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时代》读后感摘抄

  《青色时代》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色时代》精选点评:

  ●最后一章之前的耀子简直是三岛笔下(我读过的)最迷人的女人了哎呀呀...可惜

  ●三岛相对平淡的基础套餐

  ●心怀鬼胎的少年思虑着如何在都市演绎出具有英雄姿态般的生活,实则是秉持个人主义想要通过征服社会、报复父母、操纵情人来获得自尊与存在感,最后却遭遇惨败,但却不失优雅。除了《青色时代中的》川崎诚、《禁色》中的悠一、《金阁寺》中的沟口、《奔马》中的饭沼勋、《天人五衰》中的安永透皆是这样的形象。可见三岛由纪夫尤为钟情于书写这一类型的人格。拿破仑的征战滋生了于连式的法国青年。而二战滋生的是三岛由纪夫式的日本青年。

  ●莫名从中看到了自己。有些人生来就有此种卑劣而自傲的缺陷,迷恋其中时却发现已不具备这种能力。结局关于耀子的反转还是有些意思的,而诚的自杀也是一惯的三岛风格,不过二人之间的争论却太过于三岛哲学不似常人间的争论。有些太大道理而缺乏人物性格,特别是耀子。

  ●议论部分常常莫明其妙、似懂未懂,不知是否是翻译的缘故,亦或者本就只是不成体系的自以为是。

  ●就嘲讽主角这一点来看,我竟然挺喜欢的……

  ●很酷的主角人物

  ●自己放逐自己,也是早慧的代价之一吧。

  ●思考意义也追问人生,浑浑噩噩地来,明明白白地活,最后什么也不明白。

  ●好几处三岛应该不是故意搞笑的地方都看笑了orz 他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踩死虫子就是否定虫子了,对笔下人物还有他自己都是这种态度。突然跳出来的长篇大论依旧让人不明就里,不过为了心理描写,还是在内心小小地拍案。三岛这个别扭的人,虽说换了第三人称,却给人用他人之口表现羞于言说的自己的感觉

  《青色时代》读后感(一):消解与升华

  《青色时代》又是一部典型的三岛由纪夫式的小说,但我只能说“典型”,却不敢说“经典”。因为关于一部小说的优秀成分,这部小说却要么少了一些拼图,要么嵌合处咬合得不够严密。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小说,或许这就是三岛由纪夫作为一个作家的能力,更精准的说,是一种“魅力”。三岛的文学风格尽管诉诸无言的文字和静默的气质,却具有十足的“煽动力”和“蛊惑性”。也即,在读他的作品时,主次位序发生了翻转,小说成了主体,读者变成了客体。读者在审视自身的同时,作品也在反向映射,两者在形成的共同体协同进化,完成升华。

  三岛的小说情节性并不彰显,《青色时代》也是如此。在这部小说中掺入了不少哲学议题的私货,不妨称之为哲理性小说。分开各表的话,仿若主干上横生了多处枝蔓,尽管不够协调,却也有种非对称性的美感,这既是一种消解,也是一种深化。

  总之,我爱极了这种小说。

  《青色时代》读后感(二):青色时代

  这本在三岛作品里不显眼,但我很喜欢,除了这本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是《萨德侯爵夫人》

  川崎诚算是相对平庸的(我觉得他是介于南悠一和饭沼勋之间的角色,比悠一多了自主意识,但又没有饭沼勋纯粹,看有人提清显,他和松枝清显除了对待女人的态度其他的根本没有一点相像)三岛角色吧,我对他兴趣不是很大......但是耀子(最后一章之前)几乎是我看过的三岛笔下最接近完美的女性形象了,冷淡的、高贵的、有智慧的、玩世不恭的......所以看到最后我觉得好可惜呀,于是就有些理解川崎诚的心情了,达成了某种共鸣(。

  《青色时代》读后感(三):世间太阳(读后简记)

