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格局》是一本由黄静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一):“学龄儿童教育方法百科全书”
读完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真是一本“学龄儿童教育方法百科全书”。
跟很多妈妈一样,从孕期开始,有关胎教、早教、性格培养、习惯养成、各种启蒙的书籍都没少看,育儿方法论一套一套,亲子关系、正面管教、接受悦纳、坚定温柔……我的经历是,所有这些在小学前,都还挺管用,一旦孩子进入一年级,似乎情况有些翻天覆地了。
学习压力扑面而来,而娃,始终一副云淡风轻、宠辱不惊的样子,这在老母亲看来,简直就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接着是人际关系,明明在家嘴甜心善的娃,到了学校基本每天都在跟人发生冲突。尽管无穷的教育学者、专家、校长甚至老师本身就在强调,要“慢养”,要给孩子时间,要让孩子承担自然责任,但事实上,一旦孩子在学校犯错,而老师的各种找家长简直有速度有激情。
经过长达半年的摸索与试错,我自己从孩子学校生活中摸索出的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构建知识的“联结点”,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数外中能联系起来的知识点联结起来;二是鼓励他向家长、向老师不断提问,窃以为,只有经历了集中注意力的学与思,才有可能提出问题。
而我这一路踩坑探索出的经验,在这本《学习的格局》里有了非常明确的表述:P66《“知识链”和“记忆结”:孩子如何学会一门知识》与P95《提问的力量》很好地证明了我的结论,读到这两章的时候,真有醍醐灌顶、相见恨晚、英雄所见略同的畅快与恍然大悟,真想与作者来个大拥抱。
178《父母的困境:让孩子拼成绩还是拼能力》也很好地缓解了我的焦虑。记得孩子在上幼小衔接时,一次资历深厚的数学老师找我,表示近期需要督促一下孩子学习。我问问题在哪,她回答“5以内算术算得不够快”。我嗤之以鼻,5岁多的孩子,为什么要算得快?算得快有什么用?他再快能比过计算机?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我继续带着小朋友玩弄花花草草,看蓝天白云蚂蚁搬家。结果上一年级,很快老师就找到我,说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算术题,还容易出错,而班里一部分孩子已经能算得又快又好。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算得又快又好”不应该成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标准,但人微言轻,配合老师、不让老师不喜欢孩子、也不让孩子失去信心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于是我们也不得不放下诗情画意,开始各种计时速算。从这时起,“听学校的”还是“尊重孩子”就成了我的心头痛。看完这篇,我释然多了,单纯追求计算结果“又快又好”肯定是不对的,但是鼓励孩子不断算快算准,从中发现自己长处与不足,找到发扬长处与改进短处的方法可能才是算术本身最重要的。
184的《情商学习五步法》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不足,确实,我从来没有带着他认知过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所以我想很多时候,在他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是他故意想去冒犯,想去挑衅,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气了,或者别人生气了。那么,以后如何做,我已了然于胸。
整体来说,这本书能给学龄期孩子的父母提供不少“一语点破”的教育理论,同时还配有实操方法,让家长能够在面对孩子问题时,不仅局限在“就事论事”,更能看清背后的深层次缘由,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谢谢作者,谢谢出版社!
�K���3�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二):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主动学习的密码,达到学习的心流状态?
