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本由【美】罗伯特· 弗兰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奶可乐经济学》精选点评: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分析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所以自然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但从结构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个零散的故事集,缺少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当然这种期望相对作者初衷和本书设定而言或许有些强人所难)。前面读得还兴趣盎然,后边多少有些倦怠,纵观全书,印象最深者有三:机会成本,折扣门槛,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尤其是折扣门槛,我大概就是那种总是懒得记着抢优惠券的人吧,可我那么有钱吗
●有种透视商业的机密的感觉。。。
●终于看完了。有些部分可能现阶段不能很好理解,不知道自己吸收了多少,但是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好事。牛奶可乐,都是经济学!
●例子多,理论少。终究还是畅销书,适合给外行做个兴趣读物。,不适合考试,只能算是一个optional materials,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书单里面放了很久,一直犹豫着是否要买,看完后还是有些后悔的。书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阐述生活中遇到的经济学的例子,关于经济学理论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深明大义,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主题比较零散,内容就跟街边卖的廉价书籍一样。况且我们国家的国情与老美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就导致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看起来不明所以。但好的地方是确实提供了几个经典的案例,有比较深入的见解,解释身边的现象。经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到整个市场,小到柴米油盐。亚当·斯密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因此我对经济的运作原理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理解经济学现象背后的含义,也是一种生活技能。
●这本书把经常学的一些概念表达的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我不适合
●蠢蠢欲动想选经原了 /躺平
●经济学的教学案例集,比较浅显、并不太适合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阅读,可作为放松读物翻一翻。不过书名翻译的挺好,是保证销量的加分项
●初读有趣,后半程的案例相似性略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一):期望太高,并没有太多收获
最开始浏览一圈书的封面封底和推荐信,感觉应该是很接地气、通俗易懂地去解释一些经济学现象的书。然而只是最开始。
书中很多例子很不接地气,也许不是发生在天朝,虽然经济学原理以及分析事情的思路倒是通用,但是读起来略费劲(可能是我水平不够)。
还有很多例子通俗是通俗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结合经济学原理,又显得太过通俗。并不能学到什么东西。
但是作者这种想法和理念还是值得学习的。想要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去解释经济学原理。
总的来说,平心而论,这是一本花了挺久时间,但是看了并没有太多收获的书。见仁见智吧。
:当年没发现豆瓣大法好,现在买书都来豆瓣看看评分了,8分以下的书暂时都不考虑了。感觉可以省很多时间。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二):什么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这本经济学著作来自一位老师布置给学生们的作业和课堂讨论,并启迪我们 什么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1.写作
““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写下来。”
书中的这句话也是我这些年读书学习的切身体会。
阅读之后没有动笔,没有输出。过一段时间,想起那本读过的书,那门听过的课,脑袋中空空如也。
所以,一定要坚持写读书感悟,听课笔记。
2014年我参加成都游学班,接触到许多名师,每天晚上睡前都写当天学习笔记,并且把它们发布在微博上,那段时间就进步很快。
没有记录,没有输出,往往就等于就没有学习。
2.应用
“如果你不能把概念拿出教室应用它,就不算真正理解了它。可一旦你能自己用它,它就永远属于你了。”
如何考量你有没有理解某些专业概念?就看你能不能给门外汉讲的明明白白。
考察经济学知识的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你能不能用知识来解释世事。为什么人们喜欢刷朋友圈?喜欢点赞?为什么买不到口罩了?
要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运用概念去解释,这才是有效培养经济学思维的方式。
3.实践 “如果你的目标是让核心概念成为自身应用知识的一部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实践。”
用学到的知识,回答那些疑问。 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学了人际关系的书,就要用书中知识来处理人际关系,一边应用,一边反思。
我读《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时就深有体会,反复应用,一本书反复的翻看,反复的实践,最终就了然于胸。
当知识变成了能力,才真正属于自己。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三):从生活中发现经济学
读完整本书,大概是由各种问题组成的。其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几个原理去解释。所以我把问题归类,图以下。然后还有似乎不属于经济学范畴的问题。书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是一个问题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原因解释的。而且每个问题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答案。书本简单读下就好,不是严谨的学术书籍。把类似思维带到生活中思考也是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四):二十本阅读之二十《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是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士衣服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很多?
