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摘抄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是一部由珊·布鲁克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19-01-31(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一):NHS / social reform 隔靴搔痒的感觉

  可能看惯了柏林Schaubühne的痛快淋漓、疯狂极端的表演, 这部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的现代剧有点温吞水的感觉。对英国政治现状的批判也仅仅限于性别歧视,偶有一针见血的妙语,特别是结尾Pauline质问Jack为什么害怕她代表工党参加竞选,因为Jack知道她一定会赢。真是直指Elite class的痛点啊。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二):一个女人的诗篇

  被封了爵的老愤青、“政治剧作家”、《时时刻刻》《朗读者》《天窗》的编剧大卫·黑尔的新剧《我相信的事》。一个女人的诗篇,一心只想搭救母亲、当个好大夫、无心于政治的她,却偏偏因为身上最无政治色彩而成为英国呼声最高的政治新星。为此,她不得不拼尽全力,与爱人一路从性别厮杀到政坛。

  不得不佩服黑尔身上血缘性的骁勇善战和尖刻凌厉。这位海员的儿子天生丽质,一路考入的都是由“其他阶级掌管的高级学府”——蓝星公学和剑桥。不安于室的他在那里接触到法国新浪潮,并勇于实践,组建移动剧社,开着大篷车送戏下乡、全国巡演(相信因此他会格外力挺NTlive)。过剩的力比多在此消耗殆尽之后,他不再愤怒,而是冷峻下来,用戏剧来表达对周遭的困惑,洞察世相,透视人心。他的戏剧有一种特别的节奏,合得上观众的脉冲,非常注重并能够舒张现场看戏的愉悦。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三):激情发言:黑尔聚聚的剧都要吹上天

  #我相信的事##I'm not running#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中文译名背后,是两个意思:我不参加竞选了,以及,我不逃避了。

  以前觉得政治剧有什么好看,现在激情发言,只要大卫·黑尔聚聚写的剧都好看。他怎么总是能把故事写得狗血而不招人反感,把人性扣得幽微而又不失细腻。什么古灵精怪的题材都能信手拈来,天才。

  跟天窗一样,又是一个“三观不同不能谈恋爱”的故事。酗酒家暴的原生家庭走出的女医科生,因为所在的社区医院要被财政削减,走上了“保护医疗系统”的独立MP之路。巧不巧给财报做智囊的律师是身为工党大佬之子的前男友。再过两年,两人更是双双成为党魁的最有力竞争者,没有背景的新星和世家子弟,20年相爱相杀的利益之争一触即发。

  然后一个两人都喜欢的、充满野心的黑人女性小助理,先天性心脏病突发,倒在了没有AED的威斯敏斯特。Pauline就在她身边,仍然施救不及。

  于是gay蜜PR开篇代为转达的“我不参选”,百般挣扎后还是成了最终面对镜头的“我参选/我不逃避”。

  旋转舞台只有两面墙,换景的时候就放新闻访谈投影。一个一个打乱时间线索的片段,拼凑起Pauline为什么成长为现在的样子。(跑题港一下立体感投影做得真棒啊)。酗酒母亲欲留还拒那段太有张力了,是哪怕演了很多次对手戏还能瞬间带动对手情绪的那种张力。

  不过野兔聚聚强也强在不过分沉溺负面情绪,黑色幽默之笔随便乱戳,嘴炮大战永远是拿手戏。“道德高地太过拥挤,所有人都想站在上面”一刚。中场采访全场一个爆笑。

  这出剧的主角配角都好强啊,仔细一看还都是熟人:卷福版哈姆雷特的奥菲莉亚、RSC版亨利五世、还有一个蛋泥版的吉尔登斯吞。除了年轻时稍微有点出戏,后面的完成度非常高。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四):比爱更重要的事

  比起以往作品,David Hare这一部政治性并不深,金句依然频出,但大多浅尝则止,如他在intermission interview中所说,聚焦于是否参选这个很小的决定,展开关于一个人的背景。能看到他多次表明态度,即使说着“是非交由观众决定”,但作者本人情感倾向很明显。

  同时感情线有趣到令人咬被单。旗鼓相当的狠人相爱,在这个过程中犯傻、露怯、自乱阵脚。和外部强大的形象反衬。隔着屏幕就很心动。

  上半场的感情戏真的很戳我。为了独立去抗拒爱情,和爱人因为政见不同碰撞,短暂意图“服输”,但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针锋相对之间一闪而过的软肋反而促成了更加坚决而有力的行动。——波琳一直都占上风,从相爱到分开,从重燃爱火到倒戈相向。但她不是不痛苦的。

  性格不一定决定命运,但性格决定处事风格和情感走向。

  下半场,在生活的磨砺中,男女主人公都生出了政客身份难以避免的复杂性。性情、欲望和智识上互相吸引,但在立场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当仁不让;挣扎于情迷之间,在更为重要、正式、强大的政治面前,都成了一种短暂而奢侈的消遣。歇斯底里里才能看到隐藏在愤怒之下的恐惧,正如步步紧逼之后,发觉正义者口中的争议绝不简单。

  所以会敌对。两人在抵触的不只是观点的差异,也是任何软弱和妥协的可能。这时候男主的避而不见反而显得更为可怜。

  前作《天窗》里也有这样“爱而不能”,一旦点题那些比爱更重要的东西,自我也好,观点也罢——这就是是非取舍带来的使命感。

  财阀和工会领导、贵族小姐和革命先锋、资本家和运动领袖,甚至降维到商业精英和自由派,边缘艺术创作者的粉与黑,甚至是古板卫道士和风月俏佳人…社会角色在爱里,能被跨越的固然会触动人,不能被跨越的,也有一种悲剧性的美。

  这样的感情戏真有张力,Hare老师真会写女人。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五):I am running(out of ...)

