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规则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规则》是一本由丹尼·罗德里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规则》精选点评:

  ●通俗易懂还能这么深入,简直惊喜,最后一章点题,被作者的自我吐槽圈粉了。这是一本既批判经济学家,又批判批判经济学家的非经济学家的书。门外汉可以用来看热闹,初学者可以用来检验知识的扎实度,专家也能用来修正认识。

  ●这本书我很喜欢。我觉得仅仅读一遍就浪费了这本书,无论是否是经济学专业,这本书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因为行文流畅,并且没有什么公式和艰涩的专业术语,但是他将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的进步和存在的误区都说的很明白,特别是让我对经济学模型、经济学模型的假定和适用条件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纠正了我以前认为的,学好经济学就可以用一个原理解释所有问题的幼稚想法,让我认识到,学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经济学中一个个模型,在学模型时,又要注意模型的假设是什么,怎样正确选择模型这些经济学的基础问题。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但是因为时间限制,并没有读完,有利用出差时间在手机上微信读书看完的,字数不多,但无论阅读时的感受,还是读完之后的回顾,都让人感觉韵味悠长。还从这本书中摘抄了一些想要经常回顾的要点,附在书评里

  ●浅显但丰富,跟经济学的气质很契合,有很多参考文献值得研究一下

  ●这本书语言流畅清晰,文风谦逊而朴实,应对的问题全面(只有熟悉经济学的学界内部人士才写得出)这本书作为经济学的科学哲学,应该在大一结束学完了初微和初宏时看的,然而这本书是17年才出,算是小小的遗憾也还好现在看了不算太迟。如果每个经济学家都能像文中说的那样客观而谦卑,那么我觉得世界会真的变得更美好

  ●太喜欢这本书了,深刻但有幽默,充满了各种梗……

  ●4.5 “反思”到了大门边,然后掉头了

  ●看完第一章就发现这书看完目录也就看完了。

  ●比我想象的更有趣……不管是什么现实,经济学总能找出一种模型解释他,不管是什么模型,都不具有普适性,哈哈

  ●翻阅经济学书籍,永远不会缺乏的是洋洋洒洒的数学知识,而方法论却(默认地一般)匮乏到惊人。这是一本很赞的方法论书籍,回答了我对经济学家对模型(及其使用)的诸多疑问和质疑。Rodrik不愧是JFK的教授,跨学科背景,经验老道,阅读思考广泛等等。推荐经济学Graduate Student和从业人员阅读(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非经济学界的人也可以发现一些对经济学知识的普遍误解和及其产生的原因(即经济学家所犯的诸多错误)。

  ●来自业内人士的吐槽,关于模型、理论的论述很有见地。读这种专业人士的评论,能对各种模型有效“祛魅”,尤其是对新古典主义市场的信仰。方知山高水深,也不敢说自己知道经济学理论了

  《经济学规则》读后感(一):好一副有色眼镜

  第120页:杰文斯、瓦尔拉斯、庞巴维克、马歇尔、魏克赛尔、克拉克等边际主义经济学家……

  拉大旗作虎皮,马歇尔看了要流泪,凯恩斯喊着不服气。

  为了论证而论证,作者这种非此即彼的描述方式让人真的很不爽。

  中信黑啊,一篇啰啰嗦嗦的论文整成精装本卖48元。

  作者写书可以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我写书评也可以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经济学规则》读后感(二):看待经济学的正确姿势

  模型方法的理想彼岸是实证主义。逻辑与证据相结合,能使人对社会生活的性质形成越来越确定性的理解。读完本书,生活中的熵并没有减小多少,先依靠直觉的逻辑化增加点趣味吧。

ECONOMICS RULES

  我是有知识焦虑的。焦虑来源于常听导师们感叹“有的经济类学生博士毕业还是不知道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每想至此,我就恐惧毕业的来临和重复的没有长进的一天,害怕自己终成“无知”一员,而阅读《经济学规则》使我当下的不安情绪得到一点点缓解。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只要对经济学感兴趣都可以捧起来阅读。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乐观肯定经济学的“有用之处”,使经济学家做得好,非经济学家听得懂并用得上。罗德里克针对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探讨了经济学的科学性,如何看待模型和如何应用经济学方法。以标准经济学家的论述风格,他在导言中就提出了本书写作的重要假设:

