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是一本由韦羲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照夜白》精选点评:
●山水之于中国人,好比明月前身。中国人之于山水,亦如流水今日。 少年时家中堂前挂的中堂画、折扇扇面、陶瓷茶壶壶身,似乎无处不在的山水画图像,成为记忆深处的美学印记。曾经一度消失了,但是在岁月里又慢慢浮现出来,成为个人审美的终极趣味。《照夜白》以散文写山水画论,是作者个人的呓语,却觉得通透,文字也好。山水画是什么?书里说就是高远、深远、平远,是在别处
●私人中国山水画札记。有文采,也有见解,可惜缺少条理和控制,部分论点经不起推敲。难怪陈丹青推荐,作者分明是美术领域的半个木心。
●乡愁来了看什么?看范宽的雨打山林,看李唐的清溪鱼隐,赵佶的花鸟虫鱼。看过古花的眼里,却觉得处处是山水了。
●类似朱良志。确是折叠着华丽的词汇;拼贴着空洞的思维;循环用着无病呻吟之语。
●越是向外的表达,越显现出自身的虚无。被书名和装帧骗了,满满都是作者的无病呻吟,三页中同一个词用了十几遍……好好好,你抒情你有理。这种无法投射给接收者的个人感悟,还是别出书了,发发微博算了。
●以前从不懂山水画 现在可以略懂一二 看懂更多的美全靠它
●翻了几章看不下去了
●2017-3-30 局外人:私人山水史 嘉宾:韦羲,陈丹青 时间:2017.4.2(周日),19:00-21:00 地点:单向空间 • 爱琴海店 (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12号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3层) 主办:理想国,单向空间 活动免费,无需报名
●开始读了几篇还行,但后来读的多了,觉得作者的文字虽然优美,但实在是有无物感,读完了之后有时间觉得作者什么都没说。还有的文字佶屈聱牙,读着很是不舒服,文风和扬之水很像啊,都是自己很明白但让大家读着却一头雾水,建议作者向蒋勋先生学学,接接地气。
●韦羲在这本书里比大卫·霍克尼更准确地论述了中国山水画的游观、透视,老实说,我之前对中国画不怎么感兴趣,认为它没有透视、不追求写实、缺乏差异性,编完这本书,才算是有彻底全新的认识,看过书中的图例和讲解,会发现千年前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观念,就已达到甚至超越20世纪西方当代艺术的水准,相较之下,西方写实油画,反倒显得拘泥而陈腐了。
《照夜白》读后感(一):一个人的梦呓
击中了传统文化的软肋,只有感想,没有思想。通篇重复意象,“太古”、“远”、“悠”、“空”、“渺”,这些虚幻的词往往哪儿都靠得上,频繁使用只会让人觉得假大空。
因为可用的意象有限,而硬要类比的诗画较多,所以难免有些凑合,有些牵强附会。例如自己书桌上同时放着“蒙娜丽莎”和“溪山行旅图”,就拉郎配,强行分析两者的神似之处。
文徵明的一幅 “虎山桥图”,因为不符合现代的透视比例,近、远景不分,反而被作者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挂上了钩,成了明朝最大胆的画家:构图反自然和反空间,达到禅宗“取消一切时空界限”的圆融之境,密集并置的意象保留自身的空间记忆,像是蜂窝,看似平面,里面布满了空间。这些胡乱贴金、实则空洞的吹捧,估计文徵明自己看了也要羞愧难当。
作者盲目崇古,却喜欢用现代词汇“维度”、“移位”、“重组”、“共时性”等,对古代作品进行似是而非的粉饰。这种没有事实支撑的无限拔高,更像是一个人的梦呓。
感动如果不能引发共鸣,就成了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
《照夜白》读后感(二):小则精巧可人,大则慌乱无序
这不是一本中国美术的史论书籍,亦不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理论解析。它是一本作者在山水中一次次小感而成的散文集合。不过别的散文家是生活有感,而这里是在山水中有感。能看出作者想要的很多,要有史,要有论(甚至要囊括中论和西论)还要有感,只是这几者本身并不能互通,“五味令人口爽”贪多也就嚼不烂。
论史要有序,分门别类一个萝卜一个坑。讲晋唐就是晋唐,一半的笔墨在写宋看着看着就成了车轱辘。理论要讲理,看的不是画们的“肉”而是他们一根根的“骨头”那么多的感慨,形容,乱了思绪苦了读者。作者的情感自是充沛,但混杂在前两者里,不清不白,有东有西,乱了阵脚。
