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小暖》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1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小暖》精选点评:
●很久之后的今天,再读这篇《晚饭花》,心里又是一阵怅然。
●同事送的,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这号人
●暖
●辑一、二的文章和另一本收录文章有重复的,这系列的质量一下被拉低了。辑三、四的小说,初看很不喜欢,觉得有些“薄”了,读下去才能咂摸出“味儿”来。汪老是真的能把生活过出滋味的人!
●为什么没早点看到汪曾祺的书呢,感觉这些年都白活了
●意外的还挺好看的
●从小事情中获取生命的能量,感受生活的美好。
●汪曾祺的书,今后还是少买几本。一来是午夜时分读着容易饿,二来是出版商永是用力过猛,在各种版本的集子里都会选上那几篇“代表作”。《受戒》《黄油烙饼》《异秉》《大淖记事》等篇目已在数本书中见到了。
●单是为了这场相遇也要把人间当作天上。
●很适合晒太阳看呢。
《人间小暖》读后感(一):万物静观,满心热爱
汪老的散文,平实随性,读之有一种禅静的安宁,但是仔细品味,又能激荡起心中奔涌的思绪,正如汪老自己形容的画面,花开满树,热烈却又如此安静。
汪老的小说,一气呵成,波澜不惊,读后却令人产生一种只可意会的精神,也正如他自己说,人的气质,难以捉摸,如水流云在,这也就是他的小说气质。
关于美景,美食,文化,描写清新可人,意趣横生,令人动心遐想。而在哲学上以这种轻描的笔力触及,也算是一种超然吧。
《人间小暖》读后感(二):奇妙的共鸣
偶尔在读书APP上首推了这部书,是汪曾祺的选集,包含了最出名的作品:大淖纪事,受戒,黄油烙饼。从前只是读汪老的散文,小说还是第一次读。秋日读来,有种平实妥帖感,就如书名:人间小暖。
真的是很奇怪,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我们并不是同乡,但确确实实是看了他的书才知道了许多我家乡本土的土话写成文字是什么样:比如一塌刮子,猜枚,第三人称用的渠。还有尘封许久的童年记忆,看了他的书产生的强烈共鸣:“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用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形成一个小小球形",这个小时候经常做来玩儿的,从前暑假经常和邻家小伙伴一起玩,玩什么呢?抓金飞虫,爬树,拽下柳枝斗草或作各种东西,总之就是柳树倒霉,谁叫那时候家附近的柳树最多呢。还有妈妈偷偷带我去吃喜蛋,爸爸单位发的整箱藠头,糖醋腌制,酸酸甜甜的。我出去玩之前都要抓几颗放口袋里。这些深处的记忆真的是看了汪老的书才想起来的。想起之前写的一段评论,很平常的一小段文字,竟然有网友说看了瞬间被治愈,我自己都很惊讶......可能这就是文字的奇妙的魅力吧/
《人间小暖》读后感(三):人间小暖~平淡之中的温暖
第一次看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是在《读者》杂志上读到的《黄油烙饼》,当时并未注意作者是谁,只是对故事印象深刻,对其中的情感耿耿于怀,而这次共读汪先生的《人间小暖》,再次邂逅《黄油烙饼》,并且对汪先生有了新的认识。
近几年,突然有很多人都在说汪曾祺,说他的文字温暖而朴实,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总之各种评价铺天盖地,而真实的汪氏文字是怎样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读,自己去品。
用了十天的时间,不紧不慢的看完了这本小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淡”字。所有的叙事都是淡如流水,所有的人物都平淡无奇,所有的景物都淡如水墨,所有的“淡”结合在一起后却在心中形成了浓重的印记。
都说写文章字越少越能看出作者的水平高低,汪先生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几个字,几个词,几句话,就把一幅乡村水墨画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特质,就连风和水也流动起来,变得鲜活。
整本通读下来,看似流水账的叙述,却并不觉啰嗦,每篇文字都如一个唐代美人一般,多一分臃肿少一分则显单薄,给人恰到好处的舒适。辑二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所有的描述都如朋友聊天一般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来衬托,也没有高雅的比喻来展现,甚至还有很多俚语土话,但在平时中却见真实。
对于小说,更是别具一格,平铺直叙,简单明了,没有深入浅出,也没有感慨抒情,有些可能连对话都没有,所有的文字都是直白的叙述,东边一个板凳,旁边是木桌;巷子西头有一家银店,旁边是一家车匠店;见一画舫,飘然而来,中有美人,低头吹箫。有些故事结尾简洁,有些故事却似没有尾声,所有的感情与感想,全凭读书之人各自领悟。
平淡、直白、舒适,这是我看到汪曾祺。
那么,你呢?
《人间小暖》读后感(四):希望,哪怕一点点
希望,哪怕一点点
1946年夏天,汪曾祺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在香港滞留了几天。这几天,他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用他的话说,就是“真是无聊啊”!
