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门》是一本由[美] 浦洛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之门》精选点评:
●刚读完第一卷,请把基辅罗斯的基督教改译成东正教!这么翻是绝对让人不能忍的。
●一开篇作者就歌颂颜色革命,很奇怪是怎么通过审查的。本书源语言是英语,找了一个(应该不懂俄语和乌克兰语的)英文译者来,结果地名和人名等译法与现行标准不统一(哈尔基夫-哈尔科夫;利维夫-利沃夫等等),看着不舒服。前半部分介绍乌克兰过去两千年间各民族割据的混乱历史,作者写得非常详细,但是条例不清楚,让人十分头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给三星吧,也就还行。
●一个地方,如果先后有多方势力建立过政权或施加过影响,那么这个地方的历史就会像调色盘一样。乌克兰就是这样的地方之一。因其地理位置特别是优渥的自然条件使然,几个大帝国在此角力,被四面的势力统治过。这本书梳理清楚了漫长岁月中这个调色盘上混入的颜色的来龙去脉。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阅读起来却很顺畅,这得益于作者的结构安排和叙事技巧,在每章开篇都会阐述大背景,并在内部进行时空和逻辑的关联。
●草原武士,东欧文化、克里米亚战争,俄乌冲突,乌克兰危机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呈现。
●基本上是几个地域大国博弈的历史。
●一部乌克兰史,哈佛的范式写作,没有拖沓和累赘,对史料的裁剪不得不服。其实看这种专题史是看什么?对乌克兰不感兴趣怎么办,还是可以看到史实之上的史识、史智。我最喜欢的还是陈寅恪那句「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读史明智,古人不我欺。
●入门书。
●被经济观察报拉去写书评,浦洛基这本书总体上还不错,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比如说把“民族”“认同”当做主线去写,即便浦洛基确实在这方面着墨很多。恰恰是没有主线,才展现了历史,认同,族群和变迁的多样。这里摘录我的书评的最后一段话吧: “乌克兰多彩的历史也制造着现实的撕裂,在两千四百年后,世界的边缘变成了后冷战时期世界的中心。对于乌克兰人而言,浦洛基的著作也许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认同和的历史。而对于我们来说,从浦洛基为我们打开的这扇大门中,看到的不仅是五彩斑斓的大门,也还有门后那个多彩的欧洲。”
●值得五星了,主要讲的是乌俄关系史,夹杂了克里米亚鞑靼人和犹太人,以及与波兰的关系。不看不知道,世界上最惨最悲催的犹太人在中东欧,白俄屠一遍,红俄屠一遍,德国人屠一遍,斯大林再打击一遍。正好最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个剧很火,看看乌克兰现代史上的饥荒、战争,朋友们,这叫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啊。
●乌克兰历史,本来是想看文化的。
《欧洲之门》读后感(一):与其说是乌克兰历史,不如说是半部东欧史
全书有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讲乌克兰土地上来来往往的各个民族的人,至于乌克兰人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乌克兰与俄罗斯人的区别在哪里呢?乌克兰是斯拉夫人的发源地,也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共享着同样的历史源头。
依旧是民族主义的故事,乌克兰民族在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形成并最终独立,从小俄罗斯人变身乌克兰人。
人民,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欧洲之门》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自从看了切尔诺贝利以及马列主义课老师出差乌克兰的描述之后就对这个国家感兴趣起来,难得的一本靠谱乌克兰历史,条理还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地图还是少了一些,毕竟对外国地理不熟悉。这本书从希罗多德所记述的这块土地开始,一直写到波罗申科上台,其中民族以及地理疆界的变迁值得细读,因为这对理解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以及乌俄美关系十分重要,十分值得在次细读并做好笔记。作者站在乌克兰独立民主自由的角度描写了乌克兰大饥荒、社会主义农庄、克里米亚危机等内容,并没有回避这些内容,时间轴越接近现代越觉得熟悉,感觉历历在目甚至在我国也上演过类似情节,乌克兰的不幸就在于毗邻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沙俄帝国、苏联),再早还有奥斯曼和奥匈帝国,夹缝中求生存成为乌克兰长久以来的真实写照,所以俄乌关系史占据了后半本的大部分,虽然结尾有一点点过,总体还是很好看的。
