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作乐》是一本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欢作乐》精选点评:
●这是读毛姆的第六本书,每次阅读毛姆的小说,有这样一种感觉:哎,还是不要看了吧,反正也不会获得什么,可是每次一阅读,就忍不住一连看下去,茶饭不思。读完之后,每次给自己定个目标,一定要看原版,等到弄到了原版书籍时,又总是束之高阁。
●毛姆这次把笔头对准作家,各种辛辣嘲讽,还有对那惺惺作态的道德批判,毫不留情。对书中的风流贵妇,倒保有几分同情,可能是因为这次是他以旁观者的态度来描述整个故事,倒也多了份理解和宽容,描述也清晰的多,算是对前面作品所爱的风流女子,给出自己的交代。PS:这个版本排版烂死了。
●罗琦 一个不负责任且有魅力的女人 真是 越爱自己别人才会越珍惜你的代表人物
●有点意思...
●毛姆真是最让人对变老感觉安心的存在,讽刺技能已臻爆表,骨子里却对尘世多样性的欣赏和柔情丝毫未减。结构和推进方式堪称炫技,对一百年前的现象议论怎么放现在也完全没差?满篇金句绝到成狗,果然自己最得意的也正会我心
●他一直都是一位如此完美的绅士。 前半截太过枯燥乏味,我都怀疑是不是买到假书了,而从我和罗琦好上开始,整本书变得有趣了起来,罗琦应该是毛姆这么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了
●“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心生妒忌,这么做是在太蠢。为什么不满意于你能得到的东西呢?我是说,应该及时行乐,再过一百年,咱们就都死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紧要的呢?趁着咱们还行,快乐一下吧?”——“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道德这种东西,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一块遮羞布。
●你以为你道德高尚,别人就不能寻欢作乐吗
●额~虽然不能理解什么叫做放荡的单纯,书本身依然很有意思……
《寻欢作乐》读后感(一):毛姆的慈悲
从前我总觉得毛姆不够慈悲,总是把剧情写的太糟心。看完面纱和这本书,我才发现他比谁都慈悲。他摒弃当时英国社会上那些道貌岸然的有头有脸的人,偏爱那些遭到社会唾弃、被视为罪人的人。比如那个印象派画家的画,还有我们的“乔治勋爵”,甚至被骂为荡妇的罗琦。尽管自己被背叛,可是我们的主人公还是将罗琦比作一潭清水,感叹道罗琦只是喜欢爱情。而面对人人都退避三舍的“乔治勋爵”,毛姆也借罗琦的口说出了那句“最完美的绅士”的评价。
对道德绑架的否定,对每一个人尤其女性的尊重,对性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伪君子的厌恶。毛姆从来都不是讨厌人性,他看到了人性中最丑的一面,同样也看到了最美的一面。书中美好的意象和丑恶的意象是成正比的。这样的毛姆,不慈悲吗?
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别人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寻欢作乐》读后感(二):也许
以罗伊希望我提供材料给德尔菲尔德做传记串联,回忆里描写我身为一个上等人和下等人德尔菲尔德夫妇的交往,绅士阶层对乔治勋爵的鄙夷。在爱德华 德尔菲尔德去逝之后,罗伊对爱德华身为伟大作家做派比方不洗澡,面包蘸盘子的“鄙夷”。当时人们对于名利,上等人做派的追求。有很多细节印象很深刻,客店老板回忆德尔菲尔德,他说他喜欢把脚踩在高脚凳的横档的感觉,他总说他很喜欢酒吧,他说在那儿你会见到生活,他说他始终热爱生活。而罗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自由的女性。不在乎他人看法,始终和善温和。她一直在活成自己,而并没有其他人一样去活成一个标签,活成框架,她对待他人眼里是灵魂而不是穿的衣服,家世如何。最后结尾的时候,罗西说,乔治始终是那么一个十全十美的绅士。由于自身浅薄,有些疑惑,罗西的眼里绅士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的理解里乔治勋爵是生活。
从罗伊,里面背景,我感受到,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会有和生活脱节,沉迷于标签和所谓上等追求的人。那个时代是绅士阶层,这个时代,似乎是沉迷高级。
从罗西,我感受到,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自由的女性,她当过柜台,做过许许多多的工作,她好像一直都是开心的,一直在追求快乐,在失去女儿的时候,她只想痛快地大笑。我从她身上看到,不被标签化,她没有活在别人眼里。
