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审判》的观后感大全

  《最后的审判》是一部由Antoine Raimbault执导,奥利维埃·古尔梅 / 玛琳娜·佛伊丝 / 洛朗·吕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审判》精选点评:

  ●电影节的字幕是从网上down的么?好多好多地方连时间轴都对不上,好歹上点心行么!

  ●主旨好,疑罪从无,反思法律公正性。但女主却是本片虚拟角色,她能忽视儿子,自己的事业和安全,伟大之处显得无从入手。

  ●案件剧情着墨很少,主要宣扬法的精神,值得一看的片子。

  ●(7.2/10)将一部司法电影拍出悬疑惊悚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结尾升华到对法国司法体系的质疑也有分量。

  ●有点在于整体写实,无趣的原因也在此,如果是纪录片或许分数会高

  ●故事好,讲得妙。

  ●无血缘的陪审员为案子奔走发声,被告座上的中年男子默不作声。十年诬告,妻子背叛,尊严要向谁去讨要。警方滥职,检方贿赂,司法公正如何守护。宣判结果无需强调,因为司法过程本身的公正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结案成词还原真实事件,不得不加分了。

  ●Olivier Gourmet最后吼的有点过了,但表演是真的好!很棒的长片处女作了,最后一场庭审戏写得尤其的好,这种反思其实还挺少见的。

  ●疑罪从无也不算是个多新鲜的议题,但老老实实拍完也算保留还原的稳妥,偏偏还引入一个虚构的视角当主角,为了避嫌还一开始就被质问“你怎么知道他是无罪?”然后至始至终这种偏执的动机却缺乏解释,反而成为了破坏全片顺畅感的最牵强的部分。

  ●恰恰是這個虛構的女主角,讓一個客觀的真實事件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不太懂導演的這個操作.......

  《最后的审判》观后感(一):疑罪从无的推定下,这个对司法公正的意义不足吧

  全剧的高潮在于辩护律师最终的结案陈词,但整体感觉情节牵强,疑罪从无本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原则,这样一个没有证据、连基本的死亡结论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还要二审,且结果异常曲折,虽说是真实案件改变,在当前的年代下存在是存疑的。但是辩护律师结案陈词提到了一点就是,即使司法被判无罪,但是民众因为舆论的引导,有罪带入对嫌疑人的伤害是无穷的

  《最后的审判》观后感(二):最后的审判

  我们从小便从电影或小说中得知许多阴谋与手法,或者从别人口中听闻许多个人意见看法,这不仅逐渐养成看见黑影就开枪,还有以自身角度观看一起事件,妄下定论的习惯,但每个人心中所认为的真是事物的全貌吗?我们都听过“无罪推定”、“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等原则,但也常无意识做出许多与之违背的行为,如同《最后的审判》中一口咬定雅克为嫌犯、制造舆论的情夫杜兰德,甚至是想帮雅克脱罪,却不断想找出杜兰德犯案证据的诺拉都是如此。

  《最后的审判》观后感(三):自由心证

  Une intime conviction ,原原本本的意思是“内心确信”,或者称之为“自由心证”。不知道为什么要译为“最后的审判”这样一个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名字。

  整个电影都围绕着自由心证展开,主角也是一位一审的普通陪审员,一位假设的为自己的确信、心证执着到底的人。一方面,著名的法律格言写在法学的教科书上,似乎深入人心,比如无罪推定,不得自证其罪……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另一方面,绝对违背“法律格言”的事件却总是层出不穷,不管古今中外,几乎是偏见一般深深扎根现实,在“真相”面前,没人会在意那几个法律格言。在19世纪初,当内心确信出现在法国拿破仑刑法典里,上述法律与真相的纠葛,不是缓减、减轻,而是史无前例地加重、积压在了陪审团的内心之中。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裁判者,我们的依据也是不可言明的内心和良心,或者说是一种常识。最后,真实与否、罪与非罪的判断,完全成为不可预测的个体化行为。换言之,我们既能为自己的心证找到充足的理由,也可以完全凭借成为常识的偏见来给出结果。自由心证的结局似乎真的成了卡夫卡的小说: 我们在逃离真相、逃离法律的过程中,完成了真相和法律预设的结果——心证是无谓的,良心也是无谓的。