01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人生分为不同的境界,学习也分为不同的格局。 2016年4月,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在同年5月,哈佛大学把录取通知书补发给了就读于四川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顾灏洲。2016年,哈佛在中国录取的学生不超过5人,像顾灏洲这样被补录的学生尤其罕见。 顾灏洲说:美国名校最看重的是培养出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才,所以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有无学习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引导孩子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学习,不同的回答,带来不同的结果和人生。 有人为找工作而学习,有人为兴趣而学习,有人为了某种使命感而学习,无论何种目的,都要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成为一个乐于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者,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奥妙。 英国著名《经济学人》杂志预测,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三大核心竞争力是:终生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好奇心。尤其是终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而自主学习是掌握这项能力的唯一途径。 02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找到自主学习的密码,让学习达到心流状态?中心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畅销书作者黄静洁女士在《学习的格局》中让我们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黄静洁女士是享誉全球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的夫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的“实践导师”,曾经获得过冰心奖。 打开黄静洁女士的这本书,我认为肯定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随着书页的翻动,我感到惊叹和惊喜。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那么多具有实操性的故事和案例。在这本书中,黄静洁女士把她20年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结合起来,提炼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完此书,我们看到一个母亲用工匠精神来教育和引导两个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作为父母,我们要用智慧和格局为世界养育孩子。 她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等生,只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能够通过自我驱动来持续学习、成为一个终生热爱学习的佼佼者。 03 读完《学习的格局》,可以帮我们重新建构对学习的认知,用一种全新的格局和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表现,为孩子打造人生的软实力。 下面从三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一、何谓学习的心流状态? 2018年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叫做《高效学习的85%规则》,受语言学习和乐器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电子游戏设计者的启迪,研究人员发现: 当人们开始掌握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学过的,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内容设置恰好是适合孩子能力的区域,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此时此刻,学生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还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爽”的感觉,科学家把这种自我感觉叫做心流。(mental flow)。 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会忘记时间流逝,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中。 只有当你的技能水平和任务的挑战难度匹配,也就是达到「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时,体验才是最优的,才能产生心流。 二、找到学生不爱学习的死敌,远离恐慌区、跨过舒适区,到达学习区 针对学生不爱学习的现象,美国密歇根商学院的诺尔 迪奇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三区理论”。 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学习区、舒适区和恐慌区。 最内层的是舒适区,代表孩子进行的是重复低质的练习,例如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这种学习可能让孩子满足已有的知识水平,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身心刺激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性,转而投入到更有刺激性的游戏当中去。 最外层是恐慌区,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容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例如有的家长盲目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学习奥数,认为补习的题目越难,孩子的受益越大,逼着孩子去做难题、怪题。家长这样做容易把孩子推进恐慌区。由于内容难度大,孩子容易屡试屡败,逐渐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厌学、自暴自弃的后果,得不偿失。 我们既不能让孩子待在舒适区,也不能让孩子走进恐慌区,我们要引导孩子走到学习区,达到学习的心流状态。 三、如何引导和训练孩子在学习中达到心流状态? 1.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把学习过程变得像升级打怪一样好玩。 帮助孩子把目标拆分开来,拆就是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分就是分步骤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而且每一天都有具体的行动,如多读一本书、多用一个高级词语造句,多做一道数学题,这样一步步执行起来,就不会觉得目标太大,太难了。