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的读后感大全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是一本由[英]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精选点评:

  ●在每个话题上都浅尝辄止了

  ●一个哲学故事就可以深究,但太多碎片化的思维难以深入。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6/04/08/%e4%b8%80%e5%a4%b4%e6%83%b3%e8%a6%81%e8%a2%ab%e5%90%83%e6%8e%89%e7%9a%84%e7%8c%aa%ef%bc%9a%e4%b8%80%e5%8f%a5%e8%af%9d%e4%b9%a6%e8%af%84/

  ●读到第六个故事,已经知道是什么样的书。比书中引用的书籍都要差(我借机标记了好几本想读),但也不是全无用处。是碎片化的,难以深入分析,往往只在故事后连续提几个相关的问题就戛然而止了。当然,能引导读者走上对伦理学的思维之路,或者仅仅是在思维坚固的壳上敲开一道缝,也就足够了。

  ●脑洞大开,思维锻炼,有些话题的确怎么绕都绕不出来的。

  ●本书共100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涉及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数学等,将艰深枯燥的经典著作中的核心问题,改编为生动突出的故事场景,更易引起读者思考。如果能看得津津有味,可算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乐趣了,也初尝一些严肃问题,有些叙述比较晦涩,要反复揣摩才知其中“真意”。

  ●很棒的阅读体验。故事有趣,看作者对这些故事的思考也有趣,尤其是自己和作者思考角度不同的时候。另外也喜欢这种跳来跳去的读法。

  ●看看

  ●作为哲普来说,普得不够······

  ●挺有意思的,原来历史上开过那么多脑洞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书中的100个故事提出了100个趣味思维问题,有耳熟能详又争议不断没有标准答案的电车难题,又有科幻朋克味十足的远程复制人体传输带来的两个“我”的问题等等,思辨能力是人类思想装备中最锋利的武器,可以像剃刀一样剖析清楚我们思维的盲点、信念的弱点,丰富健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好的问题无疑饱含思辨的精髓,通过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归纳演绎,直指本质又发人深思,这就是为什么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二):不适合一下子看完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说实话我是被标题吸引的,加之封面还不错就看了看。书不厚却有一百个思想实验,作者推荐是一天一个思想故事,但是我看书不厚就想一下子看完算了,看完之后我就后悔了,后悔自己看得太快。书虽然不厚,但是一百个思想故事却涉及哲学,宗教,心理,数学...

  挺广泛的。每个实验都有脑洞大开的观点,但是一下子看完就显得太过碎片化。没看过与哲学相关的大师著作不知道算不算哲普读物,不过看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建议慢读。【这本书最后带给我的感悟就:保持好奇,努力思辨。】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三):思考的矛盾体

  书名取自一百篇思想实验题目之一,这书名取得太吸引我这种猎奇的人了,看了简介发现是思想实验,更加感兴趣了。

  素食者选择素食生活的原因大概都绕不过吃肉是杀生的行为,吃一口肉似乎就能联想到动物临死的恐惧和疼痛。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人类通过基因工程,把猪改造成它们活着最大的愿望就是被人吃掉,并且死去对它们来说毫无痛苦,它们没有情绪没有自我。素食者吃肉是否还会有负担?这个场景首出于宇宙尽头的餐厅这本科幻书。

  这本书摘录了许多有趣的悖论以及一些思想实验,包括沙堆悖论,永远追不上的乌龟,电车实验、发条橙、楚门的世界类似场景等等。可惜的是,没有个系统的脉络,这样碎片化的展示导致比较松散而没有递进的力量,更像文献综述,这是这本书的缺点。

  这本书本就无意深入探讨这些思想问题,只是大概综述,激发读者对思想实验的兴趣,鼓励读者都可以思考一下,可以作为哲学入门。

  在思考这些思想实验的时候,更加觉得道德哲学是一门永远难以给出正解的问题。最近在看一部美剧也涉及为善,当世界人和物都以各种形式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好人难为。当那头想要被你吃掉的猪哭着求你吃他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时,他背后的农场主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疯子,该如何抉择呢?