从德尔菲尔德,我感受到,什么是生活,荣耀不是生活,沉迷高级自我感动不是生活。和聊天打屁,做所谓无聊的事情才是生活。
《寻欢作乐》读后感(三):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的自觉的灵——毛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是个自觉的灵,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绝代的流行作家”;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是当时英国红极一时的剧作家,在伦敦舞台曾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毛姆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曾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三位作家。毛姆的作品除在英美畅销外,还译成多种外文。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65年12月,毛姆在法国去世,享年91岁。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毛姆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有人说用心读他的《刀锋》,估计40岁前思想上的疑难杂症、忧愁幽思都会被排解掉,你对东方心灵的探索的兴趣说不定也会被勾引起来,人会渐渐变得温和、深刻、内敛。
《刀锋》(The Razor's Edge)是毛姆最主要的作品之一。《刀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年。毛姆说,他这本书并不想“阐述所谓《奥义书》的哲学体系。”“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这也不是阐述《奥义书》的地方……我想的只是拉里。”在本书结尾时,他又说,“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
《寻欢作乐》读后感(四):啼笑皆非的寻欢作乐
我挑了这本来看,是因为书名和封面的绿色,都很适合这大热的夏天嘛!但看完之后好想说:毛姆先生,你怎么也这么话唠啊!
自序里说,刚开始是打算写个短篇的。结果呢,成品是这部19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一章就花了上万字描述那位打算给已故作家写传记的作家罗伊,但看完发现他压根不是主角,连男二都算不上。第二章又是上万字写了两人的一顿午餐,菜单也列了出来……
书看过半,我甚至没搞清这到底是讽刺小说、悬疑小说还是爱情小说。后半段没了耐心,快进着胡乱翻完了,反倒感觉到了主题。看来这是小说界的印象派,要远观才能更好感受全貌吧。
主题一:寻欢作乐
顾名思义,这是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著名作家德里菲尔德先生去世,他的遗霜请人为他立传。“我”因为小时候就认识德里菲尔德先生,于是被拉来提供素材。因而牵出记忆深处,“我”和罗琦(德里菲尔德先生的前妻)之间的秘密往事。
主题二:啼笑皆非
毛姆的话唠,是讥讽世俗的尖刻话唠。
小说通篇都在讽刺当时令人啼笑皆非的世相百态。作家们靠着社交和长寿成名,人们跟风追捧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都在努力维护着所谓的体面和道德,却不愿承认内心最真实的恐惧与黑暗……与之相对比的,是像鲜花散发香气一样自然的罗琦,粗糙、不完美,但真实而迷人。
书中第二章中有这样一句:“不论当时我因为羞怯和碍于有教养的人的观点说过什么,我真的不欣赏当时某些令人钦佩的作家,结果似乎证明我是对的。”
所以我想说,虽然这是毛姆的小说,但我就是不喜欢。三星吧(总分五星)。
因为实在不能认同其中的某些价值观啊。例如他的女神罗琦总喜欢奢侈的生活方式,实际却没什么钱,于是四处赊账,等钱花光破产了就逃跑……
毛姆对于他的女神描写得总是很有意境。例如:“她全身散发着光彩……是黎明时分白色迷雾中的太阳。”
但对于批判和讥讽,却常常过于直白和片面。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在毛姆所处的那个时期的英国,他的这种直白而尖锐的言论应该是很前卫和犀利的。但放到现在,作为一本小说,更多的描述事件,让读者自己来判断和思考,也许会更好吧。
关于书名的小背景:
英文原名:Cakes and Ale。来自莎士比亚剧作《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场中的一句话: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吗?)