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当15%的学习新内容变成孩子可以驾驭的旧内容时,就宣布了孩子打通了一道难关,上升到一个新的级别难度。所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学习的进度设计成像游戏通关一样,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刺激法。从而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结果迁移到过程。 《超级演说家》冠军的刘媛媛就是这种学习类型的人,她对学习阶段有周密的规划。每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定位一个目标→寻找策略→坚决执行自己的策略→得到反馈→调整自己的行动→循环以上的步骤直至实现目标。这六个步骤并不简单,如果能把这六个步骤坚持完毕,已经是大赢家了。 使用这种一拆一分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还要记得和孩子一起做复盘和总结。复盘就是评估每个小目标完成的怎么样,大目标是不是过于困难或者过于容易了。 让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心得,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 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孩子从低效能的被动学习向高效能的主动学习迈进。 3.专注力 有一本书叫《学习之道》,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国际象棋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同时也是太极拳世界冠军。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详细的记录了自己从小是如何习得一门技能的。 乔希在6岁的时候就能战胜成年人,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然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世界冠军。 书里有一个细节:乔西在公园和别人下棋的时候,双目紧紧地注视着棋盘,目光几乎要将棋盘上的棋子灼烧掉了。他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周围的一切噪音仿佛都已经静默了,只剩下自己和棋盘。 专注力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固点凝视、舒尔特方格和冈察洛夫五个注意力方法进行。 4.思考力 一款自杀游戏“蓝鲸”已经导致130名俄罗斯少年自杀,对青少年的身心安全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可能大多数家长把这个问题归罪于网瘾,但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明朝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孩子敢于用连贯的思维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大声地说出来。即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自己去琢磨和发现,给孩子实践和试错的机会。 在和孩子聊天时,可以选择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展开提问、讨论和质疑。 越早养成孩子的思辨能力,孩子会受益终生。 5.创造力 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习得。 最近最妙的创意可以说的“钉钉招聘小学生体验师”了,面对小学生对钉钉的一星点评,钉钉不是消极应对,反而是靠一首《钉钉在线求饶歌》爆红网络。这样做不仅很有诚意,而且这种敢于自黑的“性格”,还收获了许多网友的好感,让他们自发地为其好评。 现在又招聘小学生体验师,这个操作也是创意无敌了。除了方便快捷以外,钉钉要加进更多体验者的情感元素。 如果我们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多跟孩子玩,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的发展创造条件;相信自己的孩子,保护他的求知欲和创造力;鼓励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问题,有时跳出问题看问题,反而会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之道。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自省和更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具备指导孩子学习与人生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知识储备丰富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从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的人生也能变得更有格局。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三):孩子最讨厌父母的5句话一针见血,普通家庭如何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中国社科院曾发布《青少年蓝皮书》,通过调研,整理出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5句话:
快去学习快写作业。你看别人家孩子。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真没用真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儿。其实说这些话的父母往往都是出于一片好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网上有句话说得好: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有位爸爸被孩子写作业的事气晕了,跟自己的儿子说:不要叫我爸爸,我没你这么个爸爸。
还有一位爸爸,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跟孩子说:我手里有5000块钱,你要考好了就带你玩去,你要考不好,这5000块钱给你报班去。
很多父母,自己孩子学习不好他生气,等孩子学习好了,又担心孩子膨胀,还是生气,总教育孩子说你做的还不够好,还比不上别的同学。孩子心里会觉得自己好像无论怎么做,也永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逐渐变得自卑、无助甚至厌学。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董卿,在荧幕面前端庄大方,和蔼可亲,骨子里散发的教养也让人赏心悦目。但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董卿却说:“我45岁了,也很优秀,但我依然自卑,我似乎永远满足不了父亲的期望。”
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也曾说:“哪怕自己获得如今的成就也会感到恐惧,因为在过去稍有一点骄傲就会挨父亲的骂。”
父母一心想为孩子好,但又不知该怎么做孩子才能理解和接受。来软的孩子不听,来硬的又心疼孩子,软硬皆施又怕孩子疏远自己,左右为难。
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什么简单易学又快速有效的方法吗?
