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绿皮车去旅行》是一部由刘卫阳 / 王雪营 / 赵若楠 / 赵宁 / 陈涛 / 王家乾执导,尼亚孜艾力 / 祁峰 / 齐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一):绿皮车 慢游览
开始看第一集的时候只是随便听听,逐渐发现蛮有意思,就坐下来认真看,所以内容没有看很完整,但是爬了四个小时才到的山上村和坨坨肉印象深刻。第二集新疆旁白普通话略差,也没有看很认真。第三集嘉阳小火车很喜欢,讲了挖煤、蒸汽机车发展等等事物,大开眼界,彩虹表演和人字转弯留下印象。第四集东北的仙鹤和狩猎再次大开眼界,我的东北家乡真的充满魅力。第五集的跛脚卖橙子大叔戳泪点,绿皮车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生活。第六集为什么讲了那么多打鼓,实在看不下去了。 小时候常坐绿皮车去农村姥姥家,车票还是窄长纸板的。长大后在大城市读书工作,多坐高铁飞机,旅游也是直达目的地奔波于攻略景点一一打卡。金钱略微宽裕时间却不自由了,只能采取这样“高效”的方式度过异地的游玩之旅。只有在纪录片中,才能感受各式各样的生活了。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二):杂糅在时光里的那一抹绿
思绪不禁的又回到了孩提时代,那时候家门口铁路上飞驰着的也是这种绿皮车,那会儿的火车有很多种涂装,比绿皮高一个等级的是红色涂装的快速列车进而是蓝白涂装的特快列车!那时候的白天我们是可以不用钟表来过日子的,因为看经过的不同列车就可以知道大致是多少时间,这趟车过去的时候就该淘米焖饭了;那趟车再过来的时候就该回家吃饭了!清楚的记得那时候的内燃机车,源源不断的把北方的煤、木材等运往广东,每次经过家门口时都是震耳欲聋的巨响,尤其是在夜间,巨大的震动往往会把老屋的窗户带的莎莎作响……转眼间,作为国家南北大动脉的京九铁路已经电气化很多年了,当下的和谐号电力机车动力十足对环境的影响也小再也不会有那种震耳欲聋的体验了;同时现有的普铁在几年前就统一了绿皮涂装,南来北往的列车都是一个样,再也没有办法通过列车的涂装来估摸着时间过日子了。曾经只以为这是时代的进步,直到故乡的春秋开始模糊在记忆里;味道开始杂糅在岁月里;恍然间明白,这渐行渐远的,是乡愁……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三):不知大家了不了解关口知宏
平时不爱看纪录片
几个月前偶然了解到《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这部纪录片
上豆瓣搜索,2007年,评分很高(9.4),看了几集,挺有意思,会静下来慢慢享受和思考。毕竟,日本、中日友好、铁道、绿皮火车、2500公里……这些简介中的关键词足矣让人好奇,2007年的中国是怎样的?
今天偶然看到《乘着绿皮去旅行》这部纪录片,四星,写了这篇剧评,越来越多发现和探索类的节目出现在网络和大众视野,自然,人文,能看到的不再是满屏的选秀综艺明星,很棒
其实个人认为片子中大量的旁白不是很好(可能我才看一集的原因),总觉得纪录片必须要以真实记录为前提,跟随摄影的视角,跟着你的脚步,最后观众自己去感受。有可能是对自己的国家太了解,毕竟现在也2018年了,距2007年已经闪过11个年头,各个地方的社会现状都不同了。
还有每一集片长太短,才20几分钟,不知是不是剪辑的原因,没法想象自己“乘着绿皮车去旅行”,不能感同身受,只能一声“这挺有意思”,还没等到风打到我的脸上就结束了,下一秒便拿起手机刷起微勃。
四星,希望这类的节目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多,加油。只是我个人看法,嗯,毕竟今天双十一大家都去秀恩爱和清购物车,于是我便跑来写了这个,就这样吧。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四):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现在大家似乎都习惯了旅行坐飞机坐高铁,火车旅行,整洁方便,绿皮火车好像变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
火车旅行的魅力,或许就在于缓慢吧,你有更多的时间专注沿途变化的风景,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和邻座交流,那些令你日后回味的就是这些路上发生的故事。
当然,你也得学会忍受,那些肆虐在车厢里浑浊的气味,那些被有意无意侵犯的空间,那些猝不及防的变化,还有舟车劳顿带来的疲惫。
