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是一本由中国铁道出版社著作,69.80元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精选点评:
●魔鬼都在细节,细节是否适用都要靠自己去体验。多练习,多体验。0.8版的计划让人视界全然一新,四化的做法让效率骤然提升。
●从简入繁,章章有货。以前我以为早就懂了精力与时间的关系,抱着温习功课的心理看了一章,然后发现原来自己连日清单都没搞懂。
●比较浅,没什么新东西,初入职场的可以看看,老油条就算了
●2020.2.5这本书居然读了很多天,可能因为太工具化了,很难坚持长时间读下去吧。总结适合职场新人。老油条就算了,没多少干货。尤其是作者是律师,专业工作方法就算了。 2020.1.27 被知乎的一篇文章勾起精力管理的探索欲。 2020.2.3 活在当下这个烦躁不安的社会,被欲望和各种短平快的信息填满,人很容易迷失自我。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做到心静而不迷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怎么做,自己真正的勇气和行动。 综上:推荐本书给自我管理差的和方向迷失的同志们。老司机们看就是浪费时间,全当休闲了。跟作者说的工具一个意思。2020.2.4 观点和方法倒是不错,很多跟我在做的都很贴合但是作为活在化石时代的人,进家门不用手机你叫我怎么玩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一):管理自己从精时力管理学起
001看见自己的时间
在收到这本书和开始在网上听相关课程的时候我还是一位全职妈妈。那时的我是这样一个状态,早晚接送孩子,白天做做家务,一天的时间就呼啸而过。这一天似乎有做不完的家务。我立了很多flag,想要健身,想要读书,没有时间,真的没有时间。而老公和孩子却对我有诸多不满,家里卫生没搞好,饭菜做的不好吃,辅导孩子没耐心。全职妈妈真的是又忙又心酸。
那时的我既管不好自己,又管不好家里。
书本第一大部分会教你使用两大app,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前对时间是没有感知的,不懂也不会每天去安排时间,更不会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学这部分内容,我充分体会到了时间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它需要我们去细密统筹,让它发挥自己的功能。那么如何充分使用时间呢?如果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从此就拥有了两个管理时间的小秘书。
一个是“高效todo”,也就是书中提到的“日清单”。从日清单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了三大点的改变:
1.一日三分法。以前一天都是围绕着家务转的,学习一日三分法后,我把早上设定为学习成长时间,下午为家务时间,晚上为亲子时间。这样清晰划分后,我就有了一大块整的时间用来学习。
2.四色管理法。紧急重要四象限的知识没少学,但真正会用是从这本书学到的。以前事情在我心里的排序都处于红色状态,搞的自己紧张又无效。现在我知道了到底该如何区分紧急重要,这样的日程就不会加剧自己的紧张感。
3.近瞄远估任务。以前做事总是事到临头手忙脚乱,现在会提前规划任务,把任务按照事前准备,事中执行,事后总结来进行处理,淡定从容不在话下。
另一个app是“时间记录”。
002发现自己的精力
003升级自己的思维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二):她告诉了我中奖号码,我要去买张彩票
我于2007年至2010年间服务于北京的一家培训机构,我的直属领导韩姐是职场女强人,为人热情做事风风火火。哪时的我刚出校门,经常随她拜访客户。韩姐有个小本经常随身带着,有一次我好奇的问:“韩姐,你这个小本本上面写的是什么?” 韩姐说:”写的是每天的工作日程”,她随后递给我,我注意到中间用工整的字体写着时间和要办的事项,周围密密麻麻写着备注的事情,有些画了圈,有些画了线。韩姐说:“我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如果不做日程管理,会耽误不少事。这样的小本我记了十几本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时间管理。十年来,韩姐把公司运营的很好,在北方颇有名气,在同行中知名度很高。
遗憾的是,我没有学会这种方法,确切的说,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最近几年,随着工作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力不从心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这段往事,想着怎样学会时间管理。
正好在当当看到崔律老师这本书,用了一周时间读了一遍。 我能明显感觉到崔律本人是”精时力“方法的践行受益者,这是她多年经验的总结,她能把践行时的感受和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并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她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还用了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为什么这么做有效果。
还有一个感受是这本书不仅是在讲时间管理,还在讲如何管理精力。我们经常出来这种情况,已给要做的事情预留了时间,到点了,因为太累不想做了,或是精力不济,做的很慢很糙。我忽然意识到,精力充沛,高效率做事,也相当于有了更多的时间。
此书还有一章写心力管理,讲了高能沟通的方法以及心理学,价值观方面的案例,我想其作用是教我们管理好心情,降服自心,而后做事,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相对又有了更多时间。
书里大量情景是像你我这样的年轻人遇到过的,书中有大量对话案例,有的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此书的写作风格在严谨和活泼间自由切换,读起来不枯燥,还有点好玩。
最后一点的感受是:学习精时力管理不仅是学她的方法,而是要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做到日用而不自知,就像是自己原生习惯一样。这需要长期践行,在践行中获益。
我买这本书时还赠送了崔律精力时管理100天的线上训练营,不知道现在还没有。总之挺值的,建议年轻的你买本读读,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三):进步看得见!