《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这本书里,提供了28个学习力话题,65个高效学习的新方法,89个详实的案例,以及208个提升学业的技巧,都是为解决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以及家庭教育的问题而写的。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作者与自己孩子的实际经历,亲测书中方法切实可行,读者一看就会,拿来就用。
《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的作者黄静洁,是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也是畅销书《父母的格局》作者,以及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的夫人。
黄静洁深入研究中西教育20年,融合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实践建立起独特的亲子教育方法。目前已成功帮助30000名父母解决了养育的困惑。
黄静洁育有两个儿子,在母亲的教育指导下,大儿子考上了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小儿子也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热爱学习还多才多艺的优等生。这本书就是根据小儿子的成长经历来写的。
《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一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讲解差生如何变成优等生。第2部分讲解孩子学习力、自控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方法。第3部分讲解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下面就来看看这本书中,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是父母掌管着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失去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兴趣,使得孩子越来越被动。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就要把学习的价值感还给孩子。少批评、不强迫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多花点力气和耐心,陪孩子一起寻找兴趣,并鼓励他坚持下去。
只有当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做好了,他的情绪才会正向,才会变得更自信,自然会为自己不擅长的事去努力一把,这就是为何自信的孩子更敢于接受挑战,而且越战越勇。
同时,不要让孩子仅仅为了成绩而读书,应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使命感,这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比如孩子未来想当天文学家,或者想当电影明星,这时不要阻止孩子,而要告诉孩子,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好好努力学习。
把学习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还给孩子,才能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家长到底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
家长可以在小学阶段陪孩子做作业,但目标是为了培养孩子在进入初中之后能独立完成作业,而不是自己帮孩子写作业。
在孩子6~8岁期间,帮孩子从根本上解决作业拖拉问题。在小学初期,孩子初次接触家庭作业,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把作业做到十全十美,更不能帮孩子做作业。
首先给孩子建立作业的仪式感。在孩子做作业前问孩子今天一共有几项作业,分别是哪些科目以及老师的要求等等。目的一是给作业分类,二是读懂老师给孩子的作业要求。
这样做是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建立起对作业的认知度和责任心。虽然麻烦,但学会了后期会给作业加速。而且这一点我们需要每天不厌其烦地坚持和孩子一起做,才能让孩子培养出好习惯。
其次为孩子示范做作业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可以多买几个沙漏,比如时长分别为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等不同颜色的沙漏。孩子根据不同沙漏来计算每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教孩子为作业做一个固定的时间标准。
这样一来,孩子每天写各个科目的作业,就有了时间标准的参考。孩子可以直观的理解写作业的进度和时间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慢慢地,他就开始学会掌控时间了。
8~10岁教孩子学习策略,提高作业效率。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根据由易到难或由难到易来规划出写作业的策略。父母就不要随意打扰孩子,等他写完作业后统一检查并讨论,在需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10~12岁家长全线退出,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这个阶段孩子正逐渐进入青春期,做作业时也开始反感父母的存在,因此父母必须学会放手,一步步退出孩子的学习领地。
结语
孩子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也离不开父母的指引。父母不要通过打骂和强迫的方式,操控孩子的一生。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让孩子产生对生活的掌控感。在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孩子的学习的兴趣,以及他的个人能力和素养,而不单纯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四):《学习的格局》:小心你挖的3个坑,正逼得孩子离清北越来越远
3月9日晚,浙江海宁13岁少吴某某甩下一句“自杀”后夺门而去,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警方找到他时,人在蒙努大桥附近,距离悲剧仅一步之遥。
无独有偶,近日,上海一位阿姨半夜跳河轻生,被救后,几十岁的人拉着消防员小哥哥嚎啕大哭,说:“你别救我,我太累了!”
你以为文中的少年和母亲,以身犯险去拥抱死神,是因为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非也非也,这两起自杀事件,都是是因为孩子写作业和父母起了冲突。
学习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可现实中往往是家长打着骂着哭着闹着求孩子学习,各种掏心掏肺的“妈妈为你好”,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反而把彼此逼成了仇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在《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以下简称《学习的格局》)一书中,给我们解开了谜题。“被动式学习”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无趣而辛苦,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最终导致孩子和父母都跌入“低水平勤奋”的困境之中。