这是一个借着不同人视角展开的关于坐绿皮火车去旅行的纪录片,绿皮火车是媒介,它将不同的点串联成线,衔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承载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纪录片的前四集每一集都有惊喜,无论是老工厂里的火车头还是随着煤炭开采繁华落寞的小镇,亦或是那些有故事的列车员,遗憾的是后两集质量有所下降。
还有,不得不感叹我们国家的基建工程,真的太厉害了,第一集说那个古路村在悬崖上与世隔绝,然后我就看到了中国移动的标识,emmm....不过很多这些铁路真的都是为了便民,一张票价那么便宜,还特地设置牲口车厢,也辛苦那些列车的工作人员了,我们是为了看不同的风景踏上绿皮车,他们却在相同的路线坚守了那么多年,他们对绿皮车的感情肯定比其他人都深刻。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五):一段段慢慢走的旅程,一次次心心念的追寻
在这个普遍追求速度的时代,当重庆到贵阳的火车时间从一晚变成两个小时十五分钟,能以一个游客的身份选择坐绿皮火车,没有点情怀是不可能的。可是正如第五集《从山城到古镇》的主人公李月芩说,“其实有时候情怀真的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你去了(火车)上面以后才会看到真正的生活是什么”。
当我们踏上绿皮火车,窗外的袅袅炊烟是生活,窗内的谈天说地、载歌载舞、打牌、卖货、睡觉、上厕所甚至过生日,也都是生活。速度的缓慢给了人们更长久的相处时间,给了人们更多放空自己的时间,也给了人们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在绿皮火车上,生活呈现了更深的厚度,更丰富的层次性,更无边界的延展。直到下了车,到了目的地,那笑声的爽朗、那广柑的香甜、那白酒的激烈、那乘务员的挥手告别,还萦绕在眼前。
六集,七个故事,不是逍遥快活的及时行乐,也不是漫无目的的随遇而安,而是一次次心心念的追寻。
是从北疆到南疆,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去见见他的老朋友,听听有关于他的故事;是到大凉山爬四个小时的陡峭山路,到古路村手抓腊肉沾海椒面,住上一晚,了却遗憾;是到嘉阳乘坐蒸汽窄轨小火车,在烟与气中彳亍,去体验一下矿工的艰辛,和机车老师傅如切如磋;是在茫茫雪原中探寻野生丹顶鹤,观摩袍子皮袄的制作,和猎人出动打一头野猪,最后找回艺术创作的灵感;是带着一本《边城》,去寻找书中的印迹,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饭,看一场小朋友表演的川剧,坐一回往返于江中的拉拉渡,即便现实与小说有出入,不免有失落,却也有由此安心;是带自己的学生去山西学习打鼓,在古老的城楼上敲一曲《牛斗虎》,把技艺和记忆带回香港。
虽然作为纪录片解说词可以不必那么用感情去念,虽然每集20多分钟显得有些短暂让人意犹未尽,虽然漫游途中多了一些“碰巧”和“恰好”,但是我仍然要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旅行,需要这样的追寻,需要这样的共鸣。
也许,我也将背起行囊,踏上这一列列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绿皮火车,就在不远的某一天。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六):我却从不知道我已经拥有了这么多
大凉山下的慢火车
豆瓣偶然看到写大凉山慢火车的文章,看了十分惊奇喜悦,竟还有这样的绿皮火车,原来旅行之与我还远远没有开始。
成昆线5620,5633老火车是承载着满满的彝族风情。
车上有大群的小羊,有大群的小狗,有专门的车厢给小动物,羊官狗官们带着他们的动物乘上火车,去往交易的集市。
带着蓝色盖头的彝族新娘乘着这趟老火车通往未来的幸福,伴着她的是列车员和老乡们的祝福歌。
彝族的毕摩,带着自己的经文,这样老火车要载着他去做法事,这是他最骄傲的事。
车厢时故事的集散地,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人生,这大概就是火车旅行的魅力。
跟着大叔看到了“东风1”,东风1外表已十分斑驳,但仍能正常工作。
看着大叔和朋友在晃晃悠悠的老火车上聊天,想着这样的慢生活早也不属于自己啦。
古路彝宅,一个在天边的神秘村庄,随着大叔晃晃悠悠的身影,看到了下来拉货的小伙,大叔随意的打着招呼,啊~我很少这样啊,原来这么简单,我是多么冷漠。原来可以这样舒服的相处。
