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溪的三次奇遇》是一部由竹原青执导,许芳铱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黄若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一):还不错,比想象好看
中国电影里类似这样侯麦式清新创作应该是第一次,非常耳目一新,剧本和摄影都非常抓人,女导演特色也很突出,如果演员可以再从容自在一些就完美了。第二段有些弱。整体瑕不掩瑜。挺可爱的影片;第三段稍微有点出戏,演员的演技还需要雕琢。英文那段没get到point。虽然拍摄手法不是特别成熟,但我会给片子打7分,支持一下国内导演,拍摄成这样也不容易。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二):星溪的节奏和心灵
电影三段落的结构,平和的叙事,带来不错感觉。在轰轰烈烈的各种故事中,我们应该有一部平静下来慢慢看完的电影。我喜欢帕斯卡尔,他的感受和表演总是那么平和的让我体会那种绅士般的温暖。境遇、幽默、体会,是我对于三段落的理解。女主是一条线索,这个线索带着我体会不同人心情境遇的变化。每个人都有面对众生相的态度,有时揣摩,有时会有一点点激情,当然有时也会有奇怪的人在身边出现。那是这部电影中自我节奏掌控的呼应。总结下来也有多味的体会。这不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心态的一种总结吗?挺有意思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三):很好看
三段平行叙事让人感觉很舒服。色彩很棒。想去马来西亚这个地方旅游了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今年看的第一部影片。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是太惊喜了!!!远比我想象中的更要好看!!!作为观众我真的觉得女孩子只要看了都会喜欢的那种。台词能表达出很多女孩丰富的内心。很真诚,纯粹。还有点温柔。真的是太棒了。不看真的会后悔系列。期待早日上映我一定要再看一次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四):要等一个孩子长大,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要等一个孩子长大,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也许美好。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星溪带着她颇具神秘主义的名字,踏上了这三段长大的旅程。平静而富有冒险的走着,在每一个情节点,也许你都猜到了情节,但是就像真实的生活一样,你还是要选择和经过,而这也就是人生的美。你可以说,这是洪尚秀和侯麦的美学,导演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
这是一次半自传式的尝试,城市的青春在一次异国旅行之中被象征和修辞,点到为止,并不浓墨,因为东南亚海岛上的空气,已经足够湿润,空气密度决定了呼吸,而呼吸决定了选择与被选择。星溪在某一种命运的牵扯之下,还是做着自己,单这一点,她就不再只是个演员,她努力地想成为人,也想长大,还想做梦呢。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五):是侯麦?是洪尚秀?还是竹原青?
本是抱着会失望的期待看的,没想到观感还不错。
《星溪的三次奇遇》作为导演的长篇处女作整体上像是一个框架,借鉴了侯麦的整体风格和洪尚秀的剧情结构来搭建。
电影一共三段式。
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二段的“老街改造”和第三段的“生死讨论”。自己觉得这三段割裂感很强,人物角色场景无关联的穿插登场又显得突兀和刻意。
电影整体节奏缓慢但舒服。
女主角的北方口音显得很奇怪,表演有点太端着。即使情节剧本已经足够独立,但还是无法脱离“中国电影电视剧式表演”。反倒觉得女二真实自然很多,也可能是台词太书面化。
最喜欢第一段是因为它最没有负担最纯粹,轻松且有趣。相比起来二三段就显得些许拖沓且说教。
希望导演能找到自己的风格坚持拍下去。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六):打开星溪奇遇的方式
昨天终于在北京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看罢后整体上很舒服。叙事舒缓,画面平稳。虽然是一部处女作电影但是足见细节上的用心。使得这部电影可以称为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电影作品。对于一部年轻导演作品来讲这其中虽有白璧微瑕但都不影响电影故事本身的质量。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个 “星溪”。每个人世界里的“星溪”都有一次奇遇~ 电影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星溪”的三次不同经历,就像是将三个平行世界展现出来,让走进影院的人在更高的维度上去跟随“星溪”在亚罗士打小城里漫步,探寻主人公各种可能的际遇~
