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奇妙夜》是一部由马未都 / 王劲松 / 方锦龙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奇妙夜》影评(一):博物馆
♡埙,龠(9000年历史),风的声音,自然的声音,很古老 ♡二胡,始于唐朝,发源于北部少数民族,奚族,又称奚琴 ♡云岗石窟,1500年,页岩,不太硬,顺纹理 十二窟,音乐窟 ♡大同当时叫平城,建都的第一个皇帝叫拓跋氏,是鲜卑人,定居90多年 ♡游牧,分两种,蒙古(牧),满族女真族契丹族(渔猎) ♡佛教发展快,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大量窑洞 ♡千年的声音,太美妙了
《博物奇妙夜》影评(二):确实有内容的节目
说心里话,我没有全看,可能是自己还不够沉淀,看节目还是没有那么深刻的领悟,多浮于表面的东西,首先看吸不吸引眼球,可能不够吸引我的东西,也没有太多耐心去看他的内在。
但是内容确实都挺好挺有用的,博物馆,云冈石窟,故宫清明上河图,观赏国宝级文物与历史遗迹,畅谈文明脉络,展示精彩技艺,探索民族精神,真的是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希望这类的节目能越来越好吧,不断丰富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去接受我们的文化。
《博物奇妙夜》影评(三):时光之美
即使是再小的事,在时间的加成下,也能发出光辉。时间真的是最厉害的存在,有了时间,小事是大事,大事是小事。
节目中的每位嘉宾,让我看到将一件事坚持十几年二十年的美。
被第一部的云冈石窟两期吸引来的,一部云冈石窟几位嘉宾请得比较有水准,有国乐大师、气质演技派大叔、年轻舞蹈演员和歌手,都是在专业领域很出色的了,整个谈话过程让人感觉很舒服。 第
二部陕博,在嘉宾上略逊于云冈,不过好在两位演员其中一位也算是专业人士,女演员较活泼,总体感觉氛围比较轻快愉
《博物奇妙夜》影评(四):文化寻根之路
在这样浮躁的时代,能够有一部沉淀下来的文化寻根之旅。实属这个时代的幸运。 马王爷马未都带着他的朋友们,顺着古代丝绸之路,一步步进行文化寻根之旅。有质感的文化,有滋味的风土,有好奇心的灵魂,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慢慢的静下心来,探讨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的风骨,盛唐的气象和大度,宋元清的繁华与世俗。佛家的前世轮回,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出世与入世。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多种文化元素交织沟通,碰撞出的奇异花火,都是思想的结晶。 看了一集,觉得这样 节目以后要多播出,与其看到市面上有这么多良莠不齐的真人秀,倒不如收看像《博物奇妙夜》这样的良心佳作。老少咸宜,极具教育和科普意义,适合全家一起收看的,还会持续关注下去的。
《博物奇妙夜》影评(五):古今之美
刚看两集,心很静,一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超过10年,一定会发光的。这里的嘉宾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谈着自己专业领域的日常,非常平和,并没有任何炫技但你就能看到他们魅力无穷。看到马未都,我想如果我学的是文物历史就好了,博古通今;看到方锦龙,我想要把多年前的古筝再练起来,习得一门乐器自娱自乐;唐诗逸,看到她就知道什么叫美,而且是有灵魂的青春的美;王劲松,他在戏里已历经千帆,对人生更有丰富的体验。
忽然就想起了第一次去拙政园的时候,在湖边一角的小屋,彩绘的玻璃窗,讲解员告诉我这屋子是专门用来听雨的,在下雨的时候,主人就坐在这屋子里,听雨声敲打着玻璃,可能焚香弹琴,看雨滴入池,那一瞬间忽然就被感动了,身边熙熙攘攘的游客全都不见,我回到了几百年前,成为了那个赏雨的人,那是我们每个人和自然与心灵的对话,热泪盈眶。
大英博物馆最让我惊奇的一件藏品是一件一万两千年前猛犸象牙雕刻而成的驯鹿,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仿佛是人类天生自带的属性,虽说盛世文物,但只要活着,不管多艰难,我们就向往着美,这也是人类始终怀抱希望的精神支柱吧。
《博物奇妙夜》影评(六):高开低走
第一集是蛮有意思的,请的人也是民乐大师。撩动指弦间,拨雾见真山。可惜三人始终没有聊嗨彻底进入一个频道。
五弦确实集乐器之大成,连电音都能模仿(对乐器不懂,一直想学)。 第二集请的舞蹈嘉宾功底不错,就是阅历尚浅,不能触类旁通,比第一集的大师差一筹。 第三集,马嘟嘟和馆长的人设重合的太多了,亮点颇少。 其实做了那么多节目,马未都的肚里已经没有太多新的内容了,很多东西以前也都讲过,多听几遍就当巩固复习吧。倒是每次拿出的文物(不知道有些过于贵重的是不是复制品),还是常让人眼前一亮。 王劲松的出现算是惊喜,自带一种儒雅的气质,看起来像那种谦虚谨慎愿意倾听他人的类型,谈吐不错,声音入耳(另一档节目《声临其境》圈的粉)。第四期看预告没有他,不知道是否只签了三期,希望还会出现吧。
