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

  《人间词话》是一本由王国维 / 周公度 译注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7-7图书,本书定价:37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精选点评:

  ●突然发现自己对古诗词一类理解贫瘠。仅仅只是对读书答卷名句琅琅上口记忆犹存。愿此般囫囵吞枣能埋下一些印象。却对翻完本书没有足够底气。怕转手就打开其他书籍。哎…姑且算是读完了。给王国维五星。给本书编译四星。对古诗词真如初读本书一样觉得自己太浅薄。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对此书亦然。

  ●喜欢软精装,喜欢有注释和全译的古代典籍,纸张很厚实,印刷精美,值得买来收藏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过境界,词长情怀。看书做笔记的时候,全是标注的有关酒的诗词,我就想啊,我得去翻翻唐诗宋词三百首,把酒的味道都拎出来,以后要只做一个有情趣的酒大汉。

  ●译本打通任督二脉。

  ●书很美,内容很精彩,可以说受益匪浅了。从美学里探出人生哲学的意味来,和尼采的意图可以说是很近似的了。

  ●唯其境界二字

  ●现在喜欢上中国古诗词了。 读起来太美了,富有想象,愉悦。

  ●这是我见过最美版本的人间词话。书中有很多插图,都是选自一些名画,古意满满。 本来对古文诗词不擅长,这本书其注释与译文简约、纯粹、准确,遵循王国维美学对“真”对“简”的推崇。

  ●20190516*对于我来说,得需要很高的文学积累啊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且向花间留晚照

  我觉得读书也有时令一说,正所谓:

  春读哲学,夏读诗;秋读小说,冬读史。

  虽业已立秋,即将处暑,但在秋老虎的余威下,读本诗集仍可以为精神纳凉。今天给大家推荐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

  不要怕文言文读不懂,此书就胜在每一篇都有翻译!每篇注释都会将涉及到的诗词全文呈现,生僻词还有注音!最妙之处就是王国维老先生把经典诗词妙在哪里系数点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提问十万个为什么啦!

  我认为古文言文是世上最美的语言,寥寥几字包含无可比拟的意境和情思,是哪种语言也不可企及的。文字是一个入口,令人惊叹的是文字后面更广阔的空间。就像寻得桃花源的武陵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附上最近一直玩味的一首词,大抵是很符合现在的心境,送给这个吵吵闹闹的世界。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宋祁《玉楼春》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专注

  世间向来不负有心人。

  都说人最有魅力的时候,是他专注做一件事情的那一刻。我们喜欢科比防守艾弗森的目不转睛,喜欢C罗主罚任意球起跑前那刚毅的眼神。

  我们还喜欢医生在手术台上那心无旁骛的目不斜视,我们更喜欢一个人不顾流言蜚语仍然专注于一人的一往情深。就像跟前妻分开许多年了,很多场景已经逐渐模糊,但她做婚礼蛋糕时的专注神情,已经成了她留在我脑海里的标志性画面。

  我一直很欣赏,那些能坐得下来,安心做一件作品的人。这样的作品,饱含了创作者的辛勤,充斥着创作者的灵魂。他们就像是创作者的孩子,继承了创作者的精神。《人间词话》这本诗词鉴赏集,就是王国维先生的专注之作。

  很多人喜欢用满清遗老来形容这位先生,似乎沾上了这四个字,先生一生的修为都没了意义。我们暂且不论传统思想的优劣之处,只论对自己信念的坚持,甚至能用性命殉道的专注,这世上能做到的人,万分之一都不曾有。

  先生的专注,不仅用在了信念上,还用在了学问上。这是国学之福,更是民族之福。民族传承,离不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世上无出其右。而这力量,正是一代代研究学问之人积累下来的。仅仅先生对词话研究如此深入,已延续了词话这一文化载体的生命力。再加上先生在高等学府传道授业,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绝不可磨灭的。

  正所谓人无完人,贵在知人善用。世上无完美无缺之人,就算文治武功之千古帝王,仍有为世人所唾弃之行为。始皇帝嬴政,一统天下却苛政猛于虎。他精于战事,却不精于治国。西楚霸王同样也是。此等人杰,只可征战天下。由其治国,必是祸国殃民。就如王国维先生,让他给废帝溥仪做宰相,必成世事笑话。让他潜心钻研国学,则必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既然专注有如此魅力,那为何当今人人浮躁,不能安心呢。

  因为我们太过于看重结果。

  种一颗种子,就必须要他开花结果。跑了几天步,就必须要瘦下来几斤。花了几个月看书,就必须要考到证。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对我也好。我们对付出必有回报这句话理解极其偏颇。我们执念于自己想要的回报,而无视付出过程中的其他回报。种下的那颗种子虽然没开花,但他那绿色的叶子让我们心情舒适。跑步没瘦下来,却认识了几位夜跑伙伴。看了几个月书没考到证,没想到少了几个月吃吃喝喝,身材苗条了。至于感情的付出,你更要学会享受追求的过程。