其实画家作文章本就是难事,不要吹捧什么画家视角,没经过系统训练的文字,就像是调和中西的笔墨,啥都有,啥也不是。
不过细细读过有些观点提得很好,山水画的视角变化,时空转化。若非画家,能看到这些,但讲不明白,甚至讲不出来。所以与其包罗万象什么都要谈一谈不如就这这些理论家难能注意到的问题,说透讲他个清清楚楚来得痛快。
《照夜白》读后感(三):古代山水画
有一段时间在看陈丹青的《局部》,他慢条斯理地说画,有意思。后来在理想国公众号上看见他的推荐,就买了这本书——70后画家韦羲谈中国古代山水画,书名叫《照夜白》,但和唐代的那匹马没关系,是借“夜白”表达古代绘画的光与色。
全书分5辑,前三辑脉络清晰,围绕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平远、高远和深远,贯穿了古诗词与古画、山水画与古典音乐、西洋画与中国画、全景的宇宙感与小景的人间气,从相互对照到自我观照,信息量很大。我这个外行感觉是开了眼界,一些以诗词观画、以画谈摄影的见地相当精彩。
第4辑读起来比较散,我没有理解它隐藏了什么关联。第5辑更像是提纲,作者后记中果然印证了我的感受。只是好奇,为什么有服务指导性质的综述要放在最后一辑?
也许作者写作初衷就是如陈丹青所说“内心的艺术史”,私写作不需要考虑受众。再也许这本从2009年开始酝酿,2016年才出版的书,总共70多篇文章的布局已经折叠再折叠,如中国绘画史的网状呈现了。相比之下,陈丹青的《局部》要有亲和力,也更有策划体现。
作者的语言很有特色,抛开看不懂的画史和画论,他那些有意境、有节奏、不常见的遣词造句就够琢磨很久,好在他的“絮语”在全书会多次出现,有助于加深印象。
他在借范宽《溪山行旅图》阐述山水画空间与时间关系时,没有用常见评论全景图所说的"上帝视角",而是说“面对一座静止的画中山,我们在一瞥之间,获得飞鸟般连续的观看”。想着这句话,下次看山水画不用纠结什么“散点透视”了。
《照夜白》读后感(四):林中苔,水底石,月亮地。
其实没想到41万字竟读了一个月。
这几年陆续读过几本美术史,其中大半是论文译著,另一部分是台湾学者的著作,其间连抄带写根本还谈不上入门。只是在书中提到的画作插图欠奉时,仔细想一会儿,有几幅能想起来大致什么样子,这样一个程度。作者身为画家,看了那么多年画,人在山中,时常在表述观点时,随心所欲一大把一大把援引大师作品,那种烂熟而痴迷的状态,每每看得我心生羡慕,实在绕不开这句傻话:惊呆。
这位画家的文字 —— 允称优异,这是陈先生在序言里的讲法,(原本就是偶然看到序言立刻去请了书的)。这么久终于读毕,由衷觉得讲得非常公道,丝毫没有徇私。借用一个篇目的名字,鸟生双翼,这样的文字配得起山水画史的讲述。
再借用画史中的一个说法,这本书可谓有笔有墨。笔是指文笔,文章的质地温雅蕴藉,观感郑而重之托付在一段锦上;墨用来指内涵,不仅提及每件作品每家流派时解析得言之有物,而且对整个山水史的脉络能够自出机杼,没有取巧去把董玄宰喜仁龙高居翰的著作拼凑附和一遍。不媚俗,竟也不媚南宗,不媚高家之言,不媚美术史 —— 这一句,连同题目,都是从这本书里抄来的。
在我看来,这样的笔与墨在今天,在我们这里,是难能可贵的。一则,中国美术史历代攒下的论著早就精简成一整篇密符,被后世评家裁刻成了一块块活字泥版,盛好散放在一个不算太大的筐里,评价任何画作画家,只要把谢赫六法加南北宗等套路挑几枚连缀在一起,一句话就能说完 —— 师法何人,有无古意,用笔如何,敷色结构,神逸妙能品也 —— 传世作品也好,对大师及其作品的评鉴排位也好,乃至统御整个画史的退化论也好,坦白说,之前我以为能说的已经都说完了,少说,尽管空泛俗套,却是一向是精明而安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自己是从外面的译著开始读中国美术史。);再则,在我们这个与真山真水,以及自家传统山水作品“隔”成如此这般的现代,我还从没读到过现代人写的这样一个类型的作品,既不是论文,也不是教程,更岂止于封底的上架建议: 艺术-随笔。可能没法给它归类,仿佛一个世纪的白话文里竟没有这么一类。设想用今天的语言去描述甚至咏叹山水的笔墨,确实太难了,没见过自然难以想象。退一步说,再写四万字的小品集可能也不是太难,四十万字就相当不易了。以雅集去形容一本书的体例可能牵强,照夜白,好比时光尽情倒退,一位富品藻与收藏的文人在自家园子开了一场雅集,邀同道知己者共赏,且饮且醉。