  1、 这里所指的经济学是“运用特定工具研究社会科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经济学之外。

  2、 运用经济学方法探讨比较重要的问题,而不是类似魔鬼经济学中的生活日常小问题。

  二、三个问题

  首先,经济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

  罗德里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经济学因模型而具有科学性。经济学模型以语言和数学表达(别问我社会科学为什么非要用数学表达,要是语言描述得清,谁要用数学呢?),通过操控假设条件,剔除干扰因素,简洁地揭示因果变量之间的联系。

  其次,如何看待模型?

  世界上应该没有普适的通用模型,经济学家要回答某个现实问题,首先要提到的就是:It depends。然后根据重要假设和现实的贴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模型加以推理和验证。验证成功的模型进阶为经济学理论,登上人类知识殿堂。

  最后,经济学希望被学者或大众如何对待呢?

  作者不厌其烦呼吁经济学家谦虚地使用模型,不要夸大某一模型的普适性,拒绝教条!“经济学没有一套意识形态,只是一套方法,让我们合理地思考,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没有任何预先确定的政策结论。” 同时,告诫人们“不要对政策经济学家或“经济学明星”言听计从,而应该多读点经济学理论,细致到其关键假设,比照现实,以对经济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各种事都要“格物”啊……

  三、碎碎叨叨

模型方法的理想彼岸是实证主义。逻辑与证据相结合,能使人对社会生活的性质形成越来越确定性的理解。

  读完本书,生活中的熵并没有减小多少,先依靠直觉的逻辑化增加点趣味吧。

  末尾还是焦虑一击:你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是什么呢?

  《经济学规则》读后感(三):值得经常回顾的几个要点

  一、经济学模型

  竞争模型

  不完全竞争

  信息不对称

  看不见的手

  行为经济

  理性泡沫

  自我实现

  委托代理

  激励机制

  有效市场假说

  随机对照实验

  制度经济学

  二、几个观点,睿智,值得细细品味

  1。经济学模型作为一个个案例,就像附带着明确的使用说明,告诉人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因为,模型都明晰展示了自身的关键假设和行为机制。

  2.弗里德曼不仅主张,理论研究必然需要不符合现实的假设,他还论称,假设是否符合现实完全无关紧要,理论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才是重要的。

  3.在判断一个模型是否有用时,我们始终要坚持必须先对其关键假设进行“现实过滤”

  4.关键假设是指,如果对该假设做出一定的使其更符合现实的修正,将导致模型得出显著不同的结论。

  5.经济学家基本不会意识到,他们应该在脑子里同时保留多种模型,并思考如何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用的模型

  6.“正确”的经济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提炼出关键的关系,让我们在所有因素中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寻找正确模型的方法,同我们诊断汽车的方法大同小异。

  7.通常改革建议总是不缺的。·一些分析者关注技能、培训和提升该国的人力资本基础。·一些人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为增强货币和财政政策出谋划策。·一些人认为需要更大程度地向贸易和外来投资放开。·一些人认为对私人企业征税过高,其他营商成本也过多。·一些人建议推行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生产率高的新兴产业。·一些人建议解决腐败问题,加强产权保护。·一些人建议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使用时,我们从树的顶端开始,首先要问的是,投资面临的障碍主要在供给方还是在需求方。换言之,投资不足是因为资金供给不足,还是回报率低?如果障碍在供给方,我们就问主要原因是储蓄少还是金融系统运转不良。如果是在需求方,我们就问私人投资回报率低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造成的。如果原因看起来是政府失灵,那是不是高税收、腐败还是政策不稳定导致的?如此等等。

  8.模型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9.经验能帮助我们确定一些一般规则的做法。关键的技巧是,要能在各种候选模型和现实之间反复对矫。

  10.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该问题的意思是:市场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如何解释?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在本质上是有关价格形成的理论。

  11.每种理论,都不过是一些特定模型的集合,这些模型必须结合具体条件审慎应用。每种理论都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对其研究现象的全方位解释。只要人们对这些理论保持合理而非过高的期望,它们就可能有很高的适用价值。