  当我们决定开始专注的时候,就是要开始辛苦的时候,因为专注是很枯燥、很无聊的事。

  不过请坚信,虽然专注不一定会让你心想事成,但是,这一程下来之后,他一定会给你一个不一样、脱胎换骨的、能笑对世间难事的灵魂。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读万卷书计划14: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以上这段话在《人间词话》里被引用最多 并不是文学基础很好,造诣很高的人,只是内心很敏感,看到段话,反复在心里琢磨,热泪盈眶

  想起求学的经历,一开始终于找到了目标,为了它失眠过,茶不思饭不想过,认真地哭过 最后,可能在一段漫长的旅程后,我回过头来,发现它终于在对面属于我,等着我 看叶嘉莹先生讲这本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问:有没有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过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

  文学,我的确应该抛开想在大学任教,想要桃李满天下,想要认可和名声的颠倒梦想 我想学是因为真的想进入它的世界,无论要看哲学还是心理学,补齐多少短板,我想要了解它,想要更深入的研究它 应该在乎的是了解它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在乎它会给我带来多少荣华

  在读过不多的诗词中,最喜欢辛弃疾的作品 太喜欢他的灯火阑珊处,又因为沙场秋点兵而提升附加值 我的愚见是,辛弃疾是入世的出世人,他既有豪迈的一面,又有能探索人生之极的天赋 这可能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气象”吧 有性情又有境界 初读青玉案,认为是首极好的爱情诗,现在一看,也的确有人们所说的,诗人将人生抱负寄托于此的感觉 辛弃疾是豪迈的,纵使才华施展处小,他并不哀伤,他又是细腻的,收放自如 王国维先生给了辛弃疾和苏轼很高的评价,我喜欢他们的词,看了这本书之后明白了他们的吸引力何在 但愿以后我也能做一个入世的理想主义者,有宽广的心胸,也有对生活的感受力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为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为词人所长出 王国维先生曾学过一段时间德国哲学,他用尼采的一句话形容李煜的词: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涉世未深,性情天真,是李煜作为诗人的长处,也是作为君主的短处 要求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多接触现实,无论丑陋与否是消磨才华的过程 有的人是需要经历理解,厚积薄发 有的人则应该活在象牙塔里,守护好心中的明镜台

  秦观的词是真的美而凄婉,但不会觉得是无病呻吟或者矫情 秦观、冯延巳、辛弃疾和苏轼等在《人间词话》里倍受推崇,温庭筠、姜夔和陆游等则时常被当作反面教材 秦的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宝帘闲挂小银钩” 在我心里想抄读书笔记名单里,除辛弃疾,苏轼,李白外,柳永和纳兰性德的词可以和秦观一起排列进去 尽管语文基础已经还给老师,但能体会到这些诗词是美的,是能激起心中共鸣,反复诵读的 文学是除美食外,最令人愉悦的事物

  可惜的是,王国维先生在五十岁时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背景之类的很多有真学问的人们给出了解读,在这里就只谈谈自己的看法 越是有才华的人,内心越是敏锐,感受力越强 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究极的秘密,也比普通人更容易为俗世所伤

  这本书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人难免有自己的偏爱喜好 但能从书里看到一个学者的赤子之心,了解他是不是值得结交的朋友,在这些美丽的诗词中神游,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人间词话》读后感(四):十年后,我才第一次读《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中学起,语文/文学老师一直推荐的书就是《人间词话》,可惜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一直再错过它。

  过去读书走马观花,读书笔记只是在脑中走了个过场,这次从《人间词话》开始尝试新的阅读方法,希望所读之书都能滋养我心田。

  读到1/4时,我设置了几个目标:

  1. 背诵30首以上喜欢的词,尤其李煜、辛弃疾、秦观和苏轼的,增加一点文学修养

  2. 个人对李煜等人比较好奇,先阅李煜相关书籍加深认识

  读完后,感觉古人抒情的时间段比较集中在四季流转的落日傍晚,不寐深夜,酒醒时分或冰霜雨雪天,果然是独处时最容易感伤或者感慨,结合王国维先生的解读,我重点记录下关于宋词发展的几个转折和赏词关键点:

  l 词的三境界

  境界二字能探入到诗词美学的根本(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盛唐好诗和北宋以前的词是都是回味无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五代、北宋的词最优秀正是在此。境界分造景和写境、境界宏壮的有我之境和境界优美的无我之境。

  l “不隔”的境界

  在宋朝南渡后北宋词人的风流蕴藉消失了,达到不隔的代表:陶渊明、谢灵运不隔,苏东坡不隔,黄庭坚次隔。

  l 唐、五代之词,有句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以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

  l 词由伶工之词变士大夫之词的李后主

  因为爷爷建国,原太子兄弟暴毙,突然成为继承者的深情美男子李煜先后迎娶花样姐妹,亡国前在宋太祖卧榻之下心怀忐忑睡了十来年,亡国后被俘虏被软禁,被辱妻,被毒死。人生大起大落,于是王国维有评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l 冯延己引领北宋一代词人格局宏阔风气

