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重建》是一本由[美]蒂莫西·斯奈德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的重建》精选点评:
●没想到出条目了,激动地打字都手抖T_T斯奈德老师这本书是扎实的历史研究典范,他精彩地论述了想象的共同体如何被塑造出来,历史如何与神话混为一谈,当下为何走不出过去的阴影。更可贵的是,本书除了关注宏大叙事,还聚焦于那些已经被符号化的个体,其中也有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他们无声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待着后人解读他们的故事。作为译者,中文版的问题全是我的锅,华彩部分都属于斯奈德老师。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封面称“致命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赞誉推荐本书”。须知,亨廷顿不是政治思想史学者。亨廷顿在其成名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在于其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其政府的效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科学态度,主张价值无涉(value free),与政治思想史研究通常具备的鲜明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如果想给亨廷顿冠以某种称号,比较宽泛的是政治学者,相对精确的是比较政治学者或政治发展学者。
●以历史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究大波兰区域不同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脉络,生动阐释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背后的各种角力因素,也展现这一历史变迁之中普通人的命运波折。值得推荐。
●2020年开封阅读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引用一系列档案文献材料而撰述的三个历史故事。不知道福山《民族的构建》什么时候能出版?
●早期近代波立联邦,在领土上被瓜分后,以波兰高雅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和联邦爱国主义,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初的波兰民族主义和早期的波兰起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但在新型大众民族主义的时势面前,精英化的联邦民族主义显得相当脆弱,立陶宛,白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逐渐抛弃了对联邦的怀念,开始发明自己独立的民族,而联邦主义理想最终在1939年崩溃,战后的领土分配中,斯大林奉行了民族国家巩固的战略,四个民族彻底分道扬镳,但民族主义者们对苏联强加的领土安排仍有不满。而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派皇波”的小民族主义+现实主义,提前遏制了对前波兰东部领土的宣称,主动承认立乌白是与波兰对等的民族,有权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反省历史上的互相清洗,民族国家和潜在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列宁党帝国,避免了这一地区的巴尔干化。
●历史不是也不能成为我们今天的现实观中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也不能决定它的形成。
●2020-2-3(2020-14) 11天,读完,我太难了,这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专业的书,细致详尽,没有多余的话,每一句都是重点。我懵懵懂懂的读完,能吸收的只有一小部分,过几年应该还会再翻出来重读的。
●佳作配佳译。顺便期待《红王子:哈布斯堡大公的秘密生活》,至于Snyder其他的作品,就不抱大陆出版的幻想了。