  12.“华盛顿共识”忽视了市场经济深层的制度基础,没有这种基础,所有市场导向的改革都不一定能带来预想的益处。

  13.可行的改革议程必须基于已有的制度,而不能异想天开。

  14.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意味着,寻求普适理论和结论的努力是徒劳的。一个模型或理论充其量只在具体条件下成立,期望使其获得一般性的经验证实或证伪,基本没有意义。

  15.经济学进步的方式是扩大潜在可适用模型的集合,用较新的模型来描述曾被较旧的模型忽略的一些社会现实。

  《经济学规则》读后感(四):假装是个经济学家(华清大学 经原读书报告)

  读完罗德里克先生的著作,我以为不只是了解了几条经济学规则,更知道什么是所谓“经济学家”,于是也假装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不仅要obey the rules还可以rule the world,写这篇假装的独白。

  经济学家绝非一个容易做的职业,不能只是对着外界高呼几句市场经济万岁,还需要做许多其他工作,譬如研究出自己的模型,或者至少能看懂别人的模型;还得因为自己或他人的愚钝,将数学掌握的炉火纯青,以进行更清晰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得有一颗大心脏不仅得承受外界无数的误解和偏见;在学界内部的讨论会上还得抗住暴风雨般的猛烈讨论;就算是自己对自己也不会有半点宽容,常常会有我到底在做什么,以及我到底干了什么的人生之问。但抛开种种表象与调侃,做个经济学家,最需要的还是首先明白什么是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按照作者的观点:“模型既是经济学的力量所在,是它骄傲的来源,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当然,这只是他的重要性,可是如果多问一句,为什么模型对经济学如此重要,我也可以假装回答一句:经济学更希望成为一门奉行谦逊原则的中庸学科,相比于去研究普适理论,经济学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在小范围的理论化,结合具体条件进行思考,来澄清因果关系,说明社会现实。而模型就是这种理论化的过程。

  我也需要假装做个一个模型,我必须让这个模型尽量简单,不能把地球当做地图。为了简化现实,我需要作出许多假设,但是又为了使我的研究有意义,我必须澄清其中的关键假设。并且简单不是空白,我的模型必须反映了部分现实,我的假设必须使它反映最重要的现实。这个模型不能是单纯的画布,它更像是另一个世界,区别与现实世界的经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部分之间特定类型的联系是更容易辨别的。而为了描述这些我辨识出的关系,我可能要借助一些数学的工具。当然了,在整个模型建构之前,我得先明白这个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由此我才能够构建理论的世界。但是现实的世界本身就是难以了解的,我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首先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就是个天大的难题),并且处理这些数据,区别真伪与筛选分层,很多时候数据的不可靠成了整个模型的原罪。

  假装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假装建构了一个模型后,我必须假装思考这个模型到底代表着什么,当然了这可能已经不是所有经济学家会做的事情。我假装会用它解释现实,解答一些为什么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之前已经被其他模型解释过了,我首先得有不推翻既有解释的度量,还得有推翻既有解释的勇气(尤其是那个解释就来源于某个经济学奖的得主),还必须解释,自己的模型究竟在那些条件下适用,为何补充了解释,为何能推翻既有的理论。总而言之,我的模型是对理论的一种丰富。我还可能假装用它来预测未来,不过鉴于这件事难度颇高,作为一个假装的经济学家,我不能进行讨论(只能说,这种负责或不负责的预测,的确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好处,但也给数不胜数的国家带去了劫难)。我的模型还需要引导公众,影响公共政策,以及在整个学界有所影响。模型在此的好处遗漏无疑,“模型使知识可以依据公认的学术标准而形成,而不是依据基于级别的等级阶层、私人关系或意识形态等。”我作为一个假装的经济学家,假如取的数据都客观真实,提出的假设都得当合理,推出的结果都有理可循,哪怕我只是假装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需要来研究我的成果,尊重我的意见。

