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比利牛斯》读后感1000字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是一本由大卫•唐尼 著 / 艾莉森•哈里斯 摄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精选点评:

  ●我觉得一般吧,也许是我不太爱这种或许琐碎的游记文学(?)也许是我和作者的生活隔的太远啦,难以体会他的激情?可我根本不熟悉这条朝圣路上的种种呀。殆。‖被吸引完全是因为后面的介绍——无论怎样定义旅行,我们都是在铺满问题的人生之路上不断寻求答案的朝圣者。

  ●花了长长的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朝圣的文学历史旅行作品读完。因为对罗马对法国的历史不甚了解,所以引不起太多的共鸣,读起来有点吃力。如果将罗马人的故事看完,将凯撒的故事了解得更深入一点,对法国的历史知识知道的更多,看这本书的乐趣也会更大。

  ●没读。看评价我现在没时间看的可以排除

  ●20180302 readed train bi2NC

  ●咔咔咔从维钦托利到密特朗,然后就是吃。

  ●想重看一遍高卢战记了

  ●侧重在法国历史,地理的描述,鲜有心理历程

  ●这个系列看完了四本,三联的译本质量都非常高。ps:作者的知识体系和自嘲功力真是让人佩服。对法国从地理历史到宗教沿革的缺失让自己看这本书有种文盲的感觉,真的是学无止境。

  ●内容就是流水账 可能原文有语言的美 但至少这个译本什么也读不出来

  ●我彷彿可以看到作者的模樣,這個老者一貫毒舌,長期的為美食撰寫專欄文章練就了他的挑剔,懷疑論者。一個無神論者卻開啟了一段朝聖之旅,一路通過觀賞途中美景來審視自己。這不能算是遊記和之前看到的遊記類作品不屬同類,不算是喜歡的那一類。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读后感(一):朝圣之旅

  如果这是环法自行车赛程,那么一身精肉的黄衫、白衫各种衫们一路飞驰,可能5天就能完成本书中的大卫·唐尼和艾莉森·哈里斯夫妇三个月750英里的朝圣之旅。当然他们会需要比”解冻后的卡门培尔干酪“和”瑞士三角巧克力加法棍面包“做成的三明治更加能补充能量的午餐,也不会住在巴黎来的菲利普们开的民宿里,遇到商人味浓得发臭的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瑞士夫妇。

  唐尼是美食家,书中提到了勃艮第蜗牛和美味的猪舌头,不过这不是要本次旅程要朝拜的圣境。圣境是:

  - 长方形玛丽亚大教堂举行的”壮观的庆典、仪式,以及故弄玄虚的花招“。

  - 途中遇见的行动缓慢,”看起来像巨型乌龟”却非常健谈,堪比百科全书的旅人。

  - 莫尔旺公园里展示的抵抗运动战士和市民们庆祝解放的照片。

  - 艾莉森撕裂的长裤和青绿色的内裤,以及她拍下的各种十字架的照片。

  真希望我对欧洲文化和唐尼描述的罗马遗迹有足够的了解,这样至少能多读出两本书的分量!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读后感(二):旅行是追问的过程

  很多年前开车勿入一条比利牛斯山道,从戛纳到尼斯某个民宿的短短路程,早上10点开到夜里十一点。那一路是比利牛斯山狭窄的山路,用大约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挪过去的。仅够一车宽的土路蜿蜒曲折,一侧是山峰一侧是峭壁,起起伏伏,绵延不绝,周围只有鸟鸣没有人烟。这也是我第一次对这座欧洲山脉如此近距离感受的经验。战战兢兢却风景如画,特别是傍晚,夕阳将落,火烧云漫过头顶,只是焦灼中错过很多欣赏的心境,唏嘘不已。这本400多页的书更加细致且丰富的把读者带到从巴黎一路向南的朝圣之路,内容丰富,很多文化和思考十分受用。旅行也是追问,追问历史,追问宗教和一切当下,并将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拷问,从而寻到存在的意义。我很喜欢他引用的关于白板的思考,法国从史前,到被高卢人占领,到被罗马人侵入,之后的日耳曼,中世纪,再拿破仑,大革命以及今天的技术的洗礼,就像磁盘一次次被覆盖,但都会留下那每个时期的遗迹,供人追溯在幽静古道上曾有的铁马冰河,感受万马齐喑的纵深感。法国是很难尽述的,古老与现代并进,那传统的教士朝圣者甚至世代居于村落的乡民配合着先进的空客飞机,完备的核电站,阵风战斗机……在旅行中一一到来,并不是风物介绍,更多的文化意味蕴含其中。