●关于民族建构在后期政治秩序重建的部分非常具有吸引力。实际上“历史留给历史”这句话是需要在关于现今民族主义之中进行再次思考的。其中从立陶宛-波兰王国部分开始延伸,包括将文化与诗歌纳入进来关于民族共同体具有浪漫主义这一特质的部分实际上融入了一种关于民族迷思的反省。最后从欧盟与东欧的边界收尾,关于边界领土与民族构建的挑战其实还在继续。提供的部分非常广阔。让人值得警醒的部分还有利用民族想象进行操纵,一战二战期间之下受到牵连的普通人。东欧民族史其中繁复且难以梳理,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从未来角度的不断做出重新构建与调整才有可能解决那些在历史中的没能解决的问题。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一):真狂生也
由於疫情持續擴散,致使全國物流延宕多時,已訂半月之書今日方才收到。於東歐國家之歷史,有著想了解的欲望,故也讀他書之同時讀本書,乃先讀正文前《名字與來源》部分,中有:和翻譯一樣,音譯充滿了難處理的問題,挑剔的讀者要明白,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是不完美的。嗚呼,譯者真狂生也!讀者何以挑剔又何以不挑剔?既選擇譯介外文著作,當抱以責任之心為之,不意譯者有此種行文,令人頓失閱讀興趣。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二):民族的重建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1/03/%e6%b0%91%e6%97%8f%e7%9a%84%e9%87%8d%e5%bb%ba/
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 [美]蒂莫西·斯奈德 / 潘梦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1
子扉我 2020年早冬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1月7日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三):在摧毁中构建的民族性
《民族的重建》讲述了立陶宛,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近代几十年的发展和独立进程,四个民族在帝国时期长期混居,但宗教和语言不同,二战之后又有政治观点的对立,以及在德国和俄罗斯强势文化影响下,这几个是如何成为现代的独立民族国家的?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民族何时产生,种族清洗为何发生,民族国家如何和平共处。
现今立陶宛的首都,曾经是白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立陶宛人谋求的城市,波兰人视之为文化发源地,犹太人称之为”北方的耶路撒冷“,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是犹太人,大多数教堂是天主教堂,而学校以俄语教学。它有不同的名字,立陶宛语的“维尔纽斯”,波兰语的“维尔纳斯”,白俄罗斯语的“维尔尼亚”,俄语的“维那”以及意第绪语的“维尔纳”。这座城市简直是这片东欧土地的缩影,在二战后期,这个城市中基本没有立陶宛居民,不过苏联承诺立陶宛政府它的归属,以交换军队驻扎以及通过立陶宛到达波兰前线的权限,而它最终属于了立陶宛。
我认为本书十分详尽,有时候过于详尽地罗列了若干事件和史实,基本阐述或者解答了三个问题:
被很多人忽略的种族清洗。在1940年代,乌克兰民兵组织对生活西乌克兰区域波兰平民的屠杀,波兰军队对乌克兰平民的屠杀,乌克兰民兵在德国纳粹的指导下对犹太人的屠杀。总体来说,在二战中和二战结束后,原本混居的乌克兰人,波兰人,波兰犹太人经历了种族对抗和针对平民的杀戮,数十万人民死亡,这是历史上被忽略的一段。
为何波兰犹太人在乌克兰被赶尽杀绝?关于历史上欧洲为何反犹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可以办出若干分论坛的题目。对犹太人的隐形敌视,似乎可以从宗教中对耶稣被出卖的愤懑,对中世纪欧洲犹太商人唯利是图的反感,对黑死病时期的排外,甚至是对伊斯兰战争中犹太人暧昧的态度来理解。及至纳粹时期,对犹太人有计划有步骤地灭绝。但是这些无法解释类似《邻人》中的事件,《邻人》所记录的是原本近一个世纪混居在一个村庄的村民,突然毫无人性地进行种族灭绝,这实在令人不寒而栗。而《民族的重建》提及了几个事实:在20世纪初期,波兰作为文化强势国家,其城市人口的组成有将近一半是犹太人,而乌克兰村庄则基本由乌克兰农民组成;在20年代随着波兰对乌克兰的深入或说“殖民”,大量波兰犹太人来到乌克兰,成为大地主,店主和中层管理者。乌克兰农民在这个变化中成为被欺压或者侵占的一方,而在二战中,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追求乌克兰独立吸引了大批青年人。屠杀犹太人不仅仅意味种族对抗,也包含了阶级的颠覆,资产的转移以及通过消灭本民族土地上的他者从而拥有更大的独立建国的正统性和可能性。
