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与文化》读后感锦集

  《杀戮与文化》是一本由[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戮与文化》精选点评: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各种数学公式证明了大集团(如军队)的缺陷:缺乏协作,依赖并苛责他人。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行为逻辑,相反“小集团”则更有效率,这就是精英阶层。本书从历史的维度论述了战争与杀戮中的文化逻辑所起的关键因素,按照西方的理性、自由的文化(这实际上就是柏拉图以降一直崇尚的精英文化),“小集体”往往能够战胜“大集体”(以少胜多的战役)。集体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可概述如下:首先是各成员志同道合的信念;其次,集体应该充分保障个体的自由、尊重个体发展、创造与主动性;第三,个体应当尊重集体的规约和纪律;第四,集体应当有可持续的发展与目标。作者从战争“以大见小”,让我们认清了协作的背后的规则。当然,个人就是一所城邦,就是一支军队,如何协调组织自身,应当是这一切的基础。

  ●应与《枪炮、细菌和钢铁》结合着看。前者从源头——生物资源与地理概念上,解释了为何东西方在农业、军事、生活方式上有如此明显的差异。《杀戮与文化》则从源头之后的发展阶段,也即文化、制度上,对此做了更深更远的探求。它也许有部分偏颇,但仍值得一看。

  ●从战争中看一个好的组织架构如何构建: 1. 要有能为团队都发自内心认同的理念。 2. 要有能切实保障团队成员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兼顾合作伙伴利益的机制。 3. 要给研发工作留出足够重要的位置和独立不受干扰的自由空间。 4. 要有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5. 要有团队成员都能坚决执行的纪律。 6. 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自主精神。

  ●把敌人全都杀光,远走他乡。

  ●预设立场的讨论

  ●意识形态挂帅的垃圾。

  ●感觉有点结论先导,本身的观点极具争议性。当然也跟迎战的议题比较大有关系。有的论证颇为牵强,看完会有很多疑问,写的还是蛮精彩的,也算是一种观点吧。

  ●首先这是一本"文化研究"范畴的书,但有一条从作者个人深厚的历史经验提炼出的线索。历史经验,智慧,线索。其次本书绝不是通过展示所谓"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来自慰/晒优越感的白左式文化研究。第三,对于某些认为"西方文明输出的是单纯的杀戮"的观点,作者认为:"如果西方文明只有杀戮,那么西方文明/两希文明明明拥有最效率的杀戮机器并且非常分裂,但是非但没有自我毁灭,并且反而在不断向欧洲以外辐射秩序?"答案是:左棍认知错误。不是"西方文明的本质是杀戮机器,并依靠杀戮输出秩序",而是"西方文明一直在记录经验探索驾驭技术的制度,并依靠其幸存至今。更进一步将经验总结为原则,并连同经验一起作为公民通识传播。所以能做到即便机器落入暴走军国但仍可夺回遗产,只因为团结自由民必胜乌合之奴隶。 "费拉读之生理不适再正常不过。

  ●甲骨文系列里面排在前列的一本书,被很多人因为不喜欢书中的观点而打了低分,也是无语。。。

  ●从希腊城邦时代的早期军事行动到贯穿整个20世纪的绵延战火里,欧洲的军事实践总能体现出某种持续存在的特征,这种传承仅仅限于西方文明中,且毫无疑问源于雅典。这一特征包括个人自由、公民军队、民事监督、科学精神。反观欧洲以外的军队,他们都被一个酋长、皇帝、神灵驱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强征和驱赶着上战场的奴隶,比如著名的马木留克、长生军、耶尼切里等军事精英,他们都是没有自由的杀戮机器。这一传承了25个世纪之久的传统解释了为何西方军队能在绝对劣势下击败对手,也解释了西方文明如何能将自己的军事力量奇迹般地投射到千里之外。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一):世界史扫盲丛书

  抛开作者可能相对牵强的观点和论据,至少书里面的一些经典战役的描写,还是很精彩的,对于扫盲很有帮助。

  至于到底是西方好还是东方好,就没必要选队占了。至少“自有资本是进行任何大规模战争的关键,是西塞罗所称的战争之源,没有它,军队就不能征召、补给或作战。”这句话是非常到位的,说白了就是看谁有钱撑到最后。