  l 南宋词人,姜夔有格调无真情,陆游有豪气缺意蕴,能与北宋抗衡的只有辛弃疾,他的词有性情有境界

  l 东坡词风旷达(气象来讲,陶渊明唯有苏东坡类似),辛弃疾豪迈,纳兰容若没有沾染中原文化习气,用眼睛观察真切,北宋以来只有他一个人做到,在边塞的词作有千古奇观的境界,如古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

  l 诗词大家的作品都是:抒情沁人心脾,写景逼真灵动,用词脱口而出无多余修饰

  l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优乐

  l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得唐诗人绝句的美妙境界,整个元代词曲家都达不到

  l 吟咏万物的词,苏轼《水龙吟最佳》,史的《双燕》次之;温庭筠词句隽秀;韦庄气脉隽秀;李煜词神韵隽秀

  l 楚辞不是屈原所创,但是他最工整;五七律始于齐梁而盛于唐;词源于唐而大成于北宋,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

  《人间词话》读后感(五):王国维:中西结合的境界说

  ——读《人间词话》

  作者:姽婳小术

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

  说起来,以我目前的学识来看,实在没什么能力去评说王国维,这名晚清著名学者。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王国维和罗振玉一起作为中国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们之间彼此欣赏,互相扶助,曾是莫逆之交。为什么说曾是呢?罗振玉的绝交信是这样说的:

弟公垂交三十年。方公在沪上,混豫章于凡才之中,弟独重公之才秀,亦曾有一日披荆去棘之劳。此三十年中,大半所至比偕,论学无间,而根本实有不同之点。圣人之道,贵乎中庸,然在圣人已叹为不可能,固非偏于自爱,近杨。此不能讳者也。至小女则完全立于无过之地。不仅无过,弟尚嘉其知义守信,合圣人所谓夫妇所能,与尊见恰得其反。至此款,既承公始终见寄,弟即结存入银行,而熟筹所以处之之策。但弟偏于博爱,或不免不尊从耳。

  此信中,罗振玉以墨子来比喻自己,指出自己在三十年交往中一直无私援助王国维,从来没有怨言,他把王国维比作杨朱,认为他自私自利,不图报恩。

  罗振玉和王国维一样,年轻时考取了秀才,却厌恶八股文那套,都对金石史学甚是喜爱。两人初识于上海,彼时王国维任职于《时务报》,罗振玉致力于新学,自筹资金创办了学农社和《农学报》。

  生活的苦闷和求学的忙碌,使得原本身体不佳的王国维不得不暂时放弃工作回家养病。《时务报》解散后,王国维被罗振玉安置在《农学报》。1901年2月,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王国维踏上了去日本留学之路。异国他乡,日子甚是艰难,王国都是靠着罗振玉每月100元的资助来养活一家人。不得不说,罗振玉之于王国维,是朋友,是老师,也是伯乐。

  都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民国以来,仅次于有“晚清小红楼梦”之誉的《浮生六记》。但是不得不说王国维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结合,形成独立美学思想体系的背后也是有着罗振玉资助的功劳。所以,在收到罗振玉绝交信和丧子的双重打击下,王国维选择了自沉颐和园昆明湖,是何等的决然和无望。

“境界”美学

  《易.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我常常跟一些写手说,写作先要“立象”。这里的“象”指的是形象思维,“以象明意”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可见有王弼、刘勰等人。这里要说的是《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境界”美学。“境界”一说,是《人间词话》一书的核心论点。著名的篇幅有“人生三境界”(详见本书上卷第二十六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何为“境界”?百度云: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很复杂,这可能和他所接受的教育有关。王国维家学渊源,有着极为深厚的国学素养,另一方面他也潜心阅读研究了大量的西方学术著作,由此,王国维的学术是中西合璧的知识体系。《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之为文学,必须有意或有境,缺一不可,也就构成了王国维的“境界说”。和我上面所说的“立象”而言,王国维的“境界”则是更深层次的审美。上乘佳作必然是“意与境浑”天然而成。

  说到中西结合,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兼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思想,通过西方美学的概念和方法对“情”和“景”等范畴进行阐释,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融为一体。他把“境界”美学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划分“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早先作品如《红楼梦评论》,在中国文学范畴内,通过中西会通的方式,开启现代美学的范畴。《人间词话》虽然受到传统词话体制的局限,但是在此书中王国维融合了中西美学思想后,又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出了评论。如《人间词话》中的“入”与“出”、“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属文学批评范畴,亦有心理学的方法。

  在王国维的审美境界中,“造境”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观者或作者如同“化”在境中一般,分不清哪里是我,哪里是“境”,此境界可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观此,“造境”的特点就不言而喻了,即为“不隔”,是水乳交融之态。

  王国维还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里就不多加解释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自己感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1908年11月至1909年2月在《国粹学报》上连载,直到今日,始终颇受广大读者的瞩目。在文学领域,亦是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是一部词话,却远超词话。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