大叔趴着陡峭的山路,喘着粗气,旅行之与他,应该是想做的事,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信念。
大叔趴了四个小时,终于到了古路村,一下子就坐下来开始吃,我看一遍吞一遍口水,看那坨坨肉应该是肥而不腻的,直接抓着吃,真是爽快。
新疆漫记
这是一趟寻根之旅,主人公艾力,一路沿着7556次列车去往北疆,这趟列车上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乘车,汉族的列车员也学会了写维族语言,和车里的乘客打成一片,维族的乘客们在车上载歌载舞,大家都很开心随意的享受着彼此的热情。
艾力的爷爷曾在阿图什,爷爷是摔跤比赛里的英雄,当初跟着自己的哥哥一起去了伊犁,走过爷爷住过的屋子,见过了爷爷少年时的伙伴,听着这些陌生又温馨的话,走过那些路,艾力心里有了安慰。
跟着艾力,来到了喀什,这里的有浓郁的新疆风情,有些美食我在宁夏也尝过。
艾力在高台民居走走停停,路过民居,彼此热情的打招呼,过的还好吗?家里的孩子一点也不怕生人,有一句没一句的和艾力聊着天。艾力看望了土陶传承人,像孩子一样荡着土秋天。
喀什的市集像极了我小时候逛过的爷爷家的集市,集市是有固定日期的,有各种小食,有剃头的老师傅,有交易牲口的地方,有欢畅在里面的孩子,那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永远都逛不完,永远都不想走出。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七):永远的绿皮车
第一集真的很亲切了,我家也是在成昆铁路边,从小出门都是坐的昆明到攀枝花的6162次列车。
在家里就能看见铁路桥,听到火车的汽笛声。第一次来我家的人总说,晚上好吵啊,总能听见火车过的声音。对于我来说已经习惯了。
成昆铁路上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很中二,把这个桥叫做爱情大桥!!大概是因为去桥上约会的学生比较多吧。
桥底下的河里有个残留的桥墩,据说是因为当年修铁路浇灌这个桥墩的时候,掉下去了一个人,被埋在里面了,只能炸掉另外修一个。
小学时候每年都会组织我们去附近的烈士陵园扫墓,里面有都是修建成昆铁路时候牺牲的烈士。他们几乎都还很年轻,却永远的把生命留在了这段铁路上。
小时候总坐这趟车去昆明,去禄丰。一天单边只有一趟,早上从昆明到攀枝花,下午只有返回的。从禄丰到昆明大概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开了动车,只要四十分钟。
从昆明到我家好像是三块五的车票,有时候还不用买票,因为后来站台上不卖票了,只能上车买。大家都很习惯很依赖这趟车,菜农们赶火车去昆明卖新鲜的蔬菜,水果,野生菌。昆明人也喜欢赶火车下来乡镇上赶集,泡温泉,买土鸡蛋。
车票就是这样子的啦绿皮车上真的有好多回忆呀~
有一次在车站等车,爸爸带着我们玩老鹰抓小鸡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八):牛羊专列”让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最近几天,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推出的一款节目《乘着绿皮车去旅行》,火爆网络。节目以每天一期的更换速度,为观众呈现成昆线回忆之旅、慢火车南疆寻根之旅、以及湘西文化之旅等感人至深的故事,让观众随着各色人等的视觉,在慢时光里感受烟火气十足的温情四溢。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当高铁以每小时300公里的时速穿越广袤的大地的时候,节奏悠然的一列列慢火车,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耕犁”边远山区,行进在西南、西北等贫困地区,诠释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向上向善的公益性特点,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指明灯”。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扶贫慢火车是如何点燃民众温暖的情感的。