《欧洲之门》读后感(三):欧洲之门
本书最大的高潮应是对二战后乌克兰政治局势的描述吧,从列宁到斯大林,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再到如今的普京,每一位苏联或是俄国领导人对于乌克兰的态度截然不同,最辉煌不过赫鲁晓夫的时代,登上权利的巅峰,赋予乌克兰无与伦比的自治权,而他的去斯大林化也成功缓解国内政治矛盾,平反了斯大林时期受冤或牢狱之灾的各个阶层人物,可日况而下的经济衰退极大刺激了国内矛盾,比起斯大林时期,由于集体化和工业化所导致乌克兰的大饥荒,饿死将近300万人,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主义诀别的真正事件是从国外进口粮食,缓解国内饥荒。最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苏联解体后的后苏联时代,正如俄国政客所抱有的帝国主义思想,乌克兰属于俄国,是民族同胞,俄罗斯不可能没有俄国。如今的乌克兰,欧洲从前的“面包摇篮”,会归属于哪种民族意识呢,这个多信仰,多民族的国家面对新一轮的国际地缘政治,是重归俄国的巨大影响之下,成为俄国抵抗欧洲的最后一座堡垒,还是靠近欧洲,成为欧盟的一员呢?当然,乌克兰国内政治的崩塌,经济极度衰退,腐败贿赂滋生的政治环境,似乎都是乌克兰独立之后所面对的诸多问题。
《欧洲之门》读后感(四):关于乌克兰的民族问题
上乘通俗读物,作者把前民族时代乌克兰诞生界定为基辅崩溃,加利西亚—沃里尼亚公国的独立,前视域的色彩太强,甚至在哥萨克时期乌克兰仅仅是获得了一种相对俄罗斯,波兰独立的生产方式的部族,还远远谈不上前民族,更何况哥萨克的统治者只是在诉求自治权上去接近波兰,俄罗斯,甚至瑞典。
同时,乌克兰的反复争夺,天主教与东正教界线的移动造成其很难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乌克兰的民族启蒙是大革命的产物,在兄弟会活跃的19世纪,奥属加利西亚与俄属乌克兰之间复杂的互动,作家,历史学家对民族文化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奥地利,波兰的压迫促使产生了一种拥护皇帝的民族主义,对皇帝失望的运动者幻想俄罗斯,而俄罗斯的高压统治使得大学成为民族主义的温床。
在20世纪初,乌克兰的反抗失败可以看出底层对于知识分子勾画的民族主义并不感兴趣,结果是乌克兰遭到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苏联的瓜分解体(中间比较讽刺的是波兰人和苏联人屠杀乌克兰人,而乌克兰军纪恶劣的士兵把屠刀挥向更弱小的犹太人),苏联前期对乌克兰文化宽松政策在1933,1941都付出了代价,但是纳粹战争的胜利又可以将乌克兰民族主义污名化与纳粹绑定在一起。遗憾的是,苏联解体后所谓的乌克兰认同是建立在反布尔什维克立场上的,克里米亚这类苏联馈赠品还有顿巴斯战争说明这种认同的脆弱,乌克兰内部文化的分歧的复杂,寡头对于民主化造成的恶劣影响,这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堪忧。
《欧洲之门》读后感(五):乌克兰的昨天与明天
抛开第一卷和第五卷来看的话,这本书应该是一部很优秀的通史作品。可蒲洛基从序言中似乎就准备借古讽今了,果不其然,他极力想证明乌克兰是区别于俄罗斯独立存在的。可第一卷无论如何都跳不出和俄国史几乎一模一样起源,是啊,乌克兰人同俄罗斯人的区别能比藏人和汉人差别还大吗?唯一的区别就是把耳熟能详的俄语地名用现代乌克兰语重新编一个名字出来吧。不仅如此,书中人为割裂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的联系,把16世纪才稍微成型的民族盖上两千年的历史,最后扣上“欧洲之门”的名字,全然忽视了乌拉尔山才是欧洲分界线的事实。其潜台词就是,欧洲之门就是西方之门,俄罗斯不配属于西方,多么赤裸裸的西方中心论理念啊。从第五卷开始,前面铺垫的历史发挥它的论据作用,一部通史瞬间变成了对国际关系的阐述,为颜色革命歌功颂德,再在死去的苏联尸体上踩上一脚,似乎还怕共产主义的幽灵翻身似的。可幽灵一直就在那里,害怕的只有掘墓人。抛开意识形态和视角问题,《欧洲之门》的二到四卷的确值得一读,从赫梅利尼茨基开始的哥萨克独立之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身处在俄罗斯、波兰、奥地利夹缝之中的乌克兰人面对着的是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蒲洛基的论据和引用还原了那边土地的历史,对于苏联斯大林时代乌克兰大饥荒的批判也是有理有据的。 蒲洛基写到波罗申科上台之后就结束了,可乌克兰人的命运还悬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中央,演员泽连斯基的上台对于乌克兰是好是坏不得而知,个人持悲观态度。乌克兰人仍然夹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他们的历史似乎像是一场轮回,现在又成了他人案板上的鱼肉,这也是人民的选择。塔拉斯.舍甫琴科的雕像仍然矗立在基辅大学的门前,谁会在未来取代他呢?就像他取代沙皇尼古拉一样。乌克兰就像一只风暴中的小船,从来握不住前进的舵把,只得随风逐流,却不知最终会飞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