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38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6-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完满才是人生》精选点评:
●日拱一卒 功不唐捐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老是率真的人,他犯不着和你拐弯抹角,也从来没有拐弯抹角。这本书中谈论老年人的部分最精彩,谈论友谊人生就算了。 有机会,还是要读读他的学术著作,国宝级人物,又是语言文学家,难得
●多谢蔡徐坤同学推荐,让我遇到一本好书。年龄不限,也值反复翻阅
●季老师在人生的末尾回看的随笔散文,平淡的人生态度。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
●这碗鸡汤我喝得下去。
●书写的不认真 感觉是写来给自己开心的 思路很杂 观点不深 且和心理学的观点部分相悖 我还是宁愿读一本好的心理学书
●季老的人生漫谈,可能只有经历过漫长一生后才能懂得书中所述,目前而言,看了这些,并没有太多的共鸣……其中谈到压力和长寿时,都提及到“不嘀咕”,这里倒是挺有感触,要做到心胸开朗,乐观愉快,绝不视芝麻绿豆点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所谓遇事不抱怨,有困难就迎难而上,正是我目前所要做的……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十全大补汤!比鸡汤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一个百分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真正理解到这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世间从不缺少辉煌的花冠,缺少的是不被花冠晕染的淡定。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季老在和你娓娓道来,平淡又真实。
《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一):季羡林,人生漫谈
鸡汤一样的命题“不完满才是人生” 是九十而望之年季羡林大师对人生方方面面的漫谈,看似极其通俗简单又易懂,甚至会觉得引据的经典非艰难晦涩,很好读,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静水流深,浅溪喧哗?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领悟,我们常常会路过浅显的道理,过门不入,如果你对生活中的人事稍加留心,突然有一天会对某一个道理有强烈的共鸣,这应该就是回到了精神本身吧,这些精神实质会形成肌肉记忆,内化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人生到九旬,有足够的自信能真正透彻理解,何为人生的意义,季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文化造诣极其深厚,任意话题信手拈来,谈起来游刃有余,这是功力深厚使然,即便有这样的修行,但是仍然会对一些不满的人事进行无奈的讽刺,无法平和,不能放下,就像书名所言,不完满才是人生. 一生兢兢业业,著书立说,躬耕学术,成绩斐然,却仍然只道一声,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或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不得不临时抱佛脚……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吧 季先生开篇对人生意义价值,知足不知足,有为有不为,成功,爱情,寂寞朋友,压力,礼貌,时间,容忍,运气,谦虚,包装,世态炎凉,光阴,家庭,伦理道德以及老年等等,人生方方面面侃侃而谈,大道至简,一生的文化素养,足矣将浩浩汤汤的传统命题以最简单的语言跃然纸上,几次引用法国作家蒙田的随笔,和中国古代释道儒经典,告诫并勉励我们一寸光阴不可轻,人生于世无非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天人,人人,人己.人与自然终究是天人合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想起昨日读庄子(逍遥游)里面提到的小大之辩,尧和许由的对话,应对今天季先生的老马识途论,他自慚“像我这样一批老马,千万不要迷信老马识途,不要在任何方面,包括学究以老马自居,要向小马学习”这是何等的度量和气魄… 读文要读经典,受教要受大师的思想,王瑶教授在霍去病墓前对学生说:我们子孙,不孝啊…! 长太息以掩涕下,好好学习吧,多晚都不算晚,共勉.
《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二):人生的智慧尽在其中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横亘数十年光阴,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寓意深远,堪称散文创作的瑰宝。《不完满才是人生》是其散文精选集,也是季羡林“人生三书”之一。在这本散文集中,侧重的是季羡林谈论人生普世价值方面的散文,阐述了普通读者都会面临和思考的人生问题与困惑。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真”与“朴”是其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不完满才是人生》全书分为六章,分别是《不完满才是人生》、《一寸光阴不可轻》、《尽人事而听天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人生中的三个关系》、《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等,每一章都很好地延续了这种风格。他的散文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命意识,诠释了他豁达的生命观,并积极探寻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意识。
季羡林的散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不乏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以睿智练达文风润格,以平时朴素笔调发端,给读者以启迪与心灵慰籍,平和面对种种世相,谈对人生的感悟。
比如——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绝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比如——
到了现在,自己已经九十多岁了。离开人生的尽头,不会太远了。我在这时候,根据座右铭的精神,处之泰然,随遇而安。我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比如——
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也称之为“天人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人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独具魅力,感情真挚,选材广泛,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季羡林以一个大学者的角度解读人生,既有关于爱国主义的敦敦善导,也有老年谈老的明理文章;既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中所表达的国际关系之重要性,也有在学术论文集自序中所呈现的探索真理的原则性;既有关于毁誉、容忍及公德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文章,也有关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及一个预言的实现等文章所呈现的大家视野。整部作品在着重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韵律美,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正如书上的那段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说得真好。
真应背诵下来,每天自省。
《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三):风雨人生:耕耘自己的园田
对于季羡林老人,人们说的更多的是他的学问,加在他身上的头衔有很多个:“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尤其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五四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的缅怀,对近代无“大师”的哀叹不绝于耳。于是,季羡林先生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那种学贯中西,学富五车的大知识分子的期待。
可是,当真,人们真的那么看重学问吗?就在今天早上,笔者还看到一篇文章,讲社会上日渐风靡的“读书无用论”,讲“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豆浆的”,还有诸如“大学生毕业后沦为卖猪肉的”这类新闻报道,的确给满心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实现“鲤鱼跃龙门”的阶层上升之梦的中国人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所以中国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历来暧昧,与其说他们看重学问对于丰富个人精神生活的作用,毋宁说他们更希望通过钻研学问,获得一点现实的利益。这点现实的利益,在古代是科举考试的功名,是官位,是出入庙堂的资格和俸禄。现在人们说的更直接,就是将来有口饭吃。于是乎,在倡导精英教育,培养“大师”的高等学府,人们不再享受钻研学术之乐,而以毕业后端稳一个饭碗为第一要务,而现实的处境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时候都比他们更有竞争力。钱理群曾苦涩地称这一代人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中国人拼命读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中国学生引以为傲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那么多个雅思托福考试的高分令外国人瞠目结舌。也或许,中国人自降生以来,自带“考试”基因。如今你告诉他们读书无用,只会滋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文提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世故,懂得配合,懂得攫取利益;一种是虚无主义,茫然,无助,不知道该抓住点什么。哪一种,都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有时候不禁令人想到:多元价值,是不是取消价值呢?