  当然,电影并未展开这么多反思,只是执着于一点: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判决一个人有罪,定罪必须找到坚实的证据,否则即推定无罪。问题就在于,也许真相、正义本身也是一种偏见,而这种偏见对于结果毫不在意。所以,如果说自由心证是正义的支柱,那么,非正义也与正义并行不悖。

  《最后的审判》观后感(四):在法律面前,有时没有真相

  #22届上海电影节影片# 看完全片对法国的司法体制,诉讼程序等能有个大概了解。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法国仍保留重罪陪审制度,因此陪审员其实掌握着被告的命运。当然,本片的重点不在陪审员,而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思考,这也是任何一部法庭剧绕不开的永恒主题。法学教授雅克·维吉尔的妻子苏珊莫名其妙失踪了雅克被认定为凶手。没有苏珊的尸体,没有其他物证,仅有的是几名证人的证言和警方据此做出的推断,而这一切都不利于雅克。一审法院认为雅克无罪,检方提起了抗诉。一审的一名陪审员诺拉认为雅克无罪,并说服了著名律师莫雷蒂为雅克辩护。剧情由此展开。整片的节奏很好,重点集中于证据的收集和庭审的质证与辩论。

  结尾莫雷蒂律师的结案陈词慷慨激昂,上升到了对法国司法体制的反思,这是一场卡夫卡式的荒诞审判,没有证据,一切结论都是依靠猜想所得。而司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公平正义,但这一切在现实中 是由无数个人的意见最终汇成一个决定,而这最后的决定将会主宰一个人的命运。司法体制的运转既是惩治犯罪的武器,也可能使无辜的人坠入深渊。 正如结案前夜律师对女主的咆哮,你根本不懂法律,你被复仇和真相冲昏了头脑。其实,律师能做的并不是发现真相,而是就眼前的“证据与事实”为当事人辩护,最大程度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这既有庭审策略的考虑(仅基于中国司法环境的个人理解),更是律师的职责所在。有时候,真相并非司法想要的,因为司法的权力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用来借刀杀人,本片对此略有涉及。

  总之,全片是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整体而言,既有悬疑部分,也有对现实司法体制的折射,对于喜爱法律题材的观众值得一看。留给法律人的思考空间很大,司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依靠司法的力量来解决?

  同时,本片中由于大多数悬疑设置与解扣都集中在辩论的语言之中,稍微走神可能会错过剧情。不是一部传统的悬疑片,追求视觉感受和期待反转的观众会倍感失望。

  【几点吐槽】·最没能理解的是女主诺拉仅仅是作为一名一审陪审员,本职工作是小餐馆厨师,除此之外与雅克的交集仅在于雅克的女儿是她儿子的家庭教师。 但她却竭尽全力想为雅克摆脱嫌疑,寻找真相,动机成谜。

  ·原本以为雅克的法学教授身份会是一个情节发展的伏笔,到最后才发现是自己的意淫

  ·法国人的工作效率确实令人无语,这样的庭审节奏放在中国难以想象。

  ·并非悬疑片,重点在于剧情背后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单论案子,细节部分略混乱,最终也没有交代,但这不影响整片的发展。当然,律师的台词振聋发聩,尤其是结案陈词。值得法律人借鉴。

  《最后的审判》观后感(五):想要看懂这部挑战司法公正的电影,你得明白这几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刻板偏见,大都来源于对一个人或者是事物的初始印象,或许是观念中的普遍印象。比如说,看到一个人凶神恶煞的面孔,就一定认为他很不好相处,甚至有犯罪的基因,看到小孩子,自然认为是天真无邪的一种等等。这样的印象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遇见大部分事物时候的普遍看法,通常情况下,这种看法,没多大问题,但凡是无例外,它也会有失算的时候。比如今天这部影片。