  当然,我只是一个假装的经济学家,因为我还有诸多方法没有掌握,但是我以为我对经济学的方法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驱魅,让数学回归它工具的地位,让我知道其实经济学家不全是(应该说巨大部分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以及启明,让我能想见一个绝对合格经济学家,大致在做些什么,他所做的有什么意义。以及那些观感不佳的经济学家们到底有那些失误。

  我以为这本书应该是配套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因为所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竞争市场的模型,这些我们对经济学的第一印象,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它的确给一个未来的经济学人以思维的沉淀,但是却不能让其了解自己究竟在学习些什么,以及为何要学习这些。为何要去探讨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市场。就像一个学物理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实验,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物理中的假设。只是上来就学了几句牛顿三定律或者E=MC2之类的话,就算物理学入门了。这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了,对于某些社会学者,或者纯理化的科学家来说,这本书好像是一种抗辩或证明,证明经济学的确是一门科学。作者认为,模型赋予了经济学科学性。因为模型以语言和数学表达,通过操控假设条件,剔除干扰因素,简洁地揭示因果变量之间的联系。但是我认为,这种对于科学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本身就过于科学,其实证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按照学科内部普遍的研究范式,能够得出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就没有办法被撼动。因而这本书的抗辩色彩或许有些过浓了,作者的科学哲学观也有些“肤浅”了。这可能由于经济学长期过于受到非难的反应,不过假如真把这本书当做教科书,这些是可以省去罢。

  《经济学规则》读后感(五):【蜡翼·札记】意识形态和政治偏好,不应压倒对现实的体察和推理

  1p

  经济学的优势恰恰在于小范围内的理论化,也就是说结合具体条件进行思考,能澄清因果关系我,也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现实。与研究普适理论相比,一门奉行谦逊原则的中庸学科,可能会更有用。

  2p

  经济学包含着纷繁复杂而且还在不断演化的分析框架,这些框架对世界的运行方式有着不同的解读,对公共政策具有多种多样的意义。但是,非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学界听到的声音,就像是一种诉诸市场、理性与自私行为的教条化万能药。

  3p

  经济学家擅长对社会生活做出具体化解释,明确阐述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市场(以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对效率、公平和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但在普通人看来,经济学家常常是在宣称不受具体条件约束、处处适用的普适经济法则。

  5p

  模型是值得利用的,但若把自然科学当做榜样,就会有误用的倾向。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具体的模型都绝不可误解为无论何时皆适用的普适模型。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根据关注对象的变化而谨慎选择模型,学习并掌握如何更自如地在不同模型之间转换。

  5p

  模型既是经济学的力量所在,是它骄傲的来源,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13p

  数学使经济学严谨,也带来了尸斑。不过,模型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对许多现实的忽略,恰好是其价值所在。

  13p

  如果一个模型反映了部分现实,它就是有用的。如果一个模型反映了给定条件下的最重要现实,它就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是用得好。

  14p

  建模者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解释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特定类型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你在考察无比复杂的现实世界时难以辨别的。

  14p

  模型是对事物的简单化,通过剔除干扰因素,来表现某种具体机制如何运行。模型集中分析特殊原因,研究这些原因如何在某个体系中产生效果。

  19p

  模型的作用不仅在于它能警示我们事情可能走向不同作用,其用处还在于,它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潜在的结果取决于哪些因素。

  20p

  寓言几乎从不试图成为现实,并以此来全面描绘其角色的生活。它牺牲现实性和模糊性,以追求故事情节的清晰性。人们即使忘记了寓言的细节,也会将它们作为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基础。

  22p

  每则寓言的寓意都是明确的,然而放在一起看,寓言却使人犹豫不决(及时行乐 vs. 未雨绸缪、自力更生 vs. 信任合作)。所以,我们需要运用判断力,根据特定情况合理选择寓言。

  23p

  实验是有目的地操纵物理环境,以实现因果关系所需的隔离,而模型则是操纵其所使用的假设,通过构建思想环境来检验假说。

  25p

  确定性的缺乏,恰好能鼓励我们探索在多种不同的模型中,哪一种是对当前现实更好的描述。

  26p

  假设需要充分反映现实,但毋需完全符合现实,理论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才是重要的。