我被本书扉页上的这些问题所吸引了,书本上的很多问题都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但是突然被这么问及,好奇心让我想去探究,想要去理解为什么?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的学习,看书。
这是一本属于经济学的书,严格分类是一本通俗经济学的书。该书没有那些拗口的专业名词,没有数据图表,没有那些复杂的逻辑关系。不会让人啃完一部厚重的书后,仍然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前段时间看《国富论》便是这种感觉,当然本书也引用到很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所引用的例子。本书是由各种小问题及其短文解答组成,小问题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社会现象,解答的短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但是力求通俗易懂。作者是一位大学经济学教授,一部分的短文是他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另外的就是一些经济学家所写的文章和书籍,还有就是他自己的文章或者课堂上的案例,这些短文都由他在进行修改提炼,已到达语言风格的统一。
第十章“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市场” 有几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在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更容易找到另外一个异性朋友?
为什么男女初婚年龄延后了?
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更为聪明?
一下子刺中了心脏,要直面这些问题的根源吗?为什么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呢?
而且居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这些,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让人觉得还是在受到生活狂风暴雨后来碗心灵鸡汤更为舒坦。但是问题还是在那边,不增不减,迟早是得面对,不如看看究竟。
头一个问题,引出了经济学的“马太效应”,马太福音有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第二个问题引出了,晚结婚是因为需要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取得更高的收入来吸引异性。
正如书中另外一个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主人公知道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配不上向他喜欢的女人黛西求婚。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一种工作越叫人不愉快,风险越大,报酬就越客观。盖茨比要实现目标,自己不能畏手畏脚,要去用非法的手段去敛财。
前日与同学在火锅店喝酒时,聊及这个话题时也总结出这个道理来。虽说有点片面,与主流看法比较起来,这些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黑暗鸡汤。但是,如今存在的问题,似乎可以用这个来解释:
样貌、金钱、口才(会骗),三者得一得即可,三者均得那就不得了,如马太效应所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多余。都没有的话,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包括你所剩余的尊严也会被剥夺。所以铤而走险去获取横财,如果没有这种胆量,那只好接受一直孤单的人物设定了。这样想想整个人看开了。
-------------------分割线---------------------
《牛奶可乐经济学》还有第2、第3本,总共三册。当时买书的时候不清楚有还有其他两册,又补齐了。现在就当成二十本阅读的完结了。2018年二十本阅读完成。还有11天,剩下两本应该看得完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五):你看得懂这个世界吗?(内附书的汁源)
上周利用上下班、等地铁、排队吃饭的时间,看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三部。
不知道正在看这篇的你,有没有相同的感受,越长大越觉得看不懂这个世界了。也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有好结果。还是不鸡汤风了。这本书从书名到内容都让人不禁叫好。书名接地气,内容也对得起书名。
看这第一章,就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读下去。《牛奶可乐经济学》的第一部,就是以这种提出问题,再解答问题的形式,让你看懂生活中身边发生的经济现象。读完第一部,就算不能为你的“发财致富”添砖加瓦,也能为你侃大山提供大量素材。
如果深入学习经济学,也绝不是简简单单了解一下身边的经济现象就可以了。所以到了第二部,你就会发现难度陡然升高了。开始切入到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当中,这大概会是科班学经济学大一刚入学的“经济学基础”一类的吧。大量的经济学概念,需要你慢慢领悟。可以结合一下近年在国内很火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起看。
第三部,开始了大量数学曲线。进阶版地经济学学习。“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在“客观”面前,你真切得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这个世界需要你的感性,还需要你的理性。为了看懂这个世界,一直努力吧。
(关注“子夜梦读”公众号,回复“牛奶可乐经济学”,可得本书电子版)
更多精彩,关注+子夜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