方锦龙老师算第一期最大的亮点,给节目定了很高的基调。第二期片头露个面,希望后面能再有合适的机会参与进来。对乐器玩的出神入化,已经踏入触类旁通的境界。
唐诗逸,有潜力成为未来舞蹈届大师的种子选手。(说实在的,民族舞我能叫上名字的只有杨丽萍老师,但也没看过她几场,应该还是春晚看的,其本人生活也似巫似仙。另外现代舞的金星,但没见过她的舞蹈。)
云冈石窟算特别好的选择,不知道在这做几期还是第一季就这么做下去,看片头应该不止一个地点吧。
《博物奇妙夜》影评(七):最浪漫的文化类综艺
石窟,古佛,千年,夜谈,一炉好茶,三五知己,能在这样一片浮躁的社会声浪下,依然坚守着打磨这样一种情怀,实在是一个充斥着浪漫气息的剧组。
无论是开场的人物独白,镜头取舍,时空交错般的场景剪接,还是相坐而谈,各抒己见,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容交流与碰撞,从更开阔的新奇角度,将文物与历史娓娓道来。生动而又不失严谨,深入浅出,据证可考,将五千年文明举重若轻地置入每个人的心底。
从此音乐不再是文字古画,是信手拈来,唐风汉曲,是九千年的龠,风沙中的埙,是失落又复原的唐代五弦琵琶,一擎在手,融汇世界的文化。
是一开口的藏族长调,清敞嘹亮,透彻心扉。是结尾的拈花一笑,箫声人语,洞越古今。
而飞天不再是凝刻的壁画,是中国古典舞的顶级舞者,在千年的石窟佛前,倾尽心曲,再现一舞。
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这是世间最不可思议的传承,千年断续,竟而复得。犹如仙子画中来。
是结尾的唐代铜铃,听到穿越千年的声音。唐铃,骨笛,阿兰开嗓的一瞬间,有多少人瞬间泪湿。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共鸣,沉默千载,一朝花发。
从此国学就会复兴吗?
我不知道。也许一日乘风起,也许游人散兴归。
但就像王老师的一壶清茶,悠香袅袅,却也并不为谁取悦而生。心至,意至,自得怡乐。
就像张焯院长的一生坚守,有云冈石窟研究院的沉默守护,才有今天历尽千年,雄伟如初的石窟高佛。
就像云冈坐看风云的微笑佛像,世事变幻,自岿不移。
就像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跌宕起伏,磨难千重,但中华文明永远不曾消亡。
它镌刻在每一道血脉之中,从此天下,皆尽华夏!
而能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世道中,认认真真地坚守和纪录下文物的历史与文明,不计代价,不问终局,执着地像在守卫一种情怀。除了一群心怀梦想的热爱者,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理由。
而这实在是这个时代,最难能可贵的一种极致的浪漫。
《博物奇妙夜》影评(八):博物奇妙夜
有这样一群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和理解这些被保存下来的文物,毕尽一生去挖掘里面所包含的种种。有这样一群人,爱历史,爱文化,爱音乐,从壁画中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石窟里的每一尊雕像,都有它的独特意义。从这些石雕中,我们会去寻找关于它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和了解,也是新的传承与延续。
又见王劲松老师和方老师,又见阿兰,新见马老师,喜欢这样的形式,几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去讲述我们的历史,讲述历史里面的文化。
喜欢里面的几期,有关音乐,有关舞蹈等等,希望这样的节目,这样的形式还能再有,挺喜欢的。
《博物奇妙夜》影评(九):单集感想+推荐
20180619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音乐窟【推荐】
看完第一期其实是有点震撼的,和我当初看简介时候的想要看到的节目不太一样。就我个人来说,比起《国家宝藏》那种倾国之力的大班底制作,我更喜欢这种大家一起坐在一起唠嗑的感觉,徐徐道来那些被遗忘的文化。点一下这期的几个亮点:方锦龙老师用五弦琵琶演绎各国风情音乐,阿兰的民族长调,最后八千八百年的骨笛、一千年前的大唐佛铃和人声的融合。嘉宾请得不错,王老师的存在虽然突兀,但毕竟是老戏骨,适时接话茬,倒也不算是太尴尬。
20180626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
这一期将这个节目可能存在的弊病暴露无遗。大量的文化延伸,真正针对昙曜五窟的介绍相对来说比较少。三个不同行业的人,可能对文化会有不同的间接,但对话明显没有上期溜。这期的亮点大概是马老师提起国服文化的那段,不是汉服唐装,而是国服。如果中国也有穿民族服饰可以免门票这样的政策鼓励,相信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将更加有效。