理解欧洲标准意味着什么。二战后很多民族追求独立建国,这之后的国家版图基本基于这几年的斗争结果。波兰遵循的欧洲标准,主要体现在,把少数民族权利视为他国的公民文化权利;少数民族的命运是一个国内议题;排除了少数民族问题的领土解决方案;欧洲标准政策企图让历史远离外交。波兰遵循这一标准,与乌克兰达成和解,放弃对维尔纽斯的索求得到立陶宛的支持,进而顺利加入北约。作者认为波兰和乌克兰成功“重返欧洲”,而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发生了种族清洗。事实上对欧洲标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看懂现在的外交争端,尤其是历史远离外交,其含义是确定二战后的边境线为各国版图,不承认历史和文化势力上对区域的势力范围和索求。
总体来说,《民族的重建》是十分有助于理解近代东欧的一本书。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四):被定义的东欧民族史
并非单单想象的共同体 而是作为主义统治工具的击碎-重构-统治的民族建立. 历史的切面始于华沙和维尔纽斯在1569的卢布林联合 光荣文明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几经跌宕 在莫斯科们的野望和铁蹄下 分别于1667的安得所沃条约&1772-1795的三次瓜分&1815的维也纳会议&1921的里加协议&1939-1944的三次占领以及之后的种族清洗 分立而成现代意义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 光是厘清纷繁复杂的概念和变迁就已耗尽了译者的才学 并不可口但波澜宏大的东欧民族定义史
华沙和维尔纽斯在1569年达成伟大的卢布林联合 双方建立的波兰-立陶宛王国不仅幅员辽阔 同时也创造了可能最好的共和政体秩序 保存了语言/宗教和如今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神话
立陶宛首先是个波罗的海民族 基于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大公国持续进行军事扩张征服罗斯. 东侧蒙古人离开后的东斯拉夫人 更多将其视为盟友而非掠夺者 罗斯-东正教文明/斯拉夫教会语言/成熟的法律传统在立陶宛的扩张中反哺维尔纽斯 使其取代基辅成为斯拉夫东正教文明的中心 立陶宛大公国也随之罗斯化
14世纪晚期 为避免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波兰贵族以接受天主教洗礼为交易条件 接纳立陶宛大公约盖拉(Jogaila)成为波兰国王 波兰与克鲁瓦(Krewo)于1385年合并 克鲁瓦领主即立陶宛大公及罗斯人的王 雅盖沃王朝自此于1385年崛起 其对波兰-立陶宛的统治直到1572年结束
而在东正教&拜占庭&基辅罗斯的正统继承者上 维尔纽斯的竞争者是莫斯科. 1558年莫斯科的伊凡雷帝挑起利沃尼亚战争(Livonnian War) 此举客观上加速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
1569年卢布林联合后 立陶宛贵族正式加入波兰议会 共同选举国王. 联合王国的兴盛在17世纪的乌克兰内部反叛中受到致命打击 莫斯科的沙皇彼得大帝上位后 莫斯科公国更名为俄罗斯帝国 直指波罗的海
1772年 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莫斯科)第一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 1793年第二次 1795年第三次 波兰-立陶宛被彻底抹去 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吞并了立陶宛后 俄罗斯的扩张并未中止 1815年维也纳会议使沙俄继续吃进华沙 绝大部分的波兰人和犹太人世界为俄罗斯所掌握
俄罗斯帝国决定将立陶宛学生引到圣彼得堡而非华沙培育 孰料俄罗斯文化的吸引力较波兰文化对立陶宛学生差之远甚 这种逆反心理造就了立陶宛民族语言的重新被重视—既然摒弃波兰语 那为何不去拥抱立陶宛语而是去学落后的俄语?
