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读后感100字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安德烈·巴赞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是什么?》精选点评:

  ●广征博引,电影哲学家

  ●值得一看再看的一本书,感谢安德烈·巴赞!

  ●当年读书时买的老版,新版的时尚感好强啊!再入手一本!

  ●很有深度的书,觉得作者是从其他角度来解释很多问题,但也有可能是不明觉厉。。总之看这本书需要一定基础,以后可能会二刷

  ●1. 新现实主义的分镜和场面调度不赋予人物动作任何先验的情节动机和戏剧程式,只是种对现实切片的选取。2. 戏剧具有向心力,必须存在于以建筑物界定的微观现实,需要观者的自觉意识,满足的是演员的暴露癖;电影具有离心力,透过屏幕发散着它所创造的现实幻象,满足的是观者的窥视欲。3. 在摄影术诞生之后,人们第一次可以用客体复制客体,尽管那时对光和色彩的忠实度还远不及绘画。4. 蒙太奇打破了空间的统一性,是种有意引导观众注意力的抽象化手法,使镜头含义趋于单一。5. 让·谷克多的《严厉父母》和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反证了电影并非只能与其参照的戏剧和文学“媲美”和“相称”,而可以是一种扩充,并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实体存在。

  ●撇开内容不说。商务印书馆版本简洁大方,崔君衍先生的译本可读可感让人钦佩。

  ●翻译,真是一个大问题 本来清晰的逻辑,居然可以被翻译成这样 哎!!!

  ●一点点失望。。。。太死了主要是

  ●巴赞的观点很好理解,他的建议也很有实际性,只可惜法国新浪潮按的是另一条路子走,不过现在来看也没有谁对谁错。

  ●之前标错了,没错,我读的是这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一):电影是什么?

  看到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表里有《乡村牧师日记》和《关山飞渡》——一部是罗伯特·布列松的代表作,一部是美国西部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不由得想到一本被誉为“电影的圣经”的电影理论书籍。书中一篇文章专论《乡村牧师日记》,三篇讨论西部片的文章多次提到《关山飞渡》。这时,有一种感觉,重读此书的契机到了。十年前未能通读全书,是被一个接一个陌生的概念给吓住了。“本体论”、“木乃伊情结”、“现实渐进线”、“圣迹心理学”、“完整电影”、“幻想破灭感”、“六面透镜”、“透明性”、“构成性意识活动”、“集体性复现表象”、马尔特诺声波、“垂直性”主题与“水平性”叙事、“绵延”……都是些什么鬼?安德烈·巴赞评论电影,旁征博引,除了电影本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绘画、戏剧、小说、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哲学……如今,虽然读完全书,但是依然搞不懂——《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二):一点笔记

  事物的影像也像时间的延续,仿佛一句可变的木乃伊。——巴赞

  书概要线路1:电影基本构成——电影拍摄手法——电影的文本极其相关性——电影表现手法分析

  线路2:探险电影——儿童电影——西部片——超西部片——纯电影——写实电影

  摄影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而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

  电影是一种瞬时影像,一种时空结合的艺术。构之以诗意的探险,赋之以科学的精神。它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时间维度展开。

  声音部分为影片制造时间厚度比印象更明显。

  声音的厚度具有情感色彩。

  喜剧是冷眼管擦的结果。

  儿童电影常常以拟人化手法进行。

  分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使其更贴近观众,更真实,引人思考。

  蒙太奇往往是导演要表达的话。导演是在用电影写作。伟大的导演首先是形式的创造者(修辞学家)

  原著仅仅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忠实性是一种气质的相近,是导演对小说家的好感与致敬。影片是小说的姊妹篇。电影扩充了小说。

  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电影似梦境,梦中影像与电影影像一样都是非彩色的。

  影片成功——演员定型——观众喜爱——制片商炮制——人设

  任何写实手法都带着失真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三):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艺术

  第一本电影理论书。从本体论,蒙太奇、景深、叙事等技巧处理,电影与小说、戏剧、绘画等古老的艺术形式比较,西部片等类型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探讨“电影是什么”的美学问题。

  1.巴赞从摄影摄像本体论出发,认为摄影的出现使机械复制客观世界成为可能。

  2.探险电影。比起拍摄“探险”的完整性,险象的残存片段更加激动人心。

  3.《寂静世界》对深海的拍摄是一根本性创新:人类的想象由碧空深入大海。

  4.谈及蒙太奇的使用,使场景始终处在非真实性中。禁用蒙太奇,完成动作的完美的空间流畅性与统一性。“现代导演利用景深拍出的镜头段落并不排斥蒙太奇,而是把蒙太奇融入他的造型手段中。”景深结构将意义含糊引入影像结构,表现事件的真实时间和时间延续,蒙太奇则用想象和抽象化的时间代替。