而中文译名有两个:
一个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寻欢作乐》,出自1984年章含之和洪晃的译本。基本算是直译。
另一个出自李珏1983年的译本,叫《啼笑皆非》。李珏在序言中说:读完此书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啼笑皆非。因此他摒弃了直译的方法,而是根据内容把标题意译为啼笑皆非。
《寻欢作乐》读后感(五):刻薄的毛姆
毛姆一贯对女性的偏见并没有因为这本书而有所收敛,里面依旧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女性,她们或势利或放荡或功于心计,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味道让人不可忽视。书里描述了一个快乐至上,视自己与他人快乐为人生信仰的女性,她虽然有着世俗眼里的“放荡、滥交”,但却是单纯毫无情色色彩。
男人或许是最善于给自己找借口掩饰说谎的物种了吧,毛姆又是其中最好的代表,毛姆可以把人类中任何一种执念无论好坏都可以归为一种理想一种信仰。譬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抛家弃子的画家描述为拥有一种极其高尚人生理想信念的人物。又如这书中的罗西,没有道德观不遵守婚姻责任滥交,但是赋予一种追寻内心快乐至上的人生信仰,本是放荡滥交却变为单纯高尚勇于付出的行为。当然婚姻中的道德问题其实只要对方配偶不介意外人是没有资格谴责的,但总体看下来,伦敦作家艺术圈里的男男女女就是一群野生动物,总是能从毛姆文字中看到各种隐藏的暧昧不能明说的关系,罗西不过是一个敢于外露的代表罢了,那些评论家的妻子与作家的关系,各种经纪人与作家的关系,其实并不比罗西干净纯洁。这种关系在现在这社会或许就叫做“开放性关系”吧,扎堆的性关系共处,共同分享性配偶,不存在婚姻关系,抱团取暖也罢共同利益也罢,对于我来说并不推崇。虽然我一直觉得婚姻关系对双方是种非常大的耗损与束缚未来一定会消亡,但是多角的开放性关系对人精力上是另一种巨大的耗损,一种相对稳定但并不过分束缚的情感关系或许更符合我对两性关系的期盼,毕竟人生还有很多领域的快乐需要我们付出精力。
毛姆对艺术圈内这种开放关系的描述充斥好几本作品,只不过这本单拿出来仔细剖析并且贯于快乐信仰名号罢了,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而本书中对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人性缺点的刻薄描绘更让我惊喜,这些刻薄的人性你总能从自己的内心身边的人群各种经历中找到影子。
书中一起始关于罗伊进入作家圈的各种行为,如怎么推销自己的书,找作家推荐、收买评论家、想办法进入社交圈等,一个内藏功于心计外露善良亲和的人物跃然纸上。毛姆对作家圈怎么筛选时代代表人物的刻画也是非常见骨见肉,社会舆论如何操纵一个作家影响力,民众对流行语的滥用(想到现在的网络语言),社交圈对作家艺术家的推动等等,简直是让人感叹:时代好像一直在前进,但其实人性的黑暗面与社会潜规则一直都没有改变啊。毛姆就如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把社会一切隐藏的潜规则与人性黑暗面摊开于众,非常畅快淋漓!
摘抄如下:
1、天才就是无限的吃苦的能力。P005
2、他们是很乐意帮助一个永远都不会爬到妨碍他们自身发展的高度的人的。P010
3、如何与过去跟你挺亲密、但一段时间后却对你不再感兴趣的人相处,这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必须处理的难题之一。P012
一个人成名后面对旧日落魄的朋友那种尴尬那种战战兢兢相处的情节,当你夸大其词贬低自己的作品,然后朋友对此持同意的观点时,毛姆写得真是让人笑出猪叫声,然后沉思又是一声叹息。
4、试图保持过去的友谊没什么用处。其实,一个人有了名气以后,自然而然就把大伙儿给甩了,碰到这种情况,唯一要做的就是面对它。P014
5、伪善是一种最费力、最令人心烦的恶习,任何人都可以实行;它需要持续不断地保持警惕和一种精神上的极度超脱。它不像通奸或者暴饮暴食,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而是一份全职性的工作。P015
6、我所回望的过去似乎已经失去了它的真实性,我觉得它就像一幕戏剧中的一个情景,我自己作为旁观者,在一间黑漆漆的剧场楼座后排的座位上坐着。P037
7、不良的交往败坏良好的举止。P039
8、哈德马什夫人和公爵夫人赶紧在脸上堆出来一副谦卑而和善的表情——有身份的人在吓人面前都是这个样子,就是为了表明他们一点儿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跟下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存在任何的差别。P051