而只有避开无效勤奋、不能犯错、正面管教,这三个老观念带来的陷阱,把学习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还给孩子,才能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打开生命的格局,成为优秀的一流人才,轻轻松松把北大清华这样的目标踩在脚下。
01陷阱之一,越勤奋越退步
提起学习,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寒窗苦读、凿壁借光、程门立雪、萤光夜读、头悬梁锥刺股等系列典故,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当然,到了现代,勤学苦读已经穿上了“洋装”,化身为刷题、上补习班,或者可以概括为,简单地套用“一万小时定律”。该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黄静洁深入研究中西教育20年,融合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实践建立起独特的亲子教育方法。目前已成功帮助30000名父母解决了养育的困惑。作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的夫人,为家庭孕育出了两位非常优秀的公子。
在《学习的格局》中,黄静洁提供了208个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分享了89个翔实生动的案例故事,结合65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彻底否定了那种靠“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学习认知。而是旗帜鲜明地告诉家长,真正让“一万小时定律”起作用的,是孩子的兴趣。
真正的学习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却是一趟艰难困苦的探险。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动力,最后都会不了了之。 ——摘自《学习的格局太低是硬伤》因此,要想让孩子持久地获得好的学业表现,就必须先从学习方法入手,确认孩子采用的学习方法没有错;其次,避免孩子停留在低水平区域里重复苦练;最后,还要挖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爱,这样孩子才会学得有趣,学得高效,学得有意义,并在强大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拥抱“一万小时定律”。
02 陷阱之二,孩子不能犯错
“孩子犯错可能是陷阱,妈妈不让犯错是更大的陷阱。” ——摘自《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是世界顶失研究型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早在2006年,卡普尔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把失败分成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有效成功就是真正有所收获的成功,而无效成功就是对未来没有起到任何推动意义的一种所谓的成功
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模型搭出一座塔。有的孩子直接上网搜出最佳搭建方法,结果搭出了一座完美的塔;还有的孩子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搭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塔,然而设计中却存在许多错误和瑕疵。比起交出完美作业的孩子来说,后一种孩子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但他可能只拿到了较低的分数。
可是在卡普尔看来,完美作业是“无效成功”;相反,低分作业却属于“有效失败”,因为这个孩子学到了更多知识收获了更多思考,在未来的设计中会有更多的突破。
日常教育中,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正确率,却会忽视在一些失败中,埋藏着孩子的思考、主动尝试,大人的每一次批评,都会消耗孩子的主动性。
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都缺少创造力的时候,其实正是家长自身的错误观念,扼杀了他们创造的苗头,把家里那些小小爱因斯坦的才华,都扼杀在了萌芽阶段。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能冲动,而是应该首先在大脑里盘算一下,孩子这次犯错属于“有效失败”还是“无效失败”。明确向孩子表示出,对你这次犯错过程里的“有效”部分,妈妈是非常认同的,然后才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反馈,督促他们下次有所改进。
03 陷阱之三,只懂正面管
孩子不爱看出怎么办?家长关掉电视,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以身作则。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家长请名师,发奖金,天天表扬鼓励,甚至陪写作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陪王子公主读书有错吗,当然会起到部分积极的作用,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带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所以,教会孩子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的方法,才能帮助他们真正逆袭成功。
以陪写作业为例。在6-8岁期间,孩子幼升小,初次接触家庭作业,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把作业做到十全十美,我们可以帮孩子读懂老师的作业要求,分门别类指导他们如何应对,比如拿出合适的本子和笔,比如合理安排时间。
随着年级升高,父母就不要再亦步亦趋带着孩子写作业了,代之以孩子有需要时的帮助,以及写完作业后的检查和讨论。这些培养,都是为了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学会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
包容、忍耐和共情:倾尽所能去爱,并不是“无条件的爱” ——摘自《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有这么一个采访调查,一位记者问孩子:“你们会给妈妈打几分?”所有孩子都不假思索地打了满分。记者又问家长:“给你孩子打个分数吧,十分是满分,你会打几分?”大部分家长只给孩子打了一个及格分。
可见,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盲目的,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则附加了很多价值判断和个人好恶。其实这样并没有错。欣赏孩子身上那些显而易见的闪光点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天性,可爱绝不是一味包容甚至纵容,因为溺爱是要出浪子的。
当然反过来说也对,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该有“附加条件”,不绑架、不交换,才是接纳孩子的开始,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全部,对他们始终如一。
04 以主动爱上学习为阶梯,打开学习的格局
