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是否真有囤粮的必要?

  最近很多朋友纷纷来信咨询粮食的安全问题,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要不要囤粮。

  发生在上个世纪1942年的大饥荒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粮荒,仍然使今天很多的国人心有余悸。大家有担心,这是正常的,正面历史、了解历史才能使我们客观的面对现实。

  尤其是最近有新闻说,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粮食暂停出口,这对一个粮食进口大国中国来说无疑承担着巨大的粮食自给压力。

  可是看问题我们不能光看它的外因和表现,我们还要深入的看它的内在。中国确实是每年进口七八千万吨,甚至上亿吨的粮食。

  可是这中间有七八千万吨,都是大豆。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豆腐,豆皮,豆浆,豆奶以及豆油。甚至榨完以油以后的豆粕都可以用来喂养动物。

  也就是说大豆其实是整个中国人民以及养殖的动物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而在进口的粮食中,主粮也就是我们平时食用的口粮的占比大概在2%左右。这个比重客观的说对我国粮食的结构和安全不构成什么威胁。

  换句话说,即便我国的大豆完全不进口。那无非就是我们的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取会比较少,说白了不论猪肉有多贵,因为它的供给少了,所以无法解决普遍性需求,那么我们的膳食结构里将减少对于动物蛋白甚至植物蛋白的索取。

  再加上我国早些年就已经把土豆列入主粮的行列,所以在温饱问题的解决上不成问题。

  要知道中国人民的胃当年可是啃过树皮,吃过柳芽儿,嚼过青草,一个全民无所不及的胃。

  只是近些年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我们在注重高品质生活质量的时候,忽略了这些曾经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2月2日我们官宣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对于疫情的判断,我们当时给的粮食的建议是三个月到四个月。

  这条建议的出发点不是单纯的让你屯粮食,而是因为当你有足够三个月到四个月的口粮的时候,你可以大大的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降低被肺炎感染的机率。本质上并不是想告诉你,粮食的缺口有多大,危机有多大。

  人们的跟风效应和从众效应,从来就没变过。

  当有人说要囤粮,你不屑于此的时候,就有人会搬出历史。以公知般的伟岸来告诉你是多么无知和幼稚,还有人动辄拿一条农业部对于小麦条锈病防治的通知来危言耸听夏粮的丰收问题。

  这得是对农业尤其是水稻和小麦的主粮种植,多么无知的情况认为粮食的丰收已然没有指望。你以为那千千万万的杀虫剂都是干嘛吃的?

  我们的杀虫剂厉害到以1:10万,都可以把虫卵给打死。反复打两三遍农作物可以把农作物打死。

  更有甚者无知到说中国的水稻产量一亩地只有不到600斤。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在中国的产粮的主要省份和平原地区,水稻的产量几乎都可以达到1000~1500斤每亩。这当然受益于我们各种先进的化肥农药和转基因种子。

  有一小部分人买了大量的大米和面粉,足够一个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费。

  难道你不知道稻谷和小麦会比这些经过二次加工的大米和面粉更容易储存?

  然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囤了这么多粮食,到处宣扬,即便你不说,你用了支付宝信用卡做了支付账单记录的大数据,难道就不会捕捉到吗?

  解放之前的小地主,囤银元藏金子都得拿个小瓦罐月黑风高,趁着没人的时候悄悄的找个地儿给埋下来。

  咱们屯粮食的这些主倒可好,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架势。我就囤了你奈我何的嚣张,以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囤粮的鄙夷而到处宣扬。

  难道你就不知道在战时有一种罪叫投机倒把吗?

  难道你不知道你应该使用现金消费,而不是给各种大数据留下痕迹和记录吗?

  你难道不知道战时的二级保障是供水供电吗?

  所以你就怎么只想到囤口粮,没有想到存个发电机囤个水库呢?

  观点也许很犀利,文字也许看起来并不那么舒服。可是我们不能做这些人云亦云的事儿,还以为自己处处高明、高瞻远瞩。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主,你现在最应该考虑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企业活下来,如何不裁员,让这些职员的家庭和生活都有保障。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你在此刻应该要开始具有老板思维,企业怎么才能活下来,成本怎么才能降下来,订单怎么才能拿回来。

  留在城市才会有比在农村有更多的机会。

  不要简单的用市场经济思维的那一套来解决你在一个特色体制里面临的一些问题。

  人民供销社有没有听过?粮票、各种票有没有听过?统一供给统一分配,要不要了解一下?

  中国已不再是旧时的中国,我们不自吹自擂,我们也不妄自菲薄。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既不会有哪一片地儿的人独自苟活,也不会独自挨饿。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