“牛羊专列”传递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真诚和温度。节目第1集《大凉山下的慢火车》,讲述的是中国铁路成都集团公司在开行的5633次列车上,专门开辟运输牛羊牲畜的故事。每天,这趟穿越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慢火车让羊倌、牛倌赶着他们的牛羊等牲畜,轰轰隆隆地从僻静的大山深处开往大一些的集市,去卖个好价钱来贴补家用,“牛羊专列”因此成为彝族兄弟的“铁哥们”。“牛羊专列”不仅货物免费运输,还帮忙上下牛羊,制作特别的木制车梯,让彝族同胞负重的步伐更轻松。这些点滴举措,尽显铁路的贴心,更是铁路人运输扶贫、定点扶贫的“为民”初心。慢火车半个多世纪的陪伴,托起大凉山民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见证彝族同胞生活发展的变迁。
“钢轨公交”承载边远地区改变贫困的期盼和梦想。慢火车低廉至2元的票价,数十年不变。无论村民日常赶集、购物,还是学生每周上学、回家,这趟列车承担当起钢轨“公交车”的作用,风雨无阻,长年不变,让更多的群众走出大山,让农家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些深山里的“钢轨公交”,会拥挤,会迟到,但却在岁月流逝下,用坚守和信仰陪伴当地民众半个世纪。大凉山的学子如今学成回来效力家乡,沿线村民的生活今天更比昨天富裕。“钢轨公交”,在老旧的外表下,演绎着扶贫的辉煌;绿皮慢火车,在流逝的时光里,诉说人与车“相融共生”的温情。
“牛羊专列”笃定地行进在祖国西南、西北抑或是东北的偏远之地时,让身处其中的民众忽略了速度与效率,更愿意去探寻绿皮车蕴含的人文意义。一些彝族同胞觉得,绿皮车是一趟贫苦的列车,因为它会讲述生活的艰难。有更多的民众认为,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它担当着公众视野里的扶贫生命线,帮扶着山区民众加快致富的步伐。
一列列白色动车疾驰而过,仍有不少人喜欢坐上“牛羊专列”。车窗外的风景转瞬即逝,车厢内情怀亘古不变,它向社会展现出扶贫攻坚的亮点,点燃民众记忆深处的温暖情感,让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以上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牛羊驿站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jr0Fk7hZ-qiaabWbdAAfg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九):纪录片:乘着绿皮车去旅行
曾经有这么一种交通工具,满载着无数中国人远走他乡又回到家乡。特别是每逢过年,一道道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在中国各地演绎,千百万中国人挤上它回到故乡。
这就是 绿皮火车。中国50年代至90年代最为常见的旅客列车。
最近有部纪录片很有意思,叫《乘着绿皮车去旅行》,看这部片子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跟朋友正在聊这件事,我问他:“你知道绿皮车吗?”
“那是什么东西?”他完全不知道。
“三十多年前,火车还不是红色的,那会都涂绿色,你爸你爷爷肯定坐过。现在都成老古董了,有些车票才五毛钱。打牌、嗑瓜子、看书、聊天,比坐动车热闹多了。”
“现在还有这种车?”
“我也奇怪,居然还留着。这种火车还是用锅炉烧煤,火力发动的,坐在上面穿山越岭,感觉像活在上个世纪。”
“为什么要做这种车去旅行?不会很慢吗?”
“就是慢火车,才叫旅行呀,要是求快,上了车直接冲向景点,反倒没意思了。你知道,很多景点都跑烂了,没什么看头。海景、古镇、历史文化名城,到地方一看,也不过如此。所以我和我朋友就想去深山老林里,那种没人去过的地方瞅瞅。绿皮车的站点多,有些车站就藏在山间,很小,别的车不会打那经过。”
金亮也曾经误打误撞的坐上了这种最原始的绿皮火车。绿皮车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社会上最普通的人的生活,或者很多底层的人。
不像高铁站匆忙赶车的路人,他们更像一个仆人在我心中,他们不读、不关心世界大事,不知道太多的真理,他们关心的是他们的生计、想念亲人。普通人也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旅行呀,深入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深入田间地头,去感知最质朴最本真的样子。内容很喜欢
《乘着绿皮车去旅行》影评(十):嘿,绿皮火车旅行考虑一下?