万幸这本书取作照夜白,有画意,有心境。难说如果真的叫作山水小史我还敢不敢请,市面上薄厚深浅的美术史已经够多了。原本我也只寄望这是一部比美术馆那种小方牌子导览的讲法略精微、稍耐心的一部鉴赏作品,读下来竟贴了可能有百多个便签,实在不愿意直接在书上涂抹,之中有击节,有感喟,有共鸣,然而更多的是受教。作为一个没有基本美术素养的读者,私人观感本来并不足道,自惭直到现在尚不能领教容膝斋图以至六柿图的好处,但既然遇见过照夜白,也就更有耐心静待某个心领神会的时刻。或许真能等到。
夜深了,还是觉得有必要表达一番自己对这本书的羡慕与珍重。短评写不下了,只好存放在这里。
《照夜白》读后感(五):记下书中零零碎碎的一些片段
韦羲《照夜白》,书名是唐时名马,却与马无关,而是以照夜之月白来喻兴古画里的光与色。 突然想到月白色留仙裙,我对女孩子穿汉服的想象在于此。月白色留仙裙,无论色彩,线条,意思,都美极。身穿月白色留仙裙的女孩子总让我联想起敦煌里的飞天之美。
关于山水诗的书,首推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关于山水画,则这本《照夜白》必读。 看到一些人对这两本书作学术上的苛刻,而非学术上理解的同情,真是恶心,如同苍蝇。 现代人对很多美学、哲学乃至神学层面的东西,缺的不是精确,而是感觉,所以,为什么要对那些唤起人们隐藏的美学、哲学以及神学感觉的书吹毛求疵? 在现代,现代性是棺,现代建筑是椁,我们要么成天在建筑的逼仄空间里,要么成天在现代性的空洞僵硬中。自然,以及自然的美学与哲学,变成了离我们最近的神话。 昨天,冒雨去拿英文报时,顺路去十里河滩闲逛,雨里山岚,云遮雾绕。看河边柳树上的雨滴沿着枝叶慢悠悠地落入水中,犹如看美人出浴时水滴沿着乳房的曲线滑落,前者清新,后者惊艳,却都美得让人出神。 韦羲这本书从宗炳的《山水画序》开始,以澄怀观道带出山水画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又在结尾出写山水画小史,运筹诗画于笔墨之间,绰绰有余意。 书读不久,我就感叹,韦羲对古诗的感触特别灵性。 他写陶诗,【“悠然见南山”是何况味?一瞥之间,“南山”作为自属的山与忘我的人相会,人和山各自回到自身,又相互敞开。又仿佛——借老话来说,是身外之身的相会。】 他写古诗里的别离,【元好问的别处是如画的平林,唐人李益“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别处则是声音。日暮时,钟声接续重逢后的沉默,深沉而悠远。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霞”有一种凄凉的节奏,然而美,韦应物写得惆怅,又有仙意。别离是悲伤的,然而毕竟去新的地方,多少有一点模模糊糊的憧憬,算是对离情的小小安慰。无论是悲是喜,此时都化作烟霞,化作空白。王维《送别》的结句与之相似,但意境更明朗:“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最后豁然给出一个无限的空间、一个很大的别处来对照此时此情,有远致。中国诗里的人事,有大自然来做背景,天道悠悠。】 他写杜甫,【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很像山水画。诗中包含人间与世外,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是室外到室内,而这一室内又包含了室外。前两句写天上地下,色彩很美,“两个黄鹂鸣翠柳”在地,“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天,在地者浓郁,在天者淡雅。后两句气象大,意在高远,而且“其中有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生活进入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山,是高,由人间而世外——这是和人间相归属的世外,所谓和光同尘,而非遗世独立的世外。窗子小,在低处,西岭千秋雪是大景象,在高远处,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小中见大,由此而彼,虽在低处此处,却映照高远景象。】 他写王籍,【写声音与寂静最有名的诗句,是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过去论家说这两句诗对仗不工,犯了合掌的毛病。