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第10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所罗门 / [美]凯思林·希金斯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问题(第10版)》精选点评:
●超级棒,可能是最好的哲学导论了。体例清晰严谨,行文明白晓畅,提供的“与哲学家相遇”和思考题板块非常有趣,能很好地激发思考兴趣。同时,因为立足于“做哲学”,所以提供了许多哲学写作和逻辑准备相关的内容,帮助非常大。
●方向正确
●只是第一遍,配合赵老师的讲解,勉强把门帘掀起了一个小边,还得和其他的入门书一起看、反复看。
●开启哲学思考的大门
●我的大问题,西西弗斯是否是徒劳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教科书.....
●明明那么好读,我为啥读那么久
●绝佳的入门书籍
●19.10.30,京东。
●作为一个连哲学的门都没入的人,谈几点感想: 1.本书以专题形式探讨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底层逻辑,所以是应该看的,不管对哲学是否感兴趣。 2.它有些部分因为过于简略而不清楚,所以不是完全适合入门用。 3.质量挺高,总结精辟,个人最喜欢“上帝”和“自我”两章。
《大问题(第10版)》读后感(一):正真的哲学书
多年前,我在大学里面选修过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开讲,因为我有兴趣,老师其实讲得也还行,作业是第一个小论文,也花了一点心思,老师的评语我都能大概记得。在没看见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段经历是满意的。
看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才是我想学的哲学。我这样不是专业人士,想来学习哲学不外乎我对这个世界有疑问,有困惑。小学时候,我就思考过人为什么活着,我学哲学就是因为发现自己是个会思考这些问题的人。
之前西方哲学史,学的,看的,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以哲学家为要点。这本书不一样,这本书从哲学的最开始起源——思考为中心,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哲学知识点并不是正真的哲学,学习哲学不是为了背哲学家思想,也许这个哲学家很重要,但是如果他对我关心的问题没有帮助,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了解他。
这本才是正真的哲学书,推荐给想了解西哲,并不想以此为生的同学们。
《大问题(第10版)》读后感(二):只建议看四章,4、5、9、11
在第四章讲实在也就是本体论那章,讲到了后面很多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译者不敢用这个词,改成唯心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国家的人对唯心主义有太多的误解,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如说是观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其实这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因为我们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也只有观念而已,能把这个讲明白我们哲学科普的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 再联系后面第五章真理的探寻,也就是认识论,把我们为什么无法认清真理,认识的局限性说明白,这本书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 至于后面有些关于自由、道德的论述,实在是浅之又浅,根本不像是21世纪写出来的书。 总得来说,第四章本体论、第五章认识论、第九章正义与权利、第十一章边缘哲学值得一看,其他的章节不看也罢。 这本书感觉也不适合国内哲学小白看,可是实在没有其他的书,也没有办法。五十多万字,几乎啥都没干花了我快四天时间才看完。 果然就只是简单的导论,作为西方的哲学小白读者当教材看是挺合适的,不过还是建议看完之后去找些专门的哲学著作多去看,不要浅尝辄止。
《大问题(第10版)》读后感(三):哲学入门书:《大问题》
本书出到了第10版,是很成功的美国大学哲学教材,作者所罗门是美国德州大学哲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加州大学等任教。
既然是教材,而且书名就是哲学入门小书,这书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分11章,涉及了什么是哲学、生命的意义、神与宗教、实体、真理、自我、自由、道德、正义和社会、美、非白人哲学等方面,可以说覆盖面很广,而且每一个部分都力争按时间顺序以哲学发展史等方法来阐述人类迄今为止就这些话题给出的思考和答案,每一章都是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穿插经典引文,而且每部分都留下作者推荐的相关书单(我只看过1/10左右),典型的教材写法,翻译的不错,印刷非常精美,是不错的哲学史和哲学入门书籍。
欧美的哲学教育搞的较好。法国中学生的哲学是必修课,高考作文就是哲学题目,2019年的题目有:
只有可以交换的东西才有价值吗?(这个话题,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很长的论述,熟读马哲的中国孩子应该能回答出来)
多元文化是否有碍于人类的大一统?
工作会阻碍人们的隔阂吗?(法国人天生懒,最喜欢思考这些工作的弊端之类的问题,曾经有首歌Sympathique在法国很流行,有一句就是直白地唱着:Je ne veux pas travailler - 我不想上班。。。不过这首歌的创造人员是美国人)
我们有可能逃避时间吗?