  不太喜欢的是文中不断流露的美国视角,有不少文化中的互相揶揄,文字略显啰嗦。不过值得深读。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读后感(三):“那个古老的世界总会有些东西坚持不变。”

  看到书名可能有人能猜到,这本书是我去巴黎之前买的。

  令人悲伤的是,我已经从巴黎回来快两年了,我才读完了这本书。

  令人欣喜的则是,我发现这本书并不在讲巴黎,而重点描述了作者从巴黎徒步至比利牛斯这条朝圣路上的所见所思。所以,我下次去法国勃艮第地区和比利牛斯山脉的时候,或许这本书就可以派上什么实际用场了。

  大卫·唐尼是一位知名的美食旅行作家,至少封底的宣传语是这么写的。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子读的另一本北欧游记的作者迈克尔·布斯(Michael Booth),也被简单粗暴地归类为美食旅行作家,让我忍不住要为他们叫屈。如果有读者冲着“美食旅行”的名头来阅读,那恐怕是类似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发灾难。

  说是游记,两位作者落笔比市面上许多虚无缥缈的政经类作品都要严肃得多,而又不被“严肃文学”的框架所定义。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怀疑论者的朝圣之旅,点明了作者这趟旅途除了减肥之外的核心目的,但珍贵的是,他的叙述并不因为涉及宗教、哲学这类话题而变成学术论文,反而就叫“游记”最能体现其漫不经心地思考严肃议题的精神。

  书里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探讨法国社会中创新者与保存者的冲突,每个普通人在这个看似全球化却日益撕裂的世界中将如何自处?我很惊喜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些许安慰,“技术白板只会取得部分成功,那个古老的世界总会有些东西坚持不变。”

  另外,唐尼与妻子贯穿全书的互相吐槽嘲讽也是一大亮点。我仿佛是透过唐尼的眼睛,与他可爱的妻子结伴,足不出户地走完了这趟1200公里的旅程。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读后感(四):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大卫·唐尼选择了与‘机场到机场’完全相反的旅行方式,他用双脚完成了如此漫长的旅行,而这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去吸收、品味和体验他所经过之地。他的这本非凡之书让我对旅行有了新的感觉,也让我重新感受到世界之大,历史之深,知识之愉。

  ——弗朗西丝·梅斯《托斯卡纳艳阳下》《托斯卡纳艳阳食谱》的作者

  此书内容丰富厚重,是精神之旅主题的一次智慧结晶。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唐尼的旅行有两个前无古人之处,一是他难以效仿的智慧,二是他的旅行不仅是空间层面的,更是在时间领域的,他的故事给人惊喜,又让人感到熟悉。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当作者开始旅程,世界看起来非常矛盾,而当他结束旅程时,又不会让这种矛盾困扰自己,正是这矛盾之间的探讨,造就了这本特别的书。

  ——Andrew Riggsby,德克萨斯大学古典艺术史教授

  《从巴黎到比利牛斯》读后感(五):读毕《从巴黎到比利牛斯》,你有朝圣的冲动吗?

  逃离的冲动,肯定每个人都有过。

  至于逃离了熟悉的生活,去做什么才是真正的选择。也可能是你一直想要却没有勇气选择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可能就是一个生活的暂停键,可以有一个距离来思考你现在的状态,暂离把你嵌在其中的"生活世界",一丝松动,一丝疏离,一丝裂纹。

  最近在读另一本旅行文学,非常有意思。把行走和自由联系在一起。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