我却以为正因为重复而强调了诗意,两句并排,成为幽静。而况重复中暗含递进。在我来看,声音与寂静的背后是空间。两句诗有声音对,即噪与静,鸣与幽,也有空间对(大小对),蝉与鸟,山与林。而且于对比之中有递进,初者由蝉而林,进而由鸟而山,空间越来越大。幽静也需要空间和层次。群山的寂静与一片石的寂静,森林的寂静与一棵树的寂静,毕竟两样。古人常说“山静如太古”,太古静是怎样一种静呢?我想这是一种像时间一样古老而悠远的宁静。】 他写姜夔,【一切的天体,月亮离我们最近,古今的诗词,南宋姜夔《踏莎行》所写的月亮最有宇宙感,“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清清冷冷的两句诗,写了宇宙的寂寥浩大,也写了人,却又有很深的隔绝感,对月亮,对所思的人。里面还有一种寂寞的仙意,其实是宇宙的寂寞。】 这本书,去掉所有的山水画论述,单纯就文字而言,亦可澄怀味象反复咀嚼。 刚开始读时,便感受到书中有一丢丢胡兰成的笔调,读到后面,看到韦羲引用胡兰成的句子,瞬间嘚瑟,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对胡兰成笔调的熟悉程度,就如同我对可乐味道的熟悉程度,那是隔着好几米,鼻子轻轻一动,就知道那份味道是可乐还是百事。 书中,韦羲有一段写故宫,令人神往。 【我把《溪山行旅图》比作教堂,把《潇湘图》比作宫殿。教堂向上,指向天空,而尘世的宫殿向平面展开,象征辽阔的国土,古代的君王和臣子们“身在庙堂之上,怀江湖之远”——那年初游故宫,犹如走在平远山水画卷里,紫禁城里伟大的建筑,视之壮丽威严而遥远,即使走近了,还是遥远,因为宫殿本身犹如远山。故宫仿佛一幅平远山水画,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好比平远长卷里的山,宽广,遥远,安定。而天安门与紫禁城之间,宫殿与宫殿之间,是大江大湖一般空旷的广场,沿着故宫的中轴一重一重走进去,如同经过一片又一片的平远山水。】 之后,他又写在故宫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去故宫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的理想之一,王希孟与夏完淳,我对这两个永恒的少年,无比敬仰厚爱。 我喜欢的三幅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顾恺之《洛神赋图》,范宽《溪山行旅图》。 韦羲对《溪山行旅图》的喜爱,就字里行间的感受而言,近乎信仰。 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到了韦羲笔下,他如此写《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犹如一场大雨,密集而通透,凝重而缥缈。范宽用雨点画山,山的轮廓线有力地制约着点,同时受到点的挤压与冲撞,它们在此成为互动的双方,也是张力的两极,山岩在发散,膨胀。萌萌然,它将绽放,也接受自身约束。蒸蒸然,它将上升,又像纷纷降落的雨,下坠的同时获得上升的力量。何其伟大,有一种静止包含着运动,有一种上升包含下降,有一种沉默雷霆万钧,有一种寂静千言万语。 如果有什么事物它真实存有,却又空阔深邃,那就是雨。如果有什么事物不断来到你面前,令你身在其中同时又离你很远很远,仿佛在后退,在消逝,那就是雨。雨在来,同时在去,在涌现,又在消失。范宽画山,喧哗如雨,寂静如雨,涌现如雨,消逝如雨。高山逼面而来,直压眼前,骤然化为雨点,一片空阔,不使人局促。高山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万物皆有其所,《溪山行旅图》如来如去,何处是其所在?】 这是对《溪山行旅图》的雨点皴的诗意叙述。 他写《溪山行旅图》中轴线上那座占据大量篇幅的高山。 【有人说古希腊雕塑、德国古典音乐和中国宋元山水画是人类伟大的艺术,不知为何不提建筑,或许是把建筑当做集体工程吧。清明神远的古希腊神殿,宏伟深邃的中世纪大教堂,清静悠远的清真寺,辽阔庄严的故宫,举世绘画,能和伟大建筑相比肩的,只有山水画。人物画无论多么伟大,也只是伟大人物画,都达不到伟大山水画与伟大建筑的形而上精神,唯建筑与山水画的伟大者能和宇宙相媲美。 初见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我想起了宋代山水画,从未想到16世纪意大利某一位芳名蒙娜丽莎的女子。