【图1是去年第一次学习的打卡情况】【图2是今天的打卡情况】
进步看得见!
以下是我在某次文章中的文字贴了过来:
花了3个月左右听了师父的精力与时间管理的课之后,我开始获得一些学霸才会有的习惯,这让我相信成长型思维的意义:
1)复习。因为每天早上6:30都会重复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在我注意力转到别的学科之后,我每天早上6点11我还没有完全醒过来,准时脑袋里面就会蹦出:我昨天学习了xxxx,第一,第二,第三。这让我太惊喜了。复习完成之后,就彻底醒过来。
2)刻意练习。
3)每天为自己打鸡血。我大概累计了100句鸡血,比如“每天进步1%,100天就进步100%”、“万丈高楼,平地起”、“学霸都是特别努力的人”之类的句子。
4)刻意观察、提升自己的精力值。
5)复盘。
6)从0开始的勇气。
7)不断优化的思维,比如标准化作业、下次如何做才能更好、流程化、模板化。之后我看精益制造、大前研一自传等日本大企业一类的书籍的时候,特别感动也更加容易理解,似乎实现了某种同频。
8)用微笑感染身边的人。这是我认师之后,师父第一个给的建议,我当时并不清楚为什么,后来我看的书多了,知道了所以然。
9)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开始无法忍受今天和昨天过的是一样的日子,通过时间记录不断提升纯时间的利用效率和时长、
10)先做一个0.8版本。一个完美控都说可以先做一个0.8版本。
11)重细节。律所合伙人都重视的细节,你能不重视吗?比如标点符号,比如如何排版微信信息才能赏心悦目……
12)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个作用,不用说了。
13)分类,给自己的工作分类、给人脉分类,然后不断优化
14)给任务做加法和减法,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15)一些正能量的词汇,比如我今天很开心/感恩……,这些正能量的词汇,让我感觉生活有好些,同时启发了我学习积极心理学之路,我开始学习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的作品。
16)拆书技能的get,虽然我还是个1级拆书家,但是我已经刻意练习了一些3级后拆书家的技能,哈哈
17)学习别人的思路,这让我明白,每个人的逻辑真的是千变万化的,如何透过那些千变万化的人语言看到作者和作者的思路。
18)阅读方法技能的Get。这个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我在任何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本中都无法get这些实用技能,这就是我的评价。
19)我拥有了一个梦想,以前我总是被工作、问题、任务推着走,现在我也是个拥有小梦想的人,我是个被梦想牵着走的人,跟梦想无关的我可以选择说不。
20)我又捡起自己动手的乐趣,动手让我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想象空间,让我进入心流的状态,让我觉得人生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四):带娃打卡,逼出了我的时间管理“硬技能”
2020年3月,如果你想跟家有小神兽的朋友开个玩笑吓唬TA一下,提“打卡”就是个很不错的主意——“停课不停学”的这一个来月,哪个老母亲手机里没个钉钉、晓黑板之类的app,三不五时的跳出n个“提醒家长该打卡啦”的信息啊~ 每天,我娃班级家长微信群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两类话题:一种是“哎呀,我们又错过了时间,没上成xx课,有回放吗?”另一种则是“昨天又没打卡xx!能补吗?”