当今时代,出门旅行人们多半会选择高铁、动车、大飞机。快捷方便嘛,省时省力不是一点点哦。不过,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方式,绿皮火车!
首先说明,绿皮火车不仅仅指车身是绿色的火车。目前我国客运火车为了统一,大部分外身漆为军绿色。而我们提到的“绿皮火车”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运营的、时速较慢的普速列车。这类列车一般没有空调,车窗还可以打开,路程不会太远,票价也不会太贵。尽管在高铁动车发达的今日,一些绿皮火车依然奔驰在它的铁轨上。它们仍旧是一些地方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
纪录片《乘着绿皮火车去旅行》便将镜头对向这些绿皮车。跟着火车的镜头就此走过了大凉山下的彝族村寨、新疆的南疆北疆、东北的茫茫雪原、湘西的邻水小镇、山西的古老建筑……这些地方多是偏远难行之地,而将那里生活的人们与外界相连接的便是这一列列绿皮火车。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这样慢的车既不快、乘车环境又嘈杂,干嘛要坐绿皮火车去旅行呀。
可我觉得,这两点恰恰是绿皮火车的魅力所在。
自从开通了动车、高铁,现在出门连普快火车都不太常坐,更不用说绿皮火车了。但因为一次临时出差,需要去的县城只有普速列车可以去。而就是这次久违的绿皮火车之旅,让我有了如纪录片名这样的想法。
绿皮火车确实不快,又因为停站数量多,速度自然提不上去。这些绿皮火车开往的目的地多半是些偏远地区,并没有发达的交通体系提供给哪里的人,而这些绿皮火车就成了将他们与外界连接起来的最佳交通工具。
也正因为现代化城市进程无法进入,这样的小镇村庄反而保留了它最淳朴的味道。时光脚步在这里也不会急躁。而去往能留住时光的小城小镇,绿皮火车这样“咣当咣当”、停停走走的节奏,不正可以让从城市而来的我们褪去那份急躁,将心慢慢沉静,静心感受旅途的滋味。
在绿皮火车上,车窗外飞移而过的景色不会模糊,坐在车上的人可以慢慢欣赏窗外的风景。看那远方山峦延绵,河川蜿蜒,落日夕阳余晖未尽,侧头还能看到依山盘旋的火车首尾。这样的风景是我小时候坐火车记忆中最有意思的风景。而这样的风景在那次出差旅途中居然再次出现,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这样的风景在纪录片中自然更多。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但更加让人有诸多感触的,还有车上的人和事。
因为这些绿皮火车是目的地唯一出入的火车,不少人就成了那车的老乘客。老乘客和老列车员成了老朋友。人与人之间攀谈几句便可熟络起来,聊聊家长里短。而面对面的格局更方便人们交谈。车上有了彝族新娘子,列车员带领乘客为新娘子唱起祝福的歌。而在开往喀什的火车上,乘客们干脆弹起琴,自发在车厢里一起载歌载舞。
这样的情景在如今的高铁、动车上可是不敢想象的。干净而有秩序的动车车厢,总让人不自觉低语下来,若有群出来玩的朋友在高铁、动车上打牌打得尽兴,不由高声喧闹起来,多半要惹其他人侧目了吧。而在绿皮火车上反倒没了这层禁忌,人与人的心反而亲近了许多。朋友之间最惬意不过在这漫漫旅途中肆意高谈阔论吧。
也许刚好是工作日,也许是公路运输也发达了许多,那日出差乘坐的绿皮火车乘客不多,座位宽宽松松。从车厢这头一眼就望得到那一头。我尽可以安静地挑个靠窗的位子,看窗外后移的风景,想着,周末随便挑个这车的一站地,带本书,就在摇摇晃晃、咣当咣当的声音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真是不错的选择哈。
这样的场景与故事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那些美丽的村寨、有意思的人不能一下子就遇到,那就在纪录片中一探究竟吧。
以上文章出自微信公众号【 七言时光站】,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G8WPEBVjrhAu0riPA0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