最后我想说近几年来中国的观众在对电影品味提高的同时也一直接受各大厂牌,大咖,高流量的堆砌,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但是观影本身就是一场生命之旅,电影本来的乐趣也就该是这样的。所以个人建议观看《星溪的三次奇遇》应该尽量的去标签化的观看,体会最纯粹的观影舒适感。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七):只想写篇短评,不小心字数超了…
看完让人觉得很清新又耐人寻味的片子,有种大音希声的感觉。很喜欢这种平实的手法,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没有任何用力过猛的地方,据说这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由衷佩服。
影片将平常的一天缓缓展开在观众面前,台词也像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对话,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就在这些平凡中却逐渐迸发出了一些奇妙的火花,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去寻找这些平凡中的闪光点。
这一切不就是生活本身吗?我们平日里生活忙忙碌碌,忽略了多少这种“奇遇”?你对世界的疑问,你心底的结,这些解答就藏着在最平凡的每一天,等你静下心去需找,去倾听。这个路口遇见的下一个人,偶然低头看到的一片绿荫或许就会抚平你的一道伤口。星溪让观众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难怪威尼斯日单元主席会说这部片子是“心灵和眼睛的柔软对话”。
很少写评论,思维又跳脱了…再说下奇遇的部分,作为一部电影,星溪虽然走的是平实的路线,但也还满足了作为观众的我对罗曼蒂克的追求~比如三段式的结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趣的平行世界的感觉,里面很多细节颇有意思。大伯公的真身现身,不经意间让人会心一笑~还有震撼人心的蓝色眼泪,被击中的感觉~~~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八):心灵的悄然流转(微量剧透) 心灵的悄然流转(微量剧透)
当《星溪的三次奇遇》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直接的感受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舒服的电影了。是的,是“舒服”。像一次为期几天的南方旅行,没有起早贪黑动人心魄的奇观、没有突发事件或艳遇,是在阳光明媚中晒着、走着、看着、想着心事,然后有些心里的皱褶漫漫地泡茶般舒展开来,有了一些味道。
这些味道不是由戏剧性强烈的事件引发。主人公星溪马来之行携带的,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心事,而非限定完成的“事儿”。
星溪的心事,是女青年的心事,不是少女的,也不是成熟女性的。她的生活里已经切实地发生了“人生事件”,她有能力处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凌乱在心里,这些事不会让她大喊大叫,但也没办法清晰认识,并打包安放在一个地方。
她暧昧地出发了,在与陌生地方和对方的交流中,她的心事开始被清晰、佐证、重新认识、以及确定。这像大多数人生的本质,无激烈事件发生,但又发生了许多,在这些发生中,心灵悄然流转。
星溪的幸运,是她的纯真质朴,将她引向了另外一些人的纯真质朴,她的奇遇是一些心灵的相遇。
不禁想,如果没有这些奇遇,将有一些什么问题埋伏在她未来的人生里。有了这些奇遇,星溪的未来又会遇到什么。
这个联想,倒让人想到侯麦了。星溪的故事,是可以连续拍下去的。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九):就遇而言的灵性
个人原因 多一颗星。