一天,他忽然发现楼上某个阳台的煤堆里长出了一棵芋头!没错,就是一个“不中吃的芋头”被随手扔在了煤堆里,竟然活了!那一瞬间,汪先生的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
不至于吧?说起来,只是普通的芋头啊!小时候在乡下的田野间经常见到啊!长开的时候,叶子铺满地面,远远望去,也就是绿油油的。汪先生的笔下,这一棵芋头“长出了几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就这么不长的一句话,你读的时候,一定能感觉到他心中的窃喜,你一定能隐约看到他嘴角的笑意。
看到《人间小暖》中的文字,随手摘抄几句至此,并不是感慨文人的笔端流云,而是想象着他写这些文字时候的心境。他把滞留在香港的几天当作是“寂寞的羁旅”,在这样的时候,看到这些使他感到“欣慰”的“几片绿叶”,那么,内心中也会有“一点生活的勇气”了吧?
人生就是这样。你越是在无聊的时刻,无趣的时刻,看到这些生机盎然的事物,越会忽然觉得生活变得有生机、有趣味。我想,这就是“爱生活”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吧?
这些日子,因为抗疫情,我们都没有下楼,没有出门。你在家里都做着些什么呢?这么问吧,你是觉得“憋在家里”无聊死了,“闷在家里”真没劲啊,还是“难得有如此闲暇之时光,可以静静地思索人生,思考未来”呢?
一个人,总该用自己的心,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该忘记,生活,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有诗和远方。而能点缀这诗意人生的,便是那点点滴滴、让你能时时感受到温暖的、小小的心意,哪怕一朵花、一杯茶、一首诗、一句话……
《人间小暖》读后感(五):我阅读的第223本书|文字温暖,淡淡的,清清的,生活味十足,读后令人感动
汪曾祺先生的书,之前已经读过两本,《人间草木》和《人间滋味》,分别写花花草草和吃吃喝喝,但这一本《人间小暖》不一样,除了花草和吃喝外,还包括了汪曾祺先生写的小说。
书不厚,200多页,风格一如既往,文字温暖,淡淡的,清清的,生活味十足,读后令人温暖。
如果没有看过汪曾祺先生的任何一本书,不妨先读读这本,看看他怎么写花草树木,看看他怎么写蛇虫鸟兽,看看他怎么写家乡高邮,看看他怎么写散文体小说,这是他的不同文体的小小精选集。
第一部分叫做“岁月如诗”。这部分收录的文章,也可以称之为生活杂记,是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的一些态度。文章很短,往往都是点到为止。最有价值的一段讲的是如何读书写文章的事儿。
汪曾祺先生说,要想思想活,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文章。想一点儿事儿,就落笔成文,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思想合乎逻辑。同时也会发现,读书和写作这事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丰富的含义。为了写文章,生活中就要多留意,多读一点书。文章是越写越有,经常要不写的话,慢慢就没有了。带着问题去读书,也会旁及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见识。
第二部分讲的是“此间生灵”。这一部分是《人间草木》的精缩版、浓缩版。对我来说,这些文章在之前的两本书中都已经阅读过,草木、虫鱼、鸟兽,已经比较熟悉了,看到标题就能够想到细节。
重读这些文章,也进一步思考,要想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意义,你不得不去琢磨事物背后的深刻含义。人活在这世上,就得多想呀,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大概只有汪曾祺先生这样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于这些平凡的事物中,通过琢磨研读、思考写作,表达呈现出这么多美好的含义来。
第三部分叫做“邂逅”。这一部分精选了汪曾祺先生写的短篇小说和微小说。第一篇《受戒》,行文风格看得见他的老师沈从文写《边城》的影子,但是因为篇幅太段,与《边城》有着比较大的距离。
这篇小说中,汪曾祺先生提到了主人公明子小时候读过《四言杂字》,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书上看见有人提《杂字》这本旧时候孩童的启蒙读物。之前我写《远村行走》时,寻访养路工那篇文章,就提到了《杂字》。
此外,这部分还有几篇短文,是改写的《聊斋志异》,有点类似于唐传奇。不少作家都会改写《聊斋志异》,贾平凹老师也写过一些有关太白山的现代传奇小说,也改写过《聊斋》中的个别篇目,神神怪怪,挺好玩的。
第四部分叫“大淖记事”。这一部分收录的同样还是小说,但这些小说的背景,更多和汪曾祺先生自己的生活相关,有一些直接就是以他的家乡高邮生活为背景。
很多评论家说,汪曾祺先生这种题材的小说叫做散文体小说,文字优美。这种散文体小说中,人物刻画点到为止,人物形象塑造以大轮廓为主。
这一部分的名篇就是《大淖记事》这篇小说,获过当年的短篇小说奖,在伤痕文学流行的时候,一改了当时的写作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