进入20世纪 布尔什维克革命和一战摧毁了俄罗斯帝国 波兰趁机于1920年夺取维尔纽斯 过程中立陶宛曾经期望波兰撤回对维尔纽斯的占领 波兰提出的条件是立陶宛整体加入波兰成为联邦 而对波兰高雅文化和优势地位的惶恐 让立陶宛人更想要完全的独立
1921年 波兰与布尔什维克代表在里加签订协议. 定都明斯克的苏维埃白俄罗斯亚作为一部分加入1922年诞生的苏联 白俄罗斯亚在苏联支持下开始扩张. 里加协议的另一端 则允许以维尔纽斯为中心的中心立陶宛作为一个州 以联邦形式加入波兰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维尔纽斯就是一座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城市 她是和华沙齐名的4个波兰文化中心城市 也是和耶路撒冷并称的北方犹太文明中心. 截止二战前 街头/学校/教堂中通行波兰语 1/3家庭使用意第绪语 农村则是白俄罗斯语 几乎没有人会在维尔纽斯说立陶宛语
1939年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闪击瓜分波兰 9月苏联占领维尔纽斯 斯大林正式将这座城市和立陶宛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经过一番纠结 斯大林决定将维尔纽斯划归立陶宛而非白俄罗斯亚 更大的收益则是换取苏联军队进驻立陶宛. 1940年苏联代表策动成立立陶宛苏维埃国 批准苏维埃立陶宛加入苏联
1941年 纳粹德国占领维尔纽斯 随即对犹太人进行清洗. 直到1944年红军重返 斯大林决定重建苏维埃立陶宛并继续定都维尔纽斯 同时将包括维尔纽斯主力人口的苏联国境内的波兰人迁移到共产主义波兰 大约90%的维尔纽斯犹太人死于屠杀而大约80%的维尔纽斯波兰人在战后前往波兰
维尔纽斯自此开始转变为一座现代立陶宛城市 1959年34%占比的立陶宛人第一次成为维尔纽斯的多数民族 而到1989年这一比例则上升为50.5%
1569年波兰王国通过卢布林联合从立陶宛继承了乌克兰以及当地的哥萨克人 随之波兰贵族进入乌克兰 乌克兰权贵也波兰化. 波兰立陶宛的骑士和乌克兰哥萨克人的并肩作战持续到1648年哥萨克大起义 起义的根本还是各阶层信仰东正教的哥萨克对天主教波兰贵族的倾轧不满 随之带来的客观结果是同样东正教的莫斯科趁机介入. 莫斯科公国与波兰在1667年签署安得所沃条约 将乌克兰沿第聂伯河一分为二 而后又在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波兰中取得了第聂伯河西部的领土
而在1922年苏维埃乌克兰作为一部分加入苏联以前 大多是农民构成的乌克兰民族独立势力事实上奋斗着2个不同的乌克兰: 其一是以利沃夫为核心的加利西亚&沃里尼亚地区 主权上仍归属波兰; 其二则是被置于俄罗斯帝国的大斯拉夫统领下的东乌克兰 1921年波兰与布尔什维克签订的里加协议事实上默许了这一分割. 尽管在斯大林实行粗暴的民族政策前东部的苏维埃乌克兰有过短暂的民族文化发展期 然而乌克兰民族主义理念的精神核心一直在西部的加利西亚 苏维埃乌克兰则在之后迎来了大饥荒
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 大部分原属波兰的乌克兰人归属于苏联的统治.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 旋即占领加利西亚&沃里尼亚&苏维埃乌克兰. 3年的希特勒统治在1944年告终 苏联红军反扑 再次占领乌克兰和波兰
在纳粹占领中得以培养规训被驱使屠杀犹太人的乌克兰武装力量 在德国人离开之后将矛头调转向波兰人 1943年春乌克兰起义军(UPA)开始在沃里尼亚屠杀和驱逐波兰人. 而在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下 民族清洗的形式变更为遣返 1944-1946年 约有78万人作为波兰人/犹太人从苏维埃乌克兰被迁移到波兰定居 而同样有大量的非波兰人被从波兰迁移而出 乌克兰和波兰的种族矛盾由此激化而愈演愈烈 同时包含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的大乌克兰和单一的新波兰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而建立
多民族大身量的波兰在1939年被摧毁 而失去了维尔纽斯和利沃夫的近乎单一民族的波兰则在1945年出现. 在1945年的波兰领土上 战前曾经生存着波兰人(3/5)&德国人&犹太人&东斯拉夫人(乌克兰人和兰科人) 而随之犹太人被谋杀/德国人被放逐/乌克兰人被驱逐出境而苏联西部的波兰人则被遣送回来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五):一本垃圾翻译,千万别买!!!
