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读后感精选

  《卡尔·马克思》是一本由[英] 以赛亚·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尔·马克思》精选点评:

  ●阶级分析是暴力获取权利的途经

  ●应该像茨威格那样把这样的传记写个一系列。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写得太好了,其精彩足以与马克思思想的天才相配(因为普通也能——终于能读懂了。)伯林像一位尽心尽力答疑的TA,深入浅出、文以解惑。——这本来就是思想史不是传记啊!即使是为了不辜负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称号,中国文科(高中)生也都应该读一读。

  ●“这个理论原本想要反驳思想支配历史进程这个观点,但它自身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程度削弱了它的观点的力量。因为,在改变关于个人与其环境和同伴之间关系的普遍观点时,它显然改变了那个关系本身;因此,在至今仍在永久改变人们思考与行为方式的学术力量中,它依然是最强大的。”马克思与他的时代

  ●事实上,柏林既拒绝了对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木偶戏式的政治漫画表现,也不同意通过强调其思想中某个并不流行的(或者一度流行的)方面(例如唯物主义、人文主义、宿命论等),而给马克思赋予一个别的“主义”的想法。——特雷尔·卡弗(后记)柏林的离题与马克思的隐退之处,也许更具有启发性。

  ●马克思不仅是一个象征、一种态度,还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科学家。

  ●可读性比较强,也比较客观。尤其是描述马克思有着强健的意志精神,终生不息的斗争精神

  ●其实内容在我看来就值两星。考虑到这是50年代之前的产物,和这是柏林初接触思想史的作品,加上两星。对事件的叙述远比揭示思想的内在关联要多,导致一到关键的地方反而被一笔带过了。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对研究柏林的价值比研究马克思更高。马克思的传记,麦克莱伦写的史料更详实,而阿维纳里的《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比柏林这本要深刻许多,虽然都是陈旧的二手文献。

  ●伯林的论述风格是雄辩的,对马克思的解读是有些浪漫化的。 本书的翻译是不错的(起码比台版好),封面设计是无趣的(太像一本没什么设计的笔记本,而且还去掉了副标题)。

  ●應該是打開馬克思的正確方式。 每打一次分都覺得「打分」是不好的表達方式,對書和電影,對所有事,來說是粗暴的方式。在八月份買了並看了伯林,開始覺得他的好文筆很可能也是缺點。然而只要不只是缺點。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一):悬崖上的一朵雪莲

  2013年,我用一本唐德里罗的《名字》交换了一本台版,以赛亚伯林的《马克思传》,台湾的书友名字叫维多利亚。

  整体来说,这本书表达了一个侧面观察的思路。

  伯林说,原来整个书的内容是现在这本书的两倍,有很多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的讨论,后来,被home大学的编辑们说服,把这本书做成了一个思想史的讨论研究。

  有趣的是,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学者,或者是一个作家。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他自己都怀疑这个以他名义命名的世界上最大的思想和政治运动往哪里去。

  赵干城的译本,整体非常出色。赵干城自己的书也很有趣,主要是阐述印度在亚洲的地位问题,类似地缘政治。

  一个非政治运动的传记,仅仅是思想学发展的演进史。

  我去存一本译林出版社的新版,以示我对这本书的偏爱。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二):柏林笔下的马克思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作品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总是不免出现流弊的问题,而马克思的理论更是如此,甚至于出现了妖魔化或者神圣化的两种极端。在后记中特雷尔•卡弗其实已经非常明确地点出柏林这本传记区别于恩格斯等人所作传记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脱离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反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没有使用传统概念来解构马克思的理论(列宁的一些广为人知的评价)。相反他将马克思的一生置于思想史和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下来进行叙述,这种客观的态度与感情是极为难得的,可以说颠覆了传统的事实与价值的二分。

  印象深刻的章节主要是“'精神'的哲学”(对,就是那个基本上没怎么提马克思的那一章,感觉柏林已经完全离题到黑格尔哲学了,但是不愧是哲学家出身,这一章节对黑格尔哲学的论述实在太吸引人了)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章。除此之外,对于马克思人性论方面的论述以及与同时代思想人物或者革命人物(赫尔岑,巴枯宁,拉萨尔)的对比也令人印象深刻。唯一遗憾的是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谈论的篇幅较少(几乎一笔带过,主要局限于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不过从后记来看,当时的柏林应该只能接触到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所以应该也算可以释然吧)以及其经济理论不适合当代的断言也有所武断。

  总体上来说,无论从当时的时代(第一版出版20c30s)还是现在的时代,这本传记都可以算上一本非常独特以及具有柏林个人色彩的著作。还是想用前言中艾伦•赖安的一句评论作结吧,“柏林笔下的马克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因为他既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反对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这实在是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解马克思的纬度)

  后面的延伸阅读指南也挺有意思的,果然看有关马克思的作品总会和D.Harvey不期而遇233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三):当马克思遇见牛津那位年轻的柏林