  我自己对于世界史是不太了解的,作者的观点我也无法完全认同,但是我特别欣赏作者所谓的“正面突击”的战争态度,特别男人。作者在一些论据上可能不够严谨,书的后记中提到“没有美国军队向敌人投降”,光这点就站不住脚。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二):自由的眼光看这本书就不会骂了

  看完后,发现作者挨骂是必然的~但是呢,确实我们要本着包容与自由的态度来看这本书和作者的观点,赞同或者不赞同是我们的事,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是作者写出这本书,确实是他的自由。全书确实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十章里面每章都能对西方的战争和杀戮找到西方式的解释,并且书中一直强调抛开道德不论,作为东方人,我只能说法律和道德目前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标准。所以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政治上有双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确实没有尽善尽美的,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存在于当下任何国家和政体当中,但是最终方向还是向着人类共同发展和富裕在前进。这么多年我也明白了,理想的社会和国度不可能存在,更加心安理得的做个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相互妥协的国人,终究还是感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类的幸福是自我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找准自己当下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全书战争历史部分写的很不错,贾教授的枪炮也看过,都有认同,也都有不认同~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三):我就打一星

  评论里有人说给这书差评的人都是费拉。像我这种只想给一星的,应该是铁费拉没跑了。

  真的很不喜欢这本书,他其实是在用战争史,对应整个人类史。

  过往的观点都认为,人类的能从猩猩进化成人类,全靠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科技的进步。

  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不是哦,他以历史上很多场战争为例,论证其实战争的胜利不是取决于哪一方武器更先进,而是取决于哪一方上层建筑,也就是价值观很先进。

  这个观点倒是没什么,《人类简史》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智人之所以可以从原始物质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会用石头打磨工具,而是学会了讲故事。

  但真本书明显没有《人类简史》那么受欢迎是因为例子举的太牵强附会。马其顿的方阵先进不先进?

  亚历山大一死,精神领袖垮了,再先进也没用。最可怕的是,他提出一个观点认为,阿兹特克的弓箭在热带雨林中的作战能力比拥有火器的西班牙殖民者要强,而他们之所输掉战争,是因为他们对羽蛇神的信仰,没有西班牙人对金子的信仰深重。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四):垃圾 大家不要买!

  这是一本西方至上夜郎自大的书,没有丝毫客观性和欣赏性,以点带面喋喋不休地吹牛皮,劝大家不要买。

  此书全篇都以高维打低维,先进打落后,文明打蛮荒,开明打保守,且都以西方压倒性的胜利为主旨,彰显西方所谓的文化优势和技术优势,却只字不提东方民族给为西方文明作出的贡献,足见作者西方至上狭隘内心。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欧亚大陆共同创造的,文明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探索过程。东方文明在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领域都为人类做出了最早的探索和持续不断的贡献。中国在2300年以前同样拥有类似的公民兵制度,秦始皇时期开创了世界最早拥有现代理念的政府管理体系,尽管西方从未承认。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人口和领土上的大国,面对着情况最为复杂的生产分配问题和更多的军事安全问题,从而探索出大量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传入西方,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却有着强烈的反差。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停滞了四百年,西方接收了东方所有民族的文明成果和经验之后,却持续发展进步了四百年,从而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然而这种偶然性却成了作者笔下西方文明的绝对优越性。

  作者不断地强调西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基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从而爆发出西方社会空前的创造力和惊人的战斗力。在作者眼里仿佛东方从来没有自由平等过,中国虽然历来都是君主皇权,但在宋朝老百姓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任何人没有证据的司法审判都不能处死,明朝拥有世界最早的君主立宪和内阁制的雏形,以上种种作者却视而不见。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的美军,面对装备极其落后的中国军队突然的迂回包抄,所体现出基于作者所述的文化优势而展现的惊人斗力,而是美军惊慌失措的一次次的集体溃逃。美军同样以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和上百万发炮弹削平了上甘岭的山头,却在中国军队的反斜面战术面前无可奈何。在此,只看到了作者的《傲慢与偏见》。然而在这本书里面,只有西方的胜利,虽然最后一章的越南战争,作者也在极力辩解美国失败的原因。