  三岛对细节捕捉精准到变态,然而整本书到底想要说清楚什么,我看到最后连个大概印象也没有(因为文本晦涩,我道行也浅)。

  开篇即言“主人公是认知的私生子”,探讨了亲情爱情哲学战争经济法律,不同人会看到不同的突出角度。

  川崎诚原本如何,从他父亲强行要他丢弃掉心爱的铅笔模型开始,他所经历的幻灭,现在刚刚看完全篇,我能记起来的就是被骗走十三万块,还有对于耀子多年守候之后的真相。

  三岛要说的到底是什么呢?诚一边对耀子说“像你这样谁都不爱的状态是无法永远持续的。避免被爱的危险,除了去爱之外别无选择”,一边对于爱宕那句“你呀……绝不允许自己在自己手里得到自由”回应说——看来你我之间太过“理解”了。

  爱宕活在当下活在世间,诚却似乎缺席了每一个当下。

就像发现自己爱一个人却太迟一样,憎恶也有同样被忽略的倾向。到了这时我们会恨自己对感情的怠惰。

  太过渴望纯粹的太阳,但是落在身上这束略带温度的光线,其实也并非虚假啊。

  《青色时代》读后感(四):冷漠

  本书主人公诚从小便自认为有一种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冷漠,小学接受到的外来英雄主义,长大读书进军队再到被骗钱,又从中吸取教训,自己也开了一家同样性质的诈骗公司,在大时代泡沫经济的怀抱中成功一时。看似年纪轻轻便功成名就,然而母亲亲眼看见自己的小儿子这副模样,却流下眼泪,斥责儿子。这里不仅是两种思想观念的摩擦,更是儿子冷漠外露重要的时刻,让母亲亲眼看自己如何去收帐,更是让母亲自己回去,没有亲自送因担心自己千里跋涉而来的母亲。包括追耀子的整个过程。诚被自己内心缠住,不仅是严格到苛刻的作息表,计划十分详细的人生步骤。最后的理想一开始竟是想报复父亲。父亲方面是十分看重这个儿子,但儿子是丝毫没有感受到,反而讨厌自己与父亲越来越相似的面孔。捆绑住自己也是害怕被人看穿心中柔软的小猫,诚十分清楚,所以想办法通过隐藏自己交朋友各种方法帮自己。显然是不太成功的,而结尾出来被诚自以为羞辱过的的表哥易再次出现,表哥的自然,让诚感觉到了透明,这里说的透明应该是一种边缘化的放松吧。我才疏学浅不能揣摩作者,瞎掰几句,又说错的地方,大家也一笑过去了

  《青色时代》读后感(五):《青色时代》 杂谈

  《青色时代》 三岛由纪夫 一本正经的伪英雄传—这是三岛由纪夫在序篇所给予这篇小说的定义。于我所观,称之为“一本伪正经的英雄传”也未尝不可。 主人公诚身上的对认知的偏执,以及强烈个人英雄主义下的征服欲,在当代大多数人中都能寻得些影子。只不过由于所处境况,演而形之也就大相径庭了,哪里又区分得了真伪呢?毕竟任何定义的东西都不是固化的,个人主义之上皆为虚无。

  书中印象最深有两处,其一为以下两事: 幼时与父毅铅笔之事,父满诚之欲后而灭其幻。青年伴与耀子得弃之事,自清而利其浊。这二事同质异形,即便书中些许时代的跳跃显得有些突兀,却也极为巧妙构造了人物轨迹的关联。 其二则为诚借讨贷一闹剧“征服”其母与易之事,这一场面颇具戏剧张力,通过伯爵与其妾,加之小工等描写,更甚至而后易的掺和及态度转变这一点睛之笔,婉转地以小见大凸显了当时社会时态及铺垫后文的发展。 而书中也有几处不大领悟: 一是书后文对于哲学大范围的探讨。诚然,诚对认知有着顽强的执念,特别是德国哲学。文中前部分在对求学生涯的叙述时常加以点缀,无疑很好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形化。而在后文谈话中却突然大加篇幅地论述来进行观点交锋,对于译本而言吃亏是难免的,但基于某些谈话的背景中,适当或许才更为恰当。不然就容易演变成“过满则亏”的局面。 凡事有因有果,因难觅,果也不易。诚的结局是我万万没想到的,简单而言,文章结尾让我有点茫然无措的"空洞",有点太所以然了,自然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知是因所读之文大抵多运用此形之故或抵是也代入自己少许个人主义色彩,自觉文的句号与文初“认知的私生子”间呼应未足,甚至存在偏颇之感。不过千人千面,读书一乐也体现于此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