一周前跟航航妈聊天的时候,她还说起这事儿:“熊妈熊妈,小熊也开学了吧?他每天还有那么多事儿要做,你难道就不会忘记吗?怎么能做到一件不漏呢?” 事情太多,怎么才不会忘记?这事……很简单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找张纸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挨个打勾不就行啦?睡前看一眼,没做完的抓紧补上——这是八岁的小熊都知道并且在用的方法哦~ 01 “清单”超简单?别忘了先分类! “哦~这不就是‘待办事项清单’嘛。”航航妈恍然大悟的说——听这口气,她也是对“时间管理”颇有心得的同道中人呢!我赶紧点头:“对啊,这也算一种待办事项清单,只不过是专门用来管理跟娃相关的事情的。” “待办事项清单”,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任务都记录在一个清单当中,再去逐一完成。它操作简单,不管是用纸笔记录还是用app操作都很方便,几乎是所有时间管理理论都会提到的入门举措。 想解决“总有些事情会忘记”,一个条目分明的“清单”可以说是最对症下药的方法了。 可是航航妈说:“记录待办任务这个方法,我在工作中也尝试过好几次,可是没有哪次能用到超过两个星期的。每次用的前几天好像还不错,干啥也记得写上去,也不能说没用,总能完成一部分。可是很快这个清单就越来越长,一来看着特别没信心,二来新任务也不好找,慢慢就不想再用了。” 正如航航妈所说,“待办事项清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有些“沉底儿”任务,写上去容易,完成却难——一天两天还看不明显,一个星期积累下来,事情越来越多,查找又不方便,光看看都觉得头疼,当然就会把这个清单选择性遗忘了。
为啥会这样?因为“待办事项清单”虽然简单,但分类处理任务的原则却没那么简单! 我们平常要做的任务有很多,有些任务无所谓顺序,先做哪个都可以,比如孩子们一天要完成的作业和练习;有些有内在逻辑,顺序不能颠倒,比如先买菜后做饭;还有些有严格的时间点约束,错过无补,比如孩子上的直播网课、出行的高铁或飞机。 即使把它们都放进了“清单”,如果不加分类全部混着放在一起,完成的时候光是挑选就是个麻烦事,更别说高效完成了。 02 著名但用不下去的“重要紧急四象限” 那么问题来了,你平常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类任务的呢? 对于大部分人,这个过程通常靠大脑自动识别——靠不靠谱不用我说,谁忘事儿谁知道。 还有不少人会提到时间管理中非常著名的“重要紧急四象限”:
把所有的任务划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放入待办事项清单的任务,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归属分情况处理。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可是用起来就…… 不信做个小测试:老师通知,下周四18:00去学校开家长会。这个任务应该属于四象限中的哪个部分呢? 对于咱们当家长的,家长会关系到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当然是重要的。时间是下周四,离现在还有好几天时间,倒是算不上紧急。按照这个判断,“开家长会”这个任务应该属于“重要但不紧急”。 这样一来,它就不需要马上安排,可以等几天再说。但是!很可能等不到下周四,你清单里的任务多起来以后,这个重要的任务就被——忘——记——了! 航航妈就不好意思的告诉我,“重要紧急四象限”她以前也听过,当时就觉得特别有道理,还坚持用了一段时间,但也不知道为啥,很快就把这个判断标准给“忘了”,甚至连自己啥时候“忘的”,都压根记不起来。
03 放下“重要&紧急”,换个方式分任务 这么有道理的分类原则,咋就用不起来呢? 细看“重要紧急四象限”,会发现它是一种“将任务分类”的思维方式,分类的标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重要性,一个是时间紧迫性。 任何一个任务如果要同时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考量,判断起来就比较困难。 想象你在操场上走,如果要“往前走五米”很容易,“向右走十米”也不难,但如果跟你说“直接走到右前方坐标为(8,5)的点上”……是不是多半得晕? 其实给任务分类,真不用搞得那么麻烦,抓住“时间确定与否”这个唯一的关键点就足够了。 啥叫时间确定?通常是与他人有约在先,时间点固定、明确,而且不能由自己随意调整更改。 大到老板通知今天下午2时间管理“硬技能”点要开会,小到与闺蜜约好周六上午去逛街,这种“约定”如果要改变,必须提前征得他人同意,否则就要承担比较严重的后果——开会迟到要承受老板的怒火,爽约会被闺蜜抱怨。事关“诚信”,还是谨慎为妙。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类似买了高铁票、飞机票,预定了酒店这样的安排,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他人”出现,但那也是你和机构做出的“约定”,任性调整的后果……只能自负哦~ 如果要给这些任务找个特点,那就是它们都非常“硬”: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不能推迟,不可以拖延,甚至也不能提前。