“以前学习成绩还可以,每天起早贪黑学习,但是,一次次考试,成绩提升却很少很少,自信心也逐渐离我而去。”
很明显,这样的孩子因为过分关注成绩,导致了学习恐慌,所以陷入“低水平勤奋”的泥潭不能自拔。怎样才能带领孩子走出桎梏,主动向高效能的学习迈进呢。
在《学习的格局》一书中,黄静洁从自己教育两个儿子的日常事件为例,结合中外名目繁多的教育理念,给我们介绍了“知识留存率”、“主动式多维学习”、“向外输出学习法”等各种方法,每个章节,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工具箱”,认真研读这些锦囊妙计和科学方法,帮助孩子走出恐慌区,克服学习的低效能现象将不再是难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作者没有把教人教养孩子的目标放在清华北大上,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告诉我们家长,除了几项在考试时经常被用到的硬技能以外,孩子还需要另外三个维度的学习能力组合,我把它们称作打造“软实力”的核心能力组合。
第一个维度是与学习效率相关的六项能力的组合,其中包括记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策略、提问力、理解力和分析力。
第二个维度是关于学习自控力,其中包括责任、自律、专注力、批判思维、阅读力和内驱力。
第三个维度是关于孩子的未来竞争力,其中包括适应力、情商力、协作力、抗挫力和交友力。
我国近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理学家曾国藩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智能通讯,在认知和学习机会上,人人平等。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部分人迷失在海量信息的汪洋里,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拥有读北大清华的成绩,而是为他们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打开学习的格局,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经历风雨、有所作为。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五):《学习的格局》:想要“辅导作业自由”吗?那就从学习自控力开始
文|阿财姐姐
陪孩子做作业,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家长对此的反应五花八门。其中有一类经典的,是对“孩子作业不认真”的吐槽。
不催不学,边写边玩,玩电子产品精神百倍,提起作业蔫头耷脑,书本文具丢三落四……老父老母说教打骂,无济于事,只得在帮孩子收拾残局的路上疲于奔命。
这些问题,都是学习自控力不强的表现。
什么是学习自控力?简单来说,学习自控力就是自主控制学习的能力。这个概念来自《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一书。
作者黄静洁(妈咪Jane)以及有两个优秀的儿子,本人也是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新浪2016年母婴自媒体价值榜“金牌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
《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这本书,就是她根据实际育儿经验,结合多年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写出来的。
全书分为5大章节,讲述了三个维度的“核心学习力”的养成。三个维度即:学习的效率,学习的自控力,未来竞争力。全书语言流畅平和,实例丰富,不故作高深,可借鉴性非常强。
我们今天针对其中的“学习自控力”这一维度,来做个分享。
按照作者的划分,它们可分为5个小部分:责任心,自律性,专注力,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一、 自控力的基础:对孩子的责任心、自律性和专注力的培养
自控力首先表现在对责任的划分,有了责任的意识,才谈得到自律习惯的养成,当自律养成的时候,专注力的培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1、 “应该做的事”,使孩子逐步建立责任心
回到开头所举的例子,面对这种心不在焉的的孩子,家长往往会在冒火之余生出一个疑惑:难道这学习真是给我学的?他不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吗?
事实让人难过。对孩子来说,当学习变成一件被家长盯着,“必须做”的事情时,在他的意识里,这就成了爸妈和老师“强加”给他、不得不应付的苦差事,而不是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具体的方法,家长可以借鉴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自我担责清单:值得借鉴的美国青少年教育策略》,再结合自家的情况,做出自己的一份清单。
孩子听不懂,也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但绝大多数孩子,天生就有照顾弱小和喜欢被人夸奖的欲望,家长可以给孩子落实“承包责任制”,并在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正向反馈。
比如:学龄前的孩子,可以让他养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他看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把小动物养得更好。这份积极的反馈,不但让孩子理解何为“责任”,也能让他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增加他的自信。
上学后的孩子,大人需要把“学习”和一些必要的自理能力如整理书包、保持房间整洁等,加进”应该做的事“清单中了。
基本上,这是一个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应该做的事”清单范围不断扩大,家长也逐步放手的过程。当然,凭孩子的力量不能完全应付的时候,家长还是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的。
2、孩子的自律,从家长的“他律”开始
孩子的天性是不受拘束的,你无法期望一个孩子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用给他立规矩的方式实现“他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帮他实现“自律”。
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
更重要的是,在“他律”的过程中,要让孩子看到“守规矩”带来的好处。比如因此获得了行动上的自由度,同时获得了别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而父母要做的呢?
首先要尽量和孩子做朋友,不要高高在上地说教。
尽管你吃过的盐确实比孩子吃的米都多,但在情感上,不体谅孩子状态的说教,基本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他关闭沟通的渠道。这肯定不是沟通的目的。
当然,现实中,要想做到这一点,有时是需要父母保持极大的克制力的。
其次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正确的环境。
比如,你想让孩子到点就学习,你总不能在孩子面前一直玩手机、看电视吧?你想要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可你家里支了一张麻将桌,每天人来人往的,你能指望孩子不受影响吗?
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么个道理呀!