  《最后的审判》是一部讲述法律公平与正义公正的电影。片中通过一起案件将这个矛盾点一步一步深化,最终让所有人真正去思考,当法律以及正义都存在偏见的时候,我们还能用什么守护善良。

  本片中一个家庭主妇失踪了,然后她的丈夫就成了主要嫌疑人。警方办案并没有完全的讲求证据,而是非常单纯地将自己对于该男子第一印象,本案十年前已经成为定论了,但是现在却重新被提及。然后警方一口咬定,这位失踪的主妇一定是被她的丈夫谋杀致死。然后,丈夫被送上了被告席。

  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如何帮这个丈夫一步一步洗刷冤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将由被告代理律师的一个朋友,餐厅的女厨师一步一步揭开。

  如果能将一部影片分为两部分的话,那么本片无疑很好划分。开篇的琐碎以及对于大环境进行了深度刻画,慢慢的走向正轨,在一个大家都认定了的事实面前,最终结局发生发转。影片结尾处,作为被告的代理律师进行了十分钟的精彩演讲,并将这个演讲完全的融入到了电影的核心观点——法律要坚守正义,当中。可以说是本片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他的时间内,我们大体上在做一种分析和怀疑,总体波澜不惊。因为女主角的生活与本片核心并无太大关系。除此之外,本片的看点,接下来一一分析。

  真实事件改编

  作为一个法国的真实悬案,本片来源于21世纪初期法国的一起悬案,该女子因为与别人有婚外情,某一天无故失踪后,丈夫因为丢弃了家里的床垫而被警方怀疑。且警方在他家中发现了一些血迹,因此丈夫被起诉杀害妻子。但是一直以来警方都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所以,那起案件悬而未决。

  本片根据那起案件改编,但是却没有将他拍成悬疑片。这个剧情其实可以参看大卫芬奇的作品《消失的爱人》,那部影片中同样有着这种设定,妻子因为想要离开丈夫,因此制造了一起看似丈夫杀妻,其实自己逃离的案件。那部电影很精彩,当然是作为悬疑片而言。本片相比之下,就很克制了。仅仅是当作一部严谨的故事片。

  舆论和谣言

  片中所谓的对于丈夫不利的证据,大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内容,所有的所谓的证据,大都来源于猜测与怀疑,就如同后面最终辩护的律师坦言的那样,警方对于证据的描述中,出现了太多的“可能、大概、也许、估计是……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显然跟一个严谨的证据有区别的。而采信的证人中,大概率地出现了伪证等现象,这也是警方对于本案渎职的最直接表现。

  而舆论更甚,大家似乎都乐于看到一个杀妻后伪装成失踪的变态成为新闻的头条,而不喜欢让一个看似是变态,其实可能是受害者的人生还。媒体无休止的报道,引导了大众舆论对于本案的风评,最终导致了不公正的事情发生。

  司法的公正

  正如律师演讲所言,司法讲究的是公正和公平。本案中的司法人员无论是检察官,还是警方,都违背了这一原则。检察官对于直接证据不予重视,反而是对于舆论以及莫须有的证据非常看重,警察在办案中不断地采取刻板偏见来取证,而没有经过严谨的判断后,就轻易下结论。这些都属于对于司法公正的亵渎,但是在舆论的压力下,警方仅仅想要快速结案,检方也有着这样的顾虑,因此,是不是冤案,对于他们而言不重要了,只要公众认可,就可以随意构陷好人蒙冤。

  本片的英文名叫做《信念》这或许更加能体现男主内心之中的历程了,十年蒙冤,究竟是什么能让他坚持这么久。唯有信念。而对于类似的司法公正有着诉求的影片,或许《十二怒汉》是个不错的参照点,推荐大家看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