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孩子》是一部由陈慧翎执导,钟欣凌 / 劉修甫 / 邵昕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貓的孩子》观后感(一):存在即合理,同理,一个人的行为也一定有他的成因。
比起第一集《遥控器》,也许《猫的孩子》没有那么完整的故事理论,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集。 一方面这集让我思考的更多,每个人都有更多的逻辑细节,也更能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成因。 比如阿衍妈妈的偏执和害怕被抛弃,她和阿衍爸之间的主奴关系。 另一方面是阿衍,进入平行世界后看到蓝色月亮的阿衍,当他笑起来的时候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恶魔。而当他独自现在房间里听父母争吵的时候,连他的呼吸声我都能感觉得到。 罗志薇和阿衍的聊天让我让我想起《恶之花》。 「既然无法离开,那就崩坏吧」。 天台的那场继位者向上一任继位者的祈求,就像两个被困在撒旦恶魔下无法逃生的食物一样。一个在祈求另一个人,问他为什么能在噩梦下存货这么久。 还有关于阿衍的杀猫能得满分的理论。 一谈到虐杀动物,我们都是第一时间认为虐杀的人无恶不作,从不会去考虑背后的原因。就好像一谈到家庭暴力男,我们也从不会去考虑暴力的原因。这两点在现在来说就像政治错误一样,被每个人的愤怒掩盖。所以你要么成为反社会无可救药,要么就一丝错误都不要犯。 其实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也许之前内心有隐隐约约觉得太过武断,但是担心被视为异类从不敢深想。 存在即合理,同理,一个人的行为也一定有他的成因。
《貓的孩子》观后感(二):恶非恶,正非正
其实很多东西在《猫的孩子》里并非像《妈妈的遥控器》那么通透,所谓黑暗,所谓精神病,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会思考,我们认为的邪恶,扭曲真的是邪恶与扭曲吗?这是一个认知的问题,是人的认知,却又只是大部分人的认知。
我不想去诉说正恶的是非对错,但是我想说说我们所谓的好与坏。将一些词语导入电影,会发现阿衍的爸爸代表傲慢,阿衍的母亲代表偏执,罗志微最初是愤怒,后来她代表着堕落。而阿衍代表着扭曲。不仅仅如此,片子里几乎所有人都代表着一个个形象词语,冷漠,暴躁,独裁者……其实还是有一些所谓的正面的,阿衍的补课老师,我想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善良的形象。事实上她代表着人民,知道罪恶,也会想要去改变,但是我们做不到付出一切的去改变,去抹平扭曲。
有意思的还有结局出现的《圣经》,《圣经》里有一句话“离开黑暗的道路就在这里,你找得到的”,有没有发现,这一下让剧情似乎圆满了?同样的,也涉及到一个关于“爱”的问题,什么是所谓的爱?什么是所谓的付出?我们真的是爱吗?在我看来,这不是讽刺或是夸张化错误教育的电影,而是一部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所有人,什么才是爱。
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包容一切,哪怕是圣人是神是上帝也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单纯听从内心所相信的愚昧之人,因为恶非恶,正非正。
《貓的孩子》观后感(三):台版《黑镜》只是一个噱头,《孩子》直接用玻璃渣子刺进你的心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里的能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还有黑科技意味,而《猫的故事》中那个暴力血腥,为所欲为,可以改变现实世界结果的平行世界,跟科技沾不上一点边,实则是精神分裂的虚幻想象。 至此我们也知道了,台版《黑镜》只不过是一个噱头,此剧并不是在探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更彻底的毁灭,而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 “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摘自微博<独立鱼>。” 《妈妈的遥控器》剧情有些拖沓,整个故事讲地也不是很漂亮,而《猫的孩子》明显比前者好许多。有些人表示看得不太明白,可能是片中多处的闽南语对话,整个故事的叙述偏向意识流,以及目前大家大多找到的是没有字幕的片源,造成观看过程中的障碍,有兴趣的可以再看一遍,看完后片中原本不明白的地方会变得明朗和连贯起来。 具体剧情分析与点评我暂时不敢碰,在此不敢班门弄斧,但有一点感叹:不管是《妈妈的遥控器》还是《猫的孩子》,里面的小主人翁在故事结尾都得到了救赎,压抑与绝望之下最终还是找到了出口。而现实中,在此刻,有多少盏台灯,多少碗炖汤,多少句加油共同迎上的是多少颗脆弱、焦虑、惶恐、孤独、压抑的内心?——在崩坏的那天,茉莉选择了离开。 《茉莉的最后一天》,过的又是怎样的一天?
《貓的孩子》观后感(四):你爱我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
这个世界是有因果的。
我爸讨厌你,你讨厌我,我爱你,你爱猫,我杀死猫,猫死了变成花落在你对我的希望上,我虐猫被抓,你在叠莲花,我坐在警车里,你的莲花上跌落了名叫崩坏的女孩,猫要生小猫,你和我也生出了新的生活。
你爱我吗?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受吗?你知道我有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你不爱我,你们看不到我有多努力想要变成你们想要我成为的样子。你不爱我。”
儿子质问妈妈的这段话,害得以为是我跟我妈的电话录音泄露了,我跟我妈无数次的吵架中,无数次的问出这些问题,每一次都是痛哭流涕崩溃想死,你不懂我为什么这么难过,你只是觉得我小题大做社会阅历太少遇到的这些挫折都不是挫折。我妈妈觉得做人很失败,因为我很糟糕。
“你为什么不抱抱我?”你为什么情愿抱一只猫,对一只猫好也不看看我,你为什么不肯定一下我,所以我要杀死猫,杀死这些夺走你的爱的猫,并且这不是我杀的,是平行世界的那个我杀的,只要杀了这些猫,我就可以变成你想我变成的那种人,你就会抱抱我,像抱猫一样抱我。
在上一次和我妈的争吵中,我妈说:你每次这样崩溃,都会增加我的负罪感,我越来越觉得我是不是错了。我妈还说:我觉得你现在精神不对,建议你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其实要去看精神科的大部分是家长吧?
《貓的孩子》观后感(五):猫的报恩or报复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
碎念碎完,回归主题。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熟悉吗?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在酝酿味道........
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
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你妈是不是也这样?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