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 个人经历和南洋情结以及最近情绪 哭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是打入内心 自我寻见式的。这里不谈逼格与工巧,过于文胜质的东西也一向不喜欢。叙事结构 镜头 以及帕斯卡尔的参演都是影片的亮色。并且电影本身就伴随了很多因缘际会的不谋而合,从沙滩上的宝莲的延续 帕老的参与,到导演交流会时谈到在选角色时因一座庙而展开了这庙与演员自身都不知道的家族渊源。让我特别动容的也是这种根基回溯,和我去做田野时的体验与展开很像,能寻回与解开很多自身的内在界域,并最终与现实若合一契。是很有灵性的创作啊,对青年导演没必要太苛刻吧,问题是存在 鼓励却不多。导演自身性格也偏内敛些,在面对直戳的问题时有点委屈了,我很心疼她。提问环节不是好时机 气氛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凌厉的审美批判,一直没能当面对她表达我对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关注和期待,就在最后影院门口也是分道的,到了另一端 我还误上了楼,但我想着如果可能,一定要把这些话对她说。不期的是,绕了一圈恍然遇见了!全部的感动都呼之欲出!灵犀如此吧,所以我信了一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奇巧与灵性,以及我与南洋的种种,是一种召唤吧。现在喝着香茅薏米水,说着想说的一切,从未如此酣畅。 2019.4.16
《星溪的三次奇遇》影评(十):与南亚相关的简单故事
侯麦和洪尚秀。
这个三段式的故事以星溪的奇遇展开,第一、二段以车胎没气为开头,第一次遇到一个女孩,第二次是一群人,想要改造老城区,第三段就是女孩推车找到了一个修车铺偶遇老外。
第二段说到了这个地方叫马来亚一个地方叫Alor Setar,主角的名字也叫星溪。
第三段是老头的蓝色眼泪。
星溪原来是一个小溪水吧,没那么灿烂美好。
蓝色眼泪是一种海洋生物,泛蓝光什么的。
其实我倒是挺关注这种亚洲内部的想象的,一个中国北京人来到马来的小地方旅游,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西方熟悉体系里的想象共同体,关于民族殖民和文化入侵,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中国人走入亚洲内部,我们迈进破坏这个想象的第一步,所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反思和激进的欧陆思潮。
我想这个时代是中国开始探索额开始。所以南特应该看到了这个新趋势吧,看稻田,看到生活的人,也许导演做到了镜头剪辑的风光性,但也仅是蜻蜓点水,也即是这不是中国的稻田,我在电影里看到关于地域的探索,架在了女主的一个旅行场景中。我想这是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一种外在宣扬式的野心,也谨慎地不容易看到,因为是只言片语,或者这是现在的导演们所拥有的一种放手去表达自己。建设马来亚,也有不方便的交通工具,还有一切购物的陷阱和购物的指向性。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人实在,或者年轻人在讨论改变,女主在说一个自己对旅游区的看法,这完全转换了场景,进入西方熟悉的语境中。但是高兴的是,已经有国人自觉靠近了一种南亚的想象中。
也即是没有了国内片子中的反思,我很少看到再有反思的纪录片,因为那样实在是个偷懒的做法,当然这是剧情片,不说那个。
片子三段式有时间的顺序,七月,在某些程度上导演表达了一种,时间的对位。主角来到Alor Setar也是为了找到一个叫星溪的河,也即是一个存在物,或者一个雕塑,头脑中的思考印证在现实,思考的呈现,这可以对应,也似乎无法对应,当地人认为名字对应也完全无意义,这是一个错误的存在游戏,也是对存在物的语言理解,星稀认为塔罗牌的一切词语确实的意义,好像很有趣。
对于老外的思考简直太学术,最简单认为是一种浪漫,但是其实欧洲也不在那么精心玩弄彻底的激进。
台词自恋也即是词语的骗子,只是有那么一段时刻再也不八十年代的写法,希望也不要这样。因为大多数对八十年代一种崇拜,才会有台词的一段一段翻来覆去地陷入自己美好的状态,也即是导演说的大家都在看一个榜单里面的好,这样不是很可疑吗,也要警惕。消费化的宣传片并不这么描写故事
模仿是另外一个好玩的事,陈丹青说过绘画几百年来就是在一点点模仿过程中缓慢发展。消费品的模仿很像超市的货物,电影完全避免不了站在前人肩膀上,侯麦也好,洪尚秀也好,无法避免,只是应该放弃标签化的越来越模糊欣赏的维度。
庸俗化也是格林伯格的好建议,精英和平民阶层,庸俗不可避免,精英已经消失,我不知道写小说和电影可以放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表达是从什么心理出发,这样也许更容易写评论吧。
小资情绪应该是波西米亚人,中国人还不太适应,或者庸俗也许,其实女主根本没怎么自恋,试衣服也算吗?
耐人寻味其实很想要从片子里面的到什么吧,这挺可怕,应该多看商业片补一补。电视剧感的意思是不是编剧的细节太琐碎,可爱有趣有思想倒是套用万金油的词,许多人把对话当做文本的台词,本末倒置。演员的梦想没看出来,对话当然是一个人思想的表现,但是并不是表示崇拜或者梦想,对话可以被描述为废话。简陋的发音和英语描述并不陌生,当然符合英语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