  5.电影与文学、戏剧的关系。改编既要忠实原著,又要不断创新,达到一种奇妙的忠实。电影的真实与戏剧的程式的辩证关系。戏剧与电影的区别,并非“在场”问题。银幕空间与舞台空间,“在戏剧中,戏剧性来自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中,戏剧性是由背景推及到人。”

  6.绘画和电影。电影一定程度上是对画家和画作的歪曲。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但从实用与美育的观点来看,有助于普及文学作品与绘画,挽救了另一门艺术。

  7.“有一种文艺评论,它本身也是一种再创造。”

  8.克鲁佐在绘画电影中的时间性元素。

  9.西部片的史诗风格与悲剧的英雄使其历久不衰。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四):一个没有拍过电影却被写进电影史的人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以电影的发展史为起点,辅以大量的影评,通过对提及的电影发表的评论文章,阐述电影在探险中的运用、蒙太奇的运用、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绘画与电影的关系、美国西部片的特征以及意大利的现实主义影片。

  这本书

  表面上是在讲电影的发展史,实际上是针对多部电影发表影评;

  表面上是对多部电影发表影评,实际上是在讲述各类型电影的特点;

  表面上是在讲述各类型电影的特点,实际上是在分析拍摄电影时运用的技巧;

  表面上是在分析拍摄电影时运用的技巧,实际上是在讲解各类型影片导演的风格特征;

  表面上是在讲解各类型影片导演的风格特征,实际上是在讲述电影与三种传统艺术的关系;

  表面上是在讲述电影与三种传统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在阐述意法苏美四个国家电影艺术的变迁;

  表面上是在阐述意法苏美四个国家电影艺术的变迁,实际上是在暗中阐述自己的电影理念、世界观和电影观。

本书花费浓重的笔墨描述的传统艺术与电影的关系

  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小说可以搬上银幕,但是总要经过改编。电影不能变为小说。

  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从舞台喜剧片转移到电影戏剧片,重点不在于把戏剧的戏剧性转现于银幕上,在于把戏剧的戏剧特点保留在银幕上。

  绘画与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拯救绘画,既看到绘画在群众中普及,又省去绘画所需的文化素养。电影表现的是以画作的抽象为出发的二次元现实。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五):安德烈·巴赞文章《电影与探险》读后感

  我觉得巴赞先生在此文中过分地强调了“真实性”,强调了摄影师只能作为记录者而非叙述者的存在。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在纪录片里毫无疑问是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和普适性的。但这种理论强加于故事片未免过于片面和偏激。个人愚见,在故事片中导演和摄影师更多地是去充当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引导观众进入构建好了的故事中,体验故事,与故事融为一体。

  故事片的故事和小说一样是人为杜撰的(或者改编自真实事件有杜撰成分),你绝对不能要求故事片像纪录片一般记录整个过程,而是用影像去讲述你想讲述的故事,用影像去表达你所想表达的想法。同样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也较为适用于纪录片,原物体与被摄物体同一以突出所谓的“真实性”。

  但是,有时候你用不得不借助特技去辅助你的镜头语言。

  就以巴赞先生在此文中所特别指出批评的影片《未归的冒险》为例,为了追求真实性你完全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如同题材的《永恒的寂静》),但《未归的冒险》它是一部故事片呐,一部叙述斯考特船长冒险经历的故事片呐!按照纪录片的标准来评判一部尽力还原历史的故事片未免有点有失公正。如果按照巴赞先生的想法是不是还得把斯考特船长从阴间带回,将沉船打捞修补,再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极拍摄,以刻意去追求所谓的“真实性”?同样的道理,2015年的《绝命海拔》也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冒险故事片,按照巴赞先生的理论,岂不是整个剧组都得登上珠峰,然后冻死在那里以追求“真实性”?

  真实性是体现在摄影影像本体论没有错。我认为的“真实性”也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式的实景拍摄,尽可能少地动用电脑特技。在我看来,电脑特技是一种辅助,是电影进步的一个阶梯而不是一种对电影真实性的破坏。反之,有了电脑特技的辅助,电影能更好地实现在某些方面的真实性。

  且不谈娱乐大众的商业化电影,就说说巴赞先生认为的那类具有教化意义的电影。比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你可能把场景搬到外太空去拍摄吗?不,模型特技,或者说造型艺术是完善这类电影的辅助,使它“真实”的辅助。

  纪录片是纪录片,故事片是故事片,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纪录片的眼光来评价故事片。探险故事片是尽可能地“还原”事实,而不是“呈现”事实。没有模型特技《未归的冒险》能再现南极吗?没有电脑特技《海啸奇迹》能再现灾难吗?

  布莱恩·德·帕尔马说过“摄影机就是眼光骗子,每秒骗你24次。”电影是“迷幻艺术”,电影散发的是24格的魅力,是综合艺术的体现,真实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所以,我认为巴赞先生一味地追求真实性的想法未免有些片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