这本书强忍着看到了第三页,但是聪明的人从第一页就会发现这本书的翻译是彻头彻尾的垃圾。译文拗口不说,要命的是几乎每页、每段都有各种表达和翻译的错误,有的时候甚至是瞎翻。让我不禁怀疑真正的译者是不是谷歌。但居然能出版,可见不但译者,南大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都是不合格的。明显的错漏列举如下:
1. “名字与来源”
“来源”原文是sources,指的是“材料”或者“史料”
2.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 原文并无“关于”一次
3. “根据争议民族在相关时刻的用法,本书的主题部分会指出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城市名字。”
The body of this book will name cities between Warsaw and Moscow according to the usage of the people in question at the relevant moment.这句话基本是在瞎发挥。原文的意思是:会用这一时期的相关民族的语言来指称这些城市。In question也不是争议的意思。
4. 这将……强调对城市的支配永远不是最终的。”
This…emphasizes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cities is never final.且不说这句话不通,这也属于瞎发挥。Disposition怎么都不会是支配的意思
5. “在本书中,中世纪公国基辅罗斯修饰语为‘罗斯的’。”
In this work, attributes of the medieval principality of Kyivan Rus’ are denoted by the term “Rusian.”这明显是对原文的误解。原文根本不是在说修饰语不修饰语的意思,而是说基辅罗斯的特征是由Rusian这个词来表示。
6. “自始至终,本书都会用‘加利西亚’和‘沃里尼亚’这两个从拉丁语延伸出的英语属于来指称这两篇历史上的土地。”
The historical lands of “Galicia” and “Volhynia” will be named by these Latinate English terms throughout.不知道译者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正作者说的很清楚。
导论 第一页
7. “本书追溯了现代独立国家历史中的一段时期。”
This study traces one passage to modern nationhood.作者明显把passage理解错了,也不知道所谓“独立”二字从何而来。
8. “18世纪,在王国遭到后来崛起的帝国瓜分后,一些爱国者将民族从新解释为国民,而民族性则由人们所说的语言决定。”
After the Commonwealth’s partition by rival empire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ome patriots recast the nation as the people, and nationality as the language they spoke.“后来崛起的”一词大概是看错了rival成risen(?);18世纪仅仅只是修饰分句的状语,被译者提前变成了修饰整个句子;recast误译。
9. “从那时起,有关民族性概念的盛行观点认为……”
y then, the prevailing conception of nationality expected…
y then明显误译
10. “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这块土地上涌现的民族观念分为三个时期,即近代早期王国时期、19世纪帝国瓜分时期以及独立国家和随之取代它们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时期。”
Our route through this passage follows the national ideas of the early mod- ern Commonwealth,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empires that partitioned it, and of the independent states and Soviet republics that supplanted them.
这句话槽点之多不知从何吐起。首先,因为作者前面没理解passage,导致这段话只能靠自己发挥。其次,她自己发挥的这句话也不通。“民族观念分为三个时期”是病句,你只能说“民族观念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最后,人家原文说的是早期王国、帝国、和独立国家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各有各的national ideas,这本书是追溯这些ideas,你干嘛偏要说人家分了三个时期?
第二页
11. “但是当时刚刚出现的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特许观念并未占得支配性地位。”
rivileged错译为特许
12. “大屠杀和精英置换将历史传统连根拔起。”
读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精英置换是啥。搞半天人家原文说的是displacement
13. “单一民族国家能够挨过这段历史吗?”
这“挨过”也是无厘头,come to terms with 可以是接受、和解,但绝不是挨过
第三页
14. “‘重返欧洲’的历史叙述重回人们的视野。”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return to Europe” took center stage.
Take center stage根本不是什么重回视野的意思。
15. “这三个问题与本书研究的时间顺序正好一致,即1596-1999年。”
These three questions … suggest the chronological range of this study: 1596-1999.
译文又是一句病句。问题怎么能跟时间顺序一致?你最多只能说问题提出或者出现的顺序,与本书研究的时间顺序正好一致。其次,人家原文说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顺序问题,人家说的是跨度,所以后面说的是一个时间跨度。你把人家翻译成顺序,那后面跟的应该是三个时段,这才叫顺序。
16. “波兰和立陶宛的贵族通过成立卢布林联合建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
the Polish and Lithuanian nobility established their Common- wealth by an agreement known as the Lublin Union.
首先,commonwealth不是王国。其次,这里的Lublin Union指的是作为一个协议的Lublin Union,而不是什么可以“成立”的机构。
由于只读了三页,没法继续读下去了。但就这三页已经是错漏百出,相信后面的更多。希望译者多查字典、写完多读几遍,不要太依赖谷歌,实在不行就别翻译了,免得糟蹋了人家的好书。看译者的短评,“中文版的问题全是我的锅,华彩部分都属于斯奈德老师。”这也算有自知之明了,只可惜因为你的疏漏和不负责任把人家的华彩部分全遮住了,该给作者道歉,该给读者道歉,书还那么贵,该赔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