  作者在耗尽心血编撰此书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即任何文明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候,无论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和优势,都必将陷入单一思维的固化状态,从而在简单粗暴中走向衰落。

  如果朝鲜战场上中美之间实力不对称的正面交锋,美国没有取得胜利是个意外的话,那么在越南战场上,美军用上万发弹药组成密集的矩阵火力网去攻击一个潜伏在山头上的越共狙击手,却不能保证杀死对方;同样在阿富汗,用上百万美元的战斧弹去轰炸一个10美元的帐篷,却不能确定帐篷里是否真正有敌人。以上种种情况基于西方过分依赖科技优势和军事实力,却从来不愿动脑子的最终结果。如果这也是西方的文化优势,那么这就是一本五十步笑百步的书,大家千万不要浪费钱……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五):启发人的好书

  国庆在家读了四天,读的头昏眼花。作者要写一本“反映西方社会战争形态的综合性书籍”。此书读来非常累。作者的写作方式占了很大原因,50多万字用来分析9场战役,每场战役的篇幅相当长。而且行文走笔全部是用长段,一个段落几百个字。在用较短的篇幅描绘完每场战役的过程后,接下来会是相当长篇幅的对交战双方军队、武器、后勤的分析,及于双方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例如萨拉米斯海战,还会对比希腊和波斯在人力征召、财政、公民自由、社会体制等诸多方面。所以每看一场战役,不仅是360度无死角的纵观交战双方,更是看双方国家、制度的前世今生。

  此书还有个特点,即颇有古典著作的风采。不少论述很有警句格言的感觉,诸如“对于军事历史学家来说,描写战斗时用语委婉,或者回避对杀戮景象的描述,近乎一种犯罪。”“最为杰出的中国和伊斯兰军事著作,尽管雄心勃勃并且面面俱到,在实际的杀戮蓝图上却不够实用,它们往往被嵌入宗教、政治或哲学,其间塞满了从安拉到阴阳的理论,讨论着冷与热、多与少的哲学。”如此争议性或惹某些人不快的话语比比皆是。

  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两章,一章是英国人和祖鲁人的战争,另外是越战一章。英国人和祖鲁一章,作者基本上总结了西方军事的战争特点,如,好战士不等于好士兵。两者都拥有勇气,但是好士兵所拥有的是一种“制度化的勇气”,是杀敌是保持自己的行列,而非跳出去逞英雄。是带着盾牌屹立阵中,而不是捉对厮杀使自己成为神话的素材等等。西方的理念还是严密的指挥链,成文的军事法典,横队纵队的紧密阵型,集群齐射等等。阿兹特克人和祖鲁战士视死如归的人海式冲击当然也是勇气,但是此勇气非彼勇气。

  越战一章作者写的自己都有点收不住。新意是作者在历数了左派在越战中的诸多操蛋表现以后,没有止步于次。而是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左派简方达之类的再操蛋,也不比萨拉米斯海战中加入米底的希腊人更叛国。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很有特点的一个方面。即舆论监督,自我批评。这种行为短期来看确实对战场上的士兵没有一丁点好处,相当于变相通敌。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这个国家有好处,而且提升了这个国家的信用。

  另外,作者视线放的非常长,从古希腊到中途岛直至越战。所以经常会有些有趣的对比。比如认为亚历山大和希特勒非常相似,把阿兹特克的阿维措特1487年为期4天人祭中每分钟14人的处决记录与奥斯维辛、达豪进行对比。不管读者赞不赞同,起码我认为,这些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非常有启发性。

  本书作者敢说敢写,不少话语令人拍案,某些话语引我思考,某些我不赞同。但只要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观点,我觉得就非常值得一读(甚至不止读一遍)。而不是短评里读个几十页就扣一个“预设立场”“西方中心论”的帽子然后一星伺候。

  最后此书翻译基本没问题,文采谈不上,但是不影响阅读。偶尔有些句子非常难以理解。如果未来能有修订润色就更好了。

  好像中途岛作者基本都在引渊田的书,此前看过豆友说的好像渊田谎话颇多,中途岛得去看下面这本正本清源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851444/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