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我爱你」,嘴上「给我滚」。”

  其 实 脆 弱 也 很 动 人

  曾经微博上流传着这么一张图:

  明明自己一个人感觉很孤独,每天都在心里叩问一百遍为什么好像只有我是孤独的?

  可当有人来问候的时候,就会直截了当地拒绝,不好意思,我不喜欢被打扰。

  然后再哀叹,唉,我好孤独啊。

  这图还有进阶版:

  感慨自己没对象,怕是孤独终老,想要谈恋爱,也想好好爱一个人。

  可当一个人刚刚对自己表示好感,就会马上撤退,不好意思,我没空谈恋爱。

  然后再哀叹,唉,没有人爱我。

  我记得当时这图在微博流传时还登上热搜,大家对号入座,说这就是我,实在是太形象了。

  有人说,哪怕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明明心里很爱他,可嘴上总是表达出一种不在乎和爱谁谁的态度。

  还有读者说,总觉得别人的付出让自己倍感压力,对方对我越好就会越觉得愧疚,最后承受不住就会选择逃跑。

  很多人,都是那只猫。

  心里想着我爱你,嘴上说着给我滚。

  这些,都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人格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一是抵触亲密关系;

  二是缺乏共情能力;

  他们会有自己一个非常明显的舒适圈。

  就是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最舒服。

  一旦在这个空间里,出现了一些变故,或者出现一些让人感觉不舒服和不适应的人事出现,他们就会采取方式进行躲闪。

  要么是逃避,要么是回击。

  要么就是嘴上说不不不我还是更喜欢一个人,要么是直接怼回去我就是这样子我改不了你不要和我讲道理你讲了我也不听。

  这个舒适圈像是一个小房间,里面只有他们自己,有时他们会关上门禁止打扰,甚至还会把门反锁上。

  当这种回避情绪出现后,他们会快速躲进舒适圈进行自我消化,等到什么时候消化完毕了,他们才会出圈,重新和人热络起来。

  所以,如果你遇到过一个人,他有时非常热情,和你无话不谈,可当关系再进一步时,他就会变得格外冷漠,甚至玩起了消失。

  情绪也非常跌宕起伏,忽冷忽热,反反复复。

  而这种回避型依恋的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有一些他们自己的潜意识。

  比如:

  我发现我更适合一个人,我能很快忘记一个人。

  看到别人伤心,我觉得我不太能安慰他,我不会给别人情感上的支撑。

  对我来说,独立比亲密关系更重要。

  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我的心情和感受。

  我发现我很难依赖别人,哪怕是恋人都不行。

  当别人和我走得太近时,我会觉得不舒服,感觉受到了冒犯。

  当伴侣提出要求和我亲密时,我第一直觉是抗拒。

  我讨厌依赖,也讨厌被人依赖。

  如果我发现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我会感觉如释重负,这意味着他不会缠着我不放,而如果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我就倍感压力。

  如果我如愿以偿地和追求很久的人在一起了,我反而会失去兴趣。

  拥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是非常矛盾的。

  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依赖。

  独立太久,觉得自己孤苦无依,十分想有人陪伴,而当有人来时,如果靠得太近,又感觉丧失了自我,缺乏了独立性。

  既害怕被抛弃,也害怕被控制,在亲密关系里,总是表现得摇摆不定,若即若离,让人摸不透。

  他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得到爱,得到回应,而且在刚开始陷入亲密关系时,也会对另一半有深深的着迷。

  但是,一旦自己追求的对象也开始进行积极回应和表达感情时,他们就会排斥和不安。

  当关系一旦确认甚至过于亲密时,他们就想要逃离,想要淡化这种紧密。

  而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表达出一种“我们的关系还没到这一步吧”或“我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他”的说法。

  他虽然需要爱,但也认为生活中还有许多更加重要的事情,感情太消耗时间和经历了。

  不管在亲密关系中,自己如何被偏爱和保护,他们都会有一个警惕是:必须保护好自己,不要被别人受伤。不要投入太多,不然会很失望。

  他们也会忽略自己的脆弱性,在面对吵架和分离时,他们会更加善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问题上。

  即使他们觉得需要寻求伴侣支持时,也会采取间接策略,比如暗示、生闷气和冷战的方式来表达。

  总之,就是不直接面对,也不想面对。

  他们有想法,但想法和行动却是两套模式。

  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逻辑是: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内心的界限其实非常明确,任何人,包括亲人、朋友、伴侣等等,都不能跨过这个界限。

  他们的内心很少敞开,因为他们感觉那样不安全,会伤到自己。

  另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是,他们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因为他们说出的话,都无懈可击。

  独立的确很重要,一个人生活的确很爽,期待越多的确失望越多,关系太近的确让人会有压力。

  这些话,乍听都非常对。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没有因为这种回避人格让自己蒙受多大损失,他们或许都是非常优秀的,有价值的,更加成功的人。

  因为他们用了更多时间去专注自己。

  他们不会过多坦露自己的孤独和脆弱,更不愿意把偶尔的孤独感夸大成一种生活常态,表面上,他们走路带风,一个人活得潇洒自在。

  就算偶尔独处时会觉得寂寞,也被视为是一种情绪而已。

  只要转移一下注意力,保持专注在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规划上,他们照样可以活得非常精彩,而且可以一再避免这种孤独。

  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是否真的如他们认为般是矛盾和对立的?

  很显然不是。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不善于依赖别人,觉得过度依赖会丧失自我,这就是把独立和其他层面的关系放在了一种对立面上。

  另一个问题是,专注自我是好事,但过度自我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别人的感受。

  比如,有些人很难向伴侣敞开心扉,也不习惯直接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伴侣在这段关系中也会很累。

  同时,在面对争论、冲突和矛盾时,典型回避型的疏远和冷漠,也会让对方感觉无所适从。

  这里面,就缺少了一点共情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回避型依恋无法有正确的认知,就会产生一种高自尊状态。

  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积极,但对其他人则保持着一种消极和愤世嫉俗的态度。

  这种高自尊状态其实是防御性的,是为了保护那个脆弱的自己。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非常容易体会到被轻视、被否认和被抛弃,甚至过分敏感。

  那,如何改变呢?

  99%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在人际关系的问题。

  某些创伤,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那么想要治愈,也只能在人际关系中完成。

  想要改善回避型依恋,第一步就是将自我的界限打开。

  让自己的棱角慢慢圆润起来,敞开内心。

  听起来很难。

  你只需要做到一点:学会示弱。

  其实,你不需要什么都一个人扛着啊。

  很多事情,很多情绪,原本实在没有必要都一个人去解决和消化。

  你完全有理由做出完全正当的情感需求。

  我需要一个人来陪,我需要一个拥抱,我需要找个伴侣,我需要和伴侣好好谈谈,我需要流泪。

  这都不丢人,这是完全合理的诉求。

  不要觉得它会让你显得脆弱,也不要觉得把这些你认为的糟糕展示给别人是一种懦弱。

  敞开内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勇于坦露真实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示弱的过程。

  在亲密关系中,适度的示弱是非常好的良性驱动力。

  通过示弱,来加深你在亲密关系中对于自我存在的确认感。

  只有在外界你真正树立起了自我确认,才能坦然走进一段亲密关系。

  要知道,一个人选择来到你身边,选择走近你,选择爱你。

  不仅是因为你有多坚强多棒。

  也因为你有一种只展现给对方的脆弱。

  而那种脆弱,对于你的伴侣而言,其实非常动人,且珍贵。

  END

  山 海 皆 可 平 , 难 平 是 人 心

  ♫ / 静谧 —— 赵海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