  人类的有趣大概因为本身就是思考着的矛盾体。永远没有正解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思考不是吗?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四):你说的好有道理 我竟无言以对

  一、正义的欺骗

  嘿,还记得前段时间票房高涨,上至八十老人下到三岁幼儿都爱看的《疯狂动物城》吗?正义美少女兔朱迪和男友力max的狐尼克为了套出邪恶羊市长的证词,合作出演了一记狐狸化身大灰狼的戏码,羊市长被抓,结局皆大欢喜。

  哎?等等,为了让羊市长落网而进行“欺骗”,真的没有问题吗?即使我们都清楚羊市长有问题,但是被假定有罪的人,就可以被欺骗,欺骗者还可以没有任何负疚感,不用被道德批判吗?作为人道主义者,我们都反对严刑拷打,可是欺骗+诱导和拷打+逼问,根本就没有本质区别啊。法律和道德并非同一件事,这就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发生冲突,我们的集体责任可能支持法治,不过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个人责任做出最好的决定。

  想要继续就这种在正义、道德、法律、命令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作出思考和探讨吗?你可以读读《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的第7、17、36、50、77个问题及相关解读。

  二、请你奴役我

  恰克·帕拉尼克 在《幸存者》里讲述了一个异教徒的故事,这个教派以群居的形式生活,有严苛的家族体系,每个人的未来自出生一刻起就被一套奇特又严谨的标准规划的十分清楚。这个教派中的绝大部分人自幼就开始学习各种家政、厨艺、园艺等知识,以供成年后为正常社会中的人类服务。一旦从出生起就在这样的坏境中生长,接受这样一套价值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和我们的所见所思都完全不同。

  再深入一些思考,我们认知中的那些常识和规则,就一定是真正的、或者说是正确的东西吗?我们会不会也生活在一个“异教徒”的星球上?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是被我们的前人祖先定义下来的,如果当时他们换个定义,没准儿我们今天就有红色的草地和绿色的天空呢。

  再比如说素食主义者认为杀生很残忍,但一头猪毕生的梦想就是被端上餐桌,那你是帮它还是不帮?我们讲求人权,尊重人人平等,当《幸存者》里大部分异教徒毕生的信念就是想要为你服务,做你的仆佣,你又是否会达成他的心愿?这些关于既定规则、道德规范以及世俗常理引发的怀疑、辨证和思考,可以看看本书中的第1、3、19、32、61、98……等问题,得到一些启发。

  三、“我”的终极奥义是?

  安·兰德 在《一个人》中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去个人主义化的场景,用以描述一个荒诞、充满阴谋的集体主义社会,暂且不谈安·兰德本身对个人主义的狂热推崇,至少“我、你、他”这种个体化的概念是目前人类描述自身最恰当的方式。正常社会中(本书读到现在我已不能确定它正不正常),人类从大约二岁开始有了“我”这一概念的萌芽,但是至今都没有人能说清“我”到底是什么。

  “我”是指人类机体+大脑思维的结合体吗?那么假想一下,当人类的大脑或者说能产生思考的这些东西,进了一只动物的身体;或是只剩下脑袋,依靠外界器械模拟身体感知,那“我”还是我吗?《盗梦空间》、《骇客帝国》都是发生在大脑中的故事,当大脑被欺骗后,谁能真的分辨出来“我”到底是一个完整的人体,还是只有一颗脑子呢?又甚至,可能连脑袋都没有,只是寄存在某处的思维呢?这些细思恐极的问题叫人不寒而栗。

  对于“我”的无止境探索,可以看看《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的第28、51、62……的问题,吓吓自己,或者是吓吓别人。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也许只是某种神秘力量或是人类复杂又精巧的思维模式和统计学概率结果让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那样呢?好吧,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哲学的趣味也正在于此,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但确实是烧脑的学科,因为很多研究在现实中都没法儿做试验,只能在思想的辽阔天地里搭建舞台、推敲演练,很多的思想试验如同科幻故事般精彩,而精彩的科幻故事往往也具有浓郁的哲学情怀。脱离了日常熟知的框架,人性将往何处延伸,人性意图延伸之地,又可否通过科技实现?《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浓缩了100个思想实验,又以标题关联的形式将类似试验连系成系列,阅读顺序灵活多变。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微科幻、哲理故事集,没准儿还能发散出新的科幻大作呢!这些故事附带的点评是解说、是探讨,但不是结论,不断的辨证以及开放式的思考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文|团团花哚 2016.04.19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email protected]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五):哲学的刺激