  当卡尔·马克思和以赛亚·伯林共同出现在一本书的封面时,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诧异。一个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人则是自由主义的旗手,两人引领或参与的思潮,奠定了二十世纪以来众多历史事件的思想根基。

  本书写于1939年,是柏林教授公开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也被认为是其投身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起点。

  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在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此,柏林教授说:“没有任何一位思想家能与卡尔·马克思一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透彻和深远的影响……他在理智和道德上对其追随者们都起到了支配性作用,在欧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革命传统。”同为犹太人,同以哲学作为研究起点,或许是柏林教授研究马克思的又一机缘,他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介绍马克思对犹太出身的回避,其岳父威斯特法伦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影响,以及黑格尔哲学如何奠定青年马克思的思辨基础。

  严格意义上说,柏林教授并没有打算把这本书写成关于马克思的一般传记,这与他将马克思定位为知识分子而非革命导师直接相关,所以书中经常会用大量的笔墨探讨马克思时代的社会思潮而不是马克思本人。

  从柏林教授的篇章安排上,可以体会到柏林教授理解中的马克思思想来源:一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与基督教会若即若离中形成的非正统新教思想,二是德国求学阶段黑格尔哲学的熏陶,三是穿梭欧洲大陆与革命实践的近距离接触以及与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交锋,四是客居伦敦对解释人类社会演进终极理论的思考。

  读罢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在于从思想史的视角再次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他与蒲鲁东、鲍威尔、拉萨尔、巴枯宁等社会主义运动史中杰出人物的思想互动,让读者更加鲜明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预见性和对革命的实践指导性。作为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侧面,本书值得一读。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四):马克思的环境

  因此,想要找到马克思提出的某个学说的直接来源,是件相对简单的事,为数众多的批评家都急不可待地去做过。很可能的是,他所有观点的起源,无一不是可以在此前的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找得到的。因此,建立在废除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集体所有制理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也许在过去两千多年中的大多数时期都拥有众多支持者。所以人们经常争论的问题,即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否直接源自摩莱里或马布利、巴贝夫及其追随者们,或者源自对法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德国阐释中,显得有些过于纯学术化,因而也就无足轻重。至于更具体的学说,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在霍尔巴赫近一个世纪以前发表的一本专著中有过完整阐述,而霍尔巴赫的这一理论很大程度上源自斯宾诺莎;与马克思同一时代的费尔巴哈则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改,重新提了出来。“人类发展史就是社会阶级斗争史”的观点则源自兰盖与圣西门,在很大程度上被梯叶里和米涅这些当代法国自由主义历史学家所采用,同样也被更加保守的基佐所接受,这是马克思所承认的。关于经济危机规律性重现之必然性的科学理论大概是西斯蒙第首次提出的;第四阶级兴起的理论当然是早期法国共产主义者们提出的,后来被与马克思同一时代的施泰因和赫斯在德意志境内传播开来。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则是巴贝夫在18世纪最后十年间提出的模糊概念,到了19世纪被魏特林和布朗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明确阐述;关于工人当前与未来在工业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论,路易·布朗和法国国家社会主义者们的阐述比马克思愿意承认的要完整得多。劳动价值理论来自洛克、亚当·斯密、李嘉图以及其他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剥削与剩余价值理论来自傅立叶,而关于用刻意的国家控制作为其补救办法的理论出现在早期英国社会主义者,例如布雷、汤普森与霍吉斯金的著作中;无产阶级异化理论是由麦克斯·施蒂纳至少先于马克思一年提出来的。而黑格尔和德国哲学的影响则是最深远的,也是最广泛的。像这样的清单可以很容易地拉得更长。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五):马克思的问题和主义

  一部关于马克思的传记,对于这样一位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而言,要想对马克思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马克思放到整个人类历史的背景之下。

  同样是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黑格尔说过:哲学的历史,就是历史的哲学。

  马克思的生平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正是欧洲的大革命时期。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拉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而《资本论》的发表,更是让马克思获得了“红色恐怖博士”的称号。

  而马克思毕生追求的命题,就是社会并不像科学一样,只要有足够的多样化,就会向前发展。而是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无论是以记者的身份,通过犀利文笔针砭时事,给了欧洲发动革命的无产阶级以力量和理论指导;还是以作家的身份,潜心于研究各种流派的思想,泡在大英博物馆研究经济数字,而最终写成了《资本论》。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着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类的命运。

  在马克思的最后岁月里,他并不开心,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当时的《资本论》还没有在俄国造成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也在穷困、潦倒中。妻子的离世和最后一个孩子的夭折也击垮了他。他去世时,大量文稿都没来得及整理。

  不过幸亏还有恩格斯,马克思的忠实追随者,不仅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着马克思,还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其文稿出版,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避免被别有用心的政党和组织利用。

  最后,我们来看看恩格斯眼中的马克思吧。恩格斯发表了一场庄严而动人的葬礼演讲,谈到了马克思的成就和他的性格: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成了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