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求论证有力,能自圆其说。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思想自由却不利用,而追求行动自由。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哲学是什么?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大问题(第10版)》读后感(四):Big Q| 我们为什么应当是道德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抽时间看完了《Big Question》中道德与美好生活这一章,探讨了"是否应该快乐至上"、"自利在道德中的地位"、"道德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以及现有的各种道德理论。
让我比较意外的点——书里说,道德也是对弱者的保护。
以前我只意识到法律对弱者的保护作用,而忽略了道德,跟法律类似,很大部分都是禁令,比如"不能说谎""不能偷盗""不能欺负弱小"等等。
换言之,能从法律和道德中获益的不是每个人,而是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也就是说,当指责一方不道德时,相当于间接承认了另一方的弱势地位。
那么,喜欢站在道德高点的人也就几乎等同于卖惨,果然自古还是套路得人心。
难怪曹操能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尽显强者本色。
尼采认为道德是弱者为了控制强者而使用的一种骗术,这里的强者是指有创造潜力从而使社会收益的人。我想,任何一种规则也同时是一种束缚。
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是丛林法则的约束。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三体》的价值观设定,为了族群的延续,随手一个二向箔,宇宙丛林法则让人不寒而栗。
我想,根据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想法,应该是努力做一个被人指责的强者,而不是指责他人不道德的弱者。
最后就以康德的名言结尾吧。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大问题(第10版)》读后感(五):哪有什么大问题:前三章读书笔记
哪有什么大问题 超额的寒假,并没给我们带来超额的乐趣,时常性的颓废与沮丧,我们是怎么了? 无独有偶,一位美国哲学家询问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生,描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大多数学生回答同样丧气。既然哲学是门爱智慧的学科,为什么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比较富足和安逸的时代,我们竟然失去了黑格尔在当年战争时期所拥有的乐观和自信,是我们丢掉了什么东西吗? 这位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思想决定了我们在宇宙中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位置,我们的心灵是需要思想的,就像身体健康需要食物一样,我们渴望洞察,也期盼着他人的理解。但现在呢,基本是被所谓的消遣或者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了失去了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以及哲学的慰藉。 本次专题,我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的那些哲学问题。 首先,从生活中点滴入手,窥见一下哲学的特征、研究领域以及所需逻辑准备。
part1哲学问题想到一个观点很容易,但如何把它表述成一篇好的文章却是难上加难,学社例会演讲的过程,其实是哲学中表达和论证的过程,听众在与演讲者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也在不同观点观点中建立起一种联系,在倾听后根据他的所想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在这样的一轮轮交锋之后,哲学帮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批判性的考察,帮我们把关于自身和这个问题的看法综合起来,将其整合为一种独立的统一的能够为之辩护的看法,这种综合就是哲学反思的目的.。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概念与概念框架。表达、论证、反驳、综合,形成哲学的几个基本特征。 哲学研究领域同样广泛,宗教哲学范畴的西游记,政治哲学范畴的资本论,逻辑哲学范畴的基础教材,除此之外,伦理学、美学、艺术哲学无不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构成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为了更深入理解哲学,我们还做了相当多的逻辑准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大家并不陌生,反驳和批评也是哲学的两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举反例或者归谬让哲学得出一种悖论,让我们在对某一个观点进行认真的查验,从而不断的修正和巩固,立场观点。 以上我们对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几个重要的领域、它的逻辑论证方法,为大家做了介绍,那么哲学研究什么问题? 其实哲学可能是仅仅发端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怎样相信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我们试图来理解自身,以及这个时代和我们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这便是哲学要做的事情。 从三个问题中,一起来窥见哲学家们不同的解答。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part2问题解答之生活意义A西西弗斯滚巨石,把一块石头滚上山,到了山顶之后重新滚落,于是一切都要从头带再来直到永远,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我们的生活真的会是这个样子吗? B加缪:生活本身没有意义。生活本质上是荒谬的,宇宙永远也不会满足我们对于意义和正义的期盼。 C生活是一种悲剧。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死,但是往往这个事实会被忽略,死亡可能会被看成一件倒霉的事情,通往来生的路或者最终的灾难。 D生活是一件艺术品。生活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件像雕塑那样的艺术品,人的生活就是要为自己打磨出风格,尼采主张我们要活得精彩,活出格调。 E全部生活的目的就是死亡。弗洛伊德 F生活是悲观的。佛教苦集灭道四谛 G生活就是孩子,体现了一种对于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生活是一种关系……
是否真的有上帝?
part2哲学问题是否真的有上帝A上帝是超验的。他超越于人的日常世界,在我们之外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截然不同,那么我们怎样与上帝建设联系呢?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通过教会通过某些重要的人物来实现,另一个方面便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认为人和上帝之间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关系,而不是依赖教会或者是信赖任何的团体。 B上帝是内在的(万有神论)。致良知是我们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的一句话,心外无物,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而这个观点,在西方恰是上帝是内在的一个万有神论的观点,因为想要找到上帝,我们不必向外寻求他,而是只需要认识我们自己 C上帝是内在的(泛神论)。除了土地公公之外,我们还有雷神电母月老,等等天庭的众生,那么关于在上,在关于上帝是内在的几种观念中,最为简洁和有力的便是泛神论,他认为上帝就是万物,这就把对某一种东西的宗教信仰变成了一种面向万物的宗教态度,信仰上帝的观念,也与之发生了变化。 D上帝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E上帝是一个超验的造物主(自然神论)。伏尔泰:上帝是物理学的一个必要的假设,创造了世界,但是不派不扮演其他任何的角色。 无论信仰上帝与否,我们早已把上帝人格化,并通过祈祷与适当的恳求与上帝发生关系;但上帝也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万物的爱的话,或者是一种关怀着宇宙的伟大精神。 什么是最真实的?
part2哲学问题本体论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的问题。这里,不仅有常见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非物质论者的论断,还有柏拉图兼采唯物论与非物质论的两个世界的论断以及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与之对立,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则是坚定的唯心论者。
有关哲学的问题,远不止如此,如有兴趣,请移步哲学入门书《大问题》,享受从一个个问题中,探索哲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