  26p

  我们几乎可以设计无数种不同的模型,在事情发生后解释现实。但其中大多数都是无用的,因为当未来条件变化时,它们将无法得出正确的预测。

  29p

  对于坏模型,好模型是解药,而不是排斥模型。运用数学是为了清晰与连贯,促进细节的严谨、观点的深度和论证的精确,而与追求荣耀无关。

  32p

  数学应作为一种速记语言,将论证翻译成文字,然后把数学烧掉!经济学家运用数学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34p

  看起来直观的文字观点,在更严格的数学审视之下,经常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不严谨的。原因在于语言常会忽视不明显但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因素。

  36p

  单凭数学并不能让人深入经济学。重要的是“爱智慧”:有能力对老话题展示新见解,让难解的问题变得可解决,或针对一个实质性问题设计一种新颖的经验分析。

  38p

  复杂性的源头是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分以非线性的方式交互影响。

  43p

  复杂性损害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好的模型是在简单性、实用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充分权衡,1:1的地图虽然精益求精,但对想获得导航帮助的人却毫无意义。

  48p

  经济学家需要相当谦恭,不仅要承认自己所知不多,而且要承认能掌握的东西有限。

  48p

  其次,模型也能让我们意识到各种反直觉的可能性和意料之外的结果。对社会现象提出更多可信服的解释,深化我们的理解,从而为知识的积累提供条件。

  48p

  首先,模型澄清假设的性质,阐明其中的逻辑,以及依赖什么条件与不依赖什么条件。这通常是对直觉的提炼,把一切细节明确化。

  49p

  最后,模型使知识可以依据公认的学术标准而形成,而不是依据基于级别的等级阶层、私人关系或意识形态等。

  49p

  再次,模型暗示着某种经验方法,至少在理论上说明特定的假说和解释如何应用于现实中。因为有模型,所以观点可以被判定对错。即使在证据不充分,不足以判定时,模型也有助于确认分歧到底在哪里。

  54p

  原理根本就不是显而易见的,要理解原理,必须要思考和做一些计算。在国际贸易中创造收益的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56p

  针对问题,探讨方式都是设立一个模型,然后检验不同结论成立的条件。基于直接证据的判断很少能替代这种遵守严格规范的思考。

  62p

  看似朝正确方向的行动,其实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远。只是有时会出现“负负得正”的结果而已。

  64p

  对一类模型而言是悖论的东西,往往在另一类模型中中很容易得到理解。

  71p

  新模型并不会使老模型变得错误或适用性降低,新模型只是拓展了经济学知识的边界。

  72p

  基于规则的思考能以简洁方式梳理大量信息,但在具体应用中也许会牺牲一些准确性。基于案例的思考则靠做比较,分析具有相似性的其他案例。所以,当必须牺牲很多相关性才能把相关数据强行归纳为简明的规则时,基于案例的思考就更有用。

  72p

  伊扎克·吉勒博阿: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中,人们在预测、分类、诊断和作出伦理与法律判断时,既运用基于规则的思考,也运用基于案例的思考。

  73p

  模型都具有其自身的关键假设和行为机制,就像附带着明确的使用说明,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用不了。

  80p

  证伪性:那些自称是科学但没有清晰表达,无法验证的观点,连错都不算。

  81p

  经济学更接近实用主义,而非实证主义,与规范分析距离更远,而是技艺化的直觉——通过逻辑来使直觉明晰化,通过可信的证据来强化直觉。

  85p

  每种模型都是一个不同的切入点,并强调不同的侧重点。确定要运用的模型,就意味着要分析和选择,采纳那些看起来对具体条件适用、有益的模型。

  89p

  面面俱到的发展政策,对政府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济效果也会微乎其微。改革必须针对最大的障碍而设定,以最小的政治资本换来极大的改善成果。

  92p

  以模型为基础的思路,使我们必须从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即一般均衡,而不是局部均衡)。

  95p

  模型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98p

  模型里经常有未明确阐述的关键假设。如果不能仔细检查这些假设,实践中就可能出严重的问题。

  99p

  社会、法律与政治制度的健全是自由市场的基础——产权必须得到保护,合同必须得到执行,竞争必须公平,盗窃敲诈必须避免,公正必须得到维护。否则,放开市场不仅不能带来预期效果,反而会有反作用。