现在大多数清单类app都支持时间设定,在记录“硬任务”的时候就先把日期和时间定下来,在日程安排中预留出时间段,不能被其他任务占用。如果有其他任务跟它发生了冲突,就必须让道儿,另做安排。 特别提一点:因为时间要求高,这类“硬任务”最好定个闹钟提醒,最好还是提前提醒,以免遗忘造成不良后果——提醒功能在各种清单app里也是必备功能,很方便哒~
04 后来 话说,航航妈回家以后就下载了个某嗒清单,先是把学校一周的“空中课堂”课表按时间排了进去,然后再把各科打卡作业设成循环任务,每天晚上检查一遍。据说使用效果很不错。
不过她还有其他的问题:孩子的事情相对简单,清单操作问题不大。但工作中的内容更复杂,除了“硬任务”优先安排,原先“待办事项清单”上任务沉积的问题依然没解决啊?清单越来越长,有些内容被淹没遗忘了咋办?有些事情做计划的时候想得挺好,操作起来时间不够,是推迟还是取消?…… 总之一句话:清单怎么用才能效用最大化?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好奇,一定要看看下面这本书——那个“硬任务”确定方法就来源于此。 除此之外,“软任务”如何排序?怎么把一天的时间用出三倍的效果?如何真正做到“日事日清”……这本书里的宝藏太多了,等你来挖哦~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五):管理时间和精力,就是管理自己的内心
2019年国庆假期,感叹完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后,认真看完了早已入手的崔律(崔莉莎在拆书帮的江湖昵称“崔律美美哒”,被大家爱称为“崔律”)的《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并认真地做出图解笔记。
书第一章的图解笔记与其说是在读书,其实是在整合,把书中提到的工具和我这几年自己使用的一些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一些工具做一个整合。感叹于崔律的知识体系化,也惊讶于自己这几年的实践和变化。依托书的内容,写下这篇书评。
日清单VS待办清单用高效Todo APP制作日清单一日三分法四色象限管理法这是书中第一章的一些标题,结合我上面的笔记附图,也就是把一天分成三份,用手机APP来制作按时间轴分配的任务清单,并且按照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用不同颜色标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著名的时间管理方法。)让我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做了一次升级和回顾:
第一阶段:4D工作法
两年前,我使用了一个取自邹小强的时间管理表格4D工作法,经过我的改良,成了下面那个样子
这个表格我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待办清单一栏是每天事情的陈列栏,时间轴上分配所有的硬时间,也可以安排一些任务的大致完成区间,Do It Now 一栏,每天填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紧急的),Delay It 一栏,主要用来分解待办清单中比较耗时、大型的事情,分解成为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填到时间轴里去。
在最底下的临时添加栏,记录当天的临时添加新任务和自己突发奇想地任务,后面那句话“两个30分钟集中处理”是为了提醒自己,如果能在30分钟搞定这些,就抽个30分钟搞定。
最后每天复盘打分,是为自己的完成情况和时间的利用率打分。
这个工作法,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要打印,手写,携带不便。但是如果把带笔记本变成一种习惯,这点不方便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阶段:时间管理流程图的出现
我在公众号“L先生说”上看到的一张时间管理流程图,我仿照原图自己画了一个流程图,于是我在原来4D工作法的基础上,迭代了我的时间管理,增加了一个灵感、信息、任务收集箱:Ever Memo,增加了一个手机输入软件和一个记录软件:讯飞输入法和讯飞语记。