20180702 云冈石窟——云冈文化
同样也是记几个让我觉得有趣的点吧。第一,中国古代的跪坐很有讲究,一开始没有裤子的时候为了不让人看到裆部觉得不礼貌,才那样跪坐;后来胡服入土,有了骑马的民族才有了裤子一说。第二,古代的带钩,实用性不过维持了几年,后续很多被做成了放大镜、手镜的手柄,成为了最早批的出国品。第三,云冈文化据说对世界很多地区的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日本。
20180709 陕西历史博物馆(上)
这一期的嘉宾是张晓龙和孙茜。张晓龙作为礼仪指导,确实又比之前王老师上了一个等级,关于礼,很多东西说出来就会让你觉得有趣。相比之下,真的是想要黑孙茜了……就算是要当陪衬,也不要让自己显得那么智障好么。让我觉得她那些古装剧都是白拍了的……
20180716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推荐】
这一期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了,比如说古代男子簪花。有趣的知识点应该是古代女子化妆那些事儿:敷铅粉,是因为米粉容易掉,铅粉在古代没光的情况下显白;腮红是古代最贵的化妆品;贴花钿是为了遮挡贵妃额头上的伤疤;梨花涡那的两点最初是古代女子来了月事不能服侍君主才做上的标记。
20180723 陕西历史博物馆(下)
这一期主要还是以丝绸之路为线索探索了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觉得比较有趣的还是张晓龙说的那些电视剧里的文化穿帮镜头,比如土豆、番茄、洋葱、胡琴、胡萝卜都是外来的物种,中国早期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这似乎和那些技术性穿帮镜头又不一样,能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力量。
20180730 清明上河图(上)【推荐】
实名羡慕可以在故宫闭馆日进馆体验了。嘉宾针对“清明”是指清明时间、清明盛世的意思展开讨论,就画的细节:比如吃西瓜,惊马,人头数等等的趣事。算是对北宋政治生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算是特别精彩但是能学到东西的一期。
201800806 清明上河图(中)
发现自己观看的顺序错乱了……不过好在文化类节目本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先后顺序。宋代的酒肆是把菜单都放在外头的,每家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与现代的“大杂烩”很不一样的,现在的饭店可能就没有什么特色了,因为你什么川鲁粤都有。印象深刻的梗,应该是宋代的女人身份越尊贵头上的假发就越多,那会儿的发簪是中空的,除了装饰性,还是为了给假发散热。
20180813 清明上河图(下)
这期比较有意思的是三个小故事:第一,宋朝的男子有产假,即夫人有孕可以休假,体现了当时对生命的重视;第二,关于画押,由于粗人不识字只是画个圈,有上位者在毛笔里放了根针来辨别是否为自己的画押;第三,一个关于日本匠人的故事,家族传承事业,为了祖辈没有铸好的刀向嘉宾道歉。
20180820 观复博物馆——猫
讲了历史上关于猫的一些小故事,包括猫作为一个舶来品的引进,还有历史文人与猫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亮点是,当中穿插的一个关于梁老师(忘了名字……)的猫的故事,原本以为是报复式的小段子,却没想到最后居然到了人性与母爱的高度。这一期几乎可以全听音频,没有感兴趣的文物片段。不知道是否和节目原来的定位有点差异了。
20180827 观复博物馆——拔步床
也是延伸了些历史上关于床的小故事,包括床其实也是个舶来品,李白《静夜思》提及的床其实应该是个院子里的坐具。有意思的小段子是讲到,中国古代的床其实并不是两边都可以上的,夫妻之间实际上是妻在内,夫在外,往好了说是保护女人,往差了说是男尊女卑。如果晚上妻子需要起夜上厕所,不能从丈夫身上翻过去,必须把丈夫拍醒,从他身后过。就是很心疼坐着等的丈夫2333
20180903 观复博物馆——丝绸之路
中国三大令世界震惊的东西:瓷器、茶业和丝绸,小成本,高利润。这一期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期,很难说有什么亮点,却也是不功不过的一期。文化的传播,真的是一个相互影响、历史悠久的过程,无论是中国对国外,还是国外对中国的影响。
《博物奇妙夜》影评(十):豆瓣9.1,已预定我的年度最佳
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上周骂了《周六夜现场》,有人在后台骂我说“装逼”、“人家辛辛苦苦拍出来的节目被你糟蹋”、“有本事你去拍啊”……
我一点都不生气,骂我的人一定都没看过什么好综艺,我不怪你们。
骂完烂的,我再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看的综艺节目:
《博物奇妙夜》