9、阳光和煦,却并不毒辣。阳光似乎是很用力地直直地射到那条灰白色的路上的,然后便像橡皮球一样弹了回去。P064
10、夏日里曾把美丽的乡村包裹得那么舒适的空气如今就像一块巨大的裹尸布透着噩兆压向整个大地。P088
11、评论家可以强迫世人去注意一位不怎么样的作家,世人也有可能会在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身上丧失理智,可这两种情况的结果没有一种是长久的。P111
12、美在幽默的羞怯的挑逗下总会显得不够优雅。P112
人们给美附加了别的特质——崇高、人的兴趣、温柔、爱——因为美不能长久地满足他们。美是完美的,而完美只能吸引我们片刻。....没人能够解释得清帕斯特姆的多立斯柱式神庙为何会比一杯冰镇啤酒要美,除非引入那些和美没有任何关联的思考。....美是一种能够满足审美冲动的东西。可又有谁想获得满足呢?只有那些知足常乐的傻瓜。让我们面对现实:美有点儿让人讨厌。P114
13、从早年起,老人就一直在向年轻人反复提及他们比他们更有智慧,等年轻人发现这纯粹是胡扯以后也老了,并且,对他们而言,将这种欺骗性的行为继续下去是有好处的;还有,任何人,倘若发现不了“治国几乎不需要智慧”这个秘密,他就无法在政界立足。P115
14、颂扬某个你不惧怕跟他竞争的人,往往是一种阻扰某个你惧怕跟他竞争的人进步的很好的办法。P116
15、长寿就是天才。P116
这块讲时代天才元老级作家的产生机制:长寿、保持一直的民众关注度--保持产量!对于“造神”者,“30岁以后就什么书都不读了,随着他们年龄的逐渐增大,年轻时读过的那些书就充满了闪亮的魅力。”“他的写作风格被分析了,他的哲学思想被检查了,他的写作技巧被剖析了。在他75岁的时候,人们一致认定他是个天才。80岁的时候,已成为英国文学界中的元老级人物。这种地位他一直保持到去世。”
16、最纯粹的艺术家的类型就是只对自己说的玩笑开怀大笑的幽默家。P130
17、一个人年轻时总会把别人对你的善意视作你应该享有的权利。P134
18、义务教育带给这个世界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写作这种行为在贵族阶层和中上阶层内的扩散。P147
19、诗歌是文学的顶峰。诗歌是文学的极限和目标。诗歌创作时最高贵的人类智力活动。诗歌是对美的追寻。诗人经过时,散文作家只能靠边站;诗人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瞧上去就像一块奶酪。P148
20、黎明就像一只越过台阶的猫奔跑着迎接了我们。P178
21、巴顿.特拉夫福德人浑身都闪烁着人类善良的天性的光辉,我觉得这种说法并非有失偏颇,但我自始至终又隐约感觉到假如这种人类的善良的天性中又充满了恶意的话,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211
22、不论什么东西也比不过香味或者恶臭,能将过去拉回来。P219
23、亲爱的,你为什么老去想别人呢?这对你有什么伤害吗?我不是让你玩得很高兴吗?你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不是很快乐吗?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心生忌妒,这么做实在太蠢。为什么不满意于你能够得到的东西呢?我是说,应该及时行乐才对;再过一百年,咱们就都死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是紧要的呢?趁着咱们还行,快乐一下吧。P187
24、她无法让你心里产生爱她的感觉,只能让你心中产生喜欢她的感觉。她就像一个隐匿在丛林的清澈、深邃的池塘,纵身跳进去的感觉是很美妙的,但它的清凉和晶莹并不会因为某个流浪汉、吉普赛人或者猎场看守人当着你的面跳进去而减损一份。P231
25、真挚的感情中肯定蕴含着某种生就荒谬的东西,尽管我想不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除非是下面这种情况:寄居在这个卑微的星球上的短命的人类,尽管承受着全部的痛苦和抗争,却只是某种永恒的精神中的一个笑话。P231
突然想到当自己在朋友圈发表自己感性的言语时,在别人眼中是不是就是一个笑话。
26、当他玩尽了某种情感以后,便不会再对那个激起他这种情感的人感兴趣了。他这个人既有着强烈的感情,又有着极度的冷酷,集这两种特点于一身的人很不常见。P232
对于作家、艺术家等需要灵感的行业,由某个人激发出来的灵感或许能成就他们,但是一旦灵感写就,那么那个人就没有用了,何其残酷。他们到底爱这个人还是爱灵感,应该是灵感吧。其实我们普通人也常被自己被某种感性某种行为感动,但当情绪平复,好像挺可笑的。
27、他一直都是如此完美的绅士。P249
罗西爱泰德吗?这句罗西的回答已经隐含答案,那个激起作家情感的人也并不爱他,或许只是激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