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读后感100字

  《金瓶梅》是一本由兰陵笑笑生 / 文人宝著作,香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8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瓶梅》精选点评:

  ●“读《金瓶梅》,必须置香茗于案,以奠作者苦心也。”

  ●那时候生为女性,生为奴仆真的太惨了。关键是那一套封建思想对人的残害,孟玉楼再嫁西门庆前对老舅的那一番说辞,不就是如今那些所谓“妇道”教育的内容吗?男人尽可以浪荡、暴力,女人只要一心隐忍伺候,我特么的……

  ●总感觉作者不是一个人,上半部写诸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下半部匆匆交待各人的命运。感觉好多人都是人格分裂的状态,前后差别很大。最后的佛家因果报应也是牵强的很

  ●很早就听过了,今天熬夜把心得列出来了,读完真的太棒了,等我有时间我可以分享哈的,列表的朋友们强力推荐哦

  ●读到最后,才惊觉这原是一部佛家劝善之书,回忆书中过往情节,佛家哲学历历在目,巧匿其中,叹服作者之功力深厚,作品之伟大奇绝!

  ●以前读过,重温

  ●没读过的时候只知道是淫书 很多人都是只听了恶名 不敢正大光明的看 看完才发现这书真不愧是明朝第一奇书 塑造的角色那么多每一个都个性鲜明 生动灵活 故事情节推进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红学家推崇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也是受本书影响吧 作者文笔非常好 已经超出我的评价范围了 在我心里是和红楼梦一样高山仰止的存在 其他作品都要矮一截

  ●新购入的版本,我吹爆金瓶梅,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总有人把它当成黄书,初中在班上看的时候经常感觉到别人意味深长的目光,想糊他们一脸。

  ●叹为观止,大千世界,数千年也没什么变化。

  ●除了价格略贵没缺点

  《金瓶梅》读后感(一):客观说说这个版的质量

  边看图边说话

  《金瓶梅》读后感(二):虽然地位高,但不通

  1、人物性格前后不一,所以读着觉得别扭。也有可能那时候人命不值钱,所以就这么善变? 2、潘金莲的歇后语较多,但是全文基本没书?戏文也粗。 3、石头记作者一定看了此书,而且深受影响。 4、听了几句佛理就保的月娘寿终正寝?这样的劝善手段太粗糙。 5、不论你爱谁、恨谁,书中的女人都是可怜的,都是物件一般随意遭人倒手。 6、书中不甚其烦的写怎么收礼,怎么回礼,作者应该有小厮的工作经历。但是西门家谁是大管家?石头记有凤姐主事,西门家谁主事?这是个迷! 7、红楼梦讲女人,金瓶梅实讲男人。前面写西门庆,后面写陈敬寿,最后一点写孝哥儿。 8、文中情节多有不通之处,李瓶儿的孩子就一个奶妈子?睡觉没人守着?瓶儿被金莲叫去就把孩子随意放在花园里?不通不通 9、孩子死了,除了瓶儿谁都不伤心,可见当时小孩存活率不高,官哥儿就是瓶儿间接害死的,因为没护好、没照顾好。

  虽然文学地位高,比红楼梦接地气,但是人物性格塑造能力较弱,通篇没书也就显得无聊了。

  《金瓶梅》读后感(三):红黄

  没想到红楼梦抄袭了金瓶梅那么多部分,对,抄袭,连引号都不用打,可以说从核心到肌理都来自于金瓶梅。(而金瓶梅的灵感又来自水浒传,所以更没想到红楼梦的祖宗是水浒传)区别在于,如果把它比作同一套体操或跳水动作,金瓶梅的完成分可能才6、7分,而红楼梦达到了10分。比如用结尾部分做比较,同样都是儿子出家,金瓶梅写在家道中落之时显得顺利成章,而红楼写在家道重又复兴,使得在劝诫世人的基础上多了一层让人玩味的唏嘘。而且有些人物设计我也觉得有待商榷,像李瓶儿和春梅这种出场都是狠角色的人后期都莫名变成了菩萨心肠。而伯爵这种角色应该在西门庆死后有大戏份的人也没怎么描写,有点败笔。金瓶梅另一个可读点可能就是中国文学第一次真正的落地了,长篇白话写俗事,没有帝王将相,没有妖魔鬼怪,没有侠盗豪杰,没有才子佳人。而且西门庆死前很大部分都是没什么曲折主线故事的,全是细细的描写普通人的情和事,当然夹杂有部分官场事迹也都是为铺垫后宅之事的。至于最为大众所知的黄的部分…………那是真他娘的黄