金钱利益至上,某种程度上,“成才”或许意味着“出人头地”,但绝不意味着自得其乐,造福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像季羡林这样一位精通12种语言,梵语研究领域的专家才会成为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国宝”。季羡林尽管常年待在体制内任教,但是他对人性并不缺乏深刻的洞察。他曾不无感慨地说自己在文革中被批为“牛鬼蛇神”,人人避而远之,家中门可罗雀,等到平反了,家里又是高朋满座,所以他说“世态炎凉”跟一个人的活得岁数的多少有关系。活到九十多岁的他对人性也并不乐观,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坏人,而且坏人是不会变好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完满,甚至可以说处处存在着枷锁。但是他还是主张人们“顺其自然,尽上人事。”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和中国传统的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是一脉相承的。
季羡林毕竟是外国文学专业,后来又在德国留学十年有余,梵语等语种是他的看家本领。梵语我们平常人不懂,但是他讲人生的文字,我们倒是可以看懂。这看懂,是看懂之后的淡然一笑,是静默于心。究其原因,是他的文字极为朴素,平淡,并不故作高深,就好像他的人一样。季羡林并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家学渊源,父母都是贫苦农民,他自己,也是投奔山东的叔叔那里才得到一点文化的熏陶。但是寄人篱下的感觉,对于每一个成长期的少年都不好受。少时离开母亲成为他一生的“悔事”,包办婚姻的苦涩也只能用醉心事业来逃避,文革中所受的苦并不比别人少,等到老年,父子不合,秘书虐待种种糟心的事都没有放过他。这里,生活的严酷不会因为他是“学界泰斗”就对他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他即将百岁而对他分外仁慈。人间并没有乐土,人间也并没有完满。
一个人活得多久,多显赫,多受人爱戴,或许都只是表象。唯一幸福的源泉是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自己,其他的,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热闹是一时的,寂静却是恒久的。如季老那样找到自己的园田,一辈子勤苦耕耘,自得其乐,已然成为人们眼中的淡定人生,因为不骄不躁,心有所向,所以自成一个宇宙,不惧风雨。
《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四):谁的人生能完满
文|迩孲
头顶一生都自带光环并且荣誉无数,通英、德、梵、巴利文、俄文、法文,精通吐火罗文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先生居然写了一本书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耄耋之年颇负盛名的季老居然跑出来跟我们这些庸俗之辈说他认为的《不完满才是人生》,这,还让我们活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先生的传奇人生。
季老生于1911年,在辛亥革命、日军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岁月中,季老的少年时期在不断的转学、辍学之中度过;
高中毕业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78年复出,从此以后他的头衔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一直到2009年。
一生中,著作等身,并且研究成果显著:
1.《〈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
2.《〈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
3.《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
5.《印度简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
看到这里,你是否都在想:这么完满的人生的人,为何要和我们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但是就像保罗·西蒙说的那样:没有谁没受过打击,没有谁会悠闲安逸,没有谁的梦不被击碎,没有谁不被屈膝。
在一生下来就是全世界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生活和求学之路比谁都艰难。在新旧思想外来思想不断冲击下,能养成如此正的三观,靠的是怎样的一种眼光和情怀?经济破产时候却留洋,个中艰辛和困顿谁晓?《牛棚杂忆》中描写的那十年是生命被蹂躏成了一种怎样的绝望?和儿子决裂断绝关系13年不曾相见是一种怎样的凄凉?辜负了终身未嫁、只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等了季老六十年的德国恋人伊姆加德是一种怎样的遗憾?
苏东坡言: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一个人,纵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无法让风不从他的屋顶吹过,况且是手无寸铁的小百姓?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人生就像季老说的那样《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意外之事,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抱怨它、逃避它,应当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世人昏昏,我必昭昭。
在我实现我的人生终极目标“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之前,必得时刻记住韩文公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另外需把朱子的诗作为座右铭: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我们的人生不完满,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朝着自己想要的人生去努力奋斗。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