪实现为法律所承认的罪,审判就是德尔警长的赛马场,如果无法定罪,德尔就输掉了这一场的“赛马”。 寻找失踪女孩的“罪”与寻找强奸犯的“罪”也同样是德尔博弈的筹码之一,其他的警官就是与他假象的赛手,他可以轻易的终结任何没有价值的罪案,以轻松双赢的方式了解双方的契约关系。德尔去看望侄子与查看赛马是为一语双关的暗示,侄子就是他的战利品,那是一匹冠军“赛马”,他看到侄子原形毕露的罪恶,更加坚信自己的“审美标准”,开始着手开始下一个赌注。德尔遇到了三个女孩,第一个是失踪案,后两个是入室盗窃杀人案,但被他用自己的想象所形容的女孩只有后两个,都利用了自己童年时在鲁贝所遇到过的女孩形象,这不就是在介绍“赛马”的品种、个性与价值吗?那个被送回父母身边的失踪女孩,是德尔对于鲁贝小镇腐蚀性的信任,女孩的任性与骄傲也许会让她成为德尔的下一匹冠军“赛马”,他只需要把她送回自己的领地,让她准备好下一次献祭罢了。 其实最终我们都无法确定两个女孩是否是有罪的,囚徒困境放在现实题材之中本就是如此的具有自省与讽刺意义,谁知道警官是不是比女孩先说出了谎言。假设两个女孩本就是无罪的,而德尔作为这一场审判的主导者,在没有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便铤而走险的开始了盘问,以“对方已经承认”这样的语术去取得罪的证明,以一个谎言证实另一个,当两个女孩都崩溃的放弃了自证清白时,她们才会在重返犯罪现场时,居然会为了她们早已承认的细节问题,开始商讨哪种做法更能够帮助她们减刑。显然德尔最终在这一场“赛马”里大获全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德尔也会同看望侄子一样去看望他这两个新生的冠军“赛马”。 在这一场博弈里,德尔也教会了另一位新的赛马者——新警司。新警司从一开始面对罪人却无能为力,只得放弃对于罪的定论,到后来,在德尔警长所领头的审判里,他学会了如何去正确的“下注”。这时,德尔警长,已经真正的开始了骑马,而新警司还在学习如何真正的下注,但新警司终会学会赛马与“赛马”。在更衣室里,同事们曾经劝告他试着去组建家庭,不然你无法找到乐趣,但他找到了德尔这样孤独的杰出的前辈,德尔也找到了这个有着无限潜力的“赛马者”,更是看到了鲁贝小镇的未来,他希望他的鲁贝能够找回曾经那一份激情与荣耀,找回这里已经逝去已久的生机与活力。鲁贝小镇唯一永不熄灭的灯便是警灯,这也是德尔警长和他的新警司的“赛马”资本,他们也同这警灯本身一般,一个接一个,永不熄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