豆瓣9.1,可能是今年最有文化的综艺节目。
主持人有两位:马未都和王劲松。
马未都是中国最著名的收藏家和古董鉴赏家,拥有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王劲松则是有名的老戏骨,入行20年演了无数角色。虽没有大红大紫却一直坚守着演员之道,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里凭着演技成为了让观众一看到名字就放心的保障。
这两人联手做了一档节目,在深夜的佛窟里泡上一壶茶、约上一两位文化届的朋友,一起聊一聊书画和艺术。
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笑大闹,只有说不完的故事,数不尽的历史。
《博物奇妙夜》是一档真·佛系节目。
第一站是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它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
节目中大家所欣赏到的是第十二窟,它被称之为“佛籁洞”,以音乐舞蹈作为主要内容,气势磅礴、场景辉煌壮丽。
为了配合主题,节目请来了两位音乐方面相关的嘉宾。
一是有国乐天王之称的方锦龙,据说方老师只要是乐器就会演奏。
另一位是旅日的藏族女歌手阿兰,音色甜美清凉、音域宽广。
这一期从佛籁洞中的雕刻着的舞蹈状飞天和持乐器的伎乐开始聊起,马未都说自己欣赏博物馆的前提是“先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往前搁”:
比如进到云冈石窟,就得先想象自己是1500年前的人。有了这样的代入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也随着变化,才能“看进去”。
不然拿着手机一通乱照,虽然是留下了一堆照片,但脑子是空的。
就像演员演戏是一样的,好的演员必须要真看、真听、真感受,进入角色的角度思考,和角色一同呼吸。演出来首先要让自己信,才能让观众信。
方锦龙老师则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向大家解释各个乐器的来源:
古人在吹火的时候使用竹筒,吹着吹着发现竹筒发出的声音还不错,再给竹筒打上孔,这就诞生了中国乐器的鼻祖。
埙的诞生则是源自于狩猎,古人在石头上钻很多孔再用绳子绑住,用这样的石头甩起来狩猎的同时,发现钻了孔的石头在不同的速度中甩动竟然能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
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则形成了现在的埙。
马未都讲出一个概念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唱出的歌曲动人。
我以前不太明白这个原理,直到方老师用叶子和脸作为例子来讲述这个道理:
他随手从旁边的盆栽上摘下一篇叶子,放到嘴边就吹了一段还算悦耳的曲调。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马未都拿过同样一片叶子憋红了脸也吹不出声音。
更神的是方老师鼓起腮帮子弹自己的脸皮也能弹出旋律,看到这里我也鼓起了脸开始弹自己,结果除了疼以外并没有其他感觉。
阿兰从小学二胡,而她所学的二胡在佛籁洞里都没有展现,因为二胡的出现只不过1000年左右;这个“只不过”就显现出中国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了,1000年的传承都排不上号。
但随着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反而渐渐淡化了,这就是成语所说的“礼乐崩坏”,制度的崩坏随之而带来的就是道德的崩坏。
马未都说自己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卡看到过唐代的五弦琵琶,这类珍贵的文化在日本是传世的,而在中国能看到的唐代文物却只有出土的。
因为朝代更迭、时局动荡,我们无法完整的保存住这样的文物。
而方老师恰好就在五弦琵琶上颇有建树,是他根据史料挖掘研制了改良的五弦琵琶,使琵琶的音色、音域更加宽广,被称为当代五弦琵琶的代表人物。
方老师演奏的那段我真是反复看了十几次:
他用一把五弦琵琶弹奏出古琴、三弦儿、印度西塔尔、印度鼓、西班牙响板、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等8种琴的音色。
那把琵琶在他手里仿佛活过来了一般,别人是弹琵琶,他是玩琵琶。
说真的,看一集《博物奇妙夜》,我恍若上了一堂艺术课,知道了许多从前没有渠道能了解的事儿。
马未都的老友窦文涛做一档叫做《圆桌派》的节目,而《博物奇妙夜》就是“方桌版的圆桌派”。
以前我推荐这类文化类节目的时候说很喜欢梁文道的一句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而《博物奇妙夜》也是这样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