  哲学的刺激

  游伟

  作为哲学普及读物作者的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其论述风格恰如我翻译的那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绕口的书名所揭示,通过层层推进,将我们原本自以为是的观点放大到极致,展示其中的谬误,借此达到修正思想,回归健全常识、健康理性的目的。

  如果对哲学史稍有了解,就会发现巴吉尼的手法与著名的“苏格拉底辩证法”非常接近。苏格拉底整天在街上游荡,逮到人就聊,谦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却在对话中将对方的无知大白天下,惹得人非常难堪,最终被愤怒的希腊人投票毒死。后人将苏格拉底称为“思想的助产士”,这个饱含诞生之喜悦的戏称,多少有点遮蔽了诞生的痛苦:苏格拉底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获得思想的人,要冒丢脸的风险。巴吉尼在二十一世纪用苏格拉底的办法写书,自然不会被投票处死,不过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尤其是习惯了“哲学的慰藉”,还不太了解“哲学的刺激”的中国读者,打开这本《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面临的依然是一场勇敢者游戏。

  在《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巴吉尼采取的手法是寻章摘句,从其他哲学家、作家的著作中摘选出一百个段落,以此作为导引,设计出一百种思想实验场景,每个场景对应一个可能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彼此独立又或有关联,有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则需要拨开意识迷雾的表层才能发现,仿若游戏中的关卡,有难有易,只是巴吉尼并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进行编排,参与游戏的读者更是要有“坐过山车”的准备。不过,作为介绍,我们还是先从最简单的“赌徒谬误”开始吧。

  “赌徒谬误”在这本书中对应的则是第6个场景,幸运轮盘。我们可以将这个情景再简化一点:假设有位赌徒参加抛硬币猜正反面的游戏,他暗中观察,前面99次都是正面朝上,最后一把了,他应该将全部身家押在正面上还是反面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根据经验理性,似乎应该押在正面上;带有怀疑精神的人,可能又会觉得事情不会巧到如此了无生趣的地步,前面99次都是正面,总要轮到一次反面。当然,这只是巴吉尼布下的陷进,无论是出于前述哪种理由做出选择,其实都是推理错误。健全的理性会告诉我们,硬币每次落地时,正面反面的概率都是五五开。巴吉尼几乎在每本书中都会提起“赌徒谬误”,我猜大概是考虑到赌徒谬误看起来容易化解,但是在生活中温暖的期望总是战胜冷冰冰的概率,让他不得不反复提醒。

  有些难题就不像“赌徒谬误”这么明显,甚至只在思想实验中存在,却对应着更深层次的困境。以同名篇章《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为例,假设一头经过基因改造会说话的猪,它带着被吃掉的唯一心愿来到素食主义者伯格面前,伯格应该如何应对?在巴吉尼所引用的故事中,伯格很高兴地吃掉了这头猪,因为他成为素食主义者最核心的动因,是不愿意杀生,不愿意面对被杀之生的痛苦。而这头猪不存在类似问题,它开心地长大开心地死去。巴吉尼接下来的处理,是苏格拉底辩证法最精妙的所在。他追问,如果素食主义的定义核心是不杀生,那么是不是应该连苍蝇都不能拍死?如果有一种无脑鸡,像植物一样长大,杀掉它算不算杀生?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拔起一根胡萝卜又不是杀生?一番追问下来,素食主义者恐怕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身上的标签。

  当然,不管是故事中的赌徒,还是素食主义者,巴吉尼给出哲学的刺激,并不是希望他们将选择交给“命运”,相对主义不是巴吉尼想要的结果。“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差异在于前者了解到个人信念只具有相对的有效性,但却能坚定不移地捍卫这些信念”,柏林的这段话,巴吉尼大概不会反对。

  有趣的是,《一头想要给吃掉的猪》全文只提到一百个谬误,却通过两次翻译出版,提供了第一百零一个谬误:读书圈曾经一度认为内地的翻译质量差,有港台译本便不选本版,然而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却错误颇多,难以卒读,内地新译本倒是文从字顺。读过巴吉尼的书,你会发现,这其实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名叫“非此即彼”的谬误。

  《晶报》,发表时有删节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