  《金瓶梅》读后感(四):金瓶梅--一个只有财色欲望的世界

  这书闻名已久,但百闻不如一见,倒是想看看有多大尺度会被列为禁书,看了之后关于OOXX的描写果然令人血脉偾张,但全书没有法律所有人沉沦财色欲望的世界让人真是后怕。

  西门庆,具备传说中的潘驴邓小闲。潘:长得帅;驴:器大活好;邓:有钱;小:年轻;闲:有时间;西门庆具备上述所有特点,身为纨绔子弟铺张浪费却能屹立不倒活得滋润,原因就在于其见事狡黠,与官员们具备金钱往来,利用放高利贷来维系与官员的关系,同时脸皮厚愿意给人好处送钱,广交狐朋狗友,在你好我好大家好时自然高朋满座一呼百应。整本书西门庆搞定人搞定事的方式唯送钱两字,最后也死于自己贪欲之手,被其反噬。

  潘金莲和李瓶儿,除了美之外真是所有缺点一应俱全,媚上欺下、好妒跋扈、好吃懒做、巧言令色,为了满足财色欲望联合西门庆害死亲夫。

  书中人物立身只有财色欲望二字,只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权力就是书中社会最好的春药,有了权力财色都会接踵而至。想要权力,就要斗争,就要踩在周围人的肩膀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数不尽的栽赃嫁祸和潜规则,在此社会者天理难寻,真情更是一文不值。

  这本书不仅仅说得是西门庆这一小家的时代悲剧,可能也是作者当时经历明末年代整个社会的缩影,既然吃人社会不如放纵享乐,越堕落越快乐,反正早晚都得被吃。

  看完要感谢这个时代,给了大家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给了一个平安稳定的大环境,至少在面对类似事情之时有条件say no。

  《金瓶梅》读后感(五):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想到《红楼梦》。这两本书都会让我感叹作者该有怎样的经历才能有这样苍凉通透的笔触,才能这样洞悉人世冷暖。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读着读着总是不知不觉就把西门庆当成了贾琏,心想那个风月宝鉴的镜子应该给西门庆一把,又想到读《红楼梦》的时候特别讨厌贾琏多姑娘这类人,才发现相比之下《红楼梦》侧重的是年少的理想化,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诗意和美好终究是要回归到世俗变成鱼眼睛。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冷眼旁观人 和《红楼梦》一样,这本书的总体命运依然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只不过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上会有更多关于命运的提醒。在庆幸自己旁观者清的同时,突然想到我这个冷眼旁观的人其实“身是眼中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读《红楼梦》常常因为其中的宿命感而觉得悲凉,比如贾政元宵悲谶语、贾母心想“爆竹是一响即散的东西,娘娘怎么用这个猜谜”,都很明白的暗示结局,大厦倾公府末路似乎是天命,而很难让人联想到这天命之中其实也有人为的推波助澜。但《金/瓶/梅》不是,它的宿命感只存在于细节,比如衣服颜色、比如人物性格、比如西门庆对待卓二姐的态度、比如二人初见是这个场景,二人的结局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个场景——在这一点上,与其说是宿命感,不如说是命运的恍惚感:起点即是终点。“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那些悲欢离合,那些心机手段,那些爱恨情仇,原来都是反认他乡是故乡。 “爱读《金 瓶 梅》,不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