  有几个剧情点我被击中,先记下来:

  1、当小妹问她要不要竞选的时候,波琳似乎在说自己的事情,I am running ...out of my family.

  这个剧一直围绕要不要竞选,实际上是波林对自我本性,对家庭的一种逃离,要不要逃离。

  2、政府其实根本不管民意,他们最后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计划来。

  这一段出来的时候,有人笑了,原来每个国家都是nz这样,民意调查只是一种告知,并非商议。

  3、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就不会热烈的生活。

  这是一句极具存在主义思想的话,对死亡的恐惧,就像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一样,是生的驱动力。亚龙也说过,我们由直面骄阳 恐惧,一个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此消彼长的,怕得越多,生的越少。可是我想,死亡永远都是伴随着生存在的,互相登场。

  4、我只是演唱了他们的生命,我并没有救过一个人。

  波琳在被提及自己的实习医生的时候如是说。也是,任何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也并没有真正的战胜死亡,只是在那个难关,让病人活得长了 一点罢了。但是那段长的时间对活着的人意义重大。

  5、你在报复我,因为你逃离了你的家庭,你要开始独立,但是我闯进来你的生活,你恨我,你想得到我,但是你又想独立。

  这是杰克在二十年后对波琳的质问,这个男人一早就很了解波琳。当年波琳用一段你对我由暴力,跟杰克分开。其实这种投射显而易见,谁对谁愤怒,谁对谁暴力。杰克在当年还是有些天真。

  6、你用无视控制着我。

  波琳的家庭充满了酒精、争吵、打架。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十五年,听到的都是这些。直到母亲得了癌症,她告诉波琳,你l忘记我,我拉了你的后腿。这是一个时日不多的最后的真话,作为一个深陷虐恋的女人,也许忽视自己的孩子是对她最安全的保护。因为任何在乎,都会引起身边危险因素的攻击,她的忽视,才能让周围也忽视这个可怜的孩子,尽管把关爱也屏蔽,但是危险的屏蔽才是母亲最希望的。在她心里又何尝不希望这一切快点结束,最后对波琳说的那些话才是埋在内心深处的爱。可是对于波琳来说,越是无视越要靠近,越是心疼,越是连接深刻,因为得不到,才那么努力的去要求,越要求越失挫败。就像她在房间收拾那小半瓶伏特加,只能看着母亲一口气喝掉。

  我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我相信的事,但是这句话显然比我要竞选或者我不竞选更有力量。波琳的眼神里由很多戏,比肢体动作还要多,一个女人要独立的迷茫,对爱的念念不忘,对要走的路的坚定,还有对家庭对母亲的割舍不下,却又无能为力。

  对于剧本本身,我想说,演员本身太吸引人。

  《国家剧院现场:我相信的事》观后感(六):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

  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

  故事从女主角托同僚发布不参与工党党魁竞选的宣言开始。为什么不竞选?因为一个不体面且与政治绝缘的家庭,误打误撞的从政生涯,长期以来只关注单一话题,与作为对手的候选人藕断丝连的“爱情”(?),以及最重要的,工党一向是一个厌女的政党。在女主角的人生规划里,本来不包括从政,她只想拜托酗酒的母亲带来的阴影,想读完大学当个好医生,在医院可能被关闭的时候想保住医院,为请愿书四处奔走结果还被前男友“骗炮”,最终,这个由保留一座医院引发的冲击推动着女主角开始了政治生涯。

  男主角则与之相反,即将参加党魁选举的他运筹帷幄又魅力十足,他的父亲是工党的明星,虽然他曾经非常反感自己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但当他最终还是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并很快学会与挥之不去的“父亲”相处。他对政治有着充分的认识,大学的时候是学校工党领袖,毕业后以律所为切口进入政坛,明知道不可能给请愿书签字但是既然前女友来电话那不如见一面,成为议员后虽然面对巨大的压力但是仍然显得信心十足。

  两人之间的这场战争似乎胜负已定,看起来女主不可能赢,事实上女主自己也选择了放弃。I'm not running.我选择放弃。

  出乎意料的是,在下半场,我们看到了男主角的慌张。男主角在怕什么?男主角为什么怕?因为女主角一定能赢。她不懂工党传统,她只关注单一议题,她是政治素人,她没有背景,她还是个女人,但是她热情澎湃又富有理智,她有坚韧的意志却正好没有“政治家”都有的虚伪和谄媚,她是真正在意民众的人。别忘了,说出“工党不在意选票”、“工党不在意民意”的,正是最懂得工党传统的男主角。

  很奇怪,明明在这场戏里,男主角才是那个高大、有攻击力的人,但是当女主角在墙角问他“你在怕什么”的时候,他弱小的像个孩子。很奇怪,工党一直认为女性承受不了党魁这样的重任带来的压力,但是当男主角在熟悉又陌生的对手的咄咄逼人之下,竟然口不择言说出“你就是要搞我,床/上搞不到我,你就要到下议院搞我”这种话。

  谁才是真正能成为赢家的人?不言而喻。

  从I'm not runing 到I'm running ,在一次次博弈中,女主角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和使命,过去的二十年不应该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而应该成为超越曾经的自己的动力。

  舞台布置非常有意思,简洁又不单调,参访投影既表现了人物的立场,又很好地填补了转场时间的空白。同导演的《时时刻刻》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每次想到大学英语课上和剧社同学展示电影选段,并在课堂飙戏,还是会觉得很怀念。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