3、孩子的专注力是可以改善的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俄)乌申斯基要求孩子拥有大人一样的专注力,是很不现实的,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
以时间为标准,孩子对一件事物的专注度多少算正常呢?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孩子的年龄乘以2~5倍,所得的时长,就是孩子的注意力的时长范围,基本上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正常的。保守点,可以取中间的数值。
这也基本符合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关于幼儿专注力的调研数据。
当然,如果碰上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物,他的实际注意力时长,可能会超出这个范围的上限。
黄静洁在《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中,提出孩子专注力的三要素:
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和掌控度;对学习内容的适应度;找到孩子擅长或喜爱的学习模式。这三个方面,都对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至关重要。
而如何改善孩子的专注力,她在书中也给出了四个方法:
控制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合理调节与搭配孩子的饮食,主要是避免高含糖量的饮食,尤其是孩子睡觉和上学前;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运动时间;父母不要随便干扰孩子的专注力。这四条,都是父母稍加注意,就能做到的。
同时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做一些提高专注力的游戏,如和小孩子做手工,鼓励大孩子发展健康的课余爱好如下象棋之类的活动等。
二、 延伸出来的高阶能力: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思想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探究性质疑”,中间又经过漫长的演变。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所说,她的小儿子13岁时对这个概念的描述:
“我在教室里学到的知识和信息,都要被拿到现实中去检验,这样我才能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的回答虽然有不少局限性,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独立求证,不人云亦云。
对于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一个必备的优秀素质。
我对一个堂姐至今有心结。原因在于小学同班时,年长两岁的她热衷于在女生之间搞对立。她和另一个强势的女生一起,把我们女生分成两批,规定每天课间,两批人必须互相唾骂,谁不参加就孤立谁。
忘了后来是怎么结束的了,只记得当时的压抑和恐惧。
等到长大了,懂得了这也是种校园暴力,当时我们是应该站出来,向老师和家长揭发求助的。但当时,却惶恐又不知所措,意识不到不是所有的集体行动都是对的,都必须要参加,只是和许多同学一样,害怕被集体孤立。
这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一个例证。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批判性思维要怎么养成呢?当然还是离不开大人的努力。
不要只致力于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多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给孩子留出“质疑”甚至“推翻”大人言行的空间。
要知道,这是孩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必由之路。
同时,家长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传播小道消息,议论他人是非。你的一言一行,孩子可能不理解,但会模仿。
三、一切学习的基础能力:阅读力
春节长假在老家,辅导了不止一个孩子,我发现一个现象:作业完成困难的孩子,往往对题目涉及的知识一知半解。有时候,甚至要帮他解释清楚题目中字词的意思。
再深入一点了解,这样的孩子比起同龄人,阅读量要少得多,甚至连课本规定的阅读量都难以完成,所以导致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都无法掌握。
而且,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语文和英语,连数学也会有类似的现象。
《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一书中,提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珍妮.查尔教授的研究发现:9岁前学会独立阅读的孩子,在9岁后会通过阅读来自主地展开学习。
结合我观察到的现象,我十分认可这一说法。当一个孩子无法完成独立阅读的时候,他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应对“任务”之外的其他学习,眼前的这些任务已使他疲于奔命。
而近年来中小学语文的大改编,也传出了一个醒目的信号:现在和以后的语文,就是一个对个人阅读量提出大挑战的科目,单纯通过课堂知识,已经无法考出好成绩了。而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也不用多说。
这么重要的阅读能力,要怎样更好地培养?
对家长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为孩子营造一个有阅读氛围的环境。
黄静洁在书中给出了亲测有效的方案:
2岁前的婴儿,可以多听父母读书讲故事,积累“听力词汇“,为阅读打下基础。2岁后,让孩子边听边看书,引导孩子从听向阅读过渡。3岁左右,重复为孩子讲故事,以此强化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力。4~6岁,鼓励孩子练习复述,这就是在做更高级别的记忆策略和练习。入小学后,在阅读前后,引入逻辑性和思考性的对话,在生活里也开始加入“怎么做”,“为什么”的问题模式,来培养孩子的思考分析能力,激发学习潜能。允许孩子读闲书,为兴趣阅读。结语
请告诉你的孩子,他不只是有权成为一个个人,他还有责任成为一个自己。 ——埃莉诺.罗斯福负责的家长会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要有足够的学习自控力。这是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的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自控力的养成,也有赖于日常一点一滴的锻炼。而越小的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塑造越有家长发挥的空间。我们就从这本《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