  115p

  “理论”相比于“模型”,有一种野心勃勃的意味,是为解释特定事实或现象而提出的一组理念或假说。在使用时,有时它被假定为已得到检验和证实,有时却只是一种断言。

  126p

  宏大理论的用处它们最初看起来那么大。它们充其量只能视为脚手架,无非是一些粗浅思路,虽然确认了直接原因,但还需以大量细节来支撑,而且必须服从于具体条件。

  137p

  当学者坚信某种理论是合理的解释时,经验分析几乎无法解决分歧,相反却是给各方提供了军火,尤其是当分析是针对当前仍在发展的事态的时候。

  143p

  对于那些自称发现了普遍规律的人而言,历史并未善待他们。

  143p

  每种理论都不过是一些特定模型的集合,必须结合具体条件审慎应用;每种理论都只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对其研究现象的全方位解释。

  151p

  共识是偶然而不是规律,但当共识确实出现时却不可亲信,需要思考和评判。

  152p

  当把模型的特殊性视为一般性时,一方面观察会出现盲点,犯下忽略的错误;另一方面会成为鼓吹的同谋,犯下执着的错误。

  167p

  经济学家公开场合传递的信息,是作为“政策企业家”的身份来进行的,并不代表学界的整体意见,甚至也与发声者自己在内部会议上的讨论大相径庭;事实上,学界的观点要复杂得多。

  169p

  同业心态会导致自我隔绝,拒绝倾听外界批评;即对行内人对商榷敏感,对行外人的异议麻木。

  170p

  流行风尚并不能自我纠错,因为它更看重机制而非审慎,更看重有趣而非正确。

  172p

  科学性的一面和故事性的一面,通常是互补的。结合在一起的话,能是自己的观点在公共讨论中赢得巨大力量。

  187p

  强调自利是经济学模型的显著特征,所以经济学家对公共问题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更支持以激励机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

  188p

  然而,对市场和激励机制的过度依赖,会滋养一些腐蚀性的、损害社会目标的价值观,也会产生与预期相悖的结果。

  189p

  经济学思维的本能是把现实,包括人的自利性,看成是既定的,并围绕这一限制条件来设计解决方案。

  195p

  正如市场鼓吹者忽视了效率的局限性一样,经济学的批评者也忽视了市场对合作精神、伦理和谐的促进作用。

  210p 经济学家10诫:

  ⓪经济学里有各种模型,请珍视模型的多样性;

  ①模型是特殊的,不是一般的;

  ②把你的模型弄得足够简单,以集中分析特定的原因与机制,但也不要太简单,以致遗漏各种原因之间关键的相互作用;

  ③假设可以不符合现实,但关键假设不能不符合现实;

  ④世界(几乎)永远是“次优”的;

  ⑤用模型来考察现实需要精确的经验分析,这更是一门技艺而不是科学;

  ⑥不要以为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一定就代表现实;

  ⑦当被问及经济或政策问题时,你可以说“我不知道”。

  ⑧效率并不代表一切;

  ⑨把你的价值观视为公众的价值观,是亵渎你的专长。

  211p 非经济学家10诫:

  ⓪经济学里有各种模型,没有预定的结论,请拒绝与此不符的说法;

  ①对于经济学家的模型,不要因为它的假设而批评它。你应该问它,如果有问题的那些假设变得更符合实际,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②分析要简洁,请不要把混乱伪装成复杂;

  ③不要被数学吓到。经济学家运用数学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④当经济学家提出一项建议时,问问他为什么确信建议背后的模型可以适用于眼前的案例;

  ⑤当一名经济学家使用“经济福利”一此时,问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⑥请注意,经济学家在公共场合的发言可能与在内部研讨会上的不同;

  ⑦经济学家通常并不膜拜市场,但他们一般比你更知道市场如何运行;

  ⑧如果你一味所有经济学家的想法都一样,可以去参加他们的一场研讨会;

  ⑨如果你以为经济学家在对待非经济学家时表现得特别粗鲁,可以去参加他们的一场研讨会。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