我的联想并不因为蒙娜丽莎身后的风景,而是恍然觉得蒙娜丽莎本身如范宽画中的高山,深邃神秘,令人仰止。法国现代大画家巴尔蒂斯晚年动念临摹《寒林雪景图》,终于未果。还听说美国有一位画家偶然看到《溪山行旅图》,大为震撼,原来古老的东方有如此伟大的宁静,于是放弃画画转而研究两宋山水。他的震撼我也有同感,我还记得自己早年在图片中见到西方大教堂时灵魂的战栗——静穆耸立的大教堂仿佛在和天空(上帝)交谈。此后再看北宋山水,犹如目睹大教堂从天而降,又冉冉升起,庄严,深邃,壮美。】 看这本书,边看书,边看画,极具冲击力。每一个人都有四个预设的器官,诗意器官、趣意器官、哲意器官、神意器官,什么书什么人能像触碰G点一样触碰着人的这四个器官,那么其书其人的意义就是一种超越的胜利。 他写《千里江山图》。 【如果只能带一幅画到荒岛,我要带《千里江山图》,从它,我几乎可以想象一切时代的山水画。】 【昔年初见《千里江山图》印刷品,真山真水骤然有蒙尘之感,那山河大地被无尽空间所包围的遥远,竟让我想起“绵绵无绝期”这句话。 看古画,每次遇到古人对光和天空的神往,我总是莫名地感动。此时动笔写《千里江山图》,又想起早已忘记了的少年时的念想。十六岁前,我所见的宋元山水名作,范宽《溪山行旅图》伟大庄严,对之唯有高山仰止,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天真平淡,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萧散简远,却不适宜我那时的年纪,而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又过分精致圆熟,倪瓒《容膝斋图》过于清寂,也都不适合,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一股青春气,才是我少年时的梦想。】 【每一时代的山水画都有它时代的空气,郭熙何其北宋,马远如此南宋,云林又多么元代,只有《千里江山图》漫山遍野都是今天,不曾让我念及时代气息,唯恨此身不在画图中。 到武英殿拜见《千里江山图》,是展览的最后一天。少年时心心念念,此刻灯下相觑,竟有旧欢如梦之感。整个下午,我徘徊在十一米宏伟而微观的画卷前,简直目睹永生的昨日世界,又想起宋代。北宋的亡国是一场突然事故,《千里江山图》煌煌其华,毫无亡国之象,九百年过去,画里青山依旧,水碧如初,这样雄浑壮阔,这样气势恢宏,这样岁月静好。】 极好。 最后,韦羲在后记里感叹。 【一切都变了,唯山水还在,但我们看到的山水已经不是古人所看见的山水。我们也变了,早已换上了“三千年未有”之目光。此时看画册,面对盛唐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南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眼前一亮,心下黯然——画中的景观如今中国没有了,我们何以自称唐宋后裔?唐宋山水画倘若要追忆前生,只好想起日本。在日本,连松树也仿佛照着唐宋绘画里的样子生长似的,成全美丽的岛国,真是生活模仿艺术。地理滋生人文,人文也反顾地理吧,怎么倒反是如今中国的树长不出好样子,连山河大地都不对了似的,使我觉得生活跟美学一点不相干,只愿长住古代画图中。】 【从前的山水画有山和水,花鸟画有花和鸟。从前的山水花鸟画“其中有人,呼之欲出”。后来,人的声音越来越大,听不见物语,也不见物与人交谈。对物欠尊重,人的境界反而小了。后来的后来,喋喋不休成了自恋的唠叨,只有自己,没有物态万殊,只有情趣,没有江山,只见人不见天地,弄到这地步,久之,久而久之,花鸟画不见花鸟,山水画找不到山水,以至于“人”也不见了。不如看宋画。宋人不过是以物观物,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照见人在万物面前谦卑赞美的心,平心静气的笔,那纸中花鸟有一种人心物意的美,画里江山有一种万劫不毁的正大庄严,看得人心思渊静,】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芸芸众生、山河日月、万古星辰全都在眼里比邻而居,这样的“认知故乡”,令人神往。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美学、哲学与神学,愿今后能于此多有体贴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