大家仔细看看这张表,主要是任务清单要做一次筛选,思考的任务,移入思考清单,而行动的任务移入待办清单,这样一下子让我的碎片时间利用率高了好多,哪怕是带孩子,走路,逛街,吃饭的很多时间,因为有一个“思考清单”的任务在那里定了个锚,所以大部分时间意识都会转过去对任务进行思考,等思考好了,就可以开始行动了。我用这个套路,完成了好多写作任务,备课任务和课程设计的任务。
第三阶段,加入运动、冥想,进度条
“快充”微睡眠:10分钟左右的短小睡眠称为“微睡眠”。健身=健脑 健身=健心无独有偶,我也是看了《运动改造大脑》一书后,开始对慢跑有了重新的认识,一年前,开始了定量慢跑计划,陆续完成了“100天50小时”、“100天300公里”、“100天500公里”的慢跑计划,在之前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的基础上,我学会了分解任务,于是,我把100天分解成为30-30-40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递进,并给每个阶段的任务画进度条,让任务的完成可视化,对任务的执行和完成是一个促进。
保持自己的体力,还要保持自己的注意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冥想,从一开始坚持不了3分钟,到现在可以坚持30分钟,提高注意力的同时,每次冥想都是一次微睡眠。
冥想的具体步骤就是:
1、找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不需要盘腿,挺直腰杆
2、设一个5分钟的闹钟(一开始就从5分钟开始,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闭上眼睛
3、大脑放空,停止一切思考(包括有意识地和无意识的),放慢呼吸速度,讲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这一步刚开始很重要,也很难做到)
4、过程中你一定会走神,你的无意识大脑会蹦出各种念头,当你意识到自己走神了,用意识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即可。直到闹钟响起。
第四阶段,OKR工作法,曼陀罗九宫格,KRT复盘以及PA停车场四法综合使用,完善周计划。
高效用脑最基本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书中提到了注意力恢复的大脑机制,简而言之,就是注意力在任务切换中需要5到15分钟的适应时间,所以我们如果在不同事务之间不停切换,时间都会被浪费在注意力的再次集中上,处理事务的效率很低。
(1)我结合一次只做一件事,在时间管理上引入了OKR工作法。
OKR的O是指目标,英文是 objectives;KR是指关键结果,英文是 key results。很多公司用这一方法确保团队聚焦到重要的目标上。每个季度团队可以设置一个有挑战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同时设置三四个明确且具体的结果指标,并且这些指标能确保目标的完成。你们思考一下后面三个月团队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事情看起来很棘手?三个月时间能否齐心协力把它们解决掉?”举一个我的OKR的例子:
9月16日~22日的一个OKRO:身体开始适应运动的节奏,完成波比跳150个,跑步完成20公里KR1: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四组波比跳,每组6次KR2:早睡22:30,早起5:30KR3:慢跑六次,每次至少30分钟KR4:每天吃粗粮粥一次,两天一顿水果餐,降低三白的摄入我把OKR缩短成为一周,完成一个一周的小目标。
(2)曼陀罗九宫格,就是一个下图的九个格子:
中间写上本周的计划清单,而四周八个格子,可以写周一到周日的每日安排,最后一格,用来分解大型的项目。
(3)KPT复盘,是如下的一个表格:
把一周内需要保持的,出现过的问题,成列出来,然后写出尝试优化的想法,复盘就结束了。
(4)PA停车场
这是一个灵感来源于:会议讨论的技巧,为了避免完成任务是跑题,把冒出来的话题和灵感记录在一张叫PA的白纸上,等解决了手头的任务,再去解决。
用这个PA可以把本周内突发奇想地很多点子记录在本子一个表格中,最终的版本如下图:
其实管理时间、管理精力就是管理自己,术和器固然重要,但是“道”才是根本,什么才是精力和时间管理的道呢?那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你不断地向内认知